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熱點與前沿動態

2023-12-27 11:04葉托肖坤瑤
貴州省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社會組織應急管理知識圖譜

葉托 肖坤瑤

摘 要:運用可視化圖譜工具Citespace,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2006—2021年227篇SSCI文獻為研究樣本,梳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熱點主題與前沿動態。研究發現,時空分布呈現出發文數量緩慢增加、發文國家以美國為主、來源期刊較為多樣等特征,核心文獻主要關注社會資本與合作關系,熱點主題聚焦于突發事件類型、應急管理階段、目標導向、合作關系、組織優勢、分析框架六個方面,未來研究重點可能會是韌性、治理與適應氣候變化。

關鍵詞:社會組織;應急管理;CiteSpace;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D63;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3)06 - 0101 - 12

收稿日期:2023 - 07 - 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專項“社會組織參與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20VYJ029)、廣州市哲學社科規劃課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風險及其管理研究:以廣州市為例”(項目批準號:2022GZGJ5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 托,男,浙江溫州人,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組織、應急管理。

肖坤瑤,女,廣東廣州人,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組織、應急管理。

一、引言

21世紀以來,地震、海嘯、疫情、恐怖襲擊等突發事件在全球各地頻繁發生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在以前,關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帶有明顯的政府中心主義傾向,而近十余年來,學者們開始越來越重視社會組織的角色。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發展至今,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主流的研究范式以及成熟的理論體系。一方面,現有關于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數量不多、內容較為分散,而且缺少具有重要意義的代表性文獻;另一方面,尚未有文獻針對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進行追蹤和評估,對該領域的知識體系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科學分析。

基于此,本文嘗試借助Citespace軟件,對近16年來(2006—2021年)SSCI數據庫收錄的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系統梳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發展脈絡。具體來說,本文將重點回答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四個問題:一是現有研究在時間脈絡與空間分布上呈現什么樣的特征?二是該研究領域中有什么相對具有突出貢獻的文獻與觀點?三是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哪些方面的主題?四是該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是什么?在回答這四個問題的基礎上,本文還將嘗試對該研究領域的未來方向提供一些思考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當前學界常用的可視化圖譜工具之一,其通過對文獻數據的科學計量和系統分析,自動標識出節點文獻和共引聚類所呈現的研究焦點,以圖譜的形式清晰地反映出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熱點主題與前沿趨勢,具有“一覽無余”“一目了然”的特點。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對SSCI數據庫中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相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并依據分析結果構建出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知識框架,探索該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二)數據來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平臺為數據來源,限定核心合集SSCI數據庫進行精準檢索。首先,檢索主題包括兩類詞語:第一類詞語是描述社會組織的,包括NGO、NGO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PO、NPOs、non-profit organization、nonprofit organization、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CSO、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等;另一類詞語是描述突發事件的,包括emergency、disaster、accidents、public crisis、risk、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等。這兩類詞語通過布爾運算符“AND”和“OR”被一一組合起來進行檢索,如“TS=(NGO AND emergency),OR TS=(NPO AND public crisis)”。其次,文獻數據的時間跨度設置為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文獻類型圈定為論文(Article)、綜述論文(Review)與在線發表(Early Access),下載日期為2022年1月4日。經過對文獻數據的篩選與剔重,共獲得227條文獻題錄,每條題錄包括作者、機構、關鍵詞、發表年份、期刊及參考文獻等主要信息。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時空分布

1.時間分布

21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術界也愈加重視對該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對2006年至2021年的相關文獻進行量化統計后發現,關于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發文數量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見圖1),尤其是2017年后,被引數量增長更快。被引數量增速高于發文數量,說明近年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領域還受到其他研究領域學者們的強烈關注。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與2018年的發文數量增長明顯。進一步梳理這兩年的文獻后發現,在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3年中國雅安地震、2014年埃博拉疫情、2015年尼泊爾地震等突發事件中,社會組織的活躍表現為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

2.國家分布

圖2展示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發文數量排名前10的國家。美國排名第一,其發文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中國與英國則分別排名第二與第三,二者研究成果的數量幾乎不相上下;澳大利亞、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家則緊隨其后。顯然,美國占據著該研究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可能與美國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后迅速出現了252個從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新社會組織有關,美國學術界由此掀起了研究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熱潮[1]。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發生后,300多個基層社會組織進入災區展開救援,社會組織也開始被普遍視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重要力量[2]。此后,中國社會組織在雅安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中開展了大量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服務,這些案例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除了重點研究本土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作用之外,各國學者還相當關注國際社會組織與國外社會組織的跨國支援活動[3]。

3.期刊分布

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還呈現出期刊分布較為分散的特征。收錄該研究領域文章的SSCI期刊共有125個,最高的期刊收錄比重僅為3.96%。這些期刊大多為災害治理類,收錄比重相對較高的期刊有《Disast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等(見表1)。由此可見,學界缺乏集中討論該話題的期刊交流平臺。同時,現有研究多從突發事件的角度探討個別或特定災害中社會組織的參與作用,較少從公共管理、公共衛生、社會組織等其他學科視角來討論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與功能。

(二)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核心文獻

核心文獻有助于研究者快速了解一個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而識別高頻次的共被引文獻是把握核心文獻的重要步驟。文獻被引頻次與文獻共被引網絡是兩種常見的領域關鍵文獻識別方法。一篇文獻的被引頻次可以反映該文獻在研究領域中的學術認可程度,文獻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該文獻受到學者們的認可度越高,在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影響力也越大。而文獻共被引是指該研究領域中兩篇或多篇論文共同被后來發表的文獻所引用,其強度通常采用中心度來表示,文獻中心度越高,說明該文獻與其他文獻之間的關系越密切。本文在Citespace的節點類型中選擇“Cited Reference”,對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引用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獲得被引量與中心度的數據(見表2)。

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是Daniel Aldrich在《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上發表的《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4]。該文核心觀點是:在災難應對和恢復中,社會資本能夠幫助受災居民更加及時而持續地獲得私人援助和社會支持。作者運用大量證據探討了結合型和橋接型社會資本對社區韌性的不同影響及其互補作用。結合型社會資本反映的是家人、朋友、鄰里等親密關系者之間形成的緊密聯系,通常是受災居民獲得第一批應急援助和早期恢復援助的主要來源;橋接型社會資本描述的是異質性個體之間形成的疏散聯系,可以在長期的災后恢復階段為受災居民提供獲取額外資源的機會與信息。在作者看來,兩類社會資本均與社會組織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活躍的社區社會組織能夠有效提升社區內部凝聚力(結合型),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參與一些跨群體的社會組織(橋接型)可以為本社區帶來外部資源。

被引量位居第二的是盧毅2015年發表于《Disasters》的《NGO collaboration in community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field research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5]。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在社區災后重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官辦社會組織通常負責政府關系和資源整合,國際社會組織的重點工作是項目管理和志愿者培訓,民間社會組織的核心優勢在于項目實施和社區服務提供。為了實現優勢互補,不同類型社會組織之間常常開展合作救災行動。盧毅運用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相關案例,探討了官辦社會組織、國際社會組織、民間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結構,包括單中心模式、供應鏈模式和網絡化模式。

Islam Rabiul發表于《Natural Hazards》的論文《how do links between households and NGOs promote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recovery:a case study of linking social networks on the Bangladeshi coast》也受到了較高的關注[6]。這項研究將受災家庭和社會組織的聯系視為一種連接型社交網絡,并以Sidr熱帶風暴后的孟加拉國兩個沿海村莊為案例探討了這種連接型網絡對災后恢復和重建的影響。研究發現,與社會組織聯系越緊密的家庭,所獲得的救災資源越多,比如一些從事小額信貸的社會組織通常偏愛向自己的借款者提供更多的救助。雖然連接型網絡為受災家庭的災后恢復和重建作出了貢獻,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容易助長受災家庭對社會組織救助的依賴,使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在分配救助資源時產生收受賄賂的腐敗現象。

2018年,徐玖平的《a bridged government-NGOs relationship in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the Ya'an service center in Lushan earthquake》在《Natural Hazards》上發表[7]。徐玖平根據實地考察,發現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通過“雅安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雅安服務中心)建立一種穩定而高效的合作關系。在救災中,雅安服務中心不僅匯聚大量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還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為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搭建起清晰而暢通的溝通橋梁??梢哉f,雅安服務中心實現了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減少了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重復響應和資源浪費,顯著提高了災后重建的效率與質量。

最后一篇也是徐玖平發表在《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上的《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unterpart aid model fo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8]。該文比較分析了中央政府援助、國家社會組織援助和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三種災后救援模式,介紹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和重建中的一種創新模式,即國家對口支援。雖然這四種救援模式在救災的活躍階段、覆蓋范圍、援助形式和組織構成上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救災主體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政府在災后恢復和重建中發揮主導作用,負責相關政策的制定和重建項目的實施與監督,能夠大規模地調動資金、人力、物力等資源;社會組織則通過小規模捐贈物資、傳授技能和提供人力資源等方式為社區賦權賦能,以滿足受災居民的各類需求。

(三)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熱點主題

在識別研究熱點時,關鍵詞一般被認為是文章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因而較多學者選擇關鍵詞作為熱點主題的分析指標。關鍵詞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詞頻分析,表示單個主題所受到的關注程度,以頻次作為衡量單位;二是共線分析,反映多個主題之間的緊密聯系,以中心度作為衡量單位。通常來說,關鍵詞的頻次越高、中心度越強,越能夠代表研究領域的重點內容。本文在Citespace的節點類型中選擇“Keyword”,對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關鍵詞進行頻次和中心度分析(見表3與圖3)。

結合Citespace的分析結果與現有文獻資料,本文將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分為六大類:突發事件類型、應急管理階段、目標導向、合作關系、組織優勢、分析框架(見表4)。

在突發事件類型上,社會組織參與應急管理最多的是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這可能是因為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相對較高,而像埃博拉、新冠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波及面極廣,加之政府缺乏足夠的能力來迅速平息這兩類突發事件,因此需要社會組織較為深入的參與?;趦深愅话l事件的不同特征,社會組織參與應急管理時的側重點也有所差異:自然災害一般發生在固定的地理區域,因而來自各地的社會組織通常針對受災地區開展救援行動和支持經濟復蘇,以現金贈款、實物捐助、志愿服務等方式為受災居民提供包括就業生計、心理咨詢、行業恢復在內的多樣化服務[9];而由于疾病傳播速度快、隱秘性強,公共衛生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圍往往更加廣泛,因而社會組織的首要目的是幫助阻礙疾病的持續傳播[10],以及更注重保護社會中容易受到忽視的弱勢群體或邊緣化群體,主要開展捐贈防疫物資、追蹤接觸者、普及公共健康教育等活動。

在應急管理階段方面,相關研究從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三個階段對社會組織的參與行為進行了討論。在這三個階段,社會組織都致力于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關于防災減災,學界形成了兩個焦點:一是討論從事減災工作的社會組織或非營利性聯盟,如日本自治減災組織的發展歷程、減少災害風險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關鍵策略等[11];二是分析社會組織開展的教育培訓、模擬測試等防災減災活動。關于應急救援,受到較多關注的是社會組織的管理能力問題,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資金籌措能力,社會組織開展救援工作時往往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而其資金來源一般是社會捐贈,因而不少研究對社會組織如何在相互競爭中獲得更多捐贈進行探討[12];二是資源分配能力,學者們認為社會組織需要注重救援物資分配問題,尋找最優的捐贈策略[13]。此外,學者們還發現社會組織在分配物資方面具有獨特的社會網絡優勢[14]。關于恢復重建,相關研究除了針對住房援助計劃[15]、生計恢復行動等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外,還比較關注災后重建模式、優先事項設置[16]、利益相關者沖突等問題。

在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目標導向方面,學者們圍繞脆弱性、韌性與適應性展開討論。一般來說,脆弱性是指“暴露于風險和容易受到傷害的程度”,韌性表示“抵御或適應沖擊以維持現狀的能力”,適應則被認為是“災害風險緩解措施的有效實施”。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社會組織致力于幫助區域或群體采取有效策略來適應突發事件,通過減少脆弱性和提升韌性的方式來提升區域或群體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具體而言,針對脆弱性,社會組織不但試圖從總體上尋找與解決地區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比如地區貧困、環境惡化、居民健康狀況不佳等,以期徹底改變地區面臨風險的處境,而且還采取脆弱性評估方法識別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為其提供專門的脆弱性降低計劃[17]。聚焦韌性建設,社會組織除了直接資助抵御災害的物質資源和相關知識系統以加強韌性建設外,還利用社會資本挖掘多種資源,全面而持續地提升區域或群體的韌性[18]。在適應方面,許多社會組織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與社區建立聯盟并合作開展項目,鼓勵社區運用當地知識和實際經驗參與適應規劃的制定[19]。

在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合作關系上,學界重點探討的是社會組織與政府、其他社會組織、民眾之間的關系問題。首先,學界對突發事件應對中社會組織與政府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社會組織處于局外人的地位;二是突發災害摧毀了政府的行政能力,社會組織成了危機應對的主導力量;三是社會組織與政府是合作關系,兩者之間建立應急協作網絡非常重要。還有觀點表示,社會組織與政府的關系隨時間變化,依次呈現“父子關系”“商業關系”“捕食者—獵物”和疏離關系[20]。其次,參與應急救援的社會組織之間表現出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前者的產生,是因為有限的捐贈資源與大量的資金耗費使社會組織之間存在籌款方面的利益沖突[21],這種關系不僅會降低救援效率,還會削弱本土援助組織的長期發展能力。后者被認為可以促進社會組織相互學習、增加資助等[22],并且這種關系能夠通過資源共享、服務整合、網絡效應等策略提升災害救援的有效性。再次,關于社會組織與民眾關系的探討也有不少,比如有研究發現,社會組織與漁民、貧民、社區等通過網絡活動建立起來的信任使其更能有效地應對海嘯[23]。再比如,有學者提出社會組織應從“為公民開展災后重建工作”轉變為“與公民一起開展災后重建工作”[24]。

在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優勢上,研究的關注點是在民間社會與社會資本上。從民間社會來說,國家通常將重點放在大規模的應急行動上,難以全方位地回應受災群眾需求,需要民間社會的力量來填補政府行動的空白。社會組織正是民間社會發揮作用的核心載體,其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公民參與,社會組織時常代表民眾與政府溝通,是重要的“公民參與的階梯”[25];二是回應個性化需求,社會組織種類各式各樣,且貼近民眾日常生活,能夠向有特殊需求的民眾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三是創新活力強,與政府相比,社會組織的行動受到較少約束,更有可能開展創新活動,比如蘆山地震中社會組織曾利用Web 2.0技術創新了危機時期的信息管理方法。從社會資本來說,社會組織借助社會資本構建起來的關系網絡,在應急管理中發揮凝聚群體力量與促進集體行動的作用。社會資本賦予了社會組織兩點優勢:一是廣泛獲取信息,社會組織不僅可以從受災社區的反饋中及時獲悉受災情況與實際需求,還能與政府及其他組織共同分享救援信息;二是鏈接豐富資源,社會組織借助關系網絡尋求到與社區、企業、政府的合作機會,進而獲取更大范圍的應急資源。

在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分析框架上,受到較多關注的內容是合作框架與評估模型兩個方面。在社會組織合作框架方面,由于社會組織與政府等其他組織的合作關系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領域中的熱議主題,因而相關理論框架的討論較為豐富。例如,一些學者運用進化博弈理論、過程模型等探討社會組織與政府應對災難時的互動機制[26]。在社會組織參與應急管理評估模型方面,這些研究一般從過程與結果兩個角度構建分析框架。從過程角度來看,有的研究通過救援物流管理行動的核心影響因素來評估社會組織應急準備和響應行動中的表現[27]。從結果來看,有的研究依據《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檢驗社會組織開展的減少災害風險項目的成效;也有研究同時關注過程和結果,從而提出綜合災害評估框架,并將之應用于一個小型社會組織對洪水的應急反應[28]。

(四)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前沿動態

陳超美博士提出,研究前沿是“正在興起的理論趨勢和新主題的涌現”,它強調新趨勢和突現的特征[29]?;诖?,研究前沿通常由突現文獻、突現關鍵詞等動態指標來反映。具體而言,研究者通過聚焦詞頻貢獻度突然驟增的關鍵詞,挖掘在某段時間區域內受到高度重視的主題內容,從而探測研究領域未來的關注方向。由此,本文在Citespace的節點類型中選擇“Keyword”,對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本文從突現強度和持續時間兩個方面解讀關鍵詞的突現分析結果,前者表示該主題所受到的關注強度,后者說明該主題影響力的持續性。依據時間序列,以6年為時間單位,這些突現關鍵詞可以分為三個時段:第一時段是從2006年至2011年。在這一時段僅出現一個突現強度較低的關鍵詞“風險減少”,這說明在這一時段學界對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仍處于探索期,討論的主題基本圍繞應急管理周期展開,而減少災害風險則是其中最受關注的階段。第二時段是從2012年至2017年。在這一時段中突現的關鍵詞是“社會資本”,一種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常用的資源鏈接手段。它的突現表明,學者們開始深入剖析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機理。第三時段是從2018年至今。該時段的突現關鍵詞變得多樣,最受重視的關鍵詞是“韌性”,它突現的強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同時“治理”主題也受到了學者們較長時間的強烈關注。另外,還有兩個備受熱議的話題分別是“模型”與“適應氣候變化”。

風險減少是最早突現的主題,突現時間為2009—2011年。該主題在這一時段的頻率激增,可能是因為傳統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往往只注重應急準備和應急響應,在經歷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等越來越多具有嚴重破壞性的突發事件后,學界意識到許多減災倡議或措施并未有效地降低風險,開始深入研究突發事件風險減少的問題。不少案例研究表明,風險減少的活動大多由社會組織發起,比如有的民間組織提出建立關于災害風險的中央信息中心,有的基金會不僅與大學合作編寫風險評估手冊,還計劃將繪制的環境風險圖和鄰里生計風險圖引入市政局的災害管理規劃等。但是,這些舉措最終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而難以持續地發揮作用[30]。與此同時,在這一時段,一些國家也開始重視風險減少的問題,為社會組織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如菲律賓政府從2009年開始連續發布《災害風險減少國家戰略行動計劃》《氣候變化法案》等,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內容從災后應對拓展至災前風險減少[31]。

韌性是突現強度最大和持續最長的主題,從2017年到2021年,共持續突現5年。韌性之所以受到社會組織如此重視,主要源于聯合國的全面倡導。2015年,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通過《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指出“投資減災以提高韌性”是未來15年全球減災工作的4個優先事項之一;《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提出“加快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更加包容、安全和韌性的城市和居住區”等具體目標。這些國際規劃促使全球各地各類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越來越重視韌性建設,尤其是韌性社區建設。社會組織一般采取三種方式幫助社區提高韌性:一是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通過舉辦氣候研討會、消防培訓會等教育類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的風險意識;二是強化社區內外部關系,不僅定期開展社區聚會、代表會議等社區內部活動凝聚社區居民,還積極協助社區與社會各界構建良好關系,從而使社區有機會利用強大的社會網絡盡快實現災害恢復[32];三是加強防災基礎設施建設,為社區制定洪水分流、綠色基礎設施等詳細的災前規劃,使社區可以通過實用的解決方案來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突現強度與持續時間均為第二的主題是治理,開始于2018年,延續至2021年。從分析情況可知,關鍵詞為“治理”的文章在2018年以前僅有7篇,而在2018年當年就有7篇,2018—2021年有19篇。由此可見,雖然“治理”一詞早已出現在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領域,但是學界對該主題的集中討論卻顯得稍晚。早期學者們通常很少運用治理理論來討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社會組織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關系。在2018年以后的文獻中則出現了許多關于治理的概念,比如協作治理,一種“以共識為導向,包括共享、參與、合作、溝通與協議”的治理模式,被廣泛地認為能夠幫助社會組織在應對災難時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能力和資源[33];又如垂直元治理與橫向元治理,前者是指高層權威機構在救災中可以有效推動社會組織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進程,后者意思是跨邊界組織或個體能夠通過協調相關部門的行動和戰略促進社會組織與政府的應急合作[34]。

適應氣候變化是2019—2021年才在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領域中突現的主題。雖然許多國家在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布后,就已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相繼制定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規劃或行動計劃,但由于全球各地頻繁發生海嘯、洪水、颶風等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突發事件,“適應氣候變化”議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一方面,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政府部門舉辦的氣候變化適應活動,因為它們被認為是能告知公眾潛在危機并提出個人防范建議的有效渠道,是氣候變化“危機交流的揚聲器和管理者”[35];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向社區提供多樣化的氣候變化適應服務,如培訓、教育、紀錄片、社會林業計劃、模擬演習等,這些服務不僅提高了公眾的氣候風險管理意識,還加強了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36]。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了Web of Science收錄的227篇關于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SSCI文獻,從時空分布、文獻共被引、關鍵詞共現、關鍵詞突現等方面梳理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發展脈絡,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從研究的時空分布看,呈現出發文數量緩慢增加、發文國家以美國為主、來源期刊較為多樣等特征。具體來說,在時間分布上,從2006年至2021年,相關文獻數量雖然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并非呈線性增長,而是有增有減、略有浮動;在發文國家分布上,美國穩居第一,其發文數量幾乎是第二名(中國)的3倍,約占總體數量的三分之一;在期刊分布上,相關研究的期刊分布較為分散,平均1個期刊只收錄不到2篇的相關研究,并且大部分期刊屬于災害學領域。由此可見,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引起國際學者的重視與關注,也缺少集中討論該領域議題的期刊交流平臺。

第二,從研究的領域看,核心文獻主要聚焦于社會資本與合作關系。Daniel Aldrich的《社會資本和社區韌性》是這一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文章,其闡述了社會資本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作用,并認為社會組織能夠利用社會資本提升社區韌性[4]。另外的核心文獻分別討論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社會組織與政府、受災家庭、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上,徐玖平先后以汶川地震與雅安地震為案例進行探討,發現社會組織往往扮演彌補政府失靈、協助政府工作的角色,而且在雅安地震中社會組織與政府通過雅安服務中心建立了穩定而高效的合作關系[7-8]。在社會組織與受災家庭的關系上,Islam Rabiul發現受災家庭與社會組織的聯系程度與其所獲資源數量呈正向關系,同時指出這種關系容易出現過度依賴、腐敗賄賂等問題[6]。在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上,盧毅發現,官辦社會組織、國際社會組織與民間社會組織之間為了實現優勢互補,常常會在救災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其合作結構主要為單中心、供應鏈、網絡化三種模式[5]。

第三,從研究熱點來看,主要有突發事件類型、應急管理階段、目標導向、合作關系、組織優勢、分析框架等。這些研究可以總結為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組織參與應急管理最為頻繁的突發事件是自然災害與公共衛生事件;二是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涵蓋了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三個階段;三是社會組織致力于幫助受災地區與群體提高韌性與適應能力,降低脆弱性;四是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與政府、民眾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協作關系受到格外重視;五是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優勢通常與民間社會、社會資本有著密切關系;六是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領域中最為常見的分析框架主要聚焦于合作與評估兩個主題。

第四,從前沿動態分析來看,韌性、治理與適應氣候變化可能會是該研究領域未來探索的方向。關鍵詞突現圖譜顯示,“風險減少”“社會資本”“韌性”“治理”“模型”“適應氣候變化”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其中,“韌性”“治理”與“適應氣候變化”三個主題直至2021年仍舊保持突現狀態。進一步分析發現,韌性主題的突現強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這極有可能是因為聯合國在2015年后發布了一系列關于韌性建設的政策規劃,推動了包括學術界在內的社會各界開始重視“韌性”。治理主題也在該研究領域受到長達四年的強烈關注,學者們紛紛運用治理的相關理論來分析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比如協同治理、元治理、授權治理、災害治理、災害風險治理、共享治理、網絡治理等。適應氣候變化主題是近三年來才在該研究領域突現的關鍵詞,主要討論的是社會組織如何參與提供氣候變化適應活動與服務。

雖然現階段學者們已經運用多個案例、多種方法,對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目標導向、組織優勢、合作關系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但是這些研究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論文數量偏少、主題不夠集中、主流理論尚未形成等。因此,在未來,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既要進一步增強學術積累,又要凝練出幾個核心主題,盡快發展出主流理論。

參考文獻:

[1]EIKENBeRRY A M,ARROYAVE V,COOPER T.Administrative Fail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NGO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67(S1):160-170.

[2]TANG G,WANG F.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Nonprofit Collaboration?An Analysis of Response and Recovery Efforts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J].Safety Science,2020(125):104624.

[3]BABCOCK C,BAER C,BAYRAM,et al.Chicago Medical Response to the 2010 Earthquake in Haiti:Translating Academic Collaboration Into Direct Humanitarian Response[J].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2010,4(2):169-173.

[4]ALDRICH D P,MEYER M A.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15,59(2):254-269.

[5]LU Y,XU J.NGO Collaboration in Community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Field Research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J].Disasters,2015,39(2):258-278.

[6]ISLAM R,WALKERDEN G.How do Links Between Households and NGOs Promote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Recovery:A Case Study of Linking Social Networks on the Bangladeshi Coast[J].Natural Hazards,2015,78(3):1707-1727.

[7]XU J,XU D,LU Y,et al.A Bridged Government-NGOs Relationship in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the Ya'an Service Center in Lushan Earthquake[J].Natural Hazards,2018,90(2):537-562.

[8]XU J,LU Y.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unterpart Aid Model fo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 Case[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13,22(1):75-93.

[9]GAO H.Cross-Province State Ai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after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J].China Journal,2019,82(1):71-87.

[10]GURSKY E A.Rising to the Challenge:The Ebola Outbreak in Sierra Leone and How Insights Into On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Response Can Inform Future Core Competencies[J].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2015,9(5):554-557.

[11]SHAW R.Report of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s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ANSO-DRR) Conference 202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23):8772.

[12]NAGURNEY A,FLORES E A, SOYLU C.A Generalized Nash Equilibrium Network Model for Post-disaster Humanitarian Relief[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16(95):1-18.

[13]CHEN Y,ZHAO Q.Donation-based Relief Goods Distribution Problem[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21(152):106990.

[14]LIU T,ZHANG H,LI X,et al.Effects of Organization Factors on Flood-related Natechs in Urban Areas of China[J]. Natural Hazards,2017,88(1):355-365.

[15]SAHA S,BALLARD C.Cyclone Aila and Post-Disaster Housing Assistance in Bangladesh[J].Sustainability,2021,13(15):1-9.

[16]HOOPER M.Priority Setting Amid the Rubble:Organisational Approaches to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Hait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4(10):270-280.

[17]GARBUTT K,ELLUL C,FUJIYAMA T.Mapping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Flood Hazard in Norfolk, England[J].Environmental Hazards,2015,14(2):156-186.

[18]Srivastava,Samir K,SHARMA,et al.Leveraging the Social Welfare Chain to Provide Resilience during Disas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6,19(6):509-519.

[19]AALST M K V,CANNON T,BURTON L.Community Leve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The Potential Role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Risk Assessment[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1):165-179.

[20]KANG Y.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Chinese NGO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Three Case Studies, Four Modi Vivendi[J].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7,28(4):1648-1672.

[21]FATHALIKHANI S,HAFEZALKOTOB A,SOLTANI R.Cooperation and Coopetition among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J].Kybernetes,2018,47(8):1642-1663.

[22]KRISHNAN S.Humanitarian Consortia Approaches:Evidence from Eastern India[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7,29(2):459-476.

[23]KILBY P.The Strength of Networks: the Local NGO Response to the Tsunami in India[J].Disasters,2008,32(1):120-130.

[24]BLACKBURN S.What Does Transformation Look Like? Post-Disaster Politics and the Case for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J].Sustainability,2018,10(7):22-35.

[25]LU Y,LI R.Rebuilding Resilient Homeland:an NGO-led post-Lushan Earthquake Experimental Reconstruction Program[J].Natural Hazards,2020,104(1):853-882.

[26]NOLTE I M,BOENIGK S.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 Performance in a Disaster Context:The case of Haiti[J].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89(4):1385-1402.

[27]CELIK E,GUMUS A T.An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Humanitarian Relief Logistics and an Application in Turkey[J].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18,24(1):1-26.

[28]PACIAROTTI C,VALIKHMETOVA I.Evaluating Disas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An Outcome-process Integrated Approach[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1,30(2):543-562.

[29]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 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401-421.

[30]JOHNSON C.Kernels of change:Civil Society Challenges to State-led Strategies for Recovery and Risk Reduction in Turkey[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1,23(2):415-430.

[31]CARCELLAR N,CO J C R,HIPOLITO Z O.Addressing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hrough Community-rooted Interventions in the Philippines:Experience of the Homeless People's Federation of the Philippines[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1,23(2):365-381.

[32]ROBERTS F,ARCHER F,SPENCER C.The Potential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in 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Victoria,Austral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65(2):102530.

[33]WU W N,CHANG S M.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of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Disaster Relief Efforts: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yphoon Morakot[J].Sustainability,2018,10(11):1-14.

[34]LU Y, LI Y.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in times of Crisis: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the Funing Tornado in China[J].Local Government Studies,2020,46(3):459-482.

[35]BAZAGO F G,GUARDIA M L G,GARCIA J S.Environmental discourse in natural disaster scenarios[J].Economic research-Ekonomska istra?ivanja,2020, 33(1):3093-3107.

[36]SEDDIKY M A,GIGGINS H,GAJENDRAN T.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forming NGOs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based DRR Mainstreaming:The Bangladesh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0,48(6):101580.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of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Emergencies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SCI Database(2006-2021)

Ye Tuo,Xiao Kunyao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a visual mapping tool,to examine hot topics and current trend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based on 227 SSCI articles from 2006 to 2021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The study show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shows a slow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the country of publication is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urce journals are more diversified;core articles mainly discusses social capital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Hot topics focus on six areas: types of emergency events,stag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objects,partnership,advantag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 Major fields in future will be resilience, governance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s;emergency management;CiteSpace;knowledge graph

責任編輯:李祖杰 鄧衛紅

猜你喜歡
社會組織應急管理知識圖譜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民族地區旅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區旅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研究
論社會組織在安置幫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對策研究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社會組織有效參與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路徑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