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出土漢代陶灶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學博物館藏品為例

2024-01-05 03:00周尚娟
農業考古 2023年6期
關鍵詞:馬蹄形灰陶西漢

周尚娟

灶,烹煮食物之器具,是人類飲食工具的創造和改良,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早在史前時期,伴隨著對火的應用和對熟食的需求, 人類就開始架火堆、壘支腳、造火塘,配合陶鬲、罐、釜等炊器,烹煮食物。 隨著這種烹煮經驗的積累, 發明盆形灶、盆形鼎狀、筒形灶和釜灶等,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如陜西的渭南北劉遺址、千陽縣豐頭村遺址、高陵楊官寨遺址等, 都有陶質釜灶等實用器的出土。進入戰國時期,出現了臺面灶,后經秦漢發展延續至今,成為中國飲食炊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專門用于陪葬的陶灶,是一種模型明器,最早在戰國時期的秦人墓中出現。 在漢代因厚葬習俗的盛行,陶灶是最有代表性的隨葬模型明器之一。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全國各地均出土了大量陶灶明器,既有普遍性特征,也有地域性特色,遂受到學界關注。本文以學界研究狀況為依據,對西北民族大學博物館收藏漢代陶灶進行梳理,重點介紹代表性器物,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并闡釋文化內涵。

一、陶灶研究現狀

陶灶是墓葬器物研究的一個重要專題。 隨著墓葬考古報告資料的公布, 在各地墓葬及隨葬品綜合研究內容中,包含了陶灶特征、類型和時代的分析,為陶灶的專門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陶灶專題研究日益受學界關注,成果逐漸增多。首先,考古類型學分析方面,高蒙河、梁云先生從陶灶溯源角度,分別對先秦和秦漢墓葬出土的原始陶灶進行類型學劃分、斷代和演變規律探討,也出現了一些對兩漢陶灶的系統性考察和對比的研究①。其次,從陶灶的造型、紋飾和文化內涵展開研究是一大亮點。學者們通過分析, 從不同視角探討漢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喪葬習俗,解讀陶灶蘊含的生死觀、孝道思想、祭灶習俗和古人追求的升仙思想等,但側重方面不同,論述深淺程度亦不同,包括綜合概述、特殊器型研究、紋飾內涵探析、精品器物論述,以及對陶灶上所飾淺浮雕炊具、餐具的細致分析②。再次,地區性的專題研究最多。對關中、西安、山西、河北、河南、徐州、北京、嶺南、三峽、重慶奉節等地區出土陶灶明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有一些全面深入的研究③。盡管如此,還有一些涉及不足的地區,如缺少甘肅、內蒙古等地區陶灶的系統探究。 近年高校一些碩士研究生就地區性專題研究較多,無疑填補了不同地域陶灶研究的空缺,但存在研究不深入的問題。另外,以博物館藏陶灶為研究對象,也具有代表性,但多以文物賞析的視角進行介紹, 缺少細致的分析和討論。

從各地陶灶出土情況和研究看,關中、河南地區出土陶灶最多, 體現了農業文明和漢代喪葬文化的重要內容。由于漢代是一個疆域不斷擴充,中原文化大發展并不斷向外傳播的階段, 從全國陶灶研究發現,其他地區陶灶都有人口遷徙、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因素,特別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傳播,顯示出普遍的漢文化特點。就甘肅而言,甘肅中東部地區陶灶與關中陶灶類型基本一致,而河西地區出土陶灶顯然是漢朝連通絲綢之路、建立河西四郡后,中原文化向西傳播的結果。

陶灶專題研究看似小眾,但近些年持續熱門。雖然出土陶灶很多已公布,但還有一些情況不明,甚至流散民間的狀況,所以,以博物館藏品、民間收藏品為對象的研究,也應給予重視。

二、館藏代表性器物介紹

西北民族大學博物館收藏有25件漢代陶灶,經多方求證獲悉,大多出自隴東、隴南,少數來自陜西寶雞和寧夏固原等地。 這批陶灶從器型可分為圓形、馬蹄形、方形、長方形和馬蹄形帶足器,本文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器物作分類介紹, 并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圓形陶灶

館藏共6件,泥質灰陶,器型各有特點,根據灶體形態又分五類。 由于此類陶灶出土或見于發表資料的較少,本文全部予以介紹,以供研究參考。

第一類,灶面有圍墻,口沿兩側呈現前低后高的梯形增高形,灶尾有熏爐形煙囪。灶面有一個火眼,上置釜,灶門呈方形,灶身素面,不封底。共2件:1件灶面直徑19厘米,通高7厘米,后圍墻高2.5厘米(見圖1);另1件灶面直徑20厘米,通高9厘米,后圍墻高3厘米(見圖2)。

圖1 圓形陶灶第一類④

圖2 圓形陶灶第一類

第二類,灶面后半部分有高圍墻,灶與圍墻分體制作后粘接。 灶面有兩個火眼, 呈前小后大排列,灶門呈拱形,灶身素面,不封底。灶面直徑31厘米,灶臺高9厘米,圍墻高8厘米(見次頁圖3)。

圖3 圓形陶灶第二類

第三類,灶面后半部分有較高圍墻,其兩端豎立高于圍墻的圓柱。 灶面有兩個火眼, 呈前后排列,大小相當,灶門呈方形,灶身素面,不封底。灶面直徑26厘米,灶臺高6厘米,圍墻高5厘米,柱頭高8厘米(見次頁圖4)。

圖4 圓形陶灶第三類

第四類,灶面有圍墻外卷,僅灶門上方開口,灶身不封底。灶面有兩個火眼,呈前后排列,上置小釜.灶門呈梯形,上窄下寬,灶門上方繪網格紋。灶面直徑27厘米, 灶臺高7.5厘米, 圍墻高4厘米(見圖5、圖6)。

圖5 圓形陶灶第四類

圖6 圓形陶灶第四類灶門紋飾線描圖

第五類,呈圓鼓形,灶身不封底。灶面有兩個火眼,左右呈一大一小排列,上置釜、甑,后有一個圓形出煙孔。灶門為半圓形,不落地,灶門兩側一周刻畫網格紋和弦紋。灶面直徑22厘米,高11厘米(見圖7、圖8)。

圖7 圓形陶灶第五類

圖8 圓形陶灶第五類線描圖

(二)馬蹄形陶灶

館藏10件,器型和紋飾大多具有普遍性,今選取4件具有獨特之處的器物略作介紹。

1.馬蹄形灰陶灶

灶面有一個火眼, 上置一釜, 灶尾斜置出煙筒。灶門拱形,不落地,灶身封底。灶眼向后刻畫三角幾何紋。灶面長24厘米,寬20.5厘米,高8.8厘米(見圖9、圖10)。

圖9 馬蹄形灰陶灶

圖10 馬蹄形灰陶灶線描圖

2.灰陶灶

灶、釜連體,有三個釜眼,大小相當,前后呈三角“品”字形排列,灶前端出檐,灶尾煙囪為圓形凸起,灶門方形,灶身不封底。灶面紋飾豐富,模印耳杯、釣、勺、盤、豆、刀、刷、環、箅子等廚具,以及魚、鱉、蟹等食材;灶門一側立一大一小兩瓶,另一側為跽跪的婦人,高發髻,細腰身,身姿后傾,作持物狀;灶門上額為菱形、網格、卷云紋。灶面長24厘米,寬20厘米,高10.5厘米(見圖11、圖12)。

圖11 馬蹄形灰陶灶

圖12 馬蹄形灰陶灶線描圖

3.醬黃釉陶灶

釜灶連體,有三個釜眼,大小相當,前后呈三角“品”字形排列。灶前端出檐,灶尾煙囪為凸起方柱形,灶門方形,灶身不封底。灶面淺浮雕模印勺、瓢、刷、鉤、鏟、錘、箅子等廚具,以及魚、盤中雞肉等食材,形態生動,灶面一周為菱格紋;灶門一側立瓶, 另一側模糊難以判定, 上額及邊沿還有菱形、網格紋。灶面長21厘米,寬18.5厘米,高8.5厘米(見次頁圖13、圖14)。

圖13 馬蹄形醬黃釉陶灶

圖14 馬蹄形醬黃釉陶灶線描圖

4.綠釉陶灶

釜灶連體,有兩個釜眼,前后呈一大一?。孕。┓植?。灶前端出檐,灶尾煙囪為凸起圓錐形,灶門方形,灶身不封底。灶面模印勾、刷、鏟、瓢、盤等,以及一盤串肉,灶沿一周菱格紋;灶門一側立瓶,上額為菱格紋,另一側模糊不清。灶面長21厘米,寬16.7厘米,高9厘米(見圖15、圖16)。

圖15 馬蹄形綠釉陶灶

圖16 馬蹄形綠釉陶灶線描圖

(三)長方形陶灶

館藏6件,器型和紋飾多具有普遍性,今僅選取3件有突出紋飾的器物略作介紹。

1.黃綠釉陶灶

釜灶連體, 有兩個釜眼, 前后呈一小一大排列。灶門拱形,灶頭有短擋火墻,灶尾煙囪為短方柱形,灶身不封底。灶面釉色脫落、不均,呈黃綠色。灶面模印刀、鉤、勺、釬、刷、鏟、盤、三角支架等廚具,以及魚、串肉,四邊有凸棱。灶面長26.5厘米,寬17.5厘米,高9.8厘米(見圖17、圖18)。

圖17 長方形黃綠釉陶灶

圖18 長方形黃綠釉陶灶灶面線描圖

2.綠釉陶灶

釜灶連體, 有兩個釜眼, 前后呈一大一小排列。灶門拱形,灶頭有短擋火墻,灶尾煙囪為短方柱形,灶身不封底。灶面釉色脫落、不均。灶面模印刀、叉、鉤、勺、釬、案等廚具,以及魚、羊頭,四邊都有網格紋。灶面長31厘米,寬20厘米,高9.8厘米(見圖19、圖20)。

圖19 長方形綠釉陶灶

圖20 長方形綠釉陶灶灶面線描圖

3.灰陶灶

釜灶連體,有一個釜眼,灶門呈拱形,灶頭延伸出短擋火墻,灶尾煙囪為短方柱帶孔,灶身不封底。灶面模印廚具和食材,排列清晰有序。食材為魚、雞(鴨),工具有鏟、刀、叉、釬、鉤、俎、勺、錘、耳杯、三角支架、箅子等。灶面長29.5厘米,寬20厘米,高9.5厘米(見圖21、圖22)。

圖21 長方形灰陶灶

圖22 長方形灰陶灶灶面線描圖

(四)正方形陶灶

僅1件,泥質灰陶,釜灶連體,有三個釜眼,大小一致,前后呈三角“品”字形排列。灶門方形,灶身素面,不封底。灶面長25厘米,高7厘米(見圖23)。

圖23 正方形灰陶灶

(五)馬蹄形帶足陶灶

館藏2件,器型基本相同,為特殊器型,由馬蹄形灶演變而來。

1.黃綠釉陶灶

灶面馬蹄形,前方后圓,封底,灶底附帶四足。釜灶連體,有兩個釜眼呈前大后小布置。灶前端出檐,灶尾有短柱形煙囪;灶門拱形,落地,灶底前端延伸出方形臺面,平臺之上灶門兩側有矮擋火墻。灶面模印勺、刷、鏟、錘、釬、瓢、箅子等工具,以及盤中魚,灶沿飾菱格紋、乳釘紋;灶門兩側及上額飾菱形幾何紋,灶門一側為跽跪的婦人,頭戴冠,著裙,身體微弓,作撥火狀,另一側為一瓶。灶面長27厘米,寬14厘米,高13厘米(見圖24、圖25)。

圖24 馬蹄形黃綠釉帶足陶灶

圖25 馬蹄形黃綠釉帶足陶灶線描圖

2.灰陶灶

灶面馬蹄形,前方后圓,封底,灶底附帶方柱形足。釜灶連體,有兩個釜眼呈前大后小布置,灶前端出檐,灶尾有短柱形煙囪;灶門呈方形,灶底前端延伸出方形臺面, 平臺之上灶門兩側有矮擋火墻。灶面模印雙魚、鍋圈、鉤、勺、錘、刷、箅子等,灶檐飾菱格紋、乳釘紋;灶門上額為弦紋和菱形幾何紋,灶門左右飾雙環紋。灶面長30厘米,寬15厘米(見圖26、圖27)。

圖26 馬蹄形帶足灰陶灶

圖27 馬蹄形帶足灰陶灶線描圖

三、館藏陶灶器型特征分析

從數量看,館藏陶灶以馬蹄形灶、長方形灶為主,其次為圓形灶。為了厘清其分布地域和時代,有必要結合出土陶灶的總體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和特征分析。

(一)兩漢常見陶灶器型

兩漢時期是陶灶明器制作的興盛時期, 常見馬蹄形灶、長方形灶。馬蹄形灶在西漢早期就有,西漢中期流行于關中地區及周邊, 一直延續至東漢晚期。長方形灶出現于西漢早期,西漢中期以后盛行于河南,并逐漸流行于南、北方很多地區。根據這兩類陶灶灶眼判別,分為三眼、兩眼和一眼。漢初一般為三個灶眼;漢中期以后繼續流行三個火眼,并出現前后兩個灶眼;東漢晚期出現簡化的獨眼灶。釉色方面:漢代中晚期開始在陶灶表面飾鉛釉;東漢時期流行釉陶灶。紋飾方面:西漢初期以素面為主,或有一些簡單的幾何紋飾;西漢中期以后裝飾紋樣趨于復雜精美,以淺浮雕模印工藝居多,還有刻畫、平雕圖案等,幾何紋飾種類增多,并出現人與瓶或罐的器物組合圖案;東漢晚期又逐漸簡化。另外,西漢早期釜、灶分體制作,西漢中后期至東漢時期灶、釜連體,釜突出于灶面,東漢中晚期又出現釜、灶分體。

經過比較,館藏馬蹄形灶和長方形灶,大多紋飾突出, 有釉色, 還有不少灶面將釜和灶連為一體, 基本具備西漢中晚期到東漢中期關中及周邊陶灶的特點,僅有一件馬蹄形灰陶灶(見上文圖9、圖10),釜、灶分體,上置釜,僅加少量幾何紋,符合東漢晚期風格。

同時,馬蹄形帶足陶灶,在關中和中原地區有一些發現。西安市長安區漢墓M15:16帶足陶灶,被定為西漢中晚期[1](P28、P31、P37)。西安市1997方M11號墓[2](P130圖、P133)、雅M29號墓[2](P264圖、P265)、雅M58號墓[2](P279圖、P282)亦出土同類器,也被定為西漢晚期。其器物造型都與本館所藏一致,灶身下有四柱足,又似熊足,紋飾幾乎相同。由此可見,館藏帶足陶灶模型亦出自關中, 時代為西漢晚期。 從帶足的特點看,顯然便于移動,性質與行灶[3]相同。

(二)圓形灶出土情況

在諸多陶灶類型中,圓形灶相對較少,一般為泥質灰陶,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多器型簡潔、樸素,但是在火眼數量、灶門、煙囪和灶面裝飾上存在差異。在地域分布上,在關中、河南、遼寧、河北、北京、甘青、山西、內蒙古等北方地區,以及江漢地區,都有零散發現。根據發現和研究,扼要列舉如下:

1.關中地區:陜西臨潼劉莊發掘的戰國晚期磚室墓的1件陶灶,圓形灶,素面,無底,無沿,灶門不落地,三個火眼[4](P12),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圓形鍋臺陶灶。就漢代圓形陶灶而言,在西安中小型墓葬有少量發現,如林屯新豐M193:5[5](P1574)出土圓形陶灶1件,素面,一個火眼,為東漢中期墓葬;林屯新豐M687:2[5](P1840)、西安郵電學院M22:31[6](P833)各出土1件,只有一個火眼,無底,為東漢中晚期墓葬。

2.河南地區:洛陽、鞏義、禹縣、許昌等多地都有零散發現,大多為一個灶眼;時代從西漢中期延續至東漢晚期。 如許昌地區文物機構館藏圓形陶灶具有典型性;長葛市文物管理所藏圓筒形陶灶,灶前壁有小圓拱門,不落地,灶眼大如筒;許昌市博物館藏圓形陶灶,灶、釜及釜蓋完整組合,灶形與長葛市文物管理所藏圓筒形灶相同, 前壁有小圓拱門,不落地,這2件陶灶屬于西漢中期前后。還有1件是襄城縣文物工作隊藏圓形陶灶, 釜灶連體,灶門圓拱形,落地,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7](P36-41)。

3.東北及京冀地區:根據研究,以遼寧羊草莊漢墓群發現最多,高達52件,素面,大多為三眼灶,少數為五眼灶,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前期;遼寧普蘭店市(今普蘭店區)姜屯墓地出土圓形陶灶14件,均為一眼灶,時代為東漢晚期;河北唐山灤縣(今灤州市)雷莊鎮新農村M1:30出土3件圓形陶灶,兩個灶眼呈并列分布,時代為東漢前期[8](P20-26)。另在北京東漢早、中期墓葬出土圓形灶,有一眼和三眼灶[9](P66)。

4.甘青地區:圓形陶灶出土情況比較分散,甘肅東部和河西地區都有少量發現,如甘肅武山縣東旱坪戰國秦漢墓葬M69號出土1件上小下大的圓臺形灶,一個灶眼,無底,推測是西漢早期墓葬[10](P38-40);臨夏大何莊漢墓出土1件圓形灶,一個灶眼,無底,推測是西漢晚期墓葬[11](P137)。在甘肅多地偶有發現,玉門市、金塔縣、甘州區、武威市、永靖縣和西和縣博物館等也有收藏,器型比較簡約。在青海東部地區也有少量發現,如青海民和胡李家漢墓M6號王莽時期墓葬出土1件圓形灰陶灶[12](P18),一個灶眼,器型簡單而規矩。 筆者還曾在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看到2件圓形灶,器型簡樸,僅一個灶眼。

5.山西地區:平魯[13](P61-62)、廣靈[14](P12-13)兩地漢墓分別出土2件圓形灶,素面無紋,有三個火眼,判斷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15](P21、P45)。

此外,內蒙古納林套海發現三眼灶,湖北秭歸孔嶺發現一眼灶,時間上“見于西漢晚期和東漢時期”[16](P83)。

圓形灶還出現在魏晉墓葬,一般為一眼灶。如西安北郊晉墓M4出土[17](P20),在甘肅河西地區如嘉峪關壁畫墓, 高臺地埂坡晉墓和敦煌祁家灣墓葬群, 以及酒泉等魏晉時期墓葬均出土少量圓形陶灶,造型簡約。

從以上出土情況看, 圓形鍋臺灶必然由先秦時期的釜灶、筒形灶演變而來,灶眼有一眼、兩眼、三眼、五眼之分,其中一眼灶延續時間最長,屬西漢早期至魏晉時期;三眼灶,出現于關中戰國晚期墓葬,流行于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少量見于東漢中期; 兩眼灶和五眼灶亦多見于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

館藏圓形灶平面呈圓形,器型各有差異,各具特色。灶眼有一眼和兩眼,其中5件陶灶灶面均有圍墻,無紋飾,或網格紋、弦紋,簡約素樸。經比較推測其大致年代為西漢中晚期至東漢中期,另外1件灶,即圓形灶第五類(見圖7、圖8),從圓鼓形及灶門不落地的特點看,時代或略早。

這里還需重點介紹2件陶灶。1件是甘肅渭源縣博物館藏圓形陶灶(見圖28),灶面三個火眼,配有釜、罐;灶后有半圓形高圍墻,圍墻兩端呈梯形,圍墻一側置有煙囪; 灶門拱形, 周邊刻三角戳印紋,器型獨特,為國家二級文物[19]。另1件是甘肅莊浪縣博物館藏圓形陶灶(見圖29),灶面有圍墻,圍墻兩端呈階梯形,有兩個灶眼,上置甑。除此之外,甘肅禮縣也有一些類似陶灶出土。 館藏圓形陶灶與這類陶灶器型有相近之處, 尤其是灶面圍墻明顯相似。這些共性特點,證實了館藏圓形陶灶應來自甘肅中東部地區。

圖28 渭源縣博物館藏陶灶④

圖29 莊浪縣博物館藏陶灶④

綜上所述, 就陶灶形制而言, 從釜灶—圓形灶—馬蹄形灶—方形灶是符合陶灶演變規律,圓形灶出土數量較少,說明演變過程很短,灶身加長的馬蹄形灶和長方形灶更符合使用功能, 很快代替圓形灶,受到推廣應用。不過,圓形灶并沒有完全被代替,還在很多地區應用,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從圓形灶出土數量、材質和裝飾來觀察,大約是一般平民所用灶具。

四、陶灶內涵探析

(一)飲食文化內涵

兩漢墓葬普遍隨葬陶灶明器, 在“民間多以‘鬼灶’稱之”[18](P63),都以漢代現實生活使用的土灶為原型,是漢代飲食生活需要的產物,也是漢代飲食文化的寫照,反映了飲食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

《釋名·釋宮室》云:“灶,造也,造創食物也?!保?9](P90)從館藏陶灶圖像分析,可分類為食材、廚具、人物形象和幾何紋。 模印食材以肉類為主, 包括魚、龜、鱉、雞、鴨、羊頭、串肉等,象征生活豐裕,其中魚的圖案最多,尤顯珍貴,代表富貴有余;模印廚具有刀、叉、釬、瓢、鏟、鉤、削、俎、刷、箅子、勺、耳杯、扣碗、盤、案等,分別為切削工具、盛水(或酒)盛飯工具、攪拌工具、串勾工具,蒸煮工具、洗涮工具和撥火(灰燼)工具等,包括飲食制作工具幾乎一應俱全,可見蒸、煮、燒烤是漢代飲食常用烹飪方法,其中工具鏟可能是炒菜出現的標志;陶灶上的模印幾何線條包括菱形、三角紋、網格紋、乳釘紋、波折紋、回紋等,呈現繁榮富足的畫面效果。整體圖像表現了一幅生靈活現的情景,展示了生動的庖廚活動和豐富的飲食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現實中富足的豪族生活。另一方面,素面陶灶,也展現了簡樸的平民生活。

在館藏陶灶圖像中,有羊頭、串肉(見圖30)、環首刀、叉、釬等富有北方游牧民族飲食的特色物品。由于在秦漢時期,黃河沿線及北方分布著戎、狄等游牧民族, 近關中地區亦有農牧民族混雜居住的現象,因此飲食文化多受游牧民族的影響,烤肉串、吃羊肉應是這一地區的特色飲食。館藏陶灶的分布范圍涉及陜甘寧交界地區, 屬關中之西、北,與陶灶呈現的飲食特點和器型特征相符,極具地域風格。

(二)物質與思想文化內涵

兩漢盛行厚葬習俗,隨葬陶灶、倉、井等器物組合,是受當時社會發展、禮制和思想信仰諸多方面的綜合影響。

一方面,是物質文化有很大發展。漢代早期經歷了戰亂,通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政策,至西漢中期農業發展,商貿交往增多,人們的物質生活向好漸豐,食材多樣,制作器具相應增加,烹飪技術得以提高,促使飲食文化得到較大進步,同時社會風氣逐漸追求富貴、崇尚奢靡。這些現象,直觀地反映在陶灶上。西漢早期陶灶一般為灰陶,素淡無飾;中期以后,模型明器大量出現,從出土情況看,漢代中小型墓葬出土較多陶灶,體現了時代風氣,數量和質量遠勝于之前,陶灶灶面和灶門出現了精美的模印紋飾,模印雞、鴨、魚肉等食物和各類餐具、炊具,造型寫實,呈現了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息,還出現不少精品陶灶和地域特色陶灶;西漢后期至東漢中期, 出現釉陶灶, 黃褐色和綠色釉面,使灶面紋飾更有光澤。東漢后期,社會動亂,陶灶制作逐漸衰落。魏晉時期,陶灶制作已趨于簡化和粗糙??傮w而言,兩漢出土陶灶顯示了普遍穩定豐足的定居農業生活,而精品、特色陶灶也顯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另一方面,受禮俗和思想信仰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厚葬習俗, 而厚葬習俗源于先秦靈魂不滅思想,包含了儒家喪祭之禮、孝道觀念,在漢代進一步發展,致使“事死如事生”觀念在當時社會流行。所謂“灶者,生養之本”[20](卷27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P1436),改良飲食生活,提升飲食文化,也奠定了人類從對火的圖騰崇拜延伸為對灶及灶神的崇拜,并發展為祭灶習俗。中國傳統觀念認為,陰陽同理,在“靈魂不死,祖先崇拜”的思想下,對待亡人也一樣,灶也能帶給死后冥冥世界美好的飲食生活,使故去的先人同樣享受生前富足的生活甚至仙境待遇,這是對祖先的孝道和禮敬,以及對祖先靈魂的安撫和對靈魂升天的助力,也是后人的祈愿,期盼祖先能夠庇佑子孫后代興旺發達。 如陶灶上呈現的各類肉食,是現實中最珍貴的食材,賦予了人們對陰陽兩界、前生后世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

(三)關于祭祀文化內涵的討論

《禮記·禮運》篇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保?1](P298)古人重視祭祀,祭禮先進獻飲食。以陶灶隨葬亡人,反映古人對飲食及祭祀的普遍重視。陶灶上刻印飲食器具和肉食,且大多有肉食(即犧牲),布局整齊,呈現了一定的規矩,也是祭祀進獻飲食的轉化形式,提供了在死后世界烹煮食物的條件。

關于陶灶灶門一側出現的人物圖像(見圖31,參見圖11、圖12、圖24、圖25),與祭灶習俗無直接關系,但與婦女的炊煮飲食之功有關。在現實生活中,炊煮者一般為婦人,陶灶上刻繪婦人形象一般可理解為燒火婦人或燒火奴婢。 但是細致觀察陶灶紋飾發現,灶門一側刻繪跽跪婦人形象時,另一側則是陶瓶(見圖31),我們推測這種特殊組合,或還有其他特殊的禮俗含義。

圖31 陶灶灶門所見婦人形象與瓶的組合

根據古代文獻關于祭祀灶神的記載, 灶神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在先秦就有對灶神的供奉,祭祀灶神為五祀之一,灶神形象由火神炎帝、黃帝、祝融之說演化而來,對比圖像位置和形象看,顯然不符合這些人物形象身份。又據《禮記·禮器》云:“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保?1](P323)孔穎達正義曰:“奧音爨,爨以爨煮為義也。禮,祭至尸食竟而祭爨神,言其有功於人,人得飲食,故祭報之……爨者,是老婦之祭,其祭卑,唯盛食於盆,盛酒於瓶……爨者,宗廟祭后,直祭先炊老婦之神,在于爨灶?!保?2](P739-740)可見,秦漢有祭祀先炊之禮,認為先炊者是一位老婦人,雖地位卑下,但炊煮食物有功,故祭灶之禮要報老婦的先炊之恩。筆者將陶灶人物形象及位置與文獻比較后認為,陶灶人物像兩個年齡階段,一人像老婦,另一人則稍顯年輕;并從其他出土陶灶上的人物形象觀察,亦形態各異,而且跽跪婦人圖像也非普遍出現,故不能全然斷定灶門側壁的婦人就是“先炊者”。由于漢代陶明器大多為現實生活的模型, 現實中炊煮飲食的婦人并不限于老婦,婦人均有炊煮之功,所以圖像呈現了現實炊煮場面,模印于陶灶明器,寓意服務陰陽兩界,反映婦人炊煮之功,有祭先炊、念功勞之隱義。至于灶門另一側模印的陶瓶,應該是盛水器,抑或盛酒類,或湯料,或其他醬醋油料。

五、結語

綜上所述,需要說明的是,就儒家喪祭之禮而言,它是人生四禮之一,表達孝親倫理和對逝者的敬仰,講究慎終追遠,重視喪葬,盛行隨葬模型器物。但厚葬之風實際上是世俗社會的逾禮行為。

總之,陶灶是農業文明、飲食文化的產物,也是兩漢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發展的具體體現,西漢中后期至東漢時期,經濟穩定發展,隨葬陶灶成為一種普遍的喪葬習俗。 通過對出土陶灶的研究可知,灶的形成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釜灶到臺面灶,在漢代完成改良,形成定式,為中華美食制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兩漢厚葬習俗帶來的陶灶明器,也為研究中國飲食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注釋:

①參見余靜、張成明《兩漢墓葬中出土陶灶的考古類型學研究》,載《江漢考古》2012年第1期;朱津《論漢墓出土陶灶的類型與區域特征》,載《中原文物》2015年第2期。

②參見王天藝《陜西延安出土的漢代陶灶》,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4期。

③中國海洋大學陳杰和湖南大學石榮傳在地域特色陶灶方面,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參見陳杰、石榮傳《試論舟形灶》,載《東南文化》2021年第4期;陳杰,石榮傳《試論巴式灶》,載《江漢考古》2023年第1期;陳杰,石榮傳《試論漢代陶灶的嶺南類型》,載《考古與文物》2023年第3期;陳杰 《三峽地區漢墓出土九眼陶灶初探》, 載 《四川文物》2015年第2期。

④文中所引圖28出自渭源縣人民政府網-渭源旅游-人文渭源-文物遺跡-文明古土,2018年12月17日, 網址:http://www.cnwy.gov.cn/art/2018/12/17/art_857_566113.html;圖29為筆者參觀莊浪縣博物館拍攝; 其他館藏陶灶圖片均出自西北民族大學博物館,由筆者拍攝制作。陶灶紋飾線描圖繪制榮幸地得到蘭州大學楊潤澤博士的大力幫助,深表謝忱。

猜你喜歡
馬蹄形灰陶西漢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國灰陶器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國產92 式9mm 手槍射擊彈殼彈底窩馬蹄形痕跡研究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
西漢
西漢玉器的鑒定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
切開引流聯合VSD 技術治療馬蹄形肛周膿腫的臨床應用體會
陶器
探討中外大型劇院觀眾廳體型與音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