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探究

2024-01-02 18:38駱德云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9期
關鍵詞:貧困學生資助育人

駱德云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各項工作開展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想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不斷提高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水平,確保貧困生不會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無法順利學習、安心學習、成人成才。而各種形式的勤工助學都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學習,勤工助學資助是經濟幫助,也應該是教育手段,那么這需要相關的高職院校將育人和資助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既要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貧困問題,也要滿足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價值教育。因此,各高職院校應結合職業教育特色,利用合理科學的手段來構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

一、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價值所在

(一)利于展現教育的公平性

長效機制構建是對當前的階段性、短期性的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開展進行有效的整理整合,實現系統性、全面性和全方位地落實各項勤工助學資助工作開展,有效地應用勤工助學資助的育人功能,使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更加穩固、堅實。從開始到結論,以結論的反饋來更好地實施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開展,全過程有效監督,進而有效改善和提高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開展的整體水平,更好地展現教育的公平性。

(二)利于提高貧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經濟問題,但是僅采用經濟支持,而忽略了貧困學生的精神需求,也不利于發揮出資助育人的作用。并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存在著父母陪伴較少、人際交往困難與不自信等各類問題,進而需要幫助貧困學生提高綜合能力。而構建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在協調解決各類資助問題上也會重視貧困學生的精神需求,全方位、綜合性地給貧困學生提供生活、學習、經濟、心理等各方面的幫助,更符合新形勢下的貧困學生發展。同時也會有效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勤工助學不僅可以得到相應的報酬,滿足在校期間的基本經濟需求,也能鍛煉綜合能力,有效提高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理念引領

(一)樹立“精準資助”的工作理念

要以國家新資助政策《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①《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2007-05-13)[2023-03-20],據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tnull_27695.html。為基礎,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所涉及的崗位還需進一步完善,同時對學生的選擇機制也需要遵循精準資助理念,合理科學地應用各方資源,使其資助能夠給予最需要的人和事,要將相關的資助資源效益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而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手段、大數據等有效地應用到學校各類教育工作中[1],那么在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時有效地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分析貧困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精準了解貧困學生的家庭收入、家庭組成和家庭支出,從不同層面上得出貧困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以科學的手段來認定貧困家庭。同時,在建立長效機制時要將學生在學校的所有表現和在兼職工作時的表現,以數據化的形式存儲,將所有信息與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交叉分析,有效地綜合判斷,實現精準幫扶。相關的數據也有利于觀察學生的長效發展,便于相關工作開展與學生的發展契合度更高。

(二)強化“造血型”工作理念

國家獎學金、貧困補助金、社會補助金等都是直接給予學生經濟上的資助,以緩解學生的生活經濟困難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學生長遠來看,解決學生存在的經濟問題和學生性格上自我封閉、不自信等問題,還是應采取授人以漁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校企合作可以給學生搭建更多的勤工助學平臺,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在寒暑假應強化與企業的合作,進行暑假兼職、暑假工作,而院校要檢查和檢驗單位的資質,為相關學生提供更真實、更有效、更安全的工作平臺。不僅如此,高職院校也應結合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合理科學地建立綜合性的實踐平臺,與相關企業達成助學基金基地建立等方式,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兼職崗位,不斷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能夠自信自強。將“輸血型”資助方式轉變為“造血型”資助方式,全方位落實資助,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

三、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

(一)完善選擇機制

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前提是選擇學生,或者是學生選擇崗位,合理科學的選擇是保障勤工助學工作開展公平和有效性的關鍵。首先,針對貧困學生的評定。只有貧困學生評定工作開展得公平,才能夠將相應的資助給予最合適的人,高職院校有效地完善評定機制才能夠使最終評定的結果得到學生、學校、企業和社會各界的認可,才能夠使后續的資助育人工作更好地實現長效發展。因此,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建立應結合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完善評定機制。其一,明確評定標準。結合國家相關政策與地區發展經濟水平對所有學生的生源地經濟情況和生源地的人均收入水平進行有效調查和分析,全方位了解學生家庭的實際收入,包括醫療、生活、教育等支出情況。其中更需重視的是是否經歷過自然災害,家庭成員中是否有重大疾病,學生是否存在孤兒、殘疾等問題,了解家庭的低保情況,負債情況,綜合各方面科學合理地制定貧困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標準。并且,要對其相應的標準進行合理的規劃,建議分為貧困、一般貧困、特別貧困三個標準,要有具體量化的內容,建立細致、全面、明確的評定標準,使評定工作符合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長效發展。其二,實現動態化評定工作管理。評定工作不應該是固定的,其原因是每一個家庭的狀況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停地發生變化,就業市場環境和學生自身兼職的變動都會使學生的貧困評定受到影響。因此,各高職院校在開展各項評定工作時,應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全方位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狀況,評定工作是動態的,是可以做針對性調整的,無論是微調,還是大調,其目的都是為了有效落實資助育人目標。其次是學生和工作崗位匹配度評定。學生與工作的匹配度可以提高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評價,有一部分工作與學生的匹配度較低,學生積極性不高,當然也有學生的責任心不夠的原因,導致崗位工作完成效率低,符合企業兼職實際,也未發揮出勤工助學應有的育人作用。因此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崗位和學生選擇機制,結合崗位針對學生專業情況和綜合素質,優先選擇專業中家庭貧困的學生。結合貧困學生情況選擇崗位,從專業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崗位,從而有效地保障學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達到勤工助學資助育人目標。

(二)構建全面支持機制

資助育人僅是經濟上的支持,過于單一,無法實現育人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在構建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時應實現全面支持機制,人力支持、經濟支持、物質支持的有機結合才能夠發揮出資助育人的作用[2]。其一,人力支持。為提高資助育人的工作水平,高職院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一支能夠與院校各項工作開展相結合的育人隊伍,由校級領導牽頭,學生管理工作教師團隊共同參與,負責參與和跟進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情況,使資助育人工作開展得更加專業。另外,高職院校的所有教師都應是資助育人的教育者,還可以引入一些學生作為資助育人工作團隊的成員,全方位幫助貧困學生開展更好的學習,更加靈活有效地為相關學生提供服務。其二,經濟支持??紤]學生生活所需與考慮學生長線發展,高職院校應結合國家所撥的資助資金,運用更多的社會資助資金和籌集資金,一方面要保障貧困學生生活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學生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而高職院??梢跃C合分析學生的發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金,對學生的科研、創新創業、就業發展等各方面提供靈活的經濟支持,全方位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落實勤工助學工作開展的同時,為學生多提供一份經濟保障。其三,物質支持。高職院校在開展各項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時各項物質基礎可以促進相應的工作開展更加有效率,一方面,為相應的工作開展提供物質條件、場地、硬件等,使相應的工作開展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也要給貧困學生提供相關的物質條件,鼓勵學生能夠進行科技研究、創新創業等。另外,學校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搭建一系列符合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能夠在校園內有兼職的平臺,進一步推進勤工助學工作開展。

(三)優化教育機制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要使資助作為開始、育人作為歸宿,資助是解決貧困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參與學習的一種手段,資助育人則是通過資助來發揮育人功能,實現“全面育人”目標。其一,創設針對性課程體系。資助育人工作應是全面的、系統性的、長效的,高職院校應結合師資力量,綜合考慮資助育人工作開展實際情況,分析貧困大學生的特性,開設針對性的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必修課程是關注學生發展的共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養教育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實現全面發展。并且,選修課程應分析貧困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性,在保障共性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兼顧貧困學生的差異性,創新創業教育與興趣愛好培養等[3]。其二,強化心理教育工作開展。結合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發現,很多貧困學生由于缺少家長的陪伴,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比普通大學生承受著更多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針對家庭貧困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心理教育,為了有效地幫助家庭貧困學生樹立自尊心,在開展心理教育時,盡可能地避免集中進行,同時在開展相應教育工作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信仰、有理想、自信自強的新一代大學生。另外,要強化貧困學生工作能力和專業能力提升,使其能夠更好地完成勤工助學所涉及的工作內容,長效的基礎是學生能夠自食其力,自己滿足生活上所需的經濟。

(四)開放參與機制

為了提高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更加公平,在構建長效機制時可以設立開放參與機制。其一,高職院校內部教師全員參與。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是全方位的、綜合性的,需要高職院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參與到相關的工作中出謀劃策。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實際情況搭建一個綜合性的所有教師參與資助育人的平臺,要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夠為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提供服務,使相應的工作開展更加符合相關政策、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符合新形勢下學生的發展[4]。其二,學生互助參與。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開展,由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組成,既有家庭貧困的學生,也有普通學生,使普通學生能夠參與到資助育人工作中,實現群策群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義務勞動,或是小額捐贈等,利用這些方式促進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更加有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更好地幫扶本院校的貧困學生,還可以培養整個院校的學生樹立樂于助人精神,引導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幫助更多的人,無論是幫助貧困兒童,還是幫助貧困地區的學生發展,都是有利于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其三,合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教育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教育形式,針對貧困學生相關的職業院校應與企業達成合作,為學生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蛘呶嗟钠髽I來資助貧困學生學習,建立相關的資助基金。此外,還可以與有關的企業合作,為貧困學生提供兼職機會,實現“造血型”資助,使學生能夠自助。

(五)建立反饋機制

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有效性,需要在反饋機制中有效體現出來,通過相應的反饋更好地調整資助育人工作方式,優化工作效率,實現長效發展。其一,持續跟蹤機制。從勤工助學認定學生開始就應該給本院校的所有相關學生建立相應的數據信息庫,包括認定標準、資助信息、學習情況、思想道德品質、心理發展狀況和在工作中的各項表現、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等全方位的信息。并且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動態跟蹤,涉及學生的兼職情況、勤工助學、家庭變化等,使相關的跟蹤機制能夠更好地促使相關教育工作者為貧困生提供服務。其二,全面評估機制。全方位、多維度的評估體系可以有效地使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更加公平,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是一部分。同時還應該了解學生的校外兼職情況與勤工助學情況,并將相關的信息納入統一的評估機制中,對學生的資助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從而有效保障相應的工作開展更好地滿足貧困學生的實際需求。其三,及時反饋機制。有效的跟蹤和評估是基礎,還需要通過及時反饋,了解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落實情況,充分掌握貧困學生的發展情況,了解參與勤工助學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情況,根據相關的反饋內容合理科學地調整學生的資助金額、資助方式和提供的崗位,從而有效發揮育人功能。

四、結語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需要高職院校重視“造血型”育人工作開展成效。不斷完善相關機制,積極采取各類措施使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將相應的工作和資助更科學地配置給最需要的人和事。

猜你喜歡
貧困學生資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軍旅書法家李洪海捐助蘭考縣貧困學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籌資百萬救助貧困學生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