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巖氣富集與保存條件差異研究
——以焦石壩—武隆地區為例

2023-12-12 08:24丁佳彤陳孔全湯濟廣庹秀松張斗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3年6期
關鍵詞:武隆石壩頁巖

丁佳彤,陳孔全*,湯濟廣,庹秀松,張斗中

(1.長江大學非常規油氣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武漢 430100;2.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100)

0 引言

近年來,四川盆地東緣的頁巖氣開發已經成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其中焦石壩地區頁巖氣田的勘探表現出色,焦頁1HF井壓裂試氣后獲高產達20.3×104m3/d,是中國第一口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頁巖氣井[1-6]。學術界圍繞川東盆緣地區頁巖氣的產生、運移和富集進行了許多探討,同時針對武隆地區的頁巖氣開發也逐步展開,隆頁1 井順利完鉆,軌跡位于龍馬溪組底部,壓裂后獲日產氣4.5~6.0×104m3。齊岳山斷層位于四川盆地的東部邊界,同時也位于川東構造帶與湘鄂西構造帶的交會處,斷裂兩側的構造特征差異明顯,同時對油氣的運移和聚集均存在不同影響,導致頁巖氣保存條件存在差異。武隆地區與焦石壩地區分別位于齊岳山斷層兩側,以齊岳山斷層為界呈對稱分布,地理位置十分接近,但構造變形特征不同,頁巖氣井產量也參差不齊,造成如此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其頁巖氣保存條件差異明顯[7-9]。為了進一步解釋川東盆緣兩側的頁巖氣保存條件差異,需要對研究區內東、西兩個區塊的頁巖氣保存條件主控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及對比,以明確齊岳山斷裂兩側的富頁巖氣構造樣式、斷裂發育等因素對頁巖氣保存的影響。

1 區域地質背景

研究區位于湘鄂西—川東褶皺構造帶內,處于雪峰段逆沖推覆構造西北緣前峰帶,受到江南—雪峰陸內造山運動北西方向的擠壓應力影響。湘鄂西—川東構造帶以齊岳山斷裂為界,以東為背斜與向斜相間組成的湘鄂西厚皮“隔槽式”褶皺帶;以西為緊閉的背斜與開闊寬緩的向斜相間排列,以志留系等主要滑脫層組成川東薄皮“隔擋式”褶皺帶[10-13]。焦石壩地區與武隆地區處于隔槽式結構與隔擋式結構的過渡帶中,二者以齊岳山斷層為界具有鏡像關系(圖1)。

圖1 焦石壩—武隆地區及鄰區地質圖

自中三疊世末以來,研究區受到來自東南方向江南—雪峰古陸的持續擠壓,發生了大規模的由南東向北西的遞進式構造變形,變形作用從江南—雪峰古陸地區經湘西北至川東擴展,且沖斷作用的強度逐漸降低。

燕山運動時各構造體系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形成,但先后順序、強度和持續時間有差別。燕山早期(晚三疊世),江南—雪峰造山運動的側向推擠產生的推覆作用逐漸影響到川東地區,使基底由深至淺發生多重滑脫作用,由隔槽式褶皺向隔擋式褶皺轉換,研究區內地層產生輕微褶皺變形;研究區在中燕山期(晚侏羅世)受雪峰山南東—北西向的逆沖推覆擠壓運動,整體大幅度抬升,是侏羅紀以后研究區經歷的構造變形最強、構造運動最劇烈的時期,因而其構造應力值也最大;早喜山期(晚白堊世),研究區整體緩慢隆升,相對穩定,構造變形程度是侏羅紀以來最弱的一次,其構造應力值也最??;晚喜山期(中新世),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產生了強烈的擠壓應力[4],但由于該應力到達研究區時經過很多深大斷裂,能量逐步減弱,最終只剩下較弱的擠壓應力,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隆升,構造變形程度高于早喜山期,低于晚燕山期。

研究區地層發育較為完全,由新元古界至今僅缺失石炭系、泥盆系?,F今頁巖氣主要勘探層系為奧陶系五峰組(O3w)—下志留統龍馬溪組,是以頁巖為主的海相沉積,地層發育與中晚奧陶世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向臺內坳陷盆地的變革對應。五峰組為一套黑色炭質頁巖,代表深水陸棚沉積環境[14-16];龍馬溪組底部為黑色炭質頁巖,上部為泥質粉砂巖,具有分布廣泛、厚度大的黑色筆石頁巖沉積。川東盆緣地區內五峰—龍馬溪組優質頁巖厚度一般為20~50 m[7],總有機碳含量(TOC)均值為3.3%~3.9%,鏡質體反射率(Ro)集中分布在2.3%~3.1%,表明齊岳山斷裂兩側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沉積后普遍經歷了深埋與生烴過程,烴源巖物質基礎普遍良好,故保存條件成為了斷裂兩側頁巖氣產量差別的關鍵性因素。

2 構造特征差異

基于構造特征和構造成因機制的差異,以齊岳山斷層為界,劃分為焦石壩構造帶與武隆構造帶。

2.1 焦石壩構造帶

四川盆地內緣焦石壩構造帶受到江南雪山陸內造山運動東南向的應力推覆作用影響,被前寒武系區域性滑脫斷層所控制,因此在蓋層中構造變形不甚強烈,變形以斷滑作用與斷展作用為主,背斜形態由南東向北西逐步緊縮,被烏江斷層分開形成焦石壩背斜帶與梓里場背斜帶(表1)。

表1 焦石壩—武隆地區構造特征差異表

2.1.1 構造特征

焦石壩背斜帶位于烏江斷層以北、石門2 號斷層以西、梓里場斷層和吊水巖斷層以東,發育有箱狀背斜——焦石壩箱狀背斜(圖2)。研究區內箱狀背斜受到前寒武系的順層滑脫作用,呈轉折端平緩、兩翼產狀較陡的形態。焦石壩背斜轉折端斷層不發育,僅在兩個軸面處派生小型斷層,受到構造運動改造強度較弱,構造整體結構形態完整。

圖2 焦石壩背斜地質剖面

梓里場背斜帶(圖3)位于烏江斷層與梓里場斷層之間,受控于坡坪式斷層——梓里場斷層[17-23],構造形態較焦石壩構造帶更加緊縮,主要構造樣式為弱改造型圓弧背斜,典型構造為梓里場背斜。弱改造型圓弧狀背斜被斷層改造的程度小,屬于受逆沖斷層控制的斷展褶皺。梓里場背斜形態完整,但較為緊閉,翼間角為100°。構造兩翼不對稱,東翼巖層傾角較大,西翼巖層傾角相對較小,且西翼發育少量反沖逆斷層,形成沖起構造。

圖3 梓里場背斜地質剖面

焦石壩構造帶為遞進變形的前鋒帶,主控構造變形滑脫層由前寒武系向寒武系轉變,使構造位移呈階梯狀向上傳遞[24]。由于蓋層自西向東發生前展式的構造變形,烏江斷層南、北段表現為不同的前展式結構特征。在烏江斷層以北前寒武系基底斷層發生順層滑脫,未造成蓋層中的斷展作用,自東向西的構造變形依次為沖斷—斷滑—滑脫。烏江斷層以南前寒武系基底斷層呈犁式,蓋層中發生斷展作用,因此構造變形自東向西依次為沖斷—斷展—滑脫。

2.1.2 斷裂展布特征

焦石壩構造帶斷裂體系形成于中燕山期,宏觀上呈北東向展布,同時,由于收縮變形的不均一性,斷裂發育受到北西向調節,在造山運動后期受到近東西向擠壓應力影響,造成少部分斷裂呈北西向展布。構造帶內發育有壓扭斷層、逆斷層、逆沖斷層和走滑斷層,斷裂主要分布于焦石壩背斜兩翼與梓里場背斜西翼位置。五峰組底界斷層密度為0.57條/km,斷距為0.2~2.69 km,延伸長度為10~50 km。主控斷層為齊岳山壓扭斷層、烏江斷層與大耳山走滑斷層(圖4),焦石壩背斜東翼和梓里場背斜西翼斷裂斷開層位多為二疊系龍潭組到奧陶系五峰組和寒武系地層;焦石壩背斜西翼天臺場斷層附近斷裂發育于奧陶系五峰組內。

圖4 焦石壩構造帶奧陶系五峰組底界斷裂分布圖

2.1.3 構造演化

在中燕山期,江南—雪峰方向的南東向北西的推覆作用移動到盆內緣構造帶,構造運動劇烈,基本形成現今構造格局。隨著擠壓應力逐漸變強,在中燕山期烏江斷層北部基底斷層沿前寒武系發生斷滑作用,使焦石壩褶皺隆起變形,形成箱狀背斜,并在背斜東翼靠近方斗山斷層處形成緊閉向斜層;而烏江斷層南部地區由于石門2 號斷層發生沖斷作用,發育形成斷展褶皺,并發育一系列傾向南東的小型逆斷層,同時方斗山斷層和齊岳山斷層以東地層進一步抬升到地表,產生輕微剝蝕。焦石壩地區隆升變形時間為85 Ma,構造區東部發生劇烈變形,構造變形表現為自東向西的擴展模式。

2.1.4 剝蝕量

盆內緣構造帶出露地層以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及下白堊統為主,從南東向北西出露地層由老至新、隆升剝蝕逐漸劇烈。研究區位于齊岳山斷層以西,地層層系發育較全,在構造活動中受改造作用較弱[17],很少發生地層抬升剝蝕。自晚白堊世以來,焦石壩背斜與梓里場背斜的地層剝蝕量均約為3500~4800 m。

2.2 武隆構造帶

東部盆外緣武隆構造帶位于湘鄂西斷褶帶的恩施—利川斷褶帶內,受前寒武系滑脫層控制,為湘鄂西—川東前展式構造的擠壓褶皺帶,也是湘鄂西與武陵山斷褶的過渡帶,主要發育殘留向斜構造(表1)。

2.2.1 構造特征

武隆向斜位于大耳山茶園斷層以東,整體呈北東向,由胡家園斷層所分割成東西兩個走向與形態不盡一致的殘留向斜。武隆東向斜核部地層平緩而開闊,兩翼地層傾角小,為圓弧型。武隆西向斜轉折端為似箱狀,平面上呈三角形形態,兩翼變陡且北西翼傾角大于南東翼(圖5)。

圖5 武隆向斜地質剖面

2.2.2 構造演化

對于盆外緣構造帶,武隆向斜北東向構造發育于中燕山期,是江南隆起構造域早中燕山期的產物。中燕山末期形成發育南北向以及北西向構造,并疊加于早期北東向構造之上。晚白堊世開始,區內有張性構造形成,但構造作用較弱。由于受到江南—雪峰陸內造山運動的南東—北西向的擠壓應力,武隆向斜的抬升期略早于盆內緣構造帶,構造變形的開始時間約為90 Ma。

2.2.3 剝蝕量

武隆地區位于湘鄂西斷褶帶的西部,地表主要出露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以及白堊系。由于地層連續性差,且受到較為強烈的改造作用,導致高強度的抬升剝蝕(剝蝕量為1750~6750m)。

2.2.4 斷裂展布

受兩期構造的疊加作用,武隆向斜中發育兩個方向的斷裂體系:北東向與近南北向,其中,北東向斷層主要分布于武隆東向斜,而近南北向斷層主要分布于武隆西向斜翼部。研究區龍馬溪組底部斷層密度為0.33 條/km,多為逆斷層。斷裂延伸長度在2 km 以上、最長超過20 km,斷距為90~1500 m。另外,斷層多由震旦系斷開至志留系和三疊系,斷開層位由寒武系至地表的斷層多分布于武隆西向斜(圖6)。研究區內主要斷層為近南北向的逆斷層——胡家園斷層,延伸長度24.7 km。

圖6 武隆地區龍馬溪組底界構造等值線圖

3 富氣特征差異性

頁巖氣的富集主要取決于頁巖儲層的含氣性與封閉性,其中含氣性與頁巖氣儲層厚度、TOC 以及Ro等地球化學特征有關,而頁巖氣的封閉性則受斷裂、埋深、層理面正應力等因素影響。下面從以上兩方面分析焦石壩構造帶與武隆構造帶的頁巖氣富集差異(表2)。

表2 焦石壩—武隆地區典型構造帶頁巖氣參數對比表

3.1 焦石壩構造帶含氣性特征

川東—湘鄂西地區內五峰—龍馬溪組地層主要為黑色碳質頁巖,屬于深水陸棚沉積環境,有穩定的烴源巖來源,但由于不同構造帶發生構造改造的期次不同、強度不同,頁巖氣目的層的厚度及其他地球化學特征有一定差異,導致含氣量有所不同。

焦石壩構造帶中五峰—龍馬溪組中TOC 大于2%的頁巖厚度為30~38 m,TOC 普遍較高,最高達到7.13%,Ro為2.4%~2.8%。依據優質烴源巖TOC 不低于1.5%的標準,在JY1 井的勘探中發現優質頁巖儲層厚度達到38 m,其TOC 為3.56%,Ro為2.5%,含氣量為5~10 m3/t,地層壓力系數為1.55。

3.2 武隆構造帶含氣性特征

武隆構造帶中TOC 大于2%的頁巖厚度為32~40 m,TOC 為3.91%~4.50%,Ro為2.5%~2.7%。LY1 井優質頁巖厚度達到32 m,TOC 為4.4%,Ro為2.54%,現場分析含氣量為2.38 m3/t,測井解釋總含氣量達5.70 m3/t;LY2 井優質頁巖厚35.3 m,TOC 為4.5%,Ro為2.85%,現場分析含氣量為3.3 m3/t。整體上JY1井的優質頁巖厚度、有機質TOC 以及含氣量均與LY1井差距較小,武隆構造帶內的頁巖氣儲層厚度與含氣量稍低于焦石壩構造帶,而TOC則高于焦石壩構造帶?,F場測試表明,JY1井初始日產量為20.3×104m3,LY1井壓裂后獲日產氣4.5×104~6.0×104m3。綜合LY1井的含氣量及組成可知,總含氣量相對較低、TOC高,而且地層壓力系數為常壓系數(1.08),JY1井為高壓地層,故焦石壩構造帶的頁巖氣產量高于武隆構造帶。

4 保存條件主控因素差異性分析

為明確不同構造區塊對于頁巖氣富集的影響,結合前文對于研究區內的富氣構造特征與頁巖氣富集特征,總結3 種焦石壩—武隆地區內頁巖氣富集差異構造模式,并分析不同構造帶內的富氣構造保存條件主控因素。

4.1 正向構造頁巖氣藏

4.1.1 箱狀背斜

箱狀背斜型頁巖氣藏主要分布于焦石壩地區東北部背斜帶,埋深一般為2000~3000 m,由于其核部遭受構造運動強度不劇烈,甚少發育斷裂,兩翼較陡,在褶皺轉折端向兩翼過渡處的軸面位置易形成斷裂,即箱狀背斜中,轉折端處變形較弱,而變形主要集中于兩個軸面處,同時在軸面外緣,還易于派生小型正斷層。構造整體形似箱子,頁巖氣儲層壓力系數較高,地層孔隙度適中,頁巖氣分子儲存于構造轉折處頁巖氣層中,不易發生逸散,翼部在擠壓環境下裂縫發育,在裂縫、斷層中存在游離氣的運移聚集。故箱狀背斜的主要逸散方式為翼部穿層逸散,箱狀背斜的兩個軸面處斷層與裂縫是制約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焦石壩背斜中的頁巖氣儲層具有兩翼陡、轉折端近乎水平的特征,且轉折端不發育斷裂,頁巖氣保存條件最好。在發育過程中,焦石壩背斜的東、西兩側軸面處應力集中,發育逆斷層(大耳山斷層、吊水巖2 號斷層、天臺場斷層),背斜核部斷裂密度低、規模小,保存條件良好(圖7)。JY1井位于焦石壩背斜核部,鉆井資料表明焦石壩背斜構造中水平井全烴高(20%~30%)、含氣飽和度高(69%)、孔隙度適中(4.85%)、屬于高壓地層(地層壓力系數1.55),實際產量達到2.03×104m3/d。

圖7 箱狀背斜型頁巖氣藏保存模式

4.1.2 圓弧狀背斜

圓弧狀背斜屬于正向構造,在焦石壩構造帶西南部發育弱改造型圓弧狀背斜(梓里場背斜),埋深為2200~3500 m。弱改造圓弧狀背斜在縱彎褶皺發育過程中派生裂縫極為發育,因此弱改造圓弧狀背斜只要褶皺曲率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在轉折端發育派生張節理,頁巖氣易發生穿層逸散,故弱改造型背斜的斷層、由背斜曲率控制的派生張性結構是制約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圖8)。JY-C 井優質頁巖氣儲層中含氣量介于2.25~6.48 m3/t,平均值為3.05 m3/t,孔隙度較低,僅為0.76%[14],梓里場背斜中發育有大量裂縫,在構造西翼有斷層發育,影響了頁巖氣的保存。在實測中井口壓力較低,試氣時產量無法測出。

圖8 弱改造型圓弧背斜型頁巖氣藏保存模式

4.2 負向構造頁巖氣藏

在武隆構造帶中主要發育殘留向斜構造,如武隆東向斜與武隆西向斜。負向構造單元中頁巖氣保存需要良好的頂、底封蓋、側緣遮擋,同時頁巖氣儲層的埋深與周緣斷裂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圖9)。武隆向斜埋深為250~5250 m,斷裂不發育,川東南地區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氣儲層頂板為龍馬溪組上段泥頁巖、含砂泥頁巖,底板為臨湘組和寶塔組灰巖。武隆地區頁巖氣的勘探證實,龍馬溪組之上的小河壩組(石牛欄組)的泥頁巖和中志留統韓家店組的泥頁巖是較好的蓋層,對封閉龍馬溪組頁巖層系的天然氣、減緩其逸散十分有利。臨湘組—寶塔組為致密灰巖,空間分布穩定,厚度為30~50 m,可作良好的底板。武隆東向斜核部地層傾角為20o~25°,于兩翼處變陡。武隆西向斜核部西部地層平緩,地層傾角為30°,兩翼地層傾角為10o~20°。于向斜中部署的LY1 井目的層頁理面上正應力為65 MPa,LY2井目的層頁理面上正應力為58 MPa,含氣量較低,水平井全烴低(分別為12%、5%),屬于常壓氣藏(地層壓力系數分別為1.08、1.02),壓裂后產量較低。

圖9 殘留向斜型頁巖氣藏保存模式

在向斜構造中游離氣可沿頁理順層逸散,因此宏觀上殘留向斜構造相對于背斜構造不利于頁巖氣的保存[25-26]。在殘留向斜構造中頁巖氣的主要逸散方式是順層逸散與穿層逸散。一方面,若頁理面中的排氣壓力大,則可形成較好的毛細管側向遮擋,也可形成較好的保存條件。另一方面,若頁理面上正應力大,相對于順層逸散體系被封閉了,故頁理面上的正應力如果超過流體壓力則頁理封閉。對于斷層而言,由于斷面受到較強的擠壓應力,封閉性能較好。其中頁理面上正應力與巖層埋深和巖層傾角密切相關。緊閉向斜兩翼傾角較大,頁理面上正應力小,而寬緩向斜兩翼傾角小,頁理面上正應力大。綜上,頁理面上正應力主要取決于巖層傾角和埋深,因此在殘留向斜構造樣式中,巖層傾角和埋深是頁巖氣保存條件的主控因素。

4.3 頁巖氣保存特征與保存條件評價

在頁巖氣儲層具有一定含氣量的基礎上,頁巖氣的富集與逸散密不可分,在劇烈的地質活動中地層隆起剝蝕,使頁巖氣目的層地層壓力降低,大量吸附氣解離,游離氣得以運移,并且沿頁理、裂縫和斷層等通道發生逸散。常規頁巖氣逸散方式主要有順層逸散和穿層逸散兩種,即橫向順層沿頁理面、垂向沿裂縫或斷裂逸散。

焦石壩箱狀背斜與梓里場圓弧狀背斜均為正向構造,蓋層完整,三疊系出露。JY1井優質頁巖氣儲層埋深為2415 m,地層壓力系數為1.55。梓里場背斜核部JY-C 井頁巖氣儲層埋深為3240 m,地層壓力系數較小。對于正向構造單元,游離氣在運移中將聚集到構造高點,不會發生順層逸散,順層封閉性好。影響頁巖氣垂向保存的因素主要有斷層發育位置、斷層性質、延伸長度、斷距、斷面傾角等。焦石壩構造帶整體斷層不發育,斷層密度低,斷開層位一般為寒武系、奧陶系,基本不達到蓋層;構造帶內逆斷層數量較多,其次為壓扭斷層,斷面正應力較大;除個別主控斷層外斷層延伸長度普遍為10~25 km,傾角為40o~80°,斷層斷距范圍為 0.2~2.69 km,斷距為斷層活動強度的直接體現,即斷距越小,斷層越趨向封閉。故盆內緣構造帶內斷裂封閉性好,不易發生頁巖氣穿層逸散。對于圓弧狀背斜,其較箱狀背斜形態更緊閉,巖層彎曲程度更大,更易在背斜核部區域形成“V”型張裂縫,相對于箱狀背斜斷裂更發育,更易發生垂向逸散。

武隆構造帶中主要分布負向構造單元,構造帶內大斷裂較少,僅有1 條,主要發育逆斷層,同時復合一定扭動特征;龍馬溪組底部斷層密度為0.3條/km,穿層封閉性較好。在負向構造單元內,游離氣在運移中將沿頁理面向兩翼高處逸散,故頁理面的封閉性對于頁巖氣的保存十分重要。武隆地區頁巖氣目的層埋深為250~5250 m、巖層傾角為10o~30°,即頁巖埋深大,頁巖的地層壓力大,且頁理面上正應力也大,從而增強了頁巖的吸附能力,減弱了游離氣運移,頁巖氣不易逸散。在評價頁理封閉性時通常認為頁理面正應力小于50 MPa 時為開啟、50~65 MPa 時為過渡封閉、超過65 MPa 時則為封閉。武隆構造帶頁理面正應力為55~65 MPa,故認為武隆向斜頁理封閉性一般,屬于過渡封閉。

在含氣頁巖一端出露地表的構造樣式中,如負向構造單元、斷塊,游離氣易于沿頁理面發生逸散,因此頁理封閉是向斜構造中評判封閉性的關鍵因素。借用常規油氣勘探中“斷面正應力大、則斷層的封閉性能好”準則評價斷層封閉性,對于橫向頁理封閉可以從頁理面上的正應力大小來考慮。在不考慮構造作用的情況下,僅認為頁理面正應力由上覆巖層引起,則頁理面的正應力主要與巖層的埋深和傾角有關。

斷裂以及裂縫發育區,會造成頁巖氣垂向逸散,因此頁巖氣的垂向封閉是復雜構造變動區頁巖氣富集的另一關鍵保存因素。頁巖氣的垂向封閉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評價:一是斷層裂縫不發育;二是斷層裂縫發育但是封閉。斷層裂縫不發育是最有利的封閉類型,如箱狀構造中,轉折端處巖層近乎水平,斷層裂縫幾乎不發育,故保存條件最好。由于甲烷分子小,易于逸散,因此斷層裂縫發育區,其封閉條件要求高。因此在頁巖氣垂向封閉性的分析中,主要考慮斷層的性質、發育程度以及發育位置等。

在評價頁巖氣的富集時,考慮到頁巖氣的逸散方式有順層和穿層兩種,通常認為影響保存的關鍵為斷裂與層理面正應力,即影響頁巖氣保存條件的因素有巖層傾角、埋深、斷層與裂縫等。但在不同構造模式下,頁巖氣的主要逸散方式有很大區別,當逸散方式不同時,相同的地質條件對頁巖氣保存的影響程度不同。故在評價各構造模式中頁巖氣保存條件時,應針對其構造特征,重點分析主控地質因素,并建立不同的頁巖氣保存評價體系(表3)。

表3 焦石壩—武隆地區富氣模式與保存主控因素

箱狀背斜型頁巖氣藏的主控因素為斷層和裂縫,頁巖氣的保存條件取決于構造中斷裂的發育位置、斷距、斷開層位等因素。圓弧狀背斜型頁巖氣保存條件的主控因素為斷層、由背斜曲率控制的派生張性結構。在殘留向斜構造中,巖層傾角和埋深是頁巖氣保存的主控因素(表3)。

5 結論

(1)根據變形方式與構造作用的不同,焦石壩—武隆地區可劃分為盆外緣武隆構造帶和盆內緣焦石壩構造帶,其中焦石壩構造帶受滑脫作用的控制,發育沖斷構造、沖起構造、扭動構造與疊瓦狀構造;武隆構造帶受擠壓作用影響,發育斷展構造、沖起構造。

(2)焦石壩構造帶與武隆構造帶的烴源巖物質基礎差距較小,但焦石壩構造帶的頁巖氣產量遠大于武隆構造帶,故不同構造特征造成的保存差異是二者之間頁巖氣差異富集的主因。焦石壩構造帶的富氣構造有箱狀背斜和弱改造型圓弧背斜;武隆構造帶的富氣構造為殘留向斜;箱狀背斜和弱改造型背斜的保存方式為斷層封閉,頁巖氣逸散方式是穿層逸散;殘留向斜產生頁巖氣順層逸散,頁巖氣保存主要取決于頁理面的封閉性。

(3)構造區帶劃分與構造形態差異有關,焦石壩—武隆地區存在3種頁巖氣富集構造模式,分析、對比不同構造樣式的富氣構造特征,并結合典型井位的保存條件與測試日產量,認為保存條件較好的構造樣式主要分布于焦石壩構造帶內,與鉆井資料一致。綜合構造變形與富頁巖氣構造模式差異,筆者認為焦石壩構造帶的頁巖氣保存條件優于武隆構造帶。

猜你喜歡
武隆石壩頁巖
“大美武隆”詩詞選登
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武隆人
重慶武?。贺毨丝谝劳新糜螛I脫貧
歡迎訂閱《碾壓式土石壩設計》
頁巖氣開發降溫
自然的遺產 世界的武隆
新型加筋土技術在土石壩除險加固中的應用
淺談土石壩輸水涵管安全隱患及處理措施
土石壩基礎處理的常用措施
我國頁巖氣可采資源量初步估計為31萬億m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