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以來我國科學教育政策發展特征與推進路徑

2024-01-11 14:58蔡睿琳張愛琴
教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推進路徑發展特征科學教育

蔡睿琳 張愛琴

[摘要]利用NVivo12質性分析軟件對我國20多年來的科學教育政策進行編碼與分析,發現我國科學教育政策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基本內容和實施方式4個構成要素。進一步分析發現,科學教育政策具有以下特征:(1)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差異性、發揮學生主體性、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2)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的知、情、意、行;(3)基本內容融合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并結合校外力量開展科學實踐;(4)實施方式以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與媒體來實現社會學習,以完善科學教育體系來實現學校學習,并向中西部科學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針對上述特征提出以下8條建議:(1)尊重學生內在興趣,發揮學生主體價值;(2)擴大國際科教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創新生態;(3)突出立德樹人導向,落實時代根本任務;(4)拓展科學課堂時空,加強思維能力訓練;(5)增強各領域間的聯系,完善科學教育內容;(6)借力地方政策規劃,挖掘鄉土科教資源;(7)深入推進社會學習,高校輔助學校學習;(8)發揮家庭教育優勢,激發科學創新萌芽。

[關鍵詞]科學教育;政策文本;發展特征;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4634(2023)06-0019-09

在科技引領的時代,科學教育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關鍵,肩負著培養科技事業建設者的重要使命,要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人才基礎。2022年8月,科技部發布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培養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學校要加強科學教育,不斷提升師生科學素質?!秉h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目前,我國已有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科學教育相關政策,并針對如何更好地落實政策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張會亮分析了科學教育政策制定目標、政策的影響力以及非正規科學教育政策,為政策落實提供了建議;蔣家瓊回顧了不同時期的政策文件,根據政策制定的背景把科學素質教育政策目標分為兩種,分析了政策的主體,總結了政策的類型;田偉等人以科學教育現狀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為精準提升教育質量提出了對策建議??梢?,我國研究仍以針對科學教育相關文件進行經驗總結為主,缺乏對政策的量化分析,政策內容探究不夠深入、系統?;诖?,本研究用質性文本分析方法及軟件工具NVivo12解讀政策文本核心要義,厘清政策文本特征,討論科學教育當下主要關切的問題,探索我國科學教育工作更好的推進路徑。

1研究設計

1.1? 政策文本的選取

科學教育相關政策文件對科學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主要通過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獲取了與我國科學教育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發文年份為2000年到2022年,共計21部(見表1),以這些政策文件作為研究對象,提取文件核心要義。

以上政策主要包括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其中基本政策具有廣泛性,適用主體覆蓋全國,如《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基本政策指引了具體政策的態度取向;具體政策為特定的教育問題制定了細化的行動方案,如《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從政策發文時間來看,自2017年起科學政策發布較為連續、密集,以STEM教育為落腳點的科學課程標準強化了科學作為基礎課程的地位,因而針對課程、教學、教師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都出臺了具體的政策,幫助科學教育邁向新高度。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NVivo12質性分析工具對我國科學教育相關政策文本進行數據處理,并對數據進行編碼分析,通過可視化的形式呈現不同類型的分析結果,增強質性分析的嚴謹性。圖1是通過NVivo12詞頻分析功能對21部政策文件進行詞云分析,將“詞頻條件”最小長度設置為“2”,并進行“停用詞”篩選后導出的詞云圖譜,詞云中詞匯字體大小代表詞匯出現頻率的高低,詞云可視化方式直觀展示出我國科學教育政策文件詞匯使用特點。將高頻詞進行歸類后可以發現,主要有3種類型的高頻詞,即主題詞:科學、教育、科普、科技、活動、工作;工作主體:學生、教師、社會、國家;動詞:發展、加強、實施、建設、提高、創新、探究、開展、培養。

在詞云可視化分析的基礎上,逐句閱讀21部政策文件文本內容,分析發現:科學教育主要在宏觀思想指導下,明確育人目標,制定學科教育內容,運用具體的實施方式來進行科學教育。因此,本研究政策編碼主要聚焦4個維度,分別是科學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基本內容和實施方式,其材料來源數目、參考點數和參考點舉例如表2所示。

根據政策文本的編碼狀況,可以看出以上政策文本較多地提及科學教育的教育目標、基本內容及實施方式,但較少提及科學教育理念。這是因為科學教育基本內容是一種知識資源,它隨時代發展和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需要不斷被更新。實施方式是真正落實科學教育的途徑,教育目標則是其良好發展的動力。而學校教育主要面向學生,所以教育理念針對的主體主要是學生,其他群體較少涉及。這4個維度貫穿科學教育政策的主線,也將成為分析政策特征的關鍵切入點。

2研究發現

2.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過程中所需遵循的原則,真正踐行教育理念可以促進科學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對現有的政策文本進行分析發現,教育理念所針對的對象主要有國家與社會、公眾兩類。2011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1—2015年)》強調提高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在本研究教育理念部分聚焦未成年人群體中的中小學生(見表3)。從教育理念子節點的參考點數來看,公眾(學生)占比61.82%,國家與社會占比38.18%,學生成為科學教育理念主要的服務對象。

從文本中提煉出34個與“公眾(學生)”相關的教育理念內容,分析發現:(1)2001年出臺的《2001—2005年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指導綱要》和2017年出臺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等文件均強調了科學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不僅要照顧到學生個性、接受水平等個體條件的不同,還應考慮到不同地區、民族、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2006年出臺的《關于開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科技教育資源要向發展相對薄弱地區的未成年人傾斜;2016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了為農村學生提供科技輔導等志愿工作,以上政策為切實解決地區差異所帶來的學生發展受限問題提供了保障。(2)科學教育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茖W探究作為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基本方式,鼓勵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2001年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7—9年級)》提出了科學課程要為學生創設探究式的學習環境,努力開發并鼓勵學生參加探究性課題;2017年出臺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還對小學科學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此外,該文件還對探究式學習中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的關系做出了必要的闡述: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教師也應給予適時有效的指導,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

對21個“國家與社會”的節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1)科學教育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2006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高等學校應優化學科布局、促進學科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專門的人才需求;2016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科學的知識與觀念,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2)科學教育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萍紕撔鲁蔀槿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動力,2006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強調建設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2021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打造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崇尚創新的氛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可知,相關政策中涉及的教育理念既考慮到學生的發展,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但是,在強勁的科技發展勢頭下,科學教育不僅要通過地域文化背景等外在因素來發現學生的差異性,滿足差異性,還應對學生的內在情感動機加強關注,讓學生自由而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興趣點,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此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指引下,全球的“卡脖子”科技難題需要凝聚共同的智慧,科學教育的理念也應變得更加包容,不再是彰顯一國實力,而是合力發展全球新技術,以此來激勵國家科學教育理念的進步。學生、國家與社會是科學教育理念所影響的主體,開放而豐富的教育理念將會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留給科學教育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2教育目標

美國教育家杰羅姆·布魯納曾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達到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政策文本進行分析發現,科學教育目標也是從這3個維度來制定的,即科學知識與能力、科學過程與方法、科學態度與精神(見表4)。從教育目標子節點的參考點數來看,科學知識與能力占比75.83%、科學過程與方法占比8.79%、科學態度與精神占比15.38%??茖W過程與方法具有較為固定的步驟、科學態度與精神較為抽象,因此,兩方面在政策文本中的占比均遠低于科學知識與能力。綜上,科學教育最基本的目標應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知識,培養科學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政策文本中91個與“教育目標”相關的節點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科學教育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2001年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提出通過讓學生認識當地典型的植物,感受豐富的植物世界,能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愛護植物的習慣;2006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提出通過宣傳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的國情,使學生感受到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2017年出臺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通過認識身邊常見的技術工具,感受人工世界中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活動,意識到使用工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程設計,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很多分工以及與他人的積極合作;2022年出臺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通過闡明傳染病的特點、傳播環節和預防措施,讓學生產生關注生命質量的積極情感,樹立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意識,在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可知,相關政策中涉及的教育目標較全面,但新時代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具有獨特性,科學教育的內涵也更加突出“育”這一方面。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關鍵,以德育引導學生對科技興國的理解、指導學生的行為。開闊的思維有助于創造性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除了強調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還應該在初等教育階段把握學生可塑性強這一特點,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育德和發展能力是科學教育順應時代的選擇,也是對知、情、意、行教育目標的補充和完善。

2.3基本內容

為實現有意義的科學學習,科學教育政策中的基本教育內容主要分為科學內容和科學實踐兩大類(見表5),從基本內容子節點的參考點數來看,科學內容占比83.33%,科學實踐占比16.67%,科學內容的占比高于科學實踐,強調扎實掌握科學內容是更好地進行科學實踐活動的基礎。

通過對政策文本中78個與“基本內容”相關的節點進行分析得出:(1)科學教育內容融合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2000年出臺的《2001—2005年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指導綱要》提出,科學知識主要包括生命科學、科學前沿與高新技術、科學教育史等方面;2017年出臺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含4個領域,即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并對各領域下學生須形成的概念做出了規定,如在地球與宇宙科學這一領域,學生通過了解宇宙、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地球的演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2)學校注重結合校外力量,合力開展科學實踐。2001年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強調了小學科學教師應關注相關的教育資源,如帶學生去垃圾場、污水處理廠觀看如何處理生活污染源;2016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讓科技場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開闊學生視野;2022年出臺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發揮科研院所、科技園和高新技術企業的作用,實現校外與校內學習有效銜接。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可知,相關政策對科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科學實踐的形式也更加豐富,改變了傳統科學教育內容單一、缺乏實踐的弊端。然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階段,應通過新技術增強學科領域間的聯系,為科學教育賦能。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科學實踐上應考慮各民族學生的生活經驗,搭建學生生活文化與學校傳授的正規科學文化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茖W內容與實踐是科學教育的重要要素,把握智能時代給教育帶來的機遇的同時,要強化不同背景下學生科學實踐的適應性。

2.4實施方式

實施是科學教育最為關鍵的環節。實施科學教育的主體主要有社會、學校和家庭,因此,科學教育實施方式大致分為3類,即社會學習、學校學習和家庭學習(見表6)。從實施方式子節點的參考點數來看,社會學習占比39.77%、學校學習占比52.27%、家庭學習占比7.96%。學校具有專業的教師團隊,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科學教育也能獲得更好的效果;社會學習作為學校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方式,豐富了科學教育活動形式;家庭學習具有不穩定性,科學素質高的父母更為重視科學教育。因此,在政策文本中社會學習和學校學習的占比遠高于家庭學習。

通過對政策文本中88個與“實施方式”相關的節點進行分析得出:(1)科學教育實施方式向中西部科學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在社會層面,2016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精準服務目標對象,通過加大對發展較落后地區重點人群的移動終端科普推送力度及建立虛擬現實科技館和農村青少年科技場所等措施,強化科普教育在偏遠貧困地區的滲透力度。在學校層面,2021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加大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活動。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政策文本較少提及如何通過加強老、少、邊、窮地區的家庭教育來增強科學素養,這些地區家庭教育意識較為淡薄,政策引導并不能發揮真正效用。(2)通過積極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社會媒體,強化科普服務功能,實現社會學習。社會資源主要包括科普場館及不同行業建立的科普教育基地;社會媒體主要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刊、圖書、音像電子、電視臺等屬于傳統媒體,綜合性互聯網站屬于新媒體。2017年出臺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教育應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源,如科技場館、公園、礦山等;2022年出臺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通過在新媒體網絡平臺上以短視頻、直播的形式進行科普,以新型傳播方式打造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網絡科普品牌。(3)通過完善科學教育體系來實現學校學習。2016年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強化各學科間的聯系,鼓勵開展跨學科探究活動;2022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提出加強師范院校、地方政府、小學合作培養小學科學教師,以此來建設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可知,相關政策中對科學教育實施方式在學校這一層面有詳盡的建議,而社會層面更多強調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社會媒體這兩種途徑,如何發揮家庭形式的科學教育中的作用較為欠缺。學校學習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組織性,社會學習和家庭學習可以通過學校學習,發揮不同教育實施方式的影響,提高科學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3教育建議

3.1教育理念

3.1.1尊重學生內在興趣,發揮學生主體價值

兒童都是研究者,兒童學習科學的起點是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最初的觀念。雖然在進入學校之前,兒童缺乏大量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但是,他們在與周圍世界的接觸中形成了復雜的推理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內在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和參與科學實踐促進自我個性的發展。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興趣很難被準確把握,因而,學校應創設主題多樣的科學課程供學生選擇,使他們能有機會充分學習所熱愛的科學知識,進而形成深入鉆研的強烈意愿。同時,在較為有限的課堂學習之后,教師應積極主動地為學習有困惑的學生提供幫助,可以組織形成討論小組,針對科學領域中學生感興趣的某一問題進行課后答疑,在學生不斷地思考與追問下,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欲。最后,豐富科學教學評價方式,既可以是知識測驗,也可以是技能展示,不以統一的評價方式打消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中,知識測驗的內容應按模塊劃分并且是可供選擇的,各模塊有各自的量化評價標準。教師通過反饋結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查漏補缺。

3.1.2擴大國際科教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在全球命運休戚與共的背景下,為增強科學教育的適應性,科學教育政策需要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面對極端天氣的發生、流行病的蔓延及人工智能時代個人隱私和安全等問題,僅憑一國之力無法應對,全球應相互合作,降低破壞性事件的發生頻率,維持人類可持續發展。以科學教育培養科技后備軍,一方面,我國應結合科學教育創新需求,開展多元化的國際合作教育,并積極參與國際性重大科技工程,打造國際化科研教學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應順應世界發展趨勢,辦好本國科學教育,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積極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投入,包括物質和人才投入,號召國內外科技人才成立強勁的研究隊伍共同為全球和平穩定發展建言獻策。將科研與教學相聯系,最新研究進展以及研究過程中的問題與成果按不同接受程度分別反饋于科學教育過程之中,讓學生群體對前沿科技動態有體驗感和參與感,從而樹立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遠大目標。

3.2教育目標

3.2.1突出立德樹人導向,落實時代根本任務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中,德占首位??茖W教育也要堅持立德樹人,一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道德教育,在講清科學知識的同時闡明價值觀,塑造高尚的人格。二是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舉行公益講座,鼓勵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或者杰出的科技人才分享自己的故事,為學生創設與其深度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真實事跡中感知怎樣立德。三是教材中設置可供學生觀看的有關科學史或科學家事跡的視頻二維碼,為學生提供便捷的課外學習資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科普劇或角色扮演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產生情感共鳴,共同分享心得感受。教師在進行科學史教育時,在對錯誤理論進行深刻的分析解讀后,引導學生充分肯定錯誤理論合理的思想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恰當的價值選擇,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3.2.2拓展科學課堂時空,加強思維能力訓練

大腦擁有無限的潛能,在任何年齡階段都可以被開發。青少年時期的可塑性更強,學校教育需緊抓這一關鍵時期,防止學生成為思維僵化、行事刻板守舊的人??茖W課堂因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實踐性而成為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主戰場,開發聚合思維、發散思維和重組思維等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地提出假設并解決問題。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針對不同學生靈活設置教學活動,留有充分發揮學生能力的空間。其次,學校應豐富教學資源,提供思維能力訓練的條件。實施科學教育需要具備足夠的教具和實踐場所,如設置黃河水文生態觀測、模擬實驗室,使學生把黃河水治理的想法應用于實踐。此外,還可以設置技術與工程實驗室,使學生能夠在實驗室進行小試。同時,課余時間也應讓學生有機會進入實驗室,以使他們可以大膽嘗試自己的想法,發現實驗方案的不足,優化實驗設計。最后,通過開放性的科學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選擇具有思維挑戰性的實踐活動,打破課堂學習的界限,積極鼓勵學生走入實地開展實踐。

3.3基本內容

3.3.1增強各領域間聯系,完善科學教育內容

科學教育內容受到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處在變化之中。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科學教育缺乏嚴密的科學內容邏輯體系支撐,科學內容呈現出學科間割裂化與學科內容碎片化的狀態。完善科學教育內容,首先需要強化科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各學科間相互滲透。設計多課時的主題教學,由多名教師協同教學,為應試教育下冷冰冰的知識賦予更多的理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讓學生能夠對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其次,通過高效便捷的技術將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識送到學習者身邊,加大科普教育平臺宣傳力度,讓其在師生間產生影響力。如利用AR輔助非正式科學教育可以為學習者營造沉浸體驗感,提高學生的生成認知能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3.3.2借力地方政策規劃,挖掘鄉土科教資源

從科學教育現狀來看,需要全國性的統一內容標準進行指引,同時要兼顧靈活性、兼顧地方文化和區域特色,為科學教育內容的實施留有余地和空間。各個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教育特色,科學教育需立足于地方資源優勢,借力地方各項發展政策,打造特色實踐活動,為地方教育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一是應深入挖掘豐富的實踐資源,將科學內容與實踐相互貫通,塑造學生扎實的技能知識。比如,可以借力寧夏“三區建設”政策,以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契機,開展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相關科學教育活動。以寧夏中衛市為例,在該地區鼓勵科協與農技協的技術人員走進課堂,傳授田間栽培枸杞以及如何安全使用農藥和化肥等知識,再組織學生走入田間地頭,親身感受枸杞采摘、脫蠟、制干、分揀等環節,在此基礎上引發學生對一系列實踐活動的思考,如能否完全以機械設備代替人工采摘,推動地區農業科學發展?二是要革新評價指標,不局限于學生自身素質發展的角度,而是結合實踐內容形成一種全面的評價指標。如考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創新成果能否對實際有所啟發,防止假把式的實踐訓練,真正將學生技能的鍛造與教育實踐和地方發展相結合,弘揚地方科技文化,增長科技實力。

3.4實施方式

3.4.1深入推進社會學習,高效輔助學校學習

社會學習是學校學習的重要補充,學習面寬泛,學習方式多樣,只有社會學習更加深入,學校學習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用。首先,明確社會中各種科普教育基地的職能,結合學??茖W教育內容有計劃、有安排地進行社會學習,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避免浮淺學習。其次,社會學習不應是間斷的、在必要時才組織實施的,通過打開各類社會科普教育場所的大門,鼓勵學生進行一些志愿活動,如成為科技場館的講解員、參與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等,并將其納入學校教學考核的一部分,真正讓課堂知識應用于現實情境中,在學與做中反思,彌補知識的盲區。最后,從根本上加強社會學習,一線教師需與社會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商討,使學校學習與社會學習有效銜接,再由課程專家對學??茖W課程安排做出相應的調整。

3.4.2發揮家庭教育優勢,激發科學創新萌芽

不同于社會學習和學校學習,家庭學習具有針對性。家長最為關注的是自己的子女,比較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與興趣愛好,孩子在家長適當的引導下,更能發揮自我個性、開闊思維,成為一個想象力自由豐富的人。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家庭科學教育的策略不同,就城市地區而言,應將家庭科學教育與父母所在企業產生聯系,生物、醫藥等科技公司應起帶頭的作用,積極設定“開放日”,供父母帶子女共同參觀、學習,了解相關領域如何助推科技事業發展,使子女在父母的講解答疑下,獲得最真實、生動的知識。同時,這也豐富了其課外實踐活動,增進了彼此間的溝通交流。對于農村地區,應加大科學知識的宣傳力度,利用社交媒體、網絡視頻、電視等途徑傳播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鼓勵農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傳遞給子女,激發子女的參與度;表揚助推鄉村振興的家庭,增強社會影響力。在城鄉地區之間,需吸收對方的科技文化特色,如在城市設立家庭種植體驗園、養殖體驗場;為農村地區提供便利,開通去往科技館、博物館等科普基地的專線大巴,寒暑假由科技人員下鄉帶動青少年及其父母前往參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20908].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2/202208/t20220816_18189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建議[EB/OL].(20220904)[202209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3] 張會亮.我國科學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J].科普研究, 2017,12(4): 7782,88,108109.

[4] 蔣家瓊.我國科學素質教育政策的目標、主體及類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15(3):4750.

[5] 田偉,辛濤,胡衛平.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關鍵問題與對策建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291.

[6] 盧姍姍,畢華林.從“科學探究”到“科學實踐”——科學教育的觀念轉變[J].教育科學研究,2015(1):6570.

[7] 張春燕,李雁冰.我國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實踐的回顧與展望——基于近十年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教學研究,2022,45(1):8792.

[8] 李剛,呂立杰,楊曼.科學教育中的能量大概念:內容釋義、哲學內涵與課程設計[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59171.

[9] 邵巾倩,祝懷新.中小學階段增強現實技術輔助非正式科學教育探析——基于國外實證研究的分析[J].教學研究,2020,43(1):8592.

[10] 高瀟怡,李艾欣.美國學前科學教育內容發展的特點及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03207.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path of science?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text analysis based on NVivo12

CAI Ruilin,ZHANG Ai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Abstract Using NVivo12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to coad and analyze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it was found that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four components in China: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goals, basic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educational concepts respect students′differences,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subjectivity,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2) The educational goa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knowledge, emotions, intentions, and actions; (3) The basic content integrat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combines external force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practice; (4)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i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social resources and media to achieve social learning, improve the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to achieve school learning, and tilt towards areas with scarce scien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Propose the following 8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1) Respect students′ intrinsic interests and unleash their subjective value; (2) Exp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build an open and innovative ecosystem; (3) Highlighting th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the times; (4) Expanding the time and space of science classroo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abilities; (5) Strengthen connections between various fields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6) Leveraging local policy planning to tap into lo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7) Deeply promote social learning, and universities assist school learning; (8)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family education to st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Keywords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tex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romotion path

[責任編輯 馬曉寧]

[收稿日期]2022-09-08

[基金項目]202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重點項目(NYG2022001)

[作者簡介] 蔡睿琳(1996—),女,寧夏銀川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教育。

*[通信作者]張愛琴(1978—),女(回族),寧夏靈武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人類學、科學教育。

猜你喜歡
推進路徑發展特征科學教育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
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克服小學化傾向
STEM對我國科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包裝設計的發展特征(1978—2000年)——消費心理研究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天津市家庭農場現狀調查及推進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