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融合視角下京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研究

2023-12-14 08:18任慧敏
創新 2023年6期
關鍵詞:京族三島融合

■張 彰 任慧敏

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鎮的“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尾島(今已聯通為半島)及恒望、潭吉、紅坎、竹山等地區,其他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灣周邊陸地上。在民族發展歷程中,京族傳統文化不斷地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融合發展成為當代京族文化,具有獨特的海洋性、多元化特征。

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關鍵在于,不斷增強多元文化的共同性和包容性,不斷夯實多元化的交流和重塑。在承認多元價值觀和文化傳統的差異的同時,還需要在考慮不同利益主體利害關系的前提下,為各方創造“和而不同”的多元化對話機制[1]。

一、京族三島地理環境特征與文化特質

地理環境是文化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因子。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著文化的差異,東北地區的文化與西南地區的文化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大陸與島嶼的地理環境的差異。京族是一個以海洋為生的民族,依靠海洋生存發展的歷史,使京族人形成了和諧相處、堅韌勇敢、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精神[2]。海洋氣息早已滲透到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他們與海息息相關、命運相依。獨特的北部灣濱海環境造就出京族傳統文化的海洋性、多元化特征。

(一)地理環境特征

京族聚居區地理位置特殊,海洋環境特征明顯。京族聚居區京族三島位于北部灣,背倚十萬大山,位于北緯21°33′40′′、東經108°08′25′′,為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京族三島與越南一水之隔,三島中的巫頭島、尾島與越南隔水相望,涉水可渡,近在咫尺。中越兩國界河北侖河從京族三島旁緩緩流過,匯入北部灣。

京族三島最初是由海水長期沖積而形成的沙島,后因筑堤引水、圍海造田而變為半島。三座沙島以尾島為中心,北為山心島,西為巫頭島,呈現“品”字形結構。巫頭島地形呈紡錘狀,中間凸出,兩頭下垂;山心島地形呈盆地狀,周圍高,中間低;尾島地形呈沙灘狀,地形狹長,地勢平坦。20 世紀60 年代,當地人民政府帶領京族人民筑堤引水、圍海造田,將巫頭、山心、尾三島連為一體,并與內陸相連而形成半島,京族三島的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海堤環繞三島,海堤外10 多公里的海濱沙灘沙質細軟、金光閃耀,淺水區寬闊平坦,天水相連,船帆點點,潮漲潮落,浪拍堤岸。村落、堤岸、沙灘、海洋構成了京族三島獨特的海濱畫卷[3]。

(二)文化特質

京族濱海而居,以海為生,在生產、生活中,所造就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呈現出濃郁的海洋文化特質。本文選擇最能體現京族文化特質的海洋漁業文化、傳統建筑文化和民間信仰進行考察。

1.海洋漁業文化

京族世代與大海為伴,漁業是京族最重要的傳統生產方式。京族人民在漁業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知識與勞動技能,熟知各種海洋魚類的洄游規律,能準確預測潮水的漲落和海上氣候的變化,并根據潮水的漲落規律來安排漁業生產。

京族群眾以拉網、塞網、漁箔、魚籠等傳統捕撈工具從事近海捕撈,以竹筏、麻網、魚鉤、魚叉、蟹耙等工具從事淺海灘涂等漁業生產。漁獵工具多、漁獵分工細,形成了京族獨特的漁業生產方式。

在近海捕撈和淺海灘涂漁業的生產過程中,京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知識與勞動技能,同時也形成了海洋漁業生產民俗。例如,京族著名的拉大網①拉大網所用的漁網有大、中、小三種。大網長三四千米,中網長一兩千米,小網長在1千米以下,網寬一般為4~6米。。拉大網是京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淺海捕魚方式,是京族人民從事海洋捕撈中最常見的一種淺海作業方式。拉大網伴生“寄賴”風俗?!凹馁嚒笔蔷┳鍧O業生產活動中一種“見者有份”的勞動成果再分配的民俗習慣。每有捕魚歸來時,遇見者可拿幾條鮮魚分享。在京族社會,“寄賴”寓意豐收與幸福。又如,京族著名的高蹺捕魚撈蝦。高蹺捕魚撈蝦是京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淺海灘涂捕魚撈蝦的方法。為了捕獲通常在1 米多深的淺海灘涂活動覓食的小魚小蝦,京族人踩在高蹺上,手執捕魚工具罾,在海水漫過膝蓋以上水域捕魚撈蝦。京族獨特的漁業生產民俗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和東興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21 年,京族高蹺撈蝦習俗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

2.傳統建筑文化

京族的傳統建筑與近海島嶼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京族入駐三島修建的第一代建筑為“欄柵屋”,采用木條、竹片依房屋基線豎向編織成一人多高的圍合墻體;或用泥巴糊抹墻體,或用竹篾夾茅草稻草鋪掛墻體;用茅草、樹枝葉或稻草覆蓋屋頂;用磚塊、石塊壓實房頂,以防大風吹刮。京族第二代建筑為“石條瓦房”,采用方形灰白色石條砌墻,在屋頂脊和瓦行之間壓上小石條。

京族村落標志性建筑為“哈亭”,這是京族人民進行祖先祭祀、祭神及民俗娛樂的核心公共場所。哈亭通常位于京族村落中顯要位置,是京族傳統建筑文化的代表性載體,更是京族非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當代哈亭的構造與廟宇、祠堂相似,建筑主體采用白色,與紅瓦蓋頂形成鮮明的對比;屋頂采用反翹曲線式樣,雙龍戲珠雕塑佇立在屋脊正中;建筑為二進式結構,內部分為正殿和左右偏廳兩大部分,以過道直達大門,過道兩側為通透的廳堂[5]。哈亭正殿供奉鎮海大王等諸位神靈和當地京族主要姓氏祖先的牌位。哈亭不僅是京族群眾的文娛中心,還是舉辦哈節活動的主場所,承載著京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任。

3.民間信仰

京族非物質文化呈現出北部灣海洋文化特質。京族的生活方式、風情習俗、民間信仰、口傳文學、民族藝術等多取材于大?;蚺c海洋有關,如京族口傳文學《鎮海大王》《斬龍傳》《龍王開大會》《琴仙》等,京族民俗哈節、鎮海大王祭、船頭設海公海婆神位等,無不打上了深深的海洋文化烙印[6]。

“鎮海大王”與京族社會生活密不可分,是京族海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京族群眾把鎮海大王立為守護神。白龍半島的白龍尾上有一座鎮海大王廟,每年農歷的二月和八月,京族三島的群眾都要擇日派各自的代表到廟里進香祈福和還福,祈求鎮海大王保佑。京族群眾還將鎮海大王的牌位放在哈亭里供奉,并在每年哈節期間舉族前往海邊恭迎鎮海大王回哈亭享祭。請鎮海大王回哈亭享祭的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為京族重要的節慶“哈節”。哈節以哈亭為活動場地、以歌(唱哈)為系帶,貫穿以祀神、祭祖為核心的祈?;顒邮冀K。哈節的活動流程在各個京族聚居區基本一致。哈節的流程分為4 個階段:迎神、祭神、“坐蒙”(入席)、送神。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京族最具特色的節慶民俗。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婦女、孩子都要到海灘上送行,并舉行一系列祭?;顒?。京族群眾還在漁船的船頭設海公和海婆的神位,每次出海前都要在神位前焚香禱告,祈求平安和豐收。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到二十八日之間,同船出海作業的漁民還要一起做“年晚?!?,以感謝鎮海大王和海公海婆一年來的庇佑,祈求鎮海大王、海公海婆保佑來年生產順利和豐收、出海平平安安[7]。

二、文化融合視角下的京族文化

(一)京族文化的多元性

1.語言多元性

京族語言多元性特征明顯。京族在與漢族長期和睦相處的過程中,漢語(以粵方言為主)逐漸成為現代京族的主要語言,而京語本身也融入不少漢語借詞。

京族是以百越后裔壯侗語系民族中的雒越為主體,又與南島語系民族的占人、南亞語系民族的高棉人及漢藏語系民族的漢人多元融合而形成的民族。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其民族語言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不斷融合,而語言功能也從以滿足生活需求為主轉向滿足生活、生產和發展需求并重[8]。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京族語言的多元性使得京族傳統文化亦呈現京漢文化融合為主體的多元性。

2.民間信仰多元性

民間信仰是京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支柱。京族民間信仰呈現多元性特征。例如,京族民間信仰的載體哈節,其信仰多元性特征明顯。哈節有五大神——鎮海大王、高山大王、點雀大王、廣達大王和興道大王。其中,點雀大王、廣達大王應是源于越南傳統村社保護神,興道大王源于越南陳朝名將陳國峻,此三者為越南神祇;鎮海大王源于漢族白龍海神,高山大王為東興京族自創的山林農耕保護神,此二者為中國神祇[9]。

京族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亦呈現多元性特征。京族三島人民主要由蘇、杜、黃、羅、阮等12 姓氏家族聯盟形式共存。與漢族宗族共祖祭祀形式有所不同,京族三島人民采用異姓氏家族共祭的崇拜模式。例如,尾哈亭的正壇會在五大神神位旁擺放12 家先祖的神位牌;紅坎哈亭則采用百神尊神、尊祖百神、百神夫人、百神列圣祖神和百神列圣夫人作為正神,自然神明和祖先神明在此處地位相同[10]。

3.傳統習俗多元性

京族傳統習俗呈現多元性特征。京族三島與越南茶古地區在文化上相近,京(族)越(南)文化同源異流,數百年間宗親互通鮮有間斷,故而在民族生活習俗上多為相仿。尤其是在民族傳統節日習俗、場所、時間等方面,東興京族依舊保留了許多與越南京族相同的民族文化印記,如在傳統哈節中首日迎神、生豬(“大象”)祭神、塔餅供神、鄉飲、唱哈和送神等節慶儀軌與越南北部京族如出一轍[11]。在生活中衣、食、住、行及漁農業生產等方面,京族也延續了越南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京族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頻繁接觸,使得京族在生活和文化中吸收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在清朝初年,因村社治理而出現的翁村長老制度及為祭祀典禮管理而出現哈亭長老制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此外,在傳統京族的春節、中元節慶典中,也可以見到諸多非京族本土文化習俗的印記[12]。

4.口傳文學多元性

京族的民間文學主要以口傳文學為主,由神話傳說、人物傳記、民俗故事、抒情詩歌等文學類型組成。京族的口傳文學在創作主題、價值選擇、情感表達及文學修辭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即便是以海上捕魚為主題的傳統京族民歌,也處處體現出多元化的價值觀取向。例如,來源于京族漁民勞動號子《左除右扣兩手空》直接抒發了海上生活的辛勞;表達男女愛情的《問明月》表達了海上生活環境中的美好;描述農耕、商貿和生活的《識歌音》《白鶴歌》反映了當地京族在陸地上生活的真實現狀[12]。

通過這些代代相傳口頭傳唱的藝術,我們既可以看到京族在發展過程中因生計需求而出現的多元化生計方式,又可以感受到京族的民族情感流露——幸福和苦難、溫婉和剛毅、固守和開放等,更能看到京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文化交流。

京族文化融合的多元性特征烙印著京族三島與內陸交往的歷史,記錄了京族文化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程。京族文化汲取豐富養分不斷發展,構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態和精神生活的空間。

(二)京族文化的融合性發展

與其他民族的交往為當代京族文化融合發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石。從哈亭、獨弦琴和哈節能夠明顯地看到文化交流交融的成果。

1.哈亭:融合性發展的物質文化

作為民俗文化和神靈信仰文化活動的核心場所,哈亭是京族歷史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也是神廟和祠堂物質文化融合的體現。京族的思想觀念、民間信仰、宗族文化、民俗禮儀、審美情趣等匯聚哈亭,與哈亭伴生。

哈亭是京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證,從京族歷史文化傳承主要載體哈亭的演變,便能見證京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

早期的哈亭為木柱草蓋的亭子,與早期京族木柱草蓋民居相一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京族三島誕生寬裕家庭,他們出資捐物建造磚瓦廳堂結構的哈亭。東興市江平鎮紅坎村《“哈亭”碑》上有記載:“至于戊辰年,次室黃氏孺人再給予本村大錢七十貫,沙牢一只、酒二呈,糯米三斗,并田二十籮,坐落三坡處,這田潘族配供入殿宇,留來遞年為香燈,鑒賜德厚恩深,其本村上下同心豎立石碑永遠吉兆?!备母镩_放后,京族三島群眾過上富裕生活,人們捐資加上政府撥款,新哈亭端莊大氣,煥然一新。

哈亭的發展演變深深打上了京族與漢族文化交流、交流、交融的烙印[13],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亭的楹聯。楹聯作品透出濃郁的漢文化氣息,是京漢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如山心哈亭楹聯“圣德廣敷千載流芳千古念,神恩普及萬年景仰萬代傳”“巧手擎天功高日月庇萬民,精心盤地義表山河冠古今”“觀感鄉情說古談今消夜永,遵從村例漚堯歌舜沫天庥”“硫秀萃山心瑞憑觀音望海,發祥鐘此地妙在龍尾回灣”。特別是“山屬精神英人杰地歌盛世,心存正氣民安物阜享千秋”這副楹聯,透出較強的時代氣息。

2.獨弦琴:融合性發展的民族樂器

歷史上,由于京族居于祖國南疆邊陲,京族文化長期被忽略,獨弦琴自然而然成為邊緣小眾的藝術,其制作及彈奏技藝僅靠師帶徒,亟待保護。2007 年獨弦琴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族文藝工作者與時俱進,對獨弦琴進行優化,如對獨弦琴的琴身進行“三替一配”的改良,將獨弦琴傳統的麻繩琴弦、竹篾琴弦用鋼絲琴弦替換;將獨弦琴傳統竹筒琴身用紅木琴身、紫木琴身、棕木琴身替換;將傳統獨弦琴的竹片搖桿用牛角替換,從而提高了獨弦琴的音色品質;為了增強獨弦琴的音量,給琴弦裝上拾音器,配置擴音設備……經過不斷改進,獨弦琴音色更柔美典雅、悠揚悅耳、寬闊穩定。從此,獨弦琴走出京族三島,步入更廣闊的藝術空間。

從文化再生產的角度來看,從民族傳統樂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到產生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商品,獨弦琴及其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京族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結果。其中,將民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商品化改造是關鍵之一。一批文藝工作者守正創新,將傳統的獨弦琴樂曲融入現代音樂元素,《我愛京島》《拜?!贰稓g樂的哈節》《趕?!贰端泥l曲》《思鄉曲》等一批新獨弦琴歌曲、樂曲問世。通過傳統文化場域、非物質文化場域和現代文化商品場域的有機融合,京族獨弦琴藝術文化本體的再生產得到發展,從而形成獨弦琴文化的“民族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商品”并存的局面[14]。

3.哈節:融合性發展的非物質文化

哈節誕生至今,經過長期演化,特別是20世紀80 年代邊貿與旅游的興起,哈節融入現代文化元素,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哈節傳統文化類型主要有3 種:民間信仰、傳統民俗、文學藝術。哈節傳統文化內容主要有10項:神靈崇拜、祖先崇拜(民間信仰類),特色飲食、傳統工藝、服飾藝術、民歌演唱(傳統民俗類),唱哈、獨弦琴、舞蹈、海歌(文學藝術類)。上述10 項傳統文化內容是哈節誕生伊始便存在了的。在哈節誕生初期,10項傳統文化內容相對簡單。隨著哈節的演進,節日文化活動內容日趨豐富,哈節成為京族傳統文化的集成平臺、展示窗口、傳承載體。哈節的自我演進、自我完善,為京族傳統文化多元文化融合、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

20 世紀90 年代之后的哈節增加了新的類型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推動了京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哈節現代文化類型主要增添2種:現代文娛、現代文教。哈節現代文化內容主要增添10 項:節日慶典、文化娛樂、歌舞演藝、文創產品、休閑游樂、濱海游藝(現代文娛類),愛國主義教育、傳統音樂教育、傳統工藝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現代文教類)[15]。

哈節傳統文化類型與文化內容并沒有因現代文化類型的增添與現代文化的融入而消逝或受到削弱,而是得到補充新鮮血液般的增強與豐富。同時,京族傳統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豐富的文化內容,為多元文化融合,以及促進京族哈節的非遺文化現代化提供取之不盡的人文養分(如圖1所示)。

圖1 哈節多元文化融合圖示

三、京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現狀

(一)文教融合發展

京族獨弦琴、石雕、戲曲和舞蹈等傳統文化已成為學術研究的關注點,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不斷面世,京族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走入社會公眾視野。特別是2009 年7 月29 日京族生態博物館開館,標志著京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展示教育走向專業化、現代化。該館集中展示了京族民族服飾、字喃風采、生產生活工具、獨弦琴、居住環境、民間信仰、婚戀禮俗、地圖資料等,全面反映了京族生產生活歷程,具有展示、教育、科研等功能,成為展現京族傳統文化魅力的一個重要窗口。京族三島本地居民有了現代化的京族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外地游客有了了解京族傳統文化的窗口。愛國主義成為當代京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6年開始,升國旗儀式成為哈節最隆重的典禮,而唱紅歌也正成為哈節的新習俗[16]。愛國主義文化成為京族當代文化的核心板塊。

(二)節日文化的融合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哈節呈現出新的文化特征,從閉環式的民族傳統祭祀習俗演變為面向旅游消費者的民族旅游節慶活動,引入了歌舞晚會等現代文化娛樂元素,哈節的娛樂文化效應增強,具有濃郁信仰祭祀的哈節民俗禮儀逐漸轉化為信仰祭祀與節慶文娛相結合的旅游節慶民俗文化,諸如彩旗方陣、哈亭裝飾等成為迎神和祭祀典禮上的新亮點。唱哈以現代舞臺歌舞演藝的形式呈現,與游客互動的環節常將節慶活動推向高潮。而大眾媒體和新媒體的宣傳效應,使得哈節成為廣西東興邊關文化旅游的核心產品[17]。

(三)漁業文化的融合發展

京族三島伴海而居、依海謀生,創造出海韻十足的漁業文化,獨具濱海特色的金灘拉大網、踩高蹺捕魚、塞網魚、漁箔捕魚、耙螺等逐漸演變成旅游表演與旅游體驗的文娛互動項目。文化消費群體既可觀賞京族漁民金灘拉大網,也可參與到拉大網的隊伍中去,體驗濱海灘涂漁業的樂趣,分享拉網豐收的喜悅,品嘗勞動果實生猛魚蝦的鮮美,回味與京族同胞合作趕海的幸福。若有興致,消費群體還可坐著京族漁家小船到淺海塞網捕魚,劃船海灣漁箔撈魚,或在退潮時到沙灘扒螺、去灘涂挖沙蟲。京族的傳統漁業文化,融合新的文旅功能,展現出強勁的文化活力。

四、京族文化融合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堅持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文化是“多樣性”與“共同性”的有機統一。由于京族在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往中促使其民族文化呈現多元性,因此在文化認同上需要把握好民族文化“多元”與中華文化“一體”的關系,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多元”的同時,更需要凸顯中華文化的“一體”,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認同,在自覺認同中華文化之中促進京族文化振興。

京族文化的融合發展,需要以“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為指引,深入挖掘京族文化資源,保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京族優秀傳統文化獲得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進而呈現出強勁的現代文化活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重視京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需要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加深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是京族文化融合發展的根本前提。

(二)鼓勵多方參與,構建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現代文化融合發展的焦點之一是鼓勵不同的文化主體參與,并協調好各個利益主體關系,以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18]。以現有資源情況來看,東興京族文化的再生發展應鼓勵以下4 個主體參與。一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作為文化政策實施者和產業資源分配者,是影響京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也是當地基礎建設和市場監督的保障力量。二是東興京族族群。東興京族族群既是京族文化傳承和再生發展的核心主體,也是特色傳統和現代民族文化的直接生產者,同時還是民族文化保護的直接監督者。三是文化研究和科研專業群體,包括東興京族文化研究學者、藝術家、設計師等從事少數民族文化相關專業人群。他們可以為京族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理論框架、產品研發技術,為京族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四是文化旅游開發單位,以旅游文化市場為中心,提供相關旅游消費產品和文化教育服務。這些商業主體不但可以提供一般屬性的文化旅游商品,為東興京族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條件,還可以發揮京族文化在當地經濟產業中的作用,增強東興京族文化軟實力。

(三)優化管理水平,共創文化融合發展共贏模式

京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目標是實現文旅項目創新、文教項目創新和文娛產品創新。為達到這一目標,有必要持續優化當前文化產業管理質量,將各方利益矛盾降至最低,打造利于各主體力量共同參與的協作模式[19]。就當前文化融合發展的情況來看,政府、文化科研群體與本地居民、文旅企業進行良性互動,成效明顯。京族文化的融合發展是一種雙向的良性互動式的融合發展。京族三島的本地居民,對于外來文化,并沒有拒絕,而是主動融入,使之成為京族三島新文化的組成部分。政府在促進文化融合發展當中積極施政,完善京族三島的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如京族生態博物館),撥款整理出版《京族傳統敘事歌》等古籍文獻、口傳文化資料。而文旅企業投資開發京族三島旅游,植入文旅項目、文教項目和文娛產品,文旅企業的項目與產品植入,并非生搬硬套地植入,而是依托京族三島濱海環境與京族傳統文化二者有機地融合,最終成為現代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外來游客與當地居民的過程中實現京族群眾與外來企業的雙贏(如圖2所示)。

圖2 京族文化融合中利益主體的協作創新路徑圖示

因此,以深入理解京族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為前提,堅持文化認同、提倡文化多元性,鼓勵多方參與和優化管理水平,是京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

猜你喜歡
京族三島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京族喪葬音樂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融合》
論京族舞蹈的原生態美學特征
京族醫藥調查報告
京族傳統服飾文化及傳承與保護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