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昭覺縣里干塘東漢崖墓清理簡報

2023-12-23 13:02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
四川文物 2023年6期
關鍵詞:圖五壩子墓室

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昭覺縣文物管理所

一 前言

里干塘崖墓群位于四川省昭覺縣四開鎮洛且吾村竹里社里干塘,金姑拉達山丘南麓,坡度相對較緩,崖墓皆開鑿于紫紅色山體基巖(砂巖)上,背山面河。地理坐標為北緯27°57′1″,東經102°45′14″,海拔2250米(圖一、圖二)。2013年6月,洛且吾村村民在垮塌山洞內發現青銅器、陶器等后上報,經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現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現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昭覺縣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調查,發現一座崖墓,清理出陶器、銅器、鐵器等共計9件(套)隨葬品。此次清理的崖墓與2011年在此地清理的3座崖墓屬同一墓群[1],為與前三座崖墓編號銜接,該座崖墓編號LM4。前三座墓均位于山坡山坳處,處同一海拔高度,LM4位置稍高,與前三座直線距離約80米,高程相差30米左右,墓群中尚有兩座崖墓因損毀嚴重未清理?,F將此次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里干塘LM4 位置示意圖

圖二 LM4 周邊環境

二 墓葬形制

LM4開鑿于坡度約60°的山崖上,墓葬整體朝墓道方向傾斜,北高南低,傾角約3°。墓道方向為205°。墓葬整體長約6.4米,由墓道、墓室和壁龕三部分構成(圖三、圖四)。墓葬除墓室頂部和墓門處垮塌損壞外,其余保存較好,未見盜擾痕跡。

圖三 LM4 平、剖面圖

圖四 LM4 內部

墓道 平面呈長條形,殘長3、寬0.6米。墓道底部較平,略向南傾斜,壁微弧。填土為黑褐色黏土,夾雜少量炭屑,無其他包含物。

墓門 開鑿于墓室中部偏西位置。平面呈長方形,高0.78、寬0.6米。墓門原有石塊封堵,因墓頂垮塌,僅殘存底部石塊。

墓室 平面略呈梯形,南寬北窄。頂為券頂,南部靠墓門處已坍塌。底部較平,北高南低,傾角約3°。墓室長約3.2、南部寬1.8、北部寬1.5米。墓室內到處可見鑿痕,據其特點可分為三類:一為點狀鑿痕,多見于四壁及壁龕,大多無規律可循;二為條狀鑿痕,多見于后壁,條痕長約0.3、寬0.02米,多平行排列;三為片狀削痕,多見于頂部,削痕長約0.15、寬約0.1米,多平行排列。頂部部分區域內片狀削痕的底部可見到點狀鑿痕。底部有厚約0.1米的黃色淤土。在墓室北部靠龕臺處有一黑色區域,呈長條狀,長約1、寬約0.6米,包含有大量炭屑和銅錢。墓室內未見人骨痕跡。隨葬品擺放在墓室東北角靠東壁處,有銅鍪、銅洗、銅刁斗、銅錢、鐵三足架、鐵削刀、陶甑。

壁龕 墓室北端偏西有龕臺,龕臺長1、寬約0.7、高0.25米。在距龕臺高約0.25米的西壁上開鑿有一壁龕,高0.36、寬0.4、深0.25米。龕臺有厚約0.1米的黃色淤土,淤土內發現有銅錢、鐵環及紅色漆皮痕跡等。

三 隨葬器物

有陶器、銅器、鐵器等共計9件(套),多置于墓室東北角。其中陶甑、銅鍪、鐵三足架應是一套炊具,陶甑在上,銅鍪居中,鐵三足架在下,置于銅洗和銅刁斗之間(封三∶3)。

陶甑 1件。LM4∶2,泥質灰黑陶。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上腹較直,下腹微弧,平底。底部有箅孔8個??趶?6.8、底徑20、高27.2厘米,箅孔徑3.2~4.2厘米(圖五∶1、圖六)。

圖五 LM4 出土器物

圖六 陶甑(LM4 ∶2)

銅刁斗 1件。LM4∶1,敞口,直腹,平底,腹中下部有一根六棱形中空長柄??趶?7.6、腹徑13.6、底徑8.8、柄長21.6、高6.4厘米(封三∶4;圖五∶8)。

銅鍪 1件。LM4∶3,侈口,束頸,溜肩,鼓腹,近圜底。肩、腹交接處有一對對稱環耳。腹部飾三周弦紋??趶?3.3、腹徑24.8、高20厘米(封三∶2;圖五∶3)。

銅洗 1件。LM4∶5,敞口,寬沿略斜,方唇,折腹,平底。下腹兩側各有一圓形鼻鈕。腹中部飾三周凸弦紋,凸弦紋到底中間有一道豎向凸棱??趶?9.6、底徑16.8、高13.6厘米(封三∶1;圖五∶4)。

鐵三足架 1件。LM4∶4,上部為圓環,加鑄三支架。圓環直徑31.2、高24.6厘米(圖五∶2、圖七)。

圖七 鐵三足架(LM4 ∶4)

鐵環 2件。LM4∶6,大致呈“8”字形,中部擰成麻花狀。殘長9.9厘米(圖五∶5)。LM4∶7,銹蝕嚴重,為2件鐵環殘件連接在一起,呈直角狀。殘長7.4、殘寬7.2厘米(圖五∶7)。

鐵削刀 1件。LM4∶8,僅殘存刃部。殘長8.2、寬1.1~2.1厘米(圖五∶6)。

五銖銅錢 約150枚。散布于墓室底部,排列無序。標本LM4∶9-1,“五”字交筆較弧,“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四點較長。直徑2.6、穿徑1.2厘米(圖八∶1)。標本LM4∶9-3,“五”字交筆較弧,“銖”字的“朱”字高于“金”字,“朱”字四點較長。直徑2.6、穿徑1.3厘米(圖八∶2)。

圖八 LM4 出土錢幣拓片

四 初步認識

里干塘崖墓群所在的四開壩子是大涼山腹心地區一個較為開闊的山間平壩,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現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現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昭覺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聯合在此開展了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所獲資料有石棺墓[2]、石蓋墓[3]及包括居住遺址、屯戍遺址、磚室墓、崖墓、土坑墓等在內的漢代遺存[4]。漢代遺存中,崖墓數量較多,且分布相對集中。在四開壩子9個地點調查發現崖墓共38座,早期均遭到嚴重破壞,基本被盜掘一空。目前發現的有抵坡此崖墓群4座、饅頭村崖墓1座、日呢么崖墓1座、里干塘崖墓群6座、坡右崖墓群5座、藤什來加崖墓群8座、吉瓦布博崖墓群2座、黑洛乃姐崖墓群4座、濮蘇波涅崖墓群7座(圖九)。這些崖墓均位于山坡半山腰,開鑿于山坡向陽崖面,除饅頭村地點崖墓朝向東南外,其余地點崖墓均朝向西南,與河面的高差均在80~100米左右,具背倚山體、面臨河谷的地形特點。崖墓在大小、數量上雖有不同,但大多三、五墓為一組,相對集中地分布于一個小范圍內,體現了其自身可能具有的內在關聯。

圖九 四開壩子崖墓群分布圖

從墓葬出土器物看,銅鍪、陶甑和鐵三足架組合的一套炊器很有特色。三足架和釜或甑的組合,在西南地區較為常見,如成都鳳凰山1號墓[5]、重慶萬州天丘墓葬[6]、貴州赫章可樂[7]、四川西昌禮州遺址[8]等均有同類組合器物出土。據研究,東漢時期的三足架架足上加有架箍,同時存在的還有一種圓架托三足架[9]。LM4出土的這套符合東漢三足架的特征。

關于銅鍪的研究頗多[10],鍪與釜非常相似。一般來說釜為大敞口、無領、無耳。鍪的口部比釜小,肩以上收縮成明顯的頸,帶單耳或雙耳,為球底、圜底或平底的罐狀炊器。LM4出土銅鍪(LM4∶3)與云南大關岔河崖墓出土銅鍪(M3∶22)形制基本一致[11],屬于東漢早期鍪的形制特點[12]。刁斗由鐎斗演變而來,但不同之處在于刁斗已不再是酒器,而是炊具[13]。LM4出土刁斗(LM4∶1)與云南大關岔河崖墓M1∶11[14]、四川綿陽何家山崖墓HM1∶28[15]、綿陽朱家梁子M5∶7刁斗[16]形制比較相近,年代應大體相當。LM4出土銅洗(LM4∶5)與云南大關岔河崖墓出土銅洗M3∶11[17]基本一致,應同屬于東漢時期。

從上述幾件出土器物看,銅鍪的底、腹部和陶甑的腹部皆有煙炱痕跡殘留,應為實用炊具。從器物本身形制來說,它們似乎屬于東漢早期,但墓葬中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銅五銖錢,五銖錢的“五”字交筆較弧,“銖”字的“朱”字高于“金”字,“朱”字頭呈三角形,四點較長,從錢文書寫的規范程度看,其鑄造年代應為東漢中晚期,所以LM4的年代定在東漢中晚期較為適宜。

在四開壩子發現的崖墓,大多遭破壞嚴重,隨葬器物甚少,對其年代的判定較為模糊,這些崖墓的構筑方式、形制特點與里干塘L M 4 基本一致,年代應相當,同為東漢中晚期。此外,在四開壩子發現的崖墓位于黑洛社遺址[18]附近,黑洛社遺址是一處漢代聚落遺址,從近年的調查和發掘情況看,黑洛社一帶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除了崖墓、磚室墓外,另有印章、石表等價值較高的遺物發現,尤其是兩塊石表,共400余字銘文,銘刻內容有“繕治郵亭”“書賜復除”“治水”及“常屯”等[19],為確認相關遺存的年代、性質提供了確鑿依據。四開壩子的漢代遺存年代相近,且都分布在黑洛社遺址周圍稍高的坡地上,其密集程度在涼山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都不多見,表明四開壩子一帶極有可能是當時的人群聚居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開壩子發現的崖墓僅分布于三灣河流域,是川西南地區發現的唯一崖墓分布地點,處于西南地區崖墓分布范圍的最西端,為研究中國崖墓的分布、四川地區漢晉時期墓葬制度、大涼山腹心地區的古文化遺存及漢夷關系等問題,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考古材料。四開壩子的這些漢代文化遺存,不僅體現了多種文化因素的交融,豐富了對大涼山腹地考古學文化的認識,還反映出中央王朝對大涼山一帶的控制方式,對研究東漢政權對西南夷地區的經略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負責人:孫 策

調查:俄解放 吉克依各 趙德云 李 帥

張 亮 梁建榮 孫 策

整理:孫 策 吉克依各

發掘:俄解放 孫 策 吉克依各

攝影:俄解放 吉克依各

繪圖:孫 策

執筆:孫 策 趙德云 俄解放 吉克依各

猜你喜歡
圖五壩子墓室
利用和差調換數字
食藥兼用野壩子
“嘯”樂考釋——以唐太宗妃韋氏墓室嘯伎壁畫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紋圖飾的表里漫談
降狗記
幾株月季
保山市糧食生產發展的輝煌歷史成就
墓室探秘
對三州倉“月旦簿”的復原嘗試
——兼論“縱向比較復原法”的可行性
徐顯秀墓室壁畫中服飾圖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