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能型社會背景下高職專業群服務湖北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2024-01-11 13:23謝永平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技能型人工智能技能

謝永平

(湖北開放大學/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021年4月,建設技能型社會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提出。同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到2025年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更加鮮明,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1]??梢姼哔|量的職業教育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重要基礎,全面建成技能型社會是完善與升級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職業教育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落腳點在于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以專業群與產業集群有效對接的方式培育技術技能人才。本文擬基于技能型社會內涵特征,立足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分析高職院校專業發展與產業對接現狀以及難點,探索人工智能專業群服務湖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技能型社會內涵釋義及本質要求

技能型社會是國家的創新型理念和重大發展戰略,對其內涵和本質要求做出深刻闡釋并厘清其與高職教育及區域經濟發展的聯系是探索專業群建設路徑的邏輯起點。

(一)內涵釋義

近年來,技能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認可,但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權威統一的內涵釋義還需實踐的論證。結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的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三全特征”[2],本文認為技能型社會的內涵在于以技能的習得與發展為邏輯起點,以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個人終身可持續發展、提升國民收入以及社會生產效率為目標,以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為主要架構的融合、多元、均衡的新型社會發展理念。

(二)本質要求

技能型社會的本質要求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提供基于現在、面向未來的技能培訓有效供給。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做好技能資源的供需對接,由職業院校提供基本技能習得訓練,社會用人機構提供崗位發展技能培訓,并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好技術技能預測預判,為處在技能發展不同階段的勞動者提供可持續的技能供給。二是構建技能保障及技能援助制度。在社會范圍內設計行業技能發展上升路徑,深化技能發展空間;形成技能使用、轉讓經濟補償制度,保障技能人才既得利益;做好弱勢群體技能習得援助,對于兒童、青年、老年以及特殊群體實施精準技能援助幫扶[3]。三是實現高技能提升社會生產率。改革開放以來,依托我國人口數量紅利,低技能均衡(Low-Skill-Equilibrium)發展模式支撐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數量紅利的逐漸減弱,社會經濟發展亟須由低水平技能均衡(Low-Skill-Equilibrium)向高水平技能均衡(Hight-Skill-Equilibrium)轉變[4]。德國、日本在高技能提升社會生產率、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我國發展技能型社會提供了一個良好范本。

(三)技能型社會本質要求與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

技能型社會要求實現高質量技能資源的供需有效對接,其中涉及的需求與供給關系體現在學校培育的技能人才與企業具體需求的契合關系上,高質量需求供給體現在“存量”技能人才的技術技能水平與產業鏈可持續發展關系上。我國已建成覆蓋國民經濟發展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體系,而以產教融合為主要特征的高職教育在培育行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主力軍。 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能型社會建設提出了專業化的人才需求,技能型社會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保障,兩者之間聯系、相互作用的支點與樞紐就在于高職教育。理順其中邏輯關系,便可為后續研究與實踐奠定基礎。

二、湖北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現狀

經過首輪的“雙高計劃”建設,湖北地區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成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分析專業集群適應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以及困境,能夠為下一步探索指明前進方向。

(一)湖北省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成效

2021年湖北省立項建設了29所高水平高職院校、84個高水平專業群[5]。按照“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布局,對接湖北“51020”現代產業體系,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調研,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調整變化,優化專業設置,初步建成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2022年湖北省教育廳公布了首批對接服務湖北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重點職業院校及專業群的通知,立項建設62個重點服務湖北“51020”現代產業體系的專業群集群[6],為湖北萬億級、五千億級、千億級的產業集群發展加大了人才支撐力度。

(二)湖北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發展分析

“51020”現代產業體系是湖北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上提出的構建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本文人工智能專業群對接現代產業體系中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屬于“51020”中千億級產業集群,從專業技術角度看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光通信、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省內已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300余家,產業規模約350萬億元,業務范圍基本涵蓋了基礎、技術以及應用三個層面,形成了基本完備的產業鏈[7]?!笆奈濉逼陂g,按湖北省經濟發展戰略部署,計劃以武漢市為核心,創建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同時以“襄十隨神”城市群和“宜荊荊恩”城市群為重點培育省域副中心,充分發揮城市圈的引領和帶動效應。計劃到2025年,實現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打造100個以上的示范應用場景。由此可見,在人工智能產業集群高速發展中迫切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人才供給。

(三)人工智能專業群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現實困境

在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背景下,技術背景相近、服務一條完整產業鏈的相關專業以組建專業群的方式發展[8],有助于效益最大化。湖北地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大部分從2020年開始正式招生,隨著近幾年的發展,湖北地區人工智能專業群在服務產業鏈發展上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專業群發展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的效能還未充分體現,培育的技能人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技術規格上都與產業發展存在差距。對標“十四五”規劃目標,湖北人工智能專業群在對接區域經濟發展上還存在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未能形成產教深度融合的校企、校政、校校多方聯動相互融通的互動機制[9]。湖北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較小,約為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的1/5。湖北地區人工智能專業數量以及培育畢業生數量規模不大,目前能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基本適應,但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人才供給數量不足的弊端將逐步顯現。同時,很多企業與學校雖有合作,還屬于小范圍一對一的合作探索,在人才規格與技術發展深度對接方面未能形成保障雙方利益的流通互動機制,導致合作發展不夠深入。二是專業群“技能型”師資隊伍建設速度與產業發展進程有落差。推動職業教育質量提升關鍵在教師,教師素質提升直接影響專業群建設效果。2022年12月公布的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湖北省僅5所高職院校獲批,2021年湖北省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校內專任教師比為59.53%,專兼職教師技能供給的不足制約了專業群服務產業的發展速度。三是技能成果的積累未能形成順暢認定并流轉的機制。經濟發展的變化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技能類型、規格及數量會提出新的要求。從專業領域看,一個學習者在參加某項技能培訓、認證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可能是多方面或不同等級的,那么將此不同類型以及規格的技能成果進行存儲,并實現在不同領域的轉化是實現技能人才在區域產業集群發展有效流動的必要途徑。

三、高職人工智能專業群服務湖北區域經濟發展路徑探究

在技能型社會背景下,可以將高職教育“人工智能專業群服務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發展整體,構建跨領域的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組建跨區域的技能導師團隊、搭建跨時域的技能信息系統,將這三個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探索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跨領域的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搭建

在技能型社會背景下,培育符合崗位需求、契合產業發展方向、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絕非學校單方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搭建跨教育、科技、產業等各領域的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10],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本質體現,能夠有效解決校企、校政、校校多方聯動相互融通的互動機制缺失的問題。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打造人才鏈”,以構建區域聯動的政、校、行、企發展機制,為平臺構架的設計提供了宏觀指導。

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具體項目作為執行抓手,部分合作表現為形式大于內容,未能達到“多贏”局面,技能人才培養效果不佳[11]。本文探究的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以具體項目為抓手,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將政府、學校、企業多方有效聯結成為利益共同體,在產業人才供需對接、技術底座支撐服務、技術服務創新等方面多方協同,以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的高質量對接。平臺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在政府宏觀統籌下,以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項目實踐為載體,學校和企業共同開展項目建設;教育領域成員包含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群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專業的省內高職院校;產業領域包括華為、武漢云等區域知名企業以及其生態鏈相關企業群;科技領域由省內相關科研院所予以支持。項目實踐實行“輪值”負責制,由平臺理事會選擇在專業群領域成果顯著的核心院校牽頭,根據自身優勢選擇對應項目,其他院校以及相關產業鏈的生態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和人才培養??蒲袡C構則負責做出人工智能專業群前沿技術發展以及核心技能的前瞻性預測,最終打通平臺內多方協作互通,實現專業群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圖1 跨領域的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基本架構圖

例如“市級學子留漢”項目,在武漢人社局資金與政策支持下,由高職院校牽頭,聯合華為、武漢云等知名企業,建設湖北人工智能產業人才供給綜合服務平臺,計劃3年培育數字化人才17.9萬人。高職院校牽頭成立由政府、學校、企業代表組成的平臺運營理事會,并根據學校的優勢專業,實行項目“輪值”負責制。根據人社就業數據統計以及“光、芯、屏、端、網、云、智”產業發展現狀,分析湖北省內數字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實際狀況。在此基礎上,動態調整專業設置,緊密對接產業布局,同時做好在校生的技能培訓,以及為平臺內有工作調動需求的社會人員做產業鏈技能再就業培訓。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中下游廠商、企業中存在較多中小微企業,考慮到專業群和產業鏈的共性底層技術相通特性,高職院校進行科技成果轉換,為產業鏈生態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并且每年利用寒暑假校內資源空閑期,面向產業鏈內不具備系統培訓員工能力的中小微企業開展員工技能培訓、認證服務,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工藝改造等項目,助推產業鏈生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工藝升級,最終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跨區域的技能導師團隊組建

專業群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貢獻在于高質量技能人才培育,人才培育的關鍵在于其實施主體技能導師團隊的組建。這里的技能導師并不是指單純的學校專業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而應是具備行業背景和生產一線的、在產業鏈中某個技術領域具備較強實力的、掌握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學校專兼職教師或企業外聘教師。這是因為,在傳統的以學校為人才培育主陣地的背景下,培育學生技能的任務是由院校教師承擔。在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以及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顯然單純由學校承擔技能人才的培育任務遠達不到預期效果。 據此,本文提出技能導師團隊的組建目標?;诤比斯ぶ悄芤晕錆h為研發龍頭,以宜昌和襄陽為示范應用的產業鏈布局,在系統論和資源依賴理論指導下,打破區域壁壘,整合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內校、企、政優質資源組建跨區域的技能導師團隊,為技能人才“擴增量”“優存量”提供重要支撐。

系統論是由生物學家貝塔朗非提出,起初用于分析生物系統,后在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領域都有所應用。它認為一個系統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統組成的具備一定功能的整體[13]。在系統結構合理、子系統之間相互發生正向互動的時候,系統整體功能將大于各子系統分別作用的效力。這對于我們利用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學校、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相關優勢建構技能導師團隊具有指導性。

平臺中的技能導師團隊采取“模塊化”組織架構,如圖2所示。平臺中每一個高職院校以及生態企業都是一個獨立的子系統(模塊),根據各高職人工智能專業群核心專業以及特色專業,對接人工智能產業鏈上游(基礎層)、中游(技術層)、下游(應用層)生態企業,以項目“輪值”負責制為驅動,平臺中各單位都以模塊化的方式靈活、動態組建“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企業能工巧匠(技術能手)”技能導師團隊。例如,湖北省開展“云計算與大數據”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項目,平臺內A院校人工智能專業群的核心專業為云計算,則由A院校擔任本次項目的輪值理事,負責項目的投標、建設以及交付。在實施過程中A院??陕摵掀脚_體系中的華為技術、武漢云等在云計算大數據產業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由企業方派出相應技術領域的能工巧匠(技術能手)共同開展實施項目,其他相關院校則派專任教師參加項目培訓,實現由一批“能工巧匠”培育出新一批“能工巧匠”的良性循環。又如,武漢市“數字技能實訓基地”項目的“信息安全子基地”分包項目,則由平臺B院校發揮專業優勢擔任輪值理事,聯合平臺內深信服、360等安全企業承擔項目實施主體,企業方提供現網專業設備,學校方提供場地,雙方共同組建技能導師團隊,企業派出4名工程師在項目建設期常駐學校指導施工、建設,項目建成后繼續留任2名工程師在一年內常駐,參與基地運營,學校方按職稱或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給予補貼。子基地建成后,既可以為學校專業日常教學使用,同時也為平臺內相關院校和生態企業提供校外實訓項目、員工崗前培訓等服務。根據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鏈規劃,武漢市是研發中心,涉及的產業鏈基礎層以及技術層的學校、企業較為集中,則在云計算、大數據、計算機視覺、語音處理等專業領域聚集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宜昌、襄陽等地是示范應用中心,則在應用層匯集更多人才?;诩寄軐焾F隊架構,可打破地域的壁壘,在項目驅動下,平臺各單位發揮專業或技術優勢,實施技能導師團隊的動態組建,為省內相關院校、生態企業提供產業鏈不同層面的技能培養與支撐。

技能導師團隊從人員結構上看,包括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科研院所研發人員。從規模上看高職院校教師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在考慮技能導師團隊組建的同時,還應考慮技能導師的培育以及可持續發展[14]。2022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對“雙師型”教師提出了四條共性要求,并根據中職、高職教育不同特征,將“雙師”分為了初、中、高三個級別,并在產業發展、技術革新、科技成果轉換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要求。

圖2 技能導師團隊“模塊化”組建圖

資源依賴理論是美國學者杰弗里·菲佛和杰勒爾德·薩蘭基克提出的,最初應用在經濟領域。他們認為,組織的發展不應局限于內循環,而應與外界進行資源的有效交換[15]。這為平臺系統內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成長為“技能導師”提供了理論指導。學校方擁有教學實訓場地、先進教學理念、優勢專業背景等資源;企業方則把握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政府部門進行政策和資金扶持。首先,建立平臺內部理事會成員學校、生態企業的師資互助機制,互相以協議的方式約定每年定期進行師資交流互訓活動。形式有很多種,如互聘專業教師進行專業課的授課、講座;教師赴企業參與技術革新、工藝升級;生態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企業工程師赴學校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等。其次,建立平臺內技能導師互助流動薪酬標準,應不低于學校相應職稱課酬水平。

(三)跨時域的技能信息系統構建

技能具備實踐性、發展性的特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區域經濟宏觀政策的調整,對產業發展技能的需求是不斷調整變化的。因此,構建區域內專業人才技能的積累和轉化系統,實現技能這一獨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是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基于全民終身學習理論,借助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組建區域人才技能信息檔案系統,實現跨時域的個人技能認定、存儲以及轉換,能夠為區域產業獲取不同類型和數量的技能供給信息提供數據支撐[16]。筆者所在學校自2016年起開展學分銀行應用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借鑒銀行管理模式,對學習成果進行認定與積累。構建了以學分銀行管理中心為主體,通過學分銀行平臺和賦能提質平臺開展運營,覆蓋省、市、縣三級80余家網點的湖北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應用模式。學校投入資金近800萬元,帶動全省分網點等單位投入累計近千萬元,先后組織700余家企業、培訓機構、本科及職業院校參與實踐。建成后的學分銀行為省內20余萬學習者提供了學習成果認證服務,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在學分銀行的架構基礎上,構建跨時域的技能信息系統,為省內人工智能產業鏈技術人才積累“技能”積分,完善區域人才技能資源庫,為人才的區域流動與發展提供保障。采用“學習成果形式—轉化標準—成果認證證書”學習成果“賦值”理念,為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內成員單位建立技能積累、認定標準。根據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對于人才技術技能的要求,結合湖北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們將相關技能成果分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行業權威認證兩大類。依據技能成果的類型以及獲取成果所付出的學習、訓練時間等因素,設立參考“匯率”并對學習成果進行賦值,將技能成果以標準化、統一的學分進行存儲,學分存儲終身有效。平臺理事會根據產業鏈生態企業崗位特性以及人力成本核算等標準,制定轉換辦法和規則,通過協議或平臺內理事單位約定等方式,兌換標準化學分,從而實現技能成果轉換。

結語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各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推動作用愈發明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密切對接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17]。2022年9月,武漢獲批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結合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雙區引領戰略”,未來湖北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需要大批專業化技能人才。高職專業群的建設與產業鏈發展緊密對接,是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直接的落腳點和著力點。走出技能人才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的困境,關鍵在于打破傳統思維,建立政府、學校、企業以及機構之間的強利益相關體。打造新型技能供給綜合服務平臺,在平臺架構基礎上,盤活資源組建技能導師團隊、構建技能信息系統,更大程度地發揮平臺合力,為專業群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大效力。

猜你喜歡
技能型人工智能技能
高級技能
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秣馬厲兵強技能
拼技能,享豐收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畫唇技能輕松
農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養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