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產小麥栽培技術及品質影響因素探析

2024-01-16 06:17劉洪月
新農民 2023年35期
關鍵詞:品質栽培技術小麥

劉洪月 等

李冰雪??孫玉娟

摘要:春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類型,常年播種面積較大。為推動地區農業的整體發展,大力推廣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包括滴灌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春小麥的產量得到顯著擴大,促進了地區民眾的增收致富。但在實際種植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問題,如不能夠準確把握追肥時機、病蟲害防控不夠及時等。面對這種情況,種植人員需深入了解春小麥的生長特點,依據當地技術人員的指導,進一步優化春小麥的種植管理模式。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品質;影響因素

春小麥籽粒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達到11%~14%,個別品種可以達到18%~20%;同時,籽粒中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脂肪等。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加大對小麥栽培技術的關注,從而促進小麥高產優質;同時還要完善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從而提升小麥品質。

1 春小麥的生育特點

1.1 生育期短,生長速度快

春小麥的全生育期只有冬小麥的1/3,從出苗至成熟大約70~100 d。春小麥營養生長期縮短,生長發育速度便相應加快,所以在栽培上,對基礎條件、播種質量及前期管理要求更為嚴格,稍一疏忽會形成弱苗,一旦形成弱苗就很難趕上壯苗,從而造成減產。

1.2 幼穗分化開始得早,進程快

春小麥幼穗分化始于3葉期,與分蘗同時開始,并且幼穗分化過程也顯著縮短,北方冬小麥、小麥穗分化期一般50~60 d,而東北春小麥穗分化時間僅為30~50 d,幾乎僅是冬小麥的一半時間,因而減少了每穗的小穗和小花數,如果苗弱穗頭就更小了,所以在栽培上,肥水要提前,早管早促,施足底肥,增施種肥,防止脫肥。綜上原因,春小麥生產上,常因穗數不足及粒少影響產量。

2 春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 兩足一早

即底墑足,底肥足,早播種。底墑足,是指春麥地均應秋耕冬灌,為早種做好準備。底肥足是指在秋耕前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播前施足氮磷化肥。春麥田和冬麥地一樣,普遍缺氮,嚴重缺磷,加之施肥習慣上的重氮輕磷,致使當前麥田氮磷失調嚴重,并已成為春麥生產上的主要限制因素。春小麥比冬小麥對磷素更為敏感,而且春小麥生長發育快,三葉期開始穗分化,又值離乳階段,生殖生長和營養生殖并進,需要吸收大量肥料。出現脫肥,一是容不得時間追補,二是即使追補也不能彌補脫肥所造成的減產損失。所以,底肥一定要施足,要增施磷肥,調整氮磷比例,一般產量為300 kg/667 m2,應施二銨20 kg/667 m2左右,混尿素5~7 kg/667 m2。早播種就是頂凌播種;當日平均溫度達2~4℃,白天化凍6~7 cm,夜間仍然凍結時播種。北方地區一般應掌握在3月10日播種,清明結束;當地有不種4月麥之說。

2.2 兩淺一密

即淺施肥,淺播種,合力密植。施肥深度以7~10 cm為宜;試驗證明:淺施7~10 cm比深施15~20 cm,增產25~35 kg/667 m2。其施肥方法:一是采用雙箱播種機,前面播肥后面播種;二是單機重播,先播肥然后播種。播種深度以3 cm為宜,淺播溫度高,出苗快,根系發達,易形成壯苗。春小麥以主莖成穗為主,所以要適當密植,產量達300 kg/667 m2,播量應掌握15~17 kg/667 m2。為防止壟內苗子擁擠,要增??s行,改耬播為機播,采用15~20 cm等行距條播,或寬窄行條播。

2.3 巧用肥水

春小麥3葉期胚乳養分用盡,又值穗分化和分蘗期,這就要求較多的養分,是爭取多穗大穗的關鍵期。因此,頭次肥水要早,可在3葉1心時澆,結合澆水追施碳銨35~40 kg,或尿素15 kg。頭水過后要適當蹲苗防倒,待第一節間定長時澆二水,三水為揚花灌漿水。

2.4 壓青苗

小麥壓青苗是一項抗旱、保墑、增產的有效措施,有促進根蹲節、壯稈防倒和加速分蘗成穗的作用,在高肥水密度大的麥田和生長過旺的田塊要實行壓青苗,其防倒伏增產效果顯著。有三壓四不壓的說法,即幼苗長勢過旺,干土層過喧進藥及時壓青苗;苗較弱,地硬,土壤水分含量大和比較黏重不能壓。壓青苗的時間,對于抗旱保墑來講,以2葉1心到3葉期進行最好,對于防止麥田旺長的壓苗的時間,最早可在分蘗盛期和末期,最晚不能晚于拔節期。拔節以后不能壓苗,以免造成基部莖節壓折、造成減產。

3 春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3.1 優選品種

在對春小麥開展栽培和養護等工作時,需要科學選擇優質品種,從而提升種植產量和效率。而在選擇春小麥品種時,需要從以下2個方面出發。(1)要確保小麥品種不倒伏、耐肥耐水和抗病等,同時還要確保小麥品種能夠具有穩定的產量。(2)在選擇品種時,應該選擇早熟或中熟的小麥品種,確保分蘗整齊、花多粒大,并具有較高的生物產量和較大的經濟產量系數。

3.2 輪作倒茬

從具體實踐可以看出,多數根病往往都為土傳病害。長期采取小麥和玉米一年兩作制模式,導致土壤中積累大量病菌。對此,需要采取輪作倒茬的方式,減少病蟲害問題的發生。

3.3 整地

在小麥播種前,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完善精細整地工作,確保地平土碎,使土壤充分混合,從而加快秸稈殘體碎片腐解。耙地之后,需要按照長度100m、寬度3m開展作畦操作,進一步提升栽培管理水平。

3.4 種子處理

在具體播種前,需要使用相關種衣劑來對種子開展包衣處理。1000g種子用種衣劑1g加入60 mL水完成拌種操作,需要一邊噴灑一邊攪拌,并堆悶3~4h;在確保曬干后加2g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干拌。

3.5 田間管理

3.5.1 苗期營養管理

在小麥前期管理工作中,需要觀察田間整體的出苗率,從而初步掌握各區域的出苗情況,及時補苗,使田間出苗率得到有效保障,提升空間利用率。在不同田間環境下開展移苗工作時,需要注意以下5點:①田間水分較多時,需要在小麥幼苗較多的區域移栽補苗,并在補苗后及時澆水。②為了防止出現營養過?,F象對小麥正常過冬產生影響,需要在苗期加大對小麥生長的控制。③田間雜草對小麥的正常生長也會產生一定影響,需要做好雜草的清除工作。當田間干旱時,會出現嚴重的結塊現象,因此相關種植人員需要采取1~2次的犁地處理。④結合小麥生長情況以及天氣情況,應在11月中下旬開始澆水處理。小麥返青期后,需要根據田間的實際情況控制澆水量和澆水次數,避免水分過多而導致小麥徒長。⑤在拔節期應對小麥增施尿素。

3.5.2 中后期的生長管理

在春小麥生長階段,灌漿期作為重要的時期,更是春小麥通過自身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和蛋白質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同化作用將這些物質保存在種子內部,從而保證春小麥質量。與此同時,該階段也是小麥生長比較敏感的階段,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陰雨天氣狀況下,要想避免田間濕度比較大而發生病蟲害問題,應及時將田間多余的積水排出。除此之外,在播種之前,需要做好平地和深耕工作,保證春小麥健康生產。要想避免小麥根部被淹,應適當地提高地勢,并且讓其根莖能夠順利地扎入土壤中,快速生長,形成粗壯的根系。為了提高春小麥種植以后的生長率,一般會采用“一噴三防”種植方式來對病蟲害問題進行防治,或者采用綠色生物防治方式,通過把化學防治技術和農業防治技術的相互融合,形成一個綜合性的防治機制。

3.5.3 后期管理

在小麥種植后期開展管理工作,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①需要對土地干旱和暴雨等情況加以注意,一旦出現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需要有效采取規避措施,使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小。②需要有效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尤其是紋枯病。該病害是小麥經常發生的一類病害,因此需要加大關注。紋枯病會導致小麥出現爛莖,而在拔節期還會導致小麥的莖稈出現腐爛、濕水枯死等現象。因此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在不同時期合理采用井岡霉素、三唑酮等藥劑開展病害防治工作。

3.6 肥水管理

對于化肥施用需要結合春小麥的發育情況合理應用,避免春小麥在發育時期因缺少營養物質,影響其正常發育。但是,化肥施用過量,反而會讓春小麥產生貪青晚熟問題,對于收獲與大蔥套種都會造成影響。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合理施肥,例如缺氮,則可以施用尿素5 kg/667 m2補充土壤肥力;如果是缺磷,則需要以7 kg/667 m2的磷酸二銨進行施肥,通過施肥機將肥料充分撒施。有良好的灌溉條件時,則可以利用春季灌水需求,對于缺氮地塊施加尿素6 kg/667 m2,對于缺磷土地則以8 kg/667 m2施加磷酸二銨。在春小麥的三葉期,種子的胚乳養分已被徹底消耗,在分蘗期又需要大量營養物質,需要在此期間做好肥水管理,以提升穗量。在3葉1心時,可以配合頭水追加

35 kg/667 m2的碳酸氫銨,視情況替換為15 kg/667 m2的尿素;結束頭水后,需要進行蹲苗,避免幼苗傾倒,影響后續生長。等到第一節間定長,大約頭水10 d后,進行二水澆灌,并配合5 kg/667 m2的氯化鉀補充土壤肥力;在春小麥揚花灌漿時,完成三水澆灌。

3.7 小麥散黑穗病的防治

此種病害主要通過帶菌種子傳播,病菌于種子胚內潛伏。種子萌發之后,病菌逐步發展到植株上部;其中,小麥穗部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初期有一層灰色薄膜出現于病小穗外部,破裂后黑粉散出。針對此種病害,要將種子處理作為防治工作的實施重點。第一,溫湯浸種。即播前在50℃的熱水中浸泡種子,工作人員做好攪拌工作,讓水溫保持在45℃左右,持續3h浸泡,于冷水中轉移種子。第二,石灰水浸種。在

50 kg水中溶入0.5 kg優質石灰粉,將30 kg麥種放置進入,持續1~3 d浸種;完成浸種工作后,不需要進行清洗,晾干后播種工序即可開展。第三,藥劑拌種??蓱?0%三唑酮乳油、75%萎銹靈可濕性粉劑等藥物,實施拌種工作,預防散黑穗病的出現。

4 高產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推廣策略

4.1 應用好“互聯網+”推廣技術

縱觀過往的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推廣實踐,主要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為主,為做好推廣工作、保證推廣實效,要求相應人員來到小麥栽培一線,給予農戶切身示范。此種推廣模式雖然可以收獲較好成效,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實際效率較為低下,自然很難適應大范圍的技術推廣需要。有了“互聯網+”的支持,可以綜合運用圖文、音頻、影像等多種形式,在短時間內以終端進行傳輸,將前沿栽培技術、農業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傳達給廣大農戶,農戶通過手機便可完成接收,既便捷又迅速、既省時又高效。

4.2 致力于投入機制的完善

小麥栽培管理技術的有效推廣,還應致力于投入機制的不斷完善,加大統籌監管力度,確保機械化的全面普及。最近幾年,伴隨農業機械的普及以及購機補貼措施的推行,小麥種植的機械化水平也得以提升。以科學有效的機制可以助推農業生產集體化進程;加之小麥栽培過程中要用到各式各樣的工具,工具的搭配、機械的使用皆需以整體機制加以規范和統籌,方能為機械化種植的實現提供保障。設置全面細致的種植體系對于小麥栽培的高產與否同樣重要,相關部門應進行有效引領、設置多元投入機制、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為小麥種植的現代化、專業化、可執行化提供必要準備。設立同小麥栽培有關的一應合作組織,優化小麥高產栽培管理體系,可使得整個小麥栽培過程更為精簡化、高效化、規范化,致力于一項高產栽培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5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社會上小麥栽培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的相關宣傳科普工作沒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相關種植管理人員沒有將這部分內容重視起來。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重視,也無法及時解決的話,將會給農業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危害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因此,我們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抓好小麥節水節肥高產栽培技術的綜合研究工作,鼓勵高校以及相關組織幫助當地的小麥種植基地開展研究工作,緊跟發展進度,協調推進具體工作項目,為小麥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最終形成優良的小麥種植生產模式,為農作物的種植生產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黃金華,王蕊,王士坤,等.強筋小麥新品種新麥26號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12,30(8):37-38.

[2] 陳舉新,李鐵.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2):99-100.

[3] 王靖,吳冬乾,陶紅娟,等.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0(3):50-51+54.

[4] 武鳳俠.淮北地區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5):48-50.

[5] 葉福華.小麥品種西農979在沿淮稻茬田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9):47+79.

[6] 邊疆.河南省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20,11(22):100-101.

作者簡介:劉洪月(1980—),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

猜你喜歡
品質栽培技術小麥
主產區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哭娃小麥
番茄大棚栽培技術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產栽培技術
石榴短枝紅在駐馬店引種表現及豐產栽培技術
氯化鈣處理對鮮切蘿卜生理與品質的影響
“鄞紅”、“巨峰”、“紅富士”葡萄及其雜交后代品質分析
淺談民生新聞欄目特色的挖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