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東灘修復濕地水域有機物與營養鹽的主要來源解析

2024-01-11 02:46張嘉陸董浩宇梅文萱劉浩廷馮雪松魯冰花
濕地科學與管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東灘互花營養鹽

張嘉陸 董浩宇 梅文萱 劉浩廷 馮雪松 魯冰花 吳 巍 王 磊,*

(1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92;2 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上海 202183; 3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資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

崇明東灘濕地位于長江入???,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曹世偉等,2019)。在上世紀70年代,因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促淤造陸和消浪護堤方面作用顯著,其被研究人員引入崇明東灘濕地(韓定定, 2018)。隨著互花米草的快速繁衍、擴散,本地植物不斷受到排擠,如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逐漸消失等,導致鳥類棲息地大量喪失,使得東灘濕地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大量降低。此外,互花米草會堵塞濕地中的潮溝,使大量魚類和底棲動物喪失棲息地,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湯臣棟, 2016)。針對以上問題,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于2011年建設了“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以控制并消除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對鳥類棲息地進行修復(王思凱等, 2020)。通過構建帶有涵閘的大壩,將崇明東灘2 200 hm2互花米草區全部圈圍,并對圈圍區域內的互花米草采取刈割、水淹等措施,基本上消滅了圈圍區內的互花米草。該生態修復工程使2 200 hm2修復濕地的水環境由天然潮汐轉變為通過涵閘來調控水位的半封閉水環境(Wu et al., 2018),修復區域內水體存在水深較淺(Xu et al., 2018)和水動力較差(Pethick, 1994)等問題,容易造成修復區域內水體中污染物的積累(吳悅琦,2021; Wang et al., 2023)。

目前,關于崇明東灘修復濕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濕地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后對沉積地貌、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影響(丁文慧, 2016; 馬金妍, 2010; 鄒業愛, 2014; 鄭鑫, 2020; 王苗勛,2022),修復濕地區水環境狀況尚缺乏系統的研究。崇明東灘修復濕地的有機物和營養鹽的現狀、主要來源及其貢獻權重,目前均未有明確的結論。鑒于此,本研究選擇東灘修復濕地作研究對象,研究修復濕地區有機物和營養鹽的現狀及變化規律,并探究其主要來源和貢獻權重,研究結果將為強化崇明東灘修復濕地的管理、維持和提升水質標準提供理論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崇明東灘濕地(31°25′—31°38′ N, 121°50′—122°05′ E)位于長江入???,是長江口地區最大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四季分明且溫和潮濕,年平均氣溫為15.3℃,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年平均降水量為1 022 mm(曹牧等, 2018)。崇明東灘保護區實施了互花米草生態控制和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該工程在崇明東灘濕地北部地區修筑了新大堤,堤壩上修建了3個聯通內外水文的水閘,該水閘可調控生態修復區的水位,區域內原有潮溝也因蓄水變成河道。堤壩外區域為天然潮灘,以光灘和海三棱藨草濕地為主,有天然的潮汐漲落。

1.2 采樣點及采樣方法

在崇明東灘修復濕地內選取最大的開闊水面作為采樣區域(31°31′9″ N, 121°57′42″ E),樣區內采取梅花樁布點法,設置5個采樣樣點(圖1),并于修復濕地圩堤外(31°32′11″ N,121°58′23″ E)采集潮汐水樣作為對照。此外,在修復濕地區采集植物樣品和底泥樣品。

圖1 修復濕地內及天然潮汐采樣位點Fig.1 Sampling sites of the restored wetland and natural tidal

1)水樣采集。于2021年10月28日至2023年4月1日共采樣8次,4次處于高水位時期,4次屬于低水位時期。采水器采水后倒入1000 mL聚乙烯瓶中。采集的水樣加硫酸使其pH<2,并放于4℃冰箱冷藏保存。

2)植物采集。在樣區內使用剪刀采集植物,包括根、莖、葉部分,將所采集的植物混合在一起裝入采集袋中,作為1個樣點。采集的植物常溫避光保存。

3)底泥采集。使用鍬式采樣器采取底泥樣品(深度為0~10 cm),隨機取3個樣點的底泥混合均勻作為該采樣點的樣品,于4℃冰箱冷藏保存。

1.3 水質指標分析方法

總有機碳(TOC)、總氮(TN)、硝氮(NO-3-N)、氨氮(NH4+-N)、總磷(TP)的測定均采用GB 17378.4-2007《海洋監測規范-海水分析》中的標準方法。

1.4 有機碳和營養鹽釋放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中采用修復濕地區水樣作為空白對照,并分別設置加入植物、加入底泥、加入植物和底泥組。所采用的容器為2 000 mL大燒杯,其底面積為133 cm2;由于目前實際修復濕地主要植物為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并結合實際環境中植物和底泥所占比例,選擇所加植物為蘆葦,添加量為15 g,鋪設底泥厚度約1.5 cm,體積約200 cm3。于特定時間對燒杯內水中C、N、P相關水質指標(檢測方法同1.3)進行測定。

1.5 植物、底泥和水樣的δ13C含量分析方法

將經過冷凍干燥處理的水樣以及干燥粉碎處理的植物和底泥樣品在錫箔帽中稱量處理。采用MAT-253穩定同位素質譜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Waltham, USA)檢測樣品的δ13C(反映同位素的組成特征),并根據二元混合模型公式計算得出崇明東灘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來自底泥釋放或植物腐爛的強度和相對比例。以下是二元混合模型公式(Millard et al, 2008; Phillips,2001):

式中:δ13CW表示水體中穩定同位素δ13C值,?表示不同來源的碳對水體中13C的貢獻比例。Cp、CS分別表示水樣中碳的植物來源和底泥來源。

1.6 數據分析

使用SPSS中spearman相關性分析的方法對季節、水位對于有機物和營養鹽含量的影響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與營養鹽含量與變化規律

2.1.1 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與營養鹽含量 由表1可知:修復濕地水體中TOC含量為14.20 mg/L,高于天然潮汐水體中的5.80 mg/L。修復濕地內外水體中TN含量分別為1.89 mg/L和1.94 mg/L,其中,修復濕地水體中NH4+-N含量為0.67 mg/L,略高于修復濕地外天然潮汐水體的0.57 mg/L;NO3--N含量為0.27 mg/L,遠低于修復濕地外天然潮汐水體的0.74 mg/L。此外,修復濕地水體中TP含量(0.14 mg/L)略高于修復濕地外天然潮汐水體(0.12 mg/L)。

表1 修復區內外水體中有機碳和營養鹽的年平均值Table 1 The annual average of organic carbon and nutrients in the wate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storation wetland.

表2 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碳和營養鹽含量變化與水位和季節的spearman相關性分析Table 2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water of the restored wetland with the water level and season

2.1.2 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與營養鹽的變化規律 根據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所提供的修復濕地內生境管理記錄中的水位情況(2.5 m為線),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作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修復濕地水體中TOC含量僅與季節變化有關(r=0.501,p<0.05);NO3--N含量變化和水位有較強相關性(r=0.655,p<0.05)(圖2a、2b),在低水位時期NO3--N含量較低,在高水位時NO3--N含量較高(圖2g、2h);TP含量變化與季節和水位均有一定相關性(r分別為0.451和-0.436,p<0.05)(圖2I、2J);TN(圖2c、2d)和NH4+-N(圖2e、2f)含量隨季節變化和水位變化均無明顯規律。

圖2 修復濕地和天然潮汐水體中有機物及營養鹽含量的季節變化Fig.2 Seasonal vari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water inside the restoration wetland and from natural tidal

2.2 修復濕地水體中植物與底泥的有機碳模擬釋放規律

由2.1的結果可初步推測濕地水體中有機物不是外源輸入,而可能與植物腐爛降解和底泥釋放有關,為進一步探究水體中有機物的主要來源和權重,開展了實驗室模擬釋放實驗。結果表明:修復濕地水體中加入植物、底泥、底泥+植物后TOC的含量隨時間均有一定的改變。在僅加入底泥組中TOC含量變化較小,與空白較為接近;僅加入植物組和加入底泥+植物組的TOC含量變化趨勢較接近,在3—7 d達到第一個峰值,TOC含量分別為105.65 mg/L和159.19 mg/L,表明有機碳的主要來源是植物腐爛降解釋放(圖3)。

圖3 模擬實驗中TOC釋放的時間變化規律Fig.3 Variation of TOC release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2.3 水樣、植物及底泥中13C分析結果

為進一步驗證2.2所得結論,并探究植物和底泥對水樣區域碳增量的貢獻比例,采用穩定同位素示蹤法對有機物來源進行溯源(表3)。根據2.1中所知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主要來源于內源輸入,設定本研究修復濕地水體中的δ13C全部來自于底泥釋放和植物(蘆葦)降解。將表3中穩定同位素測定結果代入式(1)中計算得到以下結果:濕地水體中有機碳來源于植物和底泥的占比分別為72.3%和27.7%。結果表明修復濕地有機碳來源于植物的比例遠高于底泥,可認為修復濕地的有機物主要來源與植物腐爛釋放有機物有關(王榮欣等,2018)。

表3 植物、底泥與水體有機碳中13C穩定同位素測定結果Table 3 Results of 13C stable isotope organic carbon in plant,sediment and water

2.4 修復濕地水體中植物與底泥的營養鹽模擬釋放規律

采用實驗室模擬釋放實驗進一步探究氮磷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及歸趨(圖4)。從圖4可看出:修復濕地水體加入底泥后TN的含量隨時間變化較小,幾乎和空白一致,可推測底泥釋放不是含氮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加入植物和加入底泥+植物組TN釋放量均有顯著的提高,且在第3—7 d達到釋放的峰值,可認為植物腐爛降解釋放是含氮營養鹽的主要來源。

圖4 模擬修復濕地內水環境實驗中氮磷營養鹽釋放的時間變化規律Fig.4 Vari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 release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bout the water of the restored wetland

NH4+-N的釋放趨勢與TN相似,濕地水體中加入底泥后NH4+-N的含量隨時間變化較小,幾乎和空白一致,但在加入植物十底泥和植物的水體中NH4+-N濃度顯著提高,加入底泥十植物的水體中NH4+-N濃度在第7天達到峰值,加入植物的在第40天達到峰值,NH4+-N濃度分別為25.79 mg/L和11.04 mg/L,且釋放量占TN釋放量的較大比例(分別占93.65%和81.30%)(圖4)。以上結果表明:NH4+-N是植物腐爛降解釋放含氮營養鹽的主要形態。對于NO-3-N,加入植物、底泥和底泥+植物與空白相對比,均無明顯差異,表明NO3-N不是植物腐爛降解釋放含氮營養鹽的主要形態。加入底泥后TP隨時間變化規律和空白一致,而在加入植物和加入底泥+植物后,TP釋放量有顯著的提高,故認為植物腐爛降解釋放是含磷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圖4)。

3 討論

3.1 東灘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的主要來源與影響因素

修復濕地水體中TOC含量高于天然潮汐,且修復濕地水體中的TOC含量僅與季節變化有關(r=0.501,p<0.05),可以確定潮汐輸入不是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碳的主要來源。結合模擬釋放實驗和13C測定結果可知修復濕地有機碳主要來源于植物腐爛降解釋放。此外,通過進一步對比僅加入植物組和加入底泥+植物組的后期實驗結果(圖3),發現第一個峰值后底泥+植物組中TOC降解較快,這與底泥的加入增加了水體中微生物種群多樣性有關,微生物既可促進植物腐爛降解釋放TOC,又可促進水體中TOC去除。該結論與蔣玲燕(2007)研究所得的結論相似,其研究發現在濕地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與有機物去除率的關系呈正相關?;谝陨辖Y論,通過對修復濕地水體中枯萎植物及時收割的措施來降低水體中TOC含量。

3.2 東灘修復濕地水體中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及其影響因素

由于修復濕地水體中NO3--N含量(0.27 mg/L)遠低于濕地外水體(0.74 mg/L),且NO3-N的含量與水位變化有較強相關性(r=0.655,p<0.05),可認為潮汐輸入(外源輸入)是NO3--N的主要來源。由模擬釋放實驗結果可知植物腐爛降解釋放(內源輸入)是NH4+-N的主要來源。內外源輸入N的主要形態不同,與水體中溶解氧含量有關:修復濕地水體屬于半封閉水體,其含氧量較低導致氨的硝化作用不強烈,而天然潮汐中含氧量較高使得硝化作用進行得更徹底(李金榮等, 2012)。

此外,對比模擬釋放實驗中加入植物和加入底泥+植物組(圖3),TN濃度在第64 d時比峰值分別降低了13.27%和65.07%,說明底泥+植物組中含氮營養鹽的去除速度大于僅有植物組,這是因為底泥具有吸附和增加水體中微生物量的作用,可促進含氮營養鹽的去除。該結果與鄔淑婷(2021)研究所得結論一致,其研究證明了水體中微生物量和底泥的吸附與截留作用對凈化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含氮營養鹽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修復濕地水體中TN含量與天然潮汐水體中的含量相似,表明修復濕地水體中植物腐爛釋放N,但濕地生態系統對氮有較強的去除能力,兩者基本保持了動態平衡

結合修復濕地水體中含磷營養鹽含量略高于天然潮汐的現狀和模擬釋放實驗結果可知,植物腐爛降解釋放是含磷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在模擬釋放實驗中植物組和底泥+植物組的TP含量在第47 d前呈波動上升趨勢,第47 d后開始緩慢下降,由此可看出所釋放的磷在水體中存在較為穩定?;谝陨辖Y論,可采取對修復濕地水體中枯萎植物及時收割的措施來降低水體中TP含量(蘇云華等, 2018)。

4 結論

1)崇明東灘濕地修復區內水體中有機物濃度顯著高于濕地修復區域外水體,營養鹽含量基本相同或略低于濕地修復區域外潮汐水體;有機物的主要來源為植物腐爛降解釋放,其所占比例為72.3%。

2)含氮營養鹽的主要來源是植物腐爛降解釋放,釋放的主要形態為NH4+-N,還有部分來源于潮汐輸入,其主要形態為NO3--N。含磷營養鹽的主要來源也為植物腐爛降解釋放,且所釋放的磷在水體中存在較為穩定。

3)修復濕地水體中有機物和氮磷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均與枯落植物的降解釋放有關,通過適時收割修復濕地中即將枯落的植物,可顯著降低修復濕地水體中TOC含量,也對降低氮磷營養鹽含量有一定的貢獻。

猜你喜歡
東灘互花營養鹽
互花米草化學治理對天津附近海域水質和沉積物質量的影響
美麗的東灘濕地公園
灘涂互花米草生長鹽分區間及其化感作用
基于植被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研究——以長三角濕地為例
兗礦集團東灘煤礦應用自移式皮帶機尾提升綜掘工作面智能化水平
涼水河子河營養鹽滯留能力評估
瓊東海域冬季、夏季營養鹽結構特征及其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2012年冬季南海西北部營養鹽分布及結構特征
互花米草防控技術探討*
精衛之殤——上海南匯東灘圈圍項目監理紀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