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教育助力鄉村綠色發展研究

2023-12-25 03:15朱莉陳佩
鄱陽湖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自然教育

朱莉 陳佩

[摘 要]隨著自然教育在國內的興起,擁有良好自然生態資源的廣大鄉村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將自然教育融入發展規劃。近年來,湖南湘江新區西部的白箬鋪鎮憑借其顯著的區位優勢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聯合長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開展了“白箬之光兒童友好型自然教育人才培養”和“白箬之光兒童友好自然陪伴成長”等系列活動。文章通過對兒童問卷、各類訪談以及項目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自然教育項目在促進本土講師生態素養及自然教育教學素養、提高本地居民綠色發展意識和意愿方面成效較高,在提高兒童自然聯結方面成效中等,在提升本地自然聯結、鄉土自信方面成效較低。白箬鋪自然教育實踐以培養本地人才作為起點,使本地兒童和家庭先受益,重建本地人鄉土自信和激活鄉建鄉創人員內生動力,以及優先構建信任關系和孵育土壤環境等,不僅開拓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也回應了鄉村自然教育領域的關鍵問題,可為中國廣大鄉村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綠色發展;自然教育;兒童友好理念;白箬鋪鎮

[作者簡介]朱莉,生態學博士,黃岡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講師(湖北黃岡 438000);陳佩(通訊作者),白箬之光鄉村創客服務中心中級社工師(湖南長沙 410005);謝敏,長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負責人(湖南長沙 410023);彭倩,黃岡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講師(湖北黃岡 438000);趙蕊,黃岡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本科生(湖北黃岡 438000);郭源源,黃岡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本科生(湖北黃岡 438000)

[基金項目]白箬之光兒童友好自然教育人才培養項目;2022年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S20221051402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①同時也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②生態資源是中國鄉村的寶貴財富,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但目前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仍存在很多“攔路虎”。首先,農民綠色發展意識、生態意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綠色發展、生態環保宣教,③忽視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也尚未從中獲得顯著收益。④其次,城鎮化快速發展使得中國農民喪失了鄉村自信,自己不愿回到農村發展,也不愿讓子女留在鄉村,鄉村建設后繼無人。①再次,鄉村綠色產業有待升級,大多鄉村生態旅游是一過性消費,粘性不夠、后勁不足,旅游產品缺乏特色和質量,無法形成持續穩定客源。②最后,鄉村綠色發展機制尚未建立,缺乏鄉村自然資源評估機制、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相關制度保障機制,等等。③

近年來,隨著自然教育在國內的興起,擁有良好自然生態資源的廣大鄉村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將自然教育融入發展規劃。本文以自然教育作為鄉村綠色發展的解決方案之一,在總結國內鄉村自然教育的發展經驗并反思其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湖南省白箬鋪自然教育的實踐進行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白箬鋪的自然教育不僅開拓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而且也回應了鄉村自然教育領域的一些關鍵問題。

一、中國鄉村的自然教育

(一)自然教育從城市到鄉村

近年來,自然教育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自然教育實踐在各地蓬勃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全新業態。④全國自然教育網絡認為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教育。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自然教育導則》中指出,自然教育是依托各類自然資源,綜合公眾特征,設定與自然聯結的教育目標,通過提供設施和人員服務引導公眾親近自然、認知自然、保護自然的主題性教育過程。⑥林昆侖等總結出國內自然教育實踐普遍具有的特征:注重自然體驗;強調向自然學習,教育的方式是引導的、啟發的、生成性的;開展自然教育旨在改善人與自然關系,激發尊重自然并保護自然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⑦

從地域來看,國內的自然教育最早是在經濟較發達城市的公園、城郊自然區域進行,隨后擴展到自然資源更豐富多元的農村。⑧從服務對象上來說,目前國內自然教育大多面向城市親子家庭,這是因為:一方面,城市中產家庭更具有支付能力,另一方面,這些父母最先意識到兒童“自然缺失癥”的問題。隨著鄉村撤點并校以及互聯網的全面覆蓋,農村兒童使用手機的時間大大增加,他們對自己家鄉的山川、河流、土地的認知與父輩相比大大減少,⑨甚至表現出比城市兒童更嚴重的“自然缺失癥”。而農村父母相對來說素質教育的主觀意愿和支出能力較弱,且大多意識不到兒童早年與自然聯結對其一生的重要意義。以上原因使得自然教育無法惠及鄉村兒童。①

此外,中國鄉村大規模城鎮化的弊端逐漸凸顯,鄉村社會出現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表現在鄉村的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風俗文化生活上,也表現在鄉村生態環境的變化。②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教育為鄉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③

在鄉村開展自然教育,除了可改善鄉村兒童的“自然缺失癥”,提高村民及兒童的生態意識,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民心;還可作為一種產業業態,活化鄉村自然資源,促進鄉村產業的優化與轉型;④并可通過挖掘特色鄉土文化、農耕文化來打造特色課程,⑤增加村民的文化認同感,提升鄉建內在動力。

(二)鄉村自然教育的發展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

余孟韓等研究者從46個案例中選取 8 個社會認可度較高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發現鄉村自然教育多是走社區發展和產業發展兩種路徑。⑥前者以社區發展為核心,通過自然教育活動活化當地社區;后者以發展和升級當地產業為核心,通過自然教育的介入來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宋曉青通過分析浙江鄉村自然教育,發現較為成功的案例大多以企業、政府、自然教育機構、村民、志愿者等組成鄉村共同體,通過“自然教育 + 藝術 + 文創”的形式助力鄉村文旅融合發展。⑦杭州青山村自然學校則以水資源保護項目為基石,形成了社會企業屬性的共同體,比如自然學校會把收入的20%捐給水資源保護項目,村民則從民宿收入中抽取10%—20%反饋給自然學校,用于村莊的環境治理。⑧

2021年,中國自然教育大會因疫情轉為線上,但其增設的“自然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版塊涌現出多個自然教育帶動鄉村發展的典型案例。福建屏南龍潭里村自然藝術學校以“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為學校、企業、家庭提供各類自然體驗、藝術教育活動。處于云川交界瀘沽湖畔的達祖小學森林農場探索出與農地結合的鄉村旅游,讓游客認識瀘沽湖的自然生態和納西傳統文化,讓村民看見生態種植的好處。福建閩侯縣棲地自然學校帶動老農、傳統手作者等在地人才、返鄉青年,讓都市人群深入體驗鄉村,也讓在地村民看到鄉村生態的珍貴并感到由衷的自豪。

雖然自然教育在鄉村的實踐已有較多成功案例,但放眼整個中國,自然教育能夠可持續支持鄉建的仍是少數,普遍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課程缺乏整體規劃,沒有形成體系,且大多雷同、重復,無持續更新能力;⑨二是目前主要的參與者是城市親子家庭,但鄉村兒童才是未來鄉村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三是鄉鎮政府更容易盯住自然教育的經濟價值、產業價值而忽略其文化教育價值,更因后者“見效慢”而缺乏耐心;四是自然教育行業本身人才資源就很短缺,①而鄉村由于人才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等原因,人才短缺問題更為突出;②五是目前國內自然教育行業關于課程或者項目的成效評估幾乎空白,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阻礙因素。③上述問題都制約著鄉村自然教育的良性發展,并影響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綠色引領作用。然而,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但至少表明這些地方是認可自然教育對于鄉村振興的價值的。目前中國的鄉村自然教育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周邊,以及一些被藝術家、公益人士等“新村民”幸運選中的區域,而更廣大的經濟欠發達、生態資源不夠豐富的中國鄉村,其實并沒有機會引入自然教育,他們對自然教育的認知是極其模糊的。自然教育助力鄉村振興還任重道遠。

二、白箬鋪自然教育案例分析

對白箬鋪自然教育案例的探析,應從對“白箬之光”兒童友好自然教育支持項目的成效評估開始,并結合項目的持續推進情況進行全面分析,以期探索自然教育在白箬鋪如何回應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等方面的社會發展問題。

(一)項目的緣起

白箬鋪鎮地處湖南湘江新區西部,區位優勢顯著,生態環境優美。近年來該鎮因地制宜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2020年成功創建光明大觀園國家4A級景區。值得一提的是,白箬鋪一直有著“兒童友好”的歷史傳統??箲鹌陂g,名聲斐然的幼幼學校曾搬遷至此,其“仁愛、誠信、樂學、創新”的精神,一直流傳至今。

“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起源于1996年聯合國第二屆人居環境會議,而國內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實踐工作起步較晚,因此,白箬鋪進一步找準定位,以創建全國兒童友好先行先試鎮為目標,試圖探索出一條以兒童友好來回應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白箬鋪提出重點打造、創響“白箬之光”鎮域公共品牌,其中兒童友好是重要內核。目前該鎮已成功申創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省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長沙市兒童友好先行先試鎮。2020年底,長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以下簡稱“湖湘自然”)正在尋找第二屆湖南自然教育論壇的舉辦地,白箬鋪鎮鎮政府和白箬之光鄉村創客服務中心相關人員都意識到,自然教育可能正是實現兒童友好的重要載體。2021年3月,第二屆湖南省自然教育論壇在白箬鋪鎮成功舉辦。之后,白箬鋪兒童友好自然教育孵化中心在鄉創中心掛牌成立,在白箬鋪扎根助力自然教育。2021年3月—6月,“湖湘自然”在白箬鋪開展了一系列兒童參與的自然教育公共空間營造、美麗屋場自然裝置共建項目。2021年6月,“湖湘自然”支持在鄉大學生開展“農時·農事·農趣”兒童友好月系列活動。2021年8月,白箬鋪政府與“湖湘自然”簽署協議,開啟了“白箬之光”兒童友好自然教育支持項目,主要包括“‘白箬之光’兒童友好型自然教育人才培養”和“‘白箬之光’兒童友好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從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湖湘自然”在白箬鋪開展了持續3期共12天的常態培訓,共培養本地學員60余人次,其中25人達到結業要求。培訓結束后,學員們走進白箬鋪中小學及幼兒園,累計宣講31次,給1500個孩子帶去身邊的自然故事。2022年6月,“湖湘自然”培養的本地學員成為兒童友好活動月的主力,成功開展兒童友好自然嘉年華活動,吸引了100多個本地和城市親子家庭參加。2022年7月—12月,在“湖湘自然”支持下,以本地學員為主體成立了媽媽講師團,9個核心成員組成5個小分隊并開發了5個本土系列課程,之后在白箬鋪持續開展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截至2023年2月,共開展活動30場,參與兒童310人次,其中97%為本地兒童。

(二)“白箬之光”兒童友好型自然教育項目簡介

1.人才培養計劃

“白箬之光”兒童友好型自然教育人才培養計劃是一種持續常態培訓,其內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游戲、自然觀察、自然筆記和自然知識。每一期都有“真人故事書”,并邀請兩位湖南本土自然教育和環境保護一線的踐行者來做分享。參加培訓的“準講師”們通過親身體驗、總結分享以及互動交流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全身心的整全學習,使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同時提高。學員們通過培訓可以掌握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常用技能,包括利用“形色”等APP程序識別常見植物;體驗并開展自然游戲;掌握自然觀察方法;學會自然筆記;了解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認識生態系統,培養良好的生態觀;觀察識別鳥類;掌握自然公益課宣講技巧;等等。培訓結束后,通過考核的學員還可以成為“湖湘自然”持證講師。

2.陪伴成長系列活動

媽媽講師團的5個本土系列課程分別以二十四節氣、香草、五感體驗、水稻和《詩經》為主題,分別扎根齊天廟村、光明村、龍蓮村、淑一村和黃泥鋪村。講師們在“湖湘自然”的協助下,留意利用和挖掘本土素材,串聯本地人與事。以“跟著節氣讀白箬”小分隊為例,發起人天云根據時令節氣和當地特色資源,設計了“大暑盛夏荷香濃”“暑去涼來好個秋”“不一樣的秋分”“立冬相約忘年交”“春意萌動向新生”等系列活動。每一場活動不論多少人報名,講師們都認真完成踩點、教學設計、風險評估和預案以及試課和磨課等各個活動環節?;顒咏Y束后,講師們以集體訪談或者問卷的形式收集參與家庭的反饋,以期把活動延續得更好。這些反饋資料也成為后續項目評估的重要參考。

(三)項目成效評估

2022年底,“湖湘自然”聯合黃岡師范學院專業人員,希望對項目做一個成效評估,同時希望通過評估對該項目進行迭代升級,使自然教育可以更好地支持白箬鋪走綠色發展之路。

1.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要做成效評估,首先要構建成效評估指標體系。如下頁表1所示,項目組根據自然教育的育人內涵、“白箬之光”兒童友好自然教育支持項目的初衷以及白箬鋪鄉村綠色發展的內在需要,首先設置了“對講師的影響”“對兒童的影響”“對白箬鋪發展的影響”三個評估維度;然后進一步將其細分為8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概言之,即參與培訓的本地講師到底收獲了什么,參加活動的兒童又收獲了什么,項目到底有沒有促進白箬鋪的發展,等等。

2.“對講師的影響”成效評估

“對講師的影響”的評估依據,主要來自兩次團體訪談以及查看系列活動資料。共有13人接受了訪談:第一次是培訓結束后,12名學員接受了團體訪談;第二次是“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結束后,5位媽媽講師接受了團體采訪,其中4人參加過第一次訪談。訪談提綱如下:(1)在參加培訓或帶領系列活動的過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2)在參加培訓或帶領系列活動的過程中,你遇到過什么困難嗎?是如何解決的?(3)你的家人是如何看的?參與這件事對你的家庭有影響嗎?(4)你愿意繼續做自然講師陪伴更多本地孩子嗎?你有什么計劃?(5)在參加培訓或帶領系列活動的過程中,你覺得對自然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從受訪者對問題1和5的回答中看出,所有人都明顯增強了與本地自然的親近和聯結。通過參與培訓或帶領系列活動,她們重新對自然產生好奇心和好感,重新看見自然的美、家鄉的美。如“蒲公英”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大澤湖觀鳥,身處其中,發現自己很渺小,又很好奇,回來之后,我開始觀察身邊的動植物,看見路上很多白蟻,很多千足蟲,我會想,它們是從哪個生命周期又來了呢?”“小魚”說:“我一直記得《你好,自然》課程中的通泉草,真的是很小很小的草,平時不會關注它,但是現在我會蹲下來去觀察它,每一種小草都有自己的特色,再小都有自己的美?!倍嗳颂岬揭白鹬厣被蛘摺熬次飞?。如“谷果”說:“我以前覺得人定勝天,看見千足蟲啊放屁蟲啊,很不喜歡,別人消滅他們也不覺得有什么,但現在覺得每一種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人和自然是可以共存的?!?/p>

訪談發現,通過自然教育活動提高參與者的自然聯結感,確實能有效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意愿和行動力,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①如“柚子”說:“接觸自然教育之后,我發現身邊非常多美的事物,原來我的家鄉小鳥那么多,有十幾種,以前我只認識喜鵲。我的觸動非常大,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它們,想把我認識的、感受到的傳遞給我身邊的老師們、同事們、我的孩子們,讓大家都走到這條路上來,從喜愛到保護?!薄肮裙闭f:“看到黑水雞是一家人生活,回家我就跟愛人說,原來動物和人類是一樣的,也有親人、也有愛。我會告訴孩子看見鳥不要打?!绷硗?,訪談中還發現,對于激發環保意愿和行動力,榜樣的作用非常顯著。多人都提到了在“真人故事書”環節,張志彪老師的分析質樸又有力量,他是大家心目中的平凡英雄。

從受訪人對問題1和問題2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對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認識。如“核桃”說:“謝敏老師上課的方式令人非常舒服,我也是一名老師,我覺得我也能做到這么好?!薄鞍荨闭f:“我一直關注生命教育。自然教育里說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不就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嗎?那生命教育怎么做?以前一直感覺不清晰,現在可以落實到一草一木上?!?/p>

大多數受訪講師對教育、自然教育的理解都達到了新高度。首先,所有人都認為自然教育是有助于學習、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如“大樹”說:“孩子們在自然中是放松的,其實這時候更容易吸收知識?!逼浯?,多人都提到,在開展自然教育活動中,家長的認可很重要,可以通過更有效的溝通、請家長親自參與、可視化和量化教學效果等辦法,來提高家長的認可度?!鞍荨边€提到,帶領活動時,講師自己的狀態很重要,應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真實呈現給孩子們。

從大家對問題3的問答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提到自己參與活動對家人和周圍朋友產生了積極影響?!按髽洹闭f:“參加完培訓,每次發朋友圈的時候,我的學生和家長們還有朋友看見了都很希望下次可以叫上他們一起?!薄爸褡印闭f:“買望遠鏡時,我愛人覺得買個便宜的就行,我堅持買了好用的,現在他也特別喜歡用望遠鏡觀鳥,感覺他也入坑了?!?/p>

通過對問題2和4的訪談得知,大部分人都有繼續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意愿和信心,并且多人都提到自然教育對于白箬鋪發展的意義。尤其是講師們直接面向孩子,看到孩子們的變化,真切地感受到自然教育可以培養熱愛家鄉的一代?!凹t薯”帶領的“香草主題”系列課上,15歲的唐子軒從參與到主導,并且把經歷和體會寫成作文,還獲了獎。孩子們的成長讓講師們覺得自己的付出特別有價值和意義。

進一步查閱“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的教學設計和參與者反饋,項目組發現在活動設計上,大多設計都做到了豐富的五感體驗、多樣性和趣味性兼具、融入本土元素、照顧兒童的年齡特點等。滿意度調查中的整體評分上,超過一半的家長打了滿分,所有家長打的分均值為9.57分(滿分10分)。當問及“您覺得有什么可以改進的地方”,很多家長都寫到,希望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多舉辦幾次。當然,我們也認為還存在課程目標不夠清晰和達成度不夠、活動中留白不足、可遷移性知識欠缺等有待改進的地方。

通過以上對講師訪談以及對活動資料的分析,可以得出,項目在提高本土講師生態素養、自然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上成效較高。

3.“對兒童的影響”成效評估

“對兒童的影響”的評估依據主要來自項目組收集的兒童問卷以及3名兒童訪談記錄。問卷設計采用李斯特5級量表:1 為非常不同意,2 為不同意,3 為不知道,4 為同意,5 為非常同意。7—18題考察兒童的自然聯結感,主要參考Cheng 等人的文章《聯結自然兒童對自然的親密態度》①并根據中國國情略加調整,分別對兒童的自然樂趣(7—12題)、自然同理(13—14題)和自然認知(15—18題)進行考察。19—24題考察兒童的本地自然聯結感,主要參考Kudryavtsev等人的《環境教育對都市青少年地方感的影響》一文②,并根據中國鄉村實際情況做必要調整。其中16、19題為反向題,20、22、24題為填空題。共收集到160份兒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46份。

如表2所示,通過利用 SPSS 軟件進行信度分析與效度分析,去除兩個反向題后,問卷中4類題目的信度系數均大于0.7,表明問卷數據信度較高。KMO值為0.894,表明研究數據非常適合做進一步分析。如表3所示,從得分均值來看,4類測試題目得分基本都在4.0—4.5之間,表明白箬鋪兒童自然聯結感及本地自然聯結感都較高。

如下頁表4所示,去除兩個反向題并按類別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首先,4個線性回歸模型的R2值在0.162—0.227之間,表明這些影響因素對測試題目得分的解釋度不高?!笆欠駞⒓舆^活動”顯著影響自然同理和自然認知類題目得分,但不影響自然樂趣和本地自然樂趣類題目得分。又如表3、表5的t檢驗結果顯示,參加過活動的兒童在回答自然樂趣、自然同理和自然認知類題目時的得分都顯著高于未曾參加活動的兒童。如表3所示,Cohen’s d的效應量大小均在0.5以下,且自然認知>自然同理>自然樂趣>本地自然樂趣。綜合以上分析得出,白箬鋪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可以顯著提高兒童的自然樂趣、自然同理和自然認知,但提高的程度不大,且較多體現在自然認知的提升上。

表4的線性回歸結果還表明,居住地和參與活動次數均不影響所有4類題目得分,而年齡極其顯著地影響4類題目得分,且回歸系數為負數。這表明兒童年齡越小,越能在自然以及本地自然中感到快樂、同理生命,且認識到自然對自己學習和交友的益處。這給項目組后續工作的啟發是,對于低齡兒童,更多的是給予其接觸自然的機會,呵護他們與自然的天然聯結。

另外,對于反向題“相比在大自然中玩,我覺得玩其他的更有趣”這一描述,50%的兒童非常同意或者同意,只有30%的兒童不同意或者非常不同意。當問及他們玩什么更有趣時,77個回答中有42個是不涉及或者不依賴于自然的。當然,孩子們更喜歡玩別的也不代表他們不享受在自然中玩耍。

在對3個參與活動兒童的訪談中,當問及對什么印象最深刻時,孩子們會描述他們對自然的直觀感受。有一個孩子回答說:“和小朋友一起玩荷葉上的水珠,水珠可以滾在一起,還不會粘上。我們看到了蟲子,有一點怕??墒抢蠋熆梢宰ピ谑掷?,很厲害?!碑攩柤啊盀槭裁聪矚g自然”時,兩個孩子提及做過的自然活動,還有兩個孩子提及爬樹、躲貓貓等參加活動之前就會玩的游戲。當問及“會不會繼續參與此類活動”時,兩個孩子表示很愿意,一個孩子表示不確定。項目組也查閱了系列活動后講師們收集的兒童反饋,可以看出大部分兒童是比較享受這些自然活動的,他們不僅覺得很有趣,而且可以和同齡人在一起學到東西。

正如表1所示,綜合問卷、訪談和活動資料分析,總體而言“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在提升兒童自然認知、自然樂趣、自然同理方面成效中等,而在提升本地自然聯結、鄉土自信方面的成效較低。初步分析其原因可能有:講師都是新手,經驗還不足;雖然是系列活動,但大多兒童只參與了1—2次,且每次只持續1.5—2小時;參與兒童年齡跨度大,而活動并沒有根據年齡作細分。

4.“對白箬鋪發展的影響”成效評估

此部分評估主要是依據對本地居民的訪談,以及項目組的觀察和走訪。媽媽講師團對10位本地居民進行了訪談,他們年齡跨度為28—67歲,多為訪談者的同村鄰居、朋友或親戚,均未直接參與過白箬鋪自然教育活動。有10位居民均對自然教育培訓活動及后續“自然陪伴成長”系列活動持正面評價和積極態度,9位居民都提到活動對兒童的益處:減少使用手機和電視的時間,增進親子關系,多接觸大自然,鍛煉社交等能力。這表明本地居民非常認可自然教育的兒童友好屬性。另外,他們也都認為自然教育可以促進白箬鋪發展,其中有3位提到自然教育使兒童受益,從而使白箬鋪發展得更好;有3位提到自然教育吸引城市家庭來消費,從而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還有1位居民提到自然教育可以使人積極向上,幫助建設美好社會。這表明,白箬鋪居民不僅認識到自然教育可以促進本地發展,并且對其背后的原因進行了思考。

系列活動之后,很多人找項目組相關人員了解情況,表示也想參加培訓成為講師團成員,其中還有在外地做研學的想回來創業。項目組在觀察走訪中了解到,好幾個村委主動對接媽媽講師團,計劃在2023年將自然教育引入本村。在去龍塘村走訪時,項目組討論到這里適合發展哪種產業,該村村書記脫口而出:“要發展自然教育?!蹦壳褒執链逡呀涢_始和媽媽講師“蓮子”“紅薯”合作,準備開發“白鶴山”自然教育課程??梢哉f,白箬鋪上上下下已經基本形成一種認知和意愿:自然教育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我也要做起來。

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下,現在白箬鋪以休閑和農旅為主的本土企業也都希望融入自然教育,帶動業態升級?!捌嫫婀麍@”以前以餐飲、垂釣為主要營收項目,現在則與湖南師范大學合作開設了奇稷自然學堂,還會邀請媽媽講師團成員參與組織活動。

正如表1所表明,該項目在提高本地居民綠色發展意識和意愿上成效非常好,而且可以看到,意識的轉變和意愿的生發已經開始落實到個人、村委和企業各層面的行動上。

三、白箬鋪自然教育案例經驗總結

(一)做真正本土化的自然教育:本地婦女、本地兒童、本土課程

做自然教育是白箬鋪對鄉村振興的回應方式:善用白箬鋪生態資源優勢,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釋放更多生態“紅利”;契合“兒童友好”的發展主題,回應鄉村兒童更為突顯的“自然缺失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自然教育除了補齊當地的農旅產業、休閑農業缺少的教育元素,還可以推動從鎮域層面上整合資源要素,整合之后的教育場景更豐富,餐飲住宿的承載力更大,可以更好地滿足團隊或者散客的需求,而體量做起來就更有市場議價權。

鄉村自然教育產業的常見模式是政府吸引外地機構入駐當地開展活動,吸引城市親子家庭參與,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這種模式對外來資本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且大多忽視本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白箬鋪嘗試與自然教育機構合作,持續培養本地自然教育人才,活動受益對象主要為本地兒童,并開發本地自然教育課程,做真正本土化的自然教育。因為只有真正本土化的,才是能夠扎根下來的。

(二)構建多方信任關系:從權威型到賦能型

白箬鋪鎮鎮長胡宇波說:“箬”見森林,先育土壤。先育土壤,也可以理解為重視多方信任關系的構建。白箬鋪要發展,就要形成人才“愿意來”“愿意留”的制度和氛圍。

如何讓村民相信?白箬鋪政府和“湖湘自然”一起,做到了少說教、多引導,多給村民機會親自體驗,真需要“說教”的時候,也會先傾聽、再反饋。胡宇波又說:“要讓村民說話,他們說的不一定對,但不讓他們說一定不對?!辨傉畬Α昂孀匀弧币策x擇相信,做放手的“甲方”,給予其試錯空間,甚至允許混亂一陣子?!昂孀匀弧边x擇相信每一位媽媽講師本自具足。長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負責人謝敏說:“9個小火苗,我們非常愛惜,但也會照顧她們的節奏,不強推。我們要冷靜自持,退一步,給媽媽們留出空間?!卑左柚忄l創中心自2020年底成立伊始,就成為構建多方信任關系的體制保障和執行實體。首席運營官陳佩的日常工作就是帶領團隊做各方協調,使鎮政府領導班子、各村委會、光明大觀園管委會、婦聯、團委以及鄉創中心創客和媽媽講師團等形成一個相互信賴的生命共同體。陳佩認為,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政府和想做事情的人不能有效對接?因為大家的話語體系不同,而他們其實就是在做語言體系的轉換,相當于“翻譯”,讓二者互相聽懂。另外,他們還會找雙方的共同點,因為如果關注點不同,就會形成不理解和對抗。所以在雙方需求里,找到可以合作的點,這也是在構建信任關系。有了信任,才可以做慢工程。在白箬鋪,自然教育可以從源頭——人才培養做起。有信任,才愿意靜待花開。在白箬鋪,自然教育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本地兒童為受益主體。

(三)找回內在動力

訪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媽媽講師團的成員們都有非常強的內在動力。據胡宇波說,最初100個參與培訓的人只有8個通過考核,但看到她們有那么強的內在動力,就覺得很值?!坝械膵寢屢獛Ш⒆?,她就把孩子帶來旁邊等著,就這樣也不想錯過一場培訓”。媽媽講師團成立以后,“有時候凌晨兩三點,講師團群里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有時碰頭開會復盤,一下子就是七八個小時”。那么,媽媽講師團這么強的內在動力是怎么培養的呢?謝敏認為,他們培育不出內在動力,而只是幫助她們重新找回來,因為她們本來就有?!昂孀匀弧钡挠嗽瓌t是:相信她們本自具足,因此少教導、多引路,給她們機會自己做選擇、做嘗試,內在動力反而被激活了。在培訓過程中,他們特別注重本地元素的融入,讓受培訓者發現“原來我的家鄉這么美”“原來我在農村一樣可以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原來那么多外地人都向往我居住地方”,從而幫助她們找回鄉村生態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如陳佩所說,他們希望培養的人不光要懂技術,而且要有情懷,尤其是對兒童的關懷,因為發自內心的熱愛才最能打動人,如謝敏本人對自然就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希望的就是培養這樣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內在動力,才會持續做下去。

(四)發揮評估的價值:以評促發展

目前國內的自然教育項目基本都缺乏有效的評估環節,這導致的問題是:看起來活動很豐富很熱鬧,但并沒有達到重要的教育成效。白箬鋪的案例中,項目組以第三者視角構建了白箬鋪自然教育評估標準體系,并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查閱資料等形式,綜合評估了課程和項目的成效。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評估來幫助課程和項目持續改進。比如,成效評估發現項目在促進講師理解自然法則(可遷移性知識)以及把握課程設計目標、節奏方面稍顯不力,因而后續培訓和培養工作就可以在這些方面著力補齊。再比如,系列活動成效評估結果建議盡量給予兒童機會參加系列的、不止一次的活動,以增加沉浸感;針對兒童年齡做課程細分,低齡兒童以五感體驗的、趣味性強、結構稍微松散的活動為主,大齡兒童則可以增加挑戰性、自主性,培養目標還可以提高,促進“生態主體意識和環保行動力的提升”。另外,對于鄉土自信的提升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更長時間的堅持,以及融入更多鄉土文化內涵、自我效能感提升等內容。

鄉村自信和內在動力等對于鄉村振興非常關鍵,但卻更不容易量化,也更不容易被重視。這其實也是成效評估的另一層意義,就是使不可見的好東西可見:項目到底有沒有促進這些要素,成效如何,通過評估,可以給出定性或定量的結果。

(五)重視人才和環境的可持續

自然教育以提升人們生態素養、環境友好個人行動為目標,且開展活動過程中也遵守環境友好原則,所以白箬鋪的自然教育是尊重并維持本地自然生態的可持續性的。

陳佩提到,鄉村振興中如果沒做好社會價值的提升,就很難做成一個可持續的產業。他們為什么不直接引入外部專業團隊,而是花力氣做社群工作、做本地講師的培訓,就是因為要從本地人出發做事情,且做見效慢的事情。因為一有風吹草動資本就會撤走,但媽媽講師會留下來,并且她們可能更了解白箬鋪,更能做出有本土味道的課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自然教育人才在白箬鋪是可持續的。

值得一提的是,白箬鋪鎮政府提出“白箬之光”的概念,喊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價值,你就是白箬之光”,創造了一種敞開的、很有感染力的氛圍,不僅留得住本地人才,還可以持續吸引外來人才匯聚于此、貢獻于此。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可持續性,是自然教育產業本身在白箬鋪的可持續。以政府為代表的白箬鋪自然教育共同體,未來將全力支持媽媽講師團繼續優化和打磨系列課程,整合全域優勢資源,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結 語

在本文完成之際,白箬鋪自然教育共同體謀劃的大局已開啟,今后還將繼續推進自然教育扎根白箬,助力兒童友好鎮創建和鄉村綠色發展。無論是鄉村綠色發展還是鄉村自然教育,任何成功案例都無法全盤復制,但剖析典型案例成功的原理和要素,或多或少總有一些經驗值得借鑒。白箬鋪鎮以培養本地人才作為自然教育的起點、使本地兒童和家庭先受益、重建本地人鄉土自信和激活鄉建鄉創人員內在動力、優先構建信任關系和孵育土壤環境等創新之舉,都很值得借鑒和嘗試。我們認為,這些經驗或有助于破解鄉村自然教育難題。期待白箬鋪的自然教育之光,可以照亮更廣闊的中國鄉土。

責任編輯:王俊暐

責任校對:徐 敏

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頁。

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1頁。

③樊卓思:《生態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與反思——以湖北省桃源村為例》,《環境保護》 2020年第21期。

④王賓:《共同富裕視角下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本邏輯與路徑選擇》,《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6期。

①孫德超、李揚:《試析鄉村教育振興——基于城鄉教育資源共生的理論考察》,《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

②程叢喜、段翔宇、鄭靜、蔣潞:《鄉村振興背景下湖北省鄉村旅游產品提質增效研究》,《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龐筑丹:《如何破解鄉村旅游同質化難題》,《人民論壇》2020年第4期。

③王賓:《共同富裕視角下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本邏輯與路徑選擇》,《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6期;賈晉、劉嘉琪:《喚醒沉睡資源: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基于川西林盤跨案例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22年第11期;溫鐵軍、羅士軒、董筱丹、劉亞慧:《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資源價值實現形式的創新》,《中國軟科學》2018年第12期。

④李鑫、虞依娜:《國內外自然教育實踐研究》,《林業經濟》2017年第11期;林昆侖、雍怡:《自然教育的起源、概念與實踐》,《世界林業研究》,2019年第2期;雍怡:《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與展望》,《中華環境》2019年第7期。

⑤《聯署公約》,2019年11月,http://www.natureeducation.org.cn/web/about/convention,訪問日期:2023年11月26日。

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 自然教育導則》,內部資料,2021年,第1頁。

⑦林昆侖、雍怡:《自然教育的起源、概念與實踐》,《世界林業研究》2022年第2期。

⑧毛開澤、程希平、高漫娟、吳睿、劉悅、張月萍、瞿靖:《我國學者與民眾對自然教育認知的差異分析》,《西部林業科學》2023年第1期。

⑨全海燕:《云南騰沖鄉村自然教育行動》,《新西部》2020年第Z7期。

①王愉:《和繼先以文化傳承助推鄉村自然教育》,《新西部》2020年第Z7期;王愉:《建立我們自己的自然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華環境》2019年第7期。

②何宏光:《新農村建設再反思與展望——新時期農村社會建設的路徑探索》,《現代經濟探討》2014年第6期。

③余孟韓、林瑛:《自然教育介入鄉村建設的多個案例分析與思考》,《環境教育》2020年第4期。

④袁元:《鄉村建設中的自然教育中心規劃發展研究》,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8年。

⑤林雅橙:《鄉村中的兒童自然教育營地規劃設計策略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

⑥余孟韓、林瑛:《自然教育介入鄉村建設的多個案例分析與思考》,《環境教育》2020年第4期。

⑦宋曉青:《基于自然教育的浙江鄉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現代園藝》2022年第18期。

⑧江盈盈、潘宇:《鄉村振興背景下自然教育與鄉村共同體建設模式研究》,《旅游縱覽》2021年第8期。

⑨雍怡:《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與展望》,《中華環境》2019年第7期;宋曉青:《基于自然教育的浙江鄉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現代園藝》2022年第18期;江盈盈、潘宇:《鄉村振興背景下自然教育與鄉村共同體建設模式研究》,《旅游縱覽》2021年第8期。

①雍怡:《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與展望》,《中華環境》2019年第7期;張亞瓊、黃燕、曹盼、周晨:《中國自然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林業調查規劃》2021年第4期。

②全海燕:《云南騰沖鄉村自然教育行動》,《新西部》2020年第Z7期;王愉、和繼先:《以文化傳承助推鄉村自然教育》,《新西部》2020年第Z7期;王愉:《建立我們自己的自然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華環境》2019年第7期。

③雍怡:《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與展望》,《中華環境》2019年第7期;陳東軍、鐘林生、馬國飛、楊 浩:《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資源分類與評價——以神農架國家公園為例》,《生態學報》2022年第19期;王丹、趙敏燕、唐甜甜、謝春雯、孟子超、丁焱:《自然教育機構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及運用》,《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①L. R. Larson, C. B. Cooper, R. C. Stedman, D. J. Decker and R. J. Gagnon,“Place-Based Pathway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Conservation-Recreation Model,”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vol. 31, no. 8, 2018, pp. 871-891; A. Kudryavtsev, ME Krasny and R. C. Stedman,“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Sense of Place among Urban Youth,” Ecosphere, vol. 3, no. 4, 2012, p. 29; B. S Jorgensen and R. C. Stedman,“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 21, 2001, pp. 233-248.

①J. C. -H. Cheng and M. C. Monroe, “Connection to Nature: Children’s Affective Attitude toward Natur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 44, no. 1, 2012, pp. 31-49.

②A. Kudryavtsev, ME Krasny and R. C. Stedma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Sense of Place among Urban Youth,” Ecosphere, vol. 3, no. 4, 2012, p. 29.

猜你喜歡
自然教育
淺談蒙臺梭利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
盧梭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論審美教育中親近自然的重要性
楊紅櫻校園小說中的教育思想
淺析自然教育思想對大學教育的啟示
自然教育對幼兒啟蒙教育的重要影響
利用農村花木文化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教育活動
自然教育的內涵及其啟示
試論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親自然”科學教育
盧梭自然教育觀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