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3-12-30 07:36晏永忠
草原與草業 2023年4期
關鍵詞:牧區牧民草地

晏永忠

(兵團林業和草原工作總站,烏魯木齊 830012)

我國草原地區多年來一直存在超載放牧的現狀,再加上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我國很多地區草原出現退化問題,打破了草原地區的生態平衡,造成草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的阻礙。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國內外對草原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逐漸重視,Eldon Ayers[1](2020)表示美國從19世紀30年代便開始重視對退化草原以及礦區植被的修復,將永久性草地租賃給私人牧戶,美國當前永久性草地的面積已達到2.4億hm2,其中60%以上均為私人所有,永久性草地私有化增強了私人牧戶對草地的保護意識,提升了生態草原的保護效果[1]。而我國政府部門已開始形成草原生態修復的理念,目前,我國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區已經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與此同時存在的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比較明顯,如草原生態功能持續降低、草原牧區轉型難以及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化等問題,這些問題仍困擾著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開展。因此,本文以國內草原主要分布地區為研究對象,對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促進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1 我國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面積高達3.925億hm2,占總國土面積的40.9%,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以及東北三省等地區(見圖1所示),目前,伴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不斷深入,各省已經在草原生態防護、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以西藏、內蒙古以及新疆三大草原分布區域為例,對當前我國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

圖1 我國草地類型及分布范圍

1.1 我國草原生態修復現狀分析

從近3年來,西藏、內蒙古以及新疆3大草原分布區域的草原生態修復情況來看,修復的面積正在不斷的增長,根據光明網發布的消息可知,西藏地區2022年修復退化草原面積高達437萬畝,同時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草原保護修復進行了規劃,積極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預計在2025年修復退化草原201萬hm2以上;新疆自治區則在2021年便已經完成退化草原修復治理的初期目標,修復治理退化草原的面積達到13.94萬hm2,根據《中國綠色時報》發布的信息,新疆自治區在2022年退牧還草面積達到20.90萬hm2,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達8.12萬hm2;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2023年1月發布的信息可知,內蒙古自治區2022年共修復了34.30hm2沙化、退化草原。由此可見,我國草原分布的主要地區針對退化草原修復工作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見表1所示)。但根據《2022年生態環境問題調查報告》得知,截止2022年末,我國草原退化面積高達6 700萬hm2,可見,我國草原生態修復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表1 西藏、內蒙古及新疆3大草原分布區2021—2022年退化草原修復面積匯總 (單位:萬公頃)

1.2 我國草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應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以及持續性全面提升,推動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2022年,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積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對草原保護工作進行履職,重視草原修復工作。同時與國家林草局科技司聯合印發了《草原領域標準體系和相關工作安排》,建立了草原修復的新標準,開展草原的生態修復工作,還融入了高科技手段,提升我國草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開展效率及效果。由于我國草原退化情況比較嚴重,因此,實現草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2 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當前我國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仍比較明顯,結合當前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情況,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 草原生態功能持續降低

雖然當前草原生態修復的效果比較顯著,但即便再好的修復也無法實現草原的原生態環境,無論是已經退化的草原,還是已經修復的草原,其生態功能與草原原生態相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從近年來我國草原退化情況來看,草原退化的形勢仍比較嚴重,如圖2所示,根據我國生態環境部門做出的《2022年生態環境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從2018年至2022年,我國草原退化的面積每年正以134萬hm2以上的速度擴大,草原退化導致植被覆蓋率降低,草原地區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二氧化碳已經超出了當地植物的吸收能力,導致草原的氣候調節能力、空氣凈化能力等均會受到影響,若草原退化地區出現風暴天氣,將導致草原稀疏的植被無法形成防風固沙的功能,并且還會造成草原區域物種數量和種類的減少。

圖2 2018年—2022年我國草原退化總面積趨勢圖(數據來源:中國生態環境部)

2.2 草原牧區轉型難

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所牽涉的范圍非常廣泛,不僅牽涉到旅游業,而且更加直接的對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我國草原牧區生活的居民,其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均與牧區生活不可割舍,在開展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中,采取退牧還草措施必不可少,導致牧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很多草原牧區人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便是開展畜牧業,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退牧還草政策強制執行,或是明令禁止放牧行為,將會導致大部分牧民失去經濟收入來源[2]。同時草原牧區生活的人民,其文化水平非常有限,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強烈影響,牧民在此項工作開展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導致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開展面臨一定的阻礙。因此,需要對草原牧區進行轉型或是采取中庸政策,既能保障牧民生活,又能夠實現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順利完成,但若達到這一點比較困難。

2.3 資金來源較為單一

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在開展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一方面,需要采用先進的修復技術、遴選合適的草原植被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這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面,草原生態恢復過程中難免會對牧民的生產生活產生較大影響,需要對與草原生態修復的實施者和受害者提供一定的補償,即生態補償,這一方面也會耗費較多的補償資金[3];此外,草原生態環境得到修復之后,仍需要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維護,若涉及草原牧區轉型,則還要拿出一部分財政資金支持牧區轉型,由此可見,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所耗用的資金比較多,但目前來看,此項工作的資金的主要來源為政府財政支出,但過于單一的資金來源不僅不利于提升該項工作開展的效率,而且還會對政府財政產生一定壓力。

3 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對策

針對當前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應該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對問題予以解決,從而進一步提升當前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開展的成效,具體可采取如下解決對策:

3.1 重視草原生態功能的恢復

草原的生態功能主要包括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4],可見草原生態功能具有多樣性。目前,草原生態修復主要以人工種草為主,雖然人工種草能夠恢復草原植被,并且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但目前人工種草的品種比較單一,無法完全恢復草原草類植物的多樣性,也無法徹底改善維持生物多樣性,導致草原原生態功能無法恢復。因此,需要重視草原生態功能的恢復,可以采取自然修復聯合人工輔助修復的方法實現草原生態功能的有效恢復,目前,這種草原生態功能恢復方法已經得到應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對這一草原生態功能恢復方法進行實踐,采用“生物促芽”、“水肥同步”、“養分增效”等人工輔助修復方法配合自然修復,使中度退化的草原能夠在2~3年之內得以實現功能恢復[5];西藏自治區的“黑土灘”退化草地恢復過程中,技術人員引入了冷地早熟禾、垂穗披堿草以及中華羊茅等優質牧草,先進行人工草地種植,然后慢慢過渡成為自然植被,從而提升草原整體生態功能,并接近原生態。

3.2 開展草原牧區轉型工作

草原牧區轉型是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一種重要手段。草原牧區轉型可劃分為產業轉型和生產方式轉型。從產業轉型方面來講,需要草原牧區迎合國家提出的退牧還草的要求,并發展其他產業。目前,雖然草原相關經營產業比較狹窄,并非沒有相關經營產業,例如,可以安排原牧區牧民開展草原養護工作,牧區牧民的分布比較分散,可以劃分草原管理片區,使其從事草原保護工作,并且當地牧民可以根據既往放牧過程中對當前草原植被的了解,勝任當地的草原管理工作,使草原管理工作有效開展。還可以發展草籽繁育基地以及天然草場改良示范基地。通過繁育優質草籽,將優質草籽在其他退化草原區域栽種,從而實現草原生態復制,對與一些天然草場通過改良取得良好成效后,可以設置天然草場改良示范基地,并由原牧區牧民學習天然草場改良相關技術知識,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進行技術知識傳授。需要注意的是,無論草原牧區轉向何種生產領域,均應該對原牧民采取一定的補償措施,同時還要提升原牧民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中;從生產方式轉型方面來講,當前我國各地區草原退化程度不一,有些天然草原早已“體無完膚”,針對此類退化草原,可以遵循“以小保大”的發展園林,發展生態草牧業,即在草原牧區利用率低于10%,并且水熱條件比較適宜的地區,種植高效、高產的人工草地,為此類地區發展草牧業提供支持,從而解決草牧之間存在的矛盾沖突[6],呼倫貝爾草原便在生態草牧業發展方面建立了試驗區,并且通過試驗了解到人工草地無論是在生產力方面還是在草地蛋白質產量方面,均優于天然草地。因此,生產方式方面,草原牧區可以由粗放式生產轉型為集約式生產,結束既往隨意放牧行為,有目標的確定放牧區,將草原退化已無法恢復天然草原的地區設定為牧區,通過人工草地栽種的方式使草畜和諧,對存在恢復可能的天然草原予以保護和修復,從而既能發展畜牧業,又能夠實現草原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

3.3 積極擴展資金來源渠道

為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政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草原牧區轉型的發展方向,向社會籌集草原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例如,上述提及的草籽培育基地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政府部門可以采取招標的方式,向社會籌集資金,由專業資質的企業或機構來出資負責基地的建設工作,同時由政府部門負責對基地建設的情況和效果以及后續的發展進行監管,保證基地能夠對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可持續發展創造效益。此外,政府部門也可以采取PPP模式,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的PPP項目,由政府部門發起,向社會籌資,形成政府部門與社會資本合作,從而形成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籌資新模式,以減輕政府部門的財政壓力,合力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項目,從而提升該工作的效率,并為修復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戰略,該戰略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明確目前存在的問題,重視草原生態功能的恢復,達到草原生態修復的目標,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牧區發展和轉型,重視原牧民的妥善安排和補償工作,重視資金渠道的拓展,從而為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基礎條件。

猜你喜歡
牧區牧民草地
牧民新生活
試析藏北牧區的“鹽語”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奧會
草地上的事
甘南牧民 趙云雁
Laughing song
藏北牧區圈窩飼草種植及應用前景
商人買馬
草地
高寒陰濕牧區羊痘病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