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建筑適應性設計新思路

2024-01-12 01:18解建東王翠翠龐雪輝
關鍵詞:實例分析

解建東 王翠翠 龐雪輝

文章編號:1671-3559(2024)01-0048-06DOI:10.13349/j.cnki.jdxbn.20231123.001

摘要:為了分析、驗證醫院建筑適應性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根據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和醫院建筑的現狀,提出形式合理、因地制宜、功能適用、交通流線靈活、未來更新、突發應對的醫院建筑適應性設計新思路,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起步區新院(一期)項目的建筑設計和建筑過程為例,從多方面對醫院建筑適應性設計新思路進行分析、驗證。結果表明:合理的布局形式,因地制宜的選址,更能突出醫院建筑的文化特色;創新性的功能布置,靈活的交通流線,更能滿足患者不斷提高的醫療服務需求;統籌兼顧未來發展和突發應對,具備有機彈性更新的能力,可有效提高醫院建筑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適應性。

關鍵詞:醫院建筑;適應性設計;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志碼:A

開放科學識別碼(OSID碼):

Innovative Ideas of Adaptive Design of Hospital Buildings

XIE Jiandong1, WANG Cuicui1, PANG Xuehui2

(1.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Design Group Co., Ltd.,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2. School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and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adaptive design of hospital 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atients for medical servi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spital buildings, new ideas of reasonable form, local conditions, applicable functions, flexible traffic flow, future renewal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f adaptive design of hospital buildings were proposed.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New Hospital (Phase I) Project of 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new ideas of adaptive design of hospital buildings were analyzed and validat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asonable layout and site selec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an better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ospital buildings. Innovative functional layout and flexible traffic flow lines can better meet the increasing medical service needs of patient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the hospital has the ability of organic and flexible renewal,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hospital building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hospital building; adaptive design; case study

醫院建筑作為多學科知識融合、多技術手段參與的綜合性建筑,建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與復雜性[1]。隨著醫療衛生需求的日益變化、醫療技術手段的日新月異以及醫療檢查和診療設施的更新換代,人們對醫院建筑的功能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醫院建筑設計時應研究相關文獻內容,調查現有醫院項目,不斷積累總結前人的設計經驗,積極研究和發展更具適應性的設計方案。本文中根據患者對醫療

服務的需求和醫院建筑的現狀, 結合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起步區新院(一期)項目

收稿日期:2022-10-19????????? 網絡首發時間:2023-11-24T17:05:4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90408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ZR2019MB059)

第一作者簡介:解建東(1980—),男,山東濰坊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E-mail: 88188977@qq.com。

網絡首發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7.1378.N.20231123.1436.002

(簡稱山大二院新院)的建筑設計與建設過程,從多方面分析、驗證醫院建筑適應性設計新思路 ,為醫院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1? 形式合理

不同建筑類型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的表達根植于建筑功能[1]。外在形態和內部功能是依存一體的建筑基本要素,功能是形態的內容表現,形態是功能的外觀表達。

建筑的功能是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對建筑外觀有決定性作用。 建筑的外觀形式是設計師賦予建筑的, 是建筑師主觀因素的表達。 不同的建筑有其特有的功能特點, 建筑的外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應是功能的自然流露。 所謂“設計”, 其實就是設計師為建筑的功能意圖找出一個最為適合的表現形式。

本著“適用而后求美”理念,在醫院建筑設計時,滿足功能要求是首要條件。醫院建筑最基本的3個功能要求是門診、醫技和病房。門診區域通常布置在主要出入口,一般是在院區的最前端[2]。病房區域一般布置在院區深處,因為病房區域要求私密安靜的環境。醫技區域作為共享平臺,跟門診區域和病房區域都有功能上的交流,一般布置在與門診區域和病房區域便于溝通聯系的地方[3-4]。

山大二院新院低層部分是醫療綜合樓,急診急救、門診、醫技等功能沿南側和東側主要城市道路依次展開,高層部分是住院病房樓,3棟住院樓主要分布在建筑的西側,平行排列。整體建筑前低后高,建筑空間布局風格鮮明。

2? 因地制宜

2.1? 順應大環境——城市文化背景

山大二院新院建設地點位于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的省會和中國著名的文化名城,南依五岳之首泰山,北傍有中華民族搖籃之稱的黃河,山水相依,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北方山水城市。濟南以“天下泉城”而聞名,泉水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先民背靠泰山,面朝濟水,飲泉而居,文化發展、歷史沿革、民風民俗都與泉水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淵源聯系。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所在,成就了泉城濟南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殊的地位?;诖?,山大二院新院在藝術表達上力求符合濟南的泉水文化特點,建筑形態設計從“泉”這一特色入手,精準塑造專屬于濟南的醫院建筑形象。在門診大廳入口處設置“泉眼”造型(見圖1),在形象上,造型充滿靈性,自然流暢,是對濟南泉水文化的直接呼應;在功能上,從頂部將光引入門診大廳,增加大廳的自然采光量,降低能耗。

2.2? 規劃小環境——場地與周邊

山大二院新院建設地點位于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崔寨片區,基地東側就是黃河景觀帶。該區域原為黃河的泄洪區,地勢較為平坦,在雨水高發季節有被水淹沒的風險。項目在方案設計過程中,根據黃河大道、解營路、水廠南路的市政道路現狀,將場地的設計標高抬高0.9 m。從場地設計角度來看,抬高場地地坪能保證雨季場地內地面徑流有效地排至周圍市政道路,便于雨水快速匯入青寧主溝(見圖2),預防水災隱患。

山大二院新院用地較為緊缺,為了釋放更多的地面空間,方案采取了裙房增設天井、高層圍合庭院的建筑設計手法,如圖3所示。在面向黃河大道的主入口一側,設計了一座高度為4層的醫療街,內部設置了多個天井。天井的引入釋放了一部分地面空間,有利于塑造多樣化的空間層次,實現形體的凹凸關系,豐富醫療街的外部造型。面向青寧主溝的3棟高層住院樓依次排列展開,圍合成2個庭院空間,有效地緩解了醫療建筑的壓抑感。天井和庭院的設置可以塑造更多的綠化空間,以一種空靈、輕盈的姿態面對相鄰的原有建筑,最大化地融入周邊環境。

3? 功能適用

3.1? 通用功能適用

門診區域引入醫療街,在醫療街內設置天井,形成了魚骨式的功能布局模式,實現了就醫流線最短、醫患分流、潔污分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就醫環境安全。從功能上看,天井的設置的優勢在于:一方面,自然光可進入室內,解決了主街和部分科室內部的采光問題,減少白天對人工照明的依賴,優化建筑內部空間環境;另一方面,新鮮空氣可通過天井進入室內,使室內空間與自然環境發生物質交換,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從形式上看,多個天井的并列排布,使醫療街以雙街的形式展現,醫療雙街將門診、醫技分開,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相互之間的交叉影響。

病房功能區采用主副廊式護理單元模式。主副廊式護理單元的主要特點是病房沿建筑南向布置,醫護辦公用房沿建筑北向布置,醫、患走廊均獨立設置。主、副廊式的平面布局可以減少交通面積的占比,保證病房和醫護辦公用房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降低能耗,同時保證醫護人員和患者活動空間相對獨立,避免交叉感染。

3.2? 專屬功能適用

山大二院新院引入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各醫學中心根據人體部位進行大科室中心整合,以多學科協作為主導,形成各大科室醫學中心。

MDT是一種新的診療模式,是適應臨床需求的產物。MDT類似于醫院的全院會診,但不同的是,全院會診一般比較隨機和松散,而MDT診療成員則比較固定和嚴謹,團隊成員一般由外科、內科、婦科、影像科、放療科等科室專家組成,團隊中甚至還有醫療法律和醫療事故風險防范方面的專家。對于有MDT診療需求的特定患者,專家團隊要在治療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會診、討論、研究,給出綜合評估,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MDT診療模式給醫學各專業不僅提供了資源共享的條件,有助于醫護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而且可避免患者在各科室之間的來回奔波,提高就醫效率,從根本上降低誤診概率和醫療費用,使患者成為最大受益人。

4? 交通流線靈活

交通流線是醫院建筑的靈魂,靈活、適用的交通流線是醫院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之一。山大二院新院在室外交通、室內流線、地下交通和工作流線4個方面均有獨到的設計。

4.1? 室外交通規劃

山大二院新院場地內設置有急診急救出入口、門診出入口、感染專用出入口和污物出口。 急診急救出入口位于醫療綜合樓的南向, 靠近醫院對外的車行出入口, 方便急救人員和車輛的便捷出入。 門診出入口與醫院主出入口相對應, 兩者之間設置了入口廣場, 入口廣場有利于人員的引導和疏散。 感染科樓位于項目基地的東北角, 就近設置感染專用出入口, 避免感染人員與其他人員的流線交叉。 污物出口位于項目基地的西北角, 醫院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產生的污物均由此出口向外運輸。 各出入口附近都設置了地下車庫出入口, 能方便機動車輛進出地下室, 達到快速疏散車輛和人流的目的(見圖4)。

4.2? 室內交通規劃

山大二院新院室內交通系統示意圖如圖5所示。門診患者可通過門診人行出入口進入共享服務大廳,經由內部走廊進入各醫療功能組團,再利用樓梯、電梯、扶梯等豎向交通工具到達各個樓層。

急診急救區和兒童門診區位于醫療綜合樓的南側,急診急救和兒童門診分別有單獨的出入口,組團內部功能通過走廊串聯,2個醫療組團通過步行街可相互連通。

3棟住院樓的高層部分為病房護理單元。住院患者可在一樓的住院大廳辦理住院手續,再乘坐患者電梯到達各層的護理單元。

共享服務大廳位于醫療綜合樓的中心區域,連接門診、急診、醫技與住院部,是交通核心樞紐。

醫療街被多個天井分割,形成醫療雙街的模式。醫療雙街和各醫療功能組團的內部走廊相互連接,形成了流暢的水平交通系統。各醫療組團內部均設置了多部電梯,患者電梯、醫護人員電梯、污梯和潔凈物品電梯均分開設置,各司其職,構成了通暢的豎向交通系統。

各個醫療功能組團自成盡端,通過醫療街和共享服務大廳串聯布置,形成便捷的交通網格,使人員和物品可以方便快速地到達醫院的每個角落。

4.3? 地下交通規劃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TOD)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來協調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交通擁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參考TOD的理念,山大二院新院設計方案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結合功能設置合理的地下車庫出入口,將機動車輛的交通完全安排在地下,以緩解醫院交通擁堵的問題。

山大二院新院地下一層交通系統示意圖如圖6(a)所示。 地下一層至地面共3個出入口,分別位于地下車庫的東、北、南側,其中北側出入口的功能主要作為住院探視的入口,兼作污物錯峰出口;東側出入口主要承擔門診、急診出入口的功能;南側出入口主要作為門診、急診車流的出口使用。地下一層至地下二層出入口共設置4個,其中,①號出入口可直達地下二層人防醫院,②號出入口主要作為探視入口。

山大二院新院地下二層交通系統示意圖如圖6(b)所示。 地下二層共設有6處出入口,其中①號出入口為人防醫院車輛專用出入口,②號出入口為探視入口,③、④號為普通出入口。本層西北側設有一處二期地下連通口,西南側設有一處預留二期地下連通口。探視車輛由②號出入口進入本層,到達停車區域泊車后,步行至醫院交通核進入住院部。車輛離開時,由停車區域向③、④號出入口行駛,到達地下一層。污物運輸車輛在污物電梯處裝載完成后,向北由②號出入口進入地下一層,由地下一層的探視入口錯峰駛離院區。

4.4? 工作流線規劃

4.4.1? 醫患流線

在門診醫技區域,診室與診室之間設置專門的醫生走道,與病患走道隔離開,可以減少醫患流線的交叉,便于醫護人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出現醫患糾紛時,可兼作醫生的逃生路線。門診醫療區域和住院樓區域的首層設置多個出入口,醫護人員可通過專用出入口進入,再通過員工專用電梯通往各層工作區域。高層護理單元主副廊式的結構布置,將醫護人員工作區和病患住院區完全隔離,最大程度地減少醫患流線的交叉。

4.4.2? 潔污流線

山大二院新院設計中在地下二層設置污物暫存間和太平間,每層的污物、醫療廢棄物和尸體等可通過專有通道和污梯直接送達專屬存儲區,然后再通過運輸車運出醫院。

醫療手術器械等潔凈用品由中心供應室統一供應,醫療用品、藥品等由靜配中心和藥房供應,清潔品通過專用的物流井道和物流系統(包括物流小車和物流機器人等),統一運送至項目各個區域。

5? 未來更新

5.1? 全周期規劃

山大二院新院項目為全周期式規劃、分期建設。一期用地內規劃設計門診醫技樓、住院樓和感染科樓。一期建筑注重醫院形式和功能的合理性,門診醫技樓臨主街道依次設置急診、門診、醫技,3棟住院樓建筑軸線與主街道成固定夾角平行布置,既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沿街景觀,又能保證病房護理單元具備充足的日照采光條件。

二期用地與一期用地隔青寧主溝相對應,規劃設計科研中心、學術交流中心、行政辦公中心、腫瘤中心和內分泌中心等功能。二期建筑旨在提升整個醫院的環境品質,將多塊綠地和景觀花園穿插布置在建筑群里,空間形態和綠化景觀是一期建筑的有機延續。整體規劃建設完成后,醫院將成為一個布局合理、流線便捷、環境宜人的有機群落。

5.2? 模塊化設計

針對醫療技術手段和設備的更新換代極快的問題,山大二院新院設計中采用了單元模塊化設計,標準的門診單元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靈活地布置和改造,滿足醫院不同階段、不同科室功能的需要。部分建筑墻體采用輕質材料,改造和拆除都簡單易操作。模塊化的設計方式有利于醫院靈活調整醫療功能和應對緊急特殊情況[5-7]。

6? 突發應對

醫院作為抗擊突發疫情的中堅力量,能否快速適應并積極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成為衡量醫院綜合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8]。

山大二院新院設計充分考慮了突發事件的應對問題。項目在基地東北角,即主導風向的下風口處設置感染科樓。感染科樓內設置了發熱門診、發熱留觀、搶救室、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室、藥房以及負壓病房。該樓平時承擔感染性疾病科的職能,疫情時可快速轉換為獨立運行的隔離病房樓。

為了提供空中救援保障,山大二院新院在1號住院樓屋頂設置了直升機停機坪(見圖4)。住院樓的病房護理單元具備平疫轉換的條件,突發疫情時可快速轉換。地下室設有應急物資儲備室,景觀花園和活動廣場均具備搭建方艙醫院設施的條件,突發疫情時可迅速進入防疫抗疫狀態。作為一個平疫結合、功能齊全的三級甲等醫療綜合體,山大二院新院具備良好的突發應對能力。

7? 結語

醫院建筑作為特殊的建筑類型,有其重要的社會職責。綜上所述,醫院建筑必須具備可持續更新的能力,才能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需求,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因此,醫院建筑的適應性設計策略值得設計人員持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兆發. 醫療建筑適應性設計: 記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建筑設計[J]. 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 2020, 21(11): 55.

[2]程萌, 郝曉賽. 淺析現代城市大中型醫院門診樓建筑設計的流行態與困境: 以北京市為例[J]. 建筑與文化, 2017(9): 91.

[3]邱毅. 醫院建筑設計方法及建設策略分析[J]. 工程技術研究, 2022, 7(3): 203.

[4]羅運湖. 醫院建筑的外形與內蘊[J]. 城市建筑, 2006(6): 6.

[5]周昱. 醫療建筑的彈性設計和可持續更新研究[J]. 江西建材, 2016(19): 53.

[6]蔡振華. 探究醫療建筑的彈性設計和可持續更新[J]. 城市建筑, 2021, 18(12): 135.

[7]黃瓊. 醫療建筑改擴建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學, 2007.

[8]王曉健, 尹冉. “平戰結合”下醫院建筑設計模式探討[J]. 城市建筑, 2020, 17(22): 171.

(責任編輯:于海琴)

猜你喜歡
實例分析
電力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及實例分析
海外高速公路項目PPP模式的應用研究
中小學微課資源開發的現狀調查與實例分析
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淺談藝術設計中UI界面設計及應用
依托行業協會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引導性設計在公共設施領域的應用研究
多種地質找礦手段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以實例分析
大型醫療單位網站主頁的板塊設計
助詞「の」的多功能性實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