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歷史景觀視野下明清衢州城的復原研究

2024-01-16 05:39毛靜彥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衢州復原康熙

毛靜彥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12)

近百年來,文化遺產的內涵不斷擴展,從1931年《雅典憲章》提出保護歷史性紀念物,1964年《威尼斯憲章》將遺產保護范圍延伸至建筑群與周邊環境;到1976年《內羅畢建議》指出保護對象除了物質還有人的活動,1987年《華盛頓憲章》明確對歷史城市的保護應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完整組成部分;直至今天,“城市歷史景觀”概念獲得越來越多的曝光和認可,強調不僅要保護單體建筑與建筑群,保護周邊環境,保護人的活動,還要保護城市發展的歷史層積與動態變化[1]。

遺產觀的完善也帶來了方法論的更新。我國自1982年公布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開始,逐步形成了包含文物保護與街區保護在內的名城保護體系,但目前仍然停留在保護“點”與“點的合集”的階段,即便近年重視文化IP,推進文旅融合,也只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割裂置于平行的2條軌道,隨意拼接組合。實際上,城市在各個階段均會留下當時的印跡,代表著真實的歷史成果,沉淀為獨特的城市精神、傳統和個性,并賡續于未來城市發展之中[2]。北京舊城保護先驅徐蘋芳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上,要保護中國特有的古代城市規劃的遺址遺痕,才能體現出中國古代城市的格局和風貌?!盵3]而附著在古老城市原點的文化與精神、物質與非物質,是擊潰千城一面的最佳武器。

根據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城市歷史景觀擁有廣泛的城市背景和文化內涵,在空間和時間維度形成環環相扣的完整系統[4]??臻g上(即共時性)包含城市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特征,以及人類參與的各類基礎設施和格局安排;時間上(即歷時性)包含歷史各階段的空間切片,以及空間變化的原因和結果。最重要的是基于城市結構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和價值觀,包含經濟進程、審美意趣,以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其他方面?,F有的城市規劃囊括詳盡的地理解讀、自然環境分析、格局布控、功能分區、文旅融合發展,卻缺少對城市成長過程新陳代謝的關注[5]。即便對古老城市的形態有所涉及,也是片面的、短暫的、尋章摘句的,缺少“知其所以然”的動態研究,缺少“多樣性與創造性”的挖掘。這部分價值缺失,導致城市獨特性和城市體驗的缺失,亟須城市考古與復原來補充與支持。因此,發展城市考古、梳理歷史文脈、復原古代城市,彌補城市歷史景觀系統價值的缺口,刻不容緩。

本文研究對象是浙江省衢州市,1994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因南宋時期孔子后人南渡、賜家衢州,故又稱 “東南闕里、南孔圣地”,尚存較為完好的城墻與廟宇遺址、重要建筑的遺跡遺痕。作為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市,衢州城不具備勘探或者發掘的條件,只能從現存的街道水路、坊巷名稱入手,留意與城市發展有關聯的遺跡現象,以考古學“層累疊加”為原則,從當代遺存反推歷史格局。

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衢州志書有5個版本①詳見第2節“文獻綜述”。,最早的2個版本成稿于天啟年間和康熙年間。本文即還原天啟和康熙2個時期的衢州城(略有參考嘉慶本和民國本),一是年代越早還原難度越大,歷史價值越高,研究方法探索得當則可高效應用于較晚城市的復原;二是可將2個時間維度的城市格局進行比較,通過解析異同探尋衢州城發展的基本規律。

這是認識衢州城的第一步,也是探尋城市記憶,構建核心資源,挖掘非遺載體,并保護其不受建設性破壞的重要一步[6]。

1 史地背景

衢州城位于東經118°51′37″~118°52′45″、北緯28°57′27″~28°58′07″之間。據清《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三)》記載:“州府,禹貢揚州之城,春秋、戰國時為越地。秦屬會稽郡,兩漢因之。三國吳屬東陽郡,晉、宋以后皆仍舊。隋屬婺州。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置衢州。六年輔公叛,州廢。垂拱二年復置,天寶初曰信安郡,乾元初復為衢州。宋因之。元曰衢州路。明初曰龍游府,尋改衢州府?!盵7]4307

從唐朝初期創設“衢州”以來,一直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中心。所謂“衢”,即四通五達之意,“控鄱陽之肘腋,控閩、粵之喉吭”[7]4308,其軍事地位和商業價值歷來都被王朝重視,秦時已設郡,直到今天依然是浙江與安徽、江西、福建三省連接的交通要道(圖1),其建置如表1所示。

圖1 衢州區位圖(來源:作者自繪)

表1 衢州各時期建置

2 文獻綜述

關于衢州的文獻記載較為缺乏,對文獻的梳理和研究更為空白?,F存歷史時期的府志/縣志共有5個版本:(天啟)《衢州府志》16卷②(明)林應翔修,葉秉敬纂,明天啟二年刊本。、(康熙)《衢州府志》40卷(即本文所述“康熙本”)③(清)楊廷望纂修,清康熙修光緒刊本。、(康熙)《西安縣志》12卷(即本文所述“康熙縣志”)④(清)陳鵬年修,徐之凱纂,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嘉慶)《西安縣志》48卷⑤(清)姚寶修,范崇楷纂,民國六年重刊本。和(民國)《衢縣志》30卷⑥(民國)鄭永禧纂修,民國二十六年。,每一志書均附城池圖,但較為寫意,與城市的實際形態和結構就相去較遠,且偏重主要建筑而省略道路網絡。天啟本詳細記載了街、巷、市、坊的名稱,此后的幾個版本則減去“市”,并將劃分區域的“坊”與牌坊分離列出。其他版本如(淳熙)《信安志》16卷、(嘉定)《信安志》16卷、(紹定)《信安續志》2卷、(至大)《信安志》、(正統)《衢州府志》、(弘治)《衢州府志》15卷、(嘉慶)《衢州府志》16卷、(崇禎)《衢州府續志》均久佚未傳。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衢州政府組織著述了一批專業志,如《衢州市交通志》《衢州市土地志》《衢州風俗志》《衢州水利志》等,主要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衢州的發展演變,于明清衢城的復原鮮有幫助。

靖康之變,趙氏偏安東南,孔子后裔隨高宗南渡,賜居衢州,并仿山東曲阜孔廟規制重建孔氏南宗家廟,衢州遂成為南孔圣地,史稱“東南闕里”?,F存明《三衢孔氏家廟》、清《孔氏家廟志》、1943年和2018年編纂的《孔氏南宗志》[8]等也是對衢州歷史情況的補充。

研究類的古籍中,詳細記載衢州城的主要是《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三)》[7]4307-4308和《古今圖書集成》。研究類的近現代著作中,介紹類如《中國古城墻(第二卷)》[9]《浙江古建筑地圖》[10]等,專題類如《巍巍千年—衢州城墻》[11]《千年風華—衢州古代史》[12]《崢嶸鼓角—衢州戰事》[13]等,提要類如《衢州古代著述考》[14],收錄與衢州相關的或衢州籍人士撰寫的各類篇目,并對其進行介紹和品評。以上研究著作多是大事記、梳理建置和整理材料,不關注地名遺痕和城市格局變化,均無復原衢州城的意圖和成果。

3 圖像材料

對于古代城市的復原研究,地圖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最終成果的載體。筆者能夠獲取的地圖資料大多為方志所附示意圖,以及20世紀60年代衛星影像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老師提供。和最新衛星影像⑧20世紀60年代的衛片較為模糊,復原時需要參考最新高清衛片。(以下簡稱“衛片”)。

從20世紀60年代的衛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東北段城墻、整條護城河、城內一小段河流以及城內主要街道。地標性的府山(衢州府治所在地)和孔廟可以大致辨識,由泮池可以確定縣學的位置,由城墻和主要街道的相交可以確定城門的位置⑨除通仙門在衛片上無跡可尋外,其余5座城門均可找到遺痕。,由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可以確定鐘樓的位置。其中,西南隅的城內水系今已填為道路,但走向仍清晰可辨,且名為“天官橋(路)”,應當視作曾經是水系的證據之一。年代較晚的城市布局總要受到前期城市布局的束縛和影響,尤其是城墻、護城河、城門、街道、衙署、祠廟等重要的公共建筑設施,古今變化往往是不大的。因此,整個衢州府的格局可以基本復原,進一步再以這些遺跡的位置來推測其他建筑、街道、坊巷的位置(圖2)。

圖2 初步復原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4 康熙本復原成果

4.1 城墻

衢州現存11段城墻,總長度約1 700 m[9]198。由志書及圖經可知,東門為迎和門⑩東門現存地名“迎和中路”“迎和東路”。,北門為拱辰門?北門現存地名“拱辰弄”。,大西門為朝京門,小西門為通廣門,大南門為光遠門,小南門為通仙門。

大西門于1998年在城臺之上復建城樓,城門前辟為廣場,城門內水亭街已于2016年正式開街,是市政府傾力打造的5A級景區主景點(圖3)。小西門殘留左右若干米的城墻,門洞已不存,城上不可登臨(圖4)。大南門城墻保存完好,包括雉堞、排水設施、馬道等,于2001年大修,增添游客登臨路線及設施;木質城門和城樓現已不存,但相關痕跡清晰可辨;甕城保存了東邊半截,城內是一個小型廣場,鵝卵石鋪地,城上均可登臨(圖5)。小南門已無跡可尋。東門已廢棄,衢州大部分本地人不知道其存在。筆者循著“東門街”“迎和中路”“迎和東路”的線索找到了被垃圾包圍的東門殘跡,登臨其上,草木茂盛(圖6)。門洞雖被封堵,但保存還算完好,門內固定門閂的伏兔還在。相比于西門和南門之外仍是鬧市區,東門外已然城郊。

圖3 大西門城墻及復原城樓 (來源:作者自攝)

圖4 小西門殘存城墻(來源:作者自攝)

圖5 大南門城墻及東邊甕城 (來源:作者自攝)

圖6 東門殘存城墻 (來源:作者自攝)

衢州城墻并非規整方形,而是東西長、南北短的不規則形狀。門開6座,在西面開設的2座城門正對西溪(今衢江),以水運為主;南面開設的光遠門(今禮賢門)通向江山?舊稱禮賢縣。-福建與江西、衢南-麗水方向;南面通仙門附近有水門,與魁星閘相連。民國時期出于交通的需要,在城墻西北角新開了西安門,用以連接城內道路與北邊浮橋;又在大南門與小南門之間新開城門,便于直通城南郊外。

甕城由伯顏忽都初建,分別設在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北門之外,西門因為臨江而未建。東門甕城門洞向南;小南門甕城門洞原本向南,后改為向西,民國時期又改為向南;大南門甕城門洞設在西南方向,與南門城門不在一條直線上;北門甕城門洞則中規中矩,在北門城門正對面[11]60-61(圖7)。

圖7 甕城位置(來源:(明)林應翔修,葉秉敬纂,明天啟二年刊本;(民國)鄭永禧纂修,民國二十六年)

4.2 街巷

衢州城街巷的命名主要有4種方式:①以重要建筑物命名,如道觀巷、縣西街、天寧巷、大鹽倉巷等;②以河流命名,如下街(位于西溪下游);③以大族所屬地段命名,如姚公巷、繆家巷、楊家巷、陸家巷等;④以功能或特色命名,如打鐵巷、磁器巷、醋坊巷等。(康熙)《衢州府志》?(清)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記載主干道有5條(表2)。

表2 (康熙)《衢州府志》記載的主干道

其中縣西街、水亭街、下街均原名保存至今,長街即今蛟池街?民國本稱東長街、西長街,“西長街:招賢坊東抵棋盤街口中有四眼井蛟池塘西街衣錦坊坊門街?!苯Y合地圖可知,長街即今蛟池街。,南市街即今南街?民國本載:“南市街—十字街向西為正德坊西抵舊道署前市南即屬南隅界?!苯Y合地圖可知,南市街即今南街(道前街+南街+新橋街)。(康熙)《衢州府志》?(清)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記載的巷子共有78條(表3)。

表3 (康熙)《衢州府志》記載的巷子

表3(續)

表3(續)

其中至今尚存的有天王巷(今天皇巷)、新驛巷、皂木巷、楊家巷、天寧巷、化龍巷、道觀巷(今道貫巷)、寧巷(今谷寧巷)、陸家巷、桐樹巷(今童家巷)、大石獅巷(今獅子巷)、小石獅巷(今小獅子巷)、柴家巷、明街巷、醋坊巷、羅漢巷(今羅漢井巷)等。部分巷名轉移到住宅小區,如梧桐巷小區。結合地圖可復原當時城市部分格局。這些巷名表露了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肌理,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城市生活與當時的文化氛圍,是城市歷史景觀溫暖深情的組成部分。

4.3 坊

北宋之前,中國主要的城市和鄉村都以里坊作為基層行政管理單位[15]。唐宋城市變革,商品經濟的發展摧毀了里坊制格局,街巷代替里坊,封閉型城市變為敞開型城市。盡管坊墻不存,各地方志依舊詳細記載了每個坊名,此時的“坊”不同于封建堡壘式的坊,而是“坊巷”之意。所謂“坊巷”制,是以坊為名,按街巷分地段而規劃的聚居制度??缃纸ㄓ小胺槐怼?,“坊表”上書寫坊名。表上的坊名,即指兩表所截取的那段街巷名稱,其長度基本上相當于原坊界地段長度[16]。換言之,此時“坊”不過是遺留的傳統名詞,“巷”才是現實存在。

列舉宋元明3個城市案例,平江城(今蘇州)的“坊”立在街巷之口(圖8),奉元城(今西安)的“坊”與街同列(圖9),常熟縣城的“坊”與巷同列(圖10),可見坊即街巷。

圖8 宋平江城坊表圖(來源:作者拍攝于蘇州文廟)

圖9 元奉元城圖(來源:(元)李好文《長安志圖》,清經訓堂叢書本)

圖10 常熟縣境舊圖(來源:(明)楊子器(弘治)《常熟縣志》,清抄本)

衢州城內立著2塊牌坊(衣錦坊和百歲坊?“百歲坊”一名未見記載,當是新名。),應是坊表遺痕(圖11、圖12)。

圖11 衣錦坊牌坊 (來源:作者自攝)

圖12 百歲坊牌坊(來源:作者自攝)

(康熙)《衢州府志》記載:“南市街即正德坊東抵開明坊西抵崇賢坊,縣西街即崇義坊南抵武鎮坊,水亭街在朝京門內一直東抵崇善坊,長街即狀元招賢二坊西抵通寶門,下街即厚俗坊北抵崇義坊南抵仁德坊?!贝颂幹饕值谰苑粊矶x位置,“坊”與“街”似乎能畫上等號。然嘉慶本記載:“城內有隅郭內有坊直曰街曲曰巷”“今逐段編次以隅統坊以街統巷庶可據籍而稽焉”,此處的“坊”又與“隅”同性質,是一個區塊的概念。

通過對比志書與衛片,以及對比各個版本的志書,筆者認為坊有雙重含義,既指舊時對應的里坊區域,又指坊外或坊內的某條(或某對?即一橫一直。)街巷。

此后的嘉慶本和民國本,對康熙本所載各坊均有較為詳細的考察和解釋(表4),制錦坊的坊名應該發生了變化,因無跡可尋,遂不予復原。若干新增坊名在康熙本無載者,不予復原。

表4 志書記載的各坊信息

表4(續)

4.4 建筑

4.4.1 孔廟

目前學界已有的關于衢州孔廟的研究,大多將城南孔廟和崇文坊孔廟視為前后2個階段[54]如:①李小寧.孔氏南宗家廟廟制探析[J].東南文化,2002(1):48-52;②何媛.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言及遷建崇文坊時僅以“未留下任何資料”一筆帶過,實際上崇文坊恰在城南,二者代表的是同一個時期。

正德十五年(1520年),“舊廟傾圮,博士承美以廟基淺狹請于巡按御史唐鳳儀乞奏遷西安儒學舊址”,今孔廟是也(圖13)。各階段孔廟地址見表5。

圖13 新橋街孔廟平面示意圖 (來源:作者自繪)

表5 各階段孔廟地址

此后孔廟屢加修葺拓建。清順治六年(1649年)孔貞銳重修孔氏南宗家廟并捐俸置祭田[17]28[55](清)孔貞銳:《恭修祖廟并設祭田碑記》,轉引自文獻[17]。。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亂”后,孔衍楨和楊道泰重建大成殿、廊廡及儀門等[17]28[56](清)李之芳:《重修孔氏家廟記》,轉引自文獻[17]。。道光元年(1821年)周鎬和譚瑞東重修孔廟,將大成殿后的思魯閣移建至西北隅;大成殿北移;崇圣、報功諸祠皆修飾一新,規模擴大,內外俱全[17]28[57](清)承瀛:《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廟記》、(清)譚瑞東:《道光重修衢郡至圣家廟碑記》、(清)杜:《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廟記》,轉引自文獻[17]。。光緒八年(1882年)桑樹勛重修[17]29[58](清)桑樹勛:《重修衢郡至圣家廟及建復祠署碑記》,轉引自文獻[17]。。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洪思亮、世善重修[17]29[59](清)世善:《重修孔氏家廟碑記》,轉引自文獻[17]。。

孔氏南宗家廟是衢州城的重要資源,目前因為位置原因尚未納入政府主推的旅游路線(水亭門街區),是一大遺憾。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形成系統的城市歷史景觀理念,沒有通盤考量城市的整體性和歷史性。

4.4.2 其他建筑

其他建筑包括鐘樓、清獻祠、鼓樓、郡治(府治)、城隍廟、府學、縣學、塔、天寧寺9種。

(1)鐘樓?!埃ǔ绲澑荆┤f歷辛丑年知府張堯文知縣林云建;(舊志)在縣東北二百步規制與鼓樓[60]康熙本中無載。略同而砌厚石為基;國朝康熙七年戊申七月樓被旋風損壞乾隆十七年邑侯高公容重修”[61](清)姚寶:(嘉慶)《西安縣志》,民國六年重刊本?!扒∪吣暌睾盍_公見龍重建”[62]嘉慶本縣志卷八“坊巷”。。鐘樓位于城區東北隅,今在市人民醫院隔壁,原本樓上的鐘重1 500余kg,民國三十一年被日軍劫走。如今鐘樓的木質部分重建,可登臨,地圖尚存“鐘樓底”一街名(圖14)。

圖14 重建后的鐘樓(來源:作者自攝)

(2)清獻祠?!凹尉讣鬃忧锸剜嵐d作清獻祠于城南,郡守廖公改至浮石門內以劉羽泉祠為清獻祠而羽泉祠移于城南清獻舊址”[63]天啟本府志卷六“禮典”?!埃▋烧惴雷o錄)宋參知政事清獻趙公祠在拱辰門內鐘樓西”[64](清)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明天啟本府志刊于天啟二年(1622年),晚于嘉靖甲子(1564年),但此時的清獻公祠已經被府志附圖繪制在北隅(即拱辰門內鐘樓西),由此推測郡守廖公將羽泉祠和清獻祠互換的時間早于天啟二年,原城南舊址已無跡可尋。如今名為“趙祠”,免費向公眾開放,與重建的鐘樓相鄰。

(3)鼓樓?!叭f歷辛丑年知府張堯文知縣林云與鐘樓同時并建;康熙丁卯年毀于火;丁丑郡守張公重建,浹月成之;嘉慶十一年郡守那公因傾圮重建”[65](清)姚寶:(嘉慶)《西安縣志》,民國六年重刊本。??滴醣驹虻穆淇顣r間為康熙庚寅(1710年),可能此時鼓樓已經坍圮,遂不記。由于康熙本未記載鼓樓,筆者亦不予復原。但如今地圖尚存“鼓樓街”一名。

(4)郡治(府治)。歷代都有修建,直到宣德年間“始極宏麗”[66]天啟本府志卷七“建置”?!叭f歷辛丑守張公堯建鼓樓于府治東,鐘樓于府治北”[67]天啟本府志卷七“建置”。,此后不再加建。原所在地府山今辟為公園,治所已不存(圖15)。

(5)城隍廟?!霸诟厦娉亲敺逯子蓮R原在醋坊巷縣城隍廟址宋紹興間移建州城隍廟于龜峰縣廟遂廢”[68](清)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南宋紹興初年,縣城隍廟位于醋坊巷。紹興年間,在衢州府衙南面、龜峰山上新建了府城隍廟,原縣城隍廟則被廢棄。民國初年,衢州府城隍廟的寢殿被改為了學生宿舍,縣城隍廟則于民國九年被重修。今天的縣城隍廟已改建為購物中心。

(6)府學。志書記其位置僅有一句“在郡治西”。最早建于宋代,歷代均有增修,原朝向不明,但萬歷三十四年郡丞朱朝望改為南向。

(7)縣學?!埃饕唤y志)在縣治東,舊在府城外元毀本朝洪武二年[69]疑是“三年”訛誤。遷建于此;(康熙縣志)在縣治西北舊志西安學舊在禮賢門外嘉慶鄉衣錦坊毀于兵明洪武三年知縣何忠徙于城北(通志作城東)廢斗室法院為之今孔氏家廟是也”[70](清)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h學于洪武三年(1370年)遷到今孔氏家廟所在地,之后屢次搬遷,萬歷十七年知縣許國誠鑿泮池后不再變動,因此可以通過泮池遺跡來確定縣學位置。

(8)塔。城的西北角靠近城墻處一直有塔,天啟本無名,康熙本稱“鐵塔”,嘉慶本“鐵塔”與“天王塔”并存,位置不同。由此可知,今“天王塔”(復建)為康熙之后新建之物,與早期無名塔無關,而早期無名塔位置不知,遂不做復原。

(9)天寧寺。今存??滴醣倦m未記載該寺,但有“天寧巷”,應當有已“天寧寺”,遂復原。

以上建筑對明清衢州城的逐步復原提供了原點。這些建筑幾乎全部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只能依靠重建來復原。此時的遺產保護已不能從傳統的本體保護角度來看,而是理解為保護城市格局,保護重要的歷史信息—這也是城市歷史景觀的重要觀點。

結合城墻、街巷、坊和建筑,筆者根據康熙本復原衢州城圖16所示。

圖16 康熙本衢城復原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其一,光遠門、通仙門、迎和門和拱辰門都是有甕城的,朝京門和通廣門因為臨西溪而不建甕城,圖中甕城只作凸出顯示,未按比例繪制,甕城門洞方向參考上文;其二,府志未記載橋的名字,僅在描述街巷時提及“酒務橋”,為鐘樓東側之橋;其三,總督署、保和樓、樂豐倉、察院、預備倉(約略今鹿鳴小學位置)已無遺痕,文字記載模糊,難以確定具體位置,遂未復原[71]實際上“府學”的位置亦模糊,但考慮其重要性及歷代傳承性,仍予以模糊復原。。其余重要建筑均復原至具體街巷和位置,但僅為示意,方框大小不代表建筑本身占地面積,也不代表建筑單體的數量。此外,康熙本記載的街坊巷,能夠通過地名遺存、重要建筑、衛星地圖、其他志書進行復原的,全都按原名復原了,沒有復原依據、名稱變動沒有依據或沒有記載的街坊巷均未復原[72]若干小巷在衛星地圖已不存,但根據房屋走向或其他小巷的位置可以推測者,均已復原。。

5 天啟本復原圖成果

5.1 城墻

對比志書附圖,天啟本的小南門西側城墻仍是大致平直的直線,但在康熙本及其后版本中,小南門與大南門之間多了一個“Z”形的大折角??脊虐l掘也曾發現大南門甕城東城墻南端仍向南延伸,突出甕城之外,可能是“Z”形折角遺存[11]60-61(圖17)。

圖17 南門城墻變化

5.2 街巷坊市

天啟本的城池圖為上南下北,與其后一個版本的康熙本相比:其一,增添“市”條目,即南市(在西安縣前一直大街)、獅橋市(在府學前一直大街)和長街市(在狀元坊左);其二,個別街巷的名字有出入,疑是康熙本訛誤,如(天啟本)小周家巷為(康熙本)小府家巷、(天啟本)護領巷為(康熙本)護飲巷、(天啟本)董青巷為(康熙本)董壽巷;其三,天啟本之“坊”歸入“牌坊”,不像康熙本與隅街巷同列。天啟本“牌坊”篇中的坊名有兩類:一類是為紀念某人而立的牌坊;另一類是用以地域劃分的“坊”。前者寫明為誰而立,后者注釋所在區位,兩類混雜在一起。經過筆者辨析,作為地域劃分的“坊”與康熙本基本一致,僅(天啟本)先義坊為(康熙本)光義坊、(天啟本)里仁坊為(康熙本)仁里坊,以及天啟本無“狀元坊”[73]雖未列“狀元坊”,但有“狀元鋪”,且位于“狀元坊東”,疑是列舉坊名時遺漏。。

5.3 建筑

天啟本主要建筑有縣學、府學、縣治、府治、鐘樓、鼓樓、預備倉、廣盈倉、布政司、察院、城隍廟、寶坊塔等,在天啟至康熙這段時間內,主要建筑位置大致不變,只是略有增修。各建筑在天啟本與康熙本中的具體位置見表6。其中位置沒有變動的有縣學、府學、縣治、府治、鐘樓、城隍廟、廣盈倉、預備倉,新增記載有鼓樓、布政司、察院,未載寶坊塔,天寧寺雖未被天啟本記載,但既有“天寧巷”,應當已有天寧寺,遂予以復原。

表6 各建筑在天啟本與康熙本中的具體位置

結合城墻、街巷坊市和建筑,筆者根據天啟本復原衢州城圖18所示。

6 古為今用

現代城市文明是城市歷史根脈的延續與創新,其健康發展需要實現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傳承與和諧。筆者以衢州城為案例,探究明清時期城市格局,協助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進入城市規劃系統,可為衢州更好地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提供建議與材料支持。

目前,衢州城截至康熙本的重要遺產,除城墻與新橋街孔廟之外,幾乎不存(包括但不限于鼓樓、清獻祠、城隍廟、各級治所、各級學府與傳統民居),遺產的本體保護為時已晚,但這些遺產卻以“信息”的形式長久留在城市記憶中(如鼓樓—鼓樓街、府治—府山公園、道署—道前街、縣學—縣西街等)。保護遺產不僅是保護遺產本體,也是保護遺產蘊含的歷史信息、格局信息、人文信息。而對于衢州城這個“八成新”的城市,后者才是保護工作的重點。

2022年,衢州市資源規劃局發布《衢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2020—2035)公示》[18],提出歷史城區展示結構為“一環、四軸、四片、雙網、多點”(圖19):“一環”指古城城墻遺址展示環;“四軸”指古城格局展示軸線;“四片”指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展示區、北門街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展示區、孔廟—府山歷史文化展示區、坊門街歷史文化展示區;“雙網多點”指古城內的古水網、古路網,以及多個歷史文化展示節點。

圖19 衢州市歷史城區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規劃圖(來源:文獻[18])

第一,衢州城尚存11段城墻,步行可達或可觀賞的長度僅幾百米,城門僅大南門(光遠門)原址保存較好、水亭門(朝京門)重建城樓,較難形成“古城城墻遺址展示環”。第二,2條橫向展示軸線的終點都是東門,此地已荒廢多年,填滿垃圾,門外是郊區軍用機場,且東門西邊廣大地區也缺少游覽價值,該軸線有待斟酌。第三,文化展示區理論上規劃了4片,實際上作為衢州旅游IP重點打造的只有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展示區(水亭門街區)。起點是原址重建的城樓,大致覆蓋柴家巷、羅漢井巷(古羅漢巷)、皂木巷、天皇巷(古天王巷),終點是水亭街與縣西街交會的十字路口。這條街上酒吧扎堆,城樓表面投射各種燈光和畫面;由于水亭門外就是衢江(古西溪),水面上還設有表演場地與碼頭,正在建設游輪觀光線。而其他幾個展示區開發有限,宣傳較少,與水亭門街區毫無互動(圖20)。

水亭門街區與衢州本地人常去的步行街(即光遠門以里的南北向主街道、圖19所示坊門街歷史文化展示區)距離不遠,且光遠門遺址保存得非常完好,但二者的旅游路線并未連通;與東部全國唯二的孔氏家廟(位于孔廟—府山歷史文化展示區內)也是遙遙相望。水亭門面積小、長度短,像座孤島,這導致本可搭建遺產網絡、引流城市腹地的文化區,現在只是一條千篇一律的網紅小吃街。

本文打下了衢州城明清時期復原的基礎,可作為其在城市歷史景觀視野下重新規劃的契機,將遺產保護從保護實物擴展為保護信息,從保護游離的斑塊(如獨立的文化展示區)擴展為廊道式—“廊道”的特點是聯結兩個片區,同時其邊界往往是生物最為頻繁的交流地。

筆者以散布城中的眾多遺存遺跡與相應的歷史脈絡為線索,整體考量,疊加康熙本復原成果,將歷史城區的旅游規劃優化為“三橫三縱”9條路線(圖21)[74]本文遺址復原與圖19的“府學”“西安縣”位置有出入,本文復原的“協鎮府”為圖19“縣城隍廟”位置,“察院”為“鄉賢祠”位置,“預備倉”為“銅塔”位置。因未知圖19復原的基點和依據,故有待進一步核實與研究。,覆蓋現有遺產與古代遺跡信息,包括保存較好的南城門和西城門、城內點綴的坊牌、寺廟與衙署舊址、部分仿古民居(偏徽派),以及可供游客領略先賢智慧的孔廟,和生態環境極佳的公園等。如,從城門進,可從北邊離開老城區,繼續向北向西探索衢州城現代發展的成果(西區是衢州近年大力發展的地區)。城墻展示區則由完整的環狀改為沿江的半包圍區域,該部分目前步道完善、路線通達、遺跡保存良好,配套的江景、步行街也較為成熟,高效引導游客感受古城原貌,集中輸出衢州城的旅游形象。

圖21 衢州市歷史城區旅游規劃建議(來源:作者自繪)

而所謂“廊道”則指多樣化的生活體驗,包括沿途可視的居民生活,附著在遺跡載體上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道情”“三頭一掌”“婺劇”“趙清獻祭祀”等)—對于古跡遺存“有但不多”的現代城市,虛實結合的文化體驗才是游覽重點。

7 結論

經復原,天啟本與康熙本差別不大,2個時期的衢州城都兼具縣治和府治所在,這2套不同的系統也表現在城市布局上(圖22):縣治、縣學及縣城隍廟都位于城市西半部分,融入市區街巷;而府治、府學、察院、布政司及府城隍廟則位于城市東南高地之上,遠離居住區,樹木蔥蘢掩映,體現權威和等級。因為西部偏北是菱塘、偏南是高地,均不適于居住,因此無論是遺留的巷名還是坊的數量,都是城市東部多于西部。

圖22 縣府系統分布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衢州城共時性遺存遍布整個城市,歷時性格局較為清晰可見,是良好的城市歷史景觀保護與實踐的案例。筆者以復原成果為基礎,結合最新旅游規劃提出“三橫三縱”“半包圍城墻”的文化體驗路線,優化原有展示方式,強化城市遺產及其信息的傳承,期待最終實現遺產保護與城市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保障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

猜你喜歡
衢州復原康熙
溫陳華:唐宋甲胄復原第一人
淺談曜變建盞的復原工藝
毓慶宮惇本殿明間原狀陳列的復原
衢州爛柯山
康熙:陽剛雄健
中華詩詞(2019年4期)2019-10-08
鐵拳剿劣 亮劍斬污 衢州環保堅決打好護水保衛戰
衢州治超亮劍
衢州某大橋V型剛構掛孔研究
康熙下象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