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基礎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2024-01-17 15:37何萍馮偉
科技風 2024年2期
關鍵詞:基礎化學教學改革互聯網+

何萍 馮偉

摘?要:隨著大數據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在教育領域中也得到廣泛運用與普及。高職院校需要緊跟時代步伐,靈活應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盎A化學”是食品、藥學、中藥學等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由于該課程教學內容繁雜、知識點分散、理論性強、化學結構非常抽象,學習難度大,導致學生存在畏難情緒,故學習效果不佳。本研究通過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建立,可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過程性的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可獲得教學效果的實時反饋,教師可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基礎化學;教學改革;在線課程資源

近年來,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有了飛速的發展和進步,教育部對信息技術在教改中的作用非常重視,并制訂了《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并明確指出了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方法,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1]。隨后,為了深入落實該規劃,教育部又制定了相關規定,如《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2]。

依托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大量的教育新資源、新形態和新模式,比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相關的教學改革實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隨著“互聯網+”行動被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教育已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對此,在高?;A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立足于信息化視角,強化教學改革,將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應用到基礎化學的教學中,以此來促使學生更加主動、有興趣地探索化學知識[3]。

“基礎化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為后續的專業核心課程奠定基礎,其課程內容繁雜、知識點分散、理論性強、結構抽象,學生學習起來困難,導致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學習效果不佳。

1?“互聯網+”背景下基礎化學教學現狀與問題

1.1?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缺少互動,學生課堂參與度低

高校的專業課程普遍存在課時少、內容又多的情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普遍采用“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式教育,教師主要以“教”為中心,教師的出發點是在規定的課時內盡可能多地將知識點教授給學生,會采取多媒體教學替代板書,又會有適當互動,但由于課堂時間緊張,無法與學生深入交流互動,并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4]。

1.2?學生個體差異大

一方面,“基礎化學”是專業基礎課,比如食品類、藥學類、醫學、材料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科背景不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就不同;另一方面,高職高專的學生生源不同,有高中生源,也有中職生源,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在初高中階段雖然也有化學基礎,但是由于文科生、理科生都有,因此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存在很大差異。另外,每個學生在學習認知上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對于化學有較高的熱情,學習非常用心,而有的學生認為化學與職業技能無關,不重視基礎化學的學習,因此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針對所有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計劃和內容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開展個性化教學迫在眉睫[5]。

1.3?網絡學習資源繁雜,教學資料質量參差不齊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大爆炸時期的到來,網絡學習資源呈井噴式涌現,比如教材、PPT課件、慕課、微課等資源非常豐富,為專業知識的教學帶來了便利,然而,這些教學資源來源復雜,質量參差不齊,且存在大量雷同現象,需要教師和學生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分類、整理和甄別,才能合理利用。

1.4?課程的考核方式單一

傳統的課程考核主要以筆試為主,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評價,缺少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認知能力、實踐能力的考核,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互聯網+”背景下基礎化學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2.1?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學習平臺

我校的基礎化學是針對藥學院藥學、中藥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該課程分為“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按照上、下兩個學期進行教學。本課程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學習平臺建立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在線課程,同時在課堂派平臺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平臺。在線精品課程是一個綜合性學習平臺,內容包括大量的學習資料,如各章節的課件PPT、教學視頻、動畫、重難點知識的梳理等,課堂派學習平臺可進行在線作業和測試,適合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學習,可從手機端登錄,實現課堂內簽到、提問、搶答等互動活動,也有作業和測試的功能,附帶自動批改功能。

2.2?建設多樣化的課程教學資源

推進信息化教學的首要步驟就是創建多樣化的課程教學資源,當代教育要與時俱進,教學資源的建設也要與時代接軌,即要繼承、延續傳統的教學資源,也要融入最新的資源和想法,建設開放性的教學資源,形成紙質資源與數字化資源融合互補的課程資源。

具體說來,本課程資源建設包括:

(1)傳統的紙質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我校積極與出版社合作,加強優質教材的建設。紙質教材中也要融入信息技術,比如二維碼技術,有些在傳統紙質教材中很難展現的內容,比如抽象的反應原理、有機化合物立體構型、經典反應、科學家簡介、知識點小結等內容,學生通過掃描課本上的二維碼就可看到相關動畫或者視頻。針對基礎化學的教學,本團隊已編寫《無機化學》教材2本[67],《有機化學》教材1本[8]。

(2)建設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化教學資源繁雜,品質良莠不齊,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取舍、完善,并形成能夠適應當代教學的多媒體資源,包括各章節課程內容的課件PPT、教學視頻、動畫、知識框架(思維導圖)、在線互動練習、試題庫等的建設。對于重難點知識建立專題資源庫,包括知識梳理、5~8min的微課視頻、知識點對應的練習題,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利用作業庫、試卷庫進行隨機組卷,發布課堂內的互動答題或者階段性測試,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3)建設拓展性教學資源,對于學有余力且對化學充滿興趣的同學,為其提供一些課外閱讀資料,如最新科技進展、課程拓展資料、參考資料等(如化學畫圖軟件ChemDraw、國內外電子文獻資料、電子參考教材),為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要求。

2.3?建立多維度的課程思政案例庫

“基礎化學”課程的授課對象是18~20歲的學生,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確立的關鍵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要使學生掌握化學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和熱情,樹立學生運用知識服務社會的理想,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中[9]。因此,在本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全面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

深入發掘“基礎化學”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將“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等思政元素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目的。例如,在第一堂講授化學發展史課時介紹我國近代化學科學家,通過化學家前輩們的真實事跡,讓學生感受前輩們為科學事業奉獻一生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以及科技報國的責任擔當,還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講授原電池時,通過介紹汞電池、鋅錳電池和鎳鎘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食品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4?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個性化教學

依托課堂派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采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在實現與學生深度互動的同時,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高效完成教與學的過程。

在課前,教師發布預習作業,將課件PPT、教學相關視頻、動畫、預習習題等多樣化學習資源上傳到課堂派平臺,要求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或疑問時,可留言給教師;教師可通過課堂派教師端的數據統計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在教室課堂教學中,適當的課堂練習可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可利用課堂派的“提問”“搶答”“互動”等模塊完成課堂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對積極參與互動的學生給予星星獎勵,并按一定比例計算在總評成績中。通過課堂上的互動答題情況可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針對學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和分析,幫助學生掃除知識盲點,引導學生構建知識脈絡,最后要求學生歸納重點知識,完成思維導圖的構建。

在課后,在課堂派平臺發布章節作業,設置截止時間,督促學生及時完成練習,教師可在課堂派的后臺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薄弱環節,進而對學生實施個性化評價和反饋。

2.5?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多樣化的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同時,可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多元化的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給予客觀評價。

本課程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60%+期末考試成績40%組成,其中60%是過程性評價,包括考勤、課堂互動、章節練習、期中測驗、實訓表現、實驗報告、思政專題成果等,這些成果均可以通過課堂派平臺即時記錄并導出。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學生的過程性考核,而不是只看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能更加客觀、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通過課堂派的教師端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對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并且針對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從而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實現教育教書育人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機化學”課程入選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盎ヂ摼W+”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是傳統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新模式,本研究通過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建立,可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高?;A化學的教學活動中,靈活地應用信息化技術可以讓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加強了交流和互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即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同時也可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大的問題,對于化學一般的學生,有重點知識專題資源庫,課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知識盲點去進一步學習;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為其提供一些課外拓展資料,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以滿足人才培養要求,能讓學生接觸到更加全面、豐富、多樣化的專業知識,這對于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極大幫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號文,2012年3月,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文,2015年4月,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3]王洪偉,佘希林,孫瑾.信息技術下有機化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初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9):3234.

[4]王莉,張麗榮,徐家寧,等.“互聯網+”背景下“無機化學”一流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1,42(22):1217.

[5]趙新筠,陳喜,周忠強,等.構建網絡學習資源提高民族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教學質量[J].大學化學,2021,36(01):199203.

[6]陳任宏,董會鈺,馮偉.藥用基礎化學(上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

[7]羅孟君,左麗,李海霞,等.無機化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

[8]馮偉,曾赟昀,何萍.有機化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

[9]郭玉鵬,王瑞,李艷梅.“拔尖計劃”2.0背景下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化學專業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9(09):6568.

基金項目:1.全國食品產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SHK2022013);2.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KCSZ202204)

作者簡介:何萍(1988—?),女,漢族,江西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基礎化學、藥物化學的教學與研究。

猜你喜歡
基礎化學教學改革互聯網+
淺談基礎化學學科特點及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現狀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高職基礎化學信息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基礎化學》課程調研分析及建設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