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有效失敗”理論的高中物理學史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

2024-01-08 00:52
物理教學探討 2023年12期
關鍵詞:牛頓物理學結論

吉 利

上海市魯迅中學,上海 200083

1 研究背景

1.1 情境重現

“上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學習目標:學生能夠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簡單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實踐中,涉及“慣性”這一概念的物理學史: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若要繼續運動必須有力的維持;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笛卡爾完善觀點;牛頓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三條運動定律。

學生對于亞里士多德的“失敗”觀點嗤之以鼻,普遍認為他是荒謬可笑的,這源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掌握了牛頓第一定律,且“上教版”物理八年級的課本用“錯誤”、“上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用“提出質疑”對其進行概括。不難發現,在物理教學中往往對“失敗”的物理學家、物理實驗、思想方法進行簡單描述,而對“正確”的內容深入學習?!笆 钡谋澈筇N藏著物理學家敢于設想、勇于嘗試的科學精神,學生的認識是“失敗”的,教師的課堂設計也不算“成功”。

1.2 研究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物理觀念的形成過程,為了避免學生的誤解,刻意規避規律研究過程中的“失敗”經驗及理論,用40 分鐘濃縮了幾十年甚至千年的知識形成過程,致使學生產生了物理知識的形成是一蹴而就的觀念,缺少了知識探索的過程,最終停留在淺層的學習中,成為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遵循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及物理學科特點,設計循序漸進的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課程內容。納入物理學的基本學習內容,既關注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又兼顧部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需求?!保?]教師在教學中立足于有效失敗理論,基于高中物理學史中的“失敗”案例,開展“有效失敗”的教學,注重體現物理學科的本質,幫助學生走出物理學史中的“失敗”誤區,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2 核心概念

2.1 有效失敗理論

2008 年,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Manu Kapur)提出了“有效失敗”的新概念。他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productive success)和無效成功(unproductive success),失敗分成有效失?。╬roductive failure)和無效失?。╱nproductive failure)。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困難和掙扎,在短時間內學習結果是失敗的,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失敗是有效的。學生通過知識遷移經歷了動腦思考,失敗后的反思、知識的整合、分析修正失敗,獲得了學習結果和行為的共同成功,即為有效失?。?]。將上述概念延伸后,物理學史中物理學家、哲學家基于生活情境和思考整理總結出的“錯誤”理論,也屬于“有效失敗”的理論范圍。

2.2 物理學史

物理學史不僅要包含歷史資料,還要包含科學家的科學方法、思想和態度[3]。物理學史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4]。

在“上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至必修三中存在大量進行“失敗”實驗或提出“失敗”理論的物理學史案例,如情境重現中亞里士多德對于運動和力關系的歸納總結,托勒密的“地心說”,科拉頓有關電磁感應的實驗等。

3 創新實踐過程

3.1 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

設計初期,仔細研讀三冊必修教材,深度挖掘“有效失敗”的物理學史教學資源,如物理學家的貢獻,時代背景下提出假設的事實依據,研究過程中的思考與探索,實驗的原始數據等,力求形式多樣化(表1)。

表1 物理學史教學資源整理

續表1

教材中對于上述“失敗”的實驗過程僅用寥寥數語進行了描述,學生能初步了解在物理學探究過程中會經歷失敗,但對于“失敗”中蘊含的價值卻不甚了解。因此,在課程設計初期,對失敗的過程充分延展,將失敗分為“觀察猜想失敗”“實驗操作失敗”“實驗結論失敗”和“失敗中經歷成功”四個類型。

3.2 基于四個“失敗”類型的教學實踐探索

3.2.1 觀察猜想失敗

物理學源于自然哲學,如牛頓所著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歐美現仍將物理博士學位稱為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由此可見物理學與哲學的淵源。早期關于自然的認識都建立在“思辨”的基礎上,即觀察、猜想及歸納。這源于當時的時代背景,許多哲學家、思想家成為了物理學科的先行者,提出了許多有事實依據作為支撐的理論?;仡櫴妨喜浑y知曉,亞里士多德早在《物理學》中就提出了物理學的公設,并非是通過簡單的生活例子,而是在嚴謹的理論邏輯之下得出的觀點,他是能夠做到自圓其說的[5]。

基于上述時代背景,提出“思辨”主題,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展開辯論,如“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否為不切實際”“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如何解釋當時的生活現象”等,暫且擺脫物理結論源于實驗基礎的束縛,以討論、辯論、解釋的形式感受哲學家們的智慧。

3.2.2 實驗操作失敗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包含了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類型,通過實際情境的猜想、實驗的設計、數據處理與分析等得到物理規律。上述多種實驗類型往往是給定學生實驗器材,根據教學要求進行實驗探究,借助信息化處理系統、計算器等就可以得到實驗結論。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實驗操作失敗”的物理學史部分時,往往會覺得他們運氣不佳、錯失良機等。如科拉頓在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成功的失敗”,實驗裝置設計得完全正確,如果不將電流計放到另一個房間,那么他將觀測到電流計指針的偏轉現象。物理學規律的發現有時候也伴隨著運氣的成分,因此在對科拉頓表示遺憾的同時,也要關注科拉頓對于實驗的巧妙設計。

因此,我們將“實驗操作失敗”聚焦于“設計”二字,在課堂教學中掌握了電磁場的相關知識后,布置了實驗設計作業,即如何自主搭建物理實驗驗證電磁場現象中某一條規律的準確性,可以是電流周圍存在磁場、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安培力等,該作業為小組合作形式,力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圖1 為某小組設計的電磁感應秋千,能夠持續擺動的原因之一就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了力的作用。

圖1 自制器材

學生在自行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了從無到有的難度、知識應用的遷移度、小組成員的合作度、實驗設計的創新度等,深刻地感悟到了物理學家對實驗設計所付出的心血與巧思。

3.2.3 實驗結論失敗

物理學科亦是一門綜合類學科,它包含了數據分析運算、相關結論的精練描述等。在研究過程中,雖然已經進行了正確的實驗操作,但在數據分析上需要扎實的數學功底,在結論描述時需要使用準確的文字語言,否則將與結論失之交臂。我們認為,“實驗結論失敗”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而是“不夠完美”。在情境重現中,對于運動和力的關系有多位物理學家進行了探索和總結,而牛頓最終提出了慣性定律。那么,牛頓第一定律究竟“美”在何處呢?

對于該類型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賞析”,它包括了英語原文的賞析與中文翻譯的賞析。

物理語言有著精練簡潔之美,中文翻譯又體現了兩種文字轉化間的智慧。牛頓第一定律原文如下:A particle will stay at rest or continue at a constant velocity,unless acted upon by an external unbalanced force。請你嘗試:①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它,并能否進行提煉;②用簡短的文字概括牛頓第一定律;③你認為書本中的翻譯是否簡潔優美,請進行賞析。

3.2.4 失敗中經歷成功

必修三中提及:“經過了近十年的艱苦探索,1831 年,法拉第對此終于有所發現……這種由磁產生電的現象正式定名為電磁感應現象?!彪m然法拉第最終取得了成功,但學生對于為何經歷十年得到結論的周期仍存有疑問,不了解法拉第在這十年間付出的努力。查閱《法拉第》一書可以了解到,電與磁的關系是法拉第的心結,當電磁感應現象被發現時,法拉第甚至高興到手舞足蹈,久久不能平息。從這些描寫細節中其實不難發現,對于喜歡做科學研究的法拉第而言,科研的過程是快樂的,而不是枯燥無味的[6]。

我們期望通過重現部分實驗過程的方式,實現管中窺豹,即“實驗經典重現”經歷大師之路。如,卡文迪許扭秤實驗我們采用了原文呈現:

“卡文迪許發表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的論文對實驗的原始描述:用一根細長的金屬絲,懸掛一根1.8 m 長的木棍,木棍兩端各有一個重為0.73 kg 的小鉛球。兩個重為158 kg 的大鉛球分別放在小球附近約0.23 m 遠。兩球之間產生大約為1.4×10-7N 的引力”[7]。學生能否借助計算器(當時還需要手動運算)尋找這些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在必修三教材中已回顧了部分當時物理學家的探究手稿,如庫侖扭秤、密立根油滴實驗。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嘗試將所有相關數據進行呈現,力求還原研究過程,讓學生知道即使物理學家最終取得了成功,也并不是偶然,而是多年心血不斷探索的過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于上述實驗裝置提出改進意見,實現深層次的思考。

4 總結與展望

4.1 基于“有效失敗”理論的高中物理學史實踐策略

從物理學史出發,感受大師們在探索物質世界過程中經歷的“失敗”(表2),以暫時脫離物理實驗的思辨討論、基于物理理論的原創實驗設計、對于物理結論的語言賞析、重現探究過程中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為解決策略,幫助學生正視“失敗”,最終延伸至物理學習探究中的“有效失敗”。

表2 實踐策略

4.2 不足與展望

在課堂設計和實施方面區別于傳統的物理課堂,探索了新的評價方式,較好地體現了“有效失敗”理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體如下:

(1)尚未結合我國當今科技。毫無疑問,無論是“北斗指路”還是“神舟飛天”,我國科學家們都經歷了無數的“有效失敗”,這需要物理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加強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系的認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

(2)跨學科間需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教學設計涉及政治、化學、數學、英語等學科,在實踐探索中雖有合作,但其他學科教師并未真正參與,當遇到學科專業問題時,無法當堂解決,降低了教學效率。下階段嘗試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探索跨學科教學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
牛頓物理學結論
由一個簡單結論聯想到的數論題
美食物理學
牛頓忘食
物理學中的“瞬時美”
物理學中的“瞬時美”
定積分在幾何、物理學中的簡單應用
風中的牛頓
結論
失信的牛頓
物理學的困頓:下一步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