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探究

2023-12-18 02:19曹麗麗
教育界·A 2023年32期

【摘要】文章立足于閱讀與鑒賞的關系,探究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其中,自主閱讀思維模式側重于小說知識體系構建,強調聯系文本外的閱讀知識、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并在閱讀中融合使用以上知識,批注鑒賞要點。自主鑒賞思維模式強調思辨小說文本考查題型與閱讀內容之間的關系,在閱讀中思考鑒賞要點,在鑒賞答題中精準、全面回扣文本內容。

【關鍵詞】小說文本;自主閱讀思維模式;自主鑒賞思維模式

作者簡介:曹麗麗(1977 —),女,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學。

小說是高考現代文閱讀考查的重要內容,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閱讀更加注重“一核四翼”的考查。綜合閱讀能力與綜合鑒賞能力成為高考小說的主要考查要點,所以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為小說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1]。小說閱讀教學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課堂上教師說了學生就明白,然而學生一旦自己上了考場,往往只是套用標準模板來進行小說的閱讀與鑒賞。那么,脫離了教師的小說閱讀鑒賞引導,學生在考場上如何構建并運用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說文本閱讀與鑒賞中的主要問題

筆者結合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小說閱讀篇目及考查題目設置要求,分析學生在訓練時給出的答案,發現學生在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過程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1)只會粗讀文本,也只愿粗讀文本,只抓小說梗概,不懂精讀方法;(2)只理解小說語句段落的表面含義,缺乏對文字深層次的理解,閱讀與鑒賞缺乏深度;(3)不理解題目考查什么,套答現象嚴重,存在答題片面或偏題現象;(4)沒有結合文本答題,文本只讀自己懂的,題目只答自己記住的術語。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指出,當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因此,教師必須學會放手,真正引導學生掌握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讓他們有能力獨自面對高考小說文本閱讀與鑒賞的考查,有效提升小說文本閱讀與鑒賞能力,從而更好、更有信心地應對高考。

二、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閱讀與鑒賞的關系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正是基于這一特點的深度挖掘與運用。小說閱讀與鑒賞力求讓學生自主分析文本中所蘊含的語文素養,品鑒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與情懷。結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新高考評價體系下的小說文本閱讀與鑒賞需要學生自主完成并且應該能夠自主完成[2]。

基于以上分析,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注重理清閱讀與鑒賞二者的關系。探究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首先要清楚小說考查的是什么,應該讀出什么。結合對歷年高考小說真題的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是舊高考體制下小說傳統題目的考查,還是新高考下新題目的設置,其實都離不開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主旨、藝術手法、語言六方面,答案要點都離不開小說內容歸納概括、行文脈絡梳理。因此,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的自主閱讀與鑒賞是互見的,在閱讀小說時要關注題目要點,答題時要回扣文本相應內容。

三、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思維模式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思維模式側重小說文體意識培養,強調構建小說文體下精準、完備的知識體系,并且在閱讀時能夠進一步自主融合“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傳統閱讀方法,聯系閱讀知識、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將瀏覽與精讀相結合,側重批注。

(一)構建知識思維導圖,完善小說知識體系

小說三要素是小說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在傳統語文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時將各知識點分散在不同的教學篇目中,加之教材小說篇目不集中的特點,學生很難清晰構建小說三要素知識系統。在新高考環境下,有些教師忽視小說三要素等傳統知識教學,拼命灌輸給學生新理論、新名詞,導致學生連最基本的小說鑒賞知識都不能全面掌握。新高考環境下的小說教學并非斬斷舊教學內容,恰恰相反,教師要傳授小說三要素等基本理論,并不斷擴展、細化知識要點,幫助學生構建小說自主閱讀和鑒賞的知識體系[3]。

鑒賞的前提是閱讀,讀什么、怎么讀是精準鑒賞至關重要的前提。傳統粗讀、瀏覽閱讀方式的倡導,加之閱讀時間碎片化等現實問題的存在,導致學生只能夠歸納概括小說文本大致內容,并且只會套用術語答題,存在“一千篇文章閱讀,只有一個哈姆雷特”的僵化式閱讀情況。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閱讀思維模式強調小說知識體系的完備構建,在閱讀中細化小說三要素知識點。以小說人物為例,小說人物知識點包括人物形象歸納概括、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人物的作用三大方面。在人物形象歸納概括上,又有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與外在形象上的不同。這些知識看似基礎,而學生薄弱的地方恰恰就是這些老生常談的內容。學生如果連最起碼的人物知識要點都不清楚,更無法精準區分小說文本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小說知識要點系統,并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讓知識鮮明、立體。這樣學生在自主閱讀文本時,能在頭腦中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小說知識體系,快速梳理小說文本閱讀要點,為文本鑒賞打下堅實基礎。所以,構建小說文體知識思維導圖是學生自主閱讀與鑒賞的重要前提。

以2022年新課標I卷語文小說文本《江上》為例。第1、2自然段通過環境描寫,交代伍子胥逃離楚國后暫時脫離危險,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江邊。第3自然段通過側面描寫,交代吳國國情。下文描寫伍子胥聞劍思友情、矢志復仇、贈劍漁夫、持劍自語,這也是小說的主要部分。最后一個自然段寫漁夫對他的影響。伍子胥、季札、漁夫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手法,人物作用是學生自主閱讀時的鑒賞要點。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閱讀知識思維導圖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完備的過程,如小說情節知識體系,結合最近幾年高考,教師們相繼補充敘事的知識點:敘事人稱、敘事角度、敘事節奏、敘事腔調、敘事語言等。高考中外國文學作品的考查,讓教師們開始關注“搖擺式結構”“延遲結構”等新知。在一年又一年高考真題的考查訓練過程中,教師不斷在小說鑒賞中使用舊知識,拓展新知識,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面對下一階段的小說閱讀考查。

(二)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明晰作品創作背景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是文學閱讀與鑒賞的重要前提,作家、作品與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作家在時代中成長,其文學創作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又融入了作者的個人情感體驗、價值觀念,作家往往通過文學作品,運用現實或虛構手法表現生活。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夠讀出歷史風貌、作家情懷、價值態度等,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鑒賞作品[4]。

時代不同,作家不同,盡管主題相同,但表達的情感同中有異。以統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為例,同為革命文學,《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從不同側面表達了作者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和思考,如果不詳細區分革命時代、革命對象、斗爭方法、情感主旨的不同,學生很容易以“表達了對革命必勝的信心”這一套用語言解讀鑒賞文本。同理,白居易的失意苦悶不同于柳永的不得志;蘇軾謫居黃州與杜甫寄寓夔州的情懷又截然不同。了解作家的人生經歷、創作風格、主張,能夠為群文閱讀、比較閱讀打下堅實基礎。所以,語文教師要給學生講中國的文學發展史、作家流派,這也是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要求與體現。

(三)代入小說知識體系,重視內容歸納梳理

弱化文本精讀、沒有品味語言文字背后的暗示信息是學生鑒賞文本主要的問題[5]。作為承載表意功能的文字,其背后的信息無比豐富,它需要讀者調動文字解讀能力、個人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等,方能挖掘出來。依然以2022年新課標I卷語文小說文本《江上》為例。對于第一段“子胥望著昭關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命”一句,學生需要調出關于伍子胥背負父兄被殺的血海深仇艱難出逃楚國,過宋投鄭,輾轉奔吳的故事,了解伍子胥前有江水阻攔,后有追兵不懈圍剿的危險處境,才能理解“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命”一句:過江,便可奔吳,便可報仇雪恨。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掌握小說文本自主閱讀模式需要學生學會批注。這一批注不是簡單的字音詞意的批注,而是代入小說知識點、歸納梳理小說內容、分析語句鑒賞要點的標注,是學生答題的前提。以2023年高考新課標I卷語文小說《給兒子》為例,閱讀題目《給兒子》時,學生借助初中文學名著《傅雷家書》、高中《說“木葉”》的閱讀體驗,批注文體為對話體,寫作對象為作者的兒子,敘事視角為第二人稱敘述。學生提煉文本開頭“總會”二字,批注“表現了兒子現在的稚嫩及時間的流逝,引發讀者對成長的思考,代入成長體驗”。這里的批注是對從小說題目開始,一直到行文結尾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的關注,這也是針對學生鑒賞答案不全面的主要解決方法。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的自主閱讀思維模式看似煩瑣,其實有章法可尋,簡而言之即構建知識體系、聯系作者背景、挖掘語句暗含信息。

四、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鑒賞思維模式

小說文本自主鑒賞思維模式為探究高考小說鑒賞類題目的設置規律,分析鑒賞題目與閱讀文本之間的關系,歸納題目類型,并批注題目類型及答題要點。簡而言之,構建題型及解題技法思維導圖,在自主閱讀時批注預設鑒賞題目及答題要點[6]。

以2023年新課標I卷小說文本《給兒子》為例。簡答題第9題要求學生圍繞關鍵詞撰寫文學短評,學生閱讀題目時需要構建文學短評創作知識思維導圖,明確答題知識要點。文學短評在創作時需要設立正確、鮮明的觀點,并能合理選擇材料證明觀點,講求嚴密的邏輯性,觀點不交叉、有層次。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閱讀時,圍繞所選關鍵詞,概括文本內容,批注哪些為觀點語句,哪些為論證語句,從而精準答題。比如,學生選擇第一組關鍵詞作答,在閱讀小說文本時,明確文學評論答題要求,圍繞“未來、回憶、成長”三個關鍵詞梳理小說內容,歸納概括父親想象兒子長大后的一次旅行、父親回憶自己的過去、父親期望兒子懂得成長三個答題要點。同時,在批注過程中,學生會引入小說藝術手法要點,關注文本的敘述方式是未來與回憶交織疊加,從而自主完成答案組織。

結語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是學生在閱讀文本前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意義;“依規矩,成方圓”,這是探究高考評價體系下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思維模式的重要意義。語文小說文本自主閱讀與鑒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簡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與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木林.新高考評價體系下的高中語文小說深度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21(9):28-29.

[2]鄒全勝.落實文本細讀策略,提升小說閱讀效率:以小說《祝?!烽喿x教學為例[J].學苑教育,2022(19):82-83,86.

[3]吳驤.高考語文小說鑒賞“分析小說結構”常見題型及解題方法[J].語文教學之友,2016(3):36-38.

[4]肖錦川.小說主題鑒賞類試題解題例析[J].新高考(語文備考),2017(11):42-45.

[5]吳驤.高考語文小說鑒賞分析人物形象常見題型及解題方法[J].學語文,2018(4):55-57.

[6]林玉成.談小說閱讀的自主學習策略:以《祝?!窞槔跩].中學語文,2018(18):8-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