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洛隆縣青稞種植現狀及對策分析

2023-12-14 02:59閆錦源楊玉婷
西藏農業科技 2023年3期
關鍵詞:昌都青稞農牧民

央 宗,閆錦源,楊玉婷

(1.西藏昌都市洛隆縣農牧科技推廣服務中心,西藏 昌都 855400;2.西藏昌都市科學技術局,西藏 昌都 854000;3.西藏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西藏 昌都 854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1]。民以食為天,食以飯為本,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笆濉币詠?,洛隆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青稞增產與青稞增效并重,以挖掘品種增產潛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抓手[2],通過持續開展品種與技術推廣相結合,良種良法相配套,提高種植規模和單位面積產能,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社會增效。

1 洛隆縣近5年青稞生產現狀

1.1 黨政高度重視青稞種植,整體推動效益明顯

長期以來,洛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將青稞種植和青稞產業發展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3]。一是在孜托鎮布局1 個青稞良種繁育基地;二是加快高標準農田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青稞區域化、規?;?、標準化建設,“十三五”時期建設覆蓋11 個鄉(鎮)4 093 hm2的青稞高標準種植基地;三是積極與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適合洛隆縣的青稞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四是積極開展青稞示范推廣培訓工作;五是積極布局發展青稞加工產業,“十三五”以來,洛隆縣圍繞青稞產業,初步形成“市場化運作+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戶”利益聯結機制和“良種繁育基地+高標準農田+青稞服務合作社+青稞初深加工廠”青稞產業發展服務鏈,農牧民群眾種植青稞積極性持續增強,通過青稞產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增收。

1.2 青稞播種面積略有波動,青稞每畝單產逐年增高

“十三五”時期,洛隆縣總耕地面積5 853 hm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體保持在5 100 hm2,青稞播種面積總體保持在4 260 hm2?!笆濉币詠?,在發展特色種植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下,昌都市種植糧食作物和青稞種植面積有所波動調整,但從2020 年以來,受國家、自治區政策影響,青稞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并保持在歷史最高的4 307 hm2,青稞單產自2018 年以來保持著小幅度持續增產增收(表1)。

表1 2016-2022年洛隆縣青稞種植情況

1.3 青稞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三大效益明顯提升

經濟效益方面,洛隆縣圍繞青稞生產與產品化,大力推動青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探索建立“龍頭產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主動迎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和消費需求,不斷推進規?;N植、標準化加工、“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生產化服務,研發新產品,有效延長了產業鏈、拓寬了價值鏈,使青稞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態效益方面,洛隆縣一方面通過種子包衣、生物有機肥拌種、病蟲害統防統治減少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實現綠色高產高效;另一方面通過種植青稞增加施肥和灌溉改變了田間環境、使原有貧瘠的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改變土壤肥力,使土地生物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社會效益方面,種植青稞滿足了昌都市農牧民群眾的儲糧需求和現代人對高原綠色產品的需求,青稞全產業鏈快速發展帶動農牧民群眾種植青稞積極性,以糌粑、餅干、面條為代表的青稞元素產品的多元化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提高了農牧民群眾的收入,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

1.4 農田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助力青稞增產增收

洛隆縣創新和改良土地開發模式,堅持“美山頂、富山腰、穩山腳”的“河谷建設三段論”發展思路,堅持“再延一點、再多一畝、再富一戶”的“坡面經濟三個一”土地開發模式,通過先行先試、逐步推廣,因地制宜采取建、蓄、引、提結合的方式解決青稞生長灌溉問題,達到“綠山坡、固水土、富村民”的目的,通過統籌國土空間和資源稟賦,分區分片規?;_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開發整治,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4 227 hm2,耕地數量提升達到4 247 hm2,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原有的分散零星、區塊差異較大的耕地整治為集中連片的優質農田,農田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促使耕地質量得到提高,為青稞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5 農牧推廣體系不斷完善,服務青稞生產能力逐步增強

昌都市現已建立起市-縣(區)-鄉(鎮)-村(社)農牧推廣體系。在種植業方面,在市級層面建立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全市統籌開展種植業試驗示范、技術推廣、新設備應用等服務;在縣(區)建立農牧科技推廣服務中心,集中力量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在鄉(鎮)建立農牧綜合服務中心,有效保障服務基層種植業各項工作的開展;2020 年以來,通過公開招聘方式在村(社)建立科技專干、農牧專干、鄉村振興專干人才隊伍,為基層一線農牧民群眾提供人對人、點對點、面對面的服務,滿足農牧民種植青稞的技術需求,大幅提高了農牧民群眾對種植青稞的信心。

2 現階段青稞種植方面存在問題

2.1 青稞田間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2.1.1 對青稞良種認識不夠

長期以來,洛隆縣通過免費發放、上門服務等方式大力推廣青稞品種‘藏青2000’和‘喜拉22號’,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青稞單產均取得不錯的成效,實現逐步增產增收,農牧民種植青稞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但是示范推廣結束后,由于農牧民對種子習性、土地墑情等方面缺乏足夠了解和重視,依然采取之前的種子和現有的種子混播開展青稞種植,造成事倍功半。

2.1.2 對土壤保護力度有待加強

受傳統種植養殖的影響,農牧民群眾對土地只索取不保護,造成了耕地土壤肥力不斷下降。調查中發現,農牧民一方面缺乏現代化機械設備,只采用小型微耕機、牛犁等方式采取淺耕地,耕地深度僅僅達到10~12 cm,距離深耕地相差10~13 cm,造成土地長期得不到深翻,致使青稞吸收不到深層土壤的有機質和水分,從而造成青稞難以可持續增產增收。

2.1.3 對肥料認識存在偏差

任何作物的生長、發育、成熟都離不開各種營養元素。青稞生長需要有足夠的底肥和合理的追肥,才能保障青稞茁壯成長?,F實中,由于生產生活環境影響,農牧民對青稞作物肥料的認識欠缺,造成施肥時間把握不準、施肥比例混亂、施肥品種單一、肥料種類作用不明等問題;忽略了青稞不同生長時期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需求量的不同,造成青稞營養需求與實際供給不平衡,造成化肥投入與青稞產量不一致。

2.1.4 缺乏田間的精耕細作

近年來,圍繞提高青稞產量,洛隆縣連續4 年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目前,建設高標準農田4 227 hm2,其中,種植青稞4 093 hm2,高標準建設有效保障了青稞種植生長環境,但是隨著青年農牧民外出務工人員的逐漸增多,開展田間種植管理的多是留守的中老年人。中老年農牧民群眾接受科學管理的思想和方式方法有限,造成田間管理跟不上現代化青稞種植科技的需求,青稞種植灌溉、及時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很難達到精耕細作的管理,粗放式的田間管理是造成青稞產量和品質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2.2 人才體系方面存在問題

2.2.1 專業技術人才供給與需求存在偏差

洛隆縣種植業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有140 人,其中,縣直屬單位18 人,11 個鄉鎮122 人。從學歷來看,60.4%的都是大中專,39.6%是本科;從年齡結構來看,主要以中青年為主,占到了2/3;從職稱結構來看,初級79 人,中級4 人,39 人無職稱;從5年專業人才培養來看,由于工作原因,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培養人數無法滿足專業技術人員的現實工作需求;從參加種植試驗和技術推廣實踐與研究來看,試驗項目均由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昌都市農科所、昌都市農業推廣總站主導,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種植試驗和技術推廣機會極少,“十三五”時期,昌都市參與科技、農牧課題18 項,洛隆縣專業技術人員僅僅參與1 項,且屬于參與配合研究。缺少參與科學試驗的各項條件,已成為制約現有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升先進理論、精于業務、聯系實際等因素,導致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科學化種植需求。

2.2.2 基層農牧工作人員嚴重不足

田間地頭是開展青稞良種試驗、技術推廣的主戰場,鄉(鎮)、村(社)一線基層農技人員是開展工作的主力軍,當前,洛隆縣基層農技人員140 人,僅占昌都市農技人才12.6%,人數上嚴重不能滿足工作實際需求。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接受和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來增收致富的認識嚴重不足。受地廣人稀、交通條件、耕地分散等因素影響,使得基層專技人員開展現代化青稞種植科技推廣難度很大。

2.2.3 基層農牧民科學素質無法滿足青稞高質量種植需求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牧民群眾文化水平整體偏低,初中以下的占總人數的95%以上,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2%,主要從事青稞種植的大多年齡在45 歲以上,生產者長期以來依靠傳統種植方法[4],科學素質整體偏低,加之洛隆縣交通閉塞、農業信息不暢,大大制約了青稞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推廣和現代化實用新型技術應用。

2.3 公共服務方面存在問題

在現行基層農牧業公共服務上,由于部門條塊分割導致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浪費,影響青稞基層的公共服務質量;現有各級專業技術人員大多都忙碌在行政工作崗位上,專業知識更新與到基層服務次數、時間、解決問題能力都得不到保障,深入基層開展青稞種植服務次數與時間、能力與效益呈現出逐步下降趨勢;現有市場發育遲緩、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已成為制約青稞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障礙。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統一開放的農牧業市場還未全面形成,制約著農產品的流通規模和范圍,農牧民不能及時準確掌握市場供求信息,農牧民群眾“難買難賣”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2.4 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問題

2.4.1 水資源利用率較低無法滿足青稞生長需求

昌都市水能資源豐富,但是水資源利用率較低,尤其是農業用水利用率更低。洛隆縣地處藏東三江流域,怒江南北橫跨洛隆11 鄉(鎮),農牧民群眾常用“水在山下流、田在山間掛、人在山邊走”來形容土多水少、土高水低的現實情況,大江大河豐富的水資源利用難度較大,農業水資源嚴重不足成為制約洛隆縣農業生產發展的現實問題。

2.4.2 中低產田比例較大造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本高

洛隆縣中、低產田約1 787 hm2,占全縣現有總耕地面積的27.85%;坡度大于25°的耕地面積約為1 213 hm2,占全縣現有總耕地面積的20.8%;現有高標準農田每667 m2投入3 000 元,嚴重滿足不了建設要求;中低產田改造難度較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才能完成預期改造目標[5]。

2.4.3 生態環境脆弱防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洛隆縣一方面大部分土地貧瘠,常年降水423.7 mL,無法滿足青稞生長需求,常年的降水不足、春夏之際的霜災、雹災,夏秋時節洪災、旱災成為影響青稞增產增收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洛隆縣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數量多、投資分散、抗自然災害能力不足、配套保障措施不夠完善,導致青稞種植的基礎條件較差。

3 推動青稞高質量發展建議

3.1 加快完善基礎公共服務功能,夯實青稞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基礎

按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支撐有力的思路,統籌推進交通、水利、信息、氣象、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為昌都市青稞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生產保障。

3.1.1 加強交通、水利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立足洛隆縣青稞產業發展需求,圍繞滿足現代化青稞高質量發展需求,強化開放引領和交通先行思路,強化園區與城鎮、交通干道與支線、村鎮與基地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市縣鄉三級道路互聯互通,實現高質量的交通建設,為青稞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針對青稞種植實際需求,以電源和電網建設為重點,以民生水利能源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村小水電站、局域網、電站線路延伸,保障農村農田基本用電;以解決青稞生長發展缺水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統籌推進防洪、灌溉、治理、水源、飲水為重點水利設施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和渠道利用系數,滿足洛隆縣農業生產用水需求;以滿足青稞產品從種植、到加工生產、市場流通、消費服務需求為目標,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運作、農牧民受益”發展模式,綜合考慮青稞產品生產性布局、人口集中度、消費水平與習慣等因素,結合青稞產品流入與流出通道建設,建設“一園多節點”冷鏈物流平臺體系,縮短從田間到生產直至餐桌的時間和距離。

3.1.2 加強信息、氣象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積極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平臺建設和應用服務,運用“青稞+互聯網”模式,大力推進高速光纖網絡、移動寬帶網絡、農業種植基礎數據信息共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青稞全方位的信息化水平,推動青稞全鏈條要素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打造智慧青稞產業。

短時與長期氣象服務,有助于種植戶及時掌握農時,采取相應措施;土地有機質測量則能夠精準分析土壤成分,因地施策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市場供求信息對于收獲后種植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讓農戶多信息、多渠道地進行銷售方案甄選,是走好種植商品化的最關鍵一步。

3.2 強化青稞科技機構人才投入,夯實青稞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支撐

圍繞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穩定人才的工作思路,統籌推進專業技術機構建設與專業技術人才同發展、同成長、同進步,為昌都市青稞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3.2.1 完善青稞技術服務機構

圍繞昌都市青稞產業發展實際需要,洛隆縣建設昌都市農特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保障青稞生產安全和消費安全,實現優質青稞產品與國際接軌,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倒逼青稞種植的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結合洛隆縣優質青稞產品市場拓展需要需求,積極對接國家食品安全追溯平臺,逐步實現優質青稞與大數據相結合發展,優質青稞品牌產品數據全入庫,實現數字技術助力青稞生產。以服務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為引領,依托農牧、水利、林草、氣象科技、自然資源等單位資源,持續開展青稞產品生長發育關鍵期各項指標研究分析與預報等服務,實現多部門融合助力青稞生產。

3.2.2 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藏東青稞種子資源選育技術、青稞新品種引進篩選試驗示范、新品種科技示范推廣服務等實際需求,針對性建立健全昌都市青稞產業人才引進政策,特別是引進科研團隊到基層開展青稞種植工作,吸引昌都籍農學專業人才回流參與鄉村振興青稞產業。依托現有的區內外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一方面通過定向培養、委托培養、跟班培養、課題參與等方式,培養本地農業產業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針對昌都市基層農牧民群眾缺乏種植技術的問題,完善基層農牧綜合服務中心培養農牧民群眾的培訓能力建設,加強對基層農牧民科技特派員、農牧民致富帶頭人的培養,培養一批會種植、懂技術、會經營、懂管理的青稞實用型人才[6];根據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過全面落實提高基層農牧科技專業技術人員待遇與補貼、職稱評定、獎勵提拔等相關政策,改革現有的職稱評定與實績考核不一致等問題,穩定昌都市農業人才。深入探索科研機構+農業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合作開展青稞科學示范建設,扎實推進專業技術人才扎根基層開展青稞重點技術推廣與一站式服務工作。

3.3 開展青稞良種種植推廣服務,全方位立體化推進青稞增產增效

3.3.1 加強青稞種植技術研究

瞄準當前洛隆縣青稞植技術存在實際問題,依靠區內西藏農牧科學院、西藏農牧學院、市內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推廣服務總站的先進設備和科研團隊,站在生物工程和遺傳工程的高度,聯合開展品種選育、新品種引進、科學示范、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等研究,為洛隆縣青稞插上科技翅膀,助力青稞產業穩產高產。

3.3.2 持續加強青稞良種推廣

圍繞洛隆縣不同區域特點,大力推廣‘藏青2000’‘喜拉22’等良種種植規模并提高管理水平,形成集中連片、穩產高產的青稞種植區域;持續加大各青稞品種的良種良法組裝配套技術、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力度,健全技術服務體系,解決技術推廣與田間管理難題。

3.3.3 積極培養科技示范戶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根據青稞種植戶發展意愿,積極開展“縣(區)農牧科技服務推廣站+鄉(鎮)農牧科技服務中心(全稱)+科技專干+種植戶”合作機制,將有致富意愿、有意愿學習先進種植技術、有基礎條件的青稞種植戶培養成為科技示范戶,通過層層合作、技術指導、到戶服務等方式,利用5 年時間培養一批青稞種植科技示范戶,通過“傳幫帶”形式提高農牧民種植積極性和現代化技術水平。

猜你喜歡
昌都青稞農牧民
青稞地里的母親
這一次我又寫到青稞
論昌都“卓舞”音樂特征
“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的成效與做法
昌都市灌溉地麥類作物增產栽培技術
農牧民初中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的思考
昌都最冷月和最熱月氣溫變化特征
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增收幾點思考
關于巴林左旗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