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地方文史資源,激活小學語文課堂

2023-12-18 02:19杭仲梅
教育界·A 2023年32期
關鍵詞:海安文史家鄉

【摘要】當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中存在傳授的知識點過多、內容抽象、缺乏實踐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地方文史資源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和社會信息,可以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地方文史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需要采用多種策略來將地方文史資源應用于教學中。

【關鍵詞】地方文史資源;小學語文;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用地方文史資源促進全面育人的物型課程建設研究”(批準號:B/2021/02/7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杭仲梅(1981—),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東鎮西場小學。

地方文史資源包括某一特定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傳統民俗和名人故事等,這些資源是一個城市、一個鄉村或一個社區的寶貴財富,與富有當地特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密切相關。巧用地方文史資源拓展小學語文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且有必要的。教師通過引入地方文史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實踐的機會,使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地域,拓寬知識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并培養對傳統文化及家鄉的熱愛之情與認同感[1]。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將地方文史資源融入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地方文史資源的意義

(一)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通過深入了解家鄉的文史資源,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環境的獨特性,以及自己所在地區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也會發現幾乎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史資源,進而更加愛護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這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激發對學習的興趣

當了解到與自己家鄉相關的歷史事件、名人故事或者傳統民俗時,學生會對這些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愿意通過寫作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而當發現自己對某個歷史事件、名人故事或者傳統民俗特別感興趣時,學生便會主動地尋找相關資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了解和研究。這將使學生在語言文字學習中更加投入,有良好的學習表現,也會激發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深入研究本地的歷史事件、名人故事以及文化遺產,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學生能形成敏銳的觀察力,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學會尊重傳統文化,從社會變遷中汲取啟示和經驗,關注社會問題和文化資源保護,進而培養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3-4]。

另外,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地方歷史、人物故事等元素,是將語文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結合的途徑。地方文史資源通常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準則。通過對地方文史資源的研究和分析,思考這些資源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學生能培養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也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勇于創新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且,學生在研究地方文史資源時,可以通過模仿、表演等方式來感受其中的內涵,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巧用地方文史資源激活小學語文課堂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挖掘地方文史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文史資源特點,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將地方文史資源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積極發掘本地的文史資源,如鼓勵學生收集有關本地的文物、古跡、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的資料,并讓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研

究和探討,通過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

以“打連廂”為例,它是筆者所在地區的具有地域特點的民間藝術,由竹竿、青衫和銀鈴等元素構成。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打連廂”,學校教師邀請專業人士和民間藝術家來擔任導師,將“打連廂”與本地文化元素相融合,并引導學生進行再創作;同時,還結合時尚的音樂和舞蹈設計了“健康連廂”校本課程。該課程內容包含四個方面:介紹“連廂”的起源、流傳情況以及在國內的發展狀況;探討如何將“連廂”與體育和藝術結合;展示基礎舞蹈及其編排、參考歌曲等,并附有插圖;詳細闡述“健康連廂”的活動方案、活動過程和活動反思等。學校采用這種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打連廂”這一地方文史資源,讓學生在文化中得到滋養,保護和傳承獨特的地方文史資源。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名勝古跡,來讓學生獲得關于地方文史資源的體驗。學生在這些場所可以看到珍貴的歷史文物,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變遷和發展。如筆者會組織學生參觀記載著海安燦爛文明的青墩遺址、海安石板街、韓國鈞故居和鳳山書院等古跡;引導學生了解傳承著海安光輝歷史的“發繇口會盟”等故事,了解留下千古絕唱的范仲淹、施耐庵等名家……學生通過欣賞家鄉的風景,挖掘本地域的文化底蘊,思考這些古跡、文明、故事等,可以獲得心靈的觸動與深刻的感受[5]??梢?,通過與地方文史資源相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二)帶領學生研究地方文史資源

地方文史資源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重要資源。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本地的傳統文化,了解家鄉的歷史背景,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他們不再盲目崇拜外來文化,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進行關于歷史故事的主題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講述如“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夏,浙江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率兵設伏圍困倭寇三晝夜,并取得輝煌戰績”等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借助這樣的歷史故事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英雄的敬佩之情。之后,教師可以組織“明代抗倭的啟示”的專題征文比賽,旨在讓學生利用鮮活的文字,將自己對本地文史資源的感情表達出來。教師也可以運用關于營溪支部(海安第一個黨支部)、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蘇中七戰七捷、角斜紅旗民兵團的地方文史資源來拓展教材內容。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史資源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增強學生對歷史與家鄉的認同感,又能提升其語言運用技能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另外,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技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地方文史資源進行滲透。如筆者會在教學之前,收集本地豐富的文史資源,充實課堂內容,并在學生進行聽力、閱讀、寫作的練習時,以地方文史資源為基礎,讓學生提升自己的技能,培養自己的能力及情感素養。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對地方文史資源的研究,可以拓展課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提供系統化的指導,讓學生對豐富的地方文史資源及其深厚的底蘊進行了解,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地方文史資源中的情感進行分析,使學生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充分體會融入地方文史資源的語文學習的樂趣。如在讓學生親眼觀察歷史文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感受這些地方文史資源所傳達的情感和蘊含的價值。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地方文史資源對家鄉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影像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風景和美食等元素,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感受家鄉的魅力。比如,在教學描寫田園風光的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介紹海安里下河的紀錄片,將翠綠的柳樹、盛開的鮮花等里下河水鄉春天的美麗景色展現在學生眼前,并引導學生想象勤勞的農民打造自己的美麗田園的畫面。之后,教師可以播放海安的兒歌和童謠,如《炒蠶豆》《哭寶兒》等,讓學生感受家鄉人民生活的樸實和快樂。又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海安花鼓的視頻,同時向學生介紹海安花鼓在明朝嘉靖年間就開始在本地流傳,還曾作為中南海懷仁堂和天安門廣場表演的內容,并強調其地域特色和影響力,展現其藝術價值。通過觀看花鼓表演視頻,學生可以了解“十八把滾連廂”和“翹荷花”等動作的特點。除了海安花鼓,教師還可以展示其他民間舞蹈或歌曲的音視頻資料。如《草獅子》舞蹈可以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三塘十景》京歌表演能夠讓學生領略到美麗的古鎮風光,《一代風流》組唱則歌頌了革命英雄高鳳英。將這些音視頻資料引入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史資源的興趣,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和核心素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傳統藝術這種地方文史資源,能夠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藝術和本地的文化特色,并且有效地開展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等綜合素質。

(四)讓學生形成對地方文史資源的感悟

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實踐,學生的實踐也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教師應該積極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通過多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地方文史資源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采用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從語文的角度看待現實生活,形成對本地文史資源的感受,獲取相應的知識。為此,學校和教師可以與有關部門聯系并共同設計關于地方文史資源的游覽線路。在游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觀特定地點,讓學生了解本地的文史資源概況、內涵和意義。這有利于達到傳承地方文史資源的目的。

如在關于京劇臉譜的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請教家長,了解本?!昂蜐櫨╉崱鄙賰壕﹦∩鐖F的成立和發展情況,布置“利用周末時間調查本地有關京劇臉譜制作的活動情況”和“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臉譜面具制作”的任務。數周過后,筆者開展了成果分享交流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戴上自己設計的臉譜面具,穿著文官、武將等角色的服飾,擺出各種造型。這次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顒咏Y束后,筆者在班級內成立了京劇臉譜工作坊。京劇臉譜工作坊開展的活動有舉辦作品展覽或現場繪畫等,每次活動均圍繞某個特定的主題展開。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知識得到了豐富,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也能夠深深感受到家鄉及其文史資源的獨特魅力。

結語

總之,將地方文史資源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在了解地方文史資源的過程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以學生的長期發展為出發點,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史資源,致力于打造多姿多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建華.基于地方文史資源的學校物型課程建設:以江蘇省海安市城東鎮西場小學為例[J].教書育人,2023(2):41-43.

[2]敏賢秀.初中語文教學中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探究[J].智力,2023(15):41-43,99.

[3]吳國菁.活用地方文史資源 讓語文學習更接地氣:以陜西鎮巴為例[J].中學語文,2019(21):115-116.

[4]王成元.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與歷史教學融合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58-59.

[5]楊盛峰.引入地方文史資源,落實語文新課標理念[J].知識文庫,2019(11):21.

猜你喜歡
海安文史家鄉
《文史春秋》征訂啟事
《文史春秋》征訂啟事
《文史春秋》征訂啟事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膠有限公司
海安:聯手開展“雙隨機”執法
文史春秋
夏天的家鄉
海安推進電鍍企業治污限期兩個月完成整改
家鄉美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