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傳播視域下藝術類大學英語“一心一法三用”課堂教學創新實踐
——以新視野讀寫教程思政版第1冊為例

2024-01-02 02:00宋娟娟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英語能力教學

宋娟娟

引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歷史、人文、生活方式、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世界密切聯系的今天,為了使我國的國家形象不受損害,向國際社會傳播真正的中國聲音尤為重要且意義重大。2021年5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新的時代背景賦予了中國大學新的使命和擔當,它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優質人才的巍巍學府,還應是助推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陣地。中國大學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應積極發揮在教育文化領域國際交流合作中獨特的“搭橋”“握手”“交心”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向國際社會展現全面的中國,助力國家國際傳播能力提升。

藝術類大學英語課程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必要性

作為世界通用語的英語,既是我國在國際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進行交流的主要語言工具,也是我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語言媒介。大學英語課程是普通高等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和儲備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和中華文化交際能力,能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質人才。高校應深刻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滿足大學生個人成長需求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內涵。以筆者就職的西安音樂學院為例,《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西安鼓樂概論》《西方鋼琴藝術史》《中國古代樂論文獻導讀》等諸多課程,不僅能讓學生廣泛了解世界優秀音樂,同時也能使其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價值。隨著學校的不斷發展,與國外音樂院校的合作逐漸增多,國際間音樂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國外比賽演出,可對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因此,藝術類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應該充分考慮藝術院校的特色,積極發揮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性,培養學生思辨地看待與理解中外文化差異的能力,幫助學生把對中國文化的體悟與理解用英語表達出來,以真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現中國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國際傳播意識、有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藝術人才,為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藝術類大學英語學情現狀

鑒于藝術類大學英語課程對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必要性,大學英語課程不應固步自封,而要在教學實踐中革新開拓,與時俱進,不斷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問題,因此,了解學生的學情是開展教學改革必不可少的一步。從2019年至2021年,筆者對剛入校的大一新生進行了關于英語學習的匿名問卷抽樣調查,充分詳盡地了解了學情,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數據。問卷內容涉及英語學習的目的、學習計劃、困難環節、喜歡的授課方式,等等?;厥沼行柧矸謩e為329 份(2019 年)、135份(2020年)、516份(2021年);參與學生分別約占當年總人數的37%、15%、57%。其中,2019 年、2021 年參與的學生涵蓋全院所有專業,2020 年只有筆者所帶的大一班級參與了問卷抽樣調查,雖然抽樣的學生數量占比較少,但參與學生涉及全院半數以上的專業,故數據對本班的個性化教學改革乃至其他班級依然有著積極的參考價值。對比分析三年的學情數據統計可知,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1.英語水平差異明顯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連續三年新生高考成績有著相似的分布趨勢。57%(區間均值)的學生高考成績在0~90 分之間,側面反映出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處于中等及偏差水平,個別學生英語幾乎是零基礎。據了解,一些學生在備考音樂院校之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專業課學習之中,文化課的復習時間相對較少,且藝術類院校文化課的錄取分數比普通高等院校較低,這也是導致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有43%(區間均值)的學生英語成績在90~150之間,處于中等偏上及優秀的水平。學生英語水平差異明顯,良莠不齊。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不能單一,要靈活、有層次,既要保證基礎差的學生能聽得懂、學得會,又要滿足基礎好的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需求,對教師來講是挑戰,也是開展教學創新的切入點和契機。

2.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計劃性且投入時間較少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科學,需要長久的堅持,循序漸進才能學有所成。根據問卷統計,60%以上的2019 年、2020 年入學新生沒有安排學習計劃的習慣,而2021 級新生的人數在該問題中的占比上升到79.84%。課前預習的學生雖逐年有所增加,但占比僅有11%(均值),大多數同學只是偶爾為之。此外,近半數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時間每天少于半小時,學習一小時以上的學生只有6%(均值)。沒有養成制訂英語學習計劃和課前預習的習慣,又缺少時間的投入,這勢必會影響學生課堂英語學習的效果,加之當下大學英語課程緊湊的教學進度,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落入“不預習—上課聽不懂—學習效果差—更不想預習”的惡性循環中。

3.對英語學習存有畏懼心理,缺乏自信

多數音樂專業的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存有一種畏難情緒。2019年和2020年的問卷數據顯示,在英語學習,如詞匯應用、語音、聽力、口語表達、翻譯、寫作等環節,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其中占比最大的前三項分別是詞匯應用(69.6%,63.7%)、口語表達(55.93%,62.22%)、寫作(50.46%,51.11%)。2021年此項的問卷內容稍有調整,但詞匯應用和口語表達依然是學生英語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占比高達60.66%和56.20%。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礎,而口語表達和寫作是最為重要的輸出性能力,即交流溝通的能力。學生由于在詞匯應用方面有困難,害怕犯錯,導致不敢在課堂上用英語回答問題,不敢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制約了他們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一系列的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缺乏自信,一些學生會產生抵觸和恐懼心理,嚴重者甚至會放棄英語學習。

連續三年的問卷調查讓筆者充分地了解到學生英語學習的真實情況,及時發現了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痛點,為后續開展精準課堂教學創新做好必要的準備。

國際傳播視域下藝術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創新實踐

課堂教學創新一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學情、學習效果的反饋數據進行科學地分析,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創新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評價,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實現新時代高校教育背景下的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教學現狀,筆者提出了“一心一法三用”的課堂教學創新實踐,即以學生為中心,一班一法,精準教學;用英語傳播中國聲音,用思辨明理,用思政育人。下面,筆者將以新視野讀寫教程思政版第1 冊為例,詳細闡述“一心一法三用”的課堂教學創新實踐。

1.以學生為中心,一班一法,精準教學

2018 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堅持學生中心,全面發展”?!耙源龠M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痹谛聲r代高校教育發展的背景下,教師不能只是單一地傳授知識,工作重心應從“課堂、教師、教材”的“老三中心”,向“學生、學習、學習過程”的“新三中心”轉變,著力于學生的發展、著力于學生的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轉變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不能流于表面,成為空話,而要切切實實地體現在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

以筆者所教課程為例,首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從更換教材開始,要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在連續三年的學情抽樣調查中,學習英語的目的為“出國深造”的學生平均占比為32.98%;學習目的為“考研”的學生平均占比高達75.25%。顯然,學生對自身英語學習有較明確的方向性和較高的學習要求。之前使用的教材出版年代久遠且未曾更新,課文內容存在陳舊、詞匯簡單、與時代脫節等問題,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出現了學習差的同學沒興趣、學習好的同學不屑學的尷尬局面。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滿足,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課程目標實現困難,人才培養目標更是無從談起。為此,自2021年起,授課教材更新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思政智慧版》。該教材的選篇緊跟時代且涵蓋領域廣泛,兼具工具性、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如第一冊中的Unit 1 Fresh start、Unit 5 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Unit 7 Hoping for the better 等單元的文章體裁多樣,緊扣時代主題,有鼓動人心的開學演講、有講述平凡而偉大的體育故事、有對誠信品德的論述……當教材內容不再和學生的生活有距離感時,學生會更容易融入其中。此外,筆者認為該教材的最大亮點是課后習題中有關于中西方文化的翻譯訓練,通過對比翻譯,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幫助藝術類大學生逐步建立國際傳播意識,為日后在國際交流中自信地展現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打好基礎。該功能與本課程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國際傳播意識,培養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復合型藝術人才的目標相一致。

其次,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中“華麗轉身”。英語學習重在語言的應用與實踐,只有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給予學生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才會促成良好的學習效果。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中,多是重教學內容,輕學生發展;重知識輸入,輕能力輸出,加之課時緊、教學任務重、班級龐大等因素的制約,課堂教學極有可能變為教師的“獨角戲”,背離了教學初心。教師勞心勞力地教,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因此,教師必須跳出知識傳授者的單一身份,而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者、組織者、合作者、評價者、幫助者等,完成“華麗轉身”。以新視野讀寫教程思政版第1 冊UNIT 7 的教學為例,根據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內容,筆者設計了一系列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實踐活動,助力學生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其跨文化思辨能力及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意識?;顒由婕坝⑽膯柧碚{查、用英語講中國誠信故事、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英文辯論,等等,貫穿了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覆蓋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為了不使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筆者在課堂推出No Pains No Gains 的獎勵制度,鼓勵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只要參與,就能拿到積分,參與次數越多,相應的積分越高,平時成績越高,反之亦然。此項獎勵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學生怯場害羞怕犯錯的顧慮,越來越多的學生從被動聽課到主動參與。在活動中,教師不斷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提高思辨能力,改善了他們的學習效果,為整個班級創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英語學習氛圍和良性的學習環境。在課文學習的4 課時中,筆者身兼策劃者、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幫助者等諸多身份,只為服務學生這一主體,讓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積累、語言的實踐,有效習得一門外語??傊?,“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就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和動力,讓學生“鮮活”起來。

最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還需將學生的專業特點、情感、個性等因素考慮在內。對此,筆者提出了“一班一法,精準教學”的理念,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促成最優學習效果。雖已在每學期初的學情問卷調查中掌握了學生大概的學習情況及發展訴求,但因專業、情感個性等不同,學生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反饋和效果也不同,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筆者所帶的班級中,舞蹈專業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都較弱,個別學生的英語甚至是零基礎,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強,因此,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的教學方式更適合他們,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優勢,激發學習熱情和動力,使其建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聲樂專業和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激情滿滿,舞臺表現欲強,課堂活躍度高,英語綜合能力較強,小組討論、師生互動討論、個人陳述等課堂活動效果更佳。在英語視聽說課堂上開展英文歌劇聽寫與演繹訓練時,善于演唱的他們能很快投入到歌曲中,英文聽寫的效果明顯好過枯燥的習題形式,有些學生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哼唱。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英語,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內在興趣和動力,讓英語學習“活”了起來。民樂專業的學生踏實認真,學習動機明確,多數學生有考研的意向,教學中更注重學生英語讀寫的輸出訓練。此外,針對“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計劃性且投入時間較少”以及“詞匯和表達是目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等問題,各班開展了超星學習通“21 天英語學習”的線上主題打卡活動,根據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置不同的主題打卡,如單詞記憶、英文誦讀、英文歌曲演唱、英文配音、英文小說閱讀打卡等,打卡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自愿參與,并通過加平時分數給予鼓勵,學生在堅持打卡的過程中逐漸增加了英語學習的投入時間,建立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英語相關能力得到了訓練,班級學習氛圍有了很大改善。根據連續三年的學習通后臺數據統計,筆者所帶19 級4 個班級大二學年線上打卡平均參與度為78.16%;20 級4 個班級大二學年平均參與度為83.59%;21 級3 個班級大一學年的平均參與度為92.98%。由數據可見,各級學生參與度呈上升趨勢,側面反映出學生對此項活動的認可,以及該活動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性,可以適當推廣??偠灾?,以學生為中心,找到學生的學習痛點,精準施教,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用英語傳播中國聲音,用思辨明理,用思政育人

在最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中對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的闡述中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可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苯處熢谂囵B學生基本語言交際技能的同時,要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

以新視野讀寫教程思政版第1 冊UNIT 7 Section A When honesty disappears 為例,本單元第一課時為pre-reading activities,是文章精讀分析前的一些熱身準備活動。教學目標是:

(1)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honesty.

(2)to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clearly in the sequence of time and space.

(3)to discuss some social phenomenon about dishonesty critically.

(4)to practice honesty and behave positively.

其中教學目標(1)和(2)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提升學生的國際傳播意識,是一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課堂創新;目標(3)讓學生通過討論與分析社會中的不誠信現象及背后原因,培養他們思辨地分析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目標(4)通過學習討論,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踐行誠信,充分發揮教學中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目標(3)和(4)體現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政育人與思辨能力的“雙劍合璧”。

針對大部分學生缺少學習規劃、課前無預習習慣的問題,本課程采用的是線上(學習通)+線下(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式。課前布置線上作業,即Are there any idioms/quotes bound up with honesty?要求學生搜集一些和誠信有關的中英雙語成語典故、名人名言等,搜集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學生能積累一些和誠信相關的英文表達,為課堂輸出訓練做好準備。線上學習的內容以知識積累類為主,任務量不大,操作簡單,不用花費太多時間,且線上學習是過程性評價的一部分,最后會計入學生的總評成績,所以,絕大部分同學都能按時完成?;氐秸n堂上,筆者還會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些熱身小問題,以及更多和誠信相關的背景詞匯。熱身問題通過學習通發布,學生可即時在大屏幕看到大家的回復,學習通也能立刻以數據加圖表的方式分析答題情況,直觀、明了、新穎。本環節的設置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注力,還能為學生提供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詞匯表達,降低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當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后,筆者引出本課時的第一個重要環節story-telling,用英文講中國的誠信典故——季札掛劍??紤]到學生在口語表達及詞匯應用方面的困難,筆者特為學生提供了季札掛劍的故事動圖、中文解釋,以及英語關鍵詞、句型,為語言輸出搭建“腳手架”。學生對照關鍵詞提示,兩兩相互講述,彼此找出問題再改進,時間為6 分鐘,之后在課堂上展示。通過一系列的積累、鋪墊、準備,學生更容易開口表達,增強了用英語交流的信心,提升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闡釋能力,使他們建立了文化自信,讓中國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成為可能,這也是培養學生國際傳播理念和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

此外,根據學校藝術專業的特點及育人目標,筆者將課程思政元素以各種形式有機融入課前、課中及課后等各個環節,在英語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時,應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注重思辨能力培養,學生有明辨是非的思考能力,才不會崇洋媚外。思政和思辨二者聯系緊密,在教學中可以有機結合。

在完成名人名言的解讀、成語典故的講述后,筆者進一步通過提問讓學生理解誠信的本質是什么?問題(1)What is the nature of honesty?學生對此展開課堂討論與思考,進一步探討誠信度。問題(2)How honest are you?通過觀看視頻短片、現場參與的方式進行。筆者提前準備好關于大學生誠信的問卷調查,并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誠信度。問題(3)Is honesty out of style?誠信有沒有過時?引導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不誠信行為,以小組為單位,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講述不誠信的現象,并討論“如果沒有誠信會發生什么?”問題(4)What should we college students do?啟發學生思考作為大學生應該怎么做。4 個問題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由己到人,又由人到己,學生思考討論的過程不僅是他們思辨明理的過程,更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是思政育人的過程。課后學生有兩項任務需要完成,作為課堂教學的互補和延伸。任務1(復習性產出訓練):Find more Chinese stories on honesty and try to retell them in English.用英語講更多關誠信的中國故事;任務2(遷移性產出訓練):在學習通的主題討論板塊發布誠信話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與討論,即Sometimes people tell white lies to avoid hurting others’feelings.Should these people be considered honest or dishonest? Why?善意的謊言算不算不誠實行為,談談你的看法。如下圖所示,從課前的線上任務驅動,到課中的口語產出活動和小組討論,再到課后兩項復習性、遷移性產出訓練,充分體現了本課時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是一次用英語傳播中國聲音、用思辨明理、用思政育人的課堂教學創新實踐,學生線上任務的參與度及課堂氛圍較之前有著明顯的提高和改善。

結語

教育是一個永遠都需要創新和進步的行業。我國的高等教育環境近年來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音樂院校的英語教師面臨著更多樣化的挑戰,需不畏挑戰、不斷探索,以課堂為主陣地,加快大學英語的課程建設,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勇敢擔負起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根據音樂院校學生的鮮明特點因材施教,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細化教學評價,開展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之道,開創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的新局面。

猜你喜歡
英語能力教學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