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稞:農耕文明的高原式書寫

2024-01-15 11:47
傳記文學 2023年12期
關鍵詞:糌粑大麥青稞

白 瑋

在人類不斷尋找、開發適合人類食用的農作物物種的同時,其實,農作物也在尋找著屬于它們的一方土地。

如小米在西北的高坡上繁育,水稻在南方的水田里蔓延,小麥在中原的黃土地里生根,在廣袤高原之巔雪水滋養的土地上,一種神奇的物種也在悄悄御寒而生。它,就是青稞。

如果說,中國西北部的半坡高地是小米文明的起源,南方的水田是水稻文明的故鄉,中原黃河沖積平原是屬于小麥文明的領地。那么,青藏高原則是孕育青稞文明的土壤。它們相互連通,共同作用,經過長期的交流與融合,從而構筑起華夏農耕文明的食物版圖。

與青藏高原的相遇

就像中國早期的先民在北方的半坡高地,通過狗尾草馴化出了黍和稷,美洲的印第安人在荒野里找到了玉米,拉丁美洲的人們在半山坡上發現了土豆,兩河流域的居民在新月沃地遇見了小麥一樣,神奇的高原地帶,經過數萬年的尋覓,也最終找到了屬于高原的獨特作物,這便是青稞。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的第三極,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海拔高度以及常年的高寒和缺氧,在人們的印象中,是蠻荒的生命禁區,是被積雪冰封的沉睡著的大地。因此,能在這一惡劣環境下頑強生長的植物物種,多會被視為具有某種神性。比如神奇的冬蟲夏草、毛茸茸的水母雪蓮、穿越生死線的紅景天和長得像寶塔一樣的塔黃,它們都如高原的精靈一樣,在幽靜、苦寒的高原上閃爍著生命的光華。其中,青稞最具特色,是青藏高原環境條件下植物適應性進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生長面積最廣泛的作物。

青稞穗

青稞是大麥的一種,屬于禾本科,根據人們對它的普遍認識,依照現代植物基因序列的比對,發現它的原主祖先是粗山羊草。在沒有被馴化為農作物的青稞之前,在高原之上,它已經生長了大約1700 萬年。

在藏語的語系里,青藏高原的人們都親切地把青稞喚作“乃”,在現代漢語的表述里,除了學名的青稞之外,它還被稱作“裸大麥”和元麥。之所以把它稱為“元麥”,取自一元更始之意,足見其物種的古老,既是一種敬意,也是一種感恩。這種表述,就類似對元始天尊的敬仰一樣,它是高原之上的元物種。

青稞屬一年生草本作物,三稈直立,相對于中原地區相對低矮的小麥植株來說,它相對高大,莖稈高時可達100 厘米以上。雖然都被稱為青稞,但它的種類也比較繁多,而且顏色各異,可分為白青稞、花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類別。如按青稞的穗形來分,又可分為二棱裸大麥、四棱裸大麥和六棱裸大麥。在西藏大部分地區,主要栽培的是六棱裸大麥,青海地區則主要以四棱裸大麥為主,因地理環境屬性的不同,顯然,不同棱形的裸大麥的屬性也略有不同。

也許是物競天擇的自然結果,也許原本就是造物主的頂層設計,總之,青稞與青藏高原的相遇本身就是一個“你選擇了我,我也選擇了你”的物種奇遇。高原常年寒冷、寂寞,溫暖的時間十分短暫,生存條件極其艱苦。而恰恰青稞喜冷,耐寒性極強,它能在零下10℃的環境里頑強生長。更重要的是,青稞的適應性也強,生長期短,在高原短暫而有限的溫暖時間里,它不僅能快速早熟,還能獲得穩定的產量。

凡是在嚴酷環境下生長的物種,在它們的生命體內一定有某種神奇的生命基因,青稞顯然也不例外?,F代科學研究表明,青稞是世界上麥類作物中含B-葡聚糖最高的作物。它的可溶性纖維和總纖維含量均高于其他谷類作物,這也為它被加工成高原人民不可或缺的糌粑奠定了底層基礎。

其實,早在唐代的《本草拾遺》中,古人就對青稞神奇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考察,發現其有“下氣寬中、壯精益力、除濕發汗”等功效。據藏醫典籍《晶珠本草》記載:“早熟青稞(為一種播種后60 日就成熟的青稞)性涼,輕、糙,功效開胃口。白青稞味甘,性糙、涼、重,食后胃中略嘈雜。功效開通下氣……治感冒、祛痰,順氣。藍青稞治小兒肺熱閉塞癥、腸絞痛。炒藍青稞治肺病。黑青稞治瘡、黃水瘡傷、辟邪。其他青稞性重、涼、潤,味甘,生肌增力?!盵1]高原人民在把青稞作為食物的同時,也把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藥材,用于治療多種疾病。

因為有了高原的襯托,青稞才顯得更為神秘和堅韌;高原也因為有了青稞,才充滿勃勃生機;而對于在高原上生活的人們來說,正因為有了這飽滿、仁慈的青稞,才更加擁有了一種賴以存活的溫情食糧。

農耕文明的精神圖騰

因為有了青稞,苦寒的高原才更具生命的活力,同時,也才使得高寒之地得以開啟農耕文明的傳奇。

關于青稞與高原人民的相遇,在藏區的民間有多種版本的傳說。它們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在民間流傳,有的是神話故事出現,有的是民間傳說,還有的被編成歌謠,廣為傳唱。內容大都是描繪青稞的第一粒種子是如何降落在高原之上。至于青稞是被哪位神靈具體帶往高原的,不同的版本說法也各有不同。有的說是鳥兒或其他動物叼來的,也有的說是神靈賜予的,還有說法是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來的。

在多種版本的傳說中,有一則名為《青稞種子的來歷》的神話故事流傳最為廣泛。說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阿初的王子,從蛇王那里盜來青稞種子。后來被蛇王發現,罰他變成了一只狗。由于大土司的女兒感佩于他的勇毅果敢,不顧父母的反對,堅定地愛上了他,并幫助他最終恢復了人身[2]。藏區百姓至今感恩于阿初王子的仁德,給他們帶來這難得的青稞種子。

深受佛教影響的藏區百姓也將青稞的來歷譜上一層佛教文化的光影。猶如全球各地的百姓都將人間的第一粒糧食賦予一種神性的力量一樣,高原之上很多地方的人們也認為青稞是觀音菩薩賜予他們的圣物。據《西藏王統記》記載:“爾時圣者起立,從須彌山縫間,取出青稞、小麥、豆、蕎、大麥,播于地上。其地即充滿不種自生之香谷?!盵3]觀音菩薩從須彌山的山縫間,取出青稞、小麥、豆、蕎、大麥的種子,播于大地之上,從而使得人們開啟了豐衣足食的農耕生活。

當然,由于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千古傳奇,也有很多人認為,高原之上的青稞種子是由文成公主當年遠嫁吐蕃時從大唐帶來的。

關于第一例青稞種子進藏的傳奇,無論是阿初王子盜來的神話傳說,還是觀音菩薩賜予的佛教說法,抑或是文成公主帶來的民間頌歌,雖然都只是故事流傳,但它們卻都深刻地反映出藏區人民善良、樸素的感恩意識,感謝上蒼神靈和人間圣者給他們帶去賴以存活的糧食。這正如中原的百姓感恩于神農炎帝和周人的祖先后稷給我們帶來小米一樣,在后世的祭祀中,崇敬地把他們奉上神圣的祭壇,并成為一個族群共同的精神信仰。

人類從狩獵采集第一次轉向農耕種植總是充滿偶然和艱辛,因此,這場農耕的啟幕被譽為人類一次偉大的文明革命。在平原的沃土之上開啟農耕尤為不易,顯而易見,在高原之巔開啟農耕革命更為艱難。除了藏區民間流傳的美麗善良的種子傳說,那么,高原地帶的藏區百姓究竟是怎樣開啟青稞的種植和農耕文明的革命的呢?顯然,我們最終要回到考古的實證中來,通過古代高原人民留下的遺跡,重溫久遠的歷史現場。

大約是在1991 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的工作人員在位于山南市貢嘎縣昌果鄉雅魯藏布江中游的一個寬谷處,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文明遺址,這個位于高原之上的古文明遺址就是著名的昌果溝新石器文化遺址。

1994 年夏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成聯合考察隊,對該處古文明遺址進行了全面挖掘,出土了大量青稞和粟米的碳化粒種子。后來經過碳-14測定,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大致年代距今有3300 年到3500 年。

考古表明,山南地區的昌果溝遺址是西藏第一個粟麥混種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至少反映兩大事實:第一,它說明至少在3500 年前,高原之上的人民就已經開啟了農耕時代,并開始廣泛種植青稞。自此之后,青稞便成為高原地區最主要的食糧;第二,從粟米碳化粒的事實推定,說明在3500 年前,高原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和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實現了一定的交流和文明對話。

根據今天的基因測序顯示,恰恰證明了這一點:“2018 年,中國學者從西藏和鄰近的青海、云南等區域選擇了能代表現在西藏大麥遺傳多樣性的69 個青稞地方品種、35個青稞育成品種以及10 個西藏半野生大麥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結合已經發表的260 份全球野生和地方品種的外顯子測序數據,共437 個大麥材料一起分析,發現青稞起源于東方栽培大麥。它們大約在4500年前到3500 年前,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爾進入西藏南部?!盵4]

從此,青稞與高原的故事書寫就此全面展開,青稞也伴隨著高原人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的寒冷、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直流傳到今天。如今,青稞早已深深地被鐫刻在高原人民的生活和血液中,逐漸升華為高原人民的精神信仰和食物圖騰。

食物文明的融合

人的流動帶動著食物的傳播,也帶動著食物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

自遠古以來,雪域高原與中原王朝之間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食物和文明的交流。盡管中原通向高原的路關山重重、艱險崎嶇,但食物文明間的交流卻依然能夠跨越萬里溝壑,實現著偉大的融合,這不能不說是個人間奇跡。

昌果溝遺址出土的古青稞碳化粒

正如前文所述,根據昌果溝遺址的考古報告顯示,早在35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青稞與粟米的對話;如果再從位于昌都的卡若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食物遺存來看,這種食物間的文化交流一直都沒有間斷。

進入封建王朝時代,通過細碎的歷史舊影,人們得以發現,這種食物間的流動變得日益頻繁——從古老的茶馬古道開始,中原的茶葉和芒康鹽井的鹽,就沿著一代又一代馬幫駝隊踩出的痕跡,源源不斷地在高原與平原之間進行著繁忙的流動。恰恰也正是因為茶葉與牦牛的結合,才締造出了青藏高原酥油茶的神奇與獨特。

本文作者在西藏考察青稞

而作為高原的代表性食物,青稞的身影最早進入中原王朝的歷史敘事視野的,是《隋書·附國傳》對它的記載:“其土高,氣候涼,多風少雨,土宜小麥、青稞?!边@里所說的附國,是指隋唐時期分布于今天四川西部甘孜地區和西藏昌都地區的政權?!案絿?,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漢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東部,所居種姓自相率領,土俗與附國同,言語少殊,不相統一。其人并無姓氏?!盵5]

在隋朝時期,喜歡大場面的隋煬帝曾越過祁連山脈的扁都口,在張掖舉行過聲勢浩大的萬國峰會,當時的盛況不亞于今天的萬國博覽會。來此參展交易的客商包括當時的藏區商貿團隊,交易的貨物就包括青稞。

《隋書》之后,青稞之名不斷出現于中原的各類史書和筆記中?!杜f唐書》也曾對青稞記載說:“其地氣候大寒,不出秔稻,有青稞麥、小麥、蕎麥?!盵6]

進入吐蕃時期后,隨著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聯姻,青藏高原與中原內地的貨物交易就更加頻繁。文成公主除了帶來大唐先進的中原文化和農業技術外,還帶來了大量中原的食物物種及烹飪技術,尤為重要的是,她把大唐的黃酒釀造技術帶往了青藏高原。當中原的釀酒技術與青稞結合,從而釀造出了獨具高原氣息的青稞酒。

松贊干布因迎娶了唐朝的公主,從而便開始慕羨大唐華風。為此,他時常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并聘請唐朝文士為他掌管表疏,還向唐請求給予蠶種及碾硙、紙墨的工匠。而隨著碾磨技術的傳入,又直接催生了糌粑的問世。自從糌粑這一食物在藏地廣泛流傳開來,藏區百姓的飲食生活也實現了大規模的“唐化”。

唐代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一詩中就特意描繪了當時的情景:“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p>

無疑,文成公主的入藏,大范圍帶動了漢藏兩地飲食的發展與融合,尤其是青稞酒與糌粑的誕生,更是兩地民間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和見證。

高原人民的青稞食俗

“一杯茶水,香滿庭戶;有糌粑相伴,勝過多少春露?!碧岬紧佤?,以詩歌聞名于世的倉央嘉措,曾在他的這首《菲菲春露》一詩中有過相當惆悵的描述。

糌粑,無疑是藏地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是他們在高原之地賴以生存的能量棒。

所謂糌粑,就是青稞面。雖然都是谷物顆粒的粉狀物,但青稞面與中原地區的小麥面粉卻大有不同。中原的面粉是由生小麥碾磨加工而成,而藏地的青稞面則是將青稞米曬干炒熟,再碾磨成粉。

青藏高原傳統炒制青稞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把沙子在炒鍋內爆熱,然后再用沙子的熱溫把青稞炒熟。此種方式用于炒制量較大的青稞,一般使用的都是陶鍋;另一種則是直接把青稞在炒鍋內加熱炒熟,此種方式適用于炒制小量或者臨時性的炒制青稞。這種炒制方式,一般使用的都是鐵鍋。將炒熟后的青稞碾碎成糌粑后,就可以食用了。

糌粑的吃法有很多,藏地百姓日常最常見、也是最傳統的吃法就是手抓糌粑。食用的時候,用左手托起一個小碗,先倒上半碗熱乎乎的酥油茶,然后就像我們日常沖泡豆漿、藕粉、咖啡伴侶或奶粉一樣,往碗里加入適量的糌粑。然后,左手五指撐起小碗,慢慢旋轉。這個時候,再抬起右手,食指跟中指合并一處,將漂浮在酥油茶之上的糌粑逐漸沒入茶中,讓茶與糌粑充分融合。這些過程完畢后,再用右手順著碗壁在碗中攪拌、抓捏,如和面一般,把糌粑捏成干濕適度、軟硬適中的小面團,一碗帶著酥油茶和青稞芬芳的二合一糌粑食物就做成了。

糌粑

對于高原上的人們來說,糌粑由于攜帶方便,制作簡單,它既是干糧,也還是行囊;既是食物,也是信仰;既是寄托,也是希望。它是寫在生命基因里的食物,更是遼闊高原上的歌唱。因此,對青稞的崇拜與祭祀就像時間的刻度一樣,刻寫在他們的記憶里。

在西藏農戶人家的年度日歷中,除了藏歷的新年,還有兩個盛大的節日是必須過的:一個是青稞的種植節,就是通常所說的啟耕節;一個是青稞的收獲節,就是通常所說的望果節。

每年的藏歷正月,藏地的百姓就要舉行盛大的啟耕節。這一天,他們都會身著民族盛裝,背著青稞酒,手捧五谷斗,扶老攜幼,齊聚地頭,圈成一圈播下青稞種子,并向空中拋灑糌粑,企望上蒼帶給他們豐收。

到了9 月,待青稞成熟,就是一年一度的豐收節,也就是望果節的到來。這一天,當地人們都會穿上節日服裝,打著各色彩旗,手擎著青稞穗,像轉山一樣,圍著青稞田,載歌載舞。行進過程中,還不斷地吹號、打鼓、唱誦詩句,祈求青稞的靈魂,像天仙下凡一樣,從高遠遼闊的天空中降落人間。

此時那一棵棵青稞,已經不再是一個田間的莊稼、一種普通的食物,更包含了高原人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從而化作他們的精神寄托與文化象征。

猜你喜歡
糌粑大麥青稞
我的大麥哥哥
青稞地里的母親
大麥蟲對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礦化作用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黑糌粑營養成分和研究現狀及展望
這一次我又寫到青稞
糌粑中風味物質研究
“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的成效與做法
有一種狂歡叫
大麥若葉青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