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五位一體”戰略思維推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

2023-12-10 19:32胡雪萍李玉頌
理論探索 2023年6期
關鍵詞:戰略思維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

胡雪萍 李玉頌

〔摘要〕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實踐要求,是在現代化背景下實現的消費生活先進化、高級化,是消費主體、消費客體和消費環境的現代化。其現實特征既與中國式現代化一脈相承,也刻畫了中國消費基本國情,具有消費以人為本、消費人口規模巨大、消費普惠均衡、消費雙向協同和消費綠色共生的消費現代化特征。實踐中,應以“五位一體”戰略思維推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以政治戰略思維引領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主體發展方向,以經濟戰略思維推動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量質并舉發展,以社會戰略思維促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普惠均衡發展,以文化戰略思維統籌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雙向協同發展,以生態戰略思維助力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綠色共生發展。

〔關鍵詞〕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五位一體”戰略思維,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3)06-0083-08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與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相一致。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不僅是在現代化背景下實現的消費生活先進化、高級化,體現為消費核心三要素的現代化,即消費主體、消費客體和消費環境的現代化,而且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發展起來,具有基于中國國情現實特征的現代化,體現為消費以人為本、消費人口規模巨大、消費普惠均衡、消費雙向協同、消費綠色共生。而以“五位一體”戰略思維推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戰略思維出發,全面把握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和特征,才能使其真正成為我國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優先選項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一、以政治戰略思維引領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主體發展方向

從政治戰略思維上著眼,需要明確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消費者主體地位,選擇發展道路和理論框架。

(一)從確立以人為本的消費者主體地位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中華文明為底色,具有人民性特征。

1.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政治邏輯。習近平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這既直觀反映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又充分體現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二者的一致性決定了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所具有的政治邏輯,也使得以人為本的消費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

2. 消費者主體行為應融入“五位一體”全面發展。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已經由原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GDP發展觀轉變為“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全面發展中的消費主體需求不僅僅局限于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而是更具延展性,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消費需求,單純追求物質消費會導致人的片面發展,表現為人對人的依附或者是人對物的依賴,而不是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消費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因此,在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進程中, 應當將消費者主體行為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消費實踐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消費目標上體現以人為本的消費者主體地位。

(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促進形成中國消費雙循環發展格局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破解了“叢林法則”與“霸權主義”,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具有友好性特征。

1.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暢通超大規模消費內循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緊抓全球化發展機遇,在消費中形成以外需為主導,國內消費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國際消費需求的發展模式。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1978—2022年45年中,未達到50%占比的有37年,遠低于同期美國60%以上的居民消費占比,消費模式亟需調整。在當前外部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的國際背景下,以國際消費需求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應立足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暢通超大規模消費內循環。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一方面應關注需求側改革,拓寬國內消費空間。從廣大民生消費入手,關注消費群體、培育新型消費,為擴大國內超大規模消費需求提供保障和內驅力。另一方面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動力和可靠性”〔2〕,充分發揮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優勢,通過“需求引致創新”作用,健全以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的生產和消費體系,推動區域和產業層面實現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供需適配度來暢通國內超大規模消費循環。

2.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指導,構建高水平消費外循環。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講,消費外循環格局的發展是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消費共同體。丹尼爾·布爾斯廷在《美國人:民主歷程》一書中提到“消費共同體”的概念,“相互從未見過面、素不相識的人們,由于使用相似得連物品主人都無法區分的物品而聯系在一起”〔3〕102,即消費共同體的構建更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鏈接,通過對群體身份的認同成為展示與他人類同和差別最便捷的方式〔4〕157,沒有哪一個現代化消費體系可以封閉自守與外界隔絕。我國堅持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推進消費現代化的基本遵循,不像一些西方國家那樣,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優勢更大程度上來自對國外市場的收割〔5〕,用奪取海外資源與市場作為自身發展條件,而是融入國際市場高水平開放型消費經濟體系,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消費共同體,構建高水平消費外循環。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為我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更好地參與國際消費市場分工合作,利用消費外循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外循環良好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集中資源用于自主創新,形成消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推動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三)以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視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理論框架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升華,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理論框架,推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邁進新時代。

1.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人本價值思想是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以人為本價值的理論淵源,即以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認為全人類的解放發展應當通過關注現實生活中人在“吃穿住行”上的消費問題來實現〔6〕224。明確以人為本的消費者的主體地位是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基本立足點,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思想、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消費經濟學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理論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同樣應該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使得人民可以在消費中共享所有的發展成果?,F代消費經濟應當以人為中心,人是社會的主體,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發展,使人更加美滿幸福。因此,在我國消費現代化經濟理論研究中,應當進一步堅持以人為本的主體地位,把人民利益當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和“五位一體”科學發展觀有機結合起來,在需求側充分激發消費主體全面發展的實際需求,在消費者主體性和人民性的切實結合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升華。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反映了現代化在消費領域的發展及特征,內嵌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消費經濟基礎”,可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推力。目前對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實踐的意義更重于理論的歸納總結,其理論研究的框架應該把握其總體性和戰略性。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緊密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是以消費作為立足點,貫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層面的全面消費現代化,僅從一維角度研究容易導致片面理解。以往的消費經濟學研究在研究對象上不斷延伸:尹世杰(1983)針對消費水平、結構、需要、市場和產業結構等問題進行研究,后來又增加了消費者權益、消費教育等理論問題的研究〔7〕;楊圣明(2014)提出消費經濟學應進一步重視宏觀消費、微觀消費、消費者主權以及綠色消費和文化等問題〔8〕。但以上研究并未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進行各領域綜合性分析。深化研究的重點是要立足于新時代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以及當前充分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的經濟態勢,構建綜合性、總體性和交叉性的理論分析研究框架,從而規避以偏概全的單一理論分析,更充實完備地闡釋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階段性、時代性、系統性和進步性,全面形成以政治戰略思維為引領,涵蓋消費對經濟增長、中國式消費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作用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經濟理論體系。

二、以經濟戰略思維推動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量質并舉發展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在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前提下,滿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代化消費。巨大的人口規模孕育了相當大的消費潛力和相當量的供給缺口,存在“產能不足”和“消費需求滿足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如何提升中國式消費現代化客體的供給量質,推動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成為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優先選項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推力,是經濟戰略思維上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

(一)立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提升中國式消費現代化客體供給量質

人口規模巨大是最基本現實,這既為我國消費現代化提供了充裕的消費空間和發展潛力,又為我國消費現代化的客體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的保障帶來嚴峻考驗。

1.大力發展新型消費產業,提升消費客體供給數量。在人口分布上,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分布范圍較廣、資源分配并不平衡。隨著發展型和享受型需求成為居民消費新方向,旅游、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市場需求存在嚴重供給缺口,醫療、養老等方面也存在消費排隊現象,這些問題在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則更為明顯。一方面應大力發展新興消費產業。要深入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互聯網+”模式與消費客體深度結合,引導并配合居民消費習慣、消費行為的改變,彌補服務型消費供給缺口。另一方面應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和流通載體建設。加快建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布局更完善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暢通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城市與鄉村的產品供給和消費網絡,拓寬消費客體供給范圍,提升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的消費潛力。在人口結構上,我國存在“未富先老”的發展局面,老齡化人口增加為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提出了巨大挑戰。因而在產品供給上應當通過提升產品的供給數量以及產品內容,提升消費客體適老化水平,從而使得產品供給可以覆蓋到老齡化人群,提升消費群體整體的消費水平和幸福指數。

2.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優勢,提升消費客體供給質量。當前由于我國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消費客體結構升級滯后消費變化造成“消費外流”和“供需錯配”的局面亟需改善。從內生增長理論來看,現階段傳統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已難以大幅提升〔9〕,合理配置并聚集知識、經驗、技術、數據等新型創新要素是培育消費內生增長動力〔10〕〔11〕,突破供給約束堵點的重要途徑,人力資本作為新型創新要素被廣泛關注〔12〕。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巨大人口規模帶來的“人才紅利”,提升消費客體的供給質量。一方面應持續加大教育支出,增強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通過人才培養機制和技術創新導向機制從消費觀念、消費場景等方面培育多元化、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新動力,實現消費現代化的動力變革。另一方面應持續加大供給側技術創新,以高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改造傳統消費產業,推動新興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走以質取勝的科技人才引領供給質量提升發展道路。

(二)把推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作為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優先選項

目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發展時期,從戰略上倡導“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作為擴大內需的優先選項也勢在必行。

1.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擴大內需的首要動力。首先,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擴大內需的主要動力源是投資和消費。隨著近年來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加快,投資對內需提振作用相對減弱,據《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相關數據顯示,自2011年起,連續11年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GDP的比重均達到50%以上,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主動能,擴大內需更多需要轉向消費拉動。其次,消費作為國民經濟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經濟增長持久的內生動力。在過往疫情發生的三年中,消費受到的沖擊遠大于投資,由人口拉動的消費回彈是擴大內需和恢復經濟的關鍵。因此,人口規模巨大的消費現代化是現代化進程中擴大內需的首要動力。

2.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消費主體、消費客體和消費環境三要素的現代化。首先,消費主體現代化拉動內需增長。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中消費主體具有較強的主導性和消費能力,可以直接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和意愿,有效拉動內需增長。其次,消費客體現代化推動內需增長。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消費客體現代化實現“量質并舉”可以同步提升消費產品供給的規模以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并通過提升供需適配度更好地滿足消費主體的消費意愿,從供給側助力內需增長。最后,消費環境現代化保障內需增長。內需增長不僅需要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協同發力,更需要暢通內需增長渠道,發展市場經濟,維護市場秩序。根據消費預期理論,安全友好的現代化消費環境會增加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有助于搭建長期擴大內需的動力機制,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

(三)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應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具有現代化的一般特征,更具有基于我國國情的現實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1.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動力從供給驅動轉向供給需求雙輪驅動。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現代化經濟發展初期,實行“重積累、輕消費”的消費政策,資本積累占比較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逐漸重視發揮消費對于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消費逐漸代替投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這也契合羅斯托在六階段論中得到的經濟增長支撐由初始階段的供給側向大眾高消費階段的需求側轉變的結論,因為在較早的現代化經濟發展階段,主導部門增長主要源于成本的變化,而在大眾高消費時代,主導部門比在過去各階段更加依賴于需求要素〔13〕77。

2.中國式消費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同向發力,相互推動。二者的主體方向高度一致,目標都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程度逐步加深,國家以不斷提升人民的社會福利作為其重要的戰略舉措,將更多資源用于提高和改善政府服務水平,消費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據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增長106.0%,年均增長8.4%,達到2599元。由此可見,現代化進程中科教文娛等高層次消費需求在不斷提升,尤其用于個人保護和全面發展的支出占比較大。消費支出結構的變化凸顯出我國現代化追求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目標,也進一步反映出消費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動性。

3.中國式消費現代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基礎。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保健、人口流動等投資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長,既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形式,又是消費的重要內容,用于教育、衛生保健和旨在獲得較好工作出路的國內遷移的直接開支,就是明顯的例證〔14〕22。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量質并舉的發展有助于從提高教育、醫療投入從而快速實現人力資本提升,從根本上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使人在自由全面發展的軌道上不斷前進,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本以推進其發展進程,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以社會戰略思維促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普惠均衡發展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享勞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普惠均衡的消費現代化。從社會戰略思維角度出發,應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和共建共享原則,積極促進普惠均衡的消費現代化得以實現。

(一)堅持公平效率原則,體現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普惠性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普惠性是指能夠有效、全方位地讓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都能獲得滿足其自身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消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消費目標。這必然對分配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應當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提升消費水平,消除消費能力和滿意度的兩極分化。

1.抓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初次分配中居民報酬占比過低、再分配中稅收和社會保障調節力度有限、三次分配規模過小的現實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居民勞動報酬占比經歷了先降后升的倒“U”型變動,在2011年下降至最低點46.81%〔15〕,雖然自此之后勞動報酬占比逐步提升,但是勞動積累的財富占比依然趕不上資本創造的財富,造成收入和消費差距的擴大。如果不對自由市場加以干預,會形成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這種收入和消費嚴重兩極分化是市場失靈和調節失控的重要體現,不符合中國消費現代化的普惠性。因此,亟需建立起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均衡〔16〕,通過完善相互銜接、共同發力的三次分配機制,促進公平效率更好的協調,從而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消費普惠均衡發展。在具體實踐層面,既要注重生產效率、保障要素按照貢獻程度參與分配的權利、健全勞動分配體制、調動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以提升生產效率,又要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借助轉移支付等工具提升弱勢群體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消費普惠性進程中實現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

2. 積極熨平兩極分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生產過剩與經濟危機理論,還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理論,都論證了兩極分化必然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社會公眾一旦認為因分配缺乏公平而造成收入和消費不平等,就會質疑勤勞致富,對消費現代化造成負向激勵。但應當注意的是,實現消費普惠均衡并不是要實行平均主義的消費,由于不同地區產業布局、生活成本和文化存在差異,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之間的消費差距會呈現動態變化并始終存在。個體人力資本素養和工作能力呈現橄欖型分布,適度收入和消費差距是由個體間工作能力與貢獻不同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因此,秉持公平發展理念促進消費普惠均衡發展,應當正視地區發展條件和個體能力與貢獻存在異質性,允許在特定發展階段出現收入分配和消費水平偏離基于個體能力和貢獻自然屬性的橄欖型分布。但是要防止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消費水平長期偏離橄欖型分布,推動過大的消費差距無限趨近于合理的消費差距,使得偏橄欖型分布轉變為橄欖型分布。

(二)堅持共建共享原則,體現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均衡性

落實中國式消費現代化均衡性的重點是堅持共建共享原則,將促進消費均衡現代化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城鄉、區域間消費現代化均衡發展。

1.將消費均衡現代化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區域消費均衡發展。區域消費均衡現代化應當構建“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通過優化經濟發展地理格局,持續性挖掘我國實現消費均衡現代化蘊藏的巨大空間潛力。應努力將東中西部的生產總值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圍。據2022年國家統計局顯示,2021年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支出為30004.95元,中部地區居民消費支出為21147.14元,西部地區居民消費支出為19211.01元,這反映出當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在居民消費水平上還是存在差距比較明顯的問題。應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地區,在推進本區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費觀念轉變與消費水平提升等方面發揮示范效應,率先實現基本面的消費均衡現代化,為推動全國消費均衡發展作貢獻。同時,結合區域特點定制差異化消費目標和戰略重點,因地制宜地挖掘區域優勢進行戰略部署。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強化欠發達地區的政府對消費政策的支持力度,提升其消費能力。并進一步深化對口幫扶制度,號召全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在區域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消費均衡現代化。

2. 將促進消費均衡現代化融入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城鄉消費均衡發展。消費發展不均衡集中體現在城鄉差距過大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過低兩個方面。學術界研究發現,在中國總體收入差距中,城鄉間的不平等是主要影響因素,而農村與城市內部的不平等則是次要影響因素〔17〕。在推進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進程中,應當避免超大特大城市的無計劃擴張蔓延,同時借助都市圈的輻射效應帶動附近城鎮及鄉村的消費發展。堅持以城帶鄉、城鄉統籌,推動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環境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型發展。暢通城鄉間要素的雙向流動,推動城鄉間消費互動的良性循環。同時,結合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常住人口結構、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以中心城區等為核心,著手于交通線路網及公共設施的布置,定期動態調整傳統消費和新型消費的基礎設施建設,從硬件上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消費發展差距。

四、以文化戰略思維統籌中國式消費現代化雙向協同發展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不僅是物質消費的有力支撐和精神消費發展的重要軟實力,而且是改變傳統消費和供給方式的有力推手。從文化戰略思維的角度看,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協同發展既需要提升和優化需求側消費主體的行為文明,又需要推進供給側消費客體的結構升級。

(一)從需求側統籌消費主體的行為文明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物質需求是基本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級的無限的需求。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人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需求側”升級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愈發強勁。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消費發展的必然結果,符合“需求上升規律”。

1.加強消費主體思想道德建設。人無精神文化則不立,應當以文化戰略思維為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從需求側統領消費主體的行為文明,以推進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協同發展。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加主動的現代化消費。

2. 注重消費主體行為規范。要高度重視和發展教育事業,通過學校教育、個人品德教育等多種形式,用中國傳統文化為消費者主體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行為素養,避免出現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等錯誤的消費行為,不斷提升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行為質量。

3.注意引導新型理性消費。在數字經濟時代應該建立并完善數字網絡的消費制度,引領科學理性適度的消費傾向。數字經濟下蓬勃發展的新型消費極大地滿足了消費主體的消費需求,改變了其消費方式,應通過線下宣傳、網絡倡議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逐步引導消費者形成適度、理性的科學消費的網絡消費觀念,防止網絡消費異化,從需求側推動新型消費健康發展。

(二)從供給側統籌消費客體的結構優化

與發達國家相比、與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相比、與我國人民群眾日益上升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現階段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的供給依舊存在不少短板,在消費客體的結構優化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庫茲涅茨曲線、劉易斯二元結構、鮑莫爾效應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服務業產值增加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增加消費客體的豐裕度以符合當前消費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費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應注重消費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消費客體的數量范圍和使用場景。同時,注重加大消費產業科研和教育投入力度,通過推動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從供給側拓展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發展空間。

2. 優化消費產業空間布局。目前我國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基礎建設、產品生產等方面在城市與農村、東部和西部之間存在不平衡性,弱勢群體和部分地域的物質生活產品還不夠豐富,精神生活產品更是無從談起。應當著力解決社會主要痛點,優化現有消費產業空間布局,激活各類要素,因地制宜地推動本土消費客體品質提升。在東部地區發揮其技術、信息、資本等要素聚焦的優勢,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推動消費客體結構優化升級。加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關聯度,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帶動周邊地區和上下游地區的產品供給結構轉變。

五、以生態戰略思維助力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綠色共生發展

綠色共生的消費現代化作為中國式消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消費領域的本質體現,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推動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動能〔18〕。從生態戰略思維角度,應注重培育綠色消費主體、提升消費客體綠色生產力、保障綠色消費環境可持續。

(一)加強宣傳教育,培育消費主體的綠色消費觀念

綠色消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消費層面的具體實踐,推進綠色消費現代化應當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培育消費主體的綠色消費觀念。這可以從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兩方面入手。

1. 借助以學校為主體的正式教育持續加強綠色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綠色素養,以學生素養帶動家庭和社會素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可持續消費理念融入綠色教育〔19〕,通過正式教育塑造整個社會的綠色價值觀。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七部委發布《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應使得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重點領域消費轉型取得明顯成效。相關研究表明,綠色教育不僅可以通過影響社會文化提升消費者對環境的關注度〔20〕,而且可以推動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行為〔21〕。

2.借助非正式教育作為正式教育的補充。通過社會組織、媒體等充分發揮消費環保宣傳的作用,增強消費主體在消費過程中的環保意識,提高綠色消費參與度??梢哉归_形式多樣的綠色教育活動,在企業層面,積極推進綠色產品營銷,通過持續增加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了解和興趣,推動消費主體對綠色消費形成積極的態度和看法,從而產生強烈的購買意愿〔22〕。在社會層面,積極探索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新模式〔23〕,借助電視廣播、媒體平臺等媒介,將綠色可持續的數字消費觀念轉化為特定的宣傳內容和表達,強化消費者對于數字消費環保價值的認知,從而鼓勵消費者積極融入數字經濟的浪潮中,減少消費對資源和能源的損耗,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和新型消費觀念。

(二)創新業態模式,提升消費客體的綠色生產力

中國式消費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1. 推動產業綠色創新發展。提升消費客體的綠色生產力應以技術創新為立足點,以實現綠色發展現代化目標為戰略契機,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形成綠色消費發展新動能。一方面加大產業研發投入,在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時,注重研發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綠色產品,為綠色產品的可持續生產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以綠色低碳技術培育新型產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培育壯大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淘汰浪費資源以及對環境有污染的產品,推動低耗能、無污染的綠色產品發展擴張,將綠色低碳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2. 以數字經濟助力培育新型消費綠色生產力。應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鼓勵企業積極創新數字技術在新領域的應用場景,通過加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服務業融合,培育更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型消費領域和場景,推動形成更高效便捷、新型綠色的產業供給和消費業態模式。

(三)健全長效機制,保障消費環境的綠色可持續

綠色消費是一種理性化、可持續的消費生態,建立健全長效發展機制以保障消費環境的綠色可持續是綠色消費現代化的充分必要條件。

1.構建綠色消費政策支持體系。一方面盡快建立健全保證和支持綠色消費發展的資金支持政策,通過制定綠色補貼、信貸等支持政策體系,減少企業開發綠色產品的成本,提升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抓緊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企業開發綠色產品的稅收政策體系。綠色產品相關稅收的減免,實際上是把消費者綠色消費中產生的“正外部性”反饋給消費者自身,提升了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能力。同時,資源稅和排污稅的征收也可以促使企業加快傳統技術升級,提升企業開發綠色產品的積極性,抑制企業非環保產品的生產能力。

2.建立健全綠色消費的法律支撐體系。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消費環境健康可持續的基礎。目前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辨識度不強、信任度不高,亟需健全綠色消費相關標準,完善現有法律,增設與綠色消費相關的法律規范。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綠色產品認證標準和法律體系。這是綠色消費環境可持續的法律基礎。應當按照國際化組織的標準ISO14000的審核體系來對綠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嚴格審定,對企業生產資質、規模、綠色技術使用和研發等內容進行嚴格檢查,對綠色產品的質量、外觀進行明確規定,以減少消費者綠色消費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增強消費者的綠色消費信心。另一方面完善綠色消費相關立法。應考慮在《循環經濟促進法》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制定細化的專項法律規定。只有細化完善法律法規,才能真正地通過綠色消費實踐進一步落實國家的法律政策〔24〕。

3.不斷完善綠色消費市場監管機制。綠色消費不僅需要良好的社會消費環境,還需要有健康的市場消費環境。一方面不斷加強消費市場宏觀調控力度。應結合各地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推進政府綠色采購,積極引導社會的綠色消費模式,并帶動相關社會采購在綠色法律下良性運行,為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促進綠色消費發展的市場監管服務機制。落實有效監管職責,全方位整合環保部門、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各方力量,積極拓展綠色產品的研發、生產、消費服務和人才技術培訓等場景內涵,既不斷提升綠色消費市場服務能力,又不斷完善綠色消費市場監管機制,為綠色共生的消費現代化提供可持續的環境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 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J〕.黨建,2015(12):4+1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3〕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民主歷程〔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譯.上海:三聯書店,1993.

〔4〕伍 慶.消費社會與消費認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張 輝,房 譽,唐 琦.中國新發展格局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結構性問題思考〔J〕.東岳論叢,2021(10):144-150.

〔6〕劉同舫.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表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7〕尹世杰.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J〕.求索,1983(03):1-10.

〔8〕楊圣明.努力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理論〔J〕.消費經濟,2014(05):77-79.

〔9〕韓秀蘭,趙 敏.經濟新常態、人口紅利衰減與經濟增長〔J〕.統計學報,2020(03):28-37.

〔10〕肖興志,徐信龍.區域創新要素的配置和結構失衡:研究進展、分析框架與優化策略〔J〕.科研管理,2019(10):1-13.

〔11〕陶長琪,徐 茉.經濟高質量發展視閾下中國創新要素配置水平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03):3-22.

〔12〕周國富,董子祎,申 博.人力資本集聚、數字經濟發展與“產業—消費”協同升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06):70-84.

〔13〕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M〕.郭熙保,王松茂,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4〕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5〕呂光明,李 瑩.中國勞動報酬占比變動的統計測算與結構解析〔J〕.統計研究,2015(08):46-53.

〔16〕李培林.中國式現代化和新發展社會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1(02):4-21.

〔17〕Wan G H.Understanding Regional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rends in China: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7(01):25-34.

〔18〕國合會“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社會治理專題政策研究”課題組,任勇,羅姆松,等.綠色消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環境管理,2020(01):24-30.

〔19〕KIM S Y,YEO J,SOHN S H,et al.Toward a composite measure of green consump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 Korean sample〔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9(01):118-129.

〔20〕Singh N.Gupta K.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cological behaviour of Indian consumers〔J〕.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2013(01):4-18.

〔21〕YEH S S,MA T,HUAN T C,Build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 hotel industry by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atality management,2016(06):1204-1224.

〔22〕KANG J Y,LIU C L,KIM S H.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extile and apparel consumption:the role of consumer knowledge,perceived consumer effectiveness and perceived personal relev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3(04):442-452.

〔23〕張 倩,林映貞.“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如何影響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基于264個地級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21(04):3-10+28.

〔24〕秦書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困境與政府政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56-59.

責任編輯 于曉媛

〔收稿日期〕2023-09-13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數字經濟驅動居民消費升級的機理與路徑研究”(2722023DK026),主持人胡雪萍。

〔作者簡介〕胡雪萍(1965-),女,江西宜春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消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李玉頌(1996-),女,河南南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消費經濟學、數字經濟。

猜你喜歡
戰略思維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戰略思維
搭建“五位一體”多功能培訓平臺
“四個全面”是辯證統一的戰略思維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戰略思維:領導干部的必備能力
學習毛澤東戰爭指導上的戰略思維品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