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古幾何(外一篇)

2023-12-11 16:03陸春祥
芙蓉 2023年5期
關鍵詞:松陽紅曲縣令

陸春祥,筆名陸布衣等,一級作家,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隨筆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錦》《樂腔》《筆記的筆記》《連山》《而已》《袖中錦》《九萬里風》《天地放翁——陸游傳》等三十余種。主編浙江散文年度精選、風起江南散文系列等四十多部。作品曾入選幾十種選刊,曾獲魯迅文學獎、北京文學獎、上海市優秀文學作品獎、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獎、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報人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等獎項。

天高,地闊。長虹臥波,秋水長。

公元979年,對北宋來說,是個有點特殊的年份,趙光義從哥哥那里承繼了皇位,雄心大發,想再創偉業,兵收燕云十六州,不料契丹將他打個落花流水,他只好坐著驢車落荒逃命。雖慘敗,五代十國造成的亂局卻隨著南唐后主李煜的死去而基本平定,大侄子趙德昭也被他的一句話嚇得自殺,他已經沒有后顧之憂。某一天,趙皇帝召來行達禪師吩咐道:你西行印度去吧,取一些經回來,保我大宋平安萬代。

沒有行達禪師的具體記載,但《松陽縣志》上這樣說:“行達禪師奉旨西行,到了中印度,十年后,得《大經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歸,受到朝廷嘉賜,為此發愿建塔,以藏舍利?!毙羞_禪師選擇甌江的上游松陽及下游永嘉(今溫州)建塔,上游塔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動工建設,三年后塔成,此塔就是今天松陽的延慶寺塔。下游的龍翔寺塔,今已無存。

《松陽縣志》這段記載,有語焉不詳之處,我還有更大的疑問:塔為什么修建在甌江上下游?這有什么講究?難道禪師是這一帶地方的人?修在開封或者中原其他地方似乎更有理由,但不管怎么說,這延慶寺塔,今天就高高矗立在松陽城西的云龍山下,廣袤的松古平原是它的南屏障。

這就引出了文章標題的前兩個字,“松古”,這是松陽縣與古市鎮兩個地名的簡稱。松陽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江第二大河甌江穿行而過,流域面積占縣境93%,甌江在松陽,叫作松陰溪。群山綿延中凸現一大片廣闊無垠的平地,被稱為松古盆地。自古至今,因為松陰溪,松古盆地成了松古灌區,它是浙西南巨大的糧倉,古代松古灌區良田的面積約9萬畝,現今,整個灌區的灌溉總面積約16.6萬畝。

延慶寺塔與松古灌區有什么聯系?宋太宗趙光義起初吩咐行達禪師西去取經的目的就是保邦安民,甌江上下游,塔一立,水順田豐,百姓生計就有保障。這塔就好比孫大圣的金箍棒呀,朝地上一戳,寶塔鎮江龍,萬世于是安康。

現在,我要進入1000多年前的松古灌區,看松陽先民如何利用智慧,用松陽溪的水澆灌出豐收的果實。

對于水,最好的治理方法或許就是導與引,即便圍與堵,也是導引的另一種方式,大禹就深諳此理。松古灌區,先民最常用的方法是依勢筑堰建渠,分片開圳引水?!端申柨h志》顯示,灌溉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古堰,包括響石堰、青龍堰、金梁堰 、白龍堰、芳溪堰、午羊堰、濟眾堰等,現存共有14處,筑于清代以前的堰壩就有122處。

壬寅深秋的一個上午,我站在石門圩老大橋上看午羊堰,看長長的白花花的堰壩。老橋已變身為廊橋,但與傳統常見廊橋迥異,雖樸素,現代感卻很強,來往行人不斷,不時還有風馳而過的摩托。橋的上游10米處就是午羊堰,此堰始建于明朝,壩長246米,該堰是周邊數村的重要生產與生活水源,灌溉著下游4500畝農田。佇立橋上,從容看堰。閃動著浪花的堰壩有三個層次:最上層,數十厘米高的扇面形石墻,水流激石,細簾如冬冰垂下;第二層,有一個寬闊的砌石帶,上有方形石墩排列,從此到彼,供人行走;由此跌下的水流為第三層,層面也寬闊,高度目測至少半米以上。這樣設計的堰壩,無論來什么樣的大水,都可以得到有效緩沖。水流平靜的時候,午羊堰則會顯出各種姿態,壩上水平如鏡,壩下瀑布如細白練,甚至還有綠色點睛,幾叢水葫蘆在一、二層面的寬闊地帶水淋淋地伏著,它們似乎想往石面上扎根,頑強得很。

走過石門圩廊橋,在堰壩的另一端,有一條渠,渠首一道閘門,隨時控制著下游的用水。壩底邊有一戶農家樂,人進人出,整個松古灌區,綠道繞水,百花嬌媚,游人穿梭,似乎都已成旅游景區。堰壩分割,不時見到深潭湖泊,各自成景,我們行走在河岸綠道上,經過一處生態湖灘,但見湖面上綠島遍布,岸邊水牛三五,白鷺點點,當地人稱牛背鷺,白鷺是牛的幫手,它們配合默契,牛身上的各種寄生蟲就是白鷺們的美食。

松古灌區,以松陰溪為主干,其余呈幾何形狀,不少圳、渠,都有明顯的分級結構。如果說堰、塘、井是溪水的調控單元,那交錯的圳、渠則為溪水的傳送單元,灌溉體系完整,旱澇可控,造就了“處州糧倉”。

怎么建壩,如何引水,松陽水利博物館向我們仔細展現了這種講究。

松陽先民一般采取無壩引水和有壩引水兩種方式取水灌溉。

無壩引水,如金梁堰,《重修京梁圳碑》記載:“溯圳之所,始在元,則由七象鼻潭入水。至明洪武年間,改而下之,則由軛兒洞潭入水?!睙o壩引水也不是一點不筑壩,只是因為七象鼻潭、軛兒洞潭所處的地勢較高,只要在邊上開一渠,需要用水,隨時引水。

青龍堰、白龍堰、芳溪堰,這些堰壩都是有壩引水,筑壩技術,基本因地制宜。松陽地處深山,竹木到處都是,將毛竹分瓤剖成幾縷,根部或末梢連著,編成空籠,再以溪中卵石填入籠中,構成完整的筑壩構件,竹籠裝卵石,可廣泛用于筑壩、圍堰、護岸、護坡。古代都江堰也基本上以竹籠、木樁、卵石為主要建筑材料。浙江和松陽的不少文獻都記載,松陽溪支流,在北宋時期就改為砌石干流堰壩了,而干流干砌石壩并設巨閘,則要到明萬歷年間。

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 ,屠隆到松陽采風 ,松陽縣令周宗邠熱情接待,并盛邀遂昌縣令湯顯祖陪同。周縣令應該帶他們參觀了松古灌區的渠堰,屠隆的《百仞堰記》有如此描述:“長堰蜿蜒,龍堰虹臥,中為巨閘,啟閉以時……”可以想見,周縣令為松古灌區的水利建設成就而自豪,我甚至能想象出,屠隆、湯顯祖們視察之后的感嘆,甚至還有親水戲水場景,掬一捧清流,往天空一揚,這青山綠水間,民豐官閑,也是一件極愜意之事??!

看著這歡樂的場景,周縣令也開心了,但他心里清楚,要管理好這一河清流,其實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想著辦公桌上那一摞摞公文公案要處理,周縣令忽然心情有點沉重起來。比如在百仞堰推行圳田制,堰渠的管理經費要落實,各村的分水輪灌方案還要進一步優化。剛到松陽的場景,周縣令永遠也忘不了: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他初任松陽縣令,就接到棘手的陳年舊案,眾多百姓要求修復百仞堰,該堰被沖毀多年,兩岸農田一片荒蕪。為什么多任縣令不修復?他去現場觀察,終于找到癥結所在:原堰址位于北岸的四都源下,如果筑堰,南岸雖可灌溉,但北岸鄉民則會內澇。經過長期踏勘水脈,周縣令決定,將壩基往西上遷數百米,新壩地勢稍高,南可決水灌溉,北無漫流漂舍之患,南北兩鄉的旱澇問題迎刃而解??h丞前幾日來報,說百仞堰那邊立起了一塊碑,碑高196厘米,碑寬84厘米,上書“周侯治水德碑”,嗯,百姓心里有桿秤,松陽百姓對他為治水所做的一些貢獻還是認可的。他一想到此,有點欣慰。而屠隆前面描寫的場景,應該就是百仞堰修復后的盛況,屠隆后來將周縣令的治水經驗總結為:成功難哉,在權利害。利七害三則興利,利三害七則避害,利害相半,與其有利,不若無害。這差不多就是定量分析的原則了,但它產生的基礎應該是周縣令的成功實踐。

正如周縣令想的那樣,在松陰溪流淌的1000多年中,因水而發生的各類爭斗為數實在不少,這有榜文與碑刻為證,茲舉數例:

天順元年(1457年),榜文記載:金梁堰灌區,頑民強抄汴石,占奪水利,時任縣令及時查驗,發榜文重新分派水圳,要求按榜分水灌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榜文記載:時任縣令認為,前任縣令制定的力溪灌溉6日,再小五坦3日,末源口5日的輪灌方案有失公允??h令重新調查有效灌溉面積后,變更了水權。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榜文記載:時任縣令追究源口地方土豪強截霸灌、不遵水期的行為,灌區百姓水權行使權得到維護。

道光十四年(1834年),龍石堰碑文記載:灌區河頭村,百姓霸截圳水,時任知縣湯景和公斷此事,并形成分水灌溉規定。

光緒七年(1881年),榜文記載:時任鄭姓縣令,依據史實及現實情況,變更有史以來的“十四日”輪灌為“十五日”輪灌。兩年后,繼任縣令將前任判定的輪灌方案勒碑永示,告示灌區百姓不得再紊亂混爭。

每一塊榜文,每一方碑刻,都是一段治水歷史的生動演繹,用水無小事,民生無小事,任意地截流,如果處理不及時不適當,都會引起紛爭,釀成血案。

千百年來,松古灌區的民眾,探索出了許多簡單有效的管理規則與方法,這些管理規則與方法一點也不亞于所謂專家的那種深刻智慧,不時閃光。

牛背調水。金梁堰灌區,進水口附近溪中有形似牛犢的巨石,百姓就以此為水文觀測,當石牛背露出水面,就迅速筑堰,將松陰溪水調入金梁圳。這種方法,自明洪武年間開始使用,一直到2011年下游建起固定的堰壩才終止。

這牛背調水,不失為就地取材觀測水位的民間智慧。李冰在修都江堰時,在水邊上立了三個石人,以石人身體的某個部位被淹,來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至北宋時,江河湖泊已普遍設立了“水則”碑。所謂“水則”,就是石碑豎在水涯,上刻尺度,用以測定和記錄水位的變化,則,準則之意。南宋的寧波,設立“平”字水則,碑上有大大的“平”字,水淹沒“平”字,即開沿江海各泄水閘放水,水位下降露出“平”字,關閉閘門。明萬歷年間,紹興重修三江閘,立水則碑,上刻金木水火土五字,規定水淹某字,開閘若干孔放水。想著水則碑的事,我忽然這樣想,那塊牛背石,不是文物的文物,似乎也應該得到某種保護,它可是松陽先民測水的最好見證??!

汴石分水。指在干渠進入支渠分水口或堰壩取水口,左右墻及底板,用一定寬度的石板,以鐵板澆筑固定,以使分水均勻。

分片輪灌。指按照分水榜文、碑刻規定的水期,分片區定期輪流灌溉。用水期間,松古灌區人頭攢動,那種日夜流動的熱鬧與繁忙,完全可以想象。

明清時期,松古灌區還普遍推行“堰董會”“圳董會”,這已經是很前衛的股份制雛形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堰長、圳長,并不是某個人,而是管理集體,類似現今的董事會制度,這有諸多榜文及石刻為證,例如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榜文落款為“堰首:孫閔璋、周延慶、周明理、周□、周□福、周□□、周全、周□、周□”??h憲批復:“仰堰長會同該圖里,克照田均貼工食修筑,毋違。執照?!遍L長渠,眾人管,集小智為大智,集小力為大力。

圳田制。B地借圳給A地建堰,A受益灌區劃撥田地(或堰圳董事會購買田地)給B地,B地堰董事會獲得田地后,又將田地租給農戶,收繳的租金用以管理、維修堰圳。還有借地建圳,給予合理回報,均是協作治水,唯此才能雙贏。

水權制。水權以投資為原則,誰投資,誰受益。不過,水權的獲取、變更、交易、保障,皆由政府主導,也就是說,大資本不是隨便可以進入獲利的。

以上種種,皆為長效管理手段,這或許就是松古灌區千年長流的重要原因。

松古灌區的豐美,使得人口不斷在河兩岸集聚,同時,支流、支流的支流,那些松陰溪的毛細血管邊,但凡有水源的地方,就有人去開疆拓土,“古典中國的縣域樣本”“最后的江南秘境”,諸多美稱,將深山里的松陽裝扮得神秘無限,至目前,松陽境內的中國傳統村落達75個,為全國前列。這些古村落的灌溉用水體系,至今完好。

起源于秦漢,發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松古灌區以松陰溪為長藤,以沿線隨勢布局的堰塘井渠為結瓜,這是中國古代完整水利工程體系的典范。

2022年10月6日上午,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市,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3屆執行理事會召開,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與四川省通濟堰、江蘇省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梯田一起成為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讓松陽人驕傲的還有,始建于南朝的麗水蓮都通濟堰,1963年以前也屬松陽縣,此前的八年,通濟堰已經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佇立松古灌區闊大的田野中,忽地想騰空而起,如一只大鳥般在灌區上空翱翔一下,那么,我的腳下,延慶寺塔雖小,卻如定海神針般堅定,穿境而過的長藤,連串的大小瓜分布,都會如幾何圖形般襲擊我的雙眼,讓人目眩神搖。

又偶爾發現,“幾何”一詞,最早起源于希臘語,由“土地”與“測量”兩個詞合成而來。萬物皆數。我想,這應該不是巧合,松古灌區的幾何,就是土地與溪流的和諧相處,各種經驗與教訓的選擇累積,這是一道松陽先民巧解了數千年的平面的立體的幾何大題,但我以為,夢的變幻有無數種可能,這道題的最佳極值,仍然需要松陽人今后不斷解析下去。

2300多年前,雅典近郊,40歲的柏拉圖站在其學院的大門口,指著牌子上的一行字警告眾人:不懂幾何者莫入。說這句話時,他是嚴肅而認真的。不過,松古灌區的幾何,沒有門檻,沉甸的稻穗,歡快的溪流,隨時歡迎你來!

爛漫長醉

50多只大缸,分六列排著,缸內盛滿了摻紅曲的糯米。它們剛從熱氣蒸騰的木桶中撈出,攤涼裝缸,缸內早有清冽的山泉傾心相擁,紅曲繽紛而至,它們是水與酒的紅娘,紅曲與糯米親密交纏。一個月后,這些糯米與紅曲,將蛻變成誘人的精靈。

這是一個比較寬敞的空間,雖密閉,但空氣自由流動,局面和諧。最初的一周,每天早晚兩次攪拌,為的是讓糯米、山泉、紅曲無間融合。接下來的一周,一天一次,依然是攪拌,每一粒米都與紅曲交鋒后緊緊依偎。等確認缸內已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后,釀酒人不再搭理它們,缸們進入了相對靜默的時期。然而,缸們表面雖緘默,缸與缸之間,卻似乎在較勁,它們都想先漲紅臉孔,盡早從缸中抬頭挺胸,完成自己的傳奇。

我說的寬敞空間,是畬鄉龍峰村的村辦酒廠,當地村書記雷天星去年組織辦起來的集體酒廠。陳鳳鳳帶著我們一缸一缸看過來,大部分缸內平靜、干燥,毫無動靜,有幾缸卻已紅霞滿天,缸四周淌著細白色的泡沫,缸中心已一片紅色汪洋,有氣泡汩汩冒出,猶如火山熔巖滾騰的前奏,俯身細聞,濃郁氣息直入鼻腔。陳鳳鳳說,這一批糯米,是十幾天前裝缸的,發酵快的就是眼前這個樣子,那些沒有動靜的,也很快,極可能明早起來就和眼前一樣生龍活虎了。

多久才能出酒?我問。

一般來說,冬天釀酒,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夏天只要十幾天,但不好保存,酒的質量也沒有冬天好。陳鳳鳳答我。

畬鄉的紅曲酒屬于米酒類。這米酒,我們叫甜酒,我媽也釀得不錯。平常的日子,特別是過年過節,江南一帶的鄉村,許多人家都會釀米酒。糯米蒸熟,攤涼,拌上酒曲,酒曲大多是買來的,白色的丸子,碾碎,與糯米攪拌,再裝盆,盆面用白細紗布罩著,中間再開一個小洞,既透氣,又可以觀察。夏天兩三日,冬季一周或10天左右,甜酒就噴香誘人了。

甜酒的曲,也有人自己做,河邊地邊山中,辣蓼草,到處都是,綠葉細長,紫色細花,它們最適合做甜酒曲。但紅曲酒所用的紅曲不是,它們在我眼前呈現的是暗紅色的碎米。

陳鳳鳳從家里拎出一大袋紅曲,外面用錫紙包裹,有50斤左右。

這些紅曲怎么來的呢?陳鳳鳳很耐心地向我解釋:夏至前10天至白露前這段時間,都可以做曲。先取上等優質紅曲做曲娘,磨成粉(或碎成粒),將粳米或糯米煮成稀飯(干粥狀),放在盆內晾涼,倒入曲粉(曲粒)攪拌成糊狀,再放在小缸或木桶內發酵,頭兩三天,每天早晚攪拌一次,一周靜置發酵。發酵時間需十幾天,溫度控制在30℃上下。

我試探著問,這就成紅曲了?陳鳳鳳搖搖頭:不是,這還是曲娘,用上年保存的曲娘來做今年需要的曲娘,要做成紅曲,還要蒸飯、風冷、接種,再成曲、曬曲,才是眼前這個樣子。每年做曲的第一壇,我們都留著下一年做曲娘用。

按我的理解,每年應該先采摘做曲娘的植物,然后制作成曲娘,但紅曲酒不是,它的曲娘是代代相傳的,這似乎很神奇。雷天星說,畬鄉的紅曲娘,至少有500多年歷史了,誰也不清楚第一代紅曲娘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制作曲娘的關鍵在溫度控制,溫度高了,曲味變質,以此為曲,做出來的酒就會酸;溫度過低,曲質量差,出酒率就低。一壇曲的好壞,取決于曲娘的優劣,這技藝極有講究。

雷天星指指陳鳳鳳,笑著說:她是我老婆,她媽是畬族人,她從14歲開始就跟母親學做紅曲酒了,我們家做酒40多年了,去年開始,我家已不做酒,我們專心做村里的酒廠,整個技術都由她把關,她是縣級非遺傳承人,技術好得很。

雖然夜幕已經將龍峰村完全籠罩,但我依然能覺出陳鳳鳳臉上的靦腆笑容。

桐廬的大山中,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庫星散。如果從飛機上俯瞰,山中綠波就如躺在天地間的綠寶石,陽光下會發出耀眼的光芒。它們滋潤著大山中的田地,也是山民們的衣食父母。

龍峰村海拔700余米,常年云霧四繞,林中時有山泉細淌。這些山泉,就是山塘水庫的主要水源。50多年前,龍峰山上的守林人發現了一口山泉,流量比較大,但泉流無聲,它只和守林人默默做伴。后來,守林人下山,山泉也只是白白流淌。

來龍峰的游人漸漸多了起來,雷天星想著,自己家的酒應該擴大規模,他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守林人喝的那口泉。立即上山,山泉依舊汩汩流淌,只是泉邊荊棘與荒草叢生,雷天星將泉眼四周整理砌石,再做成一個能裝20余立方米水的泉池,接上水管,水行走1000多米后,他又在中途建了一個大蓄水池,用以凈化沉淀,山高路遠,山泉經過整整2800米的路程,輕松躍入他家的水缸。這水啊,不,應該是泉,清澈明亮,細品,竟有微甜味,特別是炎夏,舀出一碗泉,遠比什么礦泉水解渴。

每逢年底,畬家都有做紅曲酒的習慣。雷天星發現,自從引來山泉,他家做出來的紅曲酒,酒的質量與往年大不一樣,無論口感、色澤,皆是上等,再加上陳鳳鳳的手藝,他家做的幾萬斤酒很快就脫銷。

水是山泉水,那么做紅曲酒的米從哪里來呢?

四周山峰逶迤,水田高低錯落,雷天星指著村前那個大盆地:龍峰村有水田400多畝,基本在那一塊,我們辟出其中的60多畝種糯米,糯米產量高,這些田能出5萬多斤米。一般來說,一斤米,三斤酒,我們自己種的糯米,大約能出15萬斤酒。

我從小長在農村,知道一些關于糯谷種植的常識。糯谷的稈,比一般的稻子堅挺高大,糯谷的粒,也比一般的稻子結實飽滿。金秋時節,那些長長的低著頭的稻穗,就如人群中營養豐富的健壯少年,惹人愛憐。三四月份下種,八九月份收獲,它們在田野間與天地交流,經風沐雨,這半年時間里,足以讓它們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素,得到足夠的培養。

從糯稻秧苗下田那時起,只要有時間,雷天星就會去稻田轉悠,看著不斷來村里游玩的游客。他知道,那些逐漸茁壯的禾苗,與山上流淌下來的清泉,與日日為鄰的大山,與頭頂的日月星辰一樣,都是能給畬鄉人帶來甜美日子的好伙伴。他在算時間,進入立冬以后,龍峰村最熱鬧的日子就要來了。

龍峰村畬家風情博物館大門前的草坪上,挺立著一個近三米高的大酒壇,壇面上有表示畬族“平安幸?!敝惖奶厥鈭D騰符號,醒目有趣——有時,表達意義并不用太多的語言,一個具體的象形物件勝過一切。這個時候來畬鄉,來龍峰,不就是為了一口紅曲酒嘛!

2022年11月19日,龍峰村口的大道上空,紅燈籠、紅色中國結高掛,紅色棉布飄帶在風中飛揚,龍峰用熱烈裝扮著自己,用熱情迎接著四面八方的來客。陸續進村的人們,來這里的同一個目的,就是參加開酒節,一個月前裝缸的紅曲與糯米,它們已經化成了美酒的精靈,它們要與人們歡樂共舞。

好酒配佳肴。畬鄉人聰明,他們將開酒節融入“長桌宴”中,將每年“三月三”的長桌宴延伸至豐收的秋季,持續歡樂。

“長桌宴”,畬語的發音是“瓊多燕”,“瓊”,不就是好酒嘛!八個人一桌,長長的條桌,畬鄉傳統十大碗上來了,我一一細數:畬家龍須、山哈和菜、龍峰黃花、糟腌鱸魚、走油扣肉、白鲞扣雞、酒糟帶魚、煎釀豆腐、臘肉筍干、菜心肉圓,哈,原汁原味,足斤足兩,老底子的傳統。比如這道臘肉筍干,也叫高節竹筍,在鍋內倒入臘肉片,和筍干一起翻炒,再放入料酒、雞湯、味精調味,最后放入杭椒和小米椒點綴,咸鮮的臘肉與爽脆可口的筍干搭配,互相入味,筍干嫩脆,臘肉也不膩,味蕾被深度觸動,嘴巴根本停不下來。

雷天星自然是總指揮,看著來往穿梭的人群,他笑了:今天的長桌宴,一共100桌,客人80%是游客,我們早就和旅游公司商定了的,東南西北,味傳四方,我們畬鄉的文化會得到更有效的宣傳,紅曲酒也會賣得更好。

“高山流水”將長桌宴推向高潮,或許這是紅曲酒最好的傳播方式。

村民早早就從竹林里伐下數根翠竹,截成長短不一的數段,中間剖開,竹節打通,用泉水將竹子洗凈,然后接成排。姑娘們著畬族節日盛裝,排著隊,唱著畬歌,來到客人面前,她們雙手托著竹節,竹子由高往低斜著,一節搭一節,游客在下端張開大嘴,上端的紅曲酒緩緩倒入,紅色的酒,迅速淌過幾個竹節,快速流入游客嘴中,此謂“高山流水”。邊上游客的助陣聲,一浪高過一浪,而能將嘴巴伸到竹節下的,一般都是酒量比較好的,但即便酒量再好,也禁不住幾分鐘的流動,不容你歇氣,你得如夏日飲啤酒那樣,大口大口地倒入才行。

山哈妹子的山歌永遠停不下來,但你的嘴必須停下來了,此前,已經喝過三碗攔門酒的你,此刻又與紅曲酒,不,應該是紅泉狂歡了一陣,而當你挺直身子站立時,大地與天空都開始搖搖晃晃了,看景看物,兩眼迷茫,耳邊歌聲不斷響起,你心里卻清楚得很,在這樣的日子里,在這樣的地方,醉就醉了吧。

竹海碧波,莪溪淙淙,稻田泛金,富春山里的閑居。

紅曲酒,黃金粽,黑雞蛋,畬族鄉民的饋贈。

山不見溝山醉了,水不見底水醉了,云也停腳云醉了。在桐廬深山畬鄉,畬歌追云,爛漫長醉。

猜你喜歡
松陽紅曲縣令
紅曲黃色素的研究進展
縣令判案
藥食兩用話紅曲
紅曲黃色素的多樣性及產品標準的討論
樓上樓下
松陽:以科技為引領 推進產業轉型林業增效
松陽香榧迎來發展新篇章
不曾殺陳佗
田園松陽 宜尼桃源
挺身為民的何縣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