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的“經濟社會形態”轉型理論與我國“新時代新征程”的轉型性質

2023-12-18 11:59張士引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恩格斯馬克思物質

張士引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209)

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的各個社會發展階段統稱為“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或“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而把以共產主義為基礎并開端于共產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稱為“人的社會形態”或“人類社會”時期。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1 頁。因此,人們首先是“經濟人”,然后才能是社會人、政治人、文化人等。所謂“經濟的社會形態”就是由“經濟人”構成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的生活分割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個層面,其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1 頁。只有消滅了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后,這種分割狀態才會結束,人才能進入全面發展的狀態。因此,基于共產主義基礎之上的“人的社會形態”,是從片面追求發展經濟到人的經濟、社會、政治、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人的自由個性的社會形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又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確定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4 頁。如果說溫飽與小康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發展階段的追求,那么以實現全體人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為基礎的“人的全面發展”就與“人的社會形態”發展階段的奮斗目標聯系在一起。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目標的升級向我們提出了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要求。

一、“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的社會形態”是馬克思在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過程中對社會發展各歷史時期經濟制度的總概括,也是其社會形態批判理論的邏輯起點。在“經濟的社會形態”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的生活處于分割狀態,因而人的發展是片面的。隨著人類社會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人類將進入以全面自由發展為主要特征的“人的社會形態”。從“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的轉型不是外力推動的結果,而是人類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一) “人的社會形態”是對“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揚棄和超越

“經濟的社會形態”中的人處于對立、分割狀態,而“人的社會形態”中的人將在聯合、團結、凝聚的基礎上實現全面自由發展。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研究了“市民社會”中的人被迫處于相互對立的分割狀態的原因,描述了“市民社會”中人的三重存在狀態:第一,在“市民社會”中被想象為“原子式個人的存在”;第二,在國家中作為公民社會成員的維護民族國家范圍內的普遍利益的存在;第三,在基督教中作為基督徒的維護人類范圍內的普遍利益的存在,得出了“市民社會”是公民社會和天國社會的基礎,只有對“市民社會”進行改造,才能揚棄人的異化,克服市民、公民和宗教信徒的分割狀態,重新成為完整的人的結論。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0~31 頁。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私有財產的運動對于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造所具有的意義,即“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作為對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對一切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從而是人從宗教、家庭、國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會的存在的復歸?!薄罢麄€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6 頁。共產主義要經歷對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個階段,這都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化過程,此后將進入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時期??梢?,共產主義作為對私有財產的否定之否定“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展來說是必然的環節。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態和有效的原則,但是,這樣的共產主義并不是人類發展的目標,并不是人類社會的形態”。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97 頁。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是把“人類社會”作為共產主義之后的社會形態,把共產主義看作人類社會從“經濟的社會形態”通向“人的社會形態”的中間環節。

(二) “人的社會形態”是“經濟的社會形態”自我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活的生產劃分為四個層面,即物質生活的生產和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生產。他們指出:“以一定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但是,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即從事特定活動的個人,這些個人不僅從事物質生產,而且從事“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3~524 頁。同樣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首次同時在廣義上和狹義上使用“市民社會”概念,并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對“市民社會”即“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他們認為,狹義的“市民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廣義的“市民社會”則是指“受到迄今為止一切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反過來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為此,他們根據生產和分工的發展分析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四種形式。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1~523 頁。這是按照生產方式劃分“市民社會”即“經濟的社會形態”的首次嘗試。

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語境看,“經濟的社會形態”就是“市民社會”,馬克思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目的就是在解剖“市民社會”的基礎上探索政治國家和意識形態,并通過對它們的批判,考察“人類社會”的建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研究“經濟的社會形態”對研究整個人類社會史前史的重要性,即“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1 頁。隨后,馬克思根據生產方式的發展論述了“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即“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 頁。最后,馬克思指出了“經濟的社會形態”通過自我對抗、自我矛盾和自我超越走向“人類社會”的途徑:“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②同上。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恩格斯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成果,論述了人類社會從“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必然趨勢。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的產品被私人占有,形成資本積累;資本積累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使工人階級消費力不足,從而形成產品的相對過剩,于是“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形式”;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6 頁。隨著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社會矛盾日漸尖銳,直到無產階級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由社會占有生產資料?!耙坏┥鐣加辛松a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4 頁。在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由于分工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發揮作用,“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⑤同上。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分工規律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即“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至今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⑥同上。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經濟的社會形態”即“市民社會”這一必然王國才被超越,人們才進入“人的社會形態”即“人類社會”這一自由王國。

二、“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機制

馬克思對“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探索是從批判“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典型形態“資產階級社會”開始的。本文認為,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從“資產階級社會”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是物質產品豐裕階段對物質產品短缺階段揚棄和超越的財富積累機制、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技術創新機制、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的需要動力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 財富積累機制:物質產品從短缺到豐裕

物質產品從短缺到豐裕必須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當物質產品從短缺轉向豐裕甚至過剩狀態時,資本的利潤率會逐步下降進而開始否定自身,當資本的利潤率降低為零時,表明資本完全否定了自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能再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關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已經成熟,新社會的產生和舊社會的滅亡不可避免,新社會將代替舊社會。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產階級社會物質產品過剩的后果進行了集中闡述:“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復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7 頁。他們還對出現這種“瘟疫”的原因及結果進行了具體分析:“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隘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雹谕?。

從以上論述可知,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分析,并不單純是從生活資料或消費資料的角度入手的,更重要的是從由“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展開的。要從根本上消除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伴而來的“商業危機”,必須消除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物質產品的過剩只是“生產過?!钡谋砻娆F象,相對于所有制關系和生產關系,交換關系的生產力過剩才是“生產過?!钡膶嵸|,它證明的正是“資產階級的關系太狹隘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的結論。這個結論反映了資產階級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根本沖突。伴隨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而來的無產階級,將在揚棄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新型社會,這個社會將是一個超越了“經濟的社會形態”的“人的社會形態”,即“人類社會”。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中進一步深化了上述思想。例如,針對物質產品的生產過剩導致的勞動力過剩,恩格斯指出:“大工業中的機器無止境地改進的可能性變成一種迫使每個工業資本家在遭受毀滅的威脅下不斷改進自己的機器的強制性命令。但是,機器的改進就造成······一批超過資本雇工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傭勞動者,一支真正的產業后備軍?!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4 頁。這樣,機器不僅成為“一個極強大的競爭者”,而且“隨時可以使雇傭工人‘過?!??!薄皺C器成為鎮壓工人反抗資本專制的周期性暴動和罷工等等的最強有力的武器”,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01 頁?!皺C器這一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變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屬一生的時間轉化為可以隨意用來增殖資本的勞動時間的最可靠的手段”。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1 頁?!笆瓜鄬^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743~744 頁。財富積累和貧困積累的兩極分化表明,“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資產階級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去掌握它”“歷史的領導權已經轉到無產階級手中”。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60 頁。掌握著歷史的領導權的無產階級將建立一種“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⑤同上。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正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終結之后的“人類社會”。

(二) 技術創新機制: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

《資本論》是馬克思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的歷史性巨著。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滅亡的整個過程,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進行了科學的論證。由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所導致的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過程的根本揭示。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包含“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的三卷《資本論》描繪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實現、分配的全過程。利潤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在此意義上,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就轉化為利潤的生產。在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工資被資本家視為勞動力的成本,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會極力壓低工人工資以降低成本;但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中,工人的工資水平是資本家的利潤能否實現的決定性因素。要確保資本家的商品在市場上順利銷售,工人就必須擁有一定的貨幣以使自己對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轉化為有效需求;要使工人的需要轉化為有效需求、利潤能夠回收,資本家就必須提高工人工資。這形成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流通過程”之間的內在矛盾:資本的生產過程要求壓低工資,而資本的流通過程則要求提高工資。這一矛盾的結果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資本的利潤率伴隨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資本主義生產、供求關系與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而不斷下降的規律。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伴隨科技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生產力表現為等量可變資本比過去推動更多的不變資本量,即表現為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由于剩余價值量的大小在剩余價值率相同條件下主要取決于可變資本所使用的活勞動量的大小,資本總量雖然會因資本積累而增大,但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卻因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而相對下降,從而引起利潤率下降。這就是資本利潤率伴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而不斷下降的規律。這一規律的顯現包括三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一,隨著市場從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生產擴大到市場供求平衡再到供過于求、價格下降、生產縮小,企業一般利潤率逐漸降低,利潤率為零的企業紛紛倒閉或者破產,進而連累那些相關且仍有利潤的企業,整個經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來,形成經濟危機。第二,經濟危機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供求關系進而實現了強制平衡。危機過后,生產逐步恢復,供求逐漸產生,價格隨之變化,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周期開始,但在新的經濟周期中一般利潤率一般不會再上升到前一個周期的水平,而是相對于上一個周期有所降低。第三,若干個經濟周期過后,一般利潤率會愈加降低,直到逐漸趨近于零,資本無法實現自身增殖而還原為貨幣,資本主義滅亡。因此,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實際上表現為市場供求關系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之間的關系。

伴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而來的資本的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意味著資本將失去其自身增殖的功能而逐漸還原為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對私有制經濟的揚棄,貨幣不僅將逐步還原為商品,商品經濟也將逐步為產品經濟所代替,這個還原過程不是資本主義產生過程的簡單的逆向還原,而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對低級階段的超越。伴隨產品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將成為人的生活的基礎,每個人將按照自身發展的需要無償地從社會獲取個人消費品。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不再是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制約因素,而是和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樣,僅僅成為構成人的全部生活的基本要素,經濟人、社會人、政治人、文化人等處于人為分割狀態之中的人也將為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人所代替,“人的社會形態”超越了“經濟的社會形態”而成為人的真實生活狀態。

(三) 需要動力機制: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需要結構和層次的不斷升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根本動力。需要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核心范疇,東歐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格尼斯·赫勒在《馬克思的需要理論》一書中指出,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視域中,需要(need)是一個超出了經濟學范圍的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原初概念,它反映的是人的生命活動(即“生活”)全面展開所憑借的物質的、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條件(Heller,1976)。馬克思和恩格斯將自己的理論稱為“歷史科學”,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6 頁。恩格斯進一步將其界定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5 頁。這里的“歷史”不是泛指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簡單堆積,而是特指“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5 頁。馬克思認為,在“經濟的社會形態”中,人的活動包含四個維度,即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其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1 頁。生活的維度決定需要的結構和層次。根據不同的結構,可以把需要分為經濟需要、社會需要、政治需要、精神需要;根據不同的層次,可以把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因此,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不能僅以物質需要或生存需要等低層次需要的滿足程度作為衡量標準,還要看社會需要、政治需要、精神需要與發展需要、享受需要等高層次需要的滿足程度,看建立在人的全部生活需要的全面滿足基礎之上的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程度。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的滿足是歷史的、生成著的。隨著物質需要的滿足,社會需要、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必將顯現出來,人們在追求物質需要滿足的同時,還會追求社會需要、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但人的不同結構和層次需要的滿足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一個具有螺旋式特征的曲折上升的過程。這個曲折上升過程表現為馬克思注意到的需要的異化及其揚棄:一方面,低級需要滿足了,高級需要未必產生;另一方面,高級需要即便產生了,也未必是健康的、正常的,而有可能是扭曲的,病態的。因為“自我異化的揚棄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2 頁。所以需要異化及其揚棄就成為人的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中間環節。要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促進人的需要全面滿足基礎之上人的生命活動的全面展開,揚棄異化的需要就成為中間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

揚棄需要的異化,實現需要結構和層次的升級,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首先,要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想要(wants)、欲望(desire)、偏好(preference)等經濟學概念區分開來。需要是客觀的,是能夠得到滿足的,而需求是主觀的,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表現為通過貨幣滿足的需要。想要是需要的主觀狀態,人的需要只有通過想要才能得到滿足,但超過了需要的想要就成了欲望?!叭诵牟蛔闵咄滔蟆钡目鋸堫惐戎v的就是人的難以滿足的欲望。印度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甘地的一句名言——地球上的資源足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但不足以滿足人們的貪婪(欲望),可以將客觀的需要和主觀的欲望區別開來。偏好反映的是消費者對不同產品和服務的不同喜好程度,是消費者基于自身心理感受而給出的主觀判斷。按照凱恩斯的觀點,西方經濟學就是一種偏好經濟學?;剂颂悄虿〉娜藭μ钱a生偏好,但他(她)需要的卻是抑制糖尿病的胰島素;對毒品上癮的人需要的是戒毒,而他(她)卻對毒品產生了偏好。所以,只有把客觀的需要和主觀的需求、想要、欲望、偏好嚴格區別開來,才能正確認識需要結構和層次的升級對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動力意義。其次,還要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生產—需要”(P-N)范式揚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供給—需求”(S-D)范式。需要的對立面是生產(production),“生產—需要”(P-N)構成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解釋范式,這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供給—需求”(S-D)范式有著本質的區別?!肮┙o—需求”范式只是“生產—需要”范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表現形式,是“生產—需要”范式的特例,因為價值生產只是社會生產的特定形式,即市場經濟形式,它既不同于自然經濟,也不同于超越市場經濟的產品經濟;“供給—需求”關系只是“生產—需要”關系在流通領域的表現,不能用對它的考察代替對全部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考察,那樣會遮蔽作為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基礎的整個生產方式。在短缺經濟條件下,幾乎全部“生產—需要”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供給—需求”問題。伴隨過剩經濟時代的到來,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原來潛伏著的高層次需要會凸顯出來。要使高層次需要獲得滿足,必須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生產—需要”范式揚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供給—需求”范式,這種揚棄的實現要經歷以“價值生產”揚棄“剩余價值生產”、以“使用價值生產”揚棄“價值生產”、以“全面生產”揚棄“使用價值生產”、以“人的自由發展”揚棄“人的全面發展”等環節(張士引,2016)。這一揚棄過程的完成意味著“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終結和“人的社會形態”的到來。

三、“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定位及其轉型性質

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不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階段。①習近平:“立足新發展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人民日報》,2021 年1 月12 日,第01 版。這表明,以新時代新征程為主要標志的新發展階段正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過渡的階段。根據黨的二十大對我國新時代新征程發展目標的總體擘畫,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可以歸結為,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基礎上“人的全面發展”也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肮餐辉2皇恰餐绣X’,而是在所有人都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共同滿足更高級的需要”(馬擁軍,2021)?!叭说娜姘l展”也不僅僅局限于物質方面,而是在共同滿足物質需要的基礎之上,使社會需要、政治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態需要共同得到滿足。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的思想,更高級需要的滿足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對“片面發展”的超越。如果說人的“片面發展”是“經濟的社會形態”導致的,那么人的“全面發展”就必然要由“人的社會形態”帶來。因此,本文認為,“新時代新征程”作為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發展階段正日益呈現出從“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特征,這種特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質產品豐?;A上“人的全面發展”狀態逐步顯現;二是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對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轉型的動力作用日益凸顯;三是人類新經濟和新文明曙光初現,人的全面發展正逐步成為現實。

(一) “新時代新征程”是物質產品豐?;A上“人的全面發展”狀態逐步顯現的階段

對“新時代新征程是物質產品豐?;A上人的全面發展狀態逐步顯現的階段”這一觀點,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很多人認為,盡管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仍是制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獲得滿足的主要因素;二是很多人認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只要人的欲望還沒有得到滿足,經濟的短缺狀態就不可能結束,物質產品的豐裕狀態也就不可能到來,物質產品短缺條件下的人們不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

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只看到了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發展的差距,而沒有認識到這種差距是結構性問題,是只有通過調整分配結構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總量問題。就經濟總量而言,2022 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14 萬億元大關,人均GDP 連續三年超過1 萬美元。貧困地區脫貧的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皟刹怀钊U稀蹦繕说膶崿F表明,包括那些剛剛擺脫貧困的人口在內,所有中國人的物質需要都已經能夠得到滿足。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主要是混淆了需要和欲望的區別。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是“資源有限、欲望無窮”。以“欲望”作為衡量標準,經濟將永遠處于短缺狀態,馬克思所追求的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共產主義就永遠是烏托邦,所以資產階級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的價值追求是截然對立的?!坝焙汀靶枰北举|不同,欲望包含著需要,但不等于需要,是超過了需要的“想要”,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而“需要”是客觀的,是歷史的、生成著的,它不僅可以得到滿足,而且需要的滿足將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以及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出現。以“需要”標準衡量,毋庸置疑,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基礎之上開啟的新征程是一個物質產品短缺階段已經終結、物質產品豐裕階段已經到來的階段。物質產品豐裕階段的到來為人的全部生活需要的全面滿足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物質產品從短缺到豐裕的轉變還推動了我國發展目標的調整。按照最初的設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目標是到21 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以美元衡量,我國已于2010 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已經穩居中等發達國家的前列;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5 年就已超過了美國,穩居世界第一。①注:數據來自2011 年《中國統計年鑒》,見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11/indexch.htm;購買力平價根據當年的匯率計算得出?;谖覈l展的良好勢頭,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新征程總的戰略安排再次進行了強調,那就是從2020 年到2035 年,經過15 年的奮斗達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緦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確立,不僅意味著到2035 年我國在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方面的發展目標將全部實現,而且意味著到那時“全面發展”將超越“全面小康”而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普遍生活狀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中國正逐步超越“經濟的社會形態”而進入“人的社會形態”的新發展階段。

(二) “新時代新征程”是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對推動“經濟社會形態”轉型的動力作用日益凸顯的階段

對于我國物質產品豐裕階段到來之后的經濟增速放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并沒有好壞之分。如同一個人,10 歲至18 歲期間個子猛長,18 歲之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雹佟读暯秸勚螄碚返? 卷,2017 年版,外文出版社,第247-249 頁。在新時代到來之前,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是必要的。伴隨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中國經濟“長個子”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人們的需要已經轉向了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在內的全部方面。需要的結構和層次升級了,但供給卻沒有跟上,這是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與經濟的社會形態轉型不相匹配的反映。

唯物史觀強調,人們不僅要從事吃、喝、住、穿活動,還要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活動,而且強調“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01 頁。其中,“吃、喝、住、穿”活動屬于物質生活的范疇,“政治、科學、藝術、宗教”活動屬于物質生活基礎之上更高層次生活的范疇。物質生活和物質生活基礎之上更高層次生活的先后出現恰恰蘊含著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的內涵。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常態和新時代的到來表明,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人民物質生活需要的水平,但它并不表明全體人民物質生活需要滿足基礎之上更高層次生活的需要也能夠獲得滿足。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日益增長的更高層次生活需要已經凸顯出來。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敏銳地指出:“我們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雹邸读暯秸勚螄碚返? 卷,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4 頁。伴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F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我們說的共同富?!ぁぁぁぁぁな侨嗣袢罕娢镔|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④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人民日報》,2021 年10 月16 日,第01 版。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要求表明,我們已經到了通過推動需要結構和層次升級來滿足全體人民更高層次生活需要的社會發展階段。

需要結構與層次的升級必然帶來經濟社會形態的轉型,這種轉型一般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表現出來,并分為前后相繼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此消彼長。農業主要與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聯系在一起,而輕工業和重工業既與物質生活相聯系,又與文化生活相聯系。恩格爾系數作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其高低是對物質生產結構內部變化的反映。恩格爾系數越高,說明人們的物質生活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重越高,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反之,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恩格爾系數的逐步降低,要求物質生產結構內部的農業逐步轉向輕工業和重工業。第二階段是輕工業和重工業向服務業轉化。和恩格爾系數的變化一樣,產業結構內部不同產業之間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伴隨物質生活需要的逐步滿足,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會逐步降低,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會逐步上升,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第三階段是針對社會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生態需要、個性需要的日益凸顯,加強有效供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改革舉措既包括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業態、新經濟,也包括發展滿足社會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生態需要的非產業部門。以產業結構轉型為主導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將為需要結構和層次的升級奠定基礎。產業結構的轉型使資本逐利的領域不斷發生轉移,逐利的資本又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資本逐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互動中,經濟增長的速度逐漸放緩,資本的利潤率逐步降低,這在物質產品豐裕條件下表現得更加顯而易見。農業領域是如此,工業領域也是如此。當工業領域的利潤難以回收,工業企業必然遭遇危機時,資本必然會從工業領域溢出到第三產業,當第三產業的產能也趨于飽和時,說明人們的低層次需要已經得到滿足,低層次需要不再是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量。

物質產品從短缺到豐裕的事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共同說明了,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的中國,已經到了從追求創造更多的物質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到追求創造更多的社會產品、政治產品、文化產品、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階段。需要結構和層次的升級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向“人的社會形態”轉型的重要動力。

(三) “新時代新征程”是人類新經濟和新文明曙光初現的階段

新經濟是滿足人民更高層次需要的經濟,新文明是建立在新經濟基礎之上的新型文明,這與僅僅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經濟和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舊文明具有本質的不同。1825 年,英國爆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經濟過剩的危機,從此人類歷史進入了物質產品過剩和物質產品短缺兩種經濟現象同時并存的時代。在此之前,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制度包括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為解決物質產品短缺問題而設計的,促進經濟不斷增長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由此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深處形成了一種增長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對經濟增長的迷信和崇拜。伴隨1825 年英國經濟危機而來的物質產品過剩問題則是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新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以往的經濟學束手無策”“只有馬克思才······追溯到它的根源,把一切都弄明白了”。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0 頁。因此,解決物質產品過剩帶來的問題,必須訴諸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政治經濟學及建基于這種經濟學之上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研究,馬克思描述了人類歷史上經濟的社會諸形態的演進過程,并論述了作為“市民社會”典型形態的資產階級社會與“經濟的社會形態”終結之間的關系:“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胞胎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 頁??梢?,物質產品過剩問題的消除與階級對抗的消滅是彼此相伴而出現的兩種歷史現象。與馬克思從經濟發展和階級對抗消亡的關系角度論述“經濟的社會形態”轉型不同,恩格斯從生產力發展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關系的角度論述了“經濟的社會形態”的轉型問題:“社會階級的消滅是以生產高度發展的階段為前提的······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于是,人在一定意義······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條件······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3~564 頁。無論馬克思談到的從“經濟的社會形態”脫胎而來的“人類社會”,還是恩格斯談到的建立在“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基礎上的“自由王國”,都體現了人類歷史從物質產品短缺時代向物質產品豐裕時代、從前共產主義向共產主義,從舊文明向新文明轉型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指出,經過改革開放40 年的奮斗,“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③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 年12 月19 日,第02 版。這表明,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中國結束了幾千年來物質產品長期短缺的局面,進入了物質產品豐裕的時代。從此,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質”和“文化”方面,而轉向了包括“物質”和“文化”在內的全部生活方面,制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的主要因素也不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而是變成了“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安黄胶獠怀浞值陌l展”問題的解決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全面滿足的先決條件。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滿足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目標實現的標志性特征,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已經超越了“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界限,進入了“人的社會形態”的范圍。新時代新征程是全體中國人在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的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新經濟基礎之上的新文明類型的主要特征,已經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的中國正迎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新文明時代。

猜你喜歡
恩格斯馬克思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馬克思像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