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監護系統對居家養老安全感影響的調節效應研究

2023-12-25 06:44馬妍許巍高曉路
上海城市規劃 2023年5期
關鍵詞:信息通信技術調節效應安全感

馬妍 許巍 高曉路

摘要:信息通信技術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作用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以寧德市湖濱社區為例,運用層次回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驗證智能監護系統能夠在個體健康度直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過程中,發揮負向的調節效應間接提升居家養老安全感;調節效應下,個體健康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程度顯著降低,家庭關懷度成為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首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智能監護系統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優化策略,以期為老年友好社區的智慧化改造與智慧社區的適老化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通信技術;居家養老;安全感;調節效應;結構方程模型

文章編號 1673-8985(2023)05-0126-07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志碼 A

1 研究背景

在我國老齡化程度快速加深的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作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內容和核心地位得到確立[1]。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與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等模式相比,居家養老模式具有一系列優勢:一是具備更為安定和熟悉的環境,有利于維持老年人歸屬感與安全感等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能夠充分利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社會養老成本[2]。

然而,傳統居家養老模式受養老為老服務設施供需失衡、人居環境適老性差、老年人意外事故[3]等問題制約,對老年人居家養老滿意度造成消極影響。面對上述問題,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老齡化的形成原因與時空間演變[4-5]、養老服務設施供需匹配現狀與優化策略[6-9],以及老年友好城市與社區建設[10-12]等方面。盡管這些研究與實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公平性和可獲取性,提高了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生活質量,但無論是養老服務設施配置,還是老年友好城市與社區建設,都需要時間和資金的不斷投入,其策略的可推廣性仍有待探討。此外,相關研究對于密切影響老年人居家養老意愿和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居家養老安全感問題的關注也較為不足。

當下,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廣泛應用于居住、工作、游憩、醫療、交通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動范圍和城市公共服務的服務范圍從傳統的實體空間逐步拓展成為線下實體空間與線上虛擬空間相輔相成[13-15],為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優化和居家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提升帶來新的機遇?!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持續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拓展信息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的要求?!丁笆奈濉眹依淆g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惠及更多城市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得到有效解決,廣大城市老年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的發展目標。隨著智慧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何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生活質量受到學界關注,學者開始研究信息通信技術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及其對老年人的影響。盡管已有研究驗證了信息通信技術在社交[16]、娛樂[17]、醫療[18]等方面的應用對老年群體生活質量與滿意度具有積極影響,但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于信息通信技術對老年人影響的直接效應,并未深刻揭示其影響機制。

深入了解信息通信技術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作用機制,有助于實現信息通信技術與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有機融合,進而在未來智慧城市與老年友好城市規劃中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的效率與公平?;谌斯ぶ悄芩惴ǖ陌踩O護系統(以下簡稱“智能監護系統”)作為信息通信技術在居家養老安全方面的新應用,與傳統安全保障措施相比具有保障性強、實時性好、便捷度高、成本較低等一系列優勢。然而,居家養老的安全保障與老年人自身的安全感感受并非完全等同,既有研究雖證明了信息通信技術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但就其在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安全感的有效性、作用機制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本文選取寧德市湖濱社區作為案例研究區,分析智能監護系統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機制,進而提出智能監護系統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優化策略,旨在為信息通信技術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作用機制等研究提供補充,為老年友好社區的智慧化改造與智慧社區的適老化設計提供借鑒。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理論假設與研究思路

2.1.1 理論假設

居家養老是基于老年人養老場所與居住場所不同而劃分的養老模式,強調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安全感作為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受到個體自身與外部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且各影響因素之間并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聯系的復雜關系[19]。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5個層次,其中安全需求是生理需求滿足后的下一層次需求[20],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強調消除恐懼和焦慮,使內心感到安全、自信和自由[21]。老年人安全感既往研究揭示了個體健康度[22]、家庭關懷度[23]、社會支持度[24]、環境適老度[25]等因素能夠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安全感和生活滿意度。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居家養老安全感,即老年人在居家養老環境中的安全感,強調老年人在住宅中日常生活時感到舒適與穩定,避免過度擔心意外事故的發生。因案例研究區湖濱社區各小區的外部環境與住宅內部環境均較為相似,且大多缺乏適老化設計,故不考慮環境適老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綜上,本文提出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機制假設:

假設1:智能監護系統能夠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

假設2:智能監護系統通過直接效應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

假設3:智能監護系統在居家老人的個體健康度、家庭關懷度、社會支持度直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過程中,通過調節效應間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

2.1.2 研究思路

為驗證上述假設,本文的分析思路如圖1所示。首先,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假設1進行驗證,判斷智能監護系統是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有影響;若假設1成立,則運用線性回歸分析對假設2進行驗證,判斷智能監護系統是否通過直接效應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若假設2不成立,則運用層次回歸分析對假設3進行驗證,分析智能監護系統是否通過調節效應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以及在哪一過程發揮調節效應。其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安裝與未安裝智能監護系統兩種情況下的居家養老安全感影響路徑,比較其差異并探究其原因。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層次回歸分析的調節效應驗證

調節效應是指在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過程中,當調節變量取不同值時,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將會發生明顯變化,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1)進行Y對X和Z的回歸分析,得R21;

(2)進行Y對X、Z和XZ的回歸分析,得R22,若R22顯著高于R21,則調節效應顯著。

斜率分析能夠更為直觀地展現調節效應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強度,斜率可用以下公式計算:

2.2.2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影響路徑分析

結構方程融合了路徑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種方法,與傳統的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相比,在多路徑影響程度對比、多變量邏輯關系辨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結構方程模型通常包括3個矩陣方程式:

2.3 數據來源

2.3.1 研究區概況

寧德市湖濱社區(見圖2)位于蕉城區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約80.75 hm?,下轄9個小區。截至2019年底,社區常住人口約2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約5 000人。社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占總人口的25%,超過10%的老齡化社區界定標準,屬于典型的老齡化社區[28],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社區于2020年開始“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在社區體檢、智慧物業、智慧養老等方面已有所成效。湖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曾試點應用智能監護系統,在老年人安全保障方面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預調研結果表明,社區居民對智能監護系統有一定的了解,58.4%的受訪者表示曾經體驗過此類系統,28.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家中安裝了此類系統。因此,選取湖濱社區作為案例研究區,具有較好的理論借鑒和實踐示范意義。

2.3.2 數據獲取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于老年人??紤]到中國女性退休年齡一般為55歲,本次問卷調查選取55周歲以上女性與60周歲及以上男性,且以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的社區居民為對象。樣本容量可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2022年1—2月,在工作日和休息日走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隨機入戶調查,發放問卷共計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6份,問卷有效率為83%,且符合95%置信度的樣本量要求。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受訪者的居家養老安全感與假設中涉及的各影響因子,問卷各變量選項賦值與描述統計見表1。

3 實證研究與優化策略

3.1 智能監護系統的調節效應分析

3.1.1 直接效應分析

根據受訪者是否安裝智能監護系統,將全樣本分為兩組獨立樣本,未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樣本為組1,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樣本為組2。首先,驗證假設1,探究智能監護系統是否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對兩組獨立樣本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組1和組2的居家養老安全感平均值分別為3.76和4.11,且兩組獨立樣本具有5%水平的顯著性差異,說明安裝智能監護系統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居家養老安全感。假設1成立。其次,驗證假設2,探究智能監護系統是否直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進行是否安裝智能監護系統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回歸分析,顯著性水平低于5%,說明是否安裝智能監護系統不通過直接效應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而是可能通過調節效應間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假設2不成立。

3.1.2 調節效應分析

為驗證假設3,探究智能監護系統是否存在調節效應以及發生于哪個過程,分別以個體健康度、家庭關懷度、社會支持度所涉及的觀測變量作為自變量,居家養老安全感作為因變量,是否安裝智能監護系統作為調節變量。由于自變量為定量數據,調節變量為定類數據,故分析前預先對自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對調節變量進行虛擬變量處理,并計算各自變量與調節變量的交互項。分別進行自變量和調節變量對因變量,以及自變量、調節變量和交互項對因變量的層次回歸分析。

結果表明(見圖4),個體健康度的觀測變量(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對居家養老安全感具有1%水平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在這兩個變量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過程中,智能監護系統的調節效應顯著,且為負向。盡管家庭關懷度的觀測變量(居住組合和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度的觀測變量(鄰里關系和社交活動)同樣對居家養老安全感具有1%水平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但在這4個變量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過程中,智能監護系統的調節效應均不顯著。綜上,在個體健康度直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過程中,智能監護系統能夠通過負向的調節效應間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即降低個體健康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程度,從而間接提高居家養老安全感。假設3成立。

3.1.3 調節效應斜率分析

為更加直觀地展現智能監護系統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調節效應,即未安裝和已安裝智能監護系統兩種情況下,個體健康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程度差異情況,分別以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為自變量,居家養老安全感為因變量,繪制斜率分析圖如圖5所示。

結果表明:在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過程中,與未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樣本相比,已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樣本居家養老安全感較高,再一次驗證了在個體健康度直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過程中,智能監護系統能夠發揮負向的調節效應間接提升居家養老安全感。無論是健康情況還是自理情況方面,未安裝智能監護系統樣本的斜率均大于已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樣本,表明是否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樣本之間的居家養老安全感差異,隨著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的提升而逐漸減小。綜上,居家老人的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水平越低,智能監護系統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調節效應越明顯,即智能監護系統對于低健康度老年人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間接提升作用更強。

3.2 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路徑分析

3.2.1 常規情況下居家養老安全感影響路徑分析

基于組1和組2,運用AMOS軟件分別構建居家養老安全感結構方程模型1和模型2,以此研究未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常規情況下和在智能監護系統的調節效應下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路徑。采用卡方自由度比CMIN/DF、絕對擬合指數RMSEA、相對擬合指數CFI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擬合評價,各項指標均達到適配標準,模型具有較高的擬合度和置信度。模型1和模型2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

模型1分析結果表明:在未安裝智能監護系統的常規情況下,個體健康度、家庭關懷度和社會支持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均呈現1%水平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其中個體健康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直接正向影響占據主導地位。從理論上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的滿足是安全需求的前提,能夠為安全感的獲得提供有力支撐,而尊重、社交等高層次需求的滿足處于安全需求之后,對安全感的提升作用相對較弱;實際原因可能是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相對較好,能夠通過自身獲取充足的安全感,向外界獲取的安全感相對較少。此外,個體健康度對社會關懷度呈現5%水平顯著的正向影響,也可以理解為個體健康度在直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同時,能夠通過社會支持度作為中介變量的部分中介效應間接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從理論上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的滿足是社交需求的前提,能夠為社交活動的參與提供支撐;實際原因可能是健康情況和自理情況越好的老年人越具備處理鄰里關系和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家庭關懷度與個體健康度和社會支持度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不顯著。

3.2.2 調節效應下居家養老安全感影響路徑分析

縱向對比模型1和模型2的各條影響路徑。結果表明:在智能監護系統的調節效應下,個體健康度、家庭關懷度和社會支持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均呈現1%水平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但個體健康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程度顯著降低,家庭關懷度和社會支持度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影響程度均顯著提升,家庭關懷度成為影響居家養老安全感的首要因素。個體健康度、家庭關懷度和社會支持度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不顯著。

因此,在關注居家老人個體健康度的前提下,合理應用智能監護系統,充分發揮其調節效應,是提升居家養老安全感的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除了應用智能監護系統,居家養老安全保障也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關照,家庭成員和社區工作者應增加對居家老人安全問題的關注,從而促進其居家養老安全感的全面提升。

3.3 智能監護系統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優化策略

智能監護系統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方面,居家養老模式主要包括獨自生活或子女贍養、上門服務和日間照料,大部分老年人愿意在家獨自生活或由子女贍養,而對日間照料服務的認可程度較低[29]。因此,對于選擇在家接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應用智能監護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其安全狀況,有效提升其居家養老安全感。其中,低健康度和獨居老年人從個體健康度和家庭關懷度這兩條路徑獲取居家養老安全感較為有限,從客觀上看這兩類老年人更需要智能監護系統來提升其居家養老安全感,也更需要社區工作者對其安全問題加以關注。對于日間服務認可度低的問題,城市和社區可在老齡化社區開展智慧養老建設工作,在老年人活動中心、社區居家養老日托中心等老年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應用智能監護系統,以加強老年人的安全保障,提升其安全感,使其更愿意接受日間照料服務。

智能監護系統優化方面,由于“數字鴻溝”的客觀存在,老年人這一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弱勢群體,其日常生活受信息通信技術的影響方式與程度不同于一般居民,其對ICT設備的接受與運用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主客觀困難[30]。此外,在訪談中發現,由于擔心個人隱私泄露、電信詐騙、電子輻射、高額流量費用等問題,仍有近三成的老年人不愿意在家中安裝智能監護系統。因此,在智能監護系統及其他智慧養老產品的設計中,研發人員可針對上述問題從適老化、隱私保障與合理收費等方面進行優化。

4 結語

信息通信技術技術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作用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以寧德市湖濱社區為例,揭示了智能監護系統對居家養老安全感的負向調節效應,一定程度上為信息通信技術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與作用機制提供了研究思路。但本文主要選取單一類型社區進行深入研究,問卷覆蓋面較為有限,在后續研究中可擴大問卷調查范圍,進一步對不同類型的老齡化社區展開比較研究。隨著智慧社區、智慧養老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還可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術在餐飲、購物、交通等各種居家養老生活場景中的應用與效果,使信息通信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老年人多層次、差異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全面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與滿意度。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許婷,宋昆.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與社區老人設施指標研究[J]. 城市規劃,2016,40(8):71-76.

XU Ting, SONG Kun. Research on home-based community care for the elderly and index of elderly facility in community[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6, 40(8): 71-76.

[2]楊建軍,湯婧婕,湯燕. 基于“持續照顧”理念的養老模式和養老設施規劃[J]. 城市規劃,2012,36(5):20-26,65.

YANG Jianjun, TANG Jingjie, TANG Yan. Pension model and pension facilities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tinue of care" concept[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 36(5): 20-26, 65.

[3]陳小卉,楊紅平. 老齡化背景下城鄉規劃應對研究——以江蘇為例[J]. 城市規劃,2013,37(9):17-21.

CHEN Xiaohui, YANG Hongping. Urban-rural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aging: a case study on Jiangsu Province[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 37(9): 17-21.

[4]高曉路,吳丹賢,許澤寧,等. 中國老齡化地理學綜述和研究框架構建[J]. 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2):1480-1494.

GAO Xiaolu, WU Danxian, XU Zening, et al. A review and framework setting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aging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12): 1480-1494.

[5]胡述聚,李誠固,申慶喜,等. 長春市人口老齡化時空演變及空間類型研究[J]. 人文地理,2018,33(3):104-111.

HU Shuju, LI Chenggu, SHEN Qingxi, et al.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ageing and its classification in Changchun[J]. Human?Geography, 2018, 33(3): 104-111.

[6]胡剛鈺,黃建中,牛強. 老齡化背景下社區服務設施相關研究綜述與啟示[J]. 城市發展研究,2016,23(2):78-83.

HU Gangyu, HUANG Jianzhong, NIU Qiang.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aging[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6, 23(2): 78-83.

[7]黃建中,胡剛鈺,李敏. 老年視角下社區服務設施布局適宜性研究——基于步行指數的方法[J]. 城市規劃學刊,2016(6):45-53.

HUANG Jianzhong, HU Gangyu, LI Min. The allocative suitability of community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based on walk score method[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6(6): 45-53.

[8]趙立志,王璐寧,楊佳楠. 基于交通可達的兩級養老驛站體系及布局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9,26(7):7-13.

ZHAO Lizhi, WANG Luning, YANG Jia'nan. Establish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wo-level service facilities system for senior citizens based on accessibility[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9, 26(7): 7-13.

[9]袁君夢,葛幼松. 養老設施空間分布及可達性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區為例[J]. 上海城市規劃,2019(6):99-105.

YUAN Junmeng, GE Yousong.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main city of Hangzhou[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9(6): 99-105.

[10]桑春,吳光超,孫亮,等. 適老性城市建設的評價體系研究[J]. 上海城市規劃,2018(5):83-86.

SANG Chun, WU Guangchao, SUN Liang, et 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age-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8(5): 83-86.

[11]于一凡,朱霏飏,賈淑穎,等. 老年友好社區的評價體系研究[J]. 上海城市規劃,2020(6):1-6.

YU Yifan, ZHU Feiyang, JIA Shuyi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of age-friendly community[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20(6): 1-6.

[12]黃建中,張芮琪,胡剛鈺. 基于時空間行為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圈研究——空間識別與特征分析[J]. 城市規劃學刊,2019(3):87-95.

HUANG Jianzhong, ZHANG Ruiqi, HU Gangyu. A research of the elderly daily life circle based on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s analysis of place recognition and spatial feature[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9(3): 87-95.

[13]申悅,柴彥威,王冬根. ICT對居民時空行為影響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6):643-651.

SHEN Yue, CHAI Yanwei, WANG Donggen. Reviews on impact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human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6): 643-651.

[14]姜玉培,甄峰. 信息通信技術對城市居民生活空間的影響及規劃策略研究[J]. 國際城市規劃,2018,33(6):88-93.

JIANG Yupei, ZHEN Feng.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CT on urban residents' life-space and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8, 33(6): 88-93.

[15]孔宇,甄峰,張姍琪. 智能技術對城市居民活動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理科學,2022,42(3):413-425.

KONG Yu, ZHEN Feng, ZHANG Shanqi.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the impact of smart technology on urban residents' activiti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3): 413-425.

[16]陳卉,甄峰. 信息通訊技術對老年人的社區滿意度影響路徑——以南京市鎖金社區為例[J].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9):1167-1176.

CHEN Hui, ZHEN Feng. Impact of ICT on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mong elderly: the case of Suojin Community in Nanjing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9): 1167-1176.

[17]何妮,霍聰聰,徐功鋮,等. 人工智能應用對養老服務質量的影響——基于杭州、合肥、武漢三地調查的實證分析[J]. 社會保障研究,2021(5):72-80.

HE Ni, HUO Congcong, XU Gongcheng, et al. The impact of AI application on the quality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a stud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s in Hangzhou, Hefei and Wuhan[J].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2021(5): 72-80.

[18]PARK M, BUI L K, JEONG M, et al. ICT-based person-centered community care platform (IPC3P) to enhance shared decision-making for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21, 156: 104590.

[19]顏秉秋,高曉路. 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滿意度的影響因子與社區差異[J]. 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YAN Bingqiu, GAO Xiaolu. Home care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aging urban Chinese populations: potential factors and community difference analysi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7): 1269-1279.

[20]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New York: Harper, 1954.

[21]MASLOW A H. The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1942(10): 331-344.

[22]徐慧蘭. 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4):160-162,189.

XU Huilan. Study on 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1994(4): 160-162, 189.

[23]李曉芬,陳曉,杜秀榮,等. 老年人心理安全感與家庭關懷度的相關性研究[J]. 全科護理,2018,16(16):1924-1926.

LI Xiaofen, CHEN Xiao, DU Xiurong,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family care in the elderly[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 2018, 16(16): 1924-1926.

[24]周瑋,洪紫靜,胡蓉蓉,等. 親子支持與老年人抑郁情緒的關系:安全感和情緒表達的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36(2):249-256.

ZHOU Wei, HONG Zijing, HU Rongrong, et al. Parent-child support and elders' depression: roles of sense of security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0, 36(2): 249-256.

[25]諶麗,許婧雪,張文忠,等. 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感知與社區環境——基于北京大規模調查問卷的分析[J]. 地理學報,2021,76(8):1939-1950.

CHEN Li, XU Jingxue, ZHANG Wenzhong, et al. Residents' sense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alysis based on a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Beij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8): 1939-1950.

[26]方杰,溫忠麟,梁東梅,等. 基于多元回歸的調節效應分析[J]. 心理科學,2015,38(3):715-720.

FANG Jie, WEN Zhonglin, LIANG Dongmei, et al. Moderation effect analyses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38(3): 715-720.

[27]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 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HOU Jietai, WEN Zhonglin, CHENG Zijua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M]. 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

[28]賴舒琳,周鈺荃,袁媛. 超大城市的城鄉老齡化社區特征及形成機制比較研究——以廣州市太平通津社區和黃沙塘村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2019(2):15-22.

LAI Shulin, ZHOU Yuquan, YUAN Yuan.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gacity's urban and rural aging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Taipingtongjin Community and Huangshatang Village in Guangzhou[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9(2): 15-22.

[29]高曉路,顏秉秋,季玨. 北京城市居民的養老模式選擇及其合理性分析[J]. 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0):1274-1281.

GAO Xiaolu, YAN Bingqiu, JI Jue. Urban elders' desirable caring patterns and its rationality: a decision tree analysi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10): 1274-1281.

[30]李春江,張艷. 日常生活數字化轉向的時間地理學應對[J]. 地理科學進展,2022,41(1):96-106.

LI Chunjiang, ZHANG Yan. The time geography response to the digital transition of everyday lif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2, 41(1): 96-106.

猜你喜歡
信息通信技術調節效應安全感
信息通信技術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分析
讓產權“安全感”來得更實在
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的特點及彈性發展研究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對現實—理想自我差異與抑郁間關系的調節效應
淺析信息通訊技術創新與實際應用
信息通信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工具
服刑人員社會支持與人際信任的關系:人格特質P的調節作用
遠程高等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術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