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見膠原性胃炎1例并文獻復習

2024-01-15 03:18倪楊丹周逸云馮耀霞
胃腸病學 2023年3期
關鍵詞:胃體膠原粒細胞

張 嵐 倪楊丹 周逸云 馮耀霞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蕭山醫院病理科(311202)

病例:患者女性,26 歲,于2022-06-14 至杭州師范大學附屬蕭山醫院就診,主訴為“反復上腹脹、貧血近3 年”?;颊叻裾J過敏史。予完善實驗室、影像學和內鏡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4.6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61.8%,血紅蛋白86.0 g/L,紅細胞壓積0.26 L/L,紅細胞計數3.35×1012/L,平均紅細胞體積77.7 fL,紅細胞分布寬度15.70%,血小板計數174.0×109/L;葉酸9.4 ng/mL,維生素B12440.5 pg/mL,鐵蛋白2.6 ng/mL;肝腎功能、電解質、糖化血紅蛋白、D-二聚體、腫瘤標志物、凝血功能、甲狀腺功能、自身抗體檢測(18 項)均正常。 影像學檢查:肝、膽、脾、胰超聲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全腹增強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胃鏡檢查:胃內可見多發島狀黏膜和彌漫結節狀黏膜,結節周圍黏膜凹陷(圖1A);十二指腸球部和降部未見明顯異常。內鏡超聲檢查:12 MHz超聲探頭觀察到胃壁結構清晰,厚度約6.3 mm,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增厚,黏膜層厚度約為2.2 mm(圖1B)。結腸鏡檢查:結直腸未見明顯異常。2022-06-14 胃鏡檢查活檢病理示:(胃竇)黏膜慢性炎伴胃小凹萎縮;(胃體大彎、胃體小彎)黏膜慢性炎伴黏膜肌組織增生。因內鏡下見彌漫結節狀黏膜,臨床高度懷疑膠原性胃炎(collagenous gastritis, CG),遂于2022-06-27 行第二次胃鏡檢查,活檢病理示:(胃竇小彎、胃體小彎)黏膜呈萎縮性改變,胃小凹萎縮、平坦,胃體泌酸腺體減少,淺層黏膜膠原纖維帶狀增生,間質散在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圖1C);Masson 染色陽性,膠原帶厚度為17.68~35.73 μm(圖1D);剛果紅染色陰性;免疫組化檢測:幽門螺桿菌(-),SMA(+),desmin(+),S-100(-)。病理診斷為CG。

圖1 本病例內鏡、影像學和組織病理學表現

確診后予多糖鐵復合物膠囊[力蜚能?,優時比(珠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60027]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金奧康?,浙江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062)聯合治療,用法分別為每次0.3 g、3 次/d 口服和每次20 mg,1次/d口服。治療8周后,患者上腹脹、貧血癥狀有所改善,復查血常規血紅蛋白升至91 g/L。

討論:CG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胃炎類型。1989年,Colletti和Trainer 報告了首例CG 病例,患者為15 歲女性,表現為反復腹痛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迄今為止,國內外報告的CG病例不足200 例,國內僅有2 例成人和6 例兒童病例報告。CG患病率約為13例/10萬例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女性明顯多于男性,發病有2 個高峰年齡段,第一高峰為10~19 歲,第二高峰主要為60 歲以上的女性[2]。CG 病理學改變以胃黏膜上皮下出現增厚的膠原帶為特征,膠原帶厚度>10 μm,平均30 μm;黏膜固有層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幾乎所有患者均可觀察到數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3]。有研究者總結了CG 的3 種組織學炎癥類型[4],分別為固有層嗜酸性粒細胞浸潤>30 個/HPF 的嗜酸性粒細胞豐富型,上皮內淋巴細胞浸潤>25 個/100 個表面上皮細胞的淋巴細胞性胃炎型,以及萎縮性胃炎累及胃體的萎縮型。3種炎癥類型可單獨或同時出現。

CG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部分病例與自身免疫病有關,免疫炎癥反應在CG 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5-6],亦有藥物誘發CG的病例報告[7]。CG發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尚未明確[8]。CG 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痛、腹脹、腹瀉、嘔吐、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癥狀以及貧血、體質量下降等,個別病例無明顯癥狀[9]。Lagorce-Pages 等[10]將CG 分為兒童青少年發病和成人發病兩種類型,前者臨床癥狀以上腹痛和貧血為主,病變通常局限于胃部,內鏡下呈結節狀;后者則常伴發膠原性結腸炎和膠原性口炎,病變彌漫累及胃腸道,臨床癥狀以慢性水樣瀉和體質量下降為主,可合并自身免疫病,如Sj?gren 綜合征、淋巴細胞性胃炎、乳糜瀉、淋巴細胞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8,11]。CG 的典型內鏡下表現為黏膜結節,結節常大小不一,彌漫分布于胃竇和胃體,大小和數量因炎癥程度而異。但并非所有CG 患者都有此類改變,Kamimura等[12]的文獻復習顯示結節樣改變的檢出率僅為53.3%。其他內鏡下表現包括黏膜紅斑、糜爛、萎縮等非特異性改變,少數病例內鏡下無異常表現。因結節處黏膜病理改變通常不明顯,活檢需在包括黏膜凹陷處等多處取材方能明確診斷[3]。隨著病程的進展,上皮下膠原沉積量可能逐漸增多。除Masson 染色外,固生蛋白(tenascin)免疫組化染色可能是更敏感的顯示上皮下膠原沉積的方法[4]。CG 需與放射性胃炎、硬皮病、淀粉樣變性、嗜酸細胞性胃炎等鑒別診斷,應結合臨床病史、系統表現和組織病理學進行鑒別。

由于目前臨床病例較少、病因不明,CG在臨床治療方面尚無明確方案。文獻報道的治療方法有鐵劑、黏膜保護劑、抑制胃酸分泌藥、皮質激素、5-氨基水楊酸制劑等[12],也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治療CG 的報道[7]。在一些報道中,患者的炎癥可得到控制、癥狀可緩解,但膠原沉積并無明顯改善。在預后方面,CG患者通常表現為慢性間歇性病程,不會有明顯進展和死亡風險。至今尚無證據表明CG與全身性膠原疾病有關。

本病例胃鏡下可見彌漫結節狀黏膜,相對具有特征性。內鏡醫師如發現此類特征性病變,應及時與病理醫師取得聯系,同時注意多點取材。本病例第一次活檢病理檢查未發現明確的膠原沉積;第二次活檢病理檢查時,病理醫師經仔細比對和觀察不同部位的鏡下圖像,方在某處胃竇小彎和胃體小彎黏膜上皮下觀察到了輕度增厚的膠原帶。因此,CG 的診斷是一個內鏡醫師與病理醫師合力的過程。相信隨著臨床病例的積累,對CG的認識將繼續深入。

猜你喜歡
胃體膠原粒細胞
經方治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發熱案1則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像與藏醫四診表現的相關性研究?
膠原無紡布在止血方面的應用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紅藍光聯合膠原貼治療面部尋常痤瘡療效觀察
誤診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1例分析
消化不良病人胃竇胃體內鏡表現及病理對比研究
消化不良患者胃竇胃體內鏡表現及病理對比研究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與子宮內膜容受性
膠原ACE抑制肽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