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筑的情感敘事藝術研究

2024-01-09 03:46高云庭
創意設計源 2023年6期
關鍵詞:綠色空間情感

高云庭

一、何以筑境:可持續、情感、敘事

萌動于 20 世紀中葉的綠色建筑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生態性、綠色化、狹義可持續、廣義可持續四個階段。在吸納了生態學、環境科學、傳統自然哲學多方面的科學成果和認知理念后,綠色建筑大致形成于 20 世紀末期,并隨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綠色建筑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設計理論和建筑實踐都日趨成熟。源自可持續理念“自然—社會—人”整體平衡、協調發展的觀念,已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三個復合維度。綠色建筑以詩意棲居為最高人居理想,從自然觀念、社會屬性、人情表征三個方面,追求完滿的建筑意義和環境價值。自然觀念包括隨境所宜、少費少污、補償調節、師法自然四項內容,建筑不僅要盡可能順應自然地域環境,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護自然環境,還應遵循自然環境的規律,具有修復周邊環境和調節自然生態的功能。社會屬性包括人性基本關懷、人倫道德責任、綜合經濟利益、表揚特色文化、教育引導作用五項內容。以為著人的生理心理關懷為起點,兼顧社會群體性的建筑環境,應盡可能照顧到多數人的身心利益和福祉的可持續設計,在節約總體成本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在現代化的同時,不妨礙地域、傳統、民族文化的表現與傳承,在給予人健康舒適活動空間的同時,傳遞正確積極的生態文明價值理念。人情表征包括美觀的形態、愉悅的心理、情感的寄寓、高遠的體認四項內容,讓綠色建筑設計的指針始終指向人,讓環境生態與生態社會的鐘擺回落到人身上,展現出人性之情感、高揚生活之光芒、營造心靈之港灣,是建筑生態環境的最后價值屬性。

自然、社會、人三個方面是復雜的辯證關系,自然具有基礎性和某種規定性,社會規則和人的審美取向,都根源于自然的狀態和自然與人之間的連接、賦予、獲得關系。人和社會維度的設計必須基于自然維度之上,唯有自然維度的要求滿足后,才能在這些策略上疊加滿足社會和人需求的設計策略,保證建筑環境性的優先地位是三者出現矛盾或沖突時唯一的解決途徑。

自然、社會、人三個方面內容的不斷明確、充實與拓展,已經昭示了綠色建筑從新生事物走向普通性、一般性、普及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自然性和人文性的完整表達是產生有意義的綠色建筑藝術的必要前提。情感屬性,即人情表征的范疇,其復雜性和廣泛的覆蓋程度,使其不可避免地發展并顯化成促進綠色建筑向著普通建筑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情感性從既獨立又關聯自然人的角度出發,是不同于生態文化的另一個著力點,它的質與量是建基于符合自然屬性、追求自然審美、表現自然文化內涵,滿足社會屬性、追求社會審美、表現社會文化內涵的藝術性設計內容。情感性涉及到環境和諧、人文生態、社會發展的功能實現,是潛在于設計策略與手法中的軟質因素,以一種轉化、承載、含藏、觸發、聯接的方式存在著。在綠色設計中,用藝術的手法使建筑賦有情感,一直是有效的建筑創作及空間營造方法,在早期綠色建筑形式中有明顯反映,在東南亞、北歐、中美洲等地區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精彩的建筑實例。情感創造和體驗的實現具有層次性與漸生性,在融注與傳遞兩個方向上都是持續與漸進的過程,由初級的身心怡悅,深入到歸屬、歸宿安妥,再升華到心性打開,三種意味的情感屬性層層展開,依托著空間實體、文化符號、物理要素構成的技術性空間場域[1-2],既具有各自的獨立品味,又相互關聯支持,呈現不同的審美內容,也表現不同的情感精神及訴求(見圖 1)。情感化藝術是綠色建筑設計目標的高級表現范式、物化的文明內容形態,生態與人文功能,正在越來越多地呈現動態性、場景性、關聯性、象征性空間形態特征。

敘事藝術產生于文學領域,是現代設計的一種表現手法,是建筑藝術中情感價值的創構與傳遞方式,即通過“講述”將情感含義散播到建筑空間中并感染在場者。敘事方法向各領域設計的融合是近年來的熱點議題[3-5],它可以含括空間情節、空間言說、動態意義等豐富內容和復合手法。目前在綠色建筑情感化設計領域,意義及形式的敘事性表現手法尚未得到廣泛運用,或在恰巧、被動地運用,并未引起關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很好地展開文化功能的語言屬性。敘事理論并不是完全無關于綠色建筑的獨立事物,敘事建筑的理念、方法、元素與綠色策略和空間情感維度間存在多層的深度關聯性,情感產生于形象產生和故事發生的過程[6],敘事框架的調整、情感要素的挑選、敘事內容的安排、故事背景的配合互為于其中[7]。生態化情感設計策略與敘事設計手法存在很多共通領域,且存在大量潛在的,有待挖掘的藝術表現手法,設計者常會不自覺地運用一些敘事設計手法。情感敘事須在空間中發生,憑借空間、時間、記憶塑造形象感、畫面感的“講述”效應,動態的橫向空間關聯與靜態的深層思維關聯即兩度空間中的敘事生成[8]。其一,基于敘述藝術的故事邏輯,將敘事節點按照時間的序列性和事件的因果律效應連接起來,形成有限空間中的情節,是動態的敘述手法。其二,基于情節藝術的故事邏輯,敘事節點意義的空間同時性和事件偶合律效應[9],會觸使人的感知勾連起關聯想象,在無限的意向空間中,自主地創生出一段故事或產生意義疊現,是靜態的敘述手法。情感敘事產生于情感和敘事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彼此關系,對空間廣度的占有和空間場力是敘事藝術效果的兩個主要判斷標準,場所及情景中信息傳遞引起的交互體驗和情感的共鳴,是綠色建筑的重要情感化途徑。

圖1 人情表征的內容關系

二、物形之意境:四種情感敘事資源特征

綠色建筑本體和設計手法上承載著情感屬性,通過技術、形式、材質、符號、自然元素等藝術媒介,建筑與設計固有的情感特質分屬于形、物、意、境四個方面,呈現在物與意、形與境之中、之間和之外。形之情感即感官愉悅,基于視覺快感而產生情感作用的美觀形態。在形式這一基本性的承載與表現向度上,設計生成的造型、選取的材料和技術、表達的地域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賦有情感性。人工造型表現為有規律、高效能的幾何型與無裝飾的自然型兩種美;生態材料可產生形式上的多種變化,并在質地、紋理的單一或組合結構上形成復雜樣式;先進技術、一般技術、普適技術可以表現鄉土、地域、傳統、現代、時尚、前衛等所有類型的時代美感和多種文化美感[10];順應氣候、宣揚本地文化、挖掘傳統的建筑即是具有地域美的綠色建筑。這四種建筑形式的表象性、審美性、文化性等使之具備了敘事的基本能力,這些形式不是固態的簡單呈現,而是有著塑造、替代、詮釋、闡發的連續意義。針對一個綠色建筑的形式創作,豐富的藝術形態方案存在著敘事結構與節點設定的多種可能性,綠色建筑的情感性形式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敘述性藝術資源。伊甸園項目巧妙地運用蜂窩狀六邊形結構創造出穹頂的造型,形態上讓人聯想到昆蟲的腹眼、水中的汽泡,又給人夢幻的美感,整個建筑依附于南向峭壁,棲息在山堆上接受著太陽的光照,平面上完全保留了崎嶇地面的初始地貌形態,道路和水系向四面八方曲折蜿蜒,這些表現手法消泯了建筑的空間束縛,很容易讓人感覺已置身大自然中。伊甸園建筑項目是對大自然有機形態的極致模仿,是建筑展現自然美的典范之作。巴厘島綠色學校采用當地的木材和竹材,以及竹結構工藝建造而成,并借用本土的熱帶建筑語匯形式,將當地的各種傳統資源與生態設計要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建筑組建完成后即成為一個具有審美意味的文化符號,許多游客和藝術家慕名而來,只為欣賞這座散發著巴厘島風情的竹制建筑。

綠色材料是綠色建筑的載體,綠色材料及其所構成的特殊建筑形態具有情感意義。物之情感即懷舊屬人的情感寄寓,在物質這一基礎性的承載與表現向度上,舊建筑或年代久遠的建筑、業主或使用者參與設計和建造的建筑、小面積或微型空間、具有獨特價值或涵義的生態材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賦有情感性。老舊建筑是許多事件發生的場所,保存著居住者或使用者的個人情感、歷時記憶,還有可能具有鄉土風情,老建筑的情感屬性較為復雜,它就是故事,且時時刻刻都在講述著故事[11];業主或使用者投入心血、精力、時間參與構想、設計和親自動手建造的建筑,是個人精神寄托的空間,是思想意識融注的環境,是保藏生命情感的場域;面積、體量較小的建筑空間具有圍合感、包被性、領有感,這種小眾性與特殊性是專屬情感和私密性產生的有效來源;有些生態材料(如竹、素面混凝土、廢棄農作物等)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審美屬性,或寄托著主人的偏好,是制造一段故事的良好元素。這四種建筑物態的現實性、功能性、承載性等使之具備一定的敘事能力。老建筑、自建房、意義材料能夠承載故事和敘述的能力較強,小空間的敘事性相對較弱,適用域相對較窄,需要在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注入更多的故事性或環境意義。都靈文化商業中心是一個改造項目,原來的林格托會議中心是當地的地標建筑,建筑立面保持了原初樣式,樓頂的試車跑道也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在中間的玻璃會議室和小型博物館內可對它一覽無遺。這座建筑是人們休閑生活和談天交流的理想場所,身在其中會不自覺地回憶起建筑的往事和它所承載的城市歷史,它無時無刻地進行著文化傳播?!笆痔嵯洹弊≌且粋€長方形的折疊式住宅,極小的環境重疊并詮釋了居住與生活的許多意圖,讓人可以自主地把握工作、交談、休息等行為活動,為居家生活和辦公營造了一份適怡、溫馨的人情意味。

形式與物質材料創生的是對建筑的感知和環境的體驗,即意與境的情感價值。意之情感即環境親宜的心理怡愉,在建筑提供的空間環境感知向度上,綠色建筑的形式、材料、空間構造等形成的適用方便、新鮮奇異、模糊不定、心理動勢和力量感,在一定程度上賦有情感性,它們是基于但不同于物質材料形式本體情感屬性的感受性體驗。在使用功能維度上的合用、舒適、無障礙,使空間環境給予人行為便利的心理審美感受;輕松、愜意的空間品質形象與氛圍帶給人身體與心理的舒適感;日益迭代的新技術、新結構、新形式、新材料是創造情感意象的新元素,它們的組構將會帶來意外又合乎想象的新穎、奇異、玩味的空間感受;某些新型輕質材料、半透明材料、生態復構空間、層疊分隔結構會帶有虛幻感或神秘感;大體量的建筑自帶著壓迫感,攝人心魄的情緒觸發引導人看到人之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起伏變化、由物及己的情感體驗最終在精神升華與自我認同中完成一段審美歷程。這五種感知體驗的內在性、非物質性、主體參與性、情節虛構性等使之具備意義創構和講述故事的敘事能力。新奇感、未知感、力量感三種感知體驗的敘事性較強,便利、舒適這兩種心理感受的利用,則需有效的敘事內容強化其意義講述效果。上海世博會意大利館的主結構采用發光混凝土,這是一種透光水泥材料,其基質可具有 20%的透光率,園區內的人可以看到建筑內部的動態,館內參觀者越是靠近外墻體,其輪廓越是被清晰地映射出來,形態變化著的人影在大面的灰色發光墻體上不停地游動,遠遠望去,好似在觀看一幕光影劇,人們在探索這一奇特建筑現象時,也是一段愉悅的情緒體驗。馬德里卡伊莎中心博物館入口廣場旁的臨近建筑外立面打造了一個巨型植物墻,豐富的植物品種使之成為一個垂直花園,親見者會被它的體量和復雜度震撼到,似乎可以聽到、感覺到植物墻的呼吸,最初感觀沖擊會自然地轉向心理沖擊,在一段情緒適應后,逐漸沉浸于精神和情感的愉悅中。

建筑整體環境的情感體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建筑體驗的最后階段和最高層次。境之情感即融合自然的生命體驗,在趨向精神層面的環境體驗向度上,綠色建筑的本體、空間及其環境,都可以通過精心設計而創生情感體驗能量場,使人在從接觸到沉浸的不同深度中產生不同的精神情感。環境的要素與氣氛會給人以感染力,讓人覺察到某種內容和信息的傳遞,給予人最初的環境情感印象。在這一過程中,會感受到、意識到與環境的連接,體驗與環境的對話及整體關系;優秀的情感設計能夠融注和諧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將人帶向環境情感認知的深處,賦予人釋然和歸屬的心理體認。最高級的環境體驗即是超越物理空間精神,觸及存在的自然狀態,喚起心靈升華的意境審美感受[12]。綠色建筑是源于自然理念、基于自然情感的建筑,使之與生俱來地賦有啟發性的敘述能力和感染效力。情感飽滿的四個階段的感知效應是建筑敘事可資運用的極佳資源,想要獲得良好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設計主體的深度創作能力,也寄望于受眾主體的思想感受力。建筑內部空間用于調節溫濕的水池,若砌成不規則、自然樣態的弧形邊緣,在一旁堆砌具有野趣意味的亂石,池底鋪上圓滑的鵝卵石,水面上支起幾根清瘦的竹子,竹孔中流出的清清水流,滴落到大而寬厚的石墩上,這樣的環境立刻會活躍生動起來,這種情感化的生態設計,提供給人的便是一個動態的觀賞、體會、玩味過程。倫敦的大使館花園遺產改造建筑項目即考慮了活動空間的綠化環境,也考慮為小動物提供生態棲息地,意欲打造一個完整的自然活動園地,綜合運用了大面積的水域、水中散種的植物、長短高低的親水棧橋、整體性的地面植物和草坪,這個方案在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環境間創造了一處觀景、游憩、親近自然、理解自然的場所,為城市生活留住了綠意,自然氣息的環境透露出幾分慢活風格的自然時尚感,各種環境要素形成了自然對人的邀請,每時每刻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故事。

三、身、情、心:敘事情感的兩重層構

綠色化的適用功能和形象化的情感表達是綠色建筑的物質和精神的互滲內容,空間環境呈現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精神性格和審美觀念等,它們直接存在于空間體驗和環境感受的關系中,這是情感之于可持續建筑的特質約定[13]。建筑空間的完整性場景詮釋,是通過主題、結構、節奏、手法、氣氛等敘述元素創造而成的,它們共同服務于建筑故事的展開,推動敘事情節的發展[14]。敘述藝術的動態橫向空間關聯與情節藝術的靜態思維層相關聯,依托一或多中心結構、路徑組織的空間敘事方式與手段而完成。主要空間作為大中心,制約了空間路徑的走向,其他次要空間作為小中心,確定了空間路徑的大致線性,空間路徑的線性特征同樣影響著中心節點的集中、連接、分散、轉折、嵌套、過渡等布置與安排[15-16]。綠色建筑的情感敘事存在著相應的結構關系,空間上存在單線敘事、多線敘事、三維敘事的形式,包括節點串連式、并行平鋪式、主次放射式、復合嵌套式、融合互動式等[17]。這些敘事模式使人在身、情、心三個層面上接收、感知和體會到敘事藝術的情節魅力和故事感染力。身即人對建筑的直接感知,情即人對建筑空間的心理投射和情緒反應,心即人對空間環境的心靈層面的精神體驗。在意義彰顯、故事創構、情節展開等一系列過程中,身、情、心是三個相互層疊的感知通路與載體,其各方面的結果是互通的,并會相互融合,形成整體的空間環境意象。情感敘事效用的生成需要通過接收者的本能、經驗、覺思的情感體認機制作用。本能機制指涉和依靠的是欲望的、尚美的判識功能維度,是人的深層認識的作用機制;經驗機制指涉和依靠的是行為的、認知的判識功能維度,是生活的閱歷見識塑造的作用機制;覺思機制指涉和依靠的是意識的、價值的判識功能維度,是主體能動性的積極完善的作用機制。三者對應的本質需求、認知結構、審美高度是敘事藝術作用層次結構關系形成的基礎。

建筑情感向度的形、物、意、境之綠色敘事資源,融合于空間敘事的動態結構中。美觀形態、情感寄寓、心理怡愉、生命體驗作用在身、情、心三個接收層面,并同時表現出三組意義特質,一是美觀、愜逸、愉悅、意趣,二是完滿、溫暖、安適,三是自由、澄明、超越。它們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基于身、情、心的互通性形成相互連接、相互塑造的效果,貫穿在從建筑敘事到體驗情景的藝術展現過程中,與本能、經驗、覺思體認機制之間存在一種于框定中動態對位的關系,通過三個作用機制觸發情感的關聯與發生。依據三層面的內涵和三機制的運作規律,沿著建筑生態、人文生態、情感生態的建構脈絡,從建筑的物象、藝理、意涵達至對身體與精神的環境關照,敘事藝術的情感作用對位與效果顯現應分為三個層次(見圖 2)。第一層次是由身體及內在感知的感受體驗,其敘事藝術的指向定性為綠色建筑在生態、技術、地域傳統等方面可呈現出美觀的形式和宜人的空間環境,給予我們視覺美感和心理暢怡的愜逸感受,幽默、趣味、虛幻、神秘、震撼的意趣空間環境賦予我們情緒上的愉悅、心理上的快感,此為身心怡悅的情感敘事性表達。第二層次是由審美認知生發情感認同的心理體驗,其敘事藝術的指向可定性為綠色建筑以許多方式寄寓人的情感,給人一種“回家”的感覺,讓人在歸屬感中體驗溫暖、安適、自在,自然向空間環境的介入幫助人體認到自我存在是地球自然整體之中的一個部分,在人之于自然的歸宿感中體驗到了生命的完整和圓滿,此為歸屬(宿)的情感敘事性表達。第三層次是基于物理信息、心理信息加工的心境體驗,其敘事藝術的指向可定性為綠色建筑的自然氣息和品性能夠不斷地滌蕩人們的心靈,給予人自由、澄明的空間環境之最高生命體驗,這應當是完全相異于以往的精神的敞開和性情的解放,對生命情感的重新體認讓人們的心感應、通達并體驗到某種帶有神圣色彩的崇高和澄明的境界,昭示和彰顯人超然灑脫的暢神之境,此為心性打開的情感敘事性表達。

情感敘事在三個層次上的綠色藝術創作與情感價值生成基于不同的承載與傳達方式,從敘事對位情感的作用結構轉向對應的情感媒介和通路結構,同樣存在身、情、心三個層面的遞階關系。與身體層面關聯的敘事,主要通過建筑的物質和非物質的外在形態,這是一種實在性承載與表達,運用的是形象通道,即借助具體的建筑形態與空間形象,引起人的生理體驗和心理體驗,讓人在空間環境的敘事中感受豐富的藝術審美感情。與心理層面關聯的敘事,主要通過建筑形態帶給人的心理情感,這是一種虛擬性承載與表達,運用的是語言通道,即借助有形的建筑符號和無形的空間語言,這種傳遞既形成外在表征感知,也引發內在的精神理解,讓人得以體驗到完整的情感世界。與精神層面關聯的敘事,主要通過建筑、空間、環境整體帶給人的生命體驗,這是一種綜合性的承載與表達,運用的是感覺通道,即借助建筑形象與建筑語言所形成的空間覺知與環境體悟,這種傳遞讓人不斷地接近生命完整的狀態,并喚起詩意棲居的理想,在自我存在的重新體認中進入高維度的情感境界(見圖 3)。身、情、心三個層面從外在形式之“實”,到心理情感之“虛”,再到生命體驗之“真”,由外至內的從感觀表象到精神體悟,由淺至深的從身心體驗到心性世界,在本能、經驗、覺思三個情感體認機制上相應而顯,層層深入地把人從外化形象逐漸帶入空間語言的涵義之中。綠色建筑的情感敘述要素和情感發生層面與向度共同形成了情感敘事的兩個結構層次。綠色建筑的情感敘事體驗和感受方式可謂多源流、多形態、多效度,主要的敘事節點組合起多維度的情感要素,意義、情節、故事等在人的接收與認知系統中組織律動、疊構變化、生成發展,演繹著獨立或靜態、連續或動態的空間情感。

四、敘情于技藝:情感策略的敘事路徑

圖2 情感敘事要素的作用結構

圖3 敘事藝術的情感遞階層次

綠色建筑情感敘事的建構依托于多個主體,設計人員是敘事編排與外化的主體;建筑本體是敘事承載與生發的主體;建筑使用者是敘事發生與達成的主體,三者共同構成敘事的主體系統[18]。設計者與接受者、建筑與故事、手法與內容之間都存在情感聯系,這種連接是顯在的,也是潛在的,必須通過建筑空間環境讓設計者與接受者達成某種情感共鳴,才能實現情感的完整傳遞。對情感表達的目的、過程、效果的設定與把控,由針對三個主體的敘事設計內容及情感效力決定,涉及敘事方式、情感元素、傳播媒介等。從生態與人文的物質、精神等層面深入挖掘綠色建筑的情感敘事屬性,并整合到現有的設計方法與普適策略中,借助設計調研方式與分析工具探尋表達情感的藝術資源、空間結構、故事模式及敘述能力,并開發、整合、探索可能的創構與設計手法[19-20]。這些具體的設計做法應當以聚焦“人的綠色活動”為邏輯起點,以歷史、文化、倫理等“人文生態要素”為邏輯起點,以“概念性故事”的整合性表達為邏輯起點。各種可持續性人為活動是綠色建筑情感的基本來源,融合生態理念的文明形態定義著綠色建筑的情感內容,應將不同的敘事媒介為切入點,從各類情感視角著眼,運用概念、事件、情節、場景、故事等敘事要素,將人的情感屬性和人文生態的各方面內容合理地編織起來[21]。用敘述性框架架構整個情感性文化內容是基本的敘事起點和設計理路,充分調用綜合的建筑敘事形式,包括動態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知元素,歷史、事件、故事、場景、人物的重現與回顧[22],歷時、多維度、關聯性、潛藏性記憶的激活,象征、明喻、隱喻的建筑符號等[23-24],基于生態功能及形式的邏輯關聯,以明確的視覺形象、具有象征意義的形態、可感知的環境要素,實現對建筑空間環境的整體描繪。

建筑敘事是將具象的空間與創作主題或思想情感聯系起來的一種建筑創作和分析方法[25]。以生態可持續為本底的建筑情感敘事有三個重點關注面向:一是注重和諧環境生態的“自然性敘事”,二是注重綠色社會特征的“生活性敘事”,三是注重傳統建筑情感的“建筑性敘事”。處理好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抓住環境中具有感知性和體驗價值的自然元素,從人的身心感受性和環境功能角度出發,圍繞自然線索展開敘事,才能為人營造舒適、方便的建筑空間,綠色、生態的環境氛圍,以及親近、感受、融合自然的環境體驗。理清綠色社會在建筑上的可持續特征反映,從復雜的日?,F象中析出人作為個體、群體的文化屬性,基于生態社會功能及價值意義探索敘事材料,才能為人的活動、行為提供賦有情感意象的環境平臺和場景條件,營造建筑的適用性體驗與文化性體驗。傳統建筑的許多情感品質與敘事設計手法,可以為綠色建筑設計繼承和沿用,發揮歷史傳統文化可持續性敘事空間創構的工具作用[26],運用當代敘事藝術形式展現傳統建筑寄寓的情感,才能為人營造關照人的心理情感的建筑環境,從歷史融合的維度給予人完整的情感體驗。棲居之所即存在于自然性、生活性、建筑性敘事情景中,設計時必須圍繞三個面向的內容展開和推進情感組織和敘事編排。情感豐盈的綠色建筑是邊界模糊的詩意空間,為保障空間質感體驗和整體氛圍體驗的情感價值實現,需要必要性的先導性和指引性分析與錨定,并基于此組合和選擇創設出交互的情境,傳達出準確深刻的意義性內容的具體方法策略。

其一,形質選擇、表意利用兩種材料策略,規定著建筑的物質基礎,其敘事能力源于材料的質感、色彩、文化性、情感聯系等特征。Tenara 茶室采用一種透光率可達 40%的新型環保面料[27],薄膜上的小圓狀物好像一個個小細胞,建筑形態能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進入這個空間就好似進入了一個生命有機體,感覺自己是寄居在一個好心人的懷抱中。日本的高柳町社區中心將和紙作為墻面材料,和紙在日本傳統觀念中代表著有效和舒適,扁條狀的紙屏頗具日本建筑的傳統感,配合著靜謐的光影效果,講述著日本人安靜、內斂的文化氣質。

其二,自然光、自然風、水體、植物、聲音五種自然元素策略,是創造環境自然性和空間動感的有效手法。古魯圖書館中庭間的光影投射到墻壁、柱身、地面、水面,形成奇特的蒙太奇光影效果和視覺虛幻,在層次感和秩序演變中,讓人感受到時間的定向,時光的流動,寧靜的智慧。韓國的安·德穆魯梅斯特時裝店將內部與外部空間定義為一種融合的綠色洞穴,整個建筑充滿生氣和活力,郁郁蔥蔥、生機盎然,一次購物經歷,也是一次體驗自然意趣的奇妙之旅。

其三,被動式技術、主動式技術、適宜技術、高技術、低技術五種技術策略,既可新奇也可傳統,適于提供多樣的空間情感節點。延安棗園綠色住區結合了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運用傳統的窯洞造型,很好地保留了當地人的生活、生產方式,使人一眼便可感知陜北鄉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狀態??屏_拉多州公寓的南立面安裝了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板,并與市政電網相連接,多余的電力可以賣給國家電網,這些光電板同時也是遮陽設施。住戶每次路過看見光電板,就會猜想它可能正在為自己掙錢。

其四,自立化、可適化、集約化、開放化四種空間構造策略,通常起到框定故事結構和輔助架構情節的作用。南加州建筑學院的活動會議室能夠在上下前后兩個方向上伸縮,具有24 種布局形式,為建筑提供了多種敘事場景。智利的一個酒水小亭“美麗都”(quincho)是一個開放化的小建筑,“quincho”在當地方言里指用于做飯和吃飯的室外空間[28],建筑從山腰伸向半空中,人們可以在信步中自由把握乘風或小歇的方式,充分領略天空下、大地上流向太平洋的河流和連綿的山谷景觀。

其五,造型和色彩表現策略,這兩種表現策略具有極大的自由度,色彩設計的成本幾乎為零,造型和色彩是具有靈活性的次級或補充性手段。香水森林方案由外而內采用了中國陶瓷的線條形式,縱橫的陶瓷線型與垂向的植物相互交錯,空間沒有明確的限制,似乎正在融入自然,讓人可以領略到崇尚自然的傳統中國意味[29](見圖 4)。烏克蘭基輔的一座木質住宅,用暖色的燈光配合室內木頭的顏色,強化了室內溫暖感,讓人聯想到俄羅斯、北歐等地的居室氣氛,展開的是一幕屋外大雪紛紛,屋內暖和舒適的生活場景。

其六,內部陳飾、周邊環境營造兩種環境布置策略,多數情況下運用于豐富敘事要素和安排敘事場景。馬賽的一家雜貨店用天然織物作簡單的遮陽[30],少許的陽光間續地投射下來,薄紗隨微風輕輕擺動變幻著光線,使整個空間顯得多姿多彩,給人以情緒的撩撥,感受到生動、愉悅的氣氛。流浪狗牌臺燈由海地的失業工匠手工制作,每一盞臺燈都是在講述一段來自另一個國度的故事。

其七,傳揚文化、傳達情感、“綠”經濟三種舊屋再用策略,無需設計便已是故事,舊建筑也是易于加工的天然敘事文本。紐倫堡納粹黨國會大廈改建設計用長條型的鋼結構橫向貫穿建筑,寓意著一把尖刀刺向納粹的心臟、納粹意志的瓦解,在這座紀念館中行走,會讓人回想起納粹和二戰的往事。龔灘古鎮的搬遷改造項目采用原來的建設方式和當地傳統的工匠技藝,保護了原始村落的風貌,游客在古鎮可以感受到純樸的民俗民風,又好像行走在另一個時空的原始古鎮中。

情感敘事的設計策略可總括為三種類型,即“質地與材料性能”的材料方法策略,是結合材料物態、質感及表達樣式的敘事方法;“生態技藝與環境策略”的技術方法策略,是結合生態技術構件及環境形態的敘事方法;“空間組織與形態適應”的形式方法策略,是結合文化、功能、生態等要素創作空間原型的敘事方法。三組設計方法策略基于整體性耦合關系運用于情感敘事中。設計中應當基于綠色資源,充分考慮場所體驗、場景文化、社會文化特征和媒介的變化、發展和交互形式的可能性,盡量避免新興技術、異域文化符號、特殊情感符號對敘事性的弱化或負面影響,并發揮倒敘、預敘、插敘藝術較高的靈活性和獨特性[31-32],深入探尋情感敘事設計的策略優勢與方法創新。人的綠色活動、人文生態要素、概念性故事三個邏輯起點,自然性敘事、生活性敘事、建筑性敘事三個重點關注面向,質地與材料性能、生態技藝與環境策略、空間組織與形態適應三組方法策略即構成了綠色建筑情感敘事藝術的實踐路徑(見圖 5)?;诰G色建筑的情感本位,詳細梳理敘事設計關鍵要素和線索,深入挖掘設計文本敘事結構和應用模式,廣泛探索具體設計策略和實現路徑,并通過融合綠色技術美學的藝術手法,創構賦有講述能力的情感建筑。

五、結語

情感敘事是一種場所精神,也是一種修辭手法[33],尚屬于較為新興的設計思維與方法,作為發展中的綠色建筑藝術勢力,其在設計實踐中逐漸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從“人—自然—社會”到“可持續—情感—敘事”的維度拓展,由“物—理—意”通往“身—情—心”的創構過程理路,是綠色建筑情感敘事在設計基點、關注面向、方法策略運用中潛在的兩條平行的狀態變化軌跡。以生態、功能為底層思維出發點,著眼于使用者的動態感受,從各情感域中敘事設計的關切點和邏輯形態展開,關注敘事設計的工具性和啟發性,探索凝結多維度信息意義的環境營造,使建筑能夠準確有效地表達、傳遞故事性與情節性空間語義。敘事藝術借助技術性、材料性、形式性拓展了綠色建筑情感的表現空間和外延特征,將有形與無形的可表達、可感知、可體驗、可解釋要素接入和整合到敘述性的設計方法中,將記憶、歷史、文化、思辨等落實到空間環境的表達中,這是未來綠色建筑設計的一類重要情感組構方法,也是推動建筑可持續化深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4 香水森林方案

圖5 情感敘事的設計理路

猜你喜歡
綠色空間情感
綠色低碳
空間是什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創享空間
情感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移植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