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2023-12-29 03:03張紹榮
重慶行政 2023年5期
關鍵詞:包容性中華文明創新性

張紹榮

文化關乎國本,文明關乎國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歸納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這不僅是對五千年中華文明本真與獨特所作出的重大結論,而且科學概括了中華文明的魅力與偉大。立足百年變局、放眼戰略全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對于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自覺賡續中華文明、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中華文明悠久燦爛最顯著的標志是突出的連續性

文明的連續意味著文明延綿不絕、從未中斷。將連續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第一突出特性,是基于中華文明與其他古老文明的最顯著區別。人類文明燦若星河數千年,唯有中華文明飽經風雨滄桑,雖王朝數次更迭,但始終未脫離漢民族、漢文化這個大主體,即使非漢民族當權,最終不同民族文化源流都融入了漢文化這個大熔爐,從而成就了當今世界唯一文明主體和文化傳統沒有斷線的原生文明。

判斷中華文明連續性最突出的標識就是文字記載使用和文化習俗的延續傳承。已有研究表明,大約5100年前的良渚、南佐等若干都邑性聚落和區域性原生國家的出現標志著中華文明的正式形成。從殷商甲骨文到金文,從秦篆到漢隸、魏碑,五千年前的中國文字體系、造字方法已經成熟,歷經幾千年的不斷發展演化,中華文字延續傳承至今、使用不曾中斷。除成體系的文字外,中華文明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優良習俗、綱常倫理也印證著文明的延續性,持續綿延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比如,中華民族一直尊崇的仁、義、禮、智、信,以民為本、以和為貴等思想觀念;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和所形成的節日習俗;還有融入中華兒女血脈的家國團圓、華夏一統等大一統理念等,不僅增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理念共鳴,也保障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相傳、血脈賡續。

(一)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的根基在于中華文明鮮明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

毛澤東指出,“一個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長的時間內保存下來,是有理由的,就是因為有其長處及特點”[2]。歷史是真實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證明,沒有主體性的文明是缺乏持久生命力的,缺乏旺盛生命力的文明是很難延續至今的。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因生產方式穩定性,從而有力保障了中華文明延綿欣榮的連續性,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奔騰向前的外在因素。而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才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內在基因。這種內在基因具體展現為文明的自我發展能力、回應挑戰能力和開創新局能力。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并非亙古不變,而是不斷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明也并非一帆風順、線性發展,而是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的交織回響,既有引領世界、獨領風騷的高潮期,又有近代以來外來沖擊、民族危亡的低谷期。中華文明正是在跌宕起伏中,依靠自身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有效回應挑戰、勇于破舊立新,最終成就了人類文明延續的奇跡。

(二)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有力詮釋中華民族必須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

歷史無法割裂。只有從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特質來感知中國特色、把握中國精神,才可能更好理解現今的中國是從哪里來、是怎么來的,未來的中國應向何處去、應怎樣向何處去。受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文明曾遭遇深重危機,中華民族甚至面臨被開除球籍的極度危險,但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堅持在契合中結合、在結合中成就,才成功開辟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走向復興的康莊大道,讓一度蒙塵的中華文明重煥生機。新時代,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就是要傳承中華文明、汲取營養智慧,堅持走好延續中國特色、秉持中國精神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路。

二、中華文明綿延興盛的最根本動能是突出的創新性

中華文明滋養了富有創造精神的中華民族,偉大的中華民族也依靠勤勞智慧不斷創新發展著悠久的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既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質,也是其持續綿延興盛的動能所在。

(一)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實證著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

世界上很多早期的原創物質文明成果都出自中華民族。比如最早的炊煮陶容器制作,水稻、黍、粟的栽種,豬等家畜馴化飼養,榫卯木結構、夯土建筑技術、琢玉工藝技術、養蠶絲織技術、瓷器制作技術、中醫藥以及名揚全球的“四大發明”,等等。同時,很多發明都領先于世界,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工藝、絲綢等中華物質文明創新性成就,鑄鐵脫碳技術、炒鋼、灌鋼等工藝技術,均早于歐洲上千年。這些偉大創新不僅帶來生產力大發展,而且推動了人類文明大進步,影響了世界發展進程。

(二)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力證著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

農耕文明讓先民們居有定所,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從而創造了同樣影響世界的精神文明成果,進一步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從老子到孔子、莊子、孟子,再到墨子、孫子、韓非子;從儒家到道家、墨家,再到名家、法家、兵家;從《詩經》到楚辭、漢賦,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從格薩爾王到瑪納斯,再到江格爾,中華先民的卓越才華和文明成果引領世界。從十進位計數法到《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從扁鵲、華佗到張仲景、孫思邈,從天文歷法、八卦相數到整體思維、天人合一??梢灾v,中華先民們用智慧培育創造了獨具魅力、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并不斷影響提升中華文明的質量成色。

(三)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政治文明佐證著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

在結構體制上,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奠定了統一延續、防范分裂的國家體制,極具深遠政治意義。在權力運行上,自秦漢開始的皇權之下設官分職、分層分類統理各級事務,分立行政與監察、完善諫官系統為權力運行提供了保障制約。在人事選拔上,逐步確立了皇權至上、任人唯賢、注重民意、考核遴選的選用體系。在法律上,逐步形成了德主刑輔、層級分明、體系完整的律令體系。在軍事上,逐步形成了維護中央權威、反對國家分裂、抵抗外來侵略的統一指揮體系。在思想意識上,逐步形成了以儒家為核心、兼容并蓄、有為與無為相融合的思想體系。這些都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系統集成創新,為中華文明連續發展提供了變革動力。

(四)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強化著中華民族的奮斗進取精神和無畏品格

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有力支撐和成就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先進與偉大。新時代新征程,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自覺、持續創新賦能,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融會貫通,繼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強大創新動能。

三、中華文明賡續血脈的最偉大內核是突出的統一性

中華文明的連續是具有突出統一性的連續。追求一統、向內凝聚是貫穿中華文明的不變旋律,互鑒交融、多元一體是融通中華文明的不變特質。突出統一性既是中華文明保持連續的根基,也是中華文明交融連續的結果。

(一)中華文明的突出統一性表現在長期的文化大一體上

雖然古西亞文明從距今6000多年開始文化整合,可因人群、語言、宇宙觀差異并未真正成為一體;古埃及文明雖然文化上高度一體,但最終中斷消亡。只有中華文明是多元文化交融匯聚的、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具有突出統一性的文明。在一萬年的中國文化史上,以中原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有8000多年的歷史,早期的文化中國正式形成于6000年前后,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的秦王朝更是開啟了多民族一體化進程。秦漢以后的幾次民族大融合進一步促成了文化認同,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互鑒交融,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堅實文化基礎。幾千年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不但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也鑄就了牢不可破、和諧相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中華文明的突出統一性表現在國土政治的大一統上

中華文明史上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政治王權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朝,秦漢實行的中央集權郡縣制進一步加固發展了國家的大一統。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唐代的羈縻州府、元朝的宣政院、清朝的理藩院,使多民族政治統一、國土統一的根基不斷強化,讓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升華??v覽五千多年文明史,即使王朝不同,當權民族不同,但皆以一統天下為己任,始終把維護國家統一看作天經地義的神圣責任與使命。近代中國遭受外敵入侵,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抵御外侮、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最終都能在衰敗凋零中浴火重生,靠的就是已經融入各民族基因的中華文明所蘊含的突出統一性。

(三)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滋養了中華民族向內凝聚的強烈歷史意識和深厚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強烈的歷史意識和深厚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的精神內核,體現為鮮明的大一統思想。這是中華文脈繁衍發展根魂所系,也是維護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基石所在,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統一、國土完整始終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決定了國家穩定、人民幸福、文明延續的信念追求,決定了中華民族向內凝聚、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志在一統。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從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歷史特性中汲取智慧,深刻把握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脈,深刻認識到追求統一是發展主流、走向統一是最終結局,以堅強統一的永恒追求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就邁向復興的磅礴偉力。

四、中華文明交融演化的最寬廣胸懷是突出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還源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碰撞交融,不斷取長補短、兼收并蓄、豐富發展,呈現突出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自信表現,也是中華文化的創新前提,貫穿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全過程。

(一)中華文明的形成延續是包容性發展的結果

具有一萬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兼容并蓄成就了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元的連續文明。距今8000多年前的賈湖文化表明淮河上游、河南東南部吸收了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表明,黃河中游地區吸收了淮河流域稻作技術;距今4300年的中原地區積極吸收南方的稻作、北方的木質棺槨和陶制酒器、長江中下游的玉文化等,這些都客觀生動地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內在包容性。同時,源自西亞和歐亞的綿羊、山羊、黃牛、小麥、馬車等先后傳入中國,融入并豐富了中國的世俗生活,五谷齊備、六畜共養的景象讓中華先民生存能力顯著增強。正是中華文明的內外包容性,帶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對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成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為中華文明持久欣榮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二)中華文明的興盛偉大是包容性發展的結果

自先秦以來,中華文明都傳承有序、與時俱進、廣納眾采,不僅促成了國家治理體系,也完善了國家制度文明,更集聚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中華文明永恒價值。大約距今3000年前,包容接受西亞地區鐵器和玻璃器制作技術,為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冶鐵術發展奠定了基礎。發源于本土的道教與外來的印傳佛教長期并存、相融并生,也突出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互鑒,從西亞等地區引進水果、蔬菜、香料更是不計其數。從先秦諸子學到兩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西學東漸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文明具有海納百川、融通中外的包容品格,這與追求真理殊途同歸。突出的包容性讓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的集大成者,也是中華文明多支一體、穩定興旺的秘訣之一。

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再造和新生。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文明更是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兼收并蓄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進入新時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是為構建包容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包容性,繼續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尊重文明多樣性,加強不同民族、不同國度文明互鑒,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中華文明融貫古今的最明確主張是突出的和平性

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是中華文明連續至今的又一重要原因。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一貫主張。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從未依仗武力大肆進行領土擴張,這也是中華文明備受尊崇的原因一。

(一)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的歷史是以和平為主題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弓箭和鉞主要是為狩獵和伐木謀生使用。在古代中國,可用以打造兵器的青銅,也被鑄成禮器以象征秩序。即便強大的漢唐盛世,中華民族也并未武力擴張,而多為實行睦鄰友好政策,通過冊封等來承認勢力控制。北方游牧民族滿足對漢地生產品需求,往往通過開通茶馬互市,避免搶奪。對實力較強的,也是優選和親交流的方式等。比如,昭君出塞、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就是具體體現,東漢魏國冊封日本列島九州北部的倭奴國王和倭國女王并賞賜絲綢、銅鏡等也是例證。長城的興建是為了防御其他游牧民族的進攻;絲綢之路是一條推進東西方互利合作的和平之路,鄭和下西洋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加深中國同東南亞、東非國家關系的友好貿易之路。正是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讓歷史的中華大地避免了很多無謂的戰爭,確保了百姓安寧、文明連續。

(二)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與廣大深厚的農耕文明相關

農業長期主導中國發展,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和對秩序社會穩定的需要,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華夏兒女愛好和平、追求穩定的文化性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以和為貴、和而不同、以和邦國,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幾千年來,即使中國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也從未對外窮兵黷武、侵略擴張,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歷史已經證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窮兵黷武、霸權欺凌必然導致國家衰敗。

(三)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未來發展及政策主張

今天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也是對中華文明突出和平性的堅持。這種堅持和繼承是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自信,是集體對自身實力的高度認同,是不斷取得勝利的動力和源泉。新時代新征程,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就是要堅定歷史文化自信,高揚和平合作的旗幟,反對霸權、抵制強權,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大同、發展人類和平作出新的貢獻。

總之,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貫通古今、融通中外,相互聯系、互為因果,是在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交往交流交融、兼容并蓄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獨有的氣質與氣場,突出的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保持旺盛生機的靈魂與動力,突出的統一性是中華文明持續升華保持主體的根本與根系,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集成創新維護統一的源泉與路徑,突出的和平性是中華文明恒久延展的基礎與前提。這些突出特質互為支撐、共同作用,繪就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錦繡山河的壯美畫卷。站在新時代的大場景下,只有準確理解和深刻把握好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建設新文化、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重任,努力推動建設承接古今、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猜你喜歡
包容性中華文明創新性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流動幾何的創新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論媒介文化的混雜性與創新性
包容性增長的理論內涵及實施
忠實性與創新性——當代莎士比亞演出和改編批評的轉向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成公綏賦作的模式化與創新性
亞洲的崛起需要各國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實現包容性增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