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資源匱乏下入鄉創業績效的形成機制
——基于扎根理論的案例研究

2024-01-01 02:49田逸飄劉明月廖望科
關鍵詞:創業者案例資源

田逸飄,劉明月 ,廖望科

(1.大理大學 經濟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是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的重要方略。鄉村創業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重要內生動力,場域轉換和群體拓展是鄉村創業有別于城市創業與農戶創業的重要特征[1]。2022 年12 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消除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要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建設。截至2022 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已累計達到1 220 萬人,比2020 年增長了20.8%,其中有近三成為入鄉創業者①數據來源于央視網:https://news.cctv.com/2023/04/26/ARTItO3GKUvV0SLjZrdwJ1dm230426.shtml。。近年來,隨著《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我國在政策供給上給予了創業活動巨大支持與充分保障,陸續在政策環境優化、創業平臺搭建、創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2]。在此激勵下,創業者不斷涌入鄉村探索和創新產業發展業態,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從城市到鄉村不僅是空間地理位置的變化,更是一種社會空間轉向另一種社會空間,因此入鄉創業總是受到情景和主體的多方約束[3]。一方面生態資源的優越性與生產資源的有限性使創業者面臨著資源匱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固有社會意識與創新思維沖突,使創業活動受多方限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為此,在鄉村資源匱乏情境下,如何適應鄉村社會的特殊性,讓創業活動具有可持續性,是當前入鄉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文獻回顧

入鄉創業作為激活鄉村產業,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已越發受到政府和學界的重視,創業績效是決定入鄉創業活動能否長期扎根于農村的重要因素。針對鄉村創業資源匱乏的特殊性,多數學者基于資源基礎論探討資源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4]。其核心是資源特征及資源開發過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5],在此過程中,資源整合能力尤為重要[6]。資源整合是新企業將各類資源進行組合與配置,從而成功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的重要過程[7]。該過程包括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選擇、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8]。對于鄉村創業而言,部分創業者面臨較大的資源約束,在此情境下對手頭現有資源的湊合使用是創業伊始開發識別機會的重要手段[9]。但這種資源拼湊主要針對低廉,且容易被管理者忽略或者閑置而沒有發揮其應有價值的資源[10]。對于擁有充裕資源和優質資源的創業者,采用拼湊的方式獲取資源將會“擠出”優質資源的優勢。在此情境下,更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通過資源整合優化,對企業所具有的高度匹配的資源加以利用,迅速地將機會予以開發并推向市場,從而轉化為績效[11]。

戰略選擇是戰略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其決定了企業的經營目標與發展方向[12]。圍繞戰略選擇與創業績效的研究,學界主要基于戰略適應論,以分析創業者從環境中識別、開發利用機會為出發點,強調創業戰略選擇對創業績效的影響[13]。在此過程中,戰略選擇一方面對企業資源有著相應的要求[14],受企業內部資源結構和資源質量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戰略還需適應外部政治、經濟、制度環境,才能充分融合內部資源和外部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15]。這種適應過程,亦是創業者通過戰略選擇與外部環境產生交互影響,為企業帶來增益的過程[16]。Peng 提出的“制度—戰略—績效”框架為解釋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17]。在此框架中,對于制度環境,North強調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并將其劃分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18],Scoot 則從組織發展的角度,研究不同的制度環境下組織活動和組織行為的變化[19]。而對于創業績效的影響,學者們從最初的財務、收益等方面的績效擴展為包括經濟效益[20]、社會效益[21]與生態效益[22]等內容的綜合績效。

綜觀現有文獻,學界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啟發,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深入探討。首先,已有研究多關注農戶創業和返鄉創業,較少對資源匱乏情境下入鄉創業績效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其次,現有研究多以城市商業企業為研究對象,解析創業者個體特征和制度環境對創業績效的影響,較少關注入鄉創業者這一特定群體在場域轉換后,其資源優勢在創業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最后,既有研究鮮有對入鄉創業者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影響創業績效,以及制度環境的調節機制做出清晰解釋。因此,在鄉村資源匱乏情況下,厘清入鄉創業者的資源優勢特征與外部制度環境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既有助于創業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理配置資源,保持創業活力,又有助于政府優化政策支撐體系,助力鄉村創業。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對相關問題展開分析。一方面,案例研究是一種構建構念、命題和理論的有效策略,能夠闡述特定情境下新事物發展的復雜過程[23]。另一方面,相較于實證分析,案例分析能夠更為透徹地揭示相關事物的相互作用機理,能夠從更為深層次的角度解析企業或組織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有助于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運行規律,提煉出具有理論意義的和實踐價值的結論。

(二)案例選擇

案例研究所遵循的是分析性概括,與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其目的是揭示案例中的理論概念和原則,因此案例并不是樣本[24]。案例的選擇應該綜合考慮典型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并且要凸顯研究問題的核心屬性和關鍵內容。除此之外,考慮到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入鄉創業績效的形成機制,所選案例除滿足上述原則以外,還需滿足以下標準:其一,創業者應滿足非本地化的要求。其二,創業企業須具有3 年以上的創業時長和穩定的創業收入?;谏鲜隹剂?,文章選擇云南大理榮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榮江公司)作為案例對象。該公司創始人是典型的外來入鄉創業者,所創企業以大米和蔬菜種植、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等業務為主,自2015 年創建以來獲得了豐厚的業績成果,是當地的明星企業。

(三)數據收集

為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本文使用多種渠道獲得的數據進行研究數據的“三角測量”,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具體數據類型包括:(1)實地考察和訪談數據。自2019 年起,研究團隊便因各類課題對榮江公司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和訪談。訪談對象均為公司創始人,每次訪談時間都在1 h 以上,并有2~4 名團隊成員參與考察和訪談。訪談主要圍繞創始人的個人情況、公司發展歷程、所取得的創業績效、資源獲取途徑以及對政策制度的評價和感知等內容展開。每次訪談后都會將相關材料整理成文檔。(2)微信或電話溝通數據。在數據處理過程中,筆者多次通過微信和電話等方式與公司創始人進行溝通,查漏補缺并完善相關證據鏈。(3)網絡媒體報道數據。除上述一手資料數據以外,本文還搜集了來自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公司公眾號推文和流媒體視頻信息等二手數據。

(四)案例編碼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原始數據資料進行處理。首先,通過開放式編碼對原始數據資料進行概念化處理,并歸納形成副范疇。其次,通過主軸式編碼找尋各個概念和副范疇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提煉形成主范疇。最后,基于歸納和提煉出的副范疇與主范疇,通過選擇式編碼凝練出核心范疇,并通過“故事線”的方式描述出各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

1.開放式編碼

為避免主觀偏見,本文均采用受訪者的原話進行概念化處理,并對相近的概念進行范疇化。在此過程中逐步提煉相關話語,通過反復調整修訂,形成副范疇。最終提煉出112 個概念,11 個副范疇,編碼結果見表1。

表1 開放式編碼結果與證據展示

2.主軸式編碼

為歸納出主范疇,根據各范疇之間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通過往復比較并重新調整,最終歸納出資源整合、戰略選擇、創業績效和制度環境四大主范疇,其關系內涵見表2。

表2 主軸式編碼結果

3.選擇式編碼

為提煉出本文的核心范疇,根據已形成的副范疇和主范疇,利用“故事線”串聯各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構建理論分析模型。通過對已形成范疇的反復推敲,本文最終提煉出“入鄉創業績效形成機制”這一核心范疇。據此,將故事線描述為:在鄉村資源匱乏情況下,入鄉創業者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創業資源,并在外部制度環境影響下,通過調整企業戰略提高創業績效。最終構建的理論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入鄉創業績效形成機制的理論模型

4.飽和度檢驗

為檢驗模型的理論飽和度,將額外搜集到的二手數據資料進行扎根編碼,結果并未出現新的范疇與關系,4 個主范疇內部也未發現新的類屬。因此,本文得到的理論模型通過了理論飽和度檢驗。

三、研究結果

(一)信息整合、產品定位選擇與創業績效

信息整合是企業對經營所需資源、技術和市場等信息進行搜尋、甄別、整理與應用的過程。長久以來,信息不對稱是影響入鄉創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壁壘使創業者難以準確掌握創業地的資源情況和市場需求變化。如何選擇產品是初創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亦是企業需要基于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判斷作出的重要戰略選擇。對于入鄉創業者而言,可以利用其異質性社會網絡資源,與不同類型成員互動,從而獲取資源、技術和市場信息。同時還可以嵌入鄉村社會關系網絡中,打破其同質化和信息閉塞的弊端,了解當地的資源存量。通過上述兩種途徑獲得信息咨詢,進而調整企業產品定位,持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以此獲得穩定增長收益。該案例中,創業者利用自身社會網絡資源,在創業初期對市場和創業地進行了充分考察與研判,確定了生態農業這一發展方向,并積極與農科院的專家合作,推廣新品種種植,打造出了4 種生態大米與10 余種生態蔬菜品種的產品集群。且多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和“有機產品認證”,不僅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還大幅提升了產品品質,其市場價格也遠高于其他普通產品,為創業者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命題1:創業者通過整合信息咨詢,調整企業產品定位,提升入鄉創業績效。

(二)資金整合、經營模式選擇與創業績效

資金是維持創業活動的核心要素,在鄉村創業資源匱乏情境下,入鄉創業者需要依靠自身的資金優勢與整合能力,不斷投入并保持創業活力。創業者通過資金整合為企業調整優化經營模式提供堅實保障,讓其擁有足夠的資金底力支付規?;l展中的土地流轉成本與勞動力成本、標準化生產中的技術投入成本以及品牌化營銷中的宣傳成本。而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品品質與銷售業績也在上述差異化經營模式下得以穩步提升。案例中,創業者通過整合自有資金、借貸資金與親友借款,大力發展規?;蜆藴驶N植,在創業初期便建立了大約4.67 hm2蔬菜標準園和33.33 hm2“稻魚”綜合種養示范田,逐步形成了以“稻魚”“稻蟹”“稻鴨”三種模式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產業群。同時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稻+”模式近千公頃,被各級政府授予了“扶貧愛心企業”“就業扶貧車間”“扶貧明星企業”等稱號。并通過打造“葛榮江生產大隊”洱海流域農產品品牌,不斷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產品收益。上述成功更是讓企業成了社會各界交流考察的重點對象,每年接待訪客人數達到了1 萬多人次,為企業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命題2:創業者通過整合多元資金,優化生產經營模式,提升入鄉創業績效。

(三)經驗整合、關鍵技術采用與創業績效

經驗是生活工作實踐中的知識技能積累,能夠逐步凝練成個人的思維、意識和觀念。傳統農業生產中,勞動者通過“干中學”積累經驗,并逐步沉淀為人力資本,幫助其解決問題。而經驗整合是將已有知識、觀念、意識應用于其他領域的過程,能夠幫助企業發現并解決問題。高階梯隊理論認為,管理者的認知能力、價值觀念往往決定了企業的戰略決策和發展績效[25]。對于初創企業而言,在確定產品定位和經營模式之后,需要選擇與之相適的關鍵技術,這便需要依托創業者的先前經驗,判斷技術需求,做出合理選擇。而技術是科技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生命力,適宜的技術投入能夠同時兼顧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環保責任。該案例中,創業者意識到涉農創業若要突出產品和企業發展特色,一方面需要解決農業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擺脫傳統農業效益過低的問題,因此要對生產過程進行控本增效。鑒于此,企業在創業初期引入水肥一體數控系統用于生態蔬菜種植,大幅降低了生產資料投入成本。并且還陸續購入聯合收割機、插秧機、輪式拖拉機等用于生態大米種植,為企業節省了大量人工成本。此外還依托生物有機肥、生態種養、綠色防控、秸稈還田、節水農業技術及田園清潔生產,實現控水、減肥、減藥,廢棄物及作物秸稈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以及農田尾水回提循環利用,賦予了生態蔬菜更高的品質保障,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在產業鏈延伸上,公司主動求變,投入1 000 多萬元建成精米日產150 t 加工生產線,包括烘干、加工、包裝等,成功實現了生態大米從種植、加工、包裝到銷售的一體化發展模式。

命題3:創業者通過整合各類經驗,選擇適宜技術投入,提升入鄉創業績效。

(四)以政策支持為表征的正式制度環境的調節作用

制度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外生動力,尤其是在資源匱乏的鄉村,制度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人們認為創業行為能夠獲得政府資助,并享受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權利,將會降低個體對創業初期資源約束的擔憂[26]。擁有政府支持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多內部政策信息,從而根據政策和產業的方向提前對其自身管理體系,規則和流程進行改進[27]。以政策支持為表征的正式制度環境,一方面通過項目獎補,減緩入鄉創業者的資金壓力,優化戰略選擇,影響創業績效。案例中,企業有著每年折合1800 元/hm2的生態種植獎補,其中包括12000元/hm2的現金直補和6000元/hm2的有機肥補助,這一政策減輕了企業的土地流轉成本壓力,使其能夠把更多的資源投入生產層面。另一方面,在當地政府扶持下,企業先后獲評“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國家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區”“州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州級現代農業莊園”,并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云南好糧油”“云南省綠色食品牌”等產品稱號,自此企業知名度大幅提升,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也得到進一步擴大。

命題4:以政策支持為表征的正式制度環境通過降低資源投入成本和提升企業聲譽發揮調節作用。

(五)以價值觀念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環境的調節作用

非正式制度所體現的是鄉村的創業氛圍,以及當地人對創業事業的態度觀念。創業者感知社會群體對創業的看法,會顯著影響創業的投入與積極性,進而影響創業企業的績效[28]。良好的創業環境能夠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29]。在特殊的鄉村社會環境和資源環境下,入鄉創業所需的土地和勞動力都需從鄉村本地“資源池”獲取。積極友善的創業氛圍將有助于創業者從“資源池”中獲得資源,進而降低資源獲取成本。案例中,當地人的積極態度和較高的流轉意愿,讓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近百公頃流轉土地。除此之外,鄉村地區在制度稟賦方面往往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個人連接而缺乏正式的交易型連接,導致在進行大規模生產時,面臨缺乏大批量熟練勞動力的問題[30]。但在案例中,當地人對入鄉創業者多持歡迎態度,愿意與各類經營主體簽訂長期穩定的雇傭關系,這有效解決了企業的雇工問題。

命題5:以價值觀念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環境通過降低資源搜尋成本和談判成本發揮調節作用。

四、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本文基于扎根理論的單案例研究,深入分析鄉村資源匱乏情境下入鄉創業績效的形成機制以及正式制度環境與非正式制度環境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入鄉創業者通過整合資金、信息與經驗等創業資源,調整優化企業戰略選擇,進而提升創業績效,以政策支持為表征的正式制度環境和以價值觀念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環境通過“增減”機制發揮調節作用。首先,入鄉創業者利用信息整合幫助企業選擇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進而持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以此獲得穩定增長收益。其次,利用資金整合為企業規?;?、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提供保障,幫助其提升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和銷售業績。再次,入鄉創業者還利用經驗整合幫助企業選擇與生產產品和經營模式相適配的關鍵技術,兼顧企業生產效率與環保責任。其三,以政策支持為表征的正式制度環境通過幫助企業降低資源投入成本、優化資源投入配置、提升企業發展聲譽,發揮調節作用。最后,以價值觀念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環境通過降低企業資源搜尋成本和談判成本,優化資源投入結構,發揮調節作用。

(二)啟示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可獲得如下研究啟示:第一,入鄉創業應選擇創業者熟識的領域或行業。入鄉創業比返鄉創業更具挑戰性,在復雜的鄉村社會環境下,同業競爭中入鄉創業者需要比其他創業者具備更多的資源優勢,因此選擇自身熟悉的領域或行業進行創業,將有助于企業快速成長。第二,入鄉創業者應結合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選擇企業發展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可以避免創業的盲目性,把自身優勢充分注入創業項目中,能夠讓入鄉創業持續扎根鄉村。此外還應考慮企業發展戰略之間的協調性與適配性,充分融合企業的產品戰略、經營戰略和技術戰略,以實現效率與收益齊增。第三,入鄉創業者應高度重視制度環境的影響。在鄉村資源匱乏的情境下,制度環境將對鄉村資源整合與配置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入鄉創業者應保持對制度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并結合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制定發展目標。

入鄉創業是一個多元且復雜的問題,由于研究資源和時間限制,本文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隨著場域擴張和群體拓展,入鄉創業的內容已越發豐富,本文僅關注了涉農創業的績效形成問題,未來研究還可以嘗試從鄉村民宿和鄉村旅游等其他領域探究入鄉創業績效的形成問題。另一方面,本文采用單案例對相關問題展開分析,所得結論還需進一步利用多案例或定量分析方法進行驗證,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適性與科學性。

猜你喜歡
創業者案例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郭江濤:一個青年創業者的“耕耘夢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資源回收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讓創業者贏在起跑線上
互聯網創業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