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提升路徑研究

2023-12-30 15:42劉廣東
中國軍轉民 2023年9期
關鍵詞:大思政高職院校

【摘要】新時代,社會和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職業素養教育顯得愈發重要。高職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導下,深化就業創業課程改革,改變以往“重技能、輕素養”的現象。利用思政課、專業課等課堂教學優勢,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課程教學當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主動融入工匠精神,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職業素養培養形式,提高職業素養培養實效。

【關鍵詞】大思政∣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

在當前產業轉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社會和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高。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主陣地,高職院校肩負的責任重大,不僅要大力培養技能過硬、善于創新創造的高水平人才,還要注重培養職業道德高尚、理想信念堅定的高素質人才?!按笏颊笔切滦蝿菹赂呗氃盒K枷胝谓逃ぷ鞲母飫撔掳l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善用“大思政”創新職業素養培養路徑不僅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有利于培養“德藝雙馨”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用好校內外各種思政資源、兼顧學生入學各個階段,創新職業素養培養路徑,增強職業素養教育實效性。

一、高職院校加強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素養是指勞動者通過學習、培訓和積累,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表現并發揮作用的相關品質,是勞動者在其職業生涯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綜合素養[1],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術技能四個方面[2]。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著名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冰山理論”的基礎上,于1973年提出冰山模型。這一模型將人的能力素質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職業素養一般分為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3]。職業技術技能為顯性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為隱性素養。其中隱性素養決定顯性素養,隱性素養又通過顯性素養表現出來,對人的職業行為起決定作用。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高職學生初入校,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一無所知。高職院校從學生一進校門,通過入學教育、課堂教學、課外及實訓活動等加強職業素養教育,推介職業服裝、從業資格標準、職業道德規范等,強化學生的第一印象,引導其以職業員工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并時刻以杰出校友、大國工匠事跡激勵和鼓舞自己,培養學生敬業守信的職業精神,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職業道德感。

(二)為企業輸送高素質職業人才

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一般在最基層工作,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保障一線,其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產品的質量、服務的水平,甚至是企業的生產研發。作為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加強職業素養教育,能夠使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技能本領、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較強的學習適應能力,從而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三)為社會培養德技并修的職教人才

高職院校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技能大賽等平臺開展職業技能展示、“勞模工匠”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等系列活動,營造濃厚的職業文化氛圍。結合崗位技能、操作規范、職業操守和生涯發展等,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動手實踐中,厚植質量意識、時間觀念和鉆研習慣,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從而堅定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的決心和信心。

二、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現狀

(一)職業素養課程系統性不足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對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相對要高。高職院校開設有《職業基本素養》《職業素養提升與訓練》《大學生就業指南》等職業素養課程,但總體來說課程的系統性不強,缺少整體規劃;與思政課程有效對接不夠,未形成協同效應;內容吸引力也不足,無法激發學生興趣;不同專業學生所學課程基本一致,缺少差異性;不同年級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缺乏針對性等。

(二)隱性職業素養教育實效性不強

高職院校每年都舉辦職教活動周、專業文化節等活動,給予學生展示技術才能的舞臺,還會把技能展示活動明確列入教學計劃中,學生的職業技能掌握得很牢固,但對涵蓋敬業精神、協作意識、責任感等方面隱性職業素養教育關注不足,研究不夠,舉措也不多,導致學生整體素質不強。再加上有些學生頭腦中“職業”概念淡薄,對職業的認識也相當模糊,不是抱著“混日子”的態度,就是秉持“能力不足”的想法,或者認為自己將來不會從事這個行業,對隱性職業素養培養重視不夠。

(三)校內所學與企業所需相脫離

盡管政策規定高職院校要加大從行業引進人才的力度,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專業教師主要來自于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這也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行業企業經驗。再加上教師缺乏下行業企業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教師教得與企業將來需要的不相匹配。部分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也存在缺乏整體規劃、校企合作內容簡單、效果不佳等多方面問題,導致工作流于形式,學生無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完整的職業操作流程、具體的職業道德規范。

(四)職業素養評價形式單一

當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學生職業素養得分主要取決于學期結束時的技能考試書面成績,且存在一次考試決定最終結果的現象,過于注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學生職業素養好壞也只有教師評價一個渠道,缺少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等。評價渠道的單一化使學生只在意教師的看法,或多或少忽略了同伴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缺少了自我反思環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職業素養養成緩慢。

三、“大思政”建設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大思政”建設與職業素養培養的達成目標是一致的

思政教育內容影響著學生思想觀念及道德品質的形成效果,因此“大思政”要求我們改變錯誤觀念,做到在立德中樹人,在樹人中立德,并發揮其他課程、資源的作用,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各種主體、各種資源、各種課程在守好各自一段渠的同時也能協同發力。作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應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讓大學生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德技兼備”的人才[4]。

(二)“大思政”建設與職業素養培養的載體路徑是共通的

“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發展階段的創新性發展,要求師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入各行各業。職業素養培養同樣也是如此,學生通過校內實習實訓、到企業跟崗識崗頂崗等多種形式,提前了解企業、行業需求和就業現狀,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利用在校時間,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為將來步入社會適應職場積累經驗。

(三)“大思政”建設與職業素養教育隊伍是共享的

“大思政”工作隊伍與職業素養教育隊伍是可以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的。高職院校教師要善于挖掘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勞模事跡”“工匠精神”,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影響,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高職院??梢酝ㄟ^專兼結合、內外協同打造“大思政”背景下職業素養培養供給主體,建強建優“大思政”與職業素養課程師資力量,將“大思政”育人理念與大國工匠培育落到實處。

四、“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提升路徑

(一)創新工作思路,統籌規劃職業素養教育

高職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導下,深化就業創業課程改革,力爭開設的課程能覆蓋職場應具備的關鍵能力的養成。還要改變以往“重技能、輕素養”即重視顯性專業知識技能,輕視隱性職業素養的現象,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一入學就不斷夯實其職業技能養成基礎,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主題活動月中,在課程中幫助學生習得專業知識技能和實操經驗,在活動中提升與促進學生成長。實習前則重點加強職業素養思想教育和崗前培訓,比如職業道德、職業感知等教育,端正學生職業心態,幫助其轉變角色。畢業前則側重于職業規劃與職場培訓,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事先感受職業生活,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

(二)立足課堂教學,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課、專業課等課堂教學優勢,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課程教學當中。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要重點挖掘專業課程涵蓋的職業操守與行業規范,主動將職業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實訓教學進行深度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自身職業素養,提升崗位適應能力。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加強思政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研究,引導學生思考職業道德在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強化自身思想品格培養。就業創業課教師在開展就業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全面加強思想價值引領,使學生在掌握就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升自我審視、自我判斷、自我規劃的能力。

(三)整合多種資源,豐富職業素養培養方式

校園文化具有“潤物無聲”的功能,是高校進行隱性職業素養教育的“隱形”課程[5]。高職院??梢越ㄔO以宣傳職業文化、弘揚職業精神為主題的廣場或雕塑,或者在訂單班或冠名班教室布置體現企業文化的標識系統,張貼企業格言、宣傳語等,營造較為真實的企業文化環境。充分利用社會大舞臺,組織學生依托自身專業知識,深入社區、企業、養老院等機構和場所,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或專業實踐活動,培養吃苦耐勞、愛崗敬業、服務他人的職業素養。推行“雙導師”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由企業導師和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實訓項目,幫助學生掌握企業所需專業技能,樹立精益求精、敬業誠信的職業精神。健全職業素養評價方式,建立自我-同伴-校內教師-校外導師共同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同等重要的職業素養培養體制機制。

(四)弘揚“工匠精神”,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工匠精神是職業素養的核心,高職教師要多下企業掛職鍛煉,做到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在“邊學邊講”中與學生一起領悟工匠精神及其價值。在教學樓、實訓室等懸掛大國工匠經典語錄,在圖書館、食堂、體育館等公共場所張貼宣傳橫幅,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和校內電子顯示屏等滾動播放“大國工匠”宣傳視頻、先進事跡等,大力營造崇尚技能、尊重勞動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創新模式,拓展校企合作寬度、深度和廣度,邀請企業教師擔任“校外導師”,幫助學生及時掌握企業所需本領和技能,切身感受企業人員的敬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五)用好紅色資源,筑牢職業素養精神之基

紅色資源是新時代高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寶庫,對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6]。高職院??梢砸劳挟數刎S富的紅色資源,針對學生專業實際、年級特點編寫有特色的職業素養課程。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學,讓學生在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之中獲得最直觀生動的職業素養教育。此外,高職院校教師應當提高自覺弘揚紅色文化的意識,并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授課過程中避免單一死板的理論灌輸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用新媒體平臺將紅色資源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拉進當代大學生與紅色文化資源的距離。

“大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它通過專兼職思政隊伍力量的凝聚、校內外資源的匯集等,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從而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按笏颊北尘跋?,高職院校在加強大學生專業技能培育的同時,還要重視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等隱性職業素養培養,調動多方力量,匯聚多種資源,滲透和融入工匠精神,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蘭蘭.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研究[J].才智,2020(17):42.

[2]彭小琴.高職院校師范生職業素養問題研究——以江西某高職院校為例[D].江西農業大學,2015:10-14.

[3]黃小釗,袁德棟.就業導向下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J]. 教育與職業,2018(18):94-97.

[4]李一紅,趙善良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路徑[J].現代企業,2020(7):153、163.

[5]汪安.職業素養培育的困境與對策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15):116-118.

[6]吳美瑾等.揚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隱性職業素養教育應用研究[J].揚州教育學院,2022,40(4):86-89.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0401;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2022年度院級課題“紅色旅游資源融入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2022XJB10)?!?/p>

(作者簡介:劉廣東,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大思政高職院校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輔聯動”育人機制探賾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創新性研究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