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課后作業有效設計策略

2024-01-07 00:42林小鳳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統編教材作業設計高中歷史

林小鳳

[摘 要]高中歷史課后作業的有效設計能使教、學、評相互促進,進一步檢測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程度,是新教材、新課標下的大勢所趨。文章以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為例,對高中歷史課后作業有效設計策略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作業設計;核心素養;統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5-0061-03

無論是《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還是《關于組織責任督學進行“五項管理”督導的通知》,都是國家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新舉措。這些文件給中小學作業設計指明了方向,進一步要求中小學生的作業要注重質量,力求增效?!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出臺的?!墩n標》強調,注重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盡可能使教學和評價圍繞學生學習這一中心展開,使教、學、評相互促進,共同服務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課后作業是檢驗教、學、評是否一致的重要手段之一。高中歷史課后作業是檢測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檢測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程度的重要渠道。高中歷史課后作業的有效設計,既保障了學生歷史學習的效果,又提升了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毋庸置疑,開展高中歷史課后作業有效設計能使教、學、評相互促進,是新教材、新課標下的大勢所趨。

本文結合筆者的教育教學實踐與反思,以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以下簡稱“本課”)為例,探討高中歷史課后作業的有效設計策略。

一、依標凝旨,確定作業設計目標

《課標》對教學設計和考試命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教學設計要“整體梳理教學內容,把握每個學習專題所涉及的范圍、重要史事和核心問題,并將這些核心問題的解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聯系起來”;強調考試命題要“注意試卷中的所有試題是否能夠綜合考查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水平”?;谶@兩點,筆者認為作業要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首先要設計與教學目標一致的作業目標。

《課標》提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這意味著,課時教學目標應圍繞單元主旨進行設計。圍繞單元主旨設計的課后作業可以突出教學的核心要點,整合碎片化的知識,合理地建構課程知識體系。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為“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包含第19課和第20課。第19課對應的《課標》內容是“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第20課對應的《課標》內容是“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從教材編排和《課標》要求來看,兩課按照時間順序展開,體現了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和緊密的邏輯關聯,反映了時代發展演變趨勢。

依據《課標》要求,筆者將該單元的主旨概括為:在辛亥革命后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這一特定歷史時空下,“新”“舊”沖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及其特征。本課在歷史時序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基于此,筆者再概括本課的教學主旨:理解和探討“舊的統治已被推翻”和“新的統治尚未到來”之間的“山雨欲來風滿樓”。最后,筆者圍繞本單元和本課教學目標,進一步得出本課課后作業設計目標:結合“新”“舊”沖突的時代特征,調動和運用知識說明近代思想解放的特征和影響,解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特征;在分析歷史現象和辨析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中,感悟歷史人物與歷史發展的關系,增強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

這樣的作業設計目標綜合了“主干知識”“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考查,實現了與單元主旨、課時教學目標一致,同時體現了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涵育。

二、主題統整,提升學習的廣度、效度

《課標》要求,深入分析課程結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開展單元主旨下的課時作業設計主題統整,既能起到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的作用,又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效度。這里的廣度指延伸教材主干知識,效度指運用必備知識的能力水平。

本課作業嘗試立足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從三個層面統整主題:一是“西學東漸·探索新知”;二是“人物群像·文明共進”;三是“多源互證·社會轉型”。這三個層面從表象到實質體現了歷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第一個層面體現了特定時序下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漸進,第二個層面體現了唯物史觀下小人物與大歷史的內在關聯,第三個層面從史料實證中驗證了社會轉型的實質。這樣的設計符合單元和課時主旨,體現了作業設計目標。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感受社會危機激發救亡圖存的意識、人物群像推動文明演進、向西方學習推進社會轉型等歷史情境的過程。

下面以第三層面“多源互證·社會轉型”中的一道原創材料閱讀題(節選)為例。這道題要求學生結合蔡元培、李大釗等近代歷史人物大事年表信息(節選)(見圖1),自選一個或兩個人物,自擬論題,并運用相關知識進行論證。本題橫向展示了歷史人物的思想軌跡和實踐活動,縱向展示了近代向西方學習的階段性代表人物。學生可以從單個歷史人物出發,也可以從多個歷史人物的共性出發,探討歷史人物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主題化作業設計圍繞單元主旨整體把握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聯系,架構線性的歷史事件,延展主干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效度。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看待歷史問題的方法,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在提升歷史解釋能力的同時涵養家國情懷,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嚴選試題,支架化深度推進

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理論認為,不斷搭建教學腳手架,能使學生持續探索自己的未知領域,最終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將該理論運用到高中歷史課后作業設計中,就要做到嚴選試題。

本課的課堂教學完成了對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和高潮階段的相關知識的梳理,對此,筆者在本課的課后作業中設計了一道支架化深度推進的材料閱讀題。該題的材料一選用清朝檔案《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中李鴻章關于鐵路的看法,材料二呈現近代年畫《吳淞鐵路開通》,材料三列舉近代鐵路建設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大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展示中國近代早期鐵路的發展變化。設問從不同角度層層推進,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中國近代早期鐵路修建的意義,包括:從研究中國近代早期鐵路的角度分別說明三則史料的價值(史料實證角度);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早期鐵路建設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角度);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中國近代早期鐵路建設的歷史作用(時空觀念、家國情懷角度)。

按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理論嚴選的試題能夠推動學生在由淺入深的學習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為了解答試題,學生認真提取和解讀圖文材料,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把握歷史事件的演變,在實證、收集、整理、辨析中,實現了深度學習,培養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四、把握生情,適宜化水平架構

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等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課后作業設計也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本課教學的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中只有一小部分選考歷史方向,大部分是選考物理方向,因此不同的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和需求是不一樣的。學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袁世凱復辟帝制、南京臨時政府、新文化運動等零散知識。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學生重點建構了相關的知識體系并梳理了邏輯關聯,那么課后作業就要進一步檢測學生的歷史概念是否清晰、知識體系是否完善、邏輯關聯是否準確。

課后作業的難易程度要符合不同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要求進行把握。以本課為例,設計課后作業時,應在把握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要求的基礎上,著重研討學業質量水平2的要求。

以本課在“西學東漸·探索新知”這一層面主題下設計的材料閱讀題為例。試題以圖文形式展示1915年9月第一卷第一號、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號、1918年11月第六卷第五號三個時期《新青年》刊物的封面,要求學生觀察封面,說明其內容的變化,并分析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學生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階段,這一答題的過程體現了史料實證水平2、時空觀念水平2、歷史解釋水平2的要求。該題的第3問為開放性設問:任選一則封面,從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角度加以評述。答題時,學生需要選擇適當的時空尺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客觀論述中發展自主探究能力,這一答題的過程體現了史料實證水平3、歷史解釋水平3的要求。這一作業滿足了選考歷史方向的學生的訓練需求。

五、多元形式,動態檢測核心素養

《課標》指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是一個動態過程”,“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這就明確了學生的課后作業不能只注重量化的檢測,還要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多元形式的課后作業更有生命力,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和興趣。

本課作業中還有探究性作業:圍繞“時代興亡與責任擔當”的主題,利用福州地區的鄉土資源開展長時段探究性活動。作業提供了三種探究方式,讓小組選擇其中一種探究方式開展活動。三種方式分別為:“近代人物名言論著·求索”,如閱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等著作;“近代革命活動遺址·探秘”,如探訪三坊七巷的林則徐紀念館、嚴復故居等;“近代社會生活展館·尋幽”,如參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等。最后小組需要從論文、報告、微視頻、情景劇中選擇一種方式提交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收集史料、分析歷史現象、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使核心素養發展走出課堂,進入現實渠道,最終成為學生個人終身發展的能力。

本課的課后作業設計發揮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提升能力的作用。在新形勢下關注課后有效作業設計,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值得進一步探究。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於以傳.把握課程內容主旨,突破《中外歷史綱要》教學瓶頸[J].基礎教育課程,2021(2):46-5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徐藍.歷史核心素養統領下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J].課程·教材·教法,2019(9):33-39,20.

[4] ?侯桂紅.對歷史課堂教、學、評一體化(一致性)的幾點探討[J].歷史教學問題,2021(4):141-147.

(責任編輯 ? ?袁 妮)

猜你喜歡
統編教材作業設計高中歷史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課后推薦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學系統確定教學內容
基于作文視角的統編教材運用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教學探討
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設計策略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