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會網絡的小流域鄉村聚落空間韌性評估與優化*

2024-01-11 06:57周吉喆劉禧瑞李清澤侯全華劉思琪ZHOUJizheLIUXiruiLIQingzeHOUQuanhuaLIUSiqi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韌性流域節點

周吉喆 劉禧瑞 李清澤 侯全華 劉思琪 ZHOU Jizhe, LIU Xirui, LI Qingze, HOU Quanhua, LIU Siqi

0 引言

黃土丘陵溝壑地區自古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沖突與融合的地區。當地受多元社會關系的變遷形成獨特聚居形態與深厚聚落文化。聚落通常因生產、防衛與社交的需要,沿溝坡及內陸分布。建國后,過度開墾導致區域地形破碎、土壤侵蝕,鄉村貧困衰敗[1]。雖然1999年開始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但鄉村面貌與生活水平并未顯著提升。一方面,耕地的減少導致人口外流,原有生產協作與宗族關系減弱,聚落大都缺乏內生發展動力,逐步空心化;部分聚落向山下發展,主體逐步空廢化。另一方面,在快速城鎮化中,城鄉社會聯系逐步占據了主導。聚落之間社交、服務、消費等社會關系變化,使得原有村鎮體系難以維持,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務不匹配。鄉村聚落必將減少,但不應衰退,應實現韌性發展[2]。需要在空間上優化村鎮體系并對鄉村聚落分類管控。鄉村聚落韌性是指鄉村聚落能適應環境變化,承受擾動并快速恢復的能力。在時間上,韌性發展體現為從演變過程或者試驗中學習并優化發展路徑;在空間上,它體現為空間上功能主體的高效作用帶來的自組織與適應[3]。黃土丘陵溝壑區由眾多小流域單元構成。小流域相對獨立的水文、地理與生產特征使其成為了當地基本的人居單元。同時,受城鎮化影響,對外還保持復雜、動態與扁平的社會聯系。因此,小流域鄉村與城市形成整體、動態的復雜系統,在復雜變化中對空間韌性的評估與優化成為了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1 研究綜述

鄉村聚落面對外部擾動的韌性可通過就業渠道擴展水平、社會網絡締結能力、社會信息共享能力、家庭及鄰里互助能力、農戶及團體的競合關系體現[4]。為有效實現對空間評估與優化,艾倫(Allen)引入空間韌性的概念。它是復雜系統的空間屬性對系統韌性的貢獻,它受系統的不對稱性、連通性與信息交換的影響[5]。對于空間韌性的定量研究,早期以克里斯?。↘ristine)提出的快速評估法為代表,涵蓋多樣性、可變性、模塊化、社會資本等韌性指標,是基于要素疊加的研究手段;相關研究還包括韌性聯盟工作手冊[6]。然而,鄉村聚落是復雜適應系統,要素之間可以通過聯系產生新變化,導致合成謬誤。因此,前沿研究通常以空間中的社會關系揭示鄉村空間韌性。雅多嘉(Adger)指出:復雜、多元、跨尺度的社會關系與聚落空間韌性成正相關[7]。福爾克(Folke)認為鄉村聚落韌性可以通過團隊及參與者的社會網絡的自組織能力體現[8]。相關研究涵蓋鄉村聚落的安全與防災[9],自組織能力[10],可持續農業[11],韌性收縮等[12]。為實現精細化與動態性研究,瑪斯納維(Masnavi)通過空間組織形式、布局、屬性揭示空間韌性,并提出多樣性、冗余性、協作性、效率等評估指標[13]。然而,韌性發展強調對過程的管控,需要持續調整以保障其靈活性[13]。目前,基于時空間復雜變化,揭示鄉村聚落空間韌性是國內外研究難題。

社會網絡能通過節點與邊描述復雜系統內主體與聯系,以網絡變化仿真系統的時空演化,并揭示其運行機制[14]。目前,基于社會網絡理論對城市系統空間韌性的研究相對成熟,并形成了相應的指標體系[15]。然而,在鄉村地區僅用于對村鎮體系研究[16]。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相關研究重點關注水文、地質與生態要素對聚落形成演變的作用機制[17]。隨著社會關系在小流域鄉村聚落演變中逐漸突出的作用,有必要引入社會網絡的分析模型與指標?,F有研究普遍基于調查問卷數據,限制了研究范圍、時間區間與調查數量,使空間系統的復雜性、動態性難以得到表達。因此,本研究以小流域的鄉村聚落為研究整體,采用有矢量、大樣本、全覆蓋、時空連續的手機信令大數據作為建立社會聯系的基礎,配合鄉村問卷訪談等小數據作為網絡屬性及校核聯系的依據,基于社會網絡研究鄉村聚落空間韌性。

2 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2.1 研究區域概況

汃河流域位于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旬邑縣,總面積1 203.3 km2,境內行政村43個(圖1)。受地形影響,自然村規模極小,零散分布于山間及河道兩側,周邊農田大都廢棄。且經過多次遷并,人口大都聚集在地形相對平整的臺塬、開闊河灘地與交通沿線的行政村村莊,耕地與生產要素也通常集中在村莊周邊。

圖1 研究區域概況Fig.1 the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area

2.2 數據來源與處理

2.2.1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涵蓋手機信令數據、問卷訪談數據與地圖矢量數據。手機信令數據購買于智慧足跡公司,來源于2018年10月與2019年12月各記錄14天的用戶手機與基站交互主動、被動產生的記錄,日均記錄數約為2萬條。用戶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5%。問卷訪談數據涵蓋區域43個村的出行目的,人口數量、人均收入、耕地面積、景觀歷史資源、公共服務設施、商業點、災害區、保護區等。其中,出行目的調查問卷依據村民占比,在行政村各聚落分層隨機抽樣獲取。每個行政村發放20份,要求村民根據聯系頻次選出日常出行中與周邊行政村的聯系。其它數據通過與村干部訪談得出。地圖矢量數據為1:1 000的地形圖、流域邊界與行政村邊界。

2.2.2 數據預處理

汃河流域鄉村聚落體現出人口、產業的聚集特征。村委會所在村莊是承載主體、聯系與功能的最小空間單元,也是當地鄉村規劃與政策實施的最基本單元。參考惠怡安的研究,以行政村為單位統計聚落性質與聚落聯系特征[16]。

聚落性質:它是行政村在區域承擔的綜合商業、文化旅游、綜合服務、農業生產等職能中的最主要職能的體現。首先,將人口數量、人均收入、耕地面積等數據錄入GIS平臺,分級后轉換為1~5的柵格(值)。其中,公共服務設施與景觀歷史資源的分級基于數量與質量主觀確定,其他數據以自然斷裂點法分級。其次,將商業點、災害區、保護區等數據緩沖疊加,以自然斷裂點的方式分級后轉換為1~5的柵格(值)。最后,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不同聚落性質的主導因子權重,對柵格加權疊加后確定聚落性質。

聚落聯系特征:相關研究表明村民的出行行為是產生各類社會聯系的基礎,基于出行特征能有效揭示鄉村聚落空間特征、自組織及韌性機理[8,18]。出行行為能通過手機信令中的“流動”揭示。首先識別駐留點的大致區域,它由用戶與周邊基站的聯系及切換頻次確定。其次通過用戶與其周邊基站的溝通頻次、基站距離,采用Location質心算法插值得出駐留點坐標[19]。由于當地村莊與基站的位置關系明確,定位較準。最后設定閾值,駐留點變化即為流動。聚落之間社會聯系特征涵蓋聯系偏好、方向與數量。為了提取聯系偏好,需采用多重流分析識別聚落之間的顯著流[20]。首先,需要將每個節點流出的流量從大(X1)到?。╔k)進行排列,節點的流量期望集合為{ X?j },j∈E,E為網絡中聚落節點的集合,計算公式如式(1)。

其次,流量期望值與真實值之間的擬合程度由決策系數r2來確定,如式(2)所示。若第j步中的決策系數rj2最大,則該節點排名前j的流量都為顯著流。

聯系特征涵蓋方向與數量。手機信令具有矢量與大樣本的優勢,因此以顯著流流向與流量作為聯系特征。然而,手機信令數據缺乏聯系屬性,對偶然事件導致的個別異常結果難以識別,需要基于出行目的的問卷訪談數據,識別出異常顯著流,并用等比擴樣后的結果替代。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構建“拓撲仿真—韌性評估—空間優化”的研究框架,將鄉村聚落以網絡形式拓撲建模,并以網絡的結構其變化仿真鄉村聚落從現狀到未來的時空變化;定量評估鄉村聚落靜態空間韌性及變化時的動態韌性;確定空間優化內容。

3.1 拓撲仿真

3.1.1 聚落空間拓撲建模

現狀鄉村聚落空間拓撲建模:行政村村莊在網絡中以節點的形式存在,聚落性質即為節點屬性。村與村之間如果存在顯著流,那么對應的節點之間存在邊,聯系特征即為邊的屬性。經手機信令數據分析得出,流域內村村聯系占比為51.8%,鄉村與旬邑、咸陽、西安的聯系占比分別為41.8%、3.1%、1.8%,與其他地區總聯系占比僅為1.5%,問卷也證實該聯系特征。因此,網絡中還存在3個城市節點。

未來鄉村聚落空間拓撲建模:首先,基于情景分析法對未來聚落空間變化進行預測,它是在推測的基礎上,通過將一些有關聯的單獨預測集成一個總體的綜合預測,通常以緩和負面結果和增強積極效果為目標,形成對未來可能的情形描述[21]。參考相關研究,基于區域人口流動趨勢、城市影響趨勢與城鄉規劃成果對聚落演變情景分析[22,23]。之后將結果拓撲化為社會網絡。

3.1.2 聚落空間變化仿真

聚落空間變化仿真涵蓋情景分析、隨機條件、極端不利與極端理想條件四類情況。其中,情景分析仿真是在現狀仿真網絡的基礎上,以情景分析結果為目標,按情景演化過程逐步刪除網絡中的節點及與節點相連接的邊實現。

隨機條件仿真外部擾動帶來的不確定變化,如規劃變更、地質災害、道路修建、商業開發與政策變化等導致鄉村聚落出現破壞或遷并的情況。仿真可通過隨機刪除復雜網絡中的節點及與其相連的邊實現。它能有效評估區域面臨變化的適應力,也可作為空白對照組。

極端不利條件(理想條件)下的鄉村空間演變仿真可基于聚落的重要程度,從大到?。◤男〉酱螅┑膭h除聚落在社會網絡中代表節點及與節點相聯系的邊實現;并分別評估聚落空間極端不利(理想條件)下的韌性。節點重要程度的判別標準為節點介數[24]。此外,單一聚落在系統中的重要程度可以通過去除其在網絡中代表的節點后,網絡的整體受到的影響來評估。

3.2 韌性評估

參考城市空間韌性研究,鄉村聚落空間韌性的評估指標涵蓋獨立性、協作性、連通性、穩定性、緩沖性、自組織與恢復性,它們能評估聚落系統的靜態空間韌性與動態變化韌性[15,25]。而與之對應的復雜網絡韌性評估指標為節點度、結構洞、點邊介數、核心—邊緣、最大子圖相對大小、結構熵、網絡效率[26]。相關運算模塊已寫入Pajek與Ucinet軟件。

3.2.1 空間韌性評估

3.2.1.1 獨立性

獨立性是指聚落系統或子系統受到干擾時保持最低可接受的功能水平的能力。鄉村聚落局域社會聯系越豐富,失去部分聯系仍可保持一定功能。聚落獨立性同樣決定它在區域的重要性,與區域服務能力正相關。在社會網絡中,節點度Eki能揭示這種能力,它為網絡中與節點ei相連的邊數。流入節點的邊的聯系總量為節點強度Esi,公式如下:

3.2.1.2 協作性

協作性是指聚落協調不同功能主體的能力,協作性強的聚落在區域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例如,基層村之間往往存在結構洞,它們的社會關系大都通過中心村聯系。后者結構洞更小,具有資源與信息的優勢,受約束更小。該指標也反映區域聚落之間協作能力。在社會網絡中節點結構洞ECi為節點ei對網絡其他節點的依賴程度。公式如(5)(6)所示,式中:節點q是節點i與節點j的共同鄰接點;Pij表示在節點i的所有鄰接點中節點j所占權重比例。

3.2.1.3 連通性

連通性是指聚落系統內聚落依靠社會網絡相互連通的能力。節點與邊的連通性越高,代表的聚落及聯系在流域處于資源與信息的樞紐。在網絡中,節點介數Ebi、邊介數Ebij能反饋這種能力。計算公式如(7)(8)所示,式中:nst為連接節點es與et的最短路徑數;nst(ei)為連接節點es與et并經過節點ei的最短路徑數;nst(eij)為連接節點es與et并經過邊eij的最短路徑數。

3.2.1.4 穩定性

穩定性代表聚落系統保持穩定與持續運行的能力,可表現為整個空間系統及內部子系統穩定?!昂诵摹吘墶蹦芊从尘W絡密集地區所占整體網絡的位置與比例,即相對韌性的地區。指標的計算在Ucinet軟件中完成。

3.2.2 動態韌性評估

3.2.2.1 緩沖性

緩沖性指聚落系統在外部沖擊下,主要區域或功能不會嚴重退化,能反映流域整體聚落應對變化的能力。系統最大連通部分即為網絡中的最大連通子圖,代表主要功能區域。公式如(9)所示,式中:KN’是最大連通子圖的節點數,KN是網絡中的總節點數。

3.2.2.2 自組織性

系統內功能主體、要素的多樣性與冗余性能極大提升系統的自組織性,也越能抵御風險與變化[13]。例如,區域綜合商業類聚落能幫助文化旅游類聚落度過淡季危機[10]。結構熵可用于描述空間系統的無序性。熵值越大,自組織能力越強[26]。公式如(10)(11)所示,式中:p(Sei)表示節點屬性為 的概率。

3.2.2.3 恢復性

聚落之間更好的社會連通水平與運行效率能使區域更快的調動與組織資源,提升流域聚落受到擾動后的恢復力。在復雜網絡中,網絡效率能間接反映系統的恢復性。公式如(12)所示,式中:N為當前網絡的節點數。dij為網絡中節點ei與ej之間的最短路徑。

3.3 空間優化

3.3.1 村鎮體系優化

村鎮體系是基于空間相互作用關系,將彼此分散的村鎮組合為一定空間結構的有機體系,影響并決定它們在空間上的分布與功能?;谏鐣P系形成的拓撲網絡常用于描述村鎮體系結構[16]。因此,空間韌性也能通過村鎮體的優化實現。中心村具有聚集、組織與聯系的功能,它的選擇需要考慮聚落系統的獨立性、協作性與連通性。首先選擇度值較高及結構洞較低的節點作為備選中心村節點。其次,基于聯系指向判別中心村節點的主要影響節點;如果被影響節點有多條聯系指向,則以最大聯系指向的節點作為其中心村。最后,基于中心村影響范圍及公共服務全覆蓋的原則,校核并優化區域的村鎮體系。

3.3.2 鄉村分類優化

前期研究指出: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相較于耕作半徑、生態環境與建設條件等分類指標,社會聯系數量與方向對于鄉村的發展具有更突出貢獻。因此,李嘉會以社會網絡識別重要節點,對鄉村聚落分類[27]。為了體現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韌性,依據韌性評估結果,本研究在國土空間規劃對鄉村分類的基礎上,新增韌性收縮類。并提出韌性引導方向與發展指引。

一、聚集提升類:在網絡中是主要流動趨勢與流動偏好指向的節點。在現狀與未來的仿真網絡中都具有很高的度與很低的結構洞,是網絡的區域核心。

二、存續提升類:在網絡中是次要流動指向的節點。在現狀與未來的網絡中都具有較高的度與較低的結構洞,或未來地位上升的節點。

三、韌性收縮類:在現狀網絡中度較低、結構洞較高,或未來地位大幅下降節點。

四、城鄉融合類:在網絡中受城市節點影響強,城村聯系強度占比高,在空間上位于城市邊緣。

五、特色保護類:通常具有文化旅游屬性,失去它后網絡結構熵降低的節點。

六、搬遷撤并類:在網絡中是流動趨勢與流動偏好的起點。是未來失去的節點,度值低,通常為結構洞。

4 研究結果

4.1 拓撲仿真結果

拓撲仿真結果如圖2所示,現狀的節點1—43代表區域的43個行政村;節點44—46代表咸陽、西安與旬邑;網絡中存在邊254條。未來將有14個村節點消失,它們向優勢村(城市)遷并。區域文化旅游將進一步得到開發,非農業生產節點將增多。

圖2 基于社會網絡的鄉村聚落拓撲仿真結果Fig.2 topology simulation results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4.2 韌性評估結果

如圖3所示,現狀流域內聚落關系體現出明顯的區域集中特征。南北臺塬中心與河谷開闊地區鄉村的獨立性強,得益于開闊的發展空間與便利的交通條件。未來,縣城周邊4個行政村將并入城市,南北臺塬地區鄉村的獨立性更為明顯。流域內鄉村受城市影響嚴重,城村聯系占聯系總量的48.2%。節點42與13因具有省級旅游功能,城村聯系尤為突出。

圖3 社會網絡節點度及變化Fig.3 node degree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如圖4所示,流域內的結構洞主要分布于塬邊和遠郊交通不便的地區,它們之間主要通過節點12、29、9、25、5等區域中心形成“支狀”的社會聯系。區域中心節點之間的社會聯系緊密,形成跨地形的“網狀”社會聯系。以0.37作為閾值,未來網絡的結構洞占比降低6.06%,聯系更為高效;節點5和33等優勢鄉村聚落的區域影響力減弱,而更靠近縣城的節點18的區域影響力增強。原臺塬地區的“多核”結構向“單核”結構演變。

圖4 社會網絡結構洞及變化Fig.4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如圖5所示,流域內的社會聯系集中并形成兩條軸線,一是沿縣道X306—河谷的河谷軸線,二是為沿縣道X306—省道S306—國道G211的干道軸線。未來河谷軸線的作用將逐步弱化,干道軸線的作用將逐步增強,并新增從村節點25經26到42的次干道軸線。因此,鄉村發展受地形因素影響減弱,受交通因素增強。位于邊緣地區的村節點2、13的樞紐地位將被更靠近縣城的節點15取代,但它們與西安、咸陽的聯系將更為緊密。

圖5 社會網絡點邊介數及變化Fig.5 node/edge betweennes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如圖6所示,現狀網絡中核心節點為20個,占比為46.51%;核心區與邊緣區密度分別為0.429與0.039。未來,部分核心村遷并后,失去了大量社會聯系,使得整體網絡更為脆弱。網絡中核心節點16個,占比提升為55.17%,核心區與邊緣區密度分布為0.522與0.066。核心區雖然收縮但聚集程度得到提升,且核心區將逐步向西南側的主干道聚集。

圖6 社會網絡“核心—邊緣”及變化Fig.6 “core-periphery” indice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4.3 動態韌性評估結果

失去單一節點后對聚落系統緩沖性分析,16.28%的節點對網絡的影響較大,諸如村節點25、29、9、42、18、2與26,它們是影響韌性緩沖的關鍵村。未來網絡的結構熵將比當前提升58.27%,行政村的多樣化發展強化了區域面對危機的自組織能力。其中,失去綜合商業性質的村節點會使整體網絡的結構熵大幅降低,它是更為重要的聚落類型。在流域的社會網絡中,失去相對次要節點能提升網絡效率,更有利于聚落之間的社會聯系,此類節點占比為51.16%。因此,半數行政村可建議被遷并。村節點12、25、42、9、29、26、5、18對網絡效率影響較大,是影響韌性恢復的關鍵村。

如圖7所示,在極端不利條件下,失去7個最強村節點網絡將發生突變。在情景分析中,當失去14個節點達到情景分析結果時,最大子圖相對大小能達到理想條件的96.55%,具有良好的韌性緩沖與抵抗能力。直到失去15個節點后,網絡結構才發生突變。因此,基于情景分析的空間優化的結果與時效都較好。

圖7 動態變化時社會網絡的最大子圖相對大小Fig.7 relative sizes of the maximum component of the social network under dynamic change

如圖8所示,未來,基于情景分析、完全隨機、極端不利的結構熵值分別為理想條件的99.11%、85.51%、74.78%。去除了較冗余的農業生產屬性的村節點,可以使多樣性上升。而在之后,網絡的結構熵值會一直處于較為理想的結果。因此聚落系統的協調與自組織能力將繼續保持。

如圖9所示,在情景分析條件中,初期網絡效率會逐步上升,當失去16個節點時達到峰值。網絡效率將提升22.25%,達到理想條件的85.87%,之后能維持較長的時效。在動態韌性評估中,對于流域空間韌性影響較大的村節點主要為42、9、29、25、13,當流域剩余29個行政村時,空間韌性最為理想。

圖9 動態變化時社會網絡效率Fig.9 network efficiencies of the social network under dynamic change

4.4 空間優化結果

4.4.1 村鎮體系優化

如圖10所示,城市邊緣地區鄉村大都與城市保持城村二元聯系,這些聚落將與城市共享公共服務。流域內具有中心村5個,它們位于區域服務中心。未來,由于中心村33的地位衰落,它的功能將逐步被中心村25取代。而東南側的行政村13與流域內的城市聯系將相對減弱,獨立于原聚落系統,但與西安、咸陽形成更緊密的聯系,需要以城市旅游為導向提前建設。中心村13、18與42的城市流占比高達70.2%、79.9%與82.9%,且流入量遠高于其他地區,因此,它們公共服務應當以城市標準及類型配置,實現公共服務的城鄉均等化。其他中心村的公共服務配置參考旬邑縣制定的中心村標準?;诖辶魅霃姸鹊贸鲋行拇?5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模應進一步提升。

圖10 汃河流域鄉村聚落空間優化結果Fig.10 planning result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Pa watershed

4.4.2 鄉村分類優化

聚集提升類與存續提升類鄉村主要位于臺塬開闊地的干道兩側;城鄉融合類鄉村主要位于縣城邊緣的河谷開闊地與低階臺地;韌性收縮類與搬遷撤并類鄉村主要位于塬地邊緣與遠郊地區(圖10)。分類引導措施見表1。到2030年,區域行政村數應為29個,人口約為3.89萬人,建設用地控制為466.7 hm2。到2040年,區域行政村數應為23個,人口約為2.91萬人,建設用地控制為349.5 hm2。流域聚落空間演變成“交通廊道鄉村帶+特色小鎮”的理想空間形態。

表1 汃河流域鄉村分類引導內容Tab.1 classification and guidance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a watershed

5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創新性的采用社會網絡理論方法對鄉村聚落拓撲仿真、韌性評估與空間優化。解決了在復雜變化中揭示鄉村聚落空間韌性的科學問題。以拓撲網絡仿真鄉村聚落空間從現狀到未來的演變過程,豐富了城鄉規劃學的研究范式;構建了基于數學語言描述的4類空間演化模型,豐富了動態仿真方法;提出了7類韌性評估指標,完善了空間韌性評估技術?;谀P图爸笜说贸龅膬灮Y果與《旬邑縣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規劃》相關性強,研究模型、方法、技術得到了初步驗證。

研究表明,黃土丘陵溝壑地區的小流域鄉村受城鎮化與退耕還林的影響,整體上形成區域聚集性、道路趨向性與城市趨向性的特征。鄉村聚落的空間優化應當考慮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流域外圍通常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需要減少聚落數量與規模,引導居民點向臺塬、河谷開闊地遷徙,但獨立于區域系統的鄉村除外。第二,流域內塬邊與坡地往往是生態脆弱、災害頻發、低效耕地與林地相沖突的地區。歷史上因防衛需要形成較多聚落。如今,這些聚落應遷徙到溝谷的道路兩側或臺地中央的交通便利地區。第三,道路作為小流域內主要與外界發生物質與信息交流的媒介,將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需要依托道路提高聚落斑塊的緊湊性,提升區域的連通效率。

本研究具有兩大研究優勢。其一,對于戶籍人口、耕地面積、交通條件與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村,通常會因常住人口的不足導致其實際活力弱于戶籍人口少、完成退耕還林,但旅游業突出的行政村。本研究通過關系網絡能對真實情況做出正確評估。其二,基于社會網絡的韌性研究手段不但能基于動態過程提出規劃內容;還可對多元異構數據協同分析,它能將不同數據格式、類型、量級的數據以“圖”和“屬性”的形式表達。然而,相對于傳統研究,犧牲了聚落屬性及聯系的多樣性,因此,還需要進一步豐富社會網絡對聚落系統的解讀,強化對網絡中要素的多樣性研究,二模網絡與多層次網絡是未來研究重點。

圖表來源:

圖1-10:作者繪制

表1:作者繪制

猜你喜歡
韌性流域節點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CM節點控制在船舶上的應用
壓油溝小流域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堡子溝流域綜合治理
羅堰小流域
基于AutoCAD的門窗節點圖快速構建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構想——以討賴河流域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