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融入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路徑研究

2023-12-20 18:39姚君朱倩倩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23年32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語文課程職業院校

姚君 朱倩倩

[摘? ? ? ? ? ?要]? 通過對職業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現狀的系統分析,總結歸納職業院校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有助于不斷完善職業院校語文課程設置,提高職業院校學生文化素養,從而使學生以自信、自強的姿態肩負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神圣使命,使新時代的職業教育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之中。

[關? ? 鍵? ?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職業院校;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32-0009-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2023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時強調,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4年下發的《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確要求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1]。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新時代職業院校語文課程需結合學生實際,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讓學生既能感受傳統文學經典的豐富內涵和時代風采,又能從中汲取養分和力量,真正成為有責任心、有擔當精神、充分展示“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有志青年。

一、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文是現代職業院校公共課教學中重要科目之一,發揮著培養學生思想品質、人文精神和審美品位等關鍵作用。

(一)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職業院校既要側重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又要具有前瞻性,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實現職業教育從學歷教育向能力培養的轉型。因此,職業院校應自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生“文化自信”,這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未中斷,其中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直內在于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中。地域遼闊、文化迥異的中華大地,自古以來就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傳承與民族復興重要的精神保障,在新時代依然是創造新文化、新歷史的不竭動力和深厚基礎。

(三)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有助于培養高質量人才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是人,是基于人文性和發展性的,其實質不僅僅是技能教育,更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所謂“結構性失業”現象說明職業院校學生的實操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匹配性。把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融入職業院校語文課程建設,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培育時代新人大有裨益。

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主要問題和深層次原因

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實際承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任務看,思想認識、師資隊伍、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亟待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有效破解。

(一)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部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受市場需求影響,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技術性要求,重視特色專業建設,追求較高的就業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公共基礎課的建設,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長此以往,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導致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缺乏持久的動力。這種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文化”現象,功利思想嚴重,往往把職業教育看作學習技術、謀生的一種手段,讓學生大量地學習技術,而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究其原因,由于某些院校的領導和高層管理人員對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價值存在錯誤的理解和認識,沒有充分重視語文課程的應有地位。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未達標。語文課程的主體是母語學習,母語既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即通過學習,學生在母語學習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染,體味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大多數職業院校對于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的并不明晰,往往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價值而忽視其人文素質教育性。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甚至部分職業院校沒有將語文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使得語文處于邊緣化的狀態[2]。部分職業院校未開設語文課程,或者即便開設,也只是作為部分專業的必修課程,課程僅限一學期且課時數較少。絕大多數院校采取選修課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可見職業院校語文課程設置始終未成體系,使得語文處于邊緣化的狀態[2]。

(二)從事傳統文化教學的專業師資比較匱乏

一是師資力量不足。從世界各國發展來看,教育是繼承本國傳統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從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塑造來看,學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陣地之一。在開設傳統文化教學課程中,職業院校經常出現人才儲備不足,甚至無人可用等尷尬現象。這種情況“不利于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科學有效的進行,不利于實現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3]。在部分職業院校中,語文長期被邊緣化,很多學校在安排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時,甚至未專門配備專業的語文教師,有些學校雖然配備語文教師,但由于不受學校重視,發展前景不明朗,“有些教師直接轉為行政崗位,這種情況不利于實現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4]。二是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亟須提升。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開始重視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但即便如此,目前職業院校語文教師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中仍然存在綜合知識、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水平不高等現象。部分教師傳統文化修養基礎薄弱,人文素質積累較少,不能有效拓展和延伸語文教材內容,進而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F有語文教師多為中文類專業畢業,其他人文類專業出身的語文教師比重不高,這就造成一部分教師先天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有限、積累不夠,在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學往往存在“小馬拉大車”現象,過多強調閱讀、寫作等基礎素質的培養,并只能通過簡單的文化背景介紹進行零散化、碎片式的傳統文化知識講解,無法形成有效的、系統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滲透。

(三)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有偏差

職業院校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的語文課程不夠重視,一些學生可能關注到語文課程工具性、教育性等功能,但沒有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現實價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較為難懂。職業院校的語文課中有許多經典的古詩文,其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古詩文與現代漢語在語法、構詞、詞義等方面都有明顯差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比較吃力,從心理上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也就忽視了其所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二是多元文化的不良影響。由于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一些消極的文化因素極大地削弱了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觀扭曲了部分學生的心理,使其過分追求金錢與享樂,過分看重學習的實用性而忽視了個人人文素質的提升。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5]。三是實用主義觀念至上。受市場經濟思想影響,為了能順利畢業及受就業壓力和經濟的影響,學生往往也不太注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更加重利、重直接實效。雖然他們也認為語文課有用處,渴望多了解傳統文化教育,但相比外語和電腦應用等公共課,他們更看重后者。四是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大多數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自己以后該干什么,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缺乏合理規劃和深入思考。有些學生經常打游戲,甚至部分學生還會逃課曠課,這些現象對開展語文教學是極其不利的。五是學生學習渠道不夠系統。大多數學生通過課堂、書報、網絡媒體等途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進行碎片化了解,缺乏系統性,很難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學習中。同樣,可以有效利用校園的教學場地、教材資源、教師團隊、圖書資源,或者地方文化和網絡資源,但都相對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廣度和深度。

(四)傳統文化教育模式過于單一

一是教師課堂教學方式過于保守。部分教師不能有效利用現代化媒體、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二是教師與學生缺乏雙向互動。語文課堂多以教師為主體,未能緊密聯系實際,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三是語文考核方式陳舊。課堂多以講解古代優秀文本為主,為通過考核,學生只對優秀篇目進行死記硬背,學生的口語表達、語文實踐和綜合分析等能力未納入考試范疇。

(五)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受到限制

受重技輕文思想影響,部分職業院校專業項目資金投入遠大于文化項目投入,具體到傳統文化教育領域的資金就更加捉襟見肘。調查得知,部分職業院校未開設語文課程,即便開設,對于課程設置、師資建設等投入嚴重不足,影響了教師對教育創新性研究的積極性。

三、破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困境的有關對策建議

作為全國范圍內建校最早的一批農林類院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在加強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形成一些有益的經驗。

(一)強化職業院校教書育人的使命擔當

一是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無論是從社會發展需要、院校培養人才需求角度,還是從學生自我成長和發展角度來看,職業院校領導和師生都應該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語文作為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既要注重文學性、工具性功能,也要注重教育性和人文性功能,要正確對待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價值。二是更加自覺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證明,校園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渠道,職業院校應該重視營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向上的校園良好風尚,語文教師和青年學生應該借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東風,自覺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說員和宣傳員。語文課堂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師要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教學基本功,提煉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元素,用當代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方式引導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生動的講解和互動中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認識古代文學經典的當代價值和時代魅力,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創新。語文教師和學生應該“自覺當好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說員和宣傳員,讓更多學生喜愛語文課堂,用經典喚醒青年學子的責任心和使命感”[6]。三是持續加大傳統文化教學的資金投入。加大資金投入是推動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語文課程建設的物質保障。為有效實現職業院校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滿足職業院校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當加大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職業院校應當重視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資金的專項投入和使用,積極推動相關經費合理、高效使用,提高專項文化經費的實際利用率和成果轉化率,促進職業院校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二)不斷加強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

語文教師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骨干和關鍵力量。一是教師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職業院校語文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窗采锕こ谈叩嚷殬I學校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掌握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母語運用能力和扎實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要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在文史哲藝以及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各有所長;要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學術功底扎實,理論分析能力突出,學術成果豐碩;要有較強的持續學習能力,教師應不斷給自己充電,力求與時俱進地掌握更多傳統文化知識,要不斷提升教學思路、教學技巧,努力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溫文爾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因材施教的職業院校語文教師。二是教師要有優良的師德和精神品格。想要讓學生真正體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還要有優良的師德和精神品格。這不僅是言傳,更是身教,是以教師的身體力行來帶動學生共同提升人文素養。三是職業院校要為教師成長成才創造有利條件?;窗采锕こ谈叩嚷殬I學校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文化素質培訓,提供學歷深造等再教育機會,為打造更加專業、傳統文化素養更高的語文教師隊伍打好基礎。注重加強與專業人士交流和學習,不斷改進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著力提高語文課程質量。適當給予教師自主權,不拘泥于傳統課堂模式,不斷激發教師創造活力,切實提升課堂教學質效。

(三)持續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方法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進行了積極探索:一是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語文教師要成為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者,探索語文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鏈接方式。例如,適當引入詩歌朗誦、飛花令等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通過不斷交流觀點,“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進一步突出課堂活動的參與性,從而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7]。二是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重視與當地歷史文化相關的文學經典的選取,結合學生需求進行多角度解析,能夠拓寬語文課堂教學的寬度和深度。比如,淮安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大量優秀文化遺產,包括包容開放的運河文化、卓越超絕的水工技術文化、濃郁的江淮地區民俗風情等市井文化、發達的工商業產業文化等文化資源?;窗采锕こ谈叩嚷殬I學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探訪大運河遺址、參觀漕運博物館、品味淮揚美食文化等活動,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提供豐富的素材。三是利用現代教育資源,不斷革新教學技術。采用比較獨特新穎的方法,“可以為學生創設靈活生動的情景,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8]。例如,課前教師廣泛收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提前發給學生預習;教學中播放多媒體,深化學生知識結構,組織學生集體探究;課后利用QQ、微信、抖音等媒體搭建師生共享平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路徑。四是重點強化結果導向,不斷完善考核方式。改革考試模式,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模式,增添在線學習成績;設定合理的考核目標,增加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分值比重;實行多元化考核,通過撰寫論文、分享讀書體會、提交調研報告等形式,加強學生綜合能力檢測。通過不斷完善考核方式,切實提升語文課程質效。

(四)更加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代教學研究表明,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實效?;窗采锕こ谈叩嚷殬I學校進行了以下探索:一是豐富傳統文化學習形式。安排經典誦讀,古詩文具有非常美妙的韻律,通過反復誦讀,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詩文情感,體悟作品的思想和藝術之美,可以有效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青少年正處于“三觀”轉型關鍵期,多背誦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警句格言,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能夠學到中國古人身上優秀的品質[9]。二是拓展傳統文化學習內容。開設古文字和書法學習,象形字是通過摹寫客觀物象的形體來表義的。適當穿插古文字學習,有助于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形意線條之美,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大邦,開展傳統禮儀培訓,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有效引導學生重視禮儀文化傳承。三是廣泛開展文化推廣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推廣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舉辦“踏青吟詩 神交古人”系列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詩歌吟誦,促進詩詞愛好者交流;通過成語問答,展示學生文化功底;通過禮儀展演,交流禮儀學習成效;通過開展投壺和蹴鞠比賽,加深對文化的理解;通過開展文學講座、讀書沙龍、文藝匯演、漢字聽寫大賽、書畫比賽等活動,不斷升華學生尊崇傳統文化意識。四是釋放傳統節日資源的潛在魅力。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充分證明,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窗采锕こ谈叩嚷殬I學校充分利用節日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將節日與語文課堂結合起來。例如,針對新疆內職班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生源較多的實際,把少數民族的納吾魯孜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節日與漢族的端午、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有機結合,統籌組織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不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結束語

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氣神。一個人,只有有了精神,才能立足于世;一個國家,只有文化強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職業院校要想提升語文教學質效,必須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潛力,不斷革新語文課程,改進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方法,提高課程質量,注重實踐拓展,營造良好氛圍,不斷啟迪學生心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讓學生汲取優秀文化中的精神內核,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樹立和實現文化自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的傳承和發展添磚加瓦。只有不斷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斷奮勇前進,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3-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 28_166543.html.

[2]張凱.傳統文化進校園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J].遼寧教育,2018(15):19-20.

[3][4]李華.高等院校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取舍[J].新課程研究,2012(8):15-16.

[5]于洪晶.在高職語文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9(35):130-131.

[6]焦鳳華,吉毛太,應成榮.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文學教育,2017(12):50-51.

[7]張玲.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改革的實踐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18(8):14-15.

[8]陳文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傳承[J].作家天地,2019(19):60,67.

[9]眭婧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傳承探析[J].風景名勝,2019(1):88-89.

①基金項目:2023年度淮安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融入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路徑研究——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為例”(課題編號:2023SK120)。

作者簡介:姚君(1986—),女,漢族,江蘇淮安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中職、高職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語文課程職業院校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中的學校擔當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更加貼近生活
職業院校不能僅培養一線普通工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