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月亮灣小城南城墻2015 年度發掘簡報*

2023-12-23 13:0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 2023年6期
關鍵詞:圓唇素面夾砂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根據《三星堆遺址2011—2015年度考古工作規劃》的安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至2013年對三星堆遺址(圖一)重點保護范圍進行了詳細考古勘探,并通過2013年、2014年的考古發掘相繼確認了真武宮城墻[1]和青關山城墻[2]。由于兩段城墻的結構與1991年發掘的西城墻和1999年發掘的月亮灣城墻均較為相似,通過層位關系和出土文物確定的城墻始建年代亦大致同時,四段城墻可能系同時修筑??紤]到上述四段城墻所在位置大體可以合圍成相對封閉的長方形,應該屬于同一座小城,即所謂的月亮灣小城。新確認的月亮灣小城還缺少南城墻,因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協助下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對西城墻北段南端向東轉折的小段疑似城墻進行解剖發掘(圖二),最終明確其屬于月亮灣小城南墻殘存的西段?,F將此次發掘工作及收獲簡報如下。

圖一 三星堆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二 發掘地點位置示意圖

一 發掘概況及堆積狀況

本次發掘共布設探溝1條,編號15GSⅡB2TG1(以下省略“15GSⅡB2”),探溝走向與疑似城墻垂直,方向為北偏東61°。TG1長33.75、寬4米,實際發掘面積135平方米。TG1內共有堆積16層,除了表土層和被城墻疊壓的早期堆積遍布整個探溝之外,其余均位于探溝北部的城墻內側(圖三)?,F以TG1(北段)西壁為例詳細介紹如下。

圖三 TG1(北段)西壁剖面圖

第①層 現代農耕層?;液稚ね?,含少量細沙,土質較為疏松。厚0.08~0.5米。包含少量陶瓷片和植物根莖。

第②甲層 近現代堆積層?;液稚ね?,土質板結,較為致密。深0.08~0.5、厚0~0.42米。包含少量陶瓷片、碎瓦以及植物根莖。M8開口于該層下。

第②乙層 近現代堆積層。淺灰色黏土,土質板結,較為致密。深0.22~0.9、厚0~0.2米。包含少量瓷片和碎瓦。

第②丙層 近現代堆積層。淺褐色粉沙土,夾雜黃色黏土塊,土質較為致密。深0.22~1.02、厚0~0.3米。包含物狀況與第②乙層相近[3]。

第③層 近現代堆積層。褐色細沙土,夾雜少量黃色黏土,土質致密。深0.25~1.14、厚0~0.42米。包含物僅有少量陶瓷器殘片。

第④層 明清時期堆積層。褐色細沙土,夾雜少量黃色黏土,土質致密。深0.19~1.2、厚0~0.6米。包含物近同于第③層。M5開口于該層下。

第⑤層 宋代堆積層。細沙土,土色偏灰,夾雜有黃色黏土,土質較為致密。深0.3~0.92、厚0~0.65米。包含少量瓷片和卵石。M1開口于該層下。

第⑥層 宋代堆積層。黃灰色黏土,含少量細沙,土質較板結。深0.18~0.21、厚0~0.14米。包含陶瓷片及少量卵石。D40、H25和G26開口于該層下。

第⑦a層 漢代堆積層?;液稚毶惩?,夾雜褐色黏土顆粒,有較多鐵銹色斑點,土質致密。深0.03~1.37、厚0~0.41米。出土少量陶片及卵石。

第⑦b層 漢代堆積層。淺褐色細沙土,夾雜褐色黏土顆粒以及鐵銹色斑點,土質致密。深0.19~1.75、厚0~0.4米。包含物狀況與第⑦a層相似。

第⑧層 商周時期堆積層?;疑凵惩?,夾雜褐色黏土顆粒以及鐵銹色斑點,土質較為致密。深0.25~1.52、厚0~0.13米。出土物僅有少量陶片。D41、D42、H26和H28開口于該層下。

第⑨a層 商周時期堆積層。褐色粉沙土,夾雜少量灰色黏土,土質較板結。深0.82~1.27、厚0~0.4米。包含較多陶片和少量燒土粒、炭屑。Q1疊壓于該層下。

第⑨b層 商周時期堆積層。深灰色黏土,土質較為致密。深0.32~1.25、厚0~0.05米。僅出土極少量陶片。F8、H27和G27開口于該層下。

第⑩層 新石器時代晚期堆積層?;疑ね?,土質較板結。深0.32~4.41、厚0~0.2米。包含較多陶片,另有少量石器、燒土顆粒以及卵石。開口于該層下的遺跡較多,包括D1、D3、D6、D7、D10、D11、D14~D19、D21、D22、D34、D43、D45、K3、K4、F3~F5、H12~H16、H18、H24、H29、H31、M6、M7、M9、G4~G7、G11、G12和G24。

第?層 新石器時代晚期堆積層?;液谏ね?,含少量細沙,土質致密。深0.37~4.55、厚0~0.24米。出土陶片較多,另見少量燒土顆粒和卵石。開口于該層下的遺跡有D2、D4、D5、D8、D24~D33、D35~D39、D44、D46、K5~K7、F1、F2、F6、F7、H17、H19、H30、G8~G10、G13~G20、G22、G23、G28~G35。

第?層 新石器時代晚期堆積層。淺灰褐色黏土,含少量細沙,土質致密。深0.46~4.65、厚0~0.13米。包含物僅有少量陶片。G21、G25開口于該層下。

本次發掘的遺跡除城墻(Q1)之外,主要有房址8座、柱洞46個、灰坑17座、特殊坑5座、灰溝(溝槽)32條以及墓葬6座。除了少數晚期遺跡開口于疊壓城墻的地層之下外,多數遺跡均開口于城墻及被其疊壓的地層之下,年代明顯早于城墻。

二 城墻及同時期居址遺存

(一)城墻(Q1)

1.位置、層位關系與形制特征

Q1基本遍布TG1,被⑨層及以上地層疊壓,被M5和M8打破,疊壓⑩層以及H11、D9、D12、D13、D20和D23等遺跡。結合勘探明確Q1現存長度約150米,西北—東南走向,方向為北偏西40°。斷面大致呈梯形,現存頂部殘寬13.65~14.3、底部殘寬28.65~29.55、殘高3.55米。底部不平,外側略高于內側,不見基槽,亦無明確的平整跡象。

2.夯層堆積狀況

夯土結構較為復雜,可辨別的夯層共計88層,可明顯分為四個斜向單元,由內側至外側依次以a、b、c、d命名,各單元內的夯層分別編號(圖四~圖七),介紹如下。

a單元位于城墻內側,整體疊壓b單元,由內側向外側傾斜,南高而北低。共包含16個夯層,均為黏土,土質致密。多數夯層的傾斜方向與單元的傾斜方向一致,無水平分布的夯層。

a1層 淺褐色土。包含少量卵石和較多陶片。厚0~0.48米。

a2層 土色以黃褐色為主,夾雜少量灰色。無包含物。厚0~0.39米。

a3層 灰褐色土,夾少量黃色土塊。出土少量陶片。厚0~0.5米。

a4層 黃褐色土。包含較多陶片。厚0~0.6米。

a5層 黃褐色夾灰色土。包含少量陶片和極少量卵石。厚0~0.75米。

a6層 黃色、褐色、灰色土混雜。未出土遺物。厚0~0.57米。

a7層 黃褐色土,夾雜少量灰色土。包含少量陶片和卵石。北高南低,厚0~0.77米。

a8層 褐色、黃色、灰色土混雜。包含極少卵石、黑色燒結物和陶片。北高南低,但偏東部分由南向北傾斜,厚0~0.75米。

a9層 深灰色土,夾雜黃色土塊,包含少量炭屑。北高南低,但偏東部分由南向北傾斜,厚0~0.65米。

a10層 褐色、灰色、黃色土混雜。僅見少量陶片和1件疑似石器。北高南低,厚0~0.6米。

a11層 黃褐色土,夾雜少量灰色土塊。包含少量卵石和較多陶片。北高南低,厚0~0.44米。

a12層 土色近同a10層。出土少量陶片和卵石。厚0~0.57米。

a13層 黃褐色土,夾雜少量灰色土塊。包含物僅有陶片和少量卵石。厚0~0.61米。

a14層 灰色土,包含少量褐色、黃色土塊。出土陶片和少量卵石。厚0~0.78米。

a15層 灰色、黃色土混雜。出土物較少,僅零星陶片。厚0~0.61米。

a16層 黃褐色土。包含少量陶片。厚0~0.57米。

b單元靠近城墻內側,被a單元疊壓,同時疊壓c單元,整體由內側向外側傾斜,南高北低。共包含21個夯層,均以黏土為之,土質致密。夯層大致呈水平狀分布,少數略微呈由南向北傾斜狀。

b1層 黃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2米。

b2層 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1米。

b3層 黃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7米。

b4層 褐色土,夾少量黃色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25米。

b5層 淺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3米。

b6層 淺褐色土,夾少量黃色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31米。

b7層 深褐色土,夾灰色土塊。出土少量陶片。厚0~0.34米。

b8層 土色偏灰,夾雜深褐色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35米。

b9層 灰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35米。

b10層 黃色土,夾雜褐色、灰色土塊。僅見零星陶片。厚0~0.35米。

b11層 灰色土,夾雜黃色土塊。出土少量細碎陶片。厚0~0.43米。

b12層 灰色、黃色土混雜。包含少量燒土塊、卵石和陶片。厚0~0.39米。

b13層 灰色、褐色、黃色土混雜。出土少量陶片。厚0~0.41米。

b14層 土色以灰褐色為主,夾雜黃色土塊。包含物僅有少量燒土顆粒、卵石和陶片。厚0~0.48米。

b15層 淺灰褐色、黃色土混雜。包含少量燒土塊。厚0~0.43米。

b16層 黃褐色土,夾少量深褐色土塊。包含少量燒土粒、卵石和大量陶片。厚0~0.42米。

b17層 淺褐色土,夾少量黃土和灰土。包含少量燒土顆粒和較多陶片。厚0~0.33米。

b18層 黃褐色土,夾雜深褐色土塊。包含少量燒土顆粒和陶片。厚0~0.52米。

b19層 灰褐色土,夾雜黃土塊。包含少量炭屑、燒土顆粒和大量陶片。厚0~0.48米。

b20層 土色以灰色為主,夾雜灰白色土。包含較多燒土塊和少量陶片。厚0~0.24米。

b21層 黃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2米。

c單元位于城墻中部,北側被b單元疊壓,南側疊壓d單元,整體由內側向外側傾斜,南高北低。共包含24個夯層,絕大多數以黏土為之,土質致密。夯層大致呈水平狀分布,少數略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傾斜。

c1層 黃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6米。

c2層 灰色土,夾雜黃土。未出土遺物。厚0~0.26米。

c3層 土色以黃色為主,夾雜褐色黏土。出土少量陶片和卵石。厚0~0.14米。

c4層 褐色細沙土,土質較為致密。未出土遺物。厚0~0.25米。

c5層 黃色細沙土。未出土遺物。厚0~0.23米。

c6層 灰黑色土,夾黃色黏土。包含少量陶片和1件石器坯料。厚0~0.28米。

c7層 黃色、深褐色土混雜,夾雜少量細沙。出土少量陶片。厚0~0.35米。

c8層 深褐色土,夾灰黑色土塊。僅見少量陶片。厚0~0.33米。

c9層 淺黃色細沙土,土質較為致密。未出土遺物。厚0~0.27米。

c10層 黃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25米。

c11層 深褐色、黃色土混雜。僅出土少量陶片。厚0~0.4米。

c12層 黃褐色細沙土。未出土遺物。厚0~0.36米。

c13層 淺黃褐色細沙土,土質較為致密。包含少量陶片及卵石。厚0~0.4米。

c14層 深褐色、黃色土混雜。出土少量陶片。厚0~0.2米。

c15層 土色以黃色為主,夾雜少量深褐色黏土。包含物僅有少量陶片。厚0~0.32米。

c16層 黃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31米。

c17層 深褐色土,夾少量黃色黏土。出土少量陶片和卵石。厚0~0.31米。

c18層 黃色土,夾少量褐色土塊。僅見零星陶片。厚0~0.41米。

c19層 黃色土,夾雜深褐色土塊。出土少量陶片。厚0~0.48米。

c20層 黃色土,夾少量褐色土塊。僅見零星陶片。厚0~0.52米。

c21層 褐色土,夾少量黃色黏土。出土少量陶片。厚0~0.51米。

c22層 深褐色土,夾少量棕色黏土。出土少量陶片。厚0~0.43米。

c23層 深褐色土,夾少量灰黑色土塊。包含較多陶片和少量卵石。厚0~0.52米。

c24層 土色偏黃,夾雜深褐色黏土。未出土遺物。厚0~0.12米。

d單元位于城墻的外側,北側被c單元疊壓,斷面呈三角形,無明顯傾斜方向。共包含27個夯層,以黏土為主,土質較為致密。偏上的夯層基本呈水平狀,下部夯層均由北向南傾斜,北高南低。

d1層 深褐色土,夾少量黃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47米。

d2層 黃色土,夾雜少量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35米。

d3層 深褐色土。未出土遺物。厚0~0.45米。

d4層 深褐色土,夾雜淺黃色黏土塊。包含少量陶片。厚0~0.4米。

d5層 深褐色土。僅見零星陶片和卵石。厚0~0.52米。

d6層 深褐色土,夾雜少量淺黃色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43米。

d7層 深褐色土,夾雜少量淺黃色黏土塊。包含零星卵石和陶片。厚0~0.37米。

d8層 深褐色、黃色、灰色五花黏土。僅見少量陶片,無其他包含物。厚0~0.38米。

d9層 灰色土,夾少量褐色和淺黃色土。包含少量卵石和陶片。厚0~0.26米。

d10層 灰色、褐色、淺黃色黏土。出土少量陶片和零星卵石。厚0~0.2米。

d11層 土色以灰色為主,夾雜少量褐色、淺黃色黏土。未出土遺物。厚0~0.34米。

d12層 褐色土,夾少量黃色黏土。包含少量陶片。厚0~0.3米。

d13層 褐色、灰色、黃色五花黏土。出土少量卵石、陶片和1件石斧。厚0~0.39米。

d14層 黃褐色土,夾雜少量灰色黏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34米。

d15層 灰色、褐色、黃色混雜黏土。包含少量卵石和陶片。厚0~0.3米。

d16層 土色偏深褐色,夾雜塊狀淺黃色黏土。未出土遺物。厚0~0.3米。

d17層 深褐色土,夾少量淺黃色黏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28米。

d18層 黃褐色土,間雜灰色土塊。出土少量卵石和陶片。厚0~0.46米。

d19層 黃色、褐色、灰色土混雜。未出土遺物。厚0~0.32米。

d20層 深褐色土,夾極少量淺黃色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4米。

d21層 深褐色土,夾少量淺黃色黏土塊。包含少量陶片。厚0~0.3米。

d22層 深褐色、淺黃色土混雜。未出土遺物。厚0~0.42米。

d23層 深褐色土,夾雜少量黃色黏土塊。未出土遺物。厚0~0.56米。

d24層 灰黑色土,夾少量深褐土,含細沙。出土陶片較多。厚0~0.56米。

d25層 淺黃色土,夾雜少量灰色土塊。包含少量卵石和陶片。厚0~0.42米。

d26層 灰色土,夾雜少量淺黃色土塊。僅出土少量陶片。厚0~0.78米。

d27層 灰黑色、黃色、淺黃色混雜五花黏土。包含少量卵石和陶片。厚0~0.57米。

3.出土遺物

夯層包含物較少,除了陶器和卵石之外,少見其他遺物。

(1)陶器

陶片較為細碎,且邊緣圓滑無棱角,明顯是經過搬運的新石器時代遺留陶片??梢员鎰e的器類不多,主要有小平底罐、圈足罐、高柄豆、敞口壺、子母口壺、小平底盤、盉、斂口甕和侈口缸等。

小平底罐 8件。夾砂紅褐陶或夾砂褐陶。僅存口肩部。侈口,卷折沿,尖圓唇,窄聳肩,斜腹。素面。標本a4∶16,口徑12、殘高2.4厘米(圖八∶4)。標本a4∶12,口徑16、殘高3厘米(圖八∶6)。標本a4∶13,殘高3.5厘米(圖八∶8)。

圖八 Q1 出土陶器

圈足罐 2件。標本a4∶18,夾砂褐陶。殘存口肩部。侈口,卷沿,方唇,圓肩。肩部繩紋較為模糊??趶?4、殘高3厘米(圖八∶5)。

高柄豆 6件。泥質褐陶。僅存柄部,部分保留圈足上部。細高柄,柄中部微外凸,喇叭狀圈足。素面。標本a4∶10,柄徑2.4~3.3、殘高17.7厘米(圖八∶12)。標本a5∶1,柄徑2.6、殘高12厘米(圖八∶13)。標本a11∶5,柄徑2.2~2.8、殘高20厘米(圖八∶14)。標本a1∶6,柄徑2.5、殘高12厘米(圖八∶15)。

敞口壺 2件。標本a1∶4,泥質灰陶。僅存口部??谖⒊?,窄卷沿,尖圓唇,頸部斜收。素面??趶?2、殘高2厘米(圖八∶7)。

子母口壺 2件。標本a4∶19,夾砂褐陶。僅存口部。子母口,圓唇,長頸上部微外鼓。素面。殘高6.1厘米(圖八∶1)。

小平底盤 1件。a11∶15,夾砂灰褐陶。僅存口部。敞口微卷,圓唇,唇外加厚,斜直腹。素面。殘高2厘米(圖八∶2)。

盉 1件。a4∶5,夾砂褐陶,殘留黑灰色陶衣。僅存盉鋬。表面飾縱向直線刻劃紋。殘長8.8、寬7、厚1.2厘米(圖八∶11)。

斂口甕 3件。夾砂褐陶。僅存口肩部。斂口,方唇微突。標本a11∶11,窄聳肩。肩部飾斜向繩紋。殘高2.8厘米(圖八∶3)。標本a11∶13,窄溜肩。肩上部飾斜向繩紋,下部飾橫向繩紋。殘高4厘米(圖八∶10)。

侈口缸 2件。標本a11∶8,夾砂褐陶。僅存口沿。侈口,圓唇,唇外側加厚。素面。殘高6厘米(圖八∶9)。

(2)石器

石斧 3件。標本d13∶2,保存完整。平面略成梯形,下部略寬。頂部平,刃部較斜,一端與側面弧線相交,一端成直角相交。兩面平,在靠近頂部和側面的部位有連續片疤,一面有明顯琢打痕跡。兩側較直,大部分未經磨制,凹凸不平,僅在一側磨出小面積平面。雙面弧刃,刃部鋒利。長7.9、寬6.6、厚2.1厘米(圖九)。

圖九 Q1 出土石斧(d13 ∶2)

(二)同時期居址遺存

由于城墻本身的形貌在使用階段和廢棄階段并沒有明顯的區別,因此要辨識與城墻同時期的居址遺存較為困難,尤其是疊壓或打破城墻內側靠下區域的遺跡,很難根據層位關系簡單判定這些遺跡是在城墻廢棄之后出現的。此處以發表材料為主要目標,暫不對此問題作深入探討,僅根據層位關系,將疊壓、打破城墻的遺跡,以及疊壓、打破城墻所疊壓的早期遺存但又與城墻沒有疊壓、打破關系的遺跡,即⑧、⑨a、⑨b、D40、D41、D42、H25、H26和G26,暫歸為與城墻同時期遺存。分別舉例介紹如下:

1.第⑧層出土遺物

第⑧層出土遺物僅有陶器,以夾砂灰褐陶占絕大多數,所占比例為85%,泥質灰陶次之,占比6.5%,夾砂褐陶、泥質褐陶以及泥質黑皮陶少見,比重依次為3.7%、2.8%和1.9%。素面陶居多,占比92.5%,紋飾僅見戳印紋,占比7.5%??杀鎰e的器型只有高領罐和矮領甕。

矮領甕 1件。TG1⑧∶1,夾砂灰陶。僅存口肩殘片。侈口,窄折沿,方唇,矮領甚斂,廣肩。素面??趶?8、殘高4厘米(圖一〇∶7)。

圖一〇 TG1 ⑧、TG1 ⑨a 出土陶器

2.第⑨a層出土遺物

第⑨a層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多見泥質灰褐陶,所占比例為31.8%,夾砂灰褐陶、夾砂褐陶次之,分別占22.7%和18.2%,泥質灰陶和夾砂紅褐陶再次之,比例分別為13.6%和9.1%,泥質紅褐陶最少,僅有4.5%。素面陶占比81.8%,紋飾僅見繩紋、戳印紋和弦紋,比例依次為4.5%、9.1%和4.5%。器類主要有小平底罐、喇叭口罐、高領罐、高柄豆、高圈足杯、敞口壺、寬沿盆和侈口缸等,其中喇叭口罐、寬沿盆顯然是早期混入。

小平底罐 4件。均為夾砂陶。僅存口肩部。侈口,卷折沿,尖圓唇,窄聳肩,斜腹。素面。標本TG1⑨a∶4,褐陶??趶?4、殘高3.8厘米(圖一〇∶3)。標本TG1⑨a∶1,灰褐陶??趶?6、殘高3厘米(圖一〇∶4)。

敞口壺 3件。均為泥質陶。僅存口頸部。敞口,卷沿,圓唇,束頸。素面。標本TG1⑨a∶2,紅褐陶。殘高4厘米(圖一〇∶1)。標本TG1⑨a∶9,灰陶??趶?4、殘高4厘米(圖一〇∶5)。標本TG1⑨a∶12,灰陶??趶?0、殘高3厘米(圖一〇∶6)。

侈口缸 1件。TG1⑨a∶3,夾砂灰陶。僅存口部及肩部殘片。侈口,窄折沿,厚方唇,短領近無,溜肩近無。素面,唇部殘留有模糊的繩紋。殘高5.6厘米(圖一〇∶2)。

3.晚期地層出土早期遺物

石矛 標本TG1①∶01,保存基本完整,鋒尖殘。無骹,寬葉形,兩面平,一面有以底面為臺面的兩個片疤,一面在器物中部有三個片疤,保留有切割的“臺階”,兩側斜刃直達鋒尖,刃部有磕損痕跡。矛葉本部兩側有擊打而成的小缺口,略對稱,用以系柲。殘長10.5、寬4.4、厚1厘米(圖一一∶1)。

圖一一 TG1 ①出土石器

磨石 標本TG1①∶02,殘斷,長條柱狀。除一自然斷面外,其余面均經磨制。殘長4.9、寬1、厚1厘米(圖一一∶2)。

4.H26

位于TG1北部,部分處于探溝之外,開口于⑧層下,被G26打破,打破⑨b層、H28和G27??涌诰嗟乇?.29~0.34米。平面近圓形,直壁,底部近平,略有起伏,坑壁及底部較為平整,無明顯加工痕跡。長2.09、寬1.5、深0.16~0.2米(圖一二、圖一三)。

圖一二 H26 平、剖面圖

圖一三 H26(西→東)

坑內填土為灰黑色粉沙土,土質較為致密。包含物以陶片居多,夾雜少量炭屑。陶片分選較差,早期遺留陶片較少,僅占比7.9%。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所占比例高達87.3%,其中灰陶、褐陶以及灰褐陶相對較多,比重依次為25.4%、23.8%和22.2%,黑褐陶相對較少,僅占15.9%,泥質陶中灰陶相對較多,占比9.5%,黑皮陶和紅褐陶少見,比例均為1.6%。多素面無紋飾,占比93.1%,紋飾僅有繩紋,所占比例為6.9%??杀嫫餍椭饕行∑降坠?、高領罐、深腹罐、圈足罐、高柄豆、豆形器和器蓋等。

小平底罐 7件。夾砂陶。均僅存口肩部。侈口,卷沿,圓唇,圓肩。素面。標本H26∶11,褐陶??趶?4、殘高3厘米(圖一四∶5)。標本H26∶9,黑褐陶??趶?6、殘高4厘米(圖一四∶7)。

圖一四 H26 出土陶器

深腹罐 1 件。H26∶3,夾砂灰褐陶。僅存口沿及腹部殘片。窄折沿,沿面較平,窄方唇,斜直溜肩。素面??趶?0、殘高6厘米(圖一四∶4)。

圈足罐 5件。夾砂灰褐陶。均僅存口肩部。侈口,卷沿,方唇,溜圓肩。肩部多飾繩紋。標本H26∶4,口徑18.3、殘高4.8厘米(圖一四∶1)。標本H26∶5,口徑20、殘高5.6厘米(圖一四∶2)。

高柄豆 4件。標本H26∶7,泥質黑皮陶,褐胎。殘存盤部。敞口,圓唇,弧腹。素面??趶?2、殘高4厘米(圖一四∶3)。標本H26∶1,泥質紅褐陶。僅存柄部。細高柄,近盤部較粗,向圈足部逐漸變細。下部有一鏤孔。柄徑2.9、殘高19.3厘米(圖一四∶9)。

豆形器 1件。H26∶6,泥質紅褐陶。殘存口部。敞口,圓唇,斜直腹。素面??趶?6、殘高3厘米(圖一四∶6)。

器蓋 1件。H26∶8,夾砂黑褐陶。殘甚。圓圈狀蓋紐,沿部斜侈。素面。殘高1.8厘米(圖一四∶8)。

三 城墻下居址和墓葬遺存

(一)地層

被城墻疊壓的地層包括第⑩層、第?層和第?層。

1.第⑩層出土遺物

第⑩層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另有少量石器。

(1)陶器

陶片以泥質陶居多,占60.5%,其中灰褐陶占34%,黑皮陶占16.6%,灰陶、褐陶和紅褐陶較少見,占比均不超過5%,夾砂陶中黑褐陶相對較多,占12.3%,其余陶色占比均低于10%。素面陶占65.6%,紋飾以繩紋、細線紋、凹弦紋等較為常見,占比分別為11.6%、9.2%、5.4%,其余紋飾諸如附加堆紋、戳印紋、鏤孔、弦紋以及多種紋飾的復合紋飾均較為少見,所占比例均不超過3%??杀鎰e的器型主要包括喇叭口罐、侈口花邊罐、敞口花邊罐、寬沿盆、盤口尊、折沿尊和高圈足盤等。石器無完整器,可辨器型有斧、錛和磨石等,均屬常見的生活用器。

喇叭口罐 4件。均為泥質陶,以灰褐陶和灰陶居多。僅存口頸殘片。卷沿,圓唇,束頸。素面。標本TG1⑩∶17,灰陶。近口部外卷,唇部明顯加厚外溢??趶?2、殘高4.4厘米(圖一五∶2)。標本TG1⑩∶7,灰陶。近口部微微外卷,唇部略加厚并微外溢??趶?6、殘高11厘米(圖一五∶12)。

侈口花邊罐 4件。均為夾砂陶。僅存口部。侈口,折沿,沿面斜侈較窄,方唇,溜肩,鼓腹。唇面和器表遍飾粗繩紋。TG1⑩∶21,灰褐陶。殘高3厘米(圖一五∶8)。TG1⑩∶14,褐陶??趶?2、殘高5.2厘米(圖一五∶10)。TG1⑩∶27,褐陶。沿面略寬,唇部明顯加厚??趶?4、殘高5.4厘米(圖一五∶14)。TG1⑩∶24,黑褐陶。唇部略加寬??趶?2、殘高4.2厘米(圖一五∶15)。

敞口花邊罐 1件。TG1⑩∶23,夾砂黑褐陶。僅存口部。敞口微折,寬沿,沿面微內凹,豎方唇,束領。唇緣飾鋸齒狀花邊,唇面和器表遍飾粗繩紋。殘高6厘米(圖一五∶9)。

花邊口盆 1件。TG1⑩∶22,夾砂黑褐陶。僅存口部及上腹部。侈口,折沿,沿面較窄,圓唇,斜直腹。唇部和腹部飾繩紋??趶?0、殘高2.6厘米(圖一五∶6)。

寬沿盆 3件。均為泥質陶,陶色以灰色或灰褐色較為常見。僅存口部及上腹部。侈口,寬折沿,圓唇,斜腹近直。素面。標本TG1⑩∶10,灰褐陶??趶?2、殘高4.8厘米(圖一五∶4)。標本TG1⑩∶2,灰陶??趶?0、殘高4厘米(圖一五∶5)。

窄沿盆 2件。均為夾砂灰褐陶。僅存口部及上腹部。侈口,折沿,沿面較窄,方圓唇,斜腹近直。素面。標本TG1⑩∶37,口徑22、殘高3厘米(圖一五∶3)。

盤口尊 2件。均為夾砂黑褐陶。僅存口部。侈口,折沿,沿面較寬且微內凹,外緣上翻不明顯,方圓唇,斜腹近直。標本TG1⑩∶18,素面??趶?8、殘高2.4厘米(圖一五∶1)。標本TG1⑩∶8,腹部飾多道凹弦紋??趶?6、殘高5.6厘米(圖一五∶11)。

折沿尊 2 件。均為夾砂褐陶。僅存口部及上腹部。侈口,折沿,沿面較寬,方圓唇,斜腹。素面。標本T G 1 ⑩∶2 9,口徑2 0、殘高2 厘米(圖一五∶13)。

器蓋 3件。標本TG1⑩∶30,夾砂黑皮陶。僅存部分蓋紐。直領。素面。殘高2.6厘米(圖一五∶7)。

(2)石器

石斧 2件。標本TG1⑩∶32,保存完整,頂部和兩側微殘。平面寬短,上窄下寬,整體呈梯形。頂部較平,刃部呈弧形。兩面平,在靠近頂部和側面的部位有連續片疤,一面有明顯琢打痕跡,兩側平直。雙面弧刃,刃部鋒利,有磕損痕跡。長8.3、寬6.7、厚1.8厘米(圖一六∶1)。

圖一六 TG1 ⑩、TG1?出土石器

2.第?層出土遺物

第?層出土遺物主要為陶片,另有少量石器。

(1)陶器

陶片以泥質陶居多,占63.8%,其中灰褐陶占21.1%,黑皮陶占13.5%,褐陶占10.6%,紅褐、灰、褐皮灰陶相對較少,占比均不超過10%,夾砂陶中褐陶相對較多,占17.4%,黑褐陶其次,占11.9%,其余陶色占比均低于5%。素面陶占73.2%,紋飾以粗繩紋、細線紋、凹弦紋等較為常見,占比分別為9.1%、7.8%、3.8%,其余紋飾諸如細繩紋、附加堆紋、戳印紋、弦紋等皆較為少見,所占比例均不超過3%。器類包括喇叭口罐、侈口花邊罐、花邊口盆、寬沿盆、盤口尊、折沿尊和高圈足盤等。石器均殘,可辨器型僅有石斧、磨石。

喇叭口罐 20件。均為泥質陶。僅存口頸殘片。卷沿,圓唇,束頸較為明顯。素面。標本TG1?∶17,灰陶??谘孛黠@外卷,近口部形成一周窄沿??趶?8、殘高4.6厘米(圖一七∶4)。標本TG1?∶16,黑皮褐胎陶。近口部外卷,唇部明顯加厚外溢??趶?4、殘高5厘米(圖一七∶12)。

圖一七 TG1?、TG1?出土陶器

侈口花邊罐 8件。皆為夾砂陶。殘存口肩部殘片。侈口,折沿,沿面斜侈,方唇,溜肩。唇面和器身遍飾粗繩紋。標本TG1?∶12,黑褐陶。沿面略寬,唇部加厚??趶?2、殘高6厘米(圖一七∶7)。

花邊口盆 1件。TG1?∶25,夾砂黑皮褐胎陶。殘存部分口沿部。侈口,寬平折沿,方唇。唇面施繩紋花邊,沿外側施斜行粗繩紋??趶?8、殘高1.4厘米(圖一七∶3)。

寬沿盆 11件。均為泥質陶。僅殘存部分口沿及腹部。侈口,寬折沿,圓唇。素面。標本TG1?∶111,灰褐陶。近直腹??趶?2、殘高2.4厘米(圖一七∶2)。標本TG1?∶15,灰褐陶。近直腹??趶?8、殘高6厘米(圖一七∶6)。標本TG1?∶20,黑皮灰胎陶,胎較厚。沿面微鼓且整體微外卷,腹部微鼓??趶?6、殘高2.2厘米(圖一七∶13)。

盤口尊 8件。均為夾砂陶。存口部及上腹部殘片。侈口,寬折沿,沿面內凹,外緣微微上翻,圓唇。素面。標本TG1?∶6,黑皮褐胎陶??趶?2、殘高3厘米(圖一七∶1)。標本T G 1 ?∶7,黑皮褐胎陶??趶?8、殘 高3 .4 厘 米(圖一七∶9)。

圈足盤 2件。泥質灰褐陶。淺弧盤,圓唇。素面。標本TG1?∶22,保存完整,圈足甚矮,底口方唇??趶?0、殘高3.8厘米(圖一七∶10)。

器蓋 1 件。TG1 ?∶9,夾砂灰褐陶。僅存蓋腹部。斜直腹,近底口處微外鼓,圓唇。素面。蓋徑28、殘高3.8厘米(圖一七∶5)。

(2)石器

磨石 1件。TG1?∶23,平面呈不規則形,較厚。兩面均經打磨,一面微凹,較平滑。一面較平,有多個大小不一的琢擊凹痕,以及一個因磨礪形成的長條狀凹痕,該凹痕后又經琢打。四個側面中有兩面略經打磨。殘長19.7、殘寬13.7、厚3.9厘米(圖一六∶2)。

3.第?層出土遺物

第?層幾乎只見陶片,以泥質陶居多,占68.9%,其中褐陶占22.2%,灰褐陶占19.6%,黑皮褐陶占13.8%,褐陶占10.6%,紅褐、灰、黑皮灰陶相對較少,夾砂陶中褐陶相對較多,占20%,其余陶色占比均低于5%。素面陶占85.3%,紋飾以細線紋較多,占比4.4%,其余紋飾諸如細繩紋、附加堆紋、粗繩紋、戳印紋等均較為少見,所占比例均不超過3%??杀嫫餍椭饕ɡ瓤诠?、敞口花邊罐、寬沿盆和窄沿盆等。

喇叭口罐 2件。均為泥質陶。僅存口頸部。近口部外卷,卷沿,圓唇,唇部明顯加厚外溢,束頸較為明顯。素面。標本TG1?∶1,紅褐陶??趶?6、殘高4厘米(圖一七∶8)。

寬沿盆 4 件。均為泥質陶。僅存口腹殘片。侈口,寬折沿,圓唇。素面。標本TG1?∶3,灰褐陶。直腹??趶?2、殘高2.2厘米(圖一七∶11)。

(二)灰坑

被城墻疊壓的灰坑共計13座,多數形制較為規則,口部以橢圓形、圓角長方形、圓形居多,多為直壁平底,弧形圜底者少見。試舉兩例:

1.H11

H11位于TG1南端,部分位于探溝之外,被Q1直接打破,打破⑩層、?層、?層、H12、D9、D12、D13及生土。距地表1.24~3.85米。已發掘部分平面大致呈橢圓形,斜壁,坑底不平,南部較深,北部略淺,坑壁及坑底未見明顯加工痕跡?,F長6.2、寬2.42、深0.22~0.57米??觾忍钔量煞譃槿龑樱?/p>

第①層 黑灰色黏土,夾雜少量燒土顆粒和炭屑,土質較為疏松。遍布整個灰坑,最厚0.32米。出土較多陶片,另有少量石器。

第②層 灰褐色黏土,夾雜少量燒土顆粒和炭屑,土質較為疏松。分布于灰坑南部較深處,最厚0.15米。出土陶片較第①層少。

第③層 灰黑色黏土,夾雜少量炭屑,土質較為疏松。分布于灰坑南部,面積較第②層更小,最厚0.15米。出土少量陶片(圖一八)。

圖一八 H11 平、剖面圖

(1)陶器

H11出土陶片的分選較差,早期遺留陶片較少,僅占比14.1%。夾砂陶和泥質陶的比例相當,其中夾砂黑褐陶最多,所占比例為34.3%,泥質黑皮褐胎陶次之,所占比例為22.7%,泥質灰褐陶和夾砂褐陶再次之,比例分別為12.1%、10.9%,其余較為少見,比例均不超過10%。素面陶占比47.1%,紋飾以粗繩紋、凹弦紋和附加堆紋居多,分別占比20.1%、15.5%、5.2%,其余紋飾如鏤孔、凸棱紋等數量較少??杀鎰e的器型主要有喇叭口罐、侈口花邊罐、花邊口盆、寬沿盆、窄沿盆、盤口尊、折沿尊、高柄豆和器蓋等。

喇叭口罐 11件。均為泥質陶,陶色以灰陶居多。僅存口領部。敞口,圓唇或方圓唇,束頸。素面。標本H11∶30,灰陶。高領斜侈幾乎不外卷??趶?0、殘高8厘米(圖一九∶1)。標本H11∶32,灰陶。近口部微微外卷,唇部略加厚并微外溢??趶?2、殘高6.6厘米(圖一九∶2)。標本H11∶14,灰陶。高領斜侈幾乎不外卷??趶?6、殘高9.7厘米(圖一九∶5)。標本H11∶15,黑皮褐胎陶。近口部微微外卷,唇部略加厚并微外溢??趶?0、殘高5.1厘米(圖一九∶6)。

圖一九 H11 出土陶器(一)

侈口花邊罐 10件。均為夾砂陶,陶色以黑褐居多。僅存口肩部。侈口,折沿,方唇,溜肩或溜圓肩。唇面和器表飾粗繩紋。標本H11∶44,黑褐陶。沿面甚窄??趶?2、殘高4.8厘米(圖二〇∶3)。標本H11∶56,黑褐陶。沿面較窄,唇部略加厚??趶?4、殘高5厘米(圖二一∶5)。標本H11∶97,灰褐陶。沿面較窄??趶?8、殘高5.4厘米(圖二一∶7)。標本H11∶45,黑褐陶。沿面較窄,唇部略加厚??趶?8、殘高4.8厘米(圖二一∶8)。

圖二〇 H11 出土陶器(二)

圖二一 H11 出土陶器(三)

花邊口盆 5件。均為夾砂灰褐陶。存口腹部殘片。侈口,折沿,沿面斜侈略窄,方唇。唇面和器表遍飾粗繩紋。標本H11∶102,斜腹近直??趶?6、殘高6.4厘米(圖二〇∶4)。標本H11∶43,斜直腹??趶?2、殘高8厘米(圖二〇∶5)。標本H11∶101,斜腹近直??趶?2、殘高14厘米(圖二〇∶6)。

寬沿盆 11件。均為泥質陶。僅存口腹部。侈口,寬折沿,沿面斜侈,方唇或方圓唇。多為素面。標本H11∶22,黑皮灰胎陶。斜直腹,腹中部飾三道凹弦紋??趶?2.4、殘高14厘米(圖二〇∶7)。標本H11∶23,黑皮褐胎陶。斜直腹。素面??趶?4.4、殘高9.2厘米(圖二〇∶8)。標本H11∶100,黑皮褐胎陶。唇外加厚,鼓腹。素面??趶?2、殘高3.6厘米(圖二一∶1)。標本H 1 1 ∶3 4,灰褐陶。寬沿微卷,沿面近平,唇外略微加厚,腹部近直微外鼓。素面??趶?4、殘高4.4厘米(圖二一∶3)。標本H11∶98,灰褐陶。斜直腹。素面??趶?3.2、殘高10厘米(圖二一∶9)。

窄沿盆 1件。H11∶69,夾砂黑皮褐胎陶。僅存口腹部。侈口,窄平折沿,圓唇,腹微鼓斜收。素面??趶?4、殘高3.8厘米(圖二一∶2)。

盤口尊 6件。均為夾砂陶。僅存口腹部。侈口,寬折沿,圓唇。標本H11∶58,黑褐陶。沿面微凹形成盤口,外緣不上翻。素面??趶?0、殘高2厘米(圖二〇∶1)。標本H11∶60,黑褐陶。沿面較寬且微內凹,外緣上翻不明顯,斜腹近直。素面??趶?0、殘高4厘米(圖二〇∶2)。標本H11∶61,紅褐陶。沿面微凹形成盤口,外緣不上翻,腹微鼓。腹上部飾“之”形刻劃紋,其下飾數道凹弦紋??趶?4、殘高7厘米(圖二〇∶9)。

折沿尊 13件。均為夾砂陶。多數僅存口腹部。侈口,寬折沿,沿面斜侈,圓唇。標本H11∶17,黑褐陶。鼓腹。腹部飾斜向繩紋??趶?4、殘高8厘米(圖二一∶4)。標本H11∶3,黑褐陶。圈足殘缺。斜鼓腹。沿外側和腹部飾數道凹弦紋,腹部凹弦紋間隔分布兩周附加堆紋??趶?6.5、殘高15.5厘米(圖二二∶1)。標本H11∶4,褐陶,局部發黑。底部殘缺。斜腹微鼓。腹中部飾一道附加堆紋,其上下各飾數道凹弦紋,唇部下緣飾一周戳印紋??趶?6.3、殘高15.2厘米(圖二二∶2)。標本H11∶5,黑褐陶。底部殘缺。斜鼓腹。腹中部飾一周附加堆紋,上下各飾數道凹弦紋??趶?6、殘高16.5厘米(圖二二∶3)。標本H11∶2,褐陶,殘存黑灰色陶衣。僅存圈足。斜腹微鼓,高圈足外撇,底口方唇。腹中部飾一周附加堆紋,上下各飾數道凹弦紋,圈足上部飾兩周圓形鏤孔,近底部飾一周半圓形戳印紋。圈足徑14.8、殘高20.8厘米(圖二二∶4)。標本H11∶6,黑褐陶。斜直腹微鼓,高圈足外撇,底口圓唇。唇下緣、腹中部各飾一周附加堆紋,腹部附加堆紋上下各飾數道凹弦紋,圈足上部飾一周圓形鏤孔,近底部飾一周斜線戳印紋??趶?2.3、底徑18、高29厘米(圖二二∶5)。

圖二二 H11 出土陶折沿尊

圈足盤 5件。均為泥質陶。僅存盤部或圈足。多為素面。標本H11∶25,灰褐陶。淺弧盤,圓唇。素面??趶?8.8、殘高3厘米(圖二〇∶12)。標本H11∶26,黑皮褐胎陶。淺弧盤,圓唇。素面??趶?8、殘高3.8厘米(圖二〇∶13)。標本H11∶51,泥質灰陶。高圈足微外撇,底口方唇。足中部飾兩周圓形鏤孔。圈足徑12、殘高17厘米(圖二〇∶14)。

高柄豆2件。均為泥質黑皮灰胎陶。素面。H11∶86,僅存淺盤。窄平沿,圓唇,弧腹近折。殘高2厘米(圖一九∶3)。H11∶89,殘存柄部。細直柄,柄身飾縱向暗棱紋。柄徑3、殘高2.8厘米(圖一九∶4)。

器蓋 6 件。僅存蓋腹或紐部。標本H11∶28,泥質黑皮褐胎陶。斜腹微鼓,底口圓唇。素面。蓋徑20、殘高3.4厘米(圖二〇∶11)。標本H11∶54,夾砂黑褐陶。斜直腹,圓唇。腹面飾三周“V”形刻劃紋。蓋徑28、殘高2.2厘米(圖二一∶6)。標本H11∶87,夾砂黑褐陶。僅存紐部和部分蓋腹。圓圈狀紐,直領微侈,圓唇,斜直腹近平。素面。紐徑3.6、殘高2.4厘米(圖二一∶10)。

圈足 18件。標本H11∶77,夾砂褐陶,殘留黑灰色陶衣。高圈足外撇,底口方唇,應系盤口尊、折沿尊等器之圈足。足中部飾一周圓形鏤孔,近底部飾一周弧形戳印紋。圈足徑12、殘高6厘米(圖二〇∶10)。

(2)石器

石錛 1件。H11∶8,保存完整,平面呈梯形,頂部窄,刃部寬。兩面平,一面有以側面為臺面形成的一個片疤,一側平直,一側略凹未經磨制。頂部和刃部微斜,兩端均磨制出平折單面刃,微弧,較鋒利。長4.7、寬3.4、厚0.9厘米(圖二三∶1)。

圖二三 H11 出土石器

石矛 1件。H11∶11,底部殘斷,鋒尖微殘。無骹,寬葉形,兩側斜刃直達鋒尖,一側刃部有磕損痕跡。兩面正中有脊,一面有以底部為臺面形成的小片疤。殘長6.8、寬3.5、厚1厘米(圖二三∶2)。

2.H12

H12位于TG1南端,部分位于探溝東壁之外,開口于⑩層下,被H11、D12、D13打破,打破?層、?層、H13、G14、G15、G21、G25及生土。距地表3.4~4.1米。已發掘部分平面大致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坑壁近直,平底,壁底轉折明顯,坑壁及底部未見明顯加工痕跡?,F長3.23、寬2.48、深0.43~1.03米(圖二四、圖二五)。填土為灰黑色黏土,夾雜少量黃色黏土塊、卵石和炭屑,土質較為致密。出土物以陶片為主,另在坑底發現1件小型玉器、1件石斧和1件殘石器。

圖二四 H12 平、剖面圖

(1)陶器

陶片中夾砂陶占50.4%,以黑褐陶最多,占25.3%,褐陶次之,占14.2%,其余陶色少見,占比在5%上下,泥質陶占49.6%,以灰陶居多,占19.5%,灰褐陶占10.3%,其余陶色較少。素面陶占41%,紋飾以粗繩紋為主,占21.7%,凹弦紋和細線紋次之,比例分別為13.4%、12.5%,其余紋飾諸如細繩紋、附加堆紋、戳印紋、鏤孔等較為少見??杀鎰e的器型包括喇叭口罐、侈口花邊罐、寬沿盆、盤口尊、圈足盤和器蓋等。

喇叭口罐 5件。泥質陶。僅存口頸部。敞口,近口部外卷,卷沿,圓唇,唇部明顯加厚外溢,部分帶內勾,束頸。素面。標本H12∶3,唇部微內勾??趶?0、殘高7.9厘米(圖二六∶1)。標本H12∶11,口徑20、殘高7.2厘米(圖二六∶2)。標本H12∶20,口徑16、殘高6厘米(圖二六∶3)。標本H12∶38,唇部內勾??趶?6、殘高6厘米(圖二七∶4)。

圖二六 H12 出土陶器(一)

圖二七 H12 出土陶器(二)

侈口花邊罐 1件。H12∶30,夾砂陶,上部呈黑褐色,下部呈褐色。殘存部分口沿及肩腹部。侈口,寬折沿,沿面斜侈內凹,方唇,溜肩。唇面和器身遍飾粗繩紋??趶?2、殘高7.2厘米(圖二六∶7)。

寬沿盆 8件。泥質灰陶。多數僅存口部和上腹部。侈口,寬折沿。標本H12∶5,上腹直,近口部微外侈,近底部斜收,平底。素面,外腹部有縱向暗紋??趶?2、底徑8、殘高17.2厘米(圖二六∶9)。標本H12∶27,形制特征與H12∶5近同。素面??趶?0、殘高2.6厘米(圖二六∶6)。標本H12∶23,形制特征與H12∶5近同。素面??趶?4、殘高6.1厘米(圖二六∶8)。標本H12∶24,沿面平直微外卷,腹微鼓。腹部近口處飾兩周附加堆紋,下飾斜向細線紋??趶?8、殘高7.2厘米(圖二七∶8)。標本H12∶32,特征與H12∶24近似,唯沿面不外卷,腹部外鼓程度亦偏弱。素面??趶?8、殘高3厘米(圖二七∶7)。標本H12∶4,上腹直,近底部斜收,平底。腹部飾平行瓦棱紋??趶?6、底徑12、殘高17.7厘米(圖二七∶10)。

盤口尊 9件。均夾砂陶。僅殘存口部和上腹部殘片。侈口,寬折沿,沿面整體內凹,外緣微上翻,圓唇。標本H12∶10,黑褐陶。斜腹近直,腹部飾多道凹弦紋??趶?2、殘高5厘米(圖二六∶5)。標本H12∶1,黑皮褐胎陶。斜腹微鼓,近底部內收,圈足整體外撇。腹部飾數道凹弦紋,圈足上部施一圈鏤孔。殘高15.1厘米(圖二七∶1)。標本H12∶2,黑皮褐胎陶。斜腹微鼓,近底部內收。腹部飾數道凹弦紋。殘高12厘米(圖二七∶2)。標本H12∶17,褐陶??谘厣戏幫庋仫椧恢艽劣〖y??趶?4、殘高4.1厘米(圖二七∶5)。標本H12∶14,灰褐陶。斜直腹。上腹部飾三道凹弦紋??趶?6、殘高5厘米(圖二七∶6)。標本H12∶6,黑褐陶。鼓腹。沿外側及腹部飾斜向粗繩紋??趶?4、殘高4.8厘米(圖二七∶9)。

圈足盤 1件。H12∶29,泥質黑皮褐胎陶。殘存部分盤部。斜弧盤較深,圓唇,唇外側略加厚。素面??趶?8、殘高2.4厘米(圖二六∶4)。

器蓋 3件。均為泥質陶。僅存部分蓋腹。底口圓唇。以素面為主。標本H12∶44,灰陶,器表殘存黑灰色陶衣。腹面斜直,近口部內斂,整體似覆碗。近紐處有鏤孔。蓋徑24、殘高3.3厘米(圖二七∶3)。

(2)玉器

玉錛 1件。H12∶51,保存完整,器形小巧,呈梯形,上窄下寬,整體扁平,雙面弧刃。頂部、刃部和兩側均較平直,在一面靠近頂部和刃部的部位有少許片疤。殘長3、寬1.4、厚0.2厘米(圖二八)。

圖二八 H12 出土玉錛(H12 ∶51)

(三)特殊坑

所謂特殊坑,主要指與普通灰坑存在明顯區別的坑狀遺跡。區別主要在于三點:其一,平面形狀較為規整,一般為長方形、圓角長方形或圓形,壁面和底部都較為平整,與主要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在平面形狀和壁底形態上有顯著差異;其二,填充堆積較為純凈,包含物較少,一般不含太多灰燼、燒土顆粒等與普通生活密切相關的遺存;其三,基本不出土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器或其殘片。本次發掘共發現這類特殊坑5座,編號為K3~K7,以K5為例進行說明:

K5位于TG1南端,開口于?層下,打破?層及生土??涌诰嗟乇?.48~0.55米。平面近似圓角長方形,長軸方向為北偏東56°,直壁,平底,坑壁及底部較為平整,但無明顯加工痕跡(圖二九、圖三〇)。長0.94、寬0.35~0.42、深0.12~0.3米。填土為灰黑色黏土,夾雜少量黃色黏土塊,土質致密,僅包含幾片細碎陶片,無其他包含物。

圖二九 K5 平、剖面圖

圖三〇 K5(東北→西南)

(四)房址、溝槽及柱洞

與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多數溝槽式建筑一樣,本次發掘發現的房址僅保留地面的溝槽部分。由于發掘面積有限,房址全貌無法得知,少數可以看到轉折的溝槽,因此得以確認為房址,共計8座,編號為F1~F8。除了未發掘的F8開口于被⑨b層直接疊壓的G27之下外,F3、F4和F5開口于⑩層下,打破?層,F1、F2、F6和F7則開口于?層下并打破?層。8座房址平面均呈長方形(圖三一),溝槽底部多分布有相對均勻的圓形小柱洞,溝槽內填土多為淺灰褐色黏土,部分含少量細沙土,土質較為致密,除F1以外大多未見包含物。部分房址面積較大,因此TG1內部分只見呈長條狀的溝槽,暫歸屬為灰溝,共計32條,編號為G4~G35,部分溝槽的底部亦有間隔分布的圓形小柱洞,如G27(圖三二),這些溝槽的層位關系、形制特征和填充堆積與8座房址并無顯著區別。

圖三一 F6 平、剖面圖

圖三二 G27 平、剖面圖

除了8座明確的房址和32條屬于房址局部的溝槽之外,與房址有關的遺跡還有45個柱洞,編號為D1~D39、D41~D46,其中2個開口于⑧a層下并打破⑨b層,5個被城墻下的H11直接打破,17個開口于⑩層下并打破?層,21個開口于?層下。柱洞形狀分橢圓形、圓形和不規則形三種,以橢圓形居多,柱洞直徑0.08~0.42、深0.04~0.32米。填土多為灰褐色黏土,夾雜少量炭屑,土質較為致密。大多數不見包含物,少數出土少量細碎陶片,只有D37出土1件陶紡輪。

(五)墓葬

共3座,編號分別為M6、M7、M9,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口形狀為圓角長方形,直壁,平底。填土以發掘區常見的致密黃色和褐色黏土居多。墓主人骨架保存甚差,腐朽嚴重,僅能大致看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無法提取,無葬具和隨葬品。試舉M6為例:

M6位于TG1中部,開口于⑩層下,打破G11、?層及生土。墓口距地表4.04米。墓口呈圓角長方形,長軸方向為北偏東21°,直壁,平底(圖三三、圖三四)。長1.08、寬0.36、深0.46米。填土為黃色、褐色和灰色混雜的黏土,土質較為致密。出土有少量細小陶片。無葬具,人骨保存甚差,僅能看出仰身直肢葬式,上肢伸直于身側,不見隨葬品。

圖三三 M6 平、剖視圖

圖三四 M6

四 結語

本次發掘出土陶器較多,種類豐富,包括小平底罐、喇叭口罐、侈口花邊罐、敞口花邊罐、斂口甕、花邊口盆、寬沿盆、高柄豆、豆形器、盤口尊、折沿尊、圈足盤和器蓋等。小平底罐、豆形器與其余器類絕對不共存,從層位關系上看其所在單位亦明顯晚于其余器類所在單位,據此可將本次發掘所獲遺存分為兩個階段,城墻之下的居址和墓葬遺存屬于偏早階段遺存,而城墻、疊壓城墻的遺存以及與城墻同時期的遺存為偏晚階段遺存。

偏早階段遺存出土的主要陶器按照形制特征的差異可分為不同式別:喇叭口罐可分三式,Ⅰ式近口部外卷,唇部明顯加厚外溢,部分帶內勾,Ⅱ式近口部微微外卷,唇部略加厚并微外溢,Ⅲ式高領斜侈幾乎不外卷。侈口花邊罐分為二式,Ⅰ式沿面相對較寬,唇部略加厚,Ⅱ式沿面甚窄?;ㄟ吙谂璺侄?,Ⅰ式沿面相對較寬,斜直腹,Ⅱ式為窄沿、斜腹近直。寬沿盆可分斜直腹和鼓腹兩種,前者可分三式,Ⅰ式為直腹,Ⅱ式斜腹近直,Ⅲ式斜直腹;后者分二式,Ⅰ式口沿微外卷,腹部微鼓,Ⅱ式口沿外卷程度和腹部外鼓程度均減弱。盤口尊分三式,Ⅰ式沿面整體內凹,外緣微上翻,Ⅱ式沿面較寬且微內凹,外緣上翻不明顯,Ⅲ式僅沿面微凹形成盤口,外緣不上翻。圈足盤分為二式,Ⅰ式盤大而深,Ⅱ式盤小而淺。根據上述器類及其型式的共存關系,結合層位關系可將偏早階段遺存分為3段,第?層、?層和H12為第1段代表單位,所見均為典型器類的Ⅰ式,第⑩層為第2段代表單位,所見典型器類以Ⅱ式為主,偶有Ⅰ式或Ⅲ式,H11為第3段代表單位,所見典型器類以Ⅲ式居多,偶有Ⅱ式以及混入的Ⅰ式。綜合考慮各段所見典型器類式別的區別程度以及不同式本身的差異大小,可將第1段單獨分為第一期,第2段和3段合并為第二期。

偏晚階段遺存之間的差別比較明顯,H26所出的圓肩小平底罐明顯比第⑨a層所出的窄聳肩小平底罐要早,據此可分為兩期2段,H26為第三期4段,第⑨a層以及出土物與之相近的第⑧層屬于第四期5段。

第四期5段所見的小平底罐、矮領甕、侈口缸、敞口壺等無論是器類構成以及形制特征,抑或是陶質、陶色、紋飾的構成比例,都與新藥鋪H22和第⑤層相近,年代也應與之相仿,大致相當于殷墟二期[4]。

第三期4段所見的小平底罐、高柄豆和豆形器與成都金沙遺址郎家村“精品房”地點的H2323和第⑦層出土的同類器特征相似,如小平底罐均為圓肩,高柄豆的柄部相對較粗且直,豆形器的盤腹都斜侈外鼓[5],三者年代應較為接近,郎家村“精品房”地點H2323和第⑦層的年代被學者推測為二里頭遺址第三期[6],則本次發掘的第三期4段遺存的年代亦同。

第二期2段和3段的陶器組合與學者所謂的魚鳧三期遺存[7]或三星堆遺址“新二期”遺存[8]相同,年代與之相近。魚鳧三期遺存的整體文化面貌稍晚于桂圓橋遺址第三期遺存以及三星堆遺址1986GSⅢ?層,而早于三星堆遺址1986GSⅢ?層。桂圓橋遺址第三期遺存的測年數據為距今4300—4100年[9],三星堆遺址1986GSⅢ?層的測年數據分別為距今4210±80年[10]和距今4170±85年[11],大致落在距今4200—4100年的范圍內,與桂圓橋遺址第三期測年數據大致相當。三星堆遺址1986GSⅢ?層的樹輪校正測年結果為距今3850±100年[12],大致處于距今3900—3800年的范圍內。據此可以大致推定魚鳧三期遺存或三星堆遺址“新二期”遺存以及本次發掘的第二期2段和3段遺存的年代為距今4100—3900年。

第一期1段所見喇叭口罐、侈口花邊罐、寬沿盆和盤口尊的特征與忠義遺址第⑤層[13]所出同類器相似,年代應與之相同。簡報將忠義遺址第⑤層歸屬于寶墩文化二期與三期之間,年代應處于寶墩文化的中間。以往學者將寶墩文化的年代推定為距今4500—3700年[14],則忠義遺址第⑤層的年代大致為距今4100年前后,本次發掘的第一期1段遺存的年代也應大致相當??紤]到第一期遺存早于第二期遺存,兩者的文化面貌相似而連續,年代差距不會太大,第二期遺存的年代為距今4100—3900年,則第一期1段的年代可進而推測為距今4200—4100年。

本次解剖的城墻(Q1)被第四期5段遺存疊壓,同時疊壓著第二期3段遺存,由此可知城墻的始建年代當不早于距今4100年,亦不會晚于殷墟二期。第三期4段遺存的分布范圍未進入城墻分布范圍內,似乎表明此時城墻已經存在,則可進一步推測城墻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二里頭遺址第三期。

城墻內側a單元的部分夯土內出土陶器明顯屬于第四期5段,表明在相當于殷墟二期時,該城墻尚在增筑修補,還沒有被廢棄,而發掘區內未發現明確晚于第四期5段的商周時期遺存,表明城墻的廢棄年代當距殷墟二期不遠。

此段城墻的夯土結構總體上由多個斜向單元組成,除后期增補的a單元之外,其余幾個單元均由小夯層大致呈水平狀堆筑而成。這種夯土結構與1991年發掘的西城墻北段、1999年發掘的月亮灣城墻、2013年發掘的真武宮城墻以及2014年發掘的青關山城墻完全一致,應系同時修建。幾段城墻位置靠近,可以大致合圍成一座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方形小城,即月亮灣小城,本次發掘的城墻即月亮灣小城的南城墻。

前述提及的城墻a單元為殷墟二期補筑部分,表明城墻在此時尚未廢棄。以往在青關山地點也發現有填埋玉璋、金箔片、綠松石珠的同時期灰坑[15],加上年代大致同時的三星堆“祭祀坑”[16],足以證明三星堆城址在此時尚未廢棄,依舊是古蜀國都城[17]。

項目負責人:雷 雨

發掘:冉宏林 喬 鋼 羅澤云 吳長元

段家義 焦中義

整理:冉宏林 曾 俊 許丹陽 傅 悅

徐詩雨 任亞飛 程獨伊 郜凱瑋

秦 博 楊 鎮 李海然 何俊謙

鄧曉懿 張思婷

攝影:江 聰 段家義 羅澤云

繪圖:羅澤云 冉宏林 焦中義

執筆:冉宏林 雷 雨

猜你喜歡
圓唇素面夾砂
山東日照市馬莊遺址周代墓葬發掘簡報
李蕾作品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天降大福喜成雙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中的效果
鑄件夾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對策
素面
消失模常見夾砂夾渣缺陷的解決
素面
玻璃鋼夾砂管管土摩擦系數室內模型試驗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