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奐《詩毛氏傳疏》的禮學思想探析

2024-01-09 21:47潘思騰
泰山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儀禮點校注疏

晏 青,潘思騰

(1.濟南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4;2.濟南理工學校,山東 濟南 250117)

陳奐(1786—1863),字碩甫,號師竹,晚號南園老人,江蘇長洲人。諸生。咸豐元年(1851),舉孝廉方正。陳奐畢生專攻《毛詩》,被譽為清代治《詩經》第一人,著有《詩毛氏傳疏》三十卷、《釋毛詩音》四卷、《毛詩說》一卷、《毛詩傳義類》一卷、《鄭氏箋考征》一卷等。其中,《詩毛氏傳疏》體大思精,是陳奐一生治學思想之所萃。陳奐師從段玉裁,精于文字訓詁與典制考證,在禮學方面有很高造詣,其禮學思想基本反映在《詩毛氏傳疏》之中。

《毛詩》的學術組成包括《詩序》、本經、毛《傳》三部分,三者密不可分。陳奐擅于發掘《毛詩》中隱含的先秦古禮,從而補充前人禮說。其《條例》曰:“凡傳、注,唯《毛詩》最為近古,義又簡括,其訓詁與《爾雅》詳略異同相為表里。至于一切禮數、名物,由漢而來,無人稱引,遂韜晦不彰。故博引古書,廣收前說,講明而條貫,始可以發數千年未明之義?!?1)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陳奐運用這些禮書之外的古禮,對《儀禮》的儀節、鄭玄等人的注疏提出了很多補正意見,今試論之如下。

一、對鄭玄等前儒禮說的駁正

鄭玄的禮說主要存于三《禮》注和《詩箋》,是禮學史最重要成果之一,素有“禮是鄭學”之稱。千百年來,學者們在宗鄭的同時,把補充、糾正鄭說當作禮學研究的重要任務。陳奐主宗《毛詩》,對鄭箋多有駁斥,其中多涉及禮制問題。其論證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發現三《禮》注中的矛盾,指明鄭玄之誤;二是比較三《禮》注與《詩箋》,擇優而從之。

首先,陳奐在引禮注詩之時,擅于發現三《禮》鄭注中的矛盾。如《小雅·甫田》“我田既臧”句,陳奐指出了鄭注“田祖”之誤。鄭玄注《大司徒》“社稷之壝”以田祖為社稷(2)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702.,注《周禮·籥章》“祈年于田祖”以田祖為神農(3)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801、732,885.,兩處相乖,其中必有一誤。從田祖之名可知,其神出自農業生產之事?!陡μ铩贰耙杂镒妗眰髟?“田祖,先嗇也?!?4)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474、443.鄭注《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也主先嗇”曰:“先嗇,若神農者?!?5)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53、1453、1447.先嗇,即“始先稼穡之人”,指最開始進行農業生產的人,而神農就是先嗇的代表人物。后人祭先嗇者,則托名于神農,于理合也。既然田祖即先嗇,則田祖即神農可知。社稷包含社、稷二神。社為后土,稷為田正,與神農均無關系。田祖與社稷,實為兩個不同的概念,故知《大司徒》鄭注誤也。所以陳奐說:“《傳》意以祈年之田祖即蠟祭之先嗇。先嗇者,始先稼穡之人,則不為社稷之神可知?!?6)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84、78、502、469.陳奐發現了《周禮注》中的矛盾之處,然后援引《周禮注》《禮記注》來證明其誤,以鄭駁鄭,立論允當。

相似的例子還有糾正鄭注“純帛”之誤?!吨芏Y·媒氏》曰:“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编嵭狻凹儭弊譃椤熬l”字,以為純帛即緇帛(7)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801、732,885.。而在《儀禮·士昏禮》“納征,玄纁束帛、儷皮”,鄭玄又解玄纁為純帛(8)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962、985.。玄纁是比緇帛等級更高的絲織物,兩者不能混用。陳奐在《行露》“室家不足”疏中指出了鄭玄的錯誤:

鄭氏注《周禮》,破“純帛”為“緇帛”。賈公彥作疏,遂有庶人用緇無纁之說。而《儀禮注》仍援純帛以證束帛,鄭固以前說為不安矣。(9)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84、78、502、469.

陳奐認為,鄭玄先注《周禮》而后注《儀禮》,在注《士昏禮》時已經意識到前說不妥,故用《周禮》之純帛解釋玄纁,算是推翻了自己在《周禮》中破純為緇的解釋。

其次,陳奐經常對比鄭《注》與鄭《箋》,然后擇其優者而用之。鄭玄箋《詩》,好牽合禮制,然而與《禮注》往往有矛盾之處。如《小雅·鹿鳴》“德音孔昭”,鄭箋以“德音”為“先王道德之教”。然而鄭注《儀禮·鄉飲酒禮》“工歌《鹿鳴》”曰:“此采其己有旨酒,以召嘉賓,嘉賓既來,示我以善道。又樂嘉賓有孔昭之明德,可則效也?!?10)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962、985.認為《鹿鳴》的主題是贊美嘉賓之明德,這就與鄭箋不合?!堵锅Q》的主旨是對嘉賓進行贊美與歌頌,“德音”應當是指“嘉賓之明德”,而不是“先王道德之教”。所以,陳奐認為“當從禮注為長”。這是陳奐對鄭《注》與鄭《箋》進行比較后做出的選擇。

再如《小雅·正月》“魚在于沼,亦匪克樂;潛雖伏矣,亦孔之炤”,鄭箋曰:“池魚之所樂而非能樂,其潛伏于淵,又不足以逃,甚炤炤易見?!?11)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474、443.其意在詠嘆賢者不能得其所,居廟堂之上在被害,隱居又不能遂其志。而《禮記·中庸》引詩“潛雖伏矣,亦孔之昭”,鄭注曰:“言圣人雖隱遯,其德亦甚明矣?!幼允?身無愆病,雖不遇世,亦無損害于己志?!?12)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53、1453、1447.其意在歌頌圣人有德,雖受困于時局,潛居于隱處,仍不改其德行與志向。陳奐以為:“鄭釋詩,與箋不同,當從《禮記》注為優?!?13)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84、78、502、469.不過,筆者卻以為,鄭箋更為符合本詩主旨?!吨杏埂芬?斷章而取義,重在表達人在困境時應不斷反省并堅定志向,與本詩主旨并不符合。鄭玄作注,不過是隨文作訓,申明文意。陳奐認為禮注更優,尚有待商榷。

除對鄭玄禮說進行補正外,陳奐對賈公彥、孔穎達等人的注疏亦有反駁。如《小雅·庭燎》篇,陳奐糾正《周禮·司煊氏》賈疏“庭燎”。賈公彥以為,古代沒有以麻為中心的燈燭;詩中的庭燎,是以蘆葦為中心,用布纏繞,浸以蜜糖然后點燃。(14)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801、732,885.陳奐反駁曰:“賈說非也?!断锊穫鳌箞虪T放乎旦而蒸盡’,是薪蒸與麻蒸皆為燭。庭燎為大燭,亦猶是爾?!?15)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84、78、502、469.陳奐認為,古代早已存在草芯與麻芯的庭燎,《巷伯》傳就是證據?!督继厣吩?“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16)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53、1453、1447.所指即是《詩經》中的這種庭燎。庭燎者,乃是一種大型火炬,為貴族專用。陳奐之疏,比賈公彥之說更為合理。

鄭玄認為,鄉飲酒禮是鄉大夫為賓興賢能而舉行的宴飲儀式,主題是賓賢;賈公彥、孔穎達、胡培翚等人認為,鄉飲酒禮可分為數種,主題分為賓賢、養老等。陳奐在《大雅·行葦》“序賓以賢”疏:“古之養老用鄉飲酒之禮,故禮注謂養老為飲酒。古大射、賓射、燕射不外鄉射之禮,故《禮》大射有如鄉射之禮、之文。蓋其儀雖多不同,而其為尊長養老一也?!?17)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47.此處認為,鄉飲酒禮即饗禮,其主題在于養老。相同的論點也出現在《魯頌·泮水》“既飲旨酒,永錫難老”疏:“飲酒必遂養老?!?18)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18、895、259、436.陳奐認為,無論鄉飲酒禮抑或鄉射禮,其飲酒的目的都在于養老。這是因為,酒在古代是一種珍貴的飲品,具有調養身體之功效。凡養老之儀式都須大量用酒,故飲酒遂成為養老的標志。陳奐此說是其“禮尚養老”觀點的體現。

總體來說,陳奐對前代禮說的補充,以鄭《注》為最多。對于唐以后禮家之觀點,認同者則取之,不同者則略之。

二、對《儀禮》儀節的考證

《儀禮》十七篇,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周代禮典匯編,對冠、婚、喪、祭等禮典的儀節作了詳細的記錄。不過,《儀禮》經文過于質簡,其中仍存在許多難明之處。陳奐認為,《毛詩》中保存的一些儀節,可以用以補充《儀禮》,即“詩可以補禮之闕”?,F舉以下兩例。

《齊風·猗嗟》篇,陳奐考證詩中射禮為諸侯鄉射之禮?!垛⑧怠菲涗浟唆斍f公的一次射箭活動。至于此禮應當屬于鄉射、大射還是賓射,歷代注家未有定論。陳奐以《儀禮》為基礎,對《猗嗟》篇做出判斷,認為其禮為鄉射禮:

射,鄉射也?!秲x禮·鄉射·記》:“于竟,則虎中龍旜?!编嵶⒃?“于竟,謂與鄰國君射也?!贝思淳c君行鄉射之義證。狩而射者。若《小雅·車攻》先言狩而后言射之例。但《車攻》篇射為大射,或者天子與諸侯行大射、君與君行鄉射歟?《詩》可以補《禮》之闕。(19)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18、895、259、436.

陳奐以為,“鄉射”即“饗射”之義,非專指“鄉大夫之射”,君與君之間亦可行鄉射禮?!秲x禮》中沒有言明鄉射之主人為何人,故鄉射之禮義一直存在爭論。賈公彥、孔穎達等先儒均以鄉射為鄉大夫主持的射禮,而陳奐認為國君與國君之間也可以舉行鄉射禮,是對傳統禮說的有力補充。所謂鄉射之“鄉”,或許本義為“饗”,春秋以后轉變為“鄉大夫”之“鄉”義,甲骨、金文中的“鄉飲酒”即明證(20)晏青.鄉飲酒禮起源新探[J].孔子研究,2018(2):65.。陳奐未見此證而有此論,誠為卓識。

又《小雅·湛露》篇,陳奐對《儀禮·燕禮》中的夜飲儀節做出了補充?!堆喽Y》是諸侯宴請賓客的禮儀,其中有夜飲的情況:

宵,則庶子執燭于阼階上,司宮執燭于西階上,甸人執大燭于庭,閽人為大燭于門外(21)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1024.。

諸侯之賓客,或為同族之大夫,或為異姓之僚屬,或兼而有之。陳奐認為,禮所謂夜飲,必是同姓之間的宴會?!墩柯丁贰皡拝捯癸?不醉無歸”“厭厭夜飲,在宗載考”,描繪了宗族同姓之間的夜飲之禮。毛傳曰:“夜飲,私燕也。宗子將有事,則族人皆侍。不醉而岀,是不親也;醉而不岀,是渫宗也?!?22)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18、895、259、436.異姓之燕禮,應當是嚴格拒絕濫觴的,《賓之初筵》說:“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奔热蛔矶怀?必然飲酒入夜,詩人斥其為伐德,故知異姓不夜飲。陳奐認為夜飲是同姓宗族之會,至為合理。

三、對先秦逸禮的發掘

周代有所謂“四禮”,即《儀禮》《禮記》《周禮》《大戴禮記》四部禮書。不過,禮書對先秦禮制的記載并不全面。那些未被禮書記載下來的內容,通常被稱作“逸禮”。我們該怎樣去探尋這些逸禮?班固《漢書·藝文志》曾說:“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2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1710.通過禮書中記載的士人之禮,去推論天子、諸侯之禮,即為經學家研究逸禮的通常方法。天子、諸侯之禮在儀節上常有與士禮相同之處,故能類比推之?!对娒蟼魇琛穼ΧY書失傳的天子、諸侯、庶人之禮都有考證,值得學界關注。

(一)天子之禮

《詩經》的一些詩篇或多或少地記錄了天子禮,為后人研究提供了依據?!缎⊙拧こ摹肥且皇子涗涀趶R祭祀的詩歌,首章言釀酒,次章言備牲,三章言助祭及獻酬,四章言教誨子孫。詩中所說的祭祀過程與《儀禮》中的《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記載的士禮祭祀過程相吻合。這就說明,天子的祭祖禮在儀節上與士的祭祖禮是大體相同的,完全可以通過士禮去推知天子禮。比如第三章“君婦莫莫,為豆孔庶,為賓為客”,陳奐作疏時,就用士禮推知了天子祭禮中的“二羞”:

《有司徹》:宰夫羞“房中之羞”于尸……司士羞“庶羞”于尸……注云:“二羞,所以盡歡心。房中之羞,其籩則糗餌粉餈,其豆則酏食糝食;庶羞,羊臐豕膮,皆有胾醢?!薄?天子賓尸之禮既亡,故《傳》本大夫賓尸言之。大夫賓尸、尸侑主人主婦,皆有二羞,則天子賓尸、尸侑及王與后皆有二羞可知。(24)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36、573、655.

君婦即后夫人,助祭于天子,獻豆籩于尸。尸是代替先祖享用祭品的人,由天子之卿假扮。所獻之祭品有內、外兩種,即“二羞”:房中之羞是內羞,即各種谷物;庶羞是外羞,即各種牲肉。毛傳用內羞、庶羞解釋“豆”,是參引了《儀禮·有司徹》,用士禮解釋天子禮。陳奐所說的“大夫賓尸”,其實是“士賓尸”,因為《有司徹》通常是被看作諸侯之士舉行的祭祖禮,而非大夫祭祖禮。大夫祭祀之禮與此大致相同,故陳奐直言大夫禮,也未嘗不可。祭祖必有尸,天子賓尸與大夫、士賓尸之禮應相似,故陳奐以大夫賓尸有二羞而推知天子賓尸亦有二羞。

又如《大雅·大明》,記錄了“天子造舟”的禮儀。所謂造舟,指把舟船并排起來連成一座橋。據《爾雅》,造舟乃是天子獨有之禮。詩中言文王迎娶大姒,為昭顯禮儀之隆重,特意“造舟為梁”。鄭箋認為,造舟之禮始于文王,殷時未有此制,天子造舟之禮由此而定。至《左傳》昭元年,秦國后子造舟于河,是僭用天子之禮。陳奐疏“造舟于梁”章,認為文王造舟彰顯了周天子乘舟的法度,而后世秦用造舟則是保存了周禮。(25)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36、573、655.戰國之后,禮樂崩壞,天子之禮多有失傳。幸賴《詩》中有此存遺,后人方能了解天子乘舟之禮。

(二)諸侯、大夫之禮

陳奐對《毛詩》中的諸侯、大夫之禮亦多有闡發。如《周南·漢廣》“言秣其馬”疏,對周代諸侯、大夫階層的用馬禮制進行了考證:

《說文》“馬高六尺為驕”,《詩》曰“我馬維驕”,《株林》箋“六尺以下曰驕”,此《傳》云五尺以上即是六尺以下也。高誘注《淮南子·時則》《修務》篇兩云“馬五尺以下為駒”,然則駒乃五尺以下之稱矣。何注《公羊傳》云:“卿大夫、士曰駒,高五尺以上?!蔽溥M臧鏞堂說:此駒字亦必驕字之誤。奐謂:《株林》傳言“大夫得乘驕”,與何注統卿大夫、士說異,《漢廣》游女非大夫也。士親迎而秣驕,與《士昏禮》乘墨車,俱為攝盛。(26)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36、573、655.

《周禮·廋人》曰:天子之馬為龍,高八尺以上;諸侯之馬為騋,高七尺以上;大夫之馬為馬,高六尺以上。六尺以上之馬分此三等,罕有異說。但是六尺以下之馬,其名多有分歧。何休、高誘、賈公彥認為名“駒”,段玉裁、孫詒讓等認為名“驕”。陳奐以為,今傳本《詩經》有誤字,《周南·漢廣》“言秣其驕”當作“言秣其駒”,《陳風·株林》“乘我乘駒”當作“乘我乘驕”,《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駒”當作“我馬維驕”;此三例皆是后人誤改,可通過《釋文》來證明?!墩f文解字》與《皇皇者華》《株林》可以證明六尺以上為驕,《淮南子》高誘注兩言五尺以下為駒,說明何休的說法是錯誤的。依陳奐之說,正確的用馬等級應當是天子乘龍,諸侯乘騋,大夫乘馬與驕,士乘駒;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六尺以下曰驕,五尺以下曰駒。陳奐耙梳舊說,??蔽淖?立論超越前儒。

又如《小雅·頍弁》《湛露》關于同姓夜飲的記載,可以補充周禮諸侯燕飲之禮;《召南·鵲巢》以“百兩”送親,是對諸侯嫁娶之禮的補充,等等。陳奐在這些篇章中的論證,對逸禮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學界注意。

(三)庶人之禮

庶人也擁有屬于自己等級的禮。例如,《周禮·大宗伯》記載了庶人的“執摯”之禮——即“見面禮”:“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27)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757、732.按照周禮規定,庶人所使用的見面禮只能是“鶩”,也即野鴨?!对娊洝分杏胁簧訇P于庶人禮的篇章,如《邶風·匏有苦葉》《衛風·氓》記載了庶人的婚娶之禮、《小雅·瓠葉》記載了庶人的祭祀之禮等等。

陳奐對庶人之禮的主要論點是:庶人可以不待禮而行事?!恫菹x》首章傳曰:“卿大夫之妻,待禮而行,隨從君子?!标悐J疏曰:“庶人之家,有不待備禮者?!笔酥?經濟不足,難以備足禮物,故可從簡行事。周禮規定,男子至遲在三十歲必須成婚,女子至遲在二十歲必須出嫁。若超齡未婚,政府會強行干預?!吨芏Y·媒氏》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28)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757、732.這種仲春時節的“相親會”,目的就是幫助那些困難家庭完成婚配。此時,夫家可省去繁瑣的“六禮”流程,直接將女子接至己家成親。庶人之禮不像貴族禮儀那樣嚴謹,可根據現實需要進行調整,體現的正是“禮隨時變”這一特性。

四、陳奐提出的禮學論點

陳奐在解詩的同時,經常提出一些禮學論點,對禮學研究頗有啟發之效。今整理其較為成熟之說3例如下。

(一)《詩》可以補《禮》之闕

《詩》與《禮》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犊鬃蛹艺Z》曰“詩禮相成”,王安石曰“詩禮相解”,均為經學史上有關《詩》《禮》關系的著名論斷。陳奐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詩》可以補《禮》之闕”。他在《齊風·猗嗟》篇、《小雅·湛露》篇都申明了這一觀點。在《猗嗟》“射則臧兮”疏,陳奐曰:或者天子與諸侯行大射,君與君行鄉射歟?《詩》可以補《禮》之闕(29)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59、436.。

陳奐對鄉射禮的性質進行了思考,提出了詩中射禮或許為國君之鄉射禮的疑問。在《湛露》“湛湛夜飲”疏,陳奐又曰:此詩可以補《禮》之闕,而傳又可以申補經之義。(30)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59、436.認為詩中之夜飲可以補充《燕禮》中的夜飲禮。陳奐在這兩處疏中所說的“補《禮》之闕”,主要是指用《詩》中之禮去補充《儀禮》儀節。筆者以為,《詩》之所補,應當不止于此。當今的禮學研究,僅僅立足于禮學文獻是不夠的,應該運用“四重證據法”,全方位深入探索。首先,繼續梳理傳統經史文獻,發掘禮學材料;其次,深入研究出土文獻,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新近面世的清華簡、安大簡等,發現其中隱含的古禮信息;第三,廣泛搜集當今某些地區的禮俗,“以今喻古”,尋繹古禮原貌;第四,大量吸收最新考古成果,通過對出土器物、城址等資料的分析,補充禮學研究。唯有如此,禮學研究才能在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有所突破。

(二)春秋有“變禮”

所謂變禮,即與時俱變的那部分禮。經禮即本禮,例如天子三年然后稱王;變禮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禮,例如國家有故,天子未三年而稱王。研究變禮,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把握周禮的發展特點。陳奐在《邶風·泉水·序》疏中說道:

蓋古者有大夫寧,無夫人歸寧,歸寧乃春秋時制?!度吩娮饔谛l宣公時,在隱、桓之間,已非西周舊制?!斗甭丁び⑷A》曰:“婦人無出竟之事,經禮也。奔喪父母,變禮也?!?31)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6、654、849.

陳奐解釋了詩中“夫人歸寧”與《春秋》中“大夫歸寧”的制度差異源自時代變化,時變故禮變也。又《大雅·大明》“親迎于渭”疏曰:

迨春秋,時王變禮,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于是夫婦之道缺,而妃匹之愛輕矣。(32)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6、654、849.

陳奐認為,周代初興時期,禮儀嚴謹,天子親迎于渭水;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娶妻不再親迎,僅派遣公卿前去迎接,已屬失禮。與西周初年相比,禮儀已相對減輕,就連夫婦之道也顯得不那么完備了。這種禮數的變化,皆因時勢變異而致,故稱變禮?!蹲髠鳌放c《儀禮》《禮記》中記載的某些禮儀,有時會呈現出矛盾。這正是因為,禮書中的一些條文屬于對西周之禮的記載,而《春秋》經、傳中的禮儀則是春秋時期的變禮。只有理解禮制隨時而變的特點,才能調和不同典籍間的矛盾。

(三)禮尚“養老”

《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倍悐J《周頌·噫嘻》“噫嘻成王”疏卻說:“國之大事在農,農事即王事?!?33)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6、654、849.這兩種說法,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觀念。前者以士大夫階層為國之根本,后者以平民為國之根本。后者即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民本思想。陳奐出身平民家庭,非常懂得農民疾苦,也了解農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故屢屢提出“國之大事在農”“民之大事在農”的觀點。受此觀點影響,陳奐對周禮中的“養老”之義有著很深的體悟。養老,體現在思想上是尊老、敬老,“養吾老以及人之老”;體現在儀式上,是國家對老人定期進行饗宴活動。具體有鄉飲酒禮、鄉射禮等儀式,由鄉大夫、黨正等人主持,在歲末舉行。受養之老人,多是生活較為艱辛的平民階層。這是民本思想在當時社會的體現。賈公彥等人把鄉飲酒禮、鄉射禮的禮義解釋為賓興賢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陳奐在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把這兩種禮的禮義都歸為了養老。據《大雅·行葦》疏,古代的大射、賓射、燕射、鄉射等射箭禮儀,“其儀雖多不同,而其為尊長養老一也”?!遏旐灐ゃ肥柙?“飲酒必遂養老?!编l飲、鄉射,都是養老禮的不同形式。應該說,陳奐的解釋只對了一半。鄉飲酒禮與鄉射禮,的確具有養老與賓賢兩種不同的禮義。在某些歷史時期,出于統治階級的政治需求,或側重宣揚其某一種禮義,導致了后代對此產生誤解。清代時流行以年高德劭者為上賓的鄉飲酒禮,例如蒲松齡就曾受邀出任鄉飲大賓。(34)蒲松齡,盛偉點校.蒲松齡全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1929.這說明了鄉飲酒禮也可以同時具備賓賢與養老兩種功能。

五、陳奐禮學研究的特點

作為乾嘉學派一員,陳奐的解經符合考據學的一貫特點。同時又因其精通多經,故《詩毛氏傳疏》的“以經解經”風格尤為突出。

(一)精于文字訓詁

乾嘉之后,考據學成為了經學研究的主流。陳奐受學于段玉裁,精通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故《詩毛氏傳疏》是一部以小學方法解經的代表之作。陳奐在論證《詩》中之禮時,也表現出精于文字訓詁的特征。

顧炎武說“讀九經自考文始”,惠棟說“經之義存乎訓”,這都是清人考據學理論的精要。當時的禮學名家,大都精于訓詁。如胡培翬的《儀禮正義》一書,其訓詁體例有因聲求義、以形索義等等。又如孫詒讓的《周禮正義》一書,擅用古今字、正俗字來訓詁,也經常使用因聲求義等。這些都是訓詁學的幾種主要方法。陳奐在《詩毛氏傳疏》中,對《詩經》、毛傳進行了十分細致的訓解,其所用方法更加細致,有據古訓、破假借、審文例、因聲求義與探求語源等(35)朱建山.《詩毛氏傳疏》釋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10.。例如,《召南·羔羊》篇曰“素絲五紽”,《傳》《箋》《正義》對“五”字的解釋都是數量詞“五”,陳祥道、黃以周等禮學名家也都繼承了這種解釋。陳奐則利用假借字、古今字作解,認為“五”字通“午”:

五,古文作“乂”,當讀爲“交午”之“午”?!吨芏Y》壺涿氏“午貫象齒”,故書“午”爲“五”,此五、午相通之例。魯有五父衢名,亦是午達岐出也。(36)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0、70.

陳奐的這一解釋十分新穎。按照他的說法,“素絲五紽”是指衣服上面的衣縫交錯,并不是前人所說的素絲五縷。胡培翚《儀禮正義》對《大射儀》“度尺而午”作解,也說道:“一縱一橫曰午,正‘五’字古文之形也?!?37)胡培翬.儀禮正義[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316.其理論與陳奐相同,蓋二人互參也。又如《小雅·蓼蕭》篇,陳奐從假借字的角度對“□革”二字作了解釋,認為“□革”即“鋚勒”,并糾正了毛傳與《正義》的錯誤。像這樣的文字訓詁之例,在陳奐疏中還有許多。

(二)擅于以經解經

以經解經的概念早在宋代就被提出了,到清代時已經在經學界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38)周懷文.文化史視域下清代以經解經經學研究方法探微[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35-37.。以經解經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著眼于某部經的經文而非傳、注來解釋經典,二是指用其他經典共解一經?,F在學界所提倡的以經解經,主要指第二個含義而言。在清儒的禮學著作中,普遍地運用了多種經典來解一經。最顯著的是萬斯大《學禮質疑》一書,其《自序》曰:

首取《戴記》諸篇相對,次取《儀禮》與《戴記》對,次取《易》《書》《詩》《春秋》及《左》《國》《公》《谷》與二禮對,見其血脈貫通,帝王制度約略可考用,因所得竊著于篇(39)萬斯大.學禮質疑·自序[M].清經解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313.。

萬書以《儀禮》《禮記》兩部禮書為基礎,取其他經、史典籍與其作對比,對周禮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新解。陳奐在《詩毛氏傳疏》中也非常重視以經解經,其中尤重《周禮》。其《條例》曰:

凡毛氏之學,其源出于荀子,而善承毛氏者,唯鄭仲師、許叔重兩家,《周禮注》《說文解字》多所取說。

陳奐重視《周禮注》,把它當做與《說文》同等重要的字書來使用?!囤L·柏舟》次章曰“我心匪鑒”,陳奐疏曰:

鑒,《釋文》作“監”,《周禮·司煊氏》注:“監,鏡屬?!?40)王承略,陳錦春點校.詩毛氏傳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0、70.

這就是非常明顯的一個例子。另外,疏中關于禮制的討論,陳奐更是以禮經、禮注、前人禮說為據??傮w來看,陳奐對以經解經方法的運用,在清儒當中較有代表性。

結語

詩禮之學自古不分。漢初五經方立,經學始昌,禮家四傳弟子后倉,同時又是齊詩轅固再傳弟子,實為漢代最早的通經學者。此后兼治詩禮者不勝枚舉,詩禮之學日漸融密?!对姟分兄Y尤多,注《詩》必先通禮,故漢末鄭玄以禮箋詩,成為后世注《詩》范式。鄭氏之學雖盛,然其混同各家,雜融緯說,亦有偏離本義而不可取者。后儒以鄭學為禮宗,亦以補鄭為莫大之功。陳奐之疏,旨在探時先秦古義、還原漢儒家法,遂有匡正鄭箋、裨補禮學之效。今之禮學研究,有取于陳奐者多矣。除《詩毛氏傳疏》外,陳奐的《公羊逸禮考征》一書,亦對先秦古禮有所闡發,值得注意。

猜你喜歡
儀禮點校注疏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覆
古籍點校成果著作權探析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清代臺灣研究資料整理的新成果:評劉榮平、江卉點?!饵S鶴齡集》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論盧文弨之學術、生平及其他——《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點校前言
近二十年來《儀禮》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