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引領、能力遞進、精準育人”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024-01-14 08:50王小剛朱利華蔣衛祥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產教個性化校企

王小剛 朱利華 張 靜 蔣衛祥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與大數據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0 引言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軟件產業帶來了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空間,也促使軟件行業對復合型軟件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高職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存在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復合型軟件人才缺口大、產教融合缺乏有效載體、協同育人成效不明顯、人才質量的主線意識缺乏、軟件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軟件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培養社會所需的軟件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高職軟件人才的培養需要對接軟件產業人才需求,結合高職教育類型特點,針對現有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結合中國特色高水平軟件技術專業建設,探索并實踐“標準引領、能力遞進、精準育人”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1-2],構建基于成果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基于軟件開發過程的培養機制,創新個性化人才質量評價機制[3],培養社會所需、有效支撐軟件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軟件技術技能人才。

1 高職軟件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復合型軟件人才缺口大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涌現多技術融合發展的軟件開發新業態、新模式。相應地,軟件產業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軟件專業技能,更應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然而,目前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側重軟件專業知識、技能教學的模式,忽視軟件領域知識、跨專業融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導致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完全匹配,復合型軟件人才的缺口大[4]。

1.2 產教融合缺乏有效載體,協同育人成效不明顯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然而,當前高職教育在探索產教融合實踐中,校企優質資源未能實現匯聚,合作形式主要采用共建產業學院、共建專業、共建實驗室等方式,缺乏有效的產教融合載體,教學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此外,由于受體制、機制等影響,校企協同成效不明顯,產教融合的成效也缺乏科學、可行的評價手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師資未能實現融合互補,人才培養難以形成合力,難以適應新時期高職教改新要求,未能形成“共建共享、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生態,協同育人成效不明顯[5]。

1.3 人才質量主線意識缺乏,質量保障機制不健全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和人們對教育質量的日益重視,軟件人才培養質量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然而,目前高職教育對于人才質量的主線意識缺乏,未能形成“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生態,“以賽促學、項目驅動”復合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也未能真正落到實處。此外,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缺乏有效的診斷與改進機制,人才質量保障機制不健全[6]。

2 標準引領,構建基于成果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滿足軟件行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不斷探索、實踐新時期軟件人才的培養機制。完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實施基于成果導向的人才培養,既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2.1 對接崗位,完善人才質量標準體系

人才質量標準體系是評價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在高職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對接軟件產業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明確軟件行業崗位設置、企業用人需求、崗位從業標準,提煉軟件技術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構建對接產業發展的軟件人才質量標準和質量圖譜。在此基礎上,優化人才培養規格,完善專業建設標準和專業支撐條件要求,形成完善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質量標準體系。

2.2 成果導向,標準內涵融入育人過程

基于軟件人才質量標準和質量圖譜,遵循問題導向、持續改進理念,構建“融通校內、校外雙循環”軟件人才質量標準動態優化機制,將質量標準內涵有機融入育人過程,開發人才質量大數據智慧平臺,探索、實踐“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的對接產業發展的人才質量標準動態優化機制(如圖1所示)。實現學校教師、企業工程師、行政管理人員全員參與,管理招生、教學、就業、畢業跟蹤的全過程。對人才培養進行全流程、多維度的能力培養質量監控,包括課程單元能力、課程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四個維度的能力評價,評價結果成為對學生進行精準育人的依據,實現學生質量的循環迭代、螺旋上升。注重績效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產學研用全方位融合,實現人才質量的持續改進。

3 能力遞進,實施基于軟件開發過程的培養機制

遵循高職軟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特點和成長成才規律,創新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遞進培養為核心、以項目訓練為主導的“職業情境,項目主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融匯“學中練,練中學”教學方式,改進“線上線下結合、理論實踐融通、教師學生互動”課程學習方式。圍繞崗位職業能力圖譜和能力標準,構建以軟件產品開發工作規范、流程、方法為主線的“基于軟件產品開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全面融入軟件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同時,完善以項目設計與開發實踐為主線的“項目載體,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開展單元項目、模擬項目、真實項目與企業項目的遞進式項目實踐,實現職業能力的遞進提升。

3.1 匯聚優質資源,創新產教協同育人平臺

針對軟件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對軟件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圍繞高水平軟件技術專業建設和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目標,以中國軟件產教聯盟、校企協同中心為產教融合載體,優化校企融合的頂層設計,集聚校企優質資源,實施聯合招生、協同培養、就業服務全過程協同育人機制,持續優化載體內涵和運行機制,構建“對接產業、模式創新、協同育人”產教融合新體系,打造“共建共享、協同育人”產教融合新生態。

以“資源優化、優勢互補”為校企融合引擎,以“三對接、三合一”校企融合學徒制育人模式創新為核心,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以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省級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為抓手,制訂校企師資融通機制,實現師資優勢互補,形成“資源優化、優勢互補”產教協同范式,解決教學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教學團隊難以適應高職教改新要求的問題。引入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持續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構建“教、學、做、研”一體化實習、實訓平臺,建成“校企雙師”混編協同育人創新團隊,校企共建融入項目案例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推行“雙師領銜、學生參與”軟件開發模式。組建產教融合校企師資互融互通模塊化教學團隊,創新實施以項目為中心的模塊化教學模式,結合學生接受知識的邏輯順序,重組課程教學內容,形成模塊化教學實施流程圖。針對每個模塊,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確定模塊學習達成度指標,以問題導向、持續改進為質量保障,打造高職復合型軟件人才培養高地。

3.2 開發“項目載體,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深化“職業情境、項目主導、能力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崗位職業能力標準,以職業崗位工作流程、方法、規范為主線,以“簡單項目、模擬項目、真實項目、企業項目”為載體,深化“項目載體、能力遞進”四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項目設計與開發實踐為主線的“項目載體,能力遞進”實踐教學平臺,探索并實施“學中練、練中學”教學方式、“線上線下結合、理論實踐融通、教師學生互動”課程學習方式,開展遞進式項目實踐,以職業推動、項目驅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3 創新“項目載體、戰訓融通”培養模式

創新“課崗賽證創”相互融通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制訂“職業生涯學習地圖”,明確個性化的人才發展規劃。以“1+X”證書制度為抓手,試點學分銀行,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路徑和彈性學制,提供個性化人才培養。依托模塊化課程體系,探索模塊化教學模式,實施綜合項目的模塊化教學,提供專業輔修機制,培養技能復合型人才,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完善“特長生工作室”“省級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探索實踐“項目載體、戰訓融通”學徒式技能培養模式,實施以軟件項目為載體,項目訓練與實戰開發相融通、崗位體驗與成員協作相結合的“一對一學徒培養”,切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能力。以融合、創新為主線,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職業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并利用平臺孵化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獲得軟件著作權等。組織學生報考Oracle OCM、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等國內外頂級職業認證,選拔學生參加“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國軟件杯”等國內外高水平技能大賽,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提升職業競爭力。

4 精準育人,創新個性化人才質量評價機制

個性化培養是落實以學生為本、人人成才的必然要求,精準育人是實施個性化培養的關鍵舉措。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應該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出發,采取個性化、多樣化的培養方法,提升每個學生的綜合能力。

4.1 以人為本,實施精準化育人機制

全面實施以“個性化資源推薦”“‘三合一’個性化現代學徒培養”為特征的精準指導,實現人才的個性化培養。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需求,構建學生多維度能力模型,動態跟蹤個體能力變化,實施精準育人的個性化培養機制(如圖2),依托以“優質、開放、共享資源”為特征的軟件專業教學資源庫和“案例導航、理實一體”的自助式實驗、實訓平臺?;趰徫宦殬I能力圖譜,建立能力弱項與適配在線學習資源、項目任務案例資源間的關聯映射,創新實踐“資源融合,優化適配”的個性化優質學習資源的精準推薦。

圖2 精準育人的個性化培養機制

探索“三合一”個性化現代學徒培養?!叭弦弧睂W徒培養是由企業工程師和教師組建混編教學團隊,共同實施對學生的教學與實踐指導,實現工程師、講師與師傅身份的合一;學生與公司確定聘用意向后,實現學生、員工、徒弟身份的合一;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真實企業環境、項目管理模式、仿真或真實項目,實現課堂、實驗室與公司的合一。實施以軟件項目為載體,項目訓練與實戰開發相融通、崗位體驗與成員協作相結合的“一對一學徒培養”,對學生的技能培養提供精準指導,有效支撐線上線下新型混合學習模式,形成“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能力遞進、人人成才”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范式,解決個性化人才培養的難題。

4.2 增值理念,創新個性化質量評價機制

為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科學發展和公平發展,發掘學生的發展潛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人才培養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增值理念,創新學生的個性化質量評價機制,促使學生在能力性、社會性和經濟性三方面的“增值”。

首先構建學生質量增值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軟件人才培養全過程質量標準。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對人才培養進行全流程、多維度的能力培養質量監控,從課程單元能力、課程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四個維度實施能力評價,評價結果成為對學生進行精準指導的依據,從而實現學生質量的循環迭代、螺旋上升,有效解決人才質量持續提升的難題。增值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尖子生,而是通過評價建立學生從起點到終點的全程發展數據庫,從而彌補傳統教育評價模式的不足。探索“全方位、全過程”人才質量持續改進機制。通過精準打造人才質量的目標鏈、標準鏈,結合人才培養質量大數據平臺,探索實踐人才培養“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開展產教融合效能評價,涵蓋學校、就業企業、社會第三方機構,涉及招生、教學、就業、畢業跟蹤的全過程,注重績效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全方位持續改進。同時,強化監測評價結果運用,形成“人才培養、人才評價”個性化質量評價新范式。

5 結束語

“標準引領、能力遞進、精準育人”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目前高職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問題的有效舉措。依據軟件產業發展與軟件行業人才需求,以對接行業崗位的職業標準為引領,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創新“產教融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機制,以模塊化教學改革為抓手,遵循人才質量導向,以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為載體,創新實踐人才培養“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注重績效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產學研用全方位融合的人才質量持續改進,形成“人才培養、人才評價”協同育人新范式,打造高素質復合型軟件人才培養高地。

猜你喜歡
產教個性化校企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堅持個性化的寫作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新聞的個性化寫作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上汽大通:C2B個性化定制未來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