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行、知、言三域看副詞“才”的用法及語義引申路徑

2024-01-12 08:09陸方喆
殷都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小量副詞用法

陸方喆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現代漢語副詞“才”有多種義項和用法,根據《漢語副詞詞典》(1)岑玉珍、幺書君:《漢語副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2-34頁。、《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07-108頁。等多部辭書的釋義以及我們的觀察,“才”可以歸納出時體、數量、邏輯關系和語氣四大用法,每類之下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小類。

(1)表示時體

a. 我10點才到學校。 (時間晚)

b.我到學校才10點。 (時間早)

c.我才買了手機。 (兼容詞尾“了”)

d.*我才買手機了。 (排斥句尾“了”)

(2)表示數量

a.買到這套房子才花了200萬。(數量少)

b.花了200萬才買到這套房子。(數量多)

(3)表示邏輯關系

a.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條件關系)

b.為了考研,我才買了這本書。(因果關系)

(4)表示語氣

a.那才叫好吃呢! (肯定強調)

b. 我才不去呢! (否定強調)

基于以上語言事實,人們不免要問:(1)為什么在表示時體和數量關系時,“才”有時候表示時間晚,數量少,有時候卻表示時間早,數量多?(2)為什么“才”與詞尾“了”兼容卻排斥句尾“了”?(3)“才”的不同義項之間是否存在一個核心意義?

針對問題(1),有學者用語義指向來說明,即“才”的語義既可以前指表示大量,也可以后指表示小量(3)陳小荷:《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才”只能后指(4)邵敬敏:《副詞在句法結構中的語義指向初探》,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邵敬敏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9頁。。就問題(2),陳立民(5)陳立民:《也說“就”和“才”》,《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1期。、胡建剛(6)胡建剛:《主觀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1期。、金立鑫、于秀金(7)金立鑫, 于秀金:《 “就/才”句法結構與“了”的兼容性問題》,《漢語學習》2013年第3期。等分別從時間性、主觀性、預期性等角度作了有益的探討,但仍難令人滿意,特別是對“才”的其他用法觀照不足。對問題(3),所見觀點有“是否符合預想標準”(8)邵敬敏:《從“才”看語義與句法的相互制約關系》,《漢語學習》1997年第3期。、量級構式(9)鄧川林:《 “就”“才”的量級構式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4期。、過程性低量(10)金立鑫 :《語法分布描寫方法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81頁。等。然而無論哪種觀點都有不足之處,比如前兩種觀點未解釋“才”與“了”的共現問題,而過程性低量未能解釋語氣用法。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嘗試用行、知、言三域視角看待副詞“才“的四種用法。本文嘗試證明,“才”的時體義和數量義是行域的用法,邏輯關系義是知域用法,語氣義則是言域用法的體現。四種用法都與“才”的本義“草木之初”密切相關,是通過隱喻機制從行域到言域的引申。采取這一思路可以有效抓住“才”的核心意義,解釋“才”看似矛盾的用法以及各義項之間的關系。

一、“才”的行域用法:表數量和時體的主觀小量

Sweetser最早提出內容域、認識域和言語行為域的區分。內容域對應于現實的社會或物質世界,認識域對應于人的知識體系和推理系統,言語行為是以言行事的行為,比如說出一個祈使句是用言語實施命令或祈請的行為(11)謝成名:《論“來著”的三種用法--從行、知、言三域與主觀性理論看》,《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1期。。沈家煊繼承和發展了Sweetser的觀點,并翻譯為行域、知域和言域?!靶小敝脯F實的行為和行狀,跟“行態”或“事態”有關?!爸敝钢饔^的知覺和認識,跟說話人或聽話人的知識狀態即“知態”有關?!把浴敝赣靡詫崿F某種意圖的言語,如命令、許諾、請求等,跟言語狀態即“言態”有關(12)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中國語文》2003年第3期。。三域的提出有利于更系統地區分和說明句子成分或多義語法結構內部不同語義間的關系。我們認為,三域與“才“的四種用法也有很好的對應關系。首先來看“才”的行域用法。

當“才”用于行域時,主要表示與具體的動作行為相關的時體和數量意義。比如:

(5)她結婚才22歲。

(6)小明9點才起床。

(7)老王在北京一年才賺了10萬元。

(8)一個月才看完這本書。

上例中,動詞“結婚、起床、賺、做”都表示某種動作行為。用“才”分別表示行為發生的時間早(例5)和時間晚(例6)或者行為涉及的數量少(例7)和數量多(例8)。以往研究都注意到“才”與量級的關系,一般的概括是數量短語位于“才”前時表示時間晚、數量多,位于“才”后時表示時間早,數量少。主流解釋是數量短語位于“才”前時,“才”語義前指,表示主觀大量,數量短語位于“才”后時,語義后指,表示主觀小量。但是這樣無法解釋“才”前后均有數量短語時,為什么仍然后指表示小量?如例(7)“才”語義指向后面的“10萬”,表示說話人認為“一年賺10萬”太少。我們認為,數量短語在“才”之前時,“才”仍然后指,不表示數量大,而是表達在這一數量下,完成的動作量小,程度低。

比如例(6)至例(8)中“才”均指向其后的動詞,引出一個關于動作的等級序列,如例(6){起床,洗漱,吃飯,上班……},例(7){賺10萬,賺20萬,……},例(8){看完一本書,看完兩本書,……},相對于前面的數量成分,“才”后實現的動作程度比常規低,比如一般而言,上午九點已經吃完飯到單位上班了,但小明僅僅完成了起床這一行為,突顯其動作程度低。這樣,主觀大量和小量的矛盾就不存在了,“才”均表達主觀小量,主要作用于行域,即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時間短、數量少和程度低。另一個佐證是,“才”不能和句尾“了”共現,比如:

(9) a.*我才買新車了。

b.*寫這篇論文才花一個星期了。

c.*他身高才1米7了。

對此問題,方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釋,有從時間性角度,如陳立民認為,“了”表示事件發生時間先于參照時間;而“才”表示事件實際發生時間晚于參照時間(13)陳立民:《也說“就”和“才”》,《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1期。。有從預期性的角度,如范曉蕾(2021)指出,“了2”句至少是達成預期或超出預期,而“才”是低預期副詞(14)范曉蕾 :《普通話“了1”“了2”的語法異質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298-301頁。。有從語用量級的角度,如鄧川林認為句尾“了”令命題處于量級中的較高點,“才”將焦點置于語用量級的較低點,兩者矛盾(15)鄧川林:《“就”“才”的量級構式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4期。。

在我們看來,時間性無法解釋例(9b-c),預期性或語用量級說又過于復雜。其實可以從“才”和句尾“了”在主觀量上的差異來簡便地解釋。例(9a)的“才”表示時間近,相當于“剛”,例(9b-c)“才”表示數量少,相當于“只”。無論哪種意義,“才”都表示主觀小量。那么進而看句尾“了”表達什么主觀量。陳小荷(1994)指出,語氣助詞“了”前的數量詞一般是表示主觀大量的。比如對于“看了多久”這一提問可以有以下三種回答:

(10)a.一小時。

b.都一小時了。

c.才一小時。

回答“一小時”表達客觀的時間量,不含說話人主觀評價。(10b)表示說話人認為“一小時”的量比較大,即主觀大量。(10c)表示說話人認為“一小時”的量比較小,為主觀小量?!耙恍r”本身很難說量大還是量小,與不同的副詞和助詞結合就具有了量大或量小的解讀。胡建剛從主觀度量角度分析“才”、“都”和“了2”的句法匹配問題,他指出,“了2”表示主觀足量,“才”表示主觀差量,“都”表示主觀超量,因此“才”和“了2”不相容,“了2”和“都”相容(16)胡建剛:《主觀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1期。??梢?句尾“了”往往表示大量,鄧和范所說的高量級或是超預期,其實都是句尾“了”表達主觀大量的語用表現。

除了句尾“了”之外,“才”也排斥其它表示主觀大量的副詞,但是能與表示主觀小量的副詞共現,比如:

(11)a.*我才足足花了500元。

b.*我才整整看了三遍。

c.他剛剛才走。

d.我才僅僅花了500元。

“足足”和“整整”是表達主觀大量的副詞(17)陳小荷:《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第4期。,不能與“才”共現。換成表達主觀小量的副詞“剛剛”和“僅僅”,句子成立。

二、“才”的知域用法:表邏輯關系的最低或唯一條件

知域涉及知識和推理。副詞“才”用于知域時主要表現為邏輯關系義,常用于復句的后分句,記為“p,才q”,表達兩個分句間的條件、目的或原因等邏輯關系。比如:

(12)a.只有市長來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條件關系)

b.他有必勝的信念,才打敗了強大的對手。 (因果關系)

c.為了考研,我才買這本書。 (目的關系)

關于復句中“才”的語義,以往研究主要有以下觀點:(1)“才”表達排他性邏輯關系?!冬F代漢語虛詞例釋》指出,“才”前面所提到的條件、原因、目的等是唯一的,排斥這個范圍以外的事物。張誼生概括為“強調排他性的邏輯關系”(18)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才”的共時比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2)“才”表示必要條件(19)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97頁。。(3)“才”為焦點算子,引出一個等級序列,肯定焦點及其蘊含選項,否定其他選項(20)蔣靜忠、魏紅華:《焦點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語義差異》,《語言研究》2010年第4期。。

值得注意的是張蕾、李寶倫的文章,他們區分了復句中“才”的梯級用法和非梯級用法。梯級用法中,各候選條件通常會按照使結果實現的可能性大小排序?!安拧睍懦潭鹊陀凇皃”的候選條件,而處在高于斷言條件“p”位置上的候選條件則不會被“才”排除。非梯級用法中,當斷言條件引出的候選條件集合包含所有的可能條件時,“才”表示相對于其他可能條件而言,斷言條件是唯一能使結果為真的條件(21)張蕾、李寶倫:《副詞“才”在復句中的語義及對相關格式的允準》,《世界漢語教學》2018年第1期。。張、李的觀察十分準確,比如例(12a)就是“才”的梯級用法,p=區長來了,q=解決問題。在現實世界中,官職大小與解決問題能力成正比?!安拧币鲆粋€所有條件p能實現q的可能性等級,由小到大依次為:

{科長來了,區長來了,市長來了,省長來了,中央委員來了……}

注意,在(12a)中,“市長來了”不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按照必要條件的定義,沒有p則必然沒有q,但實際上,如果市長沒來,省長來了,問題還是能夠解決。因此,“才”的作用在于標示使q成立的最低條件,即至少是市長來了才行。p對q的實現存在可能性等級序列的“才”字句都可以作類似的分析,如:

(13)a.人們到了18歲,才能學開車。

b.我把你當朋友,才把這件事告訴你。

c.你通過hsk3級,才能申請我們學校。

以上例句的“才”均標示實現“學開車”“告訴你這件事”“申請我們學?!钡淖畹蜅l件而不是唯一條件,即至少滿18歲(也可以是20歲,30歲等),至少是朋友(知己、至交也可以),至少通過hsk3級(hsk4-6級當然更好)。當然,并不是所有情況下p和q之間都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等級序列,前文例(12b)和例(12c)就屬于“才”的非梯級用法,與其他可能的條件相比,斷言條件p不見得比其他條件更有可能令q實現,“才”的作用在于肯定斷言條件p,否定其他所有的條件。比如例(12b)打敗對手的條件可能是實力比對手強,信念比對手堅定,也有可能純粹是運氣。例(12c)買這本書的條件可能是喜歡或是為了考試或是要送人等等。上述條件不存在明顯的可能性等級,無法形成等級序列?!安拧睆谋姸鄺l件中強調或凸顯唯一的那個條件,排除其他所有的條件?!安拧钡倪@兩種用法可以圖示如下:

圖1 “才”的梯級與非梯級用法確定的條件類型

“才”的梯級用法:

{P1,P2,P3,P4,P5,P6……}

“才”的非梯級用法:

因此,我們可以把“才”表達的邏輯關系總結為:標示使q成立的唯一或最低條件p,即肯定p或≥p的條件,排除┐p或

三、“才”的言域用法:表語氣的強調肯定與否定

言域主要和言語行為有關,是用以實現某種意圖的言語?!安拧庇糜趯υ?表示某種語氣時就屬于言域。主要有反駁對方和強調程度高兩種言語行為。比如:

(14)a.甲:你去給他道個歉。 乙:我才不去呢!

b.甲:你撒謊。 乙:你才撒謊!

c.甲:你英語挺好啊。 乙:我英語不好,他的英語才好!

d.甲:你媽媽做菜挺好吃吧? 乙:不,我爸做的菜才好吃!

e.甲:他是英語系的高材生,英語才好! 乙:是嘛!

f.甲:你來我家吃飯吧,我爸做的菜才好吃!乙:好的,嘗嘗叔叔的手藝。

例(14a-d)“才”位于第二個話輪,反駁前一個話輪發話者的觀點或意見,強調“才”后所述的動作或性狀?!安拧毙揎梽釉~或形容詞,所在的句子既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是否定形式。無論肯定還是否定,都是否定對方與自己相左的觀點,進而強調肯定己方意見或觀點。例(14e-f)“才”用于第一個話輪,不是用來反駁,而是強調程度高,如例(14e)相當于“他的英語非常好”,(14f)相當于說“我爸做的菜非常好吃”。那么,“才”的這兩種言域用法有無聯系?劉林和鄧川林均用量級關系加以解釋。劉林指出,表程度高的“才”是最虛化的一種用法,“才”本來前指,當前面的序列越來越虛化,前表大量的含義使“才”在演變過程中帶有了類似“非常、極其”的表極大程度的含義,修飾后面的形容詞,從而逐漸向程度副詞的語義靠近(22)劉林:《現代漢語焦點標記詞研究--以“是”“只”“就”“才”為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鄧川林認為,副詞“才”的語氣用法表達左高右低的量級關系,其左側焦點性更強,多作為變量,而右側焦點項較弱,多取常量。這種較高量級仍是和對方的預期或上文的參照項相對而言的(23)鄧川林:《 “就”“才”的量級構式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4期。。我們同意表語氣的“才”虛化程度最高,但是用量級關系解釋“才”表語氣用法比較牽強和模糊,劉文所說的序列虛化是什么意思,鄧文所說的左側表高量又從何而來?

其實,例(14c-f)是觀察反駁和強調程度高這兩種“才”的言域用法之間關系的一個絕佳窗口。單獨看“他的英語才好”和“我爸做的菜才好吃”有歧義,既可以理解為反駁對方觀點,如例(14c-d),也可以理解為強調程度高,如例(14e-f)。具體表達什么意思,與前后句和“才”所處的話輪位置有關。我們認為,強調程度高可視為反駁對方觀點的進一步擴大化,即從原來反對一個人的觀點擴展到反對許多人甚至所有人的觀點,從而使自身觀點得到極大強化以至無需反駁他人?!安拧钡姆瘩g義消失,開始具有類似“非常、極其”的高程度含義。我們可以將(14c)和(14d)加以擴展,比如有人說乙英語很好,有人說丙英語很好,還有人說丁英語很好,這時甲說,“乙英語不好,丙英語不好,丁英語也不好,戊的英語才好!”再比如有人說你媽媽做菜好吃,有人說你妻子做菜好吃,還有人說你奶奶做菜好吃。這時你說,“不,他們做的都不好吃,我爸做的菜才好吃!”當“才”否定的對象擴充到大多甚至全體成員時,“才”所肯定的對象自然具有了高程度含義。因此,我們可以把“才”的言域用法統一為強調肯定己方觀點A,否定排除對方觀點┐A。

四、“才”的語義引申路徑

前文我們通過行域、知域和言域三個概念域重新整理了“才”的四類語義,本節將主要討論“才”的語義引申路徑。肖治野、沈家煊指出,從語義引申的角度看,行域義是原始的基本意義,然后引申出較抽象的知域義,再引申出更抽象的言域義(24)肖治野、沈家煊:《“了2”的行,知,言三域》,《中國語文》2009年第6期。。從“才”語義的歷時發展來看,早期主要就是行域用法的數量少和時間近。

根據《說文解字》,“才”的本義為草木之初也。從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段玉裁注曰:“引伸為凡始之稱。釋詁曰:‘初哉, 始也?!占床?。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財’‘裁’‘纔’字以同音通用?!币虼?“才”可視為象形字,上面一橫象征地面,橫下面為草木的根莖,根莖已冒出地面但還未長枝葉。

“才”的本義“草木之初”自然帶來兩個引申義,一是數量少(相當于“只”“僅”),二是時間近(相當于“剛”)。根莖剛冒出地面,還未生長枝葉,天然有數量少,體積小的意味。而由于草木之初生,又有時間近的意味。由于“數量少”更加具體可感,“時間近”的概念較為抽象,“數量少”的引申義應先于“時間近”。這一推斷也得到其它研究和歷時語料的證明。太田辰夫指出“纔”“才”古代也作“裁”“財”,用作“僅”的意義很普通,用作“始”的意義時代要稍晚(25)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55頁。。張明瑩考察得出,副詞“才(纔)”在漢代文獻中就已經見到,最初強調數量少、程度輕,相當于“僅僅”,后來發展為強調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短暫,相當于“剛剛”的意義(26)張明瑩:《副詞“才”的語義發展脈絡》,《云夢學刊》2007年第6期。。比如:

(15)a. 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 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 是以大侯不過萬家, 小者五六百戶。(《漢書·王子侯表》)

b. 秦皇帝計其功德, 度其后嗣, 世世無窮, 然身死才數月耳, 天下四面而攻之, 宗廟滅絕矣。(《漢書·賈山傳》)

c. 士財有數千, 皆饑罷。(《漢書·李廣利傳》)

d. 救之, 少發則不足; 多發, 遠縣才至, 則胡又已去。(《漢書·晁錯傳》)

(轉引自張明瑩,2007)

“裁”“纔”“財”均為“才”的通假字,例(15a-c)均修飾數量詞,表示數量少。漢代文獻中的“才”大多表示數量少,而表示時間近, 相當于“剛”的用例也出現了,如例(15d)。但是這一用法還比較少見,一直到唐五代的《敦煌變文》中,表示時間近的“才(纔)”才大量出現,比如:

(16)a. 寶劍纔揮刃即亡, 弓欲張而弦即斷。(卷四《破魔變文》)

b. 豈料蜂躉有毒, 豺性難馴, 天使纔過酒泉, 回鶻王子, 領兵西來, 犯我疆場。(卷一《張淮深變文》)

c. 太子心中思惟, 此者一人一馬, 堪共修行。纔嘆羨了, 便卻歸前宮房內。(卷四《太子成道變文》)

d. 舜子才得上倉舍, 西南角便有火起。( 卷二《舜子變》)

(轉引自張明瑩,2007)

以上“才(纔)”均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發生不久。需要注意的是,(16c)中的“了”為動詞,讀liao3,意為“完”,即“才嘆羨完”。

“才”表示數量少或時間近的用法一直延續至現代漢語,表達主觀小量。表示其所修飾的動作或性狀時間短、數量少、程度低,屬于行域用法?!安拧睆男杏虻闹饔^小量引申出知域的最低條件或唯一條件,依靠的是隱喻機制,即從具體可感的事物數量之少或動作行為程度之小隱喻為抽象邏輯關系層面的唯一和最低程度的條件。具體隱喻機制如下圖所示:

圖2 “才”從行域到知域的隱喻映射

如上圖,“才”在行域表示動作行為的主觀小量,即數量少(如“才花了100元”)和程度低(如“50歲才評上教授”)與“才”在知域表達的實現q的唯一條件和最低條件具有相似性,可以實現隱喻映射。

“才”的知域用法可總結為:肯定p或≥p的條件,排除┐p或

圖3 “才”從知域到言域的隱喻映射

無論“才”表達邏輯關系(知域)還是語氣用法(言域)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強調某一條件或觀點的同時,隱含否定其他條件或觀點的意義。比如:

(17)a.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a’共產黨能救中國

b.我才不怕蛇。 b’我不怕蛇。

(17a)一方面強調共產黨能救中國,另一方面也隱含其他政黨(如國民黨)不能救中國之意。(17b)一方面強調“我不怕蛇”,同時也具有否定有人認為“我怕蛇”的隱含義。如果去掉“才”,兩句隱含的否定義消失。前文指出,“才”的核心意義是表達主觀小量,在自然語言中,小量和否定有著天然的聯系。漢語表達小量的詞往往出現于否定結構,比如“絲毫”和“一點兒”,作狀語時只用于否定結構,不用于肯定結構。比如:

(18)a.我絲毫不在乎。 *我絲毫在乎。

b.我對他一點兒不了解。 *我對他一點兒了解。

英語的little和few也有類似用法,即用肯定形式表達否定意義,比如:

(19)I have few friends. 我沒幾個朋友。

(20)He has little money. 他沒幾個錢。

few和little都表示“一點”,前者修飾可數名詞,后者修飾不可數名詞,直接修飾名詞時,強調少,表示否定的意思。如要表示肯定,則要用a few和a little。

綜上,“才”不同語義間的引申關系可總結如下:

圖4 “才”的語義引申關系

五、結語

文章從行、知、言三域重新審視副詞“才”的四種用法并梳理了“才”的不同語義之間的引申路徑??偨Y而言,由本義“草木之初”引申而來的“數量少”和“時間近”義賦予“才”主觀小量語義特征?!安拧钡臅r體和數量用法都是主觀小量的反映,表示其所修飾的動作或性狀時間短、數量少、程度低。屬于“才”在“行域”的用法?!安拧北磉壿嬯P系用法屬于知域,可以總結為:標示使q成立的唯一或最低條件p。這是從行域的主觀小量義通過隱喻機制引申而來,即從具體可感的事物數量之少或動作行為程度之小隱喻為抽象邏輯關系層面的唯一和最低程度的條件?!安拧钡恼Z氣用法主要表現為實現反駁、聲明等交際意圖的言語行為,屬于言域,與“才”在知域的表達邏輯關系用法具有內在一致性,即都肯定強調某一觀點(條件),否定排除另外的觀點(條件)。這是“才”從表示邏輯關系到話語關系的進一步虛化。

猜你喜歡
小量副詞用法
The Wheels on the Bus
小量給水對放空塔操作的影響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作”與“做”的用法
有主觀小量傾向的“數+量/名+之+形/動”格式
特殊用法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應用于高血壓較小量腦出血治療中的臨床價值評價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較小量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
副詞和副詞詞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