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守本體 守正創新

2024-01-12 09:09杜竹敏整理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滬劇蜉蝣淮劇

杜竹敏 整理

2023年,上海傳統戲曲舞臺涌現一股“經典復排”的熱潮,京昆越滬淮各劇種一批“傳統經典”“新經典”劇目經過整理、傳承,陸續登上舞臺與觀眾見面。經典再現舞臺引發市場關注,受到專業人士和普通觀眾的普遍好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戲曲在觀眾,尤其是青年受眾中的新一輪傳播,也引發了戲曲從業者的多角度思考?!敖浀鋸团拧睘楹问軞g迎?“復排經典”需要持何種改編態度?“經典”對于劇種、劇院發展有何意義?近日,《上海藝術評論》邀請上海京劇院副院長馮鋼、滬劇《羅漢錢》復排導演沈鋼、越劇《舞臺姐妹》復排導演徐偉、淮劇《金龍與蜉蝣》復排導演海博圍繞這些熱議話題舉行座談。

經典的價值—濃縮劇種菁華、彰顯院團追求

座談會上涉及的四出經典,無一例外代表了劇院某一時期的創作高峰。復排重演庶幾可視作院團對于經典藝術理念、藝術風格的強調和經典地位的加固。其中,滬劇《羅漢錢》與淮劇《金龍與蜉蝣》作為紀念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誕辰100周年和上?;磩F建團70周年重要演出,其意義更不言而明。

沈鋼: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創造的新經典相比,滬劇《羅漢錢》誕生年代較早。它是1950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后不久,為了宣傳婚姻法而根據趙樹理小說《登記》改編的。當時小說和滬劇的創作其實都是比較倉促的。今天回過頭來看,首演版文本上還有一些不足。但是它抓住了一個時代的契機。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羅漢錢》一舉包攬了劇本獎、演出獎,丁是娥、石筱英獲演員一等獎,解洪元、筱愛琴獲演員二等獎,邵濱孫獲獎狀,隨后一炮而紅,對于推動滬劇劇種走向全國也有很大意義。從《羅漢錢》的排演也可以看出丁是娥老師的眼光長遠,憑借這出戲,滬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跟上時代步伐,促成了從“西裝旗袍戲”到“現代戲創作”的成功轉型。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也成為全國堅持編演現代戲的“四面旗幟”之一。此后,上海滬劇院幾代演員,幾乎都演過《羅漢錢》。今年恰逢丁是娥老師誕辰100周年。這一傳統也延續至今,與時代同步、與城市同行、與人民同心成為滬劇的最大特色之一。

馮鋼:剛才各位老師的發言,對我很有啟發。經典產生的年代不同,所傳達的審美理念也會有所不同。由此帶來每次復排的側重點和方向也會有差異。我認為復排的核心意義是傳承劇院表演藝術的體系,包括演員的培養。每一次傳承,傳承哪些劇目、怎樣的方式傳承,每個院團都會有自己的綜合考量。背后折射的都是當下劇團的整體狀態、藝術追求。京劇《曹操與楊修》是上海京劇院演員傳承系列中的一個劇目。這項工作從2013年確定傳承計劃,2015年正式啟動劇目排演的。其實《曹操與楊修》的主演、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老師這些年始終在青年中物色可以將他的表演傳承下去的接班人。他要求非常高,曹操這一角色對于演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非??量?,需要突破京劇傳統銅錘花臉和架子花臉的界限。整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和波折。

徐偉:上海越劇院復排《舞臺姐妹》的想法已經有很多年了。院團領導可能更多是從越劇現代戲的傳承與發展角度考量。從這個角度看《舞臺姐妹》,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意義。和《祥林嫂》《家》等現代戲不同,首先《舞臺姐妹》說的是越劇人自己的故事,對于越劇演員來說情感不同。而且在這出戲中,演員的表演都突破了行當的限制。徐派小生錢惠麗老師在劇中是以女性—邢月紅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唱腔也和我們所熟悉的旦角流派唱腔有很大不同。從形象塑造角度看,當年錢惠麗、單仰萍,還有許杰、劉覺、張國華等老師的創造都帶有標桿意義。今天,當年原創的老師們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即將退休。今天青年一代要賡續和發展上海越劇院現代戲創作的傳統,《舞臺姐妹》必然是繞不開的劇目。

海博:今年是上?;磩F建團70周年,《金龍與蜉蝣》首演30周年?!督瘕埮c蜉蝣》也是都市新淮劇的第一部,對于上?;磩∮兄峭瑢こ5囊饬x。這次復排和重新上演,也是今年一整年團慶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代表了上海上?;磩∪说乃囆g追求和態度。

復排的態度—以敬畏之心傳承以現代審美創新

“改”或“不改”,怎么改?似乎是每位參與經典復排者都必須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尋求標準答案的問題。討論中,無論是院團管理者還是主創人員都一致認為:每一次復排都是一次全新的創作。但面對經典須有敬畏之心,重排經典需秉持守正創新、堅持本體的態度。

海博:首先,我真的非常感謝院團領導和老師讓我這樣一個青年導演擔任復排重任。接到任務后,我首先做的是對《金龍與蜉蝣》既往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我把自己關在資料室整整兩個多月,把所有我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從編劇羅懷臻老師第一版《尋親記》的劇本,到當時第一代“牛牯”做的排練場記,以及參加全國地方戲匯演時的錄像、之后拍攝的同名淮劇電視連續劇都看了一遍。建組會上,我的導演闡述也是在郭小男老師(《金龍與蜉蝣》首演版導演)的闡述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完成的。排演的過程中,當年參演該劇的老師都到現場,給青年演員各方面的指點、傳授心得。整體上這次復排還是以敬畏的態度傳承原版。但是也會有一些創新和改動,比如舞臺處理上會有一些細節變化,在配器方面,現代技術條件比30年前更好,我們也會充分利用,但整體不會失去那種遠古時代的粗礪感。

徐偉:接到任務后,首先擺在我面前的是對于經典“改”還是“不改”的問題。相信作為導演,無論是新編劇還是傳統戲,進入創作過程后,每個人都會想要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劇目中去—讓觀眾在劇中“看”到自己。但是在認真分析了《舞臺姐妹》歷次演出文本后,我發現是真的“動”不了。無論是從劇本、導演手法還是兩位老師(錢惠麗、單仰萍)的表演,都達到了我們青年人目前無法超越的高度。所以,最后我和所有主創、演員定下一條排演原則,這次是“以復原為基礎”的新創作。當然,落實到具體排練過程中,我們也會不斷和老師有交流,交換不同意見、理解,一些細節上也會基于青年演員的理解有所調整。老師也經常來排練廳給我們說戲、摳戲。 “月紅自盡”這場戲中,安排了和尚阿鑫的出場,這個細節是原版沒有的。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他之后救月紅脫險做鋪墊,使人物行為更符合邏輯,人物形象也更豐滿一些。這個改動也得到了老師的認可。老師們也非常尊重我們的想法,經常會鼓勵我們以自己的理解來塑造人物,比如馮軍演的“倪濤”,在后臺與月紅重逢時,究竟有沒有兒女舊情。馮軍自己也拿不準,請教許杰老師。許杰老師在談了自己的理解后,鼓勵他不妨兩種情感都試試,首先要自己覺得“舒服”,觀眾才會覺得可信。

沈鋼:“以敬畏之心傳承,以現代審美創新”。這是我這次導演過程中總結的心得,也是導演《羅漢錢》的宗旨?!读_漢錢》作為滬劇經典,一出戲中有那么多經典唱段流傳,是很少見的。特別是其中的《燕燕做媒》已經成為了滬劇的代表。它就像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在觀眾中有崇高的地位,不能去損壞它、破壞它。但今天要讓這個古董依舊“吸引眼球”,簡單放在那里是不夠的,需要給它一個精致的包裝。這次排《羅漢錢》,我堅持老戲“新”排中的“新”字。但是“新”如何挑戰觀眾的欣賞慣性是很難的。要“新”,首先領會原版中高深的藝術。為此,我研究了滬劇院歷史上所有版本的《羅漢錢》錄像,包括相關報道、評論文章。我提煉出文本內核是—人性解放。在舞臺處理上,我把原來的幕后戲做了正面處理,加強了老一輩和年輕人的思想碰撞,增加了戲劇張力。同時,在舞臺上增加了大量群戲,尤其是歌隊。歌隊其實是還原了滬劇誕生之初田頭山歌的演出風貌。歌隊可以敘事、也可以抒情。電影也給我很大啟發,這次在舞臺上還原了電影版的生活氣息:劇中人倒茶后順手將杯中的水潑在地上,小飛蛾給張木匠“洗腳”,這是以往舞臺版都沒有的,也可能是當下年輕人沒有的生活經驗,但確實是20世紀50年代上海郊區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跋茨_”這樣的細節也反映了小飛蛾和張木匠的夫妻關系和相處方式。

馮鋼:無論從創作者還是劇院管理者的角度,經典復排都不是“復刻”,而是一次全新的創作。排《曹操與楊修》過程中,從尚長榮老師到劇院管理者,再到每位執行者都有這樣的意識。隨著時代在變,一切都在變—文本、舞臺、表演—都在調整。只是程度不同,調整的層面不同。演員的表演,他對人物的理解方式也不可能和老師一模一樣。有些劇目誕生、成為經典的年代離我們比較近,可能改動相對較少。有些離得比較遠,我們賦予它變化的東西相對就會多一些。

傳承的意義—從“形”的模仿到“魂”的傳承

何為經典傳承,傳承經典是要傳承經典的什么,為什么當下幾出經典復排的演出會引起關注,并且收獲好評?從經典對于青年演員、青年編導的培養,到經典傳承的價值,與會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切身體會。

徐偉:除了現代戲的傳承和發展外,鍛煉青年演員,也是越劇院復排《舞臺姐妹》的重要考量之一。目前,上海越劇院三團的青年演員很多都是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本科班畢業生,在學校都打下了一定創造人物的能力,基礎相當不錯。但進入越劇院后,他們主要還是以演出《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傳統古裝戲為主,現代戲、新編戲演出機會相對較少,演他們自己創作的戲機會更少。院團領導也希望通過排演一出現代劇目,讓青年演員在過程中真正學會如何創造人物,尤其是如何突破行當和程式化表演,塑造現代戲中的角色。

海博:《金龍與蜉蝣》的演員定妝照拍完后,大家都很感慨,仿佛多年前的記憶在眼前活了起來。這次復排的演員都比較年輕,不少是淮四班畢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金龍與蜉蝣》中的不少唱段是必修課,他們都會唱。所以這次有機會參與全劇的演出,也都很激動。這其中,也有一些曾經參與過之前的演出。演蜉蝣的王俊杰15年前初進戲校時曾演過蜉蝣的兒子孑孓。演金龍的陳繼云還在第一版中跑過龍套。從龍套到主演,確實在經典的復排中看到了一輩輩淮劇人的成長。比較遺憾的是,排演這出戲的時候何雙林老師已經病重,沒有能夠親臨現場。

沈鋼:為什么要傳承經典?因為經典濃縮了藝術的菁華。通過排演、傳承經典,能夠讓演員最快接觸到最頂尖的藝術,同時樹立起正確的藝術觀和審美能力。這次《羅漢錢》排演,滬劇院領導同時還交給我一個任務—“以創帶教”。通過這出戲的創作、演出,在實踐中提升青年演員創造新角色的能力?,F在的青年演員存在一個普遍問題:老師手把手教、模仿得很不錯。但很多人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不會問,或者是不敢問“為什么”,老師為什么要這么演,這句腔為什么這么處理?考慮得都比較少。通過《羅漢錢》的創作,我們就是要讓青年演員明白老師的表演、演唱“好在哪里?”學會分析人物、分析表演,看懂老師表演背后的人物心理。所以在排演過程中,我一直鼓勵青年演員多問“為什么”,甚至質疑老師的表演、導演的調度都沒有關系。在排練場如果感覺這里的表演不舒服,也一定要大膽提出來。丁是娥老師塑造小飛蛾這個人物,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中的形象,也有一個慢慢打磨的過程。剛拍電影的時候,她著重突出了小飛蛾“悲”的一面。導演張駿祥還曾悄悄問別人:“丁是娥是不是專演悲旦的?”后來,丁老師在《回憶》這段唱中對自己的表演也做了調整。

馮鋼:京劇一直在演傳統戲,可以說是一直在傳承。但為什么之前我們較少注意到傳承的價值?坦率地說,很多時候我們傳承的是外在的“殼”,沒有傳承到“魂”,理解內在的價值。之前說到尚老師對于演員的要求非常高。而這次《曹操與楊修》的排練,也可以說是一次厚積薄發。經過多年物色,直到2013年,上海京劇院才正式提出《曹操與楊修》的傳承計劃。在確定曹操傳承人楊東虎、董洪松和楊修傳承人陳圣杰后,并不是馬上開始說戲、排戲。尚老師帶著三位青年演員在他的小辦公室里談他的藝術觀、創作理念。這個過程整整持續了兩年。兩年后,才開始拿起劇本,一句句臺詞掰開了、揉碎了分析,這個過程當是演員不斷學習的過程,最終幫助他走向成熟,他才能承擔一出大戲。對于青年人來說,學的何止是一出戲,而是對表演體系的整體理解。所以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部劇,更是對藝術理念、文化精神的傳承。

海博:傳承是具有雙重意義的。不僅僅是對演員,對于青年導演也是一次鍛煉、一個機會。對于我們青年演員來說,目前導演大型新創劇目的機會可能比較少,經驗和能力也不夠。通過復排經典,在過程中學習、分析,也是一個很好的積累過程。

作者? 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戲劇工作室副主任

猜你喜歡
滬劇蜉蝣淮劇
淮劇小鎮:古韻悠悠淮鄉情
《蜉蝣》
傳承淮劇國粹 豐厚人生底蘊
——江蘇省寶應縣涇河鎮中心小學“淮腔今韻”文化項目掠影
戲曲現代戲基于劇種特色的藝術探索——以滬劇為例
原創大型滬劇《擔當》演出成功
黃昏的蜉蝣
滬劇《雷雨》海報
滬劇《魂斷藍橋》海報
倪家鳳淮劇演唱會在寶應舉辦
小淮劇《金字招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