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藝術研究七十年(1949—2019)綜述

2024-01-16 07:55許大海
民族藝術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陶藝陶瓷藝術

遠 宏,許大海

陶瓷作為中華優秀物質文化基因,歷來被學術界廣泛關注。以往陶瓷研究大體沿歷史發展、陶瓷本體、陶瓷文化、經濟要素等主題展開,具體表現:一是歷史發展(以時間維度),包括陶瓷發展、歷史演變、陶瓷考古與斷代、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等;二是陶瓷本體,包括陶瓷工藝學、材料學、工程學、釉色、裝飾、造型、窯口、民間陶瓷等內容;三是陶瓷文化,涉及陶瓷美學、陶瓷社會學、陶瓷倫理學、陶瓷地理學、陶瓷文化產業等相關內容;四是陶瓷經濟,涉及陶瓷經濟價值、市場、管理、銷售等生產經營活動。上述內容都有很多原創性著述,七十年陶瓷藝術研究展現出勃勃生機。

一、陶瓷藝術研究的主題及數據分析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1949—2019)陶瓷藝術研究線索和主題

1.陶瓷藝術通史研究

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從20世紀60年代初,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編撰《中國的瓷器》到1982年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問世,基本框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陶瓷發展歷史以年代為軸線,以朝代更迭為坐標的研究線索。迄今為止,《中國陶瓷史》仍是關于中國古代陶瓷史的重要著作。20世紀80年代后,葉喆民的《中國陶瓷史綱要》①葉喆民.中國陶瓷史綱要[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9.、馮先銘的《中國陶瓷史》②馮先銘.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李知宴的《中國陶瓷簡史》③李知宴.中國陶瓷簡史[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都是通貫全史的研究專著,豐富了陶瓷通史研究內涵,為20世紀80年代之后陶瓷史研究向文化學、科技史視角拓展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后,陶瓷史研究除延續之前的研究思路外,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介入使陶瓷史研究更趨多元化。

2.陶瓷斷代、專題史和地方名瓷研究

20世紀50年代起形成了以陳萬里、朱伯謙、童書業、孫瀛洲、葉喆民、李知宴、馮先銘、耿寶昌、鄧白、傅振倫等學者為代表地對歷代名窯、古陶瓷斷代及地方陶瓷歷史的系統研究。他們從歷史、考古、文獻、科學實驗等不同角度廣泛探討陶瓷發展的相關情況,形成那個時代的研究主體。20世紀50年代初,陳萬里的《汝窯的我見》《邢越二窯及定窯》①陳萬里.汝窯的我見[J].文物參考資料,1952(2):46-53.陳萬里.邢越二窯及定窯[J].文物參考資料,1953(9):91-106.;童書業的《廣東窯的瓷器》②童書業.廣東窯的瓷器[J].山東大學學報,1955(2):109-119.,孫瀛洲的《談哥汝二窯》③孫瀛洲.談哥汝二窯[J].故宮博物院院刊,1958(1):4.,王家廣的《耀州瓷、窯分析研究》④王家光.耀州瓷、窯分析研究[J].考古,1962(6):312-317.,李文信的《遼瓷簡述》⑤李文信.遼瓷簡述[J].文物參考資料,1958(2):10-22.等對名窯的詳細研究,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陳萬里《中國青瓷史略》以及由三聯出版社出版的《景德鎮陶瓷史稿》兩部專著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專題陶瓷史、地方陶瓷史的研究先河。20世紀80年代后,斷代史、地方史研究勃發出新生機,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⑥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劉蘭華《清代陶瓷》⑦劉蘭華.清代陶瓷[M].北京:北方文物出版社,1988.、劉濤《宋遼金紀年瓷器》⑧劉濤.宋遼金紀年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王光堯《明代宮廷陶瓷史》⑨王光堯.明代宮廷陶瓷史[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0.等對陶瓷史斷代史的研究成果開始大量出現。地方陶瓷史如《湖南陶瓷》《龍泉青瓷研究》《河南陶瓷史》《江西陶瓷史》《嶺南陶瓷史》《明代磁州窯瓷器》等成果大量涌現。此外,耿寶昌主編的《名窯名瓷名家鑒賞》⑩耿寶昌.名窯名瓷名家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遠宏主編的《中國窯口系列叢書》?遠宏.中國窯口系列叢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8.相繼出版,表明了陶瓷史研究方法、手段、內涵等的不斷創新,研究內容日益多元化,向多層次、多方位深度和廣度發展,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線索。

3.陶瓷藝術考古研究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以陳萬里、周仁、馮先銘、葉喆民、李輝柄、宋伯胤、周世榮等老一輩學者為代表,在河北、河南、福建、江西、浙江、廣東、湖南、四川等地的古窯址廣泛考察,在窯口和窯址田野調查上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形成了陳萬里《禹州之行》《故宮博物院十年來對古窯址的調查》?陳萬里.禹州之行[J].文物參考資料,1951(2):53-56.陳萬里,馮先銘.故宮博物院十年來對古窯址的調查[J].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6):104-130.、馮先銘《河南省臨汝縣宋代汝窯遺址調查》?馮先銘.河南省臨汝縣宋代汝窯遺址調查[J].文物,1964(8):15-26.、葉喆民《河南省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葉喆民.河南省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J].文物,1964(8):27-36.、周仁等《張家坡西周居住遺址陶瓷碎片的研究》《關于傳世“宋哥窯”燒造地點的初步研究》?周仁等.張家坡西周居住遺址陶瓷碎片的研究[J].考古,1960(9)48-52.周仁等.關于傳世“宋哥窯”燒造地點的初步研究[J].文物,1964(6):8-13.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古瓷窯址的田野調查與發掘,運用科學實驗研究等手段,探索各窯燒造瓷器的特征,判斷瓷器年代、產地、遺址等相關內容,為陶瓷藝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并長期影響著中國古陶瓷藝術研究發展方向。

至今,中國陶瓷藝術研究對歷代窯址考古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研究體系,包括對汝窯、鈞窯、邢窯、建窯、龍泉窯、德化窯、宜興窯、景德鎮御窯、磁州窯、石灣窯、銅川窯、吉州窯、扒村窯等一大批考古研究成果陸續出版。

21世紀以來,國內博物館、專業考古機構、高等院校陸續進行了大量窯址考古研究,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了《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系列叢書?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他們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量考古資料為依據,結合文獻資料的相互印證,重點研究陶瓷的時代、窯口和藝術特征,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此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黃冶窯》、淮南市博物館《壽州窯》、長沙窯編輯委員會《長沙窯》、陜西考古所《唐代黃堡窯址》等一系列成果的推出,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陶瓷藝術考古成果,為陶瓷藝術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4.陶瓷工藝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工藝中非常重視陶瓷技術、工藝、材料、工程創新研究和教學工作,包括傳統藝術瓷、日用、建筑陶瓷所涉及的原料、燒制、釉料、成型技術,同時也有新型陶瓷、特種陶瓷、工業陶瓷、精細陶瓷、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運用,這方面研究成果頗多。

除此之外,20世紀60年代以來,北京輕工業學院、湖南輕工業學校等國內高等院校出版的《陶瓷工藝學》,70年代末中央工藝美院陶瓷系、清華大學化工系、景德鎮陶瓷學院以油印形式也先后編撰《陶瓷工藝學》,90年代周玉的《陶瓷材料學》①周玉.陶瓷材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都對新中國陶瓷工藝、科學技術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積極推廣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后,新型陶瓷材料、陶瓷工程等創新高技術陶瓷生產技術、觀念被大量采用,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成為我國陶瓷研究的主體和重要方面,鑒于這方面的研究數量龐大,且主要涉及工藝學、材料學、工程學等理工科學知識,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5.陶瓷裝飾和造型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末,陶瓷裝飾主要集中在古代陶瓷裝飾圖案、釉色、彩繪技法等內容。主要成果有:龍宗鑫《簡述古代陶瓷圖案》②龍宗鑫.簡述古代陶瓷圖案[J].文物,1959(6):15-17.、黃美堯《花鳥畫在陶瓷裝飾上的幾個問題》③黃美堯.花鳥畫在陶瓷裝飾上的幾個問題[J].瓷器,1963(4):55-57.、富世?!短沾善饔陨喜世L方法》④富世海.陶瓷器釉上彩繪方法[J].瓷器,1966(1):33-34.、鄧白《略談我國古代陶瓷的裝飾藝術》⑤鄧白.略談我國古代陶瓷的裝飾藝術[J].硅酸鹽學報,1978(4):290-306.、梁之等《定窯的裝飾藝術》⑥梁之,張守智.定瓷的裝飾藝術[J].文物,1959(6):22-23.、王莉英《吉州窯的裝飾藝術》⑦王莉英.吉州窯的裝飾藝術[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4):17-21.、關寶琮《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⑧關寶琮.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M].沈陽:遼寧省硅酸鹽研究所,1979.(1979年遼寧省硅酸鹽研究所油印本)。陶慈在《文物》雜志上發表《陶瓷》⑨陶慈.陶瓷[J].文物,1979(11):88-89.一文,系統介紹了中國歷代經典陶瓷造型。20世紀80年代,楊永善《陶瓷造型基礎》⑩楊永善.陶瓷造型基礎[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0.、杜立鎖《陶瓷藝術的造型與花釉裝飾》?杜立鎖.陶瓷藝術的造型與花釉裝飾[J].裝飾,1988(2):45-46.、毛超群等《我國古代陶瓷器物實用造型研究》?毛超群,劉瑛,馬高驤.我國古代陶瓷器物實用造型研究[J].陶瓷研究,1987(1):43-49.對傳統陶瓷造型、釉色做了較為系統研究。進入21世紀后,陶瓷裝飾藝術研究出現了豐富變化,如從設計角度重新認識陶瓷裝飾,對中國歷代傳統陶瓷裝飾圖案,現代設計借鑒、應用及陶瓷裝飾美學等相關內容進行更廣泛的探索。

6.建國瓷和日用陶瓷的創作與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祝大年、梅健鷹、高莊、鄭可先生為代表的陶瓷工作者,以探索“建國瓷”生產為契機,積極探索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陶瓷生產,創造出這一時期日用陶瓷“建國瓷”“國宴瓷”“禮品瓷”“外銷瓷”等巔峰之作。梅健鷹先生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瓷器的設計者之一,發表了《青花瓷器設計》?梅健鷹.青花瓷器設計[J].裝飾,1959(4):13.一文,就建國瓷器的設計方案作出了具體說明。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級日用瓷“建國瓷”參與者的張守智在《裝飾》雜志發表《建國瓷的設計、試制與生產》?張守智.建國瓷的設計、試制與生產[J].裝飾,2016(10):50-57.,回顧了建國瓷的生產背景、參與人員、設計過程、生產標準、產品等,是對“建國瓷”研究的權威之作。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新技術、新觀念、新思想不斷融入,日用陶瓷呈現出生產多元化、精細化、高技術化的生產特征,同一時期新型陶瓷、特種陶瓷、工業陶瓷、精細陶瓷技術呈現日益繁榮景象。

總體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日用陶瓷技術的研究成果相對薄弱,主要包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陶瓷簡報》組織翻譯蘇聯陶瓷技術方面的論文,如《關于日用瓷燒成窯的改進》《用壓制法制造瓷器和精陶制品》等論文,以及國內研究人員對日用瓷生產燒制、原料成分分析等相關內容,如劉秉誠《日用陶瓷燒還原焰的問題》①劉秉誠.日用陶瓷燒還原焰的問題[J].瓷器,1965(4)22-25.、顏石麟《以“Vitreous”型的燒結坯料制造餐具》等。改革開放之后,日用陶瓷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日用陶瓷的研究廣泛分布在材料、工藝、坯釉、生產技術、設計理念、國內外發展趨勢、經營管理、傳統文化在日用陶瓷中的表現等相關內容。

7.民間陶瓷

民間陶瓷藝術一直活躍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朱培鈞發表《優秀的民間陶塑藝人——區乾同志》②朱培鈞.優秀的民間陶塑藝人——區乾同志[J].美術,1956(6):18-19.介紹廣東民間陶瓷藝人。20世紀80年代《裝飾》雜志以圖版形式發表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收藏的陜西、山西部分民間陶瓷作品。此外,楊永善發表《論民間陶瓷的屬性與特征》③楊永善.論民間陶瓷的屬性與特征[J].新美術,1988(4):27-32.,遠宏的《山東民間陶瓷藝術風格的變遷》④遠宏.山東民間陶瓷藝術風格的變遷[J].齊魯藝苑,1995(4):4.等成果都代表了這一時期的較高研究水平。20世紀90年代后,周國楨《中國民間陶藝與現代陶藝》⑤周國楨.中國民間陶藝與現代陶藝[J].陶瓷研究,1994(1):4.、邱耿鈺《地理、經濟、生活、生產方式——處于多層關系中的民間陶瓷研究》⑥邱耿鈺.地理、經濟、生活、生產方式——處于多層關系中的民間陶瓷研究[J].文藝研究,2002(6):119-129.等論著,從方法論、民俗學、地理學角度對民間陶瓷藝術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隨著非物質文化保護策略的實施,陶瓷界開始廣泛關注民間陶瓷這一課題,包括民間陶瓷藝人介紹、民間陶藝地域特點、特色等相關內容大量涌現。但整體來看,對于民間陶藝的研究缺乏系統性關照,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陶瓷藝術的發展并不相稱。

8.陶瓷圖錄

20世紀50年代初,陳萬里根據部分考古材料和自己的收藏先后編撰了具有研究性質的《陶枕》《陶俑》⑦陳萬里.陶枕[M].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4.陳萬里.陶俑[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二本圖冊,開啟了編撰陶瓷圖錄的嘗試。故宮博物院在陶瓷圖錄的研究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1962年故宮博物院精選了從三國到清代的100幅作品,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瓷選集》⑧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瓷選集1979[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是該時期的代表之作。20世紀80年代后,故宮博物院開始陸續編撰陶瓷圖錄,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⑨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陶瓷部分、《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1—2卷)》《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等系列瓷器圖錄。同時,地方博物館也加入進來,依托專業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陶瓷圖錄的圖書,如《上海博物館藏瓷選集1979》⑩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瓷選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器選》?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器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安徽省博物館藏瓷》等圖錄。20世紀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陶瓷(上)(中)(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陶瓷[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三冊,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15冊?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總編輯出版委員會.中國美術分類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精選出了九大博物館精品及其他各省市地方博物館的千余件館藏珍品,都是重要陶瓷圖錄的代表著錄。

9.現代陶藝創作與研究

20世紀80年代,祝大年在《裝飾》發表《談陶藝開發在“部分陶藝家邀請會”上的開幕詞》①祝大年.談陶藝開發在“部分陶藝家邀請會”上的開幕詞[J].裝飾,1985(4):11-14.,通過回顧工藝美術、現代設計及現代陶藝發展若干問題,提出開放中國現代陶藝的歷史必然性。同一時期楊大申也發表了《陶藝與生活·傳統與今天》,提出陶藝已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進入家庭,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普遍性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現代陶藝研究主要聚焦在創作體會、藝術風格等問題探討。陳淞賢《直取性情真——陶藝創作體會》②陳淞賢.直取性情真——陶藝創作體會[J].新美術,1986(3):50-51.、董建新《陶藝創作點滴》③董建新.陶藝創作點滴[J].裝飾,1987(3):29.、呂品昌《論陶瓷缺陷肌理的審美品質》④呂品昌.論陶瓷缺陷肌理的審美品質[J].景德鎮陶瓷學院學報,1988(1):11-14.、黃美堯《現代陶藝初探》⑤黃美堯.現代陶藝初探[J].陶瓷研究,1988(2):2-12.、陳淞賢《陶藝的當代風格》⑥陳淞賢.陶藝的當代風格[J].新美術,1989(2):4-5.、陳進?!短沾伤囆g形態的演變和塑造技藝》⑦陳進海.陶瓷藝術形態的演變和塑造技藝[J].裝飾,1989(1):39-40.等成果都屬于此類。21世紀后中國陶藝創作開始自我反思,杭間《語焉不詳的中國“現代陶藝”——9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現實和問題》⑧杭間.語焉不詳的中國“現代陶藝”——9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現實和問題[J].文藝研究,2003(01):111-123.、白明《關于中國現、當代陶藝的思考》⑨白明.關于中國現、當代陶藝的思考[J].文藝研究,2003(1):124-130.等研究成果,從當代藝術和文化關系等方面對現代陶藝創作進行反思。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當代陶藝創作話語體系不斷多元化,抽象主義、表現主義、超寫實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互相滲透,現代陶藝創作途徑更加多元化。

10.陶瓷藝術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陶瓷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推動了陶瓷教育研究的勃興。陶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回顧、陶瓷教育模式構建創新、陶瓷教育的發生、國外陶瓷教育評介、發展現狀及趨勢、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相關內容。祝大年在《陶瓷美術的創作質量問題》⑩祝大年.陶瓷美術的創作質量問題[J].美術,1956(3):24-26.中比較早地涉及陶瓷教育中的創作問題。此外,陳若菊《努力搞好藝術陶瓷教育開展藝術陶瓷創作》?陳若菊.努力搞好藝術陶瓷教育開展藝術陶瓷創作[J].裝飾,1986(4):14-15.,張德山《景德鎮陶瓷教育簡史》《景德鎮陶瓷教育現狀》?張德山.景德鎮陶瓷教育簡史[J].景德鎮陶瓷,1999(z1):68-70.張德山.景德鎮陶瓷教育現狀[J].景德鎮陶瓷,1999(4):56-57.,李正安《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發生探究》?李正安.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發生探究[J].裝飾,2005(3):68-69.等都在上述研究領域做出了代表性的成果。近些年隨著陶瓷專業紛紛落戶于全國大專院校,對陶瓷藝術教育的相關研究課題也日益廣泛。

11.著名窯口恢復、發展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歷史名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研究上,如越窯、汝窯、鈞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等歷史名窯的窯址考古,在前文中已經詳細論述。除陳萬里、馮先銘等較早涉及這一領域外,郭演儀等的《宋代汝、耀州窯青瓷的研究》?郭演儀,李國楨.宋代汝、耀州窯青瓷的研究[J].硅酸鹽學報,1984(2):226-235.、林士民等的《中國越窯瓷(上)、(下)》?林士民,林浩.中國越窯瓷(套裝共2冊)[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汝窯的新發現》?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汝窯的新發現[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苗錫錦等《中國鈞窯考》?苗錫錦,苗長強.中國鈞窯考[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等研究成果,均從窯址、釉料、坯體、燒制、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綜合研究。

此外,在名窯仿制恢復及技術、比較研究、裝飾紋樣、文化產業市場等方面也有展開深入研究。如裝飾紋樣方面,陳文增的《定窯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裝飾藝術研究》①陳文增.定窯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裝飾藝術研究[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比較研究方面,杭州歷史博物館編撰《翠色、琢玉、梅青:越窯、耀州窯、龍泉窯、青瓷文化對比研究》②杭州歷史博物館.翠色、琢玉、梅青:越窯、耀州窯、龍泉窯青瓷文化對比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仿制恢復及技術探討方面,鐘兆龍等《六朝越窯青瓷仿制成功》③鐘兆龍,錢正.六朝越窯青瓷仿制成功[J].浙江科技簡報,1984(1):19.;文化產業及市場方面,張祝平《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研究——以汝瓷為例》④張祝平.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研究——以汝瓷為例[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8(19-06):65-72.、吳洙霖《北宋汝瓷設計文化及當代汝瓷產業的發展研究》⑤吳洙霖.北宋汝瓷設計文化及當代汝瓷產業的發展研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7.、劉紅芳《基于文化旅游視角下的鈞瓷旅游發展研究——以許昌為例》⑥劉紅芳.基于文化旅游視角下的鈞瓷旅游發展研究——以許昌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8):24-27.;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面,王洪偉的《另一種鈞窯史鈞瓷技藝的手工藝人口述及地方性知識想象》⑦王洪偉.另一種鈞窯史·鈞瓷技藝的手工藝人口述及地方性知識想象[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等相關研究還有很多,此處不一一列舉。

12.古陶瓷文獻收集整理和研究

利用文獻進行陶瓷藝術研究很早就進入到歷史學者的研究視野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歷史學家童書業在《廣東窯的瓷器》⑧童書業.廣東窯的瓷器[J].山東大學學報,1955(2):109-119.一文中利用史書材料,廣泛研究廣東石灣、潮州窯及廣窯與宜興窯的關系等問題。20世紀60年代馮先銘的《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⑨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J].文物,1963(1):8-14.,20世紀80年代徐榮編著《中國陶瓷文獻指南》⑩徐榮.中國陶瓷文獻指南[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8.收錄了清初至1985年底發表的有關中國陶瓷大量文獻,葉文程的《文獻記載的中國外銷陶瓷》?葉文程.文獻記載的中國外銷陶瓷[J].河北陶瓷,1988(8),1989(3),1989(5):1-2,42-44,60-61.等專著都是利用文獻進行相關陶瓷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1992年傅振倫先生發表《中國古陶瓷文獻學》?傅振倫.中國古陶瓷文獻學[J].景德鎮陶瓷,1992(4):42-51.一文,詳細列出了陶瓷文獻的類目,并首先提出“中國古陶瓷文獻學”這一概念。此后關于陶瓷文獻的研究視野、成果日益豐富,楊靜榮《景德鎮陶歌及其歷史價值》?楊靜榮.《景德鎮陶歌》及其歷史價值[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1):33-35.、詹嘉《陶瓷文獻數據庫建設的質量控制》?詹嘉.陶瓷文獻數據庫建設的質量控制[J].江蘇陶瓷,2000(3):26-28.、杜文《金代耀州窯陶瓷文獻綜述》?杜文.金代耀州窯陶瓷文獻綜述[J].碑林集刊,2006:265-271.、鄭乃章等《1949~1966年景德鎮陶瓷科技文獻比較研究》?鄭乃章,楊敏,馬志偉,熊春華.1949~1966年景德鎮陶瓷科技文獻比較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2009.16-(03):36-39.、陳寧《試析中國古陶瓷文獻學的內容架構》?陳寧.試析中國古陶瓷文獻學的內容架構[J].景德鎮陶瓷,2010.20(3):3-4.、章宏偉《中國古陶瓷研究的成就與特色》?章宏偉.中國古陶瓷研究的成就與特色[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0(6):12-17.、馬志偉等《我國古陶瓷文獻著述內容特征及其原由探析》?馬志偉,陳雨前,邵校,唐敏.我國古陶瓷文獻著述內容特征及其原由探析[J].中國陶瓷,2011,47(12):41-42、劉曉玉《關于中國古陶瓷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探索》?劉曉玉.關于中國古陶瓷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探索[J].中華文化畫報,2011.等成果,分別從陶瓷文獻數據庫建設、運用、陶瓷文獻學理論構架等不同方面展開研究。

傅鎮倫先生提出“陶瓷文獻學”后,陶瓷文獻集釋、著作也日益增多。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上冊)》?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上冊)[M].北京:藝術家出版社,2000.總結了唐代至民國有關陶瓷的文獻,并對陶瓷資料進行歸類;熊廖、熊微的《中國陶瓷古籍集成》①熊廖,熊微.中國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上篇為古籍中的陶瓷史料,下篇為陶瓷古籍專著。梁憲華、翁連溪編著的《中國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②梁憲華,翁連溪.中國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廣泛收錄了地方志中與陶瓷相關的文獻。連冕編注《景德鎮陶錄圖說》、涂重陽注《飲流齋說瓷詳注》、陳雨前《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③陳雨前.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15.、葉喆民譯注的《飲流齋說瓷譯注》、景德鎮圖書館《景德鎮陶瓷古籍文獻精粹(影印本)》、陳寧《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④陳寧.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17.等分別從不同視角進行文獻研究,都代表了陶瓷文獻學的研究成就。

13.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和世界陶瓷研究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集中在外銷瓷的研究,夏鼐《作為古代中非交通關系證據的瓷器》⑤夏鼐.作為古代中非交通關系證據的瓷器[J].文物,1963(1):17-19.、陳萬里《再談明清兩代我國瓷器的輸出》⑥陳萬里.再談明清兩代我國瓷器的輸出[J].文物,1964(10):33-36.、韓槐準《談我國明清時代的外銷瓷器》⑦韓槐準.談我國明清時代的外銷瓷器[J].文物,1965(9):57-59等成果,從產地、裝飾、品種等角度涉及了這一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期后,徐本章等《略談德化窯的古外銷瓷器》⑧徐本章,蘇光耀,葉文程.略談德化窯的古外銷瓷器[J].考古,1979(02):149-154.、葉文程《晉江泉州古外銷陶瓷初探》⑨葉文程.晉江泉州古外銷陶瓷初探[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1):105-111.、馮先銘《中國古代外銷瓷的問題》⑩馮先銘.中國古代外銷瓷的問題[J].海交史研究,1980(1):14-21.、余家棟《江西歷史文物》?余家棟.江西歷史文物[J].文物,1981(4).、吳建雍《清代外銷瓷與早期中美貿易》?吳建雍.清代外銷瓷與早期中美貿易[J].北京社會科學,1987(1):88-91.、林文明《泉州陶瓷外銷問題的探討》?林文明.泉州陶瓷外銷問題的探討[J].海交史研究,1986(1):82-87.、馮小琦《明清外銷瓷中的“紋章瓷”》?馮小琦.明清外銷瓷中的“紋章瓷”[J].紫禁城,1991(1):10-12.、葉喆民《意大利所藏中國古陶瓷考察記略》?葉喆民.意大利所藏中國古陶瓷考察記略[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3):6-14.等研究,從外銷瓷入手,涉及交通、文化交流、貿易、技藝、造型裝飾等內容,逐步把外銷瓷研究引向更多元化的視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關于世界陶瓷的介紹主要是按照國別介紹國外陶瓷,如對蘇聯、東歐國家、日本、英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的陶瓷技術引進、日用陶瓷生產介紹、藝術陶瓷創作觀念等方面進行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陳進海的《世界陶瓷藝術史》?陳進海.世界陶瓷藝術史[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5.按照區域特征詳細探討了世界陶瓷藝術發展的概貌,至今仍是這個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二)陶瓷藝術研究的量化分析

從發表研究數量看(如圖1所示),以陶瓷、窯、窯址、陶瓷歷史、陶瓷科技(材料、涂層、金屬陶瓷等)、釉、陶瓷裝飾、外銷瓷、工藝學、陶瓷文化、民間陶瓷、陶瓷教育、創作等高頻關鍵詞進行交叉檢索,通過相關計算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1年)至60年代中期(1965年),陶瓷藝術研究相關論著從最初寥寥數篇到60年代中期之前的幾百篇,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至70年代中期為平臺期,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發表數量呈滯漲甚至略有下降趨勢。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世紀末(1976—1989年)進入穩步增長期,研究成果每年以百為數量單位增長。20世紀90年代之后步入快速增長期,進入21世紀,陶瓷藝術研究的相關成果增長更快(如圖1所示),到2014年左右達到峰值(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論文發表量),2014年之后一直穩定在較高的發表量。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陶瓷藝術研究數量主要集中在陶瓷科學技術、考古、裝飾、歷史發展、陶瓷文獻等方面的研究上,研究視角相對單一。70年代中期之后基本包含上述主題的各個方面研究成果。80年代之后隨著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尤其在進入21世紀后研究主題更加豐富,其研究數量增長迅猛。從研究數量上的變化不難看出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穩步推進,尤其是在新時代2012年之后,隨著經濟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陶瓷藝術的關注熱情與日俱增。

從研究主題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陶瓷考古是除陶瓷科技外較早開展的研究領域。此外,陶瓷歷史發展、窯址、建國瓷、外銷瓷、裝飾、造型也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研究的主題。改革開放之后,陶瓷藝術研究關注的領域日益多元化(見圖2),陶瓷文獻學研究厚積薄發。21世紀之后,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文化創意、設計學等學科介入,陶瓷藝術研究領域不斷引向交叉、互滲主題深入發展。研究方法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較為傳統單一的考古學、歷史學、材料工程學、科學實驗等方法,向藝術學、文獻學、生態學、人類學、地理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新興、交叉學科方向發展,陶瓷藝術研究內涵更加深入。

從出版物看,除出版社出版的專著類外,出版期刊類主要分為三大類(見圖3):一類是歷史、考古、文物類期刊,如《考古》《文物》(《文物參考資料》)及《故宮博物院院刊》《南方文物》《北方文物》《華夏考古》《歷史研究》以及各大學報、博物館院刊等刊物;一類是藝術綜合類期刊,如《美術》《裝飾》《美術觀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及《新美術》等。我國著名陶瓷藝術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大都在這類期刊上發表。一類是陶瓷科學技術類期刊:如《硅酸鹽學報》(曾用名《矽酸鹽》)、《陶瓷簡報》(曾用名《瓷器》,現名《中國陶瓷》)、《建筑材料工業》《真空電子技術》《無機材料學報》《物理通報》《化學世界》《壓電與聲光》《陶瓷學報》(《景德鎮陶瓷學院學報》)、《河北陶瓷》《江蘇陶瓷》《山東陶瓷》《佛山陶瓷》《陶瓷》《陶瓷工程》(《陶瓷科學與藝術》)、《鑄造機械》《現代技術陶瓷》及《中國陶瓷工業》等,還有一部分屬于各類工程、科技、材料等專業期刊。上述三類期刊,各有所長。陶瓷科學技術類期刊如《硅酸鹽學報》等,主要發表材料學、工藝學、新陶瓷技術、各類日用陶瓷研究等相關成果,側重于理工類應用型,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成果數量龐大。進入21世紀后,這一類期刊也刊發部分陶瓷藝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歷史、考古、文物類期刊,如《文物》《考古》等側重于陶瓷歷史、考古、窯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也非??捎^。藝術綜合類期刊,如《裝飾》《美術》等,主要側重于從藝術角度研究陶瓷裝飾、造型、藝術風格、技藝等內容。

圖3 1949-2019年陶瓷藝術研究文獻主要來源

二、陶瓷藝術研究的研究方法及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藝術研究視野、方法、手段和內涵不斷發展創新。20世紀80年代之前主要采用歷史學、考古學、科學實驗等傳統研究方法。進入21世紀以來,陶瓷藝術研究方法、手段、內涵日趨豐富,近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學、人類學等學科的介入,陶瓷藝術研究日趨向跨學科、多元化發展,主要表現如下。

(一)采用考古學方法的研究

以地層學、類型學等考古學原理為指引,通過對古窯址的田野調查、發掘和科學研究,探索陶瓷發展的科學規律。陳萬里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運用此方法完成了多個窯址的調查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是運用考古學的系列方法,在十余年間廣泛調查了全國各地古窯址,產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陸續完成唐代越窯、邢窯,宋代汝窯、官窯、鈞窯、宜興窯,明代景德鎮御窯廠等重要陶瓷遺址考古發掘,形成了多個研究熱點、主題和成果,為陶瓷史、陶瓷藝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時至今日,這一研究陶瓷藝術的方法仍然受到廣泛重視,并產生了陶瓷美術考古等分支,源源不斷地產生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二)采用歷史學方法研究

主要采用歷史學的理論、方法、評價等原理研究陶瓷歷史的生成、發展、演變、規律、類型。此類研究包括陶瓷發展的歷史過程和一般規律,涉及陶瓷通史、斷代史、地域史、專門史(陶瓷經濟史、科技史、文化史)、陶瓷史料、陶瓷考古、歷史文獻等相關內容的歷史研究。

(三)采用藝術學方法的研究

主要采用藝術學、工藝美術的學科視角和相關原理,從圖案裝飾、造型藝術、繪畫、陶瓷美學等藝術角度進行創作研究。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祝大年、梅健鷹、葉喆民、陳若菊等先生為代表都是采用這種視角進行陶瓷藝術研究和創作的。進入21世紀后,隨著設計學科的發展,陶瓷藝術的研究出現新趨向,研究方法與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聯系起來,使陶瓷藝術研究和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

(四)采用文獻學方法的研究

這類研究采用文獻分類、搜集、整理、判斷分析等文獻學的相關方法,其研究特點就是“盡量避免使用傳世的實物資料,而主要依據文獻資料來作考證?!贝祟愌芯糠椒ㄖ饕枚喾N文獻材料,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文獻資料,正如傅振倫先生在《中國古陶瓷文獻學(二)》中指出:從正史、正書、雜史、專史、地理、方志、類書、經書史料、詩文、名窯資料、格致之書、筆記雜說、金石、圖錄①傅振倫.中國古陶瓷文獻學[J].景德鎮陶瓷,1992(4):46-51.輯錄、收集,并運用相關成果展開陶瓷本體研究。

(五)采用科學實驗方法的研究

中國陶瓷發展在本質上一直與科學技術、科學認識相伴而生。但受種種條件所限,長期以來陶瓷生產更多是憑經驗完成的,這種狀況實際上也妨礙了我國近現代陶瓷生產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生產、研究的科技人員對日用陶瓷、工程陶瓷、特種陶瓷等新技術、新材料等科學技術領域進行廣泛研究,這一方法被廣泛運用到陶瓷工程、工藝、建筑工程、新材料、陶瓷考古等領域,使陶瓷研究更加科學客觀。

(六)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法的研究

2003年聯合國發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國內學術界興起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并滲透到陶瓷藝術研究的相關領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陶瓷技藝、生產、經濟、社會、經濟及民間陶瓷保護,此類研究的目的“不僅要關注其制作工藝、材料造型,關注它的核心技藝,同時要把它納入到社會文化系統中”②許大海.從表象到本義:“非物質文化”視角下民間手工藝文化價值探析[J].學術論壇,2010,33(10):158-161.進行整體、即時關懷和保護。

(七)采用人類學方法的研究

這類研究運用人類學的一般知識體系,把陶瓷歷史置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語境中,從人類起源、社會環境、民族的遷徙融合、市民社會、生產習慣、思想觀念等人類社會發展視角,探索陶瓷藝術發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突破以時間為線索考察陶瓷歷史發展的單一思維路徑。

(八)采用文化系統交叉法的研究

陶瓷發展、演變規律與整個人類文化發展諸要素密切相關,它包括環境、政治、經濟、宗教、藝術、哲學等文化要素,都與陶瓷的產生和發展存在各種聯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化學視野開始進入到陶瓷領域,主要是把陶瓷藝術放到大文化概念中研究,多是泛泛而談。進入21世紀后,隨著對陶瓷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構建陶瓷文化研究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近些年來出現了從傳播學、生態學、經濟學、文化交流、文化產業等不同視野的陶瓷藝術研究,不斷充實文化系統下陶瓷藝術的理論研究厚度。

(九)采用經濟學方法的研究

此類研究運用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和原理,研究我國陶瓷生產、經營和管理。包括陶瓷市場營銷、市場調研、市場需求、經營管理、市場定價、陶瓷外銷、國外陶瓷市場介紹、經營效益等相關內容。運用經濟學的相關視角,自20世紀60年代,主要研究計劃經濟體制下陶瓷生產、管理、經營狀況,70年代末期開始關注國外陶瓷市場,90年代之后開始系統運用經濟學的原理研究陶瓷。

(十)采用生態環境學方法的研究

陶瓷藝術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近些年隨著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重視,生態環境學作為整體觀念被引入到陶瓷藝術研究方法中來。關注陶瓷生產與生態承載能力、環境土壤污染、陶瓷生產與生態美學、生態責任下陶瓷生產可持續性等一系列問題。作為新的研究視角,這類研究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體看無論從研究廣度、深度,還是陶瓷生態學基礎理論的體系化、系統化建構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十一)采用比較學方法的研究

陶瓷比較方法是通過對生態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背景、生產工藝、藝術風格、裝飾、造型形式、地域差異、生產習俗、人文習性等要素的比較研究,探索隱藏于陶瓷發展表象下更為隱秘的本質特征。這一方法被廣泛運用在陶瓷歷史、考古及陶瓷技術等領域,如陶瓷歷史分期的比較研究,窯址的比較研究、藝術風格的比較、裝飾造型,中外陶瓷文化的比較研究等領域。

在浩如煙海的七十年陶瓷藝術研究中,除上述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外,近年為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也出現了從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地理學、思想史、技術史等更廣泛角度考察陶瓷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征,把陶瓷藝術研究引向更加多元、立體、深入的維度。

三、陶瓷藝術研究的研究趨勢、特征和展望

陶瓷藝術創新性研究受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經濟水平、考古發現、市場、時尚觀念、新材料、新技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從近幾年關注的研究對象、研究熱點、研究方法看,現代陶瓷的當代性研究,新創作理念的探索,陶瓷產業發展,新材料新技術運用,可持續綠色生態觀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新時代觀念,傳播學、倫理學、社會學、影視學、統計學等跨學科研究視角的介入,對國外陶瓷藝術發展的再認識等,都是陶瓷藝術研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

(一)借助新材料,陶瓷考古研究領域不斷拓寬

老一輩學者陳萬里、馮先銘、朱伯謙、童書業、耿寶昌、鄧白、傅振倫等在陶瓷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陳萬里運用考古資料研究陶瓷歷史、地方名窯,周仁則運用科學實驗的手段研究陶瓷藝術,童書業、傅振倫運用文獻研究陶瓷藝術,這些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藝術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量陶瓷遺址的考古發掘將出土陶瓷文物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為陶瓷發展史、陶瓷考古、歷代名窯、民間陶瓷、陶瓷文獻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契機。21世紀后新的研究理論和研究視角的采用,使陶瓷考古學取得更大發展并產生了一系列學術成果。如,越窯上林湖青瓷遺址的系列發掘,對宋代汝窯遺址、鈞窯考古發掘,不僅推動了陶瓷歷史發展研究,同時為歷史名瓷恢復和陶瓷藝術其他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陶瓷藝術研究視角、方法、手段日益多元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藝術研究逐步從歷史、考古、工藝技術、科學實驗論證等傳統方法向多元化視角拓展,如《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發展歷程的分析:從一體化到分化》①蔡孟.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歷程分析:從一體化到分化[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一文,從社會學角度探討了陶瓷生產集中一體化到分工化,著手研究新中國成立后陶瓷發展歷程;《生態文明視角下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②薛春梅.生態文明視角下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22):131-132.從生態文明視角切入,探索陶瓷文化產業等;《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研究——以汝瓷為例》③張祝平.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研究——以汝瓷為例[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8,19(6):65-72.探討了陶瓷文化產業及市場;《基于文化旅游視角下的鈞瓷旅游發展研究——以許昌為例》一文涉及陶瓷旅游經濟;還有從傳播學視角探索陶瓷文化產業的建立,如《文化傳播視域下黃河流域陶瓷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研究——以河南陶瓷文化產業發展為例》。這些研究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陶瓷藝術研究視角的不斷拓展,豐富了陶瓷發展研究內涵。此外,陶瓷藝術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日益豐富,從傳統的采用文獻檢索法、田野考古到新興的文化綜合分析、整合、邏輯歸納法梳理再到統計學SPSS統計法、實證研究、數字化等手段的運用,產生了不少優秀陶瓷藝術研究創新成果,也充分體現了研究手段的日趨豐富。

(三)多學科協同創新

陶瓷藝術研究完整的體系建立不能靠單一視角、學科獨立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陶瓷藝術研究視野呈現出多元發展態勢,傳統陶瓷藝術發展研究視角單一,難以全面揭示陶瓷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妨礙了全面、立體考察陶瓷藝術的整體風貌。因此,當代陶瓷藝術應該站在更高的層面,從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藝術學、傳播學、心理學、工程機械、材料學、社會學、倫理學、生態學、文化產業、文化遺產等不同學科視角進行跨學科、跨領域、交叉性研究,應打破不同學科的界限,從文獻梳理、知識體系、觀念介入等方面全方位、多層面、交叉性拓展陶瓷研究領域,多學科協同創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陶瓷藝術發展研究的必然選擇,也是今后學界不斷努力的方向。

(四)中外陶瓷藝術的比較研究

陶瓷藝術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研究應該具備國際化視野。對國外陶瓷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學界逐步開始對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芬蘭、意大利等國家的陶瓷藝術進行翻譯介紹和研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國外日用陶瓷、材料、生產工藝的引入和介紹,以及外國陶瓷史、外銷瓷的研究和國外陶瓷展覽會報道等相關內容??傮w來看,對國外陶瓷研究更多是知識性介紹,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手段和比較研究的視野。因此,建立中外陶瓷比較學視野和理論體系,把陶瓷藝術創作、研究方法放眼于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創作理念、生產工藝、材料、社會觀念、市場等要素下進行比較研究,使陶瓷藝術具備國際化視野,推動陶瓷藝術向更廣闊維度發展,是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趨勢。

結 語

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的陶瓷研究,具備內容的多樣性、觀念的深刻性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斷創新性。但也必須看到陶瓷藝術發展研究仍留下了很大學術空間,如:中國陶瓷藝術研究數據庫建設,既可以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瓷藝術發展,也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支持,但目前學術界此類研究欠缺;對歷史名窯恢復發展缺乏當代意識;在文化產業、文化創意多元視角下看待歷史名窯的現實存在也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從傳統陶瓷藝術研究看,研究跨學科、多元視角化趨勢有待強化;對日用陶瓷梳理研究缺少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階段、技術進步、人文觀念、產業布局、知識產權保護的系統研究;現代陶藝發展研究缺乏全球化、國際化視野。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突破的空間。

現代學科體系建立以來,雖然學界在陶瓷考古、古文獻整理、陶瓷史研究等領域開展攻關,但因傳統學術被分割在不同學科中,研究者慣于從自身學科特點出發,對陶瓷發展中所具有的豐富內容進行剪裁、切割、取舍,往往是見其一端而難睹全貌。一些宏觀、全面性的陶瓷藝術命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對陶瓷藝術發展的整體認識、了解也不夠深入,這是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來陶瓷藝術發展研究存在的最大障礙,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實現文獻與史實的結合,陶瓷研究與民俗學、技術史、思想史、人類學、經濟學、文化史、文化產業相關學科的融匯,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陶瓷藝術研究內容浩如煙海,呈現出勃勃生機。雖盡力管中窺豹,仍難免掛一漏萬。竭盡所能略述大端,也難覓其全。作為當代學者的一份歷史責任,筆者愿在陶瓷藝術研究的浩瀚海洋中拋磚引玉,提出一孔拙見,留待方家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陶藝陶瓷藝術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紙的藝術
“瘋狂”的陶藝
學陶藝
做陶藝
陶瓷藝術作品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