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近以取材 循史而立新
——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項目化學習主題選擇策略

2023-12-09 16:03浙江省臨海市杜橋實驗中學王倩倩
天津教育 2023年30期
關鍵詞:學科歷史素養

■浙江省臨海市杜橋實驗中學 王倩倩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既揭示了歷史教育和歷史學科的本質,也是當前教師有效推進課堂教學的方向指南。如何在教學實踐層面真正落實學科素養成為廣大教師的追求。根據初中歷史項目化學習的概念可知,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首要任務是確定合適的學習主題,這也是學習能否貫穿始終,取得預期成果的關鍵。為此,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本文從三個角度探討初中歷史學科項目化學習主題選擇策略。

初中歷史項目化學習是指教師選擇具有真實性、探索性、驅動性的項目主題,指導學生圍繞主題,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中內化吸收,最終完成項目要求,并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必備能力,而且順應我國現今歷史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就近取材,立足學科本位選擇主題

學科項目化和跨學科項目化是項目化學習的常見類別,其中學科項目化學習從單一學科切入,指向的是對與學科本質有關的核心問題、關鍵概念和專業能力的整體理解,注重學科性和專業性。初中歷史學科的項目化學習主題應該著眼于歷史學科知識,就近取材,立足歷史學科本位,將歷史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框架進行整合或重構,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把握歷史課程標準,定學習主題

歷史學科課程標準是規定歷史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要求和實施標準的指導性文件。如果脫離或者背離課程標準,歷史學科教學將如無根之木,無法實施,更遑論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了。在把握歷史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選擇項目化學習主題,方能體現課程性質,拓展課程內容,落實核心素養。教師在確立項目主題時應充分斟酌課程標準要求背后的“微言大義”,理解課程標準每一條要求的明確指向,從而避免項目主題與課程要求發生偏離。

以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為例,基于對最新版歷史課程標準核心內容的把握,結合本課所列舉的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化或科技名人,這一部分的主題可以確定為“光輝璀璨的歷史文明”,教師可以進行項目化教學“我那迷人的老祖宗”,借助網絡流行熱詞,既可以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又完美契合了課時主題。引導學生就本課所截取的魏晉南北朝為例,分組查找、歸納反映相關角度的歷史資料進行學習展示,鍛煉學生學習歷史方法的能力,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展示環節,培養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具體到核心素養的落實上,通過分析相關科技和文化作品,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其認識到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培養其民族自豪感,達到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素養要求。

(二)整合教學單元主題,凝學習主題

初中歷史學科不僅重視歷史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且強調歷史發展的時序性,每一個單元都有對應的單元主題。單元主題是對本單元內容的高度概括,基于單元主題選擇項目化學習主題有利于揭示歷史發展的連貫性。以單元主題為線索,整合和重組相關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發展綜合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關聯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貫通。

以統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的落腳點在“成立”和“鞏固”這兩個關鍵詞上,先有成立,隨后才能鞏固。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分成三個課時進行教學,雖然能夠落實基礎知識,但是學生難以完整串聯各歷史事件,不能從宏觀角度把握本單元主旨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項目化學習進行單元重構,創設基于單元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教師根據主題確立宏觀的知識框架,學生利用教材知識補充框架,或者放手讓學生尋找建構前后幾課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自主繪制思維導圖,進而設置問題探究,以發展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三)突破教學關鍵問題,選學習主題

所謂教學關鍵問題,是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重要影響的教學重難點問題。每一個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都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核心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很難通過個別課時的學習進行突破,因此在常態課中落實難度較大,而項目化學習由于其探究的持續性往往能夠幫助師生有效突破教學關鍵問題。

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反復強調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認識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要想突破此關鍵問題,教師可以在復習課中設計相應的項目化學習主題,充分挖掘歷史教材涉及的內容,設計相關環節,讓學生按照歷史時序,立足中國古代史,通過年代尺等方式梳理從秦、漢到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統一進程,輔以各種史料分析統一原因、措施和意義,進而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進行整合突破。

這種學習主題打破了按照一朝一代機械復習的枯燥,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演變中,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趨勢,中華民族的發展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其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種縱向架構歷史的形式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科整體知識的理解。

二、架構聯結,融合相關學科選擇主題

初中歷史學科的項目化學習關注學科本位,要彰顯歷史學科特色,但同時歷史學科知識與很多文科學科有交叉聯系。因此,歷史學科較容易架構與其他學科的聯結,融合相關學科選擇學習主題,從而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

(一)融語文學科,明史料實證

歷史學習中充斥著龐雜的史料,正確理解史料中蘊含的歷史信息是學好歷史的前提,這對學生的史料實證學科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史料實證素養是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這一素養的培養離不開語文學科素養,因此融合語文學科選擇項目化主題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往往隱含背后的歷史。如學習統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關于“三國歷史”內容,會發現語文學科中有不少描述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文學作品,那么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文學作品中的三國歷史”項目主題,根據歷史教材知識,以小組為單位從語文教材中選取若干與這一時期相關的文章,著重研究文章寫作背景和故事情節表述。

學生通過分析描述三國時期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文章,回顧具體史實,研究歷史背景,初步掌握“以文證史”的基本方法,形成文史互證的探究意識,并嘗試通過對文學作品中故事情節的表述和真實歷史的比較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提升史料實證素養。學生通過閱讀、分析、鑒賞與三國歷史相關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體會三國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征,認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必然,明確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而且能夠不斷增強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融法治學科,顯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有的價值取向和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體現,也是歷史和法治兩門學科共同致力培養的學科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很多內容與法治學科均有交叉,在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時融合法治學科就有很多選擇,如創設項目化主題“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要想達成這一項目化學習主題的學習目標,學生需要掌握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對此進行歷史評價,既落實了歷史知識,又凸顯了學科能力。而在分析英雄人物事跡時,透過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這些人物身上所展現出來的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直觀地認識到他們為了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這就引入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維護國家安全”等法治學科的關鍵知識。只有將這兩門學科融合選擇項目化主題,學生才能領會到歷史人物身上蘊含的精神,厚植家國情懷素養。

(三)融地理學科,品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側重的是歷史時序,即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但此素養的培育同樣不能脫離地理學科中的區域認知、空間定位、讀圖析圖能力等素養。史地綜合來選擇項目化學習主題具有必然性,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這一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與地理學科中的《富庶的四川盆地》一課聯系起來,確定“都江堰的前世今生”這一項目化學習主題。在此項目化學習中,從歷史角度學生需要掌握都江堰何時修以及誰來修,借助地圖從地理角度分析為何修、怎樣修。學生可以從歷史視角概括時間、地點、人物等基礎知識,認識都江堰的修建是為了保護農耕文明發展,也可以從地理視角分析都江堰的修建與四川盆地的氣候和地形息息相關,總結當地的地形、氣候特點和人文環境,全面感知都江堰的修建對歷史和后世的偉大意義,進而體會李冰父子的歷史功績。

以歷史學科為基礎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主題在選擇時應先考慮各學科的差異,慎重挑選匹配的學科,精心設計。另外,選擇與其他學科融合只是一種輔助歷史教學,增強學習趣味性的方式,教師要始終堅持立足歷史學科本位,不能舍本逐末。

三、循史立新,立足時代特征選擇主題

初中歷史項目化學習主題追求“真實性”,要將教科書上抽象的歷史知識與真實的生活情境相結合,推陳出新,避免形式化,從而帶動學生積極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參與。歷史學習有鮮明的時代性,因而歷史學科的項目化學習主題選擇也可以緊扣時代特征。

(一)觀察個人生活,挖學習主題

學習來源于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歷史。歷史演進的痕跡往往刻畫在身邊的事物中,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和研究就是發現歷史、解讀歷史。生活中那些能與學生原有知識發生關聯的事物也是歷史學科項目化學習主題選擇的來源之一。

教師圍繞主題,發動學生多角度搜集生活中隱含歷史變遷的事物和資料,如圖文資料、實物資料、音像資料等,以更豐富生動的方式提醒學生關注生活、感受歷史。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確定調查方向和調查對象,記錄調查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形成調查報告,并結合歷史知識總結這些變化背后的歷史原因。這類項目化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知識,不斷深化歷史課堂基礎,拉近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整體認知,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學科素養。

(二)探究民俗演變,尋學習主題

民風民俗是不同歷史時期時代特征的濃縮,探究區域民俗的演變過程就是追尋歷史的腳步。歷史學習不能脫離對民風民俗的觀察和了解,因此基于民風民俗的演變也是項目化學習主題的選擇之一。

例如,對廣大鄉鎮的學生來說,農村比較傳統的趕集、“市日”是學生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民風民俗,教師可以以此作為歷史項目化學習主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發觀察和參與身邊的集市活動,記錄集市的時間、布局、規模,再對照歷史教材,理清不同歷史階段“集市”的演變,從最初的定期聚集進行商品交換之地,到唐朝的坊市分離,再到宋朝的坊市結合、早市夜市打破時空限制,繼而發展至今成為民俗。從趕集這種民俗的演變中探尋,不難發現集市集中體現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的變更,落實了基礎。在探究中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更迭變化,理解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有效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三)挖掘鄉土歷史,構學習主題

歷史項目化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習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進行鄉土歷史挖掘,將課堂教學與鄉土歷史銜接。選擇與鄉土歷史相關的主題,有利于挖掘學生熟悉的歷史基因,從舊的土壤中構建新的歷史鏈接,創新性地學習課程內容。

例如,在七年級歷史《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教學中,目前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青銅器的殷墟就在現今的河南安陽,教師不妨由此設計相關項目化學習主題,將課堂教學與實地考察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在實地考察中鞏固書本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家門口的古跡、家鄉的歷史沿革多了切實體驗,能夠很好地培養對家鄉優秀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四、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項目化學習主題選擇要堅持就近取材,不能脫離學科基礎和生活實際,同時循史立新,創新主題選取,多樣多元地選擇學習主題。無論選擇何種主題,教師都應注重結合學生的能力,立足學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習主題,基于核心素養要求,提煉出教學重點,所選主題應具有探索性和開放度,以促進學生在后續學習活動中落實知識、提升能力、發展素養。

猜你喜歡
學科歷史素養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超學科”來啦
新歷史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