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學設計及模式探析

2024-01-06 04:06張學斌岑國璋張晶晶王曉倩劉學錄
關鍵詞:規劃思政區域

羅 君,張學斌,岑國璋,張晶晶,馬 靜,王曉倩,劉學錄

(1.甘肅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蘭州 730070)

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問題和重要內容[1-3]。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將思政教育思想融入學科教學[4],實現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雙向互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和實踐類課程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毒V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在理論研究及教育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征不同,課程思政的實施內容存在較大差異[5-7],專業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存在課程思政目標不具體、思政資源挖掘力度不足、課程體系與思政元素聯系松散等問題[8-11]?!皡^域分析與規劃”是一門理工兼容的課程,是地理學及城鄉規劃學專業的核心課程[12]。結合地理學蘊含豐富哲學思想的學科特征[13-14],本文著重從地理學視角挖掘“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可融入的思政元素,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構建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體系,彌補現有研究及教學實踐運用方面的不足,為地理類及其他相關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可借鑒的方案。

1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定位

1.1 “區域分析與規劃”的課程特點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是在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城市規劃原理等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開設的,是承接地理學理論研究與規劃學實踐應用的一門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兩部分。

區域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在區域發展條件及發展水平評價的基礎上,診斷區域發展問題,明晰區域發展規律,并對區域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區域分析結果準確與否關乎區域未來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及重點任務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即區域分析是制定區域規劃的依據。區域規劃直接運用區域基礎條件、現實問題、演進規律及發展趨勢等分析成果,在協調相關規劃的基礎上,形成區域發展戰略、布局方案及管控措施,即區域規劃是區域分析的實踐歸宿[15-17]。

“區域分析與規劃”的教學過程實質是引導學生通過區域分析發現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通過區域規劃破解區域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地理學理論知識付諸于社會實踐,同時,樹立正確的人口、資源、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綜合性、系統性的地理學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1.2 課程思政的區域使命

“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區域協調發展納入國家層面統籌規劃,此后,區域發展戰略均作為重要篇章寫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指導區域發展。國家戰略中,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地區、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區域、成渝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的歷史基礎、要素稟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在發展規劃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各不相同?!皡^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旨在從地理學視角引導學生研習國家戰略,增強學生對國家戰略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提升地理學的學科核心素養。對地理國情與國家戰略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離不開區域,區域作為地理學的靈魂,作為國家戰略實施的載體,已成為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著力點。不同地區被賦予的戰略定位已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培養青年學生努力實現區域目標,并將其內化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追求,是“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的使命擔當。提升青年人敢當新時代區域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將課程思政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這既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體現,也是課程思政的現實意義所在。

2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2.1 課程思政目標

在注重地理學學科特性的基礎上,從世界格局、家國情懷、科學精神、道德修養、哲學思維、合作精神、環境責任、學科素養等8個方面建立課程思政目標,結合課程內容,進一步將目標細化為30個不同小類,形成“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的思政目標體系(表1)。

表1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目標體系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 system of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2.2 課程思政元素

將不同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課程內容,或從課程內容中凝練出思政教育觀點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舉措。按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的原則,文章梳理出與“區域分析與規劃”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表2),彌補現有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的缺陷,提高課程思政的可操作性。梳理出的思政元素主要反映西北欠發達地區農業院校的課程特征,其他院校開展相關教學時可結合地域特點及學科定位作適當調整。

表2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元素Tabl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3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設計

3.1 明確課程思政的人才培養目標

將思政育人目標與課程學習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相融合,培養學生形成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和人地協調觀等四大地理學核心素養。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程的理論學習,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地理學學科體系和“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體系的認識,理解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相互關系;通過實地踏勘,收集和整理區域分析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資料,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從系統角度設計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對區域發展的整體水平進行評價、解釋和分析,對區域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區域發展新形式和新現象的歸納、分類及提出問題的地理思辨能力。

2)技能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實驗操作,學生能獨立獲取社會經濟統計數據、自然環境觀測數據、地理信息空間數據和網絡大數據,并運用Excel、SPSS等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判斷區域發展水平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能針對不同區域調整評價指標,確保方法的合理性、結果的準確性和邏輯的嚴謹性,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性思維;基于存在的問題,能提出有效的規劃解決方案,并結合ArcGIS、CAD、PS等軟件進行規劃表達,培養學生對新技術及新方法的應用能力。

3)育人目標:“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地理學基本理論及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具備觀察區域、認知區域、理解區域、熱愛區域的區域觀;深刻領悟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一自然價值觀;深刻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推動力,人是區域發展的核心”這一可持續發展觀。

3.2 構建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

圍繞本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及思政目標,整合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總結、凝練各章節涉及的思政主題及案例,構建“區域分析與規劃”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表3)。

表3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教學體系Table 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3.3 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

3.3.1 宏觀架構+浸潤式教學

將思政元素融入原有課程內容,抓好課程的頂層設計,建立區域分析先行,區域規劃加持的課程架構。區域分析涉及資源環境條件分析、經濟社會背景分析、技術水平分析及區域發展綜合水平評價等4個方面,授課過程中,打破課程禁錮,建立起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地理學核心課程內容的聯系,鞏固地理學理論知識,形成地理學綜合思維。如引導學生分析其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風貌、人文景觀特征、文化思想、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同時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采用師生浸潤和生生浸潤方式,拓展知識外延,將知識變得立體化,逐步使學生建立起“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區域分析思路,厘清區域發展面臨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區域規劃,指導區域實踐,形成課程學習的邏輯思維閉環。

3.3.2 專題案例+探究式教學

根據各章節的教學內容及已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抓住主要知識點,選用恰當的支撐案例,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所學內容,揭示現象背后蘊藏的地理學價值及科學內涵。結合地域特色,選取“一帶一路”倡議、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西城市群等案例,解析全球競合關系、國家生態安全、流域生態補償、區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突出地理學尤其是人文地理學服務于國家戰略的學科優勢。通過設計課堂問題、小組討論和師生共同探討的方式,構建探究式深度學習課堂。如講解區域優勢類型時,采用分組討論方式舉例講解區域優勢的具體表現;講解區域人口年齡結構時,設計相應辯論話題,討論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正負面影響;講解區域人口素質分析與勞動力資源優勢時,師生共同探討高素質人才流失及大學生就業難等現象的原因。通過探究式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地學思辨能力。

3.3.3 知行合一+社會實踐教學

課程實踐包括學生野外實習、田野調查、實驗室作業和總結匯報等內容,重點以蘭州市為實習實踐案例區,組織學生開展城市觀察和社會調查,收集相關數據資料,探討河谷型(帶狀)城市自然、社會經濟及人文現象等特征(表4)。通過社會調查培訓和相關軟件學習,提升學生多途徑收集數據的能力,運用Excel、SPSS等軟件分析社會經濟數據,解析蘭州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梳理城市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趨^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未來城市空間結構布局方案,通過ArcGIS、CAD、PS等軟件制作規劃圖件及建立數據庫。通過實習實踐進一步讓學生領悟以區域為載體,以分析為著力點,以規劃為落腳點的課程精髓,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做到行中有知。通過社會調查,提升學生的區域認識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通過數據分析及規劃圖制作,提升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從知到行。通過該模式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具有豐富實踐技能,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表4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體系Table 4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3.4 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考核

“區域分析與規劃”作為一門對理論和實踐要求均較高的課程,可從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兩部分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綜合測評。課堂學習部分占總成績的60%,從課堂討論、觀點辯論、課程作業、期末考試等方面測評,其中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30%,其他三項分別占總成績的10%,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科學創新精神、地學思辨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課外實踐部分占總成績的40%,從現場踏勘、軟件操作、實驗報告、課程匯報等方面測評,分別占總成績的10%,重點考查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團隊協作能力、專業操作技能、創業實踐能力、地學探究能力及學科綜合思維。

猜你喜歡
規劃思政區域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規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十三五規劃發布
多管齊下落實規劃
分區域
迎接“十三五”規劃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