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有源頭活水來

2024-01-12 09:09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滬劇蜉蝣劇目

2023年,上海傳統戲曲舞臺上刮起一陣“經典復排之風”。由各劇團青年演員擔綱的經典劇目紛紛被重新排演、搬上舞臺。其中,淮劇《金龍與蜉蝣》、越劇《舞臺姐妹》、滬劇《羅漢錢》等劇先后與觀眾見面,均取得不錯反響。而緊隨其后,傳承版京劇《曹操與楊修》也將亮相舞臺。此外,上海越劇院推出的“越時代·越美麗”系列經典傳承演出、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推出的滬劇傳統老戲,都為上海傳統戲曲舞臺添上了色彩斑斕的一筆。

我們為什么“愛”經典?經典劇目被集中排演搬上舞臺的背后,又帶來哪些思考呢?

“經典”與“復排”的相互成就

縱觀近期上海舞臺復排熱演的傳統戲曲經典劇目,不難發現一個新現象,即對于“經典”的定義的變化。四出劇目中,除根據趙樹理小說《登記》改編的滬劇《羅漢錢》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外,京劇《曹操與楊修》首演于1988年,淮劇《金龍與蜉蝣》首演于1993年,越劇《舞臺姐妹》則在1998年于上海青浦首度與觀眾見面。隨著時代的演進,一批改革開放后誕生的舞臺劇“新經典”地位開始陸續確立?!靶陆浀洹迸c“傳統經典”一同為從業者和觀眾所接受。與五六十年代、乃至更早前創作的劇目相比,“新經典”無論在思想意識還是審美趨向上更符合當下觀眾的思維理念和欣賞習慣,也更容易被年輕主創和觀眾所接受。因此選擇經典劇目進行再次排演也成為市場的保障,為青年主創團隊獲得認可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或許也是新經典復排、重排受到主創和市場青睞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看,“經典”地位之確立,除了毋庸置疑的藝術質量外,傳播度和傳承率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傳播手段既包括舞臺演出,也包括電影、電視的拍攝,以及從原劇生發的各類創作。除舞臺演出外,滬劇《羅漢錢》早在1957年前就被拍攝成電影,對于在長江以北地區傳播滬劇這一江南劇種功莫大焉。電影《曹操與楊修》在中美國際電影節、京都國際電影節等國際活動中屢獲大獎?!督瘕埮c蜉蝣》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后,劇情有了很大程度的豐富。根據《舞臺姐妹》改編的《舞臺姐妹情》則匯聚了各劇種藝術家,并促成越劇界九代同堂的盛世,成為越劇改革70周年的大軸演出。而就舞臺而言,對于原劇的一次次重新排演,也是不斷打磨、提高的過程。以越劇“四大經典”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自越劇小歌班誕生之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演出創作歷史,并衍生出不計其數的版本。幾乎越劇所有生旦流派都有自己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代表劇目或片段,無論是以1953年新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為藍本的經典傳承版,還是各地越劇院團先后創作的新編版,始終成為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一張名片,出現在中外友好交往的舞臺上。

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劇,在誕生首演之時就能被奉為“經典”。經典地位需要時間的大浪淘沙才能確立。而一次次的“復排”“新排”則是確保經典常演常新,不被時代和觀眾遺忘的最重要因素。

“經典”與“青年”的相互成就

排演“經典”現象在過去幾十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始存在。為何近幾年格外引起關注?

究其原因,首先是從劇目發展的客觀規律上看,20年至30年的時間周期,經典的地位在時間的淘洗中逐步確定,同時也進入了需根據時代發展和審美迭代重新修改打磨的階段。尤其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觀念、形式,需要做重新判斷和調整,使之擁有與時代同行的源源不斷的價值和生命力。

另一方面,隨著近十年來,自上而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傳統戲曲領域的青年人才培養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以上海為例,京劇、昆劇、越劇、滬劇、淮劇、評彈舞臺在短期內出現一大批青年面孔,戲曲與曲藝人才培養初見成效。青年演員為傳統舞臺帶來一股青春陽光之風,而他們的成長也亟需劇目的積累。初出茅廬的青年演員經驗和知名度尚需積累,創造一個全新的角色和劇目還力有不逮,風險較大。因此,“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對老師成功演出劇目的“復刻”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是青年獲得經驗、迅速成長的最好方式。同時,能被稱之為“經典”,無論是傳統經典還是新經典,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品位,對于青年主創團隊在創作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美感和美學判斷,不至于在藝術上走了“歪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此輪經典復排的一大特點在于,原版的主創團隊還能給予復排者最直接的指導,甚至青年演員中,不少曾經參與過此前的演出。如新版《金龍與蜉蝣》中飾演金龍的陳繼云曾在30年前的原版中跑過龍套;蜉蝣的扮演者王俊杰15年前初進戲校時曾演過蜉蝣的兒子孑孓。新版越劇《舞臺姐妹》排演過程中,原版導演盧昂、主演錢惠麗、單仰萍在排練廳親自為演員說戲,示范。而京劇《曹操與楊修》作為“尚長榮三部曲”之一,上海京劇院多年前已制訂了漸進式的演員傳承培養計劃,此番上演,庶幾也可看作京劇青年人才培養成果的展示。劇目傳承與青年培養相輔相成,事半功倍。

事實上,無論是《羅漢錢》還是《曹操與楊修》《金龍與蜉蝣》乃至《舞臺姐妹》,近年來也不間斷地有演出,其中既包括原班人馬亮相,更多的是藝術家與青年演員的合作登臺,乃至青年新秀獨挑大梁。在“經典”傳承的過程中,青年一代演員、主創也可以此為依托,被觀眾認可,同時為之后的創作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重排”與“新排”的不同選擇

排演經典劇目,主創團隊首先面臨的考題就

是—“改”還是“不改”,改多大篇幅,怎么改?不可否認,此輪經典復排收到較高好評,一部分來自于觀眾的“懷舊情結”,二三十年前看《金龍與蜉蝣》《舞臺姐妹》時還是懵懂學生的觀眾群,如今已是四五十歲的中年,步入劇場的他們,不少是懷著“尋夢”,尋找“逝去的青春”的目的。在《舞臺姐妹》演出后,有觀眾發朋友圈抒懷:“仿佛時光倒流,又看到錢(惠麗)、單(仰萍)站在舞臺上,而我還是那個青澀的大學生?!泵鎸Υ祟愑^眾,似乎“克隆”是最簡單易行、性價比最高的最優選擇。然而,且不論因為演員條件—包括嗓音、扮相的不同,百分百的copy不走樣不可能存在。沒有注入主創思想的“克隆”也是缺乏靈魂的,亦步亦趨,毫無主見的模仿,最終只能淪為似是而非的“山寨”,觀眾還不如去欣賞電影、電視或者影碟。

那么,“改”需要循序一條怎樣的原則?近期出現頻率甚高的四個字“守正創新”似乎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要尊重經典本來的樣子。早前,對于經典改編的態度一度出現過“亂改”“魔改”,隨意解構、過度解讀,令經典面目全非。這類排演讓人不經要問:“如果主創者對于經典本身并不認可,為何要選擇它進行重新演繹呢?”

與之相比,近期搬上舞臺的幾部作品,值得稱道之處,恰恰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審慎的修改。

一個有趣的現象,仍以此前提到的四部劇目為例。創作于八九十年的《曹操與楊修》《金龍與蜉蝣》和《舞臺姐妹》對首演版的改動不大,從劇本、舞臺呈現到表演方式大體沿襲原版,更多是細節方面的增刪,使情結和人物更合理、飽滿。反倒是首演時間離今天最遠的《羅漢錢》,舞臺呈現給人迥然一新之感。細究滬劇演出史,從丁是娥老師時代起,《羅漢錢》在不同時期的舞臺演出從未缺席。而這一版《羅漢錢》之所以能夠引起關注,除了在丁是娥誕辰百年這一特殊時間節點推出、一批青年演員整體亮相外,舞臺形式的創新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對于轉臺的運用、電影化的鏡頭處理,歌隊的展示,乃至張木匠在臺上“洗腳”諸如此類改編,觀眾持不同意見。反對者認為破壞了原作質樸的風貌,形式大于內容;贊成者則認為改編的舞臺表達更靈活時尚,歌隊的運用一定程度上也注入了當代青年對愛情的理解,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排演經典,究竟要不要改?沒有標準答案,而需視劇目而定,因時代而定。但似乎其中有一種規律—離今天越遠、時代烙印越重的劇目,改動幅度往往越大。其中既包括觀念的改變,當年因技術限制無法達成的設想,今天也能借助科技手段得以實現。相比之下,改革開放后的新編劇目,在文本改動上相對較小。

“經典”與“新創”的齊頭并進

經典重排收獲普遍好評,熱演之后也需進行冷思考。這一現象從另一角度分析,也折射出戲曲舞臺新編劇目創作疲軟這一令人堪憂的現狀。也許觀點有失偏頗,但經典復排受歡迎,背后潛伏的恰恰是新編劇目在觀眾中的接受度普遍不高這一危機。相比于舞劇、音樂劇、話劇,不可否認,傳統戲曲市場略顯沉寂,缺乏像《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樣一票難求的“破圈”作品,也未有亞洲大廈、大世界這樣的火爆演藝狀態。院團雖則排演了不少從劇本到導演、從表演到音樂等方面都具有較高質量的新編劇目,業內也頗具口碑,但卻往往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不少投入不菲的大制作、主題創作除首演引起轟動外,日常演出的機會和場次都并不高。除少數劇目外,很少能在觀眾中留下能被廣為傳唱的保留唱段。而縱觀我們所討論的經典劇目,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是否留下膾炙人口,乃至被廣為傳唱的經典唱段”。當然,隨著娛樂方式日趨多元,人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與50年代、七八十年代相比,今天的戲曲從業者面臨的競爭不僅來自同行、兄弟劇種,還有電影、電視、網絡、短視頻等……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成為經典的難度也越來越高。這是外部條件帶來的客觀不利因素。

但如果從主觀角度檢討,當下舞臺上海量的新編劇目,是否能達到新經典的水準呢?更遑論傳統經典了。并非“歲月濾鏡”,厚古薄今,新編劇目自身思想性、藝術性乃至欣賞性的差強人意,也為二三十年后,新一批經典地位的確立帶來了危機。

日益繁榮的演出市場,給傳統戲曲生存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出了巨大的劇目量需求。盡管就當下而言,排演經典能帶來不錯的收益和美譽。但如果不同時重視新創,創作出具有“經典”潛質的優秀劇目,即便眼下市場再繁榮,也難免竭澤而漁的危險。只有堅持經典整理提高和新編創作探索雙管齊下,才有可能營造出健康、可持續的傳統戲曲傳承、演藝環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無論是傳統戲曲,還是戲曲經典,都如清清渠水,需有源源不斷的新思想、新探索注入,才能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一路奔流向前。

作者? 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戲劇工作室副主任

猜你喜歡
滬劇蜉蝣劇目
舞臺劇目
《蜉蝣》
新見晚清民國傳奇劇目十一種
戲曲現代戲基于劇種特色的藝術探索——以滬劇為例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原創大型滬劇《擔當》演出成功
優秀劇目進校園
黃昏的蜉蝣
滬劇《雷雨》海報
滬劇《魂斷藍橋》海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