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乞大》四種版本語氣副詞比較探究

2023-12-13 01:13羅主賓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語氣副詞

羅主賓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文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老乞大》成書于高麗王朝末期,是舊時高麗、朝鮮人學習漢語的會話教科書,因“與今華語頓異,多有未解處”①而進行了第一次修改,“即以時語改數節,皆可解讀。 請令能漢語者盡改之”①。此書后又曾多次修改,現存四種主要版本,反映了元代至清代400 多年的語言特點。 汪維輝[1]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老乞大》四種版本的刊行時間:1.《原本老乞大》,是至今傳世的各種《老乞大》中最早的版本,成書于元末至元至正年間,李泰洙推定《老乞大》的“編寫年代不晚于1346 年前幾年”[2],反映的是元代后期的北方地區官話,以下簡稱《原本》;2.《老乞大諺解》,約刊行于1670 年,其語言與成書于1507—1517 年間的崔世珍《翻譯老乞大》完全相同,而崔世珍所依據的《老乞大》漢文本時間更早,應為1483 年,其大體反映了明初北方口語,其中可能雜有南方方言,以下簡稱《諺解》;3.《老乞大新釋》,刊行于1761 年,此本語言最貼近實際口語,是清代前期北京口語的實錄,以下簡稱《新釋》;4.《重刊老乞大》,刊行于1795 年,與《新釋》前后才相差30 多年,在語言上與《新釋》相比沒有太多的變化。 因為講究雅正,有些地方又改回了原來《諺解》的舊貌,以下簡稱《重刊》。 我們對這四種版本的語言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從動態的視角觀察北方漢語詞匯在元、明、清三代發展演變的歷程。 江藍生指出,會話課本《老乞大》《樸通事》的語言跟直講體十分接近,比直講體還要口語化,更能反映當時北方漢語口語的真實面貌[3]。 汪維輝認為這“對研究從14 世紀中葉至18 世紀末期這四百多年間漢語的發展演變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形成過程具有獨特的價值”[4]545。

正因為《老乞大》獨特的語言研究價值,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諸版本進行了比較研究,對語氣副詞也多有涉及,但專門研究語氣副詞的不多,因此我們試對其四種版本異文中的語氣副詞進行專門研究。

我們在研究語氣副詞的用法時,往往會對某一語氣副詞在同一小句中進行有無的比較或用同義系統內的不同語氣副詞進行替換比較,采用自測的方法,即研究者對同一句式中的某個語氣副詞進行增減或替換,以發現這個語氣副詞在句法、語義、語用等方面的特點。 這種自測的方法雖行之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研究者的主觀性。 而《老乞大》四種版本“以時語而改”,客觀存在一些同一話語中的語氣副詞在不同版本中的隱現和替換現象,這可以為我們的比較研究提供具體的實例。

一、《老乞大》四種版本中語氣副詞的使用情況

語氣副詞是一個特殊類,學界對其定義和詞類歸屬有不同的意見。 我們這里所談的語氣副詞是指在句中位置較為靈活,一般對全句命題起修飾作用,表達說話者對所說內容的主觀態度或情感的副詞。

(一)四種《老乞大》語氣副詞的分布

從表1 可以看出,除《諺解》語氣副詞使用較少外,其他幾個版本在數量上大致相當。 “恰好”“果然”“大概”“好歹”等常用的一些語氣副詞在每個版本中均有分布,“可知”“定然”“端的”等只分布于《諺解》與《原本》中,這兩種版本在語氣副詞的使用上相近,而《重刊》與《新釋》與前兩種版本差異較大,這既反映了《重刊》與《新釋》語言在較短時期內的變化不大,又反映了漢語從元明到清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四種版本異文中語氣副詞的實際用例,更能說明問題。

表1 四種《老乞大》語氣副詞的分布統計表

四種版本使用同一個語氣副詞的,例如:

(1)《原本》:恰好有捕盜官來那里巡警,那客人就告了。

《諺解》:恰好有捕盜的官來那里巡警,那客人便告了。

《新釋》:恰好有捕盜的官到那里巡警,那客人就把這緣故告了。

《重刊》:恰好有捕盜的官到那里巡警,那客人把這緣故告了。

“恰好”在唐代就用作語氣副詞,強調一種巧合,并作為基本詞匯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在四種版本中保持一致。 像這樣在四種版本中未曾作修改的語氣副詞還有“恰”“正”“是”“恐怕”“分明”“果然”“倒”“真個”“大概”“敢”“好歹”等,這些詞在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是外族人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常用詞。 這其中有一個表強調語氣的“是”,我們根據石毓智[5]對“是”所表示的判斷、焦點、強調和對比范疇的定義和鑒定標準,把它看成是強調事件真實性的語氣副詞,在《老乞大》各種版本同一話語中各使用1 次。 例如:

(2)《原本》:這灑子是不吃水,怎生得倒?

《諺解》:這灑子是不沉水,怎生得倒?

《新釋》:這灑子是不沉水的,怎么得滿盛了水呢?

《重刊》:這灑子是不沉水,怎么得滿盛了水?

這個表確認的“是”,在現代漢語中討論較多。呂叔湘曾對“不錯,鞋匠是不是個好差使(方方《七戶人家的小巷》)”中的“是”做過精辟分析:“這個句子有兩個層次:‘鞋匠不是個好差使’是一個否定命題,是一個層次;在‘不是’前頭再加一個‘是’,對這個命題加以肯定,又是一個層次?!盵6]“是”所在的層次就是對命題表達的認知和態度,就是英語中所說的句修副詞,特別是《新釋》中采用了“是……的”的形式,強調意味更濃,這與現代漢語沒有什么區別。

從諸版本使用不同的語氣副詞可以看出其歷時更替或情感態度的變化,例如:

(3)《原本》:那里是實買馬的! 則是胡商

量的。

《諺解》:那里是實要買馬的! 只是胡商量的。

《新釋》:那里是實在要買馬的! 不必胡商量了。

《重刊》:那里是實在要買的! 只是胡商量的!

(4)《原本》:賊們怎知你有錢沒錢? 小心必勝。

《諺解》:賊們怎知你有錢沒錢? 小心些還好。

《新釋》:那賊們怎知你有錢沒錢? 寧可小心些才是。

《重刊》:那賊們怎知你有錢沒錢? 只管小心些才是。例(3)《新釋》與《重刊》用“實在”替換前面版本的“實”,并不是語義的演變,而是符合漢語詞匯雙音節化的趨勢,也反映了清乾隆年間“實在”比“實”更加口語化。 例(4)《原本》與《諺解》對建議對方小心的小句前不用語氣副詞,《新釋》加表示取舍的語氣副詞“寧可”,關注了聽者對命題內容的態度,具有一定的交互主觀性,而《重刊》加語氣副詞“只管”,建議性更強。

(二)從《老乞大》各版本看日常對話中語氣副詞的使用

從學者們統計的語氣副詞數量上看,有的多達上百個,有的才幾十個。 這是因為他們除了對語氣副詞的界定不同外,還與所考察的語料語體特點相關。 《老乞大》作為一部朝鮮王朝漢語教科書,應盡可能多地使用當時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語氣副詞,但實際使用數量不是很多。 這可能與編寫者的用語習慣有關,如加強反詰語氣的“難道”“莫非”“不成”等在明清時期被廣泛使用,但《老乞大》中未見1 例,《老乞大》諸版本中用“敢”來加強反詰語氣,這也可能與當時的交談話題和篇幅有關?!独掀虼蟆啡珪捎脤υ掦w,近2 萬字,記述了幾個高麗人與一個中國遼陽人結伴去北京做買賣的全過程。 對此,我們又統計了與《老乞大》同時期的《樸通事》和現代作品《茶館》中的語氣副詞。 《樸通事》是《老乞大》的姊妹篇,近3 萬字,內容比《老乞大》范圍廣,幾乎涉及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樸通事諺解》和《老乞大諺解》一樣,反映的是明初的語言,《樸通事新釋》和《老乞大新釋》一樣,反映的是清乾隆年間的語言。 《茶館》有3萬多字,描寫了茶館中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的言談,反映了清末的北方語言。 其語氣副詞使用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語氣副詞在《老乞大》《樸通事》《茶館》中的使用情況統計表 單位:個

從表2 可知,盡管可進行比較的樣本不多,但仍然能看出在一般的日常對話中,所用語氣副詞的數量不會太多,《樸通事新釋》稍多一些,有47 個。因為用語氣副詞表達的語氣情感等,在言談中也可以通過語氣詞、語調、表情等各種手段表達出來。也就是說,用以表達說話人主觀情感的語氣副詞在口語中有時可以自由隱現。 清乾隆年間的《老乞大新釋》和《樸通事新釋》所用的語氣副詞相比《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要多一些,并隨著語言的變化,其在修訂的過程中用于表達情感的句式和詞匯也發生了變化。 例如:

(5)《老乞大諺解》:既這般時,價錢還虧著我?!独掀虼笮箩尅?但這價錢實在虧本了。

(6)《樸通事諺解》:又逢著這春二三月好時節,休蹉過了好時光。

《樸通事新釋》:真是好年景,這春二三月,又正是好時節,咱們不可虛度過了。

例(5)、例(6)中,《老乞大新釋》《樸通事新釋》與《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相比,句式發生了變化,在情感的表達上,分別增加了語氣副詞“實在”和“真是”來表達的主觀性更強。

二、《老乞大》四種版本語氣副詞的替換方式

四種版本的《老乞大》的語言隨著當時實際口語變化進行了不斷修訂,汪維輝以7 組基本詞為例,探討了它們在四種版本中的歷時更替過程及其與現代方言共時分布的關系[4]545-556;方一新、王云路以4 組詞語為例,討論了四種版本間通語詞與方言詞的更替演變[7]。 對此,我們立足于時間稍后的版本來考察其中語氣副詞的更替演變。

(一)替換當時生僻的語氣副詞

《原本》使用了一些當時都不大常用甚至不用了的語氣副詞,后面的版本用當時常用的語氣副詞進行了替換。

把似→好歹

(7)《原本》:你把似拖帶俺做伴當去,不好那?

《諺解》:你好歹拖帶我,做火伴去。

《新釋》 《重刊》:你好歹帶我,作個同伴去。

《原本》用“把似”,《諺解》《新釋》《重刊》都改成了“好歹”,“把似”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梁伍鎮[8]8提到了這兩個詞的替換,但沒有進一步解釋。 “把似”是宋元時期常見的一個口語詞,所以在反映元代后期口語的《原本》中有使用該詞,明代還偶見用例,有“不如、何如”的意思,有時用在取舍句中表示“取”的分句。 例如:

(8)譬如對燈悶悶的坐,把似和衣強強的眠。(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9)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想夢想。 (鄭光祖《梅香騙翰林風月》)

(10)把似你今日不肯,明日又不肯,不如我與你下手推了這牛子,免致后患。 (《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汪維輝考證了“把似”的詞義與理據,并例舉了《老乞大》中“把似”與“好歹”的替換,指出《原本》中“把似”表示“不如”的意味已經很淡,近似于一個表達請求語氣的標記[9]。 “把似”在元代以后就用得很少,所以《老乞大》后面的版本都改成了“好歹”。 “好歹”也表示請求語氣,是勸說對方不管條件如何,勉強、湊合著去做的意思。 除了詞語替換外,把原來的問句形式也改成了祈使句的形式。 像這種不是簡單替換而是連句子形式一起改換的,在這四種版本中還有2 例:

(11)《原本》:這般時,真個在前曾見人打水,終不曾學。

《諺解》:這般時,真個在前曾見人打水,不曾學。 從今日理會得了。

《新釋》《重刊》:果真的么? 向來常見人打水,從不曾試,今日卻會了。

(12)《原本》《諺解》:親弟兄也不隔話,姑舅、兩姨更那里問!

《新釋》:況是姑舅兩姨的弟兄,又何必理論啊?

《重刊》:又是路上閑話,自然不能回避了。

例(11)用“果真”替換原來的“真個”,語義相同,但句式也由原來的陳述句變成疑問句,語氣表達更加強烈。 例(12)《原本》《諺解》用“更”,《新釋》改用“何必”,用的是反問語氣,而在《重刊》里,語氣副詞改用“自然”,所用句式也用一般陳述句了。 但無論怎樣改變,說話者的主觀情感態度沒有變化,也就是說,要表達同一主觀認識,可以用不同的語氣副詞,同時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進行表達。怪殺→怪道

(13)《原本》:怪殺今日早起喜鵲兒噪,又有嚏噴來。

《諺解》:怪道今日早起喜鵲兒噪,又有嚏噴來。

《新釋》《重刊》:怪道今日早起喜鵲兒亂噪,又有嚏噴來。

《原本》中語氣副詞“怪殺”當是一個生僻的詞,是“難怪”的意思,在其他文獻中未曾找到用例。 “怪道”的語氣副詞用法產生于明代,在現代漢語中作方言詞使用。 所以在《諺解》以后的版本中使用了“怪道”。

像這樣進行修改的還有一個“索”,例如:

(14)《原本》:我是索不得。

《諺解》:我委實不要。

《新釋》:我真個不要。

《重刊》:我委實不要。

《原本》用“索”,《諺解》改成“委實”,“索”在元代時就有“確實、真是”的用法,但用例不多,例如:

(15)想老丞相在京時……那般受用快活。 今日在此閑居,索是憂悶也。 (王實甫《麗春堂》)

梁伍鎮也提到了這個詞的替換[8]8,《新釋》改成當時更口語化的“真個”,但《重刊》又改回《諺解》版的“委實”。 《重刊》對《新釋》的修改,絕大部分屬于改俗為雅,但改“真個”為“委實”,汪維輝認為這是一種相反的情況[10]。

(二)替換當時多義的語氣副詞

后面的版本一般用意思更明確的語氣副詞來替換前面版本多義的語氣副詞。

其實→實在

(16)《原本》:這早晚黑夜,俺其實饑了。

《諺解》:這早晚黑夜,我其實肚里饑了。

《新釋》:如今已是黑夜了,我們實在肚里餓了。

《重刊》:如今已是黑夜了,我們實在肚里餓了。

用“實在”來替換“其實”在這四種版本中共出現3 次。 “其實”一般表示所說的真實情況,有對上文是非進行評說的意思。 在早期文獻中,“其實”還可表“實在、確實”,例如:

(17)折末斬便斬敲便敲剮便剮,我其實不怕。(楊梓《豫讓吞炭》)

《原本》《諺解》中的“其實”就是“實在、確實”的意思。 但后來“其實”和“實在”的分工明確,“其實”一般專門表示對上文的修正或補充等,而“實在”用來強調某種情況的真實性。 為便于理解,所以《新釋》和《重刊》用意義更明確的“實在”對前面版本進行了修改。

敢→恐怕/只怕

(18)《原本》:這般時,敢少了恁飯?

《諺解》:這般時,敢少了你飯?

《新釋》:這般說,但恐怕小了你們吃的飯。

《重刊》:這般說,只怕少了你們吃的。

“敢”是《老乞大》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語氣副詞,在四種版本中使用次數分別為13 次、12 次、5 次、6 次。 “敢”可表不定推測,相當于“莫非、恐怕”。 上例《原本》“這般時,敢少了恁飯”是客人怕吃了飯而讓主人不夠吃的一種擔心,用“敢”加強了這種不定推測,《新釋》改用“恐怕”,《重刊》改用“只怕”。

“敢”也可表肯定推測,相當于“準是、準定”,元代就有用例。 例如:

(19)恁時節您看我敢青史內標名載! (關漢卿《裴度還帶》)

《老乞大》中“敢”也有這種用法。 例如:

(20)《原本》《諺解》:馬敢吃了草也,飲去來。

《新釋》:我這馬吃了草也,要飲去。

《重刊》:這馬吃了草也,飲水去罷。

(21)《原本》:你這人參、布匹不曾發落,敢有些時住里。

《新釋》:你這人參布匹,不曾發賣,還有些時住哩。

例(20)、例(21)中的“敢”表肯定推測,這從后面版本不用“敢”字但肯定語氣增強可以看出。發展到現代漢語,表肯定推測的“敢”已不再使用,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可知,表不定推測的“敢”或“敢是”還存在于部分方言中。 例如:

西寧:敢,“大概、莫非、該是”等猜度之詞。如:“出門帶致一點兒錢敢不夠吧?”

哈爾濱:敢是,相當于“莫非”“怕是”。 如:“他咋吐了呢? 敢是吃錯藥了吧?”

(三)改用版本修訂時期的口語詞

表達同樣的語氣時,各個時代可能有不同的副詞,因為不同的版本在修訂時選用了當時的口語詞。

委實/端的→真個

(22)《原本》:他每委實不是歹人。

《諺解》:他們委實不是歹人。

《新釋》《重刊》:他們真個不是歹人。用“真個”替換“委實”,在《老乞大》諸版本中出現了2 次。 “委實”“真個”都是表確認的語氣副詞,“委實”作語氣副詞開始于元代,在近、現代漢語中一般只用于書面語,明清時期使用頻率不高?!罢鎮€”出現的時期,唐賢清指出當不晚于唐五代[11],明清時期使用最為頻繁,一般用于口語中。從明清時期以下幾部著作中可以看出這兩個詞的使用情況。 見表3

表3 “委實”“真個”在明清時期的使用情況統計表單位:次

“真個”在《老乞大》中出現頻次較多,在同為朝鮮王朝漢語教科書的《樸通事諺解》中也出現過9 次,在句法表現上,還能修飾體詞性成分,在《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分別出現“真個呆人”“真個好法兒”的用法。 《新釋》《重刊》不僅用“真個”替換以前版本的“委實”,還替換以前版本的“端的”,例如:

(23)《原本》:你端的待買甚么段子?

《諺解》:你端的要買甚么段子?

《新釋》:你真個要買甚么緞子呢?

《重刊》:你真個要買甚么緞子?

“委實”“端的”“真個”三個語氣副詞語義背景相近,都是聽話者想得知某事物或情況的可信程度,說話者加以確認并試圖讓聽話者相信,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因此能夠被替換。

《原本》《諺解》中的“委實”除了被“真個”替換,也有被“實在”替換的。

委實→實在

(24)《原本》:雖然這般呵,房子委實窄,宿不得。

《諺解》:雖然這般時,房子委實窄,宿不得。

《新釋》:雖然這般說,房子實在窄小,住不下。

《重刊》:雖然這般說,房子實在窄小,住不得。

“實在”是一個到清代才出現的表確實的語氣副詞,所以在《原本》《諺解》中未曾出現,在《新釋》《重刊》中分別出現8 次、7 次。 盡管和“真個”一樣都是強調某種情況的真實性,但語氣副詞“實在”較少有聽話者想得到求證的那種預設,更多的是表明說話者對某種情況真實性的強調。 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委實”有時被“真個”替換,如例(23),有時被“實在”替換,如例(24)。

像這種用當時更加口語化的語氣副詞來進行替換的還有“定然→一定” “是必→必要”等,例如:

(25)《原本》:若無免帖,定然吃三下。

《諺解》:若無免帖,定然吃打三下。

《新釋》《重刊》:若沒有免帖,一定吃打三下。

(26)《原本》:咱商量買回去的行貨,你是必早來。

《諺解》:咱商量買回去的貨物,你是必早來。

《新釋》:咱再商量買回去的貨物,你必要早些來。

《重刊》:咱們再商量買回去的貨物,你必定早些來。

例(26)《原本》中的“是必”一般用于陳述和祈使兩種句式中,唐賢清認為“是必”在宋代已經完全虛化為副詞,但宋代的用例甚少,元代開始使用頻繁[12]。 例如:

(27)蓋滕是必亡,無可疑矣。 (《朱子語類》卷五十一)

(28)雖是這戰伐,負著個天摧地塌,是必想著俺子母每早來家。 (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

所以,元末明初時的《原本》和《諺解》用“是必”。 清代雖繼續使用,但用例不是很多,例如:

(29)崔生道:“是必岳父高抬貴手,恕著小婿,小婿才敢出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

(30)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尋著了尊大人,是必寄個信與貧僧,免的貧僧懸望?!?《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在清代,表達同樣語氣的“一定、必要、勢必”等被高頻使用,所以《新釋》中用“必要”,《重刊》中用“必定”替換了“是必”。 發展到現代漢語,陳述句中“勢必”取代了“是必”,祈使句中就用“一定”等。

(四)語氣副詞的隱現

這里所說的隱現,是指在《老乞大》各版本中,有時前面版本沒用語氣副詞,后面版本有所增添;有時恰好相反,前面版本中用了語氣副詞而后面版本卻沒用。 例如:

(31)《原本》:天可憐見,身已安樂呵,也到也。

《諺解》:天可憐見,身已安樂時,也到。

《新釋》《重刊》:萬一天可憐見,身子平安,想來也可到了。

(32)《原本》《諺解》:都去時,那人家見人多時,不肯教宿。

《新釋》《重刊》:那人家見人多了,恐怕不肯教宿。

(33)《原本》:俺沿路來時,好生多得他濟。

《諺解》:我沿路來時,好生多得他濟。

《新釋》《重刊》:我一路上,多虧得他幫助。

(34)《原本》:但是直東去的客人每,別處不下,都在那里安下。

《諺解》:但是遼東去的客人們,別處不下,都在那里安下。

《新釋》:但是遼東去的客人們,別處不下,大概都在那里住?!吨乜?大概遼東來的客人們,別處不下,都在那里住。

(35)《原本》:這牙家說的價錢,很是本分的言語

《諺解》:這牙家說的價錢,正是本分的言語。

《新釋》《重刊》:這牙子說的價錢,甚是公道。

(36)《原本》:主人家哥說的哏是。 俺也打聽得,今年這田禾不收。

《諺解》:主人家哥說的正是。 我也打聽得,今年這田禾不收。

《新釋》:主人家說的哏是。 今年這里實在田禾不收。

《重刊》:主人家說的是。 我也曾打聽,今年這里年成不好。

(37)《原本》《諺解》:可知有頑的!

《新釋》《重刊》:是,內中也有皮頑的。

例(31)至例(34)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語氣副詞,例(31)《原本》和《諺解》是一個假設復句,分別用語氣助詞“呵”“時”來加強這種假設語氣,《新釋》和《重刊》就用語氣副詞“萬一”突顯這種假設語氣。 同時用“想來”增強這種猜測語氣。例(32)《新釋》和《重刊》用“恐怕”、例(33)《新釋》和《重刊》用“多虧”都是為了突顯說話者的主觀性。 例(34)增添表推測語氣的“大概”使語言表達更準確,做這樣修改的在幾種版本中還有兩處。同時,比較《新釋》和《重刊》中的“大概”,可以看出語氣副詞的位置比較自由,可以位于主謂之間,如《新釋》中的“大概”;也可位于主語之前,如《重刊》中的“大概”。

例(35)和例(36)都是在《諺解》中用“正”來替換原來的程度副詞“很”“哏”,但在《新釋》和《重刊》又改回了程度副詞或不用副詞。 程度副詞“很(哏)”具有[+程度, +量]的語義特征,主要表達的是一種主觀量,語氣副詞“正”表達的是一種主觀認識,兩者在主觀性表現上只是角度不同。

例(37)《原本》和《諺解》用“可知”,《新釋》和《重刊》改成判斷動詞“是”,前面不用語氣副詞,像這樣替換的共有3 處。 “可知”在《原本》中出現3次,在《諺解》出現4 次,可理解為表確認語氣的語氣副詞,和“自然、確實”相當。 表“自然、確實”的“可知”宋元時期就已出現,明清時期主要用于吳方言背景的文獻中,例如:

(38)所為必可觀,若使有圣人收拾去,可知大段好。 (《朱子語類》卷四)

(39)我在家尚然如此,我出外時,可知連飯也沒得與他們吃飽。 (《醒世恒言》第一卷)

從《老乞大》各版本來看,清代使用的語氣副詞無論個數還是次數都多于元末明初,除了詞匯本身的變化外,還說明清代及以后的語言越來越講究語言的嚴密性,同時也更加注重突顯主觀性。 從交際角度上來說,就是遵循交際中的“關聯理論”,即說話人為使聽話人懂得自己的意圖,總是用明白無誤的明示方式表達信息以尋求最佳關聯,讓聽話人以最少的信息處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語氣副詞由隱而顯正是為了追求這種效果。

三、總結

從《老乞大》四種版本的語法比較來看,其中的語氣副詞和名詞、代詞、語氣助詞等一樣,在修訂中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用詞差異,形成異文,從其更替演變可以側面看出元、明、清三代語言的發展變化。 語氣副詞的替換方式多樣,既反映了其詞義演變規律,又反映了近代漢語詞匯的發展情況。從語氣副詞的隱而不現來看,語氣副詞并不是唯一表達對命題情感和態度的方式,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出來;相對于元明時期,清代語氣副詞的使用頻率增加,也就是說語氣副詞由隱而顯,表明語言使用更追求嚴密性,更突顯說寫者的主觀性,講究交際中的最佳關聯。

注釋:

①見朝鮮《李朝實錄·成宗十一年》

猜你喜歡
語氣副詞
The Wheels on the Bus
明知故問,加強語氣
新編《小老鼠上燈臺》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韓國語副詞“?”與漢語副詞“更”“再”的對應
語氣不對
短句—副詞+謂語
注意說話的語氣
日語語氣的分類及其特征
附加疑問句要點搜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