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邊‘負’傳播”的情緒傳播機制探析

2024-01-11 13:30楷,謝
關鍵詞:對象國周邊國家負面

魏 文 楷,謝 豪 瑩

2023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第十年。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至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緊隨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逐步完善其理論體系。近年來全球各國共同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嚴峻挑戰,相較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脫鉤斷鏈”等反全球化行為,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公共產品,以創新實踐思路積極應對挑戰,并不斷強化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等區域性命運共同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平臺的支撐作用?;诘鼐夑P系,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外交往來密切,一改過往外交重心聚焦于歐美國家的舍近求遠思想,順應全球化步伐,契合由發生點向周邊的各個方向、由近及遠不斷擴散(1)陸地:《周邊傳播概念和理論的再思考》,《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2期。的信息傳播規律。但全球化進程加速也意味著風險范圍在全球蔓延速度加快,風險起始點與沖突點往往呈現差異化,風險信息的傳播讓全球各國處于應對風險狀況的高含量焦慮與恐慌情緒中。擁有地域接近性的周邊國家(或地區)具備的風險威懾作用更為明顯,因此針對遠周邊和近周邊國家(或地區)的風險信息傳播,需根據風險信息傳播狀況采用不同的傳播思維。在新媒體借助聲音、畫面、衍生符號等多種語言傳播信息的狀況下,各媒介語言對情緒的可儲存容量增加。情緒作為信息傳播的伴生產物,發揮著應對風險的伴隨效應。蘊含在信息背后的情緒成為互動和宣泄窗口,從隱性后臺轉化至顯性前臺,情緒成為信息的伴生信息,讓信息擁有色彩。情緒傳播規律與信息傳播規律大相徑庭,心理學認為情緒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心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2)張欽:《普通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53頁。。情緒作為整體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周邊傳播語境下,因傳播主體的差別化傳播意圖,信息傳播折損和情緒產生機制差異,產生正面信息負情緒和負面信息負情緒的“周邊‘負’傳播”現象。

然而,在風險社會中,情緒感染導火索和情緒傳播價值已脫離和超越原始信息的形態與性狀,成為過往信息、原始信息、過往情緒及其伴生物的“混合物”,成為新信息“化合態”?!爸苓厒鞑ァ备拍钐岢稣哧懙亟淌谡J為國內傳播學理論發展現狀的三個現存問題,其中之一便是缺乏跨界的學術眼光和深厚的知識沉淀。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研究視野和研究問題對跨界理論知識的需求不足,而“周邊‘負’傳播”從研究問題出發要求綜合傳播學和心理學分析視角,聚焦周邊傳播中出現的情緒傳播現象,旨在研究附著于信息傳播的情緒傳遞行為,并重點關注因情緒帶來的多維“負面”信息傳播現象。融合心理學和傳播學雙重視角,透過信息傳播表象,面對周邊傳播特殊狀況,創新探索情緒傳播邏輯,以此尋覓周邊傳播新路徑。

“周邊傳播”作為傳播學當下的研究熱點,僅基于總結實踐問題進行理論創新,顯然不足以充當和支撐其理論體系框架。吸收傳播學相近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由近及遠的理論融合與理論創新,這也是周邊傳播思維在周邊傳播學科建設的體現。以情緒為媒,遵循知覺演化規律,探索傳播者和受眾的情緒感知與再傳播現象,需重點研究情緒背后的知覺現象。因此,論文融合知覺現象學和社會學,從情緒傳播角度闡釋周邊傳播帶來的負面情緒效應。

一、“周邊‘負’傳播”的情緒傳播機理

“周邊‘負’傳播”現象主要依托于情感傳遞、認知與反饋,在歷史語境中,情感在信息傳遞中便發揮著相應作用,以情感為媒,物質信息轉向情感邏輯,借助輿論表達集體情感需求。但情感邏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過時間和歷史的檢驗,經過傳受雙方的篩選和雙向過濾,存在于周邊傳播中的情感運行機制方能逐漸體系化。論文將從情緒根基、情緒價值、情緒需求、情緒認知和情緒關聯五個方面闡述“周邊‘負’傳播”的情緒傳播機理。

(一)情緒根基:追溯歷史伴生邏輯,喚醒記憶框架

情緒傳播相較于信息傳播的暫態化,呈現更長久的持續效應。周邊傳播在信息傳播層面,自事件起始至結束,緊緊圍繞核心事件發展脈絡補充展開相關信息,輿論討論的中心仍為事件。如伴隨信息傳播出現的“新聞搭車”“輿情發酵”現象,是信息混雜情緒后,產生超乎于事件觀點討論的情緒演變行為?!爸苓叀摗瘋鞑ァ敝?情緒不同于信息傳播標準,情緒所具有的特質能擺脫真實性、客觀性等約束,在局限較多的跨國信息傳播中,情緒成為擁有更大自由度的表達媒介。達爾文認為,情緒幫助動物們適應環境,且大多有目的性,是自然選擇的產物。(3)Darwin C.A.,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London: John Murray,1872,P.23.此處的自然選擇是時間與空間交織的共同作用結果,也道出情緒的產生與發展并非僅存于單次事件的事實。周邊國家(或地區)相互進行信息傳播,對象國家從表象信息背后剖析的深層含義有一致性指向,輿論蘊含的集體情緒是對象國受眾基于過往同類事件記憶進行判斷后輸出的結論。而集體記憶是一種歷史產物,從個體推廣至集體,是隱藏在歷史事件中的伴隨順從情緒自然化發展的放大化結果。例如中國和印度的交往交流追溯至漢武帝時,從“罽賓王烏頭勞之時:自以絕遠,數次剽殺漢使”至“陰末赴之時:拘禁漢使軍侯趙德,殺副使以下70余人,然后遣使謝罪。元帝(前48~前33年)因其絕遠,遣其使者于懸度,斷絕關系”(4)轉引自楊巨平:《兩漢中印關系考——兼論絲路南道的開通》,《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中國與當時印度出現的新國家罽賓長期處于相互斗爭狀態,而后罽賓因路途遙遠艱難,復遣使者謝罪未果。過往歷史事件中對中國交往態度的基礎情緒在對象國接受文化教育、媒介信息中已形成雛形,形成對中方軍事力量和外交態度的謹慎和懷疑情緒。作為應對現代化信息傳播的情緒基底,記憶框架是對象國受眾將國外信息分類、解讀的簡化方式。以情緒應對信息,用情緒對抗風險,是記憶喚醒的初始程序,歷史情緒便成為對象國受眾的基礎情緒,被用于簡化理解他國行為。諸如中國以高水平治理推動軍隊建設高質量發展,有的周邊國家(或地區)持懷疑態度,部分媒介信息放大軍事、戰爭等字眼,正面宣傳中國軍事力量的信息淪為助推“威脅論”的推手,產生負面情緒效應。

(二)情緒價值:分享社會普遍信念,形塑公共價值

情緒如同信息一般具有社會屬性,情緒的交流、溝通作用與人際交往存在雙向互動關系。人際傳播中分享情緒一方面滿足受眾內在的存在需求和情感欲望,另一方面喚醒接收者的情感價值。傳統的信息傳播需要經過告知、理解、勸說等過程,情緒傳播發揮社會功能的關鍵則在于引導和模仿。情緒社會功能的實現基礎是雙方共享初始情緒,形成普遍信念。能夠激活群體情緒的初始情緒,需要具備引發公眾情感共鳴的要素。例如韓國媒體曾大肆炒作湖南腳踩土坑酸菜等中國食品質量的負面新聞,依據韓國民眾的飲食習慣和味蕾選擇針對性食材的負面新聞進行過度過量報道,食品安全問題和中國產品高性價比的直接關聯讓中國“順理成章”扣上莫須有“罪名”。而縱觀“周邊‘負’傳播”現象中,對新聞素材的選擇體現出周邊國家(或地區)所利用的情緒社會化特點,無論是社會民生類新聞還是時政類新聞,能帶來對象國民眾群體負面情緒的作用機理在于觸及公共價值和公眾利益,公眾群體互動中將公共價值能量轉移至情緒價值中,借助情緒表達實現社會化功能,對象國內部矛盾經過社會公眾情緒實現對他國的宣泄?;诖?“周邊‘負’傳播”現象中,周邊國家(或地區)媒體渲染加劇情緒發酵,給其他國家塑造負面色調的普遍信念,實現國家內部矛盾的他者化。

(三)情緒需求:激活群體潛在意識,促成情感代償

“周邊‘負’傳播”中信息承載的負面情緒是受眾情緒需求的直接反映,從個體情感到群體情緒的轉化過程中,反映的是隱藏在群體意識背后的潛在無意識。周邊國家(或地區)信息傳遞途中,所具備的近距離、差異稍弱的信息傳播特征,讓受眾所開啟的意識雷達不同于受眾對各自國內信息所調度的流動閾值。尤其是在越南等媒體渠道管理較為嚴格的東南亞國家,長期培養的受眾媒介信息接受思維處于潛在精神控制下的不自覺積極活動和追求滿足狀態。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中提出“無意識”“壓抑”和“自我”這三個概念。周邊國家(或地區)受眾對中方信息的接受情緒由“自我”表現,“自我”受到本我、超我和外界三方共同控制,當外界信息和受眾日常生活中接觸信息不吻合時,負面情緒需求愈發明顯。例如中國人的勤奮聰穎與東南亞國家日益增多的中國企業相對應,兩者并未產生信息差異。但中方資本的介入與對象國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匹配程度強化了東南亞國家勞動者自我認知,其中不免存在意識與潛意識的博弈,擁有勞動的機會與勞動價值被認可和國家現存勞動力整體低價的現狀之間的對抗,延伸至受眾潛意識里對中國企業產生依賴卻不滿的不平衡心理。壓抑學說指出,無意識將要“侵入”到意識行動中時,就會在意識中喚起焦慮、羞恥和一種罪惡感,因而意識予以“抵抗”,試圖壓抑。(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127頁。對象國受眾在潛在無意識的情緒控制下,產生勞動不平衡情緒,讓某些發達國家污名化中國企業剝削勞動力的謠言有的放矢?!爸苓叀摗瘋鞑ァ碑a生的負面情緒反映出對象國受眾的無意識需求,是情緒釋放帶來的潛在情感補充。

(四)情緒認知:信息滯后加劇感染,誘發廣播效應

媒介即時性信息傳播與受眾即時性情緒感知聯動,信息與事實的差距在信息和情緒裂變狀態下被放大?!爸苓叀摗瘋鞑ァ彼降膰鷫Σ粌H是事件發生國的信息,還有當地民眾對事件的情緒。情緒可以促進人際思想和情感溝通,使傳受雙方相互受到感染。(6)趙云澤、劉珍:《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編輯之友》2020年第1期。情緒感染是指人們與他人交往時,不自覺地受到情緒狀態的影響,導致自身的情緒狀態發生變化的現象。周邊傳播不僅是單向對外傳播,也是一種從外宣視角審視國內媒體平臺信息傳播特征的渠道。情緒在外媒平臺中的擴散級數比純粹的信息傳播更廣泛,呈現一呼百應的廣播效應。國外媒體平臺和國內媒體平臺的信息篩選與推廣機制差異,通過中國網民態度與人際傳播互動了解中國成為周邊國家(或地區)民眾認知領域中更真切的傳播渠道。情緒感染作用和互通聯想效應讓周邊傳播愈發呈現“負”傳播效果。片面信息積攢的超負荷負面情緒堵塞官方媒體的信息輸出渠道,情緒為主導的信息認知模式,加劇周邊傳播信息折扣現象。

(五)情緒關聯:媒介促成情緒誘因,加速惡性循環

在技術引領媒介傳播的時代,技術的他者視角具有隱匿受眾情緒的表象作用,但網絡媒介對情感的索取和民眾與媒介全天候相伴,讓情感主動披露在技術助推下成為主流。技術不斷強化的具身性情緒刻畫,對情緒的細節描寫讓受眾明顯感知情緒,技術與情感的相互披露程度愈發加深。有研究發現,93%的情緒可以通過非語言信息傳遞,聽覺和視覺圖像信息會強化情緒反應的程度,這是因為視覺信息更加容易調動起受眾自身的形象記憶的知識,并與自己的文化產生關聯。(7)Schill D.,“The Visual Image and the Political Image: A Review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Review of Communication, vol.12,no.2,2012.在媒介技術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下,以情緒為主的傳播模式借助視聽語言展開,信息觸達之前先實現情緒氛圍的全方位包裹,視頻配樂、畫面構成基本要素成為引發周邊情緒傳播首因效應的關鍵要素。如東南亞國家民眾觀看的某地治安事件系列短視頻的配樂多采用急促悲壯的鼓點和節奏,奠定積攢負面情緒的基調。在周邊國家(或地區)的負面情緒呈裂變指數級傳遞,情緒源于對外傳播的初始情緒解讀。情緒循環效應認為,群體內個體的情緒和行為作為誘因,某個或者某些成員的情緒會感染到其他成員,而各傳播過程循環發生,直至達成情緒和認知的趨同。(8)Smith E.R.,Conrey F.R.,“Agent-based Modeling: A New Approach for Theory Building in Social Psycholog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vol.11,no.1,2007.“周邊‘負’傳播”的信息循環起點是中方媒體傳播的信息,但情緒起點在于傳遞至對象國后引發的第一種受眾集體情緒,情緒循環不僅指在對象國內的情緒流動,還有折返于中國與對象國之間的情緒,中國民眾直接接觸對象國民眾所發表的負面情緒機會較少,但在網絡媒介遍布的當下,針對集體性負面情緒感知,交流雙方依舊存在反饋渠道,甚至陷入網絡民族主義沼澤中,進行以情緒為主線的交流互動。

圖1 “周邊‘負’傳播”的情緒傳播機理

二、“周邊‘負’傳播”的情緒傳播邏輯

(一)傳播者:意識結構抽象呈現,趨向外部化表象

“周邊‘負’傳播”中,作為情緒傳播邏輯起點的傳播者,借助傳播載體——信息傳遞情緒。信息是高度概括的符號化呈現,情緒是高度凝練的單向式表達。作為傳播主體的傳播者,強烈的在場意識和傳播目的驅使主體意識呈現出儀式客觀的傳播樣式。作為周邊傳播的一環,文化和心理接近意識指引雙向融合的敘事方式。作為存在視角的一方,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內容輸出是一種對本國信息的再度意識反映與知覺反應。無論對外在物理對象或內在心理事實的經驗把握,還是人類的各種文化表達和科學知識,“這些最終都植根于主體對世界的知覺意識”(9)Maurice Merleau-Ponty,Le Primat de la Perception et ses Conséquences Philosophiques,Paris:Gallimard,1946,P.67.。然而,知覺并不是可以用因果關系來解釋世界構成的,而是世界的再創造和再建構?!爸苓叀摗瘋鞑ァ币膊皇腔谝环N傳播關系便能闡釋清楚的現象。就傳播者而言,“周邊‘負’傳播”擁有多個主體,倘若以中國為傳播者,對象國媒體和對象國民眾皆為傳播對象,中國媒體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解讀,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是主體知覺意象表達的直接結果。就其產生的情緒效應而言,“周邊‘負’傳播”的主體存在泛化現象,負面情緒的傳導過程中,起始情緒只是組成成分之一,對象國社會氛圍和民眾的集體情緒介入是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周邊‘負’傳播”是理智主義之外的可辨認存在,主體的存在是為了能與負面情緒的存在保持距離,負面情緒的傳播具備過渡和遷移屬性。借助情緒感官一致性和共鳴效果的快速蔓延,周邊傳播的信息不再是最具有實際影響力的傳播內容,而是伴隨情緒的信息內容,隨主體對情緒的掌控而產生的傳播效果,更能引發事實以外的第三方受眾對某一方觀點產生情感投入。而蘊含情緒的信息內容是在各主體對世界知覺反應的基礎上,情緒被結構化加工,作為一種抽象話語注入周邊傳播信息中,引發表象內容的深層情感觸動。

(二)傳達者:存在樣式他者指向,趨于雙向性制衡

信息的周邊傳播存在由遠及近、由中心到中心、由邊緣至邊緣等傳播模式。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將傳播過程分為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兩方。然而,被當作周邊傳播受眾的對象并非屬于同一層次和一致水平。周邊傳播具有更強聚焦性和針對性,在此視域下,針對具體傳播對象的傳播行為也應得到細分。當周邊傳播對象為對象國(地區)媒體,介于傳播主體和目標受眾之間的傳達者便是傳播主體所在國的民眾。當周邊傳播對象為對象國民眾,介于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對象國媒體則成為傳達者。由于“周邊‘負’傳播”中情緒的產生是受眾對自我感覺的外化、個體感覺的凝聚。知覺現象學理論范式下,感覺的意向具有對外指涉性。作為傳達者的感覺被傳達基礎是自身具身性感知,情緒是可累積的,感覺是局部的,是針對他者的相對反應。尤其是在情緒培育中,直指感覺存在的他者化現象,他者思維在感覺制造中維持雙向制衡的動態平衡關系。周邊傳播的性質讓情緒的傳遞擁有更強接近感和親切感,但情緒作為感覺和感官綜合作用產物,實現有限主體和不透明存在的相互作用,讓信息傳遞在傳達者加工運輸環節,賦予對象國民眾更易于被引導的情緒特性,情緒作為內容中轉編碼的加工元素,成為控制他者和自身直接對話的過渡指標,用隱形手法給主體傳播體驗施加除本義純粹表達外的非客觀元素。這也是“周邊‘負’傳播”中負面情緒累積的關鍵節點,借助情緒對受眾對世界存在的直觀知覺施以影響。

(三)受傳者:知覺潛在不透明性,延展再創造內容

情緒感染是相互的,受眾作為接受者的同時也是情緒傳播者?!爸苓叀摗瘋鞑ァ痹谑軅髡唠p向交流、分享情緒的綜合知覺下,知覺方面的主體性是時間性的體現,情緒聚合的連續性就是一種時間現象。然而,周邊傳播中情緒和知覺的表達又是一種空間界定,情緒在互聯網空間中具有較強領土界限感,梅洛-龐蒂指出主體性自我意識并非空洞的直接性自我關系,而是涉及知覺與行動主體對其處境的覺知。(10)Komarine Romdenh-Romluc,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Merleau-Ponty and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PP.210-211.知覺本身也是對周邊環境的感知,“周邊‘負’傳播就單純的情緒接受方而言,知覺尚以潛在形式存在,蘊含在歷史時間線內的潛在基因尚未完全被喚醒。負面情緒的累積是身體知覺的本能反應,也是對傳達者的信任。就受傳者而言,知覺實現了潛在性至不透明性的轉化。具有本體論偶然特征的世界實在構成了知覺意識為真的基礎,因為人類知覺經驗受視角有限性制約,知覺把握的實在總是‘某物的實在’或‘存在和虛無的混合’”。(11)Maurice Merleau-Ponty,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Paris: Gallimard,1945,PP.12-13.從單一接受情緒和感知情緒轉化為剖析和引導情緒的受傳者,需要將感受到的情緒與實物相勾連,空洞的知覺在自發思維的反省形式中實現再創造。然而,再創造中對負面情緒的傾向源于風險社會對壓力的抵抗,源自于內心對社會行為的潛意識外化,知覺將周邊國家(或地區)劃歸在可比對象范圍內,成為情緒遷移的良好工具,更傾向于選擇負面情緒疏解所在國遭受的壓力。

(四)反饋者:純粹體驗懸置真理,發揮局部還原性

“周邊‘負’傳播”不止于受眾,也不止于信息的再加工,還有情緒反饋環節。從最初非自發的知覺到前客觀和前意識的體驗,再到現象意向的知覺演化。系統中心有一種懸置或限制聯系的力量,對情緒背后的觀點進行代懸置處理。在最初的知覺場所獲得體驗是分散且自由的,難以在明確的知覺中達到被主題化的效果。情緒聚合后,目光建立在部分景象中,會獲得一定程度的規定性。規范作用在單次周邊傳播事件中發揮的作用不見得顯著,而是形成情緒發酵的雛形,在日后相關信息再次進行知覺場域時,激發相應作用。于周邊傳播而言,負面情緒的累積反饋渠道相對受限,情緒價值在對象國內部發揮,難以將情緒效應反饋于初始傳播者,所謂的還原也是經過篩選后,挑選契合傳播者所在國知覺認知部分進行呈現。對知覺和情緒的局部性還原讓作為傳播者和傳達者的信息傳播難以尋覓真正的情緒傳播路徑,成為下一輪回“周邊‘負’傳播”的起始點。

三、“周邊‘負’傳播”的情緒溝通路徑

周邊傳播不僅是外宣的創新模式探索,更是基于主體雙向溝通的行為創新路徑。跳脫出圍繞信息傳播的傳統新聞與傳播研究路徑,回歸媒體實踐,從周邊國家(或地區)輿情出發,以情緒傳播視角挖掘周邊國家(或地區)民眾寄托于信息的情緒需求,借助情緒的社會化功能,以期追尋更顯著的傳播效果。從“周邊‘負’傳播”的情緒積累起始點出發,是周邊國家(或地區)民眾對情緒表達的強烈需求。于受眾而言,周邊國家(或地區)信息輿論場是相對自由的情緒表達空間,在“周邊‘負’傳播”中負面情緒發揮的情緒價值和他們在國內輿論場中通過言語傳遞的情緒作用分別擔任不同角色。前者發揮著潛意識情緒疏解作用,后者是顯意識情緒存在作用,兩者共同滿足情緒需求。

(一)情緒需求:追尋社會化演變邏輯,營造周邊歸屬感

“周邊‘負’傳播”中對負面情緒有更強傾向性,但負面情緒于周邊傳播的傳播者而言是一種具有借鑒作用的社會對象,通過產生和累積負面情緒的事件類型能了解周邊國家(或地區)民眾較為真實的社會需求及對外界世界的信息呈現需求。對需求的詳細剖析是對受眾的深層次了解,借助普遍信念是糾偏“周邊‘負’傳播”現象的關鍵。當然,即便周邊國家(或地區)擁有地緣和文化接近優勢,難以逾越的政治和精神信念鴻溝,讓普遍信念的形成尚存較大難度。但是,在情緒價值指引下,外化情緒本身的價值,弱化價值觀差異,將普遍信念形成過程暫時置于情緒社會化場景下,有利于注入公共價值。其中,指引情緒價值的指涉性行為是普遍信念形成的前提,往往通過事實傳達的方式實現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行為傳達,情緒價值通過輿論觀點強化。

貫穿于形塑普遍信念的核心要素是周邊歸屬感。求同存異是中國一直以來貫徹的外交思維,周邊國家(或地區)與中國自古以來存在眾多思想溝通與思想交鋒,蘊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中的精神在東南亞和中亞國家也頗受歡迎,由此便可以看出周邊國家(或地區)與中國存在眾多思想共通點。尋找相似之處不是難事,培育周邊歸屬感卻不是易事?!爸苓叀摗瘋鞑ァ敝胸撁鎮鞑バЧ闶菭I造情緒假想敵,通過情緒對立積累負面情緒,打破普遍信念形成的基礎。深層次原因是周邊歸屬感和周邊國家(或地區)歷史以來遺留的對立沖突情緒始終處于博弈狀態,各周邊國家(或地區)與中國的關系呈現制衡、牽制局面,短時間內難以出現根本性改變。但“周邊‘負’傳播”中負面情緒反而能成為一個新的突破口,傳播者所在國受眾與對象國民眾間的情緒交鋒,本質上是脫離理智主義的實踐,由此培育情緒溝通的習慣,形成情緒表達的常規窗口,在情緒溝通的基礎上混合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從歷史維度分析中國和周邊國家(或地區)長期存在的眾多糾紛,進行多向感染,目的不在于單一的強調正面情緒,而是形成情緒溝通渠道,打破情緒壁壘,促進雙方情緒溝通,針對表露情緒進行潛意識探索,對癥下藥進行情緒對話。

(二)具象呈現:融創現代化視聽符號,共造周邊空間感

情緒傳播是個體心理空間與大眾情緒空間交互的過程,情緒是知覺的具象化呈現,身體對事物的完整屬性感知與環境產生的相互作用程度相關。周邊傳播的信息形式受傳播媒介所限,一般為圖文和進行非線性編輯的視頻,媒體傳播意圖較為明顯?!爸苓叀摗瘋鞑ァ爆F象中,負面情緒的積攢也是對具有強烈傳播目標的內容進行反抗情緒的直接表達。軟性敘事的情緒傳達更易引發知覺共鳴,如中越合拍紀錄片《光陰的故事——中越情誼》講述了在越南人民抗法戰爭和抗美戰爭間,越南在南寧、桂林兩地開辦越南學校的故事。通過音視頻結合帶動情緒的手段,在現有傳播媒介中已比比皆是,但敘事主體的先入為主視角已然成為周邊情緒傳播中受眾將主體情緒與所傳播情緒進行割裂的理由?;诖?應當借助技術的情緒關聯性,營造知覺空間感,為情緒傳播帶來更多具象化空間。比如,在東南亞國家得以廣泛傳播的中國游戲《三劍豪》《刀塔傳奇》,代入角色講述故事,場景化操作的動作體驗與情緒相關聯,升級視聽體驗,創造傳遞周邊國家(或地區)信息的傳播空間。除此以外,借助VR技術突圍二維空間,技術牽頭實現情緒的直觀傳遞,緊緊圍繞情緒的感染性與關聯性,在物質層面創造走進情緒的切入口。

(三)逆向思維:優化群體化情緒引導,塑造周邊團體感

針對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傳播結果,“周邊‘負’傳播”反映的是作為共同體的周邊國家(或地區)民眾聚集群體的手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共同體中的成員多數是分散的,他們相互之間沒有個人聯系,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媒介來“想象”出一種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整體。(12)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頁。情緒作為一種想象工具,以負面情緒為媒,替代實際溝通實現團體感的營造。針對此種情緒作用,傳播者一方當采用逆向思維破解“周邊‘負’傳播”現象,按照群體分類將周邊國家(或地區)各群體進行精準劃分,在剖析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激活情緒的事件類型基礎上,詳細刻畫群體情緒要素和聚集群體的方式,針對所產生的周邊團體感進行反向情緒引導。例如越南多位學者就南海主權問題曾發表過與事實明顯不符的錯誤言論,激活負面情緒傳播機制。國內媒體對于相關言論進行理性引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積極疏導情緒,糾偏固有知覺認知,培育周邊團體合作意識。從知覺的存在發展至意識的存在,共同經歷此種演化過程是塑造團體感的重要方式。針對周邊國家(或地區)不同群體的逆向情緒引導,將群體作為團結體看待,弱化其需要營造團體感才能獲取團體身份的行為,讓“周邊‘負’傳播”對負面情緒給予的情緒價值呈現暫態化失效狀況,積極引導情緒,讓情緒價值落空,是一種緩解“周邊‘負’傳播”的逆向溝通方式。

四、結語

情緒傳播是一種客觀傳播現象,伴隨信息傳播產生的情緒逐漸成為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爸苓叀摗瘋鞑ァ敝袑ο髧?地區)出現的負面情緒累積效應讓稍顯客觀的對華言論即便有機會發聲,也容易陷入被誤解的境地。情緒傳播作為融合知覺、現象與傳播的一種研究周邊傳播的特殊視角,現如今與內容混雜交融,但在互聯網平臺中真相的顯現愈發落后于情緒作用的狀況下,可能存在情緒傳播主導信息傳播的局面,給周邊信息傳播帶來主觀情感設限,認知知覺遇阻與話語體系受擾等影響?!爸苓叀摗瘋鞑ァ眴栴}亟須解決,從“周邊‘負’傳播”的情緒傳播邏輯中找到破解“周邊‘負’傳播”的突破口,接續梳理“周邊‘負’傳播”情緒傳播機制及相關現象,分析復盤夾雜在信息傳播中的情緒傳播機理與路徑顯得更為重要。

猜你喜歡
對象國周邊國家負面
巴基斯坦 頭發創匯160萬美元
負面清單之后的電改
遠離負面情緒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個人看法
正面的人和負面的人
米蘭全球展之莫斯科展:俄羅斯及其周邊國家的標桿性家居盛會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將惠及周邊國家
論負面教育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國周邊國家媒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