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引領社會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2024-01-17 15:24蘭劍吳雨程
關鍵詞:新文科研究生教育社會工作

蘭劍 吳雨程

摘? ? 要:新文科建設的提出,有效回應了新科技革命和社會進步發展的緊迫需求,針對傳統文科人才培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新理念和新路徑。作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須秉承新文科建設理念,培養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社會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7.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1-0004-03

收稿日期:2023-01-11

作者簡介:蘭劍,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建設下社會工作專碩教育改革創新研究”(yjg203023);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鄉村治理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研究”(2021100074)

當前,人類知識與技術的產出進入了新階段,交叉融合、滲透創新成為新的方式與特征,新科技革命和產業新變革蓄勢待發,新興技術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要素,創新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明確指出,“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新文科建設的提出,是要求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功能與素養發揮到更加廣闊的領域當中去,要打破傳統文科的束縛,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出發,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1]。新文科之新,在于創新與交叉融合,關鍵在于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加快培養時代新人,致力于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從學科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2]。

作為一門秉持利他主義價值觀、職業化助人的專業,社會工作通過幫助弱勢人群,預防和解決因不良互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從而實現既助力解決個體問題,又能夠有效提升整體社會福祉。我國進入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在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的同時,也產生諸多新問題,各種社會矛盾涌現和凸顯,迫切需要大量社會工作人員協助黨和政府做好矛盾化解、關系協調、社會治理等工作。加快培養高水平的社會工作研究生人才,對改進社會服務、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自2009年首批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誕生以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育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在招生規模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高校作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搖籃”,是決定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亟須以新文科建設理念為引領,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新方式與人才培養新模式,扎實推進社會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因此,結合當前社會工作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思考新文科建設引領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

“新文科”這一概念由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提出,國內學者對新文科內涵的研究多基于與傳統文科比較的視角,如王銘玉認為,新文科建設是在原有文科的基礎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學科內涵以及文科人才培養目標,探索新的建設模式,從而更好適應時代發展與國家建設需求[3]。建設新文科,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融合化、時代性、中國化、國際化,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服務人的現代化新目標[4]。新文科的“新”也就體現在,要立足科技革命和社會發展需要,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開辟研究新領域,加快構建新理論,發展交叉融合新專業,運用新手段新思維去開發新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正是基于傳統文科人才過于注重分專業培養的局限,新文科更加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就體現在要充分結合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秉承尊重規律、立足國情、守正創新、分類推進的基本原則,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叉融合,推進一流師資建設,研究新問題,提出新理論,作出新貢獻,改革教育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社會工作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教學方式與培養目標匹配度亟待加強

社會工作專業具有很強的實務性,需要更加注重實踐與實務教學,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培養社會工作研究生時,也傾向于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實務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因師資力量、指導水平與培養慣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仍然存在重理論輕實務,或有實務、輕技能訓練的現象,教學方式與培養目標的匹配度有待加強。一是在課程設置上,一些高校仍然沿襲學術型碩士培養方式,傳統的理論型課程占比較高,實踐實務類課程偏少。二是在課程教學形式上,雖然多數課程都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重課堂講授輕實務操作,理論層面的學習安排過多,或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不緊密,課程實踐訓練不充分等問題。三是在課程考核方面,一些課程仍然以論文形式進行考核,缺乏課程實務層面的考核。

(二)校外實務鍛煉質量亟待提升

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實務能力的提升,依賴于大量的實務訓練,實習實踐是研究生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內化于心的過程,也是在實務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惑的過程。但一些高校的校外實務基地數量和質量、督導教師的實務指導水平難以適應新時代社會工作研究生培養的需要。研究生進行校外實務鍛煉,往往因缺乏相匹配的實習基地和實踐項目,以及高質量的實務指導,存在難以解決案主問題或無法嫻熟運用專業技能等情況,導致專業技能無法及時轉化為實踐能力,限制了研究生實務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三)部分研究生知識視野亟待拓展

按照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應然目標,應當確保實踐技能與理論水平并重,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足夠理論知識,并能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并對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反思。當前,多數高校雖較注重社會工作本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傳授,但卻缺乏跨專業的知識體系與課程建設建設,對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也主要局限于特定的某一研究方向或特點領域,注重各自領域的精深,而忽略知識的博通,這也就導致部分學生的知識架構不成體系、知識面比較狹窄,不利于其應對復雜多樣的實務環境和現實問題。同時,社會工作研究生在專業實習過程中,容易把實務訓練與學術研究割裂開來,也因未能得到及時高水平的學術指導,使得學生不能及時將實踐成果轉化提升為學術研究成果,難以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成果,實務批判反思能力還有待提升,亟需加強培養其創新思維。

(四)導師隊伍建設水平亟待提升

近年來,很多高校獲批成為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招生單位,但在導師隊伍建設上還比較薄弱,主要體現為,擁有社會工作“科班”背景的導師數量匱乏,部分導師從其他專業轉入,本身缺乏社會工作實務的專業化訓練,難以在專業技能方面對研究生給予足夠的專業性指導。擁有跨學科背景的導師缺乏對原專業與社會工作專業的有機融合,缺少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理論與實務技能的深入鉆研。有些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導師數量明顯不足,加之專業碩士招生規模一直在擴大,部分導師所帶研究生數量過多,導師個人精力和資源有限,這必然對研究生的學業指導質量產生影響。

三、新文科引領社會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質量

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打通專業壁壘,探索“社會工作+”多學科融合教育模式

基于新文科建設的交叉、融通、共享、復合等理念,要進一步拓展社會工作研究生的知識視野,完善跨學科的知識架構,探索“社會工作+”的多學科融合教育模式,以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知識為重點,積極尋求與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同時也要注重與工學、理學、農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的交叉,為學生選修跨專業課程提供便利。鑒于現代互聯網、科學技術等新興技術的不可或缺性,深入探索社會工作與現代新興技術的融合,探究“社會工作+新科技”,構建“社會工作專業主干知識+職業能力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的多維度課程知識體系,形成“社會工作+N”的學科知識架構,實現跨專業知識融通,加快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研究生。

(二)融合跨專業跨學科導師資源,健全導師指導制度

新文科建設要求有一流的師資,促進跨專業跨學科導師資源融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一是基于跨專業指導教師具有多樣的學科知識視野,積極吸納跨專業學術背景的教師、社會實務部門的精英等加入導師隊伍,非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導師應主動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挖掘社會工作與其他專業的融通之處,進一步提升導師的專業實務能力。二是構建跨專業導師指導制度,結合不同學科導師特點,在“主導師”的基礎上增添跨專業導師,以專業融合的視角指導學生成長成才,幫助學生構建跨專業知識體系。三是切實提升導師隊伍質量,完善導師指導制度。引進與培育相結合,積極吸收國內外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拔尖人才,加強本土導師隊伍的實務與專業技能培訓,推進導師隊伍規模與招生規模相匹配,限制導師的招生數量。

(三)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建構校內校外協同育人體系

整合利用校內校外教育教學資源,建立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加強與黨政機關、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公益組織等合作,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豐富的實踐實務平臺。一是與校外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以及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加強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特別是跨學科實習基地,加強鍛煉學生實務實操能力。二是充分利用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公益組織、政府部門等優秀人才資源,聘請其擔任學生的實習與就業導師,邀請他們到高校定期授課、開展講座,讓學生能夠經常性接受實務部門工作者的教導。三是加強校際合作與交流,探索建立學生交換學習制度,因每個高校都有其特色專業、優質教育資源、特色培養方法,所以要構建常態化的校級人才培養交流合作機制。

(四)加強批判與創新思維培養,提升研究生的理論與實務能力

新文科要求培養兼具批判和創新思維、理論和實務研究能力都強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更加注重培養社會工作研究生勇于承擔、敢于克服困難的職業精神,加強培養批判性、創新性邏輯思維,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創新思考,加快提升其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一是把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融入課程教學,對研究生進行專門的思維訓練,養成善于思考、敢于創新、團結協作的習慣。二是創新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學習主動性,加強“問題式”“引導式”“互動式”教學法的運用,鼓勵學生進行批判和創新思考。三是加強跨學科思維訓練,從專業融合角度出發指導研究生進行創新性思考與轉化,引導研究生對研究的問題和實務工作進行跨學科思考,推進實務經驗向理論成果的轉化凝練。

(五)合理設置培養學制,加強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過短的培養學制不利于社會工作研究生開展系統性的學習,沒有足夠的時間兼顧學術研究與實務訓練,因此需要合理設置培養學制,在培養資源分配上對“學碩”與“專碩”一視同仁,消除“大碩”與“小碩”間所謂的差距。一是調整培養學制為“三年制”,制定更成體系、更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紤]到部分研究生基礎知識不扎實、跨專業考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掌握不全面等現實情況,有必要把學制延長為“三年制”,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理論知識研讀、實務實習訓練,但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培養方案,避免“放養式”培養,健全同步實習機制、跨專業學習與指導安排、雙導師制等制度。二是需要更合理的課程安排,建構跨專業、跨領域、理論與實務兼備的課程體系,提高實務課程質量,切實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兼備的高質量人才。三是需要更用心的專業指導,通過提升研究生的綜合能力,以提升專業認同感,帶領研究生參與更多研究項目,以“項目制”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加強對學生實務能力的考核,把科學研究能力與實務實操能力納入畢業要求,積極推進社會工作復合型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崔延強,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基于對人文

社會科學發展史的考察[J].大學教育科學,2021(1).

[2]? 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思考與探索——兼談外

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6).

[3]? 王銘玉.新文科——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4]? 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大學教

學,2020(5).

猜你喜歡
新文科研究生教育社會工作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社區退休老人的老有所為與社會工作介入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以社會工作視角解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服務質量提高困境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