?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公益慈善思想的融合研究

2023-12-06 03:54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實務實驗課慈善

王 莉

(哈爾濱商業大學 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社會工作專業的存在關乎民生的福祉和社會的發展,牽扯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是近些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重要工作。2023年3月,中央成立社會工作部,將負責統籌信訪、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志愿服務管理等工作。社會工作部的成立更加凸顯了社會工作專業在解決社會難題,治理社區事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關鍵就在于要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質量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十分強調實踐性的專業。社會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樹立學生專業的價值理念基礎上,既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引導學生學習專業實踐的技能。社會工作緣起于公益慈善事業,將公益慈善思想理念融入社會工作專業的教育中,將會加快推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如果過于強調技術化、專業性,而忽視公益慈善的思想,便會失去它原本的存在價值及實踐活動開展的方向。社會工作專業應回歸到最初的公益慈善理念中來,回到社會中來,仍以鮮明的公平正義價值觀為導向。公益慈善教育是一種具有高尚人道主義精神的社會行為。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公益慈善教育可以提升他們的公益慈善意識,以促進中國社會工作更加專業化的發展。

一、社會工作專業與公益慈善的歷史淵源

社會工作緣起于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的頒布,對貧民施以救助。在《伊麗莎白濟貧法》中,每個教區都會對本教區的鰥寡孤獨及其他貧困人群進行救濟,并從平民中選取幾個濟貧監督員確認救濟的貧困人群。隨后,1869年,慈善組織會社成立,友好訪問制逐步完善,睦鄰組織活動逐漸增多。在救濟的過程中,求助者自助和自立的核心原則被確立,并逐漸形成一套系統的科學方法和技術,即專業的社會工作。1917年,里士滿出版的《社會診斷》標志著社會工作真正進入專業化和職業化階段,從此,社會工作專業也從慈善事業中剝離開來。即便社會工作成為一個職業、一門專業,但是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助人的學科,與慈善事業有著相同看問題的視角。兩者都強調擺脫個人的貧困狀況要發揮個人的能動性,改變品行和道德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個人生活或家庭生活,實現助人自助。

公益慈善中的工作方法為社會工作三大方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公益慈善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應該對貧困問題進行理性分析,才能更好地協助貧民擺脫貧困。1814年,牧師查默斯委派一個教會的執事人去了解前來求助的貧民,具體要對此人的居住環境、家庭狀況等信息進行實地調查,這就是最初的友善訪問員,也為后來的個案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礎。1866年,喬治和其他教會成員在倫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青年會,為了應對涌入城市底層青年勞工行為遇到的問題,以群體共同研讀(查經、演講、課程等)和青年組織(閱覽室、會所)的方式來引領青年群體的道德復振[1]。青年會的成立是小組工作方法的先聲。1875年湯恩比為了更好地了解貧民生活,住進了倫敦Whitechapel地區的COS辦公室附近,與貧民同吃同住,對貧民的生活進行調查,為貧民開展各種社區活動,根據貧民的各種需求提供服務,這就是社區工作的緣起。

無論從慈善思想方面,還是從實踐方法上,都不難發現專業的社會工作是從公益慈善事業演變出來的一套系統的科學方法和技術。目前的社會工作秉承著利他主義價值觀,自身的理論體系得以成熟,專業方法與技巧已經完善。作為提高社會福利的社會工作和公益慈善都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統一,與社會治理中的“善治”的引導相符合[2]。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仍是多以物質援助為主要的幫扶方式,對受助個體、困境群體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關注并不十分深入,在幫扶過程中也缺乏助人的專業方法。如果將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技巧融入公益慈善事業,公益慈善事業即可提高科學救助水平,社會工作專業以公益慈善機構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的實踐能力得以鍛煉,最終實現資源共享,提升社會工作和公益慈善的助人效能,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3]。

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定位

(一)實踐教育的重視

實踐教育是提高大學生解決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尤其是作為應用型學科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在整個專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的社會工作本科教學中,必須要有實踐教學課程和環節,對實驗課程和專業實習都做了相關的規定。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時間不少于800小時。社會工作專業的特色實習對老師和大學生們都提出了高要求。教師在上實驗課時要結合最新的國內學者在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的實踐經驗,擴寬學生的視野。學生在實驗課上對學習過的理論知識,進行反復思考,為下一步的實習做準備。實踐教學的宗旨是在專業價值觀的指導下,學生們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知識和運用專業實務技術。

(二)學生能動性的發揮

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仍屬于朝陽專業,社會認知度較低,專業認同感不強,加上就業后的工資待遇不高等現實問題促成了學生的第一志愿報考率和專業對口率不高。加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育工作者更加關注傳授的理論知識,卻忽略了學生的思考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社會工作專業是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的文科專業,在實踐教學中包括實驗課、實踐課和實習課。實踐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社會工作專業,在實踐中體會社會工作專業的使命,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的主動性,積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三)創新人才的培養

高校轉型背景下,需要對專業人才培養能力重新思考和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是大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即大學生在完成理論知識、專業價值觀和實務技能學習的基礎上,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還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就是在學生完成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社會經驗的積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后,與個人綜合素養相融合形成了一種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4]。

三、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教學融合的思路

(一)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教學融合的具體思路

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融合,指明了實驗課教育的方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為培養高質量的社會工作創新人才奠定基礎。公益慈善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沿著“搭建、融入、增能”的思路,將社會福利和慈善理念融入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中,并增設與福利和慈善相關的課程,為學生更好地從事社會工作實務打下基礎。設置社會工作相關的實驗課,為學生創造社會工作的專業實習機會。搭建各種公益創投平臺,其目標是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社會福利、慈善項目的創投中來,最終對實施的公益服務項目進行績效評估。

新時代在價值觀指引下,建立社會工作與其他領域的關聯,擴展社會工作實踐的機會。以“搭建、融入、增能”為核心理念,更新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方案,將慈善思想融入培養方案中來。具體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構建社會福利與慈善課程,改變過去社會工作學生零碎、單一、專業性弱的實踐方式;

2.引導學生以慈善相關課程為載體,通過見習實踐,根據當地的社會需求開展調查,設計符合本地需求的福利慈善項目;

3.通過高校、社會機構和社區搭建公益慈善項目創投平臺。聘請校內外專家包括高校、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專家對涉及的公益慈善項目進行評審,對評選優秀的項目進行自主推廣復制;

4.實施公益慈善項目。經過評審可以資助的項目將在校內外督導的指導下實施,服務當地的對象,回應社會需求;

5.走向社會,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實習。

具體實施的整個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慈善思想融入培養方案的步驟

(二)融合的創新點

1.本研究將公益慈善思想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來,培養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公益慈善意識。

2.通過采用創辦公益慈善項目創投平臺的方式,鼓勵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及公益慈善理念設計小型慈善項目,并將其優秀的項目付諸實踐。

3.將公益慈善思想滲透到社會工作專業的課堂教育和實踐中,評估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公益慈善意識及行為。

四、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教學融合的實例

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專業價值觀的形成、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實務技巧的掌握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哈爾濱商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經過幾年關于人才培養方案的探討,設計出了一套提升專業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公益慈善思想與方法融入社會工作理論教育——基礎

在奠定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和興趣感。學生通過對社會工作價值觀和專業理論的學習,了解到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所在。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有著很高的契合度,前者是以普世道德觀為核心,后者是以利他主義為核心,兩者在當今社會治理中所提出的“善治”引導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統一。我們借助社會福利思想、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等課程,將公益慈善思想融入大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中,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真善美”價值觀的培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以后實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助人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推動公益慈善走向大眾生活。公益慈善思想融入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在學生認知的層面上,了解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的歷史淵源,理解公益慈善思想與社會工作專業的高契合度。理論層面的學習僅僅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學習的開端,隨后教師要創設理論運用的場景,幫助學生在模擬情景中體會理論知識的運用,實現理論的具象化,進一步驗證和再發展理論知識。

(二)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實驗課——過渡

實驗室教學是為學生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前奏。社會工作專業實驗課除了有個案、小組和社區三門實驗課之外,還增設了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實驗課,引導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呈現在一個特定場景中。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的實驗課主要是以情景空間模擬為主,通過音、視頻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公益項目從確定到實施的全過程,接觸到各種素材的公益項目案例。模擬情景的設置讓學生們對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有更真實的認識。借助多媒體設施,讓學生熟悉社會工作的服務方法、項目開發與管理的流程及各種工作技巧。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的實驗課是學生以后從事社會工作實務的前提和基礎,是連接社會工作理論課與社會工作實務的橋梁。實驗課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控的、可重復的訓練環境,學生能夠在模擬情景中對理論課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反復的思考、呈現,從而為以后的實習、工作打下基礎。

(三)公益項目的申請——創新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社會工作專業,無論是在校園里還是在社會上都為社會工作本科生提供了申請項目的平臺,促使學生在申請項目、實施項目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思考,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起初一些學生真正申請公益項目時,第一時間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將專業理論應用于項目申請書中。擺在指導教師面前的一個任務就是安撫學生的情緒。所以,在申請項目之前,首先要學習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接著根據不同平臺提供的項目申請要求,收集相關資料,認真思考,勇于創新。例如,一個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團隊,通過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課程的學習,逐漸厘清思路,完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您的“解壓神器”》,在調研的基礎上,為疫情防控期間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套緩解情緒的方法。還有“云牽手——大、小學生在線能力建設”項目是在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課程的啟發下孕育而生。

(四)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實習——應用

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的實習是哈爾濱商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公益慈善思想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實踐環節。專業實習主要是指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機構的需要確定學生的實習機構,激發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通過制訂實習計劃、記錄實習日志來完成從“學生”角色及時轉換到“準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實習計劃是學生在實習前要完成的內容,學生要在實習計劃中制定實習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在實習過程中要完成實習日記,記錄自己的實習計劃完成情況及目標達成情況,以上對學生的實習要求都是為了讓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實習中結合自己所學,進行專業的思考。

五、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融合的實現

早在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發展慈善事業,并將慈善事業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還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立社會工作職業化制度體系[5]。從此,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建立起了緊密地聯系。公益慈善思想也重現在社會工作專業的教育中。社會工作實務中的社會福利、弱勢群體的幫扶、社會救助等16個領域都與201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提及的慈善活動相類似。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專業融合的實現經過了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公益慈善的思想和資源再次被引入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來。在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方案中,社會福利思想和管理學等課程作為了解公益慈善思想的先導課程,成為公益慈善思想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開端。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在公益慈善思想與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融合的基礎上,讓學生從課堂上學習公益項目的開發、公益項目的執行和管理,以及公益項目的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等內容。

第二步,走進社會工作實驗室,在模擬場景中,學習公益項目的典型案例、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及在公益項目中所呈現出來的公益慈善思想,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的實驗課通過借助多媒體及其他視頻設施,系統、生動地向學生們展示了公益項目的社會價值和實施全過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模擬場景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現自己的想法。同時,也為申請公益項目和社會工作的實習打下了基礎。

第三步,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積極申請公益項目。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除了要在課堂上進行專業知識體系的建構,還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積累實踐經驗。國家、學校及社會機構為學生公益項目創造了條件,如前文提及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社會機構積極鼓勵學生舉辦的公益項目創投活動,都是在鼓勵學生去申請公益項目,在申請公益項目的過程中重溫理論,根據機構的需求、不同群體的需要,探究公益項目的價值和創新性,爭取實施公益項目。

第四步,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大四之前要完成社會調查實踐、專業實習和學年實習[6-8]。社會工作的實習都是與社區及公益機構對接,實現從理論知識向實務能力的轉化。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生可以根據需要利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等實務方法開展各種服務活動,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資源鏈接和整合能力、開發和實施服務項能力、記錄和管理社會工作文件及檔案能力。以上四個步驟見圖2。

圖2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公益慈善思想的融合過程

六、評估與結語

由社會工作實驗課、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和公益項目的創投平臺構建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體系是培養學生實務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高質量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必要途徑。根據本研究的思路,對完成上述四個步驟的學生進行考查發現。

1.通過理論知識的培養,學生們對公益慈善思想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過實驗課的體驗,能夠將抽象概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整合內化,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2.學生通過實踐課的積極思考和在社會工作機構的專業實習,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鏈接資源和整合資源能力、開發和實施服務項目能力、記錄和管理社會工作文件及檔案能力都有所提升。

對學生社會工作實務能力提升的評估應建立一個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對學生在接收公益慈善思想之前和在學習完公益慈善思想的理論知識之后的兩個時間節點進行評估,對于公益項目開發與管理的思考及在實習機構進行的學習過程都要細化成若干個量化指標進行考察,這是本研究需要延伸的一個方向。

猜你喜歡
實務實驗課慈善
ICC TA858rev實務應用探討
慈善之路
慈善義賣
“自由”的實驗課
上實驗課
慈善組織相關知識問答
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終止
ODI實務
FDI實務
創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實驗課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