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辯證邏輯及時代指向

2024-01-12 14:29張旭俞相成
理論觀察 2023年9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

張旭 俞相成

摘 要:共同富裕是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蘊含著物質性與精神性、真理性與價值性、規律性與能動性、總體性與差異性、階段性與連續性的辯證關系。深入剖析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所蘊含的辯證邏輯,有助于在認知層面凝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共識,也有利于從實踐層面把握復雜的社會現實,合理處理各種矛盾和沖突,確保共同富裕的穩步推進。

關鍵詞:習近平論述;共同富裕;辯證邏輯;時代指向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9 — 0005 — 05

一、引言

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保?]其中的辯證思維是主體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思維之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結合中國反貧困實踐經驗,立足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辯證思維對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等命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觀點和新戰略,形成了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當前,從國際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從國內來看,中國雖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取得新的偉大勝利,但仍面臨諸多的矛盾與風險挑戰。在當前形勢下,突破將共同富裕局限于簡單字面理解的狹隘思維,從哲學角度對共同富裕內蘊的辯證邏輯進行深入分析,全面認識共同富裕的深刻意蘊,不僅對形成共同富裕價值共識大有裨益,還對推動馬克思主義創新實踐、促使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二、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辯證邏輯

(一)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辯證統一

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還包含著深厚的精神意蘊,物質富裕實現離不開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而精神富裕離不開物質基礎的保障。習近平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保?]唯物史觀認為,物質具有第一性,意識只有在物質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和存在,精神不是實體,最終要受制于物質。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物質生產方式的演變密不可分,事實上整個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都在不斷受到物質生產方式的制約和影響?!皞}廩實而知禮節”,只有當物質充足時,人才有條件和能力去探索、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果脫離了物質富足,精神只能處于空虛狀態。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道德觀念往往是根據其所處的階級地位及社會經濟制度而定,這種道德觀念不論是自覺或不自覺

地形成,均是源于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感受,人們把這些道德準則應用到自己的行為上,從而維系著社會秩序的穩定。相反,物質貧困會導致人們的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無法保障,又“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3],引起道德淪喪和社會秩序不穩定。財富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強調物質財富重要性的同時,馬克思始終重視個人對自身本質的占有,關注著人的全面發展。他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致使貧富分化,并使得物與人之間的關系扭曲,“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了“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反過來導致個人的存在常常被裹挾在經濟利益和市場競爭中,個體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已經不再完全由真實需求來決定,而被展示性需求和異化性的需要堆積所影響,使得人的主體性迷失,掩蓋了人的本質。人應該駕馭物質財富,把物質財富變為促進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的工具,而不被物質財富支配和奴役,且這種物質豐富應面向全體人民,不應被少數人壟斷和獨享。

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內在動力。在物質基礎支持下建立和完善的教育科技、法律體系、倫理道德和思想文化讓主體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充實,這是物質富??沙掷m的有力保障。首先,教育和科技為物質生產提供智力資源。人在接受教育和培訓后可以積累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物質資料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科技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科技不斷創新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生產力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法治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首先,法治可以保障公正的財富分配,避免少數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過多財富,導致貧富分化嚴重。其次,法治可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防止壟斷行為的出現,促進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強經濟效益,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造財富的機會。再者,法治可以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確保其能夠按照規定獲得應有報酬,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從法理角度看,共同富裕在權利維度上蘊含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權力訴求,在價值維度上承載著公平正義,以違反法律為代價獲取財富的行為違背了公正原則,更不可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此外,先進的文化、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興旺不敗非常重要的因素。優秀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人民群眾的觀念與行為,進而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協調和諧的文化環境,為物質富裕朝著精神富裕健康發展提供思想保證。

精神富裕屬價值理性,物質富裕屬經濟理性,二者雖涵義上有區分,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并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相互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真正為人帶來幸福獲得感,就在于這是一種全面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二)真理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

共同富裕的真理性支持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理論層面上,共同富裕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出發,強調了社會財富分配問題的重要性。共同富裕是對資本主義財富觀的一種超越,其目標并非僅僅維護少數人或特權階級的利益,而是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旨在讓所有人都能夠享受財富,這是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肯定。全體人民應該成為社會、政治和經濟決策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利益理應得到充分保障,因此更易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和認同。從實踐角度來看,中國通過積極推進減貧工作,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取得了共同富裕的階段性勝利,充分驗證了共同富裕理論真理性和現實性的高度統一,同時這一理論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根據實踐不斷調整和完善。

共同富裕體現了對人民福祉和社會公正的關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今天,習近平強調:“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保?]若從超越純粹經濟價值的角度來看,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在于實現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裕,意味著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還要關注培養和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有效體現了人民意志。而反觀西方式現代化,其發展只關注經濟和物質繁榮,聽命于資本、受控于資本、服務于資本,暴露出“技術統治”“物質奴役”等問題,導致人的發展受到限制,失去對情感、人際關系、精神世界等方面的重視。真正的共同富裕追求的是人民群眾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有尊嚴、有意識、精神充盈的個體,這是對西方經典現代化道路中存在的人的發展困境的超越。從價值目標來看,共同富裕通過和平手段積累財富,并非采用殖民掠奪或資本剝削,這符合中國一直以來提倡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反映了對公平、自由和正義價值的不懈追求。最后從價值內涵來看,共同富裕理念體現了對人民福祉和幸福生活的高度關注,代表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其中,“共同”表明所有的勞動者都能夠享受社會發展成果和分享社會財富,這種讓人民群眾廣泛受益的立場彰顯了一種高尚的價值取向;而“富?!眲t表明對物質財富的積極追求,通過解放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生產出豐裕的物質財富,從而個人不再依靠私人占有的手段謀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人類終將達到精神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和發展。

在真理性方面,共同富裕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作為理論保證,且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并已經在實踐上得到了驗證。在價值性方面,共同富裕理論強調了每個人都應享有基本的人權與尊嚴,應以財富的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穩定。這種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符合我們對社會公平、正義和人類尊嚴的普遍認同。因此,共同富裕理論既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也具有普遍的價值性,是一種既基于客觀實踐和歷史驗證,又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理論。

(三)規律性和能動性的辯證統一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我們不論主觀上怎么想,但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保?]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社會矛盾,不做違背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事情,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共同富裕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重要路徑,是人類擺脫愚昧野蠻狀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孜孜以求的最高社會理想,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共生性特點,既是社會制度的進步,也是思想意識的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生動體現。盡管原始社會以生產資料原始公社所有制為基礎,但是生產力仍處于落后狀態,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無法談及富裕。隨著生產力發展,人類社會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雖也遵循了一定的生產發展規律,進一步創造了物質財富,但這些社會階段都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因為它們都是以特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生產成果的掠奪為基礎的,這種生產關系的不公正和不合理不符合客觀規律和人類發展趨勢。此外,這樣的社會一般缺乏人民群眾的參與和表達,不符合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客觀規律,這些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和改善,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和不可持續。而實現共同富裕,保障財富更加平等公正地分配,以實現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和內在要求,適應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客觀規律。

雖然人類歷史的發展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但人類并不只能完全消極被動地接受這些規律,其中既有客觀規律的決定性因素,也有人類自身的主動作用,二者相互作用、辯證統一。在歷史上,奴隸、農民、工人等群體發生的起義,都在試圖打破社會中限制他們權利和福利的規律和制度,以追求更好的生活。這些弱勢者挑戰了既定的社會秩序,試圖創造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會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變革。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保?]214作為核心要素的人民群眾則要積極參與和堅持自我發展,發揮更大的個體潛能和創造性,從“被幫扶”積極轉變為“主動致富”;其次,政府需要積極發揮宏觀調控和管理的作用,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社會公正,協調組織好各方利益的統籌協調;市場則需要發揮在資源配置和優化方面的作用,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廣泛發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揮主觀能動性。

共同富裕作為現實的行動,是人們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的過程。一方面,必須理解并堅持按照規律辦事,根據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狀況,合理規劃和安排工作,避免“一刀切”或搞超越現實條件的所謂“共同富?!?;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創新思路,發揮社會各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協同性,以形成多元合力完成更大規模的財富創造和積累。

(四)總體性與差異性的辯證統一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各地區及個人的發展不可能完全一致,必須把握好總體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不同的發展階段,具體的實際情況也各有差異,需要在同一個總體目標下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方式。

在時間上,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存在先富后富、政策施行順序方面的問題。首先,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一同富裕,這是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對所有人平均分配生產資料,以此實現了資源的公有化和平等分配,但最終削弱了群眾生產積極性,導致極大程度的浪費和無效的分配,帶來了落后和貧窮。讓有條件的先富起來,拒絕平均主義,雖然出現了暫時性的貧富差距拉大,但相應地,國家也通過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調節和規制,脫貧攻堅戰也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總體上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其次,在政策制定和施行方面,政府注重平衡各個地區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實踐中盡可能避免了“一刀切”的做法,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張“共同富?!钡穆肪€圖——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而后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東中西部依次發展,以東部、中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在這樣的政策指導下,中國邁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步伐,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從空間維度上看,共同富裕的推進需要在總體發展進步和空間差異之間尋求平衡。共同富裕涉及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協調問題,區域間以及區域內部各地區自然條件、政策條件和發展基礎的不同會使得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和程度也存在差異。同時,為了確保共同富裕的推進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持續進行,需要制定科學的指標體系來衡量這種差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小差距。此外,城鄉二元結構一直是制約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較大的經濟、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發展差異,包括城市內部和農村內部也存在差異。針對城市,需要優化城市規劃,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對于農村,需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和拓展脫貧成果,促進農村產業優質發展,并時刻注重促進城鄉交流合作,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從受益對象的角度來看,盡管共同富裕的受益對象是全體人民,但由于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環境等因素不同,例如不同行業、不同民族或群體之間可能存在著收入、教育、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差距,各個對象在實際享有成果時可能存在差異。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統籌兼顧,協調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地縮小各個受益對象之間的差距,讓每個人都能夠合理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因此,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平衡,既要保證公平和包容,不能讓任何個體掉隊,還要充分激發整個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警惕平均主義。歷史告誡我們,過度平均易導致個體失去動力,從而削弱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和創造力。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我們需要避免陷入平均主義的誤區,采取更靈活的方式來分配資源和財富,使得公平和效率兩者之間保持恰當的張力,以激發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哲學角度來說,總體性指的是整個系統或局面的總體趨勢、總體布局和總體進程,而不是同一性和單一性,而對待差異性,則要全面認識并充分利用系統中的各元素,進而更好地推動事物發展和進步。共同富裕不能簡單地采取平均主義或者“劫富濟貧”的方式,也不能要求所有人同時富裕,既要考慮社會的整體發展趨勢,也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五)階段性與連續性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保?]一切物質都處于不斷運動中,都有其發展的特定階段,這個階段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和規律,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向更高階段發展。共同富裕是一個持續推進的累積過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現實實踐過程的長期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能超越當前歷史條件而“蠻干”、“瞎干”或“不切實際地干”。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決定著邁向共同富裕相應的階段性目標。事物運動的階段性,要求根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共同富裕。要正確認識當前的基本國情,不做超越階段的事,據此,黨中央確定的階段性目標是: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再到未來“全面實現共同富?!保?]。達成階段性目標要做到立足現實、統籌考慮、穩步實施,需清醒認識到,在時間上,共同富裕并非全體人民都同時富裕,而是先富群體帶動后富群體;在空間上,共同富裕并非全部地區同一時間達到同樣富裕,存在先后順序;在程度上,共同富裕并非全體人民都無差別的同等富裕,而是不同人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因此,共同富裕不可能齊頭并進、一蹴而就,必須要循序漸進、分階段穩步推進。

事物的發展是連續的,因而要把習近平共同富裕觀的哲學方法論與創新性啟示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做好長遠規劃。一方面,從戰略目標來看,共同富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發展過程。我們黨確定的各個階段的共同富裕目標是符合“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的規律的。習近平強調:“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須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保?]急不得,就要實事求是,不能“冒進”;等不得,就要有所作為,不能“躺平”,“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6]214,踏實完成階段性任務,穩步推進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從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舉措來看,新征程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取決于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還受到經濟發展模式以及體制的影響。要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不斷健全制度框架,在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多方面不斷推進深化改革。改革“停擺”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和共享程度降低,務必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向著既定的目標砥礪前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動能。

在階段性方面,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共同富裕的目標也隨之而異。在工業化早期,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務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總量。而在現代化階段,共同富裕的重點則更多地放在提升民生水平和人民福祉上。然而,這些階段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和連續性。每個階段的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之上,并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如果前一階段沒有解決好貧困問題、教育問題等根本性問題,那么即使進入到下一階段,也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同時,下一階段的發展也應該積極借鑒前一階段的經驗,避免重復錯誤??傊?,共同富裕理論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是辯證統一的,要注意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將二者貫通銜接。

三、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時代指向

(一)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實現愿意富與能夠富的有機統一

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明確指出,若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繁榮與人民的福祉就只是無謂的口號罷了?!霸敢飧弧笔侵競€人有致富的欲望和追求,而“能夠富”則需要個體的能力和社會創造的適當機會,實踐中要處理好愿望和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政府外力的幫扶固然可以快速幫助貧困人口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考慮長遠發展還是要激發群眾的“愿意富”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創新創業創造,并在教育、醫療、金融方面進行配套支持提高其“能夠富”的能力,實現外部幫扶和內生動力的統一,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貢獻力量。

(二)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良性互動

馬克思曾科學地預測了共同富裕的圖景——生產發展到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并在公有制基礎上實現了“工人群眾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定不移地維護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新時期,實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良性互動,既要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需要完善各種分配方式,正確處理收入差距和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等問題,積極探索三次分配制度的合理設計,推動構建中等收入群體占主體的橄欖型分配結構,穩步邁向共同富裕。

(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現管得好與管得少的整體契合

依據共同富裕目標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在統籌管得好與管得少之間找到辯證的統一關系。在落實“管得好”上,政府應該通過優化宏觀調控、健全組織結構等措施,拓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范圍,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擴展群眾獲得福利范圍,對人民負責;在落實“管的少”上,政府的職責并非萬能,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和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設,堅持量力而行,謹防陷入福利主義陷阱。實現管得好與管得少的整體契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發揮積極的引導和調節作用,社會各界要加強合作,個人也應該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從而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大合力。

(四)堅持循序漸進,實現等不得與急不得的辯證統一

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不能消極等待,無所作為,要同時進行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這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認識到共同富裕的過程“急不得”。習近平一直強調要平衡質變飛躍和量變積累,領導干部也應該正確認識事物發展階段的特點,統籌考慮需求和可能性,不能只在意質變,不關注量變。很多發達國家也未能解決共同富裕問題,因此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制定可行的考核指標和行動計劃,踏實地踐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以黨的領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4]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N].人民日報,2023-03-16(002).

[5]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7.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3.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417.

[9]習近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確?!笆奈濉睍r期我國發展 開 好 局起好步[N].人民日報,2021-01-30(01).

〔責任編輯:秋 水〕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與實踐
企業慈善行為、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繪綠色港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探究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