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社區韌性概念及評估研究進展

2023-12-27 11:26朱雪瑩黃劍濤唐彥東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韌性突發事件評估

朱雪瑩,黃劍濤,唐彥東,于 汐

(1.防災科技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2.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000)

0 引言

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和“神經末梢”,是各類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基層承受主體,其社會治理工作水平在一定層面關系著城市能否安全發展。韌性強的社區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響應及時,恢復能力強,可有效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社區、城市以及社會長治久安;而韌性弱的社區則響應力滯后、適應力和恢復力不足,保障城市及社會安全運行發展能力不夠。因此,社區韌性建設是提升社區適應突發事件和優化國家應急治理體系的重要途徑,是增強社區生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手段。同時城市韌性研究內容愈發聚焦,成為近年來學術界城市韌性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外學者主要是對社區韌性理論范式、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提升策略、應用研究和評估方法與模型等方面展開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由于不同的理論視角、領域背景等,現有研究成果有著一定程度差異,導致韌性理論基礎、方法模型等核心問題仍處在熱議階段。

隨著社區韌性研究的快速發展,為了厘清社區韌性研究現狀和特點,本文對社區韌性概念及評估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總結。梳理學術界對社區韌性的觀點,概括并解析社區韌性的概念內涵,提出社區韌性定義框架;介紹社區韌性評估的各類方法及其優缺點,探討常用的社區韌性評估工具和社區韌性評估模型。在分析社區韌性本質的前提下,從時間的維度出發,聚焦于社區韌性能力集合構建應對突發事件全過程、全系統的社區韌性動態評估模型,以期為學術界對社區韌性研究提供參考與新思路。

1 社區韌性概念

社區的定義在學術界眾說紛紜,不論哪一種觀點,都包含了群體(組織)、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間、群體(組織)自有的文化與共同聯系(社會互動)這三個要素[1]。從災害學的研究視角出發,認為社區是指社會群體或組織在某一特定范圍內的相同地理區域空間中,對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產生共同意識、利益并互相進行社會互動與聯系,從而實現社區與不確定性風險共存,以減輕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沖擊與影響。韌性是社區韌性的關鍵問題,起源于拉丁語“resilio”,意為“回到原始的狀態”;其后不斷演化為英語“resile”,并被廣為流傳。材料學與物理學領域最早使用韌性一詞來描述事物在抵抗外部沖擊或在外力作用下變形之后可恢復至原來平衡狀態的能力。1973年加拿大理論生態學家克勞福德· 斯坦利· 霍林發表《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首次將“韌性”應用到系統生態學研究領域中,描述生態韌性為生態系統吸收外界擾動和變化后維持、恢復到穩定水平的能力。至此韌性理論向不同的研究尺度延伸,逐步拓展到工程、社會、經濟、制度、心理等[2],而社區韌性是韌性的概念在社區尺度上的拓展。根據社區韌性研究內容隨著研究背景而不斷變化,將演變過程按時間順序大致劃分成4個時期(表1),學界對社區韌性研究重心從單一擾動向多重擾動、外界環境向內部人文、特定個體向全主體、靜態層面向動態過程層面逐步轉變。

表1 社區韌性發展歷程時間表Tab.1 Tim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resilience

由于觀察角度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國內外學者對社區韌性有不同的定義(表2)。通過總結發現,對其定義描述主要分為3種:(1)社區的一種特征、屬性。(2)社區某種或某幾種能力的集合(成長過程的集合)。(3)社區能力、過程獲得(成功)適應的目標、結果、特性的集合。不論哪一種描述,目前學界對社區韌性的內涵已達成以下共識:(1)定義的主體是社區或社區系統及其子系統,其中包括政府、街道、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和個體等全部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內容涉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和公共衛生等全災種以及所保障的利益發展。(2)社區韌性最基本的特性是面對突發事件的沖擊時能夠迅速響應、抵御,維持整個社區生態、經濟、基礎設施、服務等各個基本功能的正常運轉,使之不被風險所吞噬。(3)社區韌性更進一步的特性是在突發事件的發生或者更深層次的風險擾動下,還具有恢復、適應并達到或甚至超過原有穩定狀態的能力。(4)社區韌性最高層級特性理念的詮釋與體現是可提前預知、預判、預防突發事件并做好事前準備相關工作,以便滿足預防、響應、恢復或重建等全過程中所對應的標準與規范。(5)社區韌性所體現的這些特征屬性是強調自組織、自恢復、自適應和自我學習,敏捷的社區主體能化解被動為主動,通過制度、工程管理、意識教育、環境、經濟等組成要素在各個過程周期階段有目的地去提升能力集合水平,以此不斷循環設定社區新的理想的平衡狀態并維護或突破[3];在此需明確一點,社區韌性不是其組成要素的累加,社區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耦合、交叉影響。(6)社區韌性建設工作是充分強調內部力量和外部支撐的互相聯系,明確居民是社區韌性的重要參與者和體驗者,積極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并營造社區韌性文化歸屬感氛圍,以達到社區系統更加穩定的目標。(7)社區韌性概念的傳播意味著明確認識到不確定性風險客觀存在,并非所有風險都可避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影響并接納風險,與風險共生共存,社區韌性建設是考慮發展的,是在高質量且快速的可持續發展中把風險防范在可接受的最低限度上。

表2 不同學者對社區韌性概念的定義Tab.2 Definitions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by different scholars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社區韌性指的是在面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擾動、沖擊狀況下,復雜且獨特的復合社區系統及其各類子系統能集成并發揮工程、生態、經濟、社會、制度韌性等各類構成要素的作用(構成要素可理解為社區在遭遇不確定性突發事件時能調動的應急資源儲備),在準備、響應、恢復和減災周期性連續過程下可積極調配政府、組織、個體、家庭等全主體的參與,通過防御力、抵抗力、恢復力、適應力等能力集合完成自預判、自組織、自恢復、自學習、自適應等過程集合,以達到整個社區系統能夠維持原有的穩定狀態或轉變為其他新的平衡狀態的結果,從而完成社區不確定性風險防范是在韌性建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中解決的目標,并呈現出穩健性、富余性、策略性和及時性等多特征優勢。社區韌性的概念框架見圖1。

圖1 社區韌性概念框架圖Fig.1 Conceptual framework map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

2 社區韌性評估

2.1 社區韌性評估內容

社區韌性評估是社區韌性理論實踐的體現,有助于管理者和決策者認識社區目前的韌性狀況,為社區做合理的規劃,從而夯實城市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國外較早開展社區韌性評估研究,學者們根據社區韌性全面建設的多個維度,從社區的不同層面建立了許多社區韌性評估體系,目前向時空維度進行拓展。IAR等[14]基于經濟、制度、基礎設施、生態、居民心理6個韌性維度建立社區韌性評估體系并應用于巴基斯坦3個社區以進行洪水韌性評估;Alshehri等[15]基于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提出了一個“社區抗災能力”框架,從該框架入手融入定量定性混合評估工具,以衡量沙特阿拉伯及其他地區的社區抗災能力,同時還強調了一些社區韌性指標的重要性,如健康福祉、治理、環境、經濟、通信等;Houston等[16]采用了媒體和傳播的觀點(傳播生態學、公共關系和戰略傳播)來提出了一個社區韌性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由傳播系統和資源、社區關系、戰略傳播過程、社區屬性4個部分組成;Yoshiki等[17]介紹了一個用于評估社區抗洪能力的綜合環境指標體系并在斯里蘭卡科倫坡進行實證研究;Frank等[18]提出了SIA(社會影響評估)社區行動框架并應用于意大利農村的一個社區,目的是將其作為適當的社區韌性評估工具;Rachel等[19]認為社區韌性能力取決于建筑群和基礎設施系統的功能,故開發工程韌性評估方法以解決社區韌性水平之間的優先性能差距從而提高社區抵御力。

我國社區韌性評估研究起步較晚,依據時期與研究內容將其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2012—2017年為萌芽階段,國內對社區韌性評估的研究成果還比較零散,主要以引進、傳播、借鑒為主,普遍集中在社區韌性理論、提升策略和社區韌性評估體系方法構建上,大多關注于社區的某單一要素進行評估,如社區的基礎設施、災害、能源、生態系統、心理、經濟等。2017年以來社區不確定性突發事件頻發,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損失嚴重,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之后,關于社區韌性的發文趨勢明顯增快,據此2017年至今為第二階段,是國內社區韌性評估發展階段。此階段的學者們不再直接沿用國外社區韌性評估體系,而是因地制宜地形成一大批本土化創新性的韌性評估研究成果;也已不再局限單一內容,而是逐步向社區的多領域擴展,側重社區的全局性、綜合性和系統性;同時也更加注重理論方法與社區韌性評估實際問題相結合,使得該階段韌性評估所用的方法與模型應用性更強,更能反映社區的綜合適應變化能力,標志著社區韌性理念從抽象概念轉變向具體可操作性內涵。

通過梳理文獻認為國內學者們大多從以下3方面對社區韌性評估進行大量研究:(1)基于某一種特定背景(災種、環境、城市等)下開展探討。如:陳浩然等[20]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特定災種構建社區韌性評估框架并應用于武漢市4個典型新舊社區;黃莉等[21]從居民感知角度出發,提出臺風災害社區韌性感知評估理論框架并構建評估指標體系,選取浙江省溫嶺市3個社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針對性建議;鐘鳴等[22]以山洪為視角明確社區韌性影響要素,運用信息擴散法定量分析社區韌性變化趨勢,并以粵北山洪易發區為例進行災害韌性分析??傮w而言,文獻大多涉及的特定災種主要是地震、洪澇、風暴潮和傳染病類(新冠疫情)等來進行相關研究。(2)從社區韌性的各種構成元素出發,具有針對性地分析其特定的經濟韌性、生態韌性、基礎設施韌性、制度韌性、社區能力集合等。如:馬文林等[23]基于PSR模型構建出社區生態系統氣候韌性能力建設概念框架,以德爾菲法和AHP法針對其建立指標體系并進行權重計算,從而形成了完整量化評估體系與方法;舒誠憶[24]從資本視角出發度量社區的社會韌性并構建了定量評估方法模型。(3)以多領域、多維度、多范疇系統層面綜合深入研究社區韌性評估體系。如:方東平等[25]提出囊括整個社區韌性評估體系和建筑、交通、生命線、非實體四個系統的韌性評估流程的社區韌性定量評估方法,并以一個北京典型社區為例,展開了地震安全韌性評估;于洋等[26]從空間、設施、環境、治理、資本韌性5個層面提出了韌性社區評估框架;張振龍等[27]從基礎設施、建成環境、社區資本、組織制度四個維度構建老舊小區韌性評估框架并選取蘇州市姑蘇區進行實證分析。

2.2 社區韌性評估方法

隨著學術界對社區韌性評估研究的深入,評估方法日益繁雜,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與特定適用場景,存在一定差異。根據方法的屬性不同,大致將國內外社區韌性評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和定性定量交叉有機結合使用的混合評估3類。

基于民眾意識和專家意見的定性評估法,多以城市、區域等宏觀尺度為衡量,通過調查問卷、事件前后對比、案例研究、跟蹤反饋、參與式學習、訪談、工程分析等技術手段來獲取不便于數據化表達的資料信息,同時質性分析社區韌性內涵、狀態,從而評估社區是否具備某種特征或能力;該方法通常選取高、中、低來描述韌性的大小。根據應用層面的不同,定性評估法大致分為概念式框架分析法、要素描述法和半定量式評估法3種類型。該方法適用于數據資料不易獲取或不便使用的情境下,其優點在于一定程度上為定量評估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其缺點在于主觀性較強,評估結果受到評估者的主觀因素較大,同時也較少考慮理論框架的可量化程度與應用實踐性[28]。

定量評估法主要通過賦值的方式來量化社區韌性。通過使用資料信息,融合數據與理論研究,采取層次分析法、加權平均法、網絡分析法、熵權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數學統計方法來處理分析評估結果;該方法一般用數值來作為描述韌性大小的標準。定量評估法一般分為指標記分評價法、綜合指數評價法、韌性時間函數評價與模型模擬法3種類型。對于定量評估中的指標選取經歷了從基礎性一級指標評價到改進后的多層級指標評價體系,從單一維度、單一特定階段評價到綜合性應急管理全過程周期循環評價。該方法操作簡單,易于廣泛應用;將社區韌性水平級別大小數字化表達不僅使利益相關者更容易理解與統一表述,還可降低權重主觀性,使其客觀科學反映社區韌性水平。但該方法的缺點是很難高度保證數據的來源與質量,以及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評估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而且該方法還容易忽略社區系統的各韌性指標構成要素間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以及社區級韌性指標和城市級韌性指標的關聯性與不同性,在時空尺度上有時也難以考慮韌性指標構成要素間的差異[29]。據此,雖然主要是以定量評估法研究為主,定性評估法研究為輔,但在社區韌性評估較為復雜的情境下,學界往往也是選擇混合評估法來描述韌性的大小?;旌显u估法是用定性評估來了解居民的意愿、態度和觀念,用定量評估來解決對評估過程主觀性的干擾,以綜合性的全局視角展開評估,從而改善了單一方法的局限與不足,使整個評估過程更為靈活。常見社區韌性評估工具所用方法見表3。

表3 常見社區韌性評估工具所用方法Tab.3 Common methods used in community resilience assessment tools

縱觀常見社區韌性評估工具所用方法,大多依靠大量數據信息作為支撐點,認為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不光要加強實證數據收集來源的可靠性,還需強化數據應用的有效性與可用性,可考慮納入重測信度、折半信度、一致性檢驗等檢驗方法,使評估結果更加正確合理。另外文獻資料中還表明社區韌性評估方法可交叉融入數字賦能、人工智能、物聯網、計算機通信、遙感衛星監測、ArcGIS等新技術、領域中去,使評估者能更精準、更高效、更科學地掌握社區韌性現狀[30]。同時開發設計的社區韌性評估方法及框架應考慮全過程、全災種及災害鏈復合反應,進一步涉及時空維度的多樣化、多尺度交叉融合;還需厘清社區韌性構成要素間的相互耦合以及社區級和城市級韌性評估相關聯系與差異,可采用二元Logit回歸模型、SEM模型、線性回歸模型等數學模型探析[31];評估方法還需進一步具有指向性、預測性和較強的包容性,能夠靈活適用于各種地域和各種災害,使社區效能最大化,以緩解多源干擾帶來的沖擊,從而全面提升社區韌性能力水平。

2.3 社區韌性評估模型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目前根據不同的概念化方法、特定評估內容及過程或具體災種領域、特定評估主體等設計有關社區韌性評估模型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如:歐洲環境總署(EEA)采用由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1993年提出的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評估模型構建社區韌性評估指標體系,認為DPSIR 評估模型是結合PSR(壓力—狀態—響應)評估模型和DSR(驅動力—狀態—響應)評估模型的優點構建,含有“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如何應對”的因果鏈條,可圍繞社區可持續發展內容展開,具有靈活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等特點[39];Bruneau等[40]基于災害概率、影響結果及恢復時間這3個關鍵特征因子,從經濟、社會、組織、技術4個層面提出了針對于地震災害的社區韌性定量評估模型(TOSE);Cutter[41]以空間維度出發構建了具有循環過程的社區災害韌性模型(DROP),認為社區系統內部因素、災害本身特性和社區系統對事件的應急響應共同作用產生了災害損失,適用于突發性災害事件或緩慢的長期累積性沖擊事件;Okada[42]基于社區作為一個有機體在遭遇突發事件沖擊時仍具備“生命力、活力、共存”三個功能的觀點提出生命系統模型用于社區韌性評估??傮w而言,現有關于社區韌性的評估模型大多基于韌性構成要素,較少聚焦于社區韌性能力集合或特性集合,時間維度上的全過程動態評估模型也較為缺乏。

本文從社區韌性概念框架出發,將社區性能狀態作為社區韌性能力衡量的標準,以時間維度考察面對突發事件沖擊下社區韌性能力的全過程變化,構建出應對突發事件全過程、全系統的社區韌性動態評估模型(圖2)。圖2中橫軸代表社區應對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擾動、沖擊狀況下經歷的全過程所用時間T,縱軸表示社區性能水平F。一方面,評估模型的縱軸反映出社區在遭遇突發事件時的性能水平情況,即社區韌性能力水平狀態;另一方面,社區韌性由動態變化的曲線與橫縱軸相結合所圍成的陰影面積表達,社區韌性損失的大小則由曲線之上圍成的面積反映。全過程可分為準備(災前預防)、響應(災中應對)、恢復(災后處置)和減災(適應重建)4個階段。

圖2 應對突發事件全過程、全系統的社區韌性動態評估模型Fig.2 A dynamic assessment model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for responding to critical incidents across the entire process and system

準備階段的社區性能水平取決于社區系統的備災水平,由面對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敏感性和防御力綜合表征,敏感性越低、防御力越強,則備災水平越高,從而社區性能水平越高,在圖2中假設初始社區性能水平為Fn。敏感性是指社區系統的易受干擾程度,防御力是指社區系統的災前預防和應災承受突發事件所帶來沖擊的能力,體現了社區系統的穩健性。在T0時刻社區遭遇突發事件,由于其自身具有良好的應對系統,應急物資資源充沛、人員充足等,各類構成要素迅速調動響應,防御力較強,足以面對突發事件的影響,社區性能水平稍微下降至F1。當資源全面消耗,基礎設施受到破壞,甚至有人員傷亡等,各類構成要素呈現出逐步緩慢響應的趨勢,抵抗力不斷下降,即社區還不能徹底減輕突發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與損失,因此,社區性能水平急速下降到F2(實際情況中F1與F2所經歷的時間差值較小,故時間階段均在T0~T1)。過了一段時間(T1~T2),社區災前的備用設施、可替代的資本和應急物資耗盡,社區性能水平繼續下跌。若外界援助不及時且自身所具備對社區功能恢復的各類構成要素仍缺乏響應,社區性能水平甚至跌落到最小值Fmin。此外,需要明確的是當面對一些特大型突發事件時,社區性能水平的下降速度可能因受巨災的影響陡增,從而直接導致社區停滯。在響應階段(T0~T2),由社區的各類構成要素反饋速度和抵抗力綜合表征,抵抗力是指社區系統的應災響應能力,即社區對突發事件沖擊所帶來的混亂、負面影響能否吸收和減輕,體現了社區系統的富余性。隨后(T2~T3),當外界組織、機構等主體開始提供援助,應急物資資源、人員補充及時,且各類構成要素開始緩慢恢復響應,社區性能水平從Fmin開始逐步恢復。在恢復階段,由社區系統的災后恢復力和各類構成要素恢復程度與速度綜合表征,災后恢復力是指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可及時控制負面影響,防止風險擴散并有序恢復社區功能的能力,體現了社區系統的及時性。隨著時間的推移(T3之后),由于社區恢復的能力與速度不同,導致社區的最終性能水平會出現3種結果:(1)由于某種不利因素的出現(如出現巨災、外部救援力量不充分、應急準備資源不充足等)而導致社區性能水平低于原有水平,這是韌性弱社區的體現;(2)突發事件沖擊不深,依靠自身能力或外界資源補充而使其恢復至原有水平,這是正常社區韌性最基礎的體現;(3)社區突破原有定式,從困境中摸索出一種適合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使其性能水平高于原有水平,這是韌性強社區的體現。在減災階段,由社區系統的災后適應力和各類構成要素適應成熟度綜合表征,適應力體現了社區的策略性,也使得社區系統能夠通過不斷的自我主動調節和轉化獲得性能水平的提升,以順應新的良性的外界平衡環境。

3 結論

社區韌性理念以社區或社區系統及其子系統為研究主體,以增強社區在承受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沖擊和擾動時保持自身功能正常運轉的能力為基本目標,成為保障社區、城市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對社區韌性概念和內涵進行梳理與辨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包括“準備、響應、恢復、減災”4個時期,“防御力、抵抗力、恢復力、適應力”4個能力,“穩健性、富余性、及時性、策略性”4個特性的社區韌性概念框架,旨在為我國社區韌性理論研究提供參考與依據。從評估內容、方法和模型三方面對社區韌性評估體系進行綜述。認為我國社區韌性評估研究正處于發展期,呈快速繁榮態勢,未來的研究可與多學科協同,從多維度、多視角、多層面進行社區韌性復合評估。根據方法屬性的不同,梳理了評估方法三大類型,即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混合評估,并論述了各類方法的優缺點和常見社區韌性評估工具及其所用方法,以期為社區韌性評估方法、工具的研究和開發提供參考??偨Y了常用社區韌性評估模型,認為社區韌性的全過程動態評估模型較為欠缺,在此基礎上,以所提的社區概念框架入手,從衡量社區韌性能力狀態為核心出發,以時間的維度設計了應對突發事件的全過程、全系統的社區韌性動態評估模型,將概念化的社區韌性轉化到衡量具體社區韌性能力水平,旨在積極推動學術界對社區韌性評估模型的研究與實踐。

猜你喜歡
韌性突發事件評估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清朝三起突發事件的處置
評估依據
突發事件
立法后評估:且行且盡善
最終評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