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文旅鄉村發展分析:以哈尼梯田周邊鄉村為例

2024-01-18 06:01邵凱欣王鵬程秦桂芬
山西農經 2023年23期
關鍵詞:當地政府哈尼族哈尼

□邵凱欣,王鵬程,秦桂芬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哈尼梯田的生態模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生態模型的出現直接促進了當地居民和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哈尼梯田不僅為周邊村落提供了農業生產價值,也成為當地文化底蘊和旅游業的重要支柱。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哈尼梯田既是其周邊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資源所在,也是問題產生的源頭。

1 哈尼梯田的歷史及生態農耕文明

1.1 哈尼梯田的歷史

哈尼梯田是1 300 多年前,哈尼族人在克服自然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程中的最寶貴財富,元陽梯田作為哈尼梯田的中心區域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當地居民的糧食主產區和當地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2013 年6 月22 日,在第37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5 處世界遺產[1]。

由于相關的史料記載模糊,且年代久遠,很難確定元陽哈尼梯田的具體歷史發源時間。漢文史書對于哈尼梯田的確切記載遲至明代?!兜崮现韭浴肪矶芭R安府志”條記述:“所屬山多田少,土人依山麓平曠處開作田園,層層相問,遠望如畫;至山勢峻極,躡坎而登,有石梯,名曰梯田?!盵2]除此以外,后世的相關記載寥寥無幾,且極為模糊。雖然本身的史料記載較少,但并不影響智慧的哈尼族在大山中開展農業生產并形成農耕文化的事實。借助降水和山頂云霧的濕潤氣息,一茬又一茬水稻在這里種植、收割,成為哈尼族人賴以生存的關鍵。

1.2 哈尼梯田生態模型中的農耕文化

紅河南岸的中低山脈切割了地區,造成這里地表破碎、平地稀少,但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紅河南岸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和充足的熱量[3]。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哈尼族人民,通過多年的農耕實踐,充分利用了此地區的地理和自然氣候特點,在山坡上開辟梯田,從事梯田稻作農業,形成了獨特的亞熱帶山地坡面生態系統。

在很久以前,哈尼族人就有著“天人合一”的農耕思想,當地居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極力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哈尼族人敏銳地發現了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即水資源的自然循環,并根據這個循環建立了獨特的生產生活模型。

據相關學者研究,元陽哈尼梯田在用水方面有完善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生態模型,如圖1所示。這樣的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同時不會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過大的影響,通過水資源的整個循環達到自然生態平衡,這也是今天我國很多鄉村進行生態保護時使用的手段[4]。

圖1 元陽哈尼梯田生態系統空間結構示意圖

哈尼梯田是我國西南地區人民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創造性的生存生活方式和熟練運用農耕技術的具體表現,無論是從生態角度還是文化角度,都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梯田是哈尼族人克服了山地水稻種植困難的體現,也是我國水稻種植歷史中獨特燦爛的組成部分。

2 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哈尼梯田周邊鄉村發生了一些變化。為保障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收入,保護梯田文化遺產,當地政府在鄉村結構和種植結構上作出相關的政策要求,這既是鄉村振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新時期哈尼梯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新模式的要求。

2.1 鄉村結構的變化

受當地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哈尼梯田周邊傳統村落的選址基本都在當地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方,這樣既可以保障農田灌溉用水,又可以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直接避免了對自然水道的更改和破壞。除此之外,傳統的哈尼族村落也基本建設在三面環山、前方一覽無余、在地理空間上相對封閉而隱秘的地方[5]。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村落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促使村莊結構發生變化。農業水平的提高使梯田農業的生產先決條件對人們的限制降低,鄉村發展方向變得更加多元。

在空間結構上,相較于鄉村振興政策實施之前,當下部分村落已經搬遷至地勢更加平坦的地區,有一些人數較少的村落已經實現了統一規劃與合并。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發展模式已經從以前鄉村迎合農業發展的形式轉變為農業主動迎合鄉村發展的形式。在人口構成上,現在哈尼梯田周邊的村落由于其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哈尼族人熱情好客的性格,已經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員到此生活,與當地村民一起建設和保護梯田生態。

當下對哈尼梯田的保護體系已經逐漸完善,但為了保障當地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并沒有全部實行偏遠山村整體遷徙政策,而是最大程度地保留著自然村落的位置,只有少部分已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村落進行了搬遷。目前政府將重點放在了完善村落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村民經濟收入上,雖然當地村落現代化進程滯后,但在經濟收入的提高和政策扶持下,發展劣勢并不明顯。

2.2 經濟收入的變化

為推動鄉村振興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當地政府不僅要保障村民的經濟收入,還要注重保護、合理開發梯田和農業文化,這意味著當地村落在推進鄉村振興時不能一味地擴大農業種植面積或者引入科技力量改造農田。于是當地政府從種植模式上入手,在不改變哈尼梯田基本生態模型的前提下引入空間立體種植模型,在登云、鳩媽、丫多等梯田連片的村莊推行“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一田多收,現已發展“稻魚鴨”產業348.18 hm2,進而保障了當地居民的農業收入。

之后,當地政府充分發揮哈尼梯田的農業生態價值,在大力保護的基礎上加大景區打造和宣傳力度,將其建設成為當地特色旅游景點,以此進一步拓寬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渠道[6]。目前,哈尼梯田在旅游淡季(春、夏、秋季)僅靠本地村民經營的酒店、飯店就可以維持旅游業的運轉,在梯田景觀極佳的冬季,旅游人數較多,部分景區會定期組織當地村民進行哈尼文化表演以賺取觀演費用[7],幫助村民增加旅游收入。在當地政府和景區的支持下,村民的收入結構從原本單一的農業生產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整體的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

經濟收入結構上的變化代表著當地政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結合哈尼梯田的特點和當地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切實有效地推行政策,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隨著社會進步發展,當地村落仍將繼續發展,必將迎來更多機遇和挑戰。

3 問題和對策

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會對哈尼梯田周邊鄉村的自然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目前哈尼梯田的生態文化底蘊只得到了部分發揮,當地在文旅建設上還可以更進一步;村落的發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模式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相關部門需要制訂有針對性的對策解決哈尼梯田周邊鄉村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3.1 面臨的問題

3.1.1 文旅資源挖掘不夠深,相關設施建設不到位

根據目前哈尼梯田及其周邊景區的建設運營情況來看,當地政府的政策還是以保護為主,在文化底蘊的挖掘上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相比其他景區,哈尼梯田知名度并不高,受眾人群較小,且景區周邊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距離較遠,未能給游客提供便利,降低了游客的體驗感,從而直接影響當地文旅資源的合理利用。

3.1.2 新老農村建設不完善

一些傳統村落為了方便農業生產,選址靠近梯田,為避免在改造過程中對梯田及其周邊生態造成破壞,傳統村落改造不夠徹底,而新鄉村建設的進程也較慢。在易地搬遷還是原地保留發展問題上,當地居民意見不統一,當地政府也并未提出可以兼顧多方意見的解決措施。

3.1.3 景區建設進度緩慢,收益效果差

當地旅游景區的整體開發進度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是很難把握對梯田生態文明的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平衡,又經歷新冠肺炎疫情,景區連年虧損。資料顯示元陽哈尼梯田景區在2015—2019 年,年度營業額分別虧損679 萬元、1 167 萬元、6 289 萬元、1 783 萬元和816 萬元[8]。景區虧損不僅導致當地財政收入緊張,也影響部分以旅游收入為主的當地居民正常生活。

相較過去哈尼梯田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很大發展,當地鄉村結構和居民收入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從長遠來看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由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梯田本身的特殊性引起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建筑類文化遺產,哈尼梯田作為需要持續性維持具有不穩定性的農耕文化遺產,在保護和開發上有一定難度,需要當地政府和居民多方努力,引導游客自覺保護。

3.2 對策

3.2.1 加強對哈尼梯田農耕文化挖掘,建設哈尼文化展館

哈尼梯田體現出哈尼族人“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對我國當下綠色農業發展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當地政府應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蘊。

哈尼梯田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水稻種植歷史的重要體現,其在農耕文明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承載意義,為提高其知名度,加強對文化內核的保護,可以建設文化展館,宣傳當地農耕文化,讓游客更加直接地體驗其文化氛圍。另外,展館建設不僅可以保護相關文化,還可以作為旅游景區的展示牌,形成品牌效應,助力旅游業發展。

3.2.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分管新農村和生態農村

當地村落的建設應該秉持“新老結合”的原則,采用新老分管的方式,在附近合適的地理位置建設新農村,鼓勵一部分對農業生產依賴性不高的村民入住,改善其生活條件。

新農村交通便利,居民可自由選擇外出務工或者從事旅游業;舊鄉村建筑則盡量維持原狀,打造特色古鎮,并在農業種植方面扶持補助舊村落居民,鼓勵其進行梯田種植,保障梯田的運作??煞謩e建設新老鄉村,新鄉村可以逐漸向現代化發展,作為游客接待區域;老鄉村則統一規劃,進行文化特色保留和改建,在保障基礎設施供給的基礎上,村民自由發揮、自由生活。這樣既可以保障遷出村民的經濟收入,讓老鄉村的村民在維持正常農耕的前提下保障其經濟收入,又保護了梯田。

3.2.3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建設進程,聯動周邊景區

當地政府缺乏資金,在景區投入資金存在一定困難,可以積極招商引資,吸引相關企業入股、入駐,盡快完善梯田景區深入建設,將周邊地域打造成具有文化底蘊的旅游目的地,積極與附近景區聯動,打造大型景區產業鏈,提高游客游玩的趣味性,將景區部分收益用來獎勵當地居民,提高居民對景區建設、保護的積極性。

4 結束語

依托哈尼梯田農耕文化的村落在發展過程中享受到了獨有的旅游文化資源,又因為要保護當地文化,發展受到限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哈尼梯田周邊村落發展不斷加快,在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生態系統模型的影響下,當地的村落發展將會呈現出不同的趨勢,會更加重視哈尼梯田本身的生態模型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周邊鄉村的改造建設將會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居和生態歷史平衡”。事實證明,哈尼梯田發展所需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高,但最終達到的效果更好,保護了當地文化載體和生態。在新時代背景下,針對有著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村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更應該主動迎合其本身的文化建筑或文化承載,在科技進步與保護開發中尋找平衡。

猜你喜歡
當地政府哈尼族哈尼
英國的“鯊魚屋”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無人機測溫
特朗普放話要會魯哈尼
中國游客在普吉翻船
哈尼幸福萬年長
哈尼之心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研究
——以室韋俄羅斯民族鄉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