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普惠金融推動縣域微弱經濟發展的問題研究*

2024-01-18 11:30劉京華黃陳愷
海峽科學 2023年11期
關鍵詞:普惠縣域金融機構

劉京華 張 洋 黃陳愷

(1.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變革十分迅猛,“十四五”期間,我國的數字經濟已進入應用深化、發展規范、普惠共享的新階段?!丁笆奈濉眹倚畔⒒巹潯穼底制栈萁鹑诜兆鳛橹攸c工作,為其今后的發展指明了重要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更快地發展數字經濟,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加快城鄉融合和城鄉要素流動。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全面提升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效果,對于實現鄉村振興目標至關重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為農村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字普惠金融將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進行有效融合,有助于推動區域金融均衡發展,切實減輕農村微弱群體負擔,擺脫金融服務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有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廣泛地進行有關數字普惠金融對微弱經濟發展的作用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以弱勢群體為主的微弱經濟的本質還沒有明確而統一的理解和認識。

微弱經濟相關概念是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首次提出的,CAFI將微弱經濟定義為經營規模較小,處于市場弱勢地位,容易受到排斥的經濟主體,主要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家庭經濟、個體經濟、小型合作經濟、微型企業等[1]。而我國縣域地區大部分仍然是傳統上所稱的農村地區,農村產業主體仍然以微弱經濟為主,其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微弱經濟這種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的主體來說,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改善微弱經濟融資環境。以涉農、非農及個體工商戶等為主的微弱經濟發展都是依靠自身自有資金來支撐,但由于自有資金的有限性,使得其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往往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且對資金的需求大多具有時效性。微弱經濟融資的主要目的在于資金流轉及擴大生產規模等,具有小額、短期、頻急的特點[2]?;趯ξ⑷踅洕亩x,賴丹妮[3]進一步分析了微弱經濟體金融健康對供應鏈的影響,而國外學者對微弱經濟的研究較為少見,現有的研究大多關注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的影響,尚未深入探究其對縣域微弱經濟發展的作用。

1 數字普惠金融助力縣域微弱經濟發展的現狀

1.1 數字普惠金融多渠道推動縣域微弱經濟發展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多種渠道推動縣域微弱經濟發展。一是依托電商平臺推動。該渠道主要的數字金融機構參與者有螞蟻金服、京東金服等,這些機構主要依托于電商平臺,對一些經營良好的小微企業、農戶經營者及個體經營者進行信貸或授權支持。二是與縣級政府進行合作,這一類渠道的主要數字金融機構參與者是螞蟻金服,螞蟻金服旗下銀行與縣級政府進行簽約,為農業產業經營者提供更加方便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三是將金融科技與現代農業科技結合共同推動,這類渠道主要的數字金融機構參與者是京東金服、螞蟻金服等機構,將物聯網和農業科技引入金融科技,通過這些技術生成的數據,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種植、養殖大戶的經營風險,為其提供一些精準的金融支持。

1.2 數字金融機構與縣域金融機構合作解決縣域微弱經濟信貸問題

數字普惠金融機構與縣域金融機構的合作主要分為聯合貸款和科技服務兩大模式,共同目標是解決縣域微弱經濟的信貸難題。一是聯合貸款模式,螞蟻金服等數字金融機構與農村金融機構合作,利用先進的風控和數據處理能力,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水平,降低融資成本,從而更有效地服務縣域產業經營者和農戶等微弱經濟體。二是科技服務模式,數字普惠金融機構通過資金支持幫助縣域小額貸款公司,拓寬服務農村和小微企業的渠道。這兩種模式雖有所不同,但都推動縣域微弱經濟的金融服務創新與發展[1]。在縣域微弱經濟中,催生了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如建設銀行的“裕農通”、河北銀行的“福農貸”等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這將進一步推動縣域微弱經濟的發展。

1.3 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使用程度提升,生活更加便捷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金融業務的影響日益凸顯。近年來,在支付、保險、理財等領域,縣域數字普惠金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吨袊栈萁鹑谥笜朔治鰣蟾?2021 年)》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村地區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網上支付額同比增長23.45%,達到5765.6億筆。微信和支付寶等數字支付基本覆蓋所有縣域地區,居民在家里就能購物和匯款,降低了生活成本,生活更加方便。此外,數字理財尤其是小額理財,也增加了居民存款的流動性和收益。數字信貸產品、數字化保險產品將金融科技和農業技術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1.4 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覆蓋程度提高有助于更多微弱經濟群體參與

近年來,服務于微弱經濟群體的普惠金融農村賬戶數量不斷增加?!吨袊栈萁鹑谥笜朔治鰣蟾?2021年)》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農村地區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48.7億戶,同比增長2.74%,占全國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總量的35.86%。農村地區銀行卡數量39.2億張,同比增長3.16%。這說明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手機銀行開通密度有所上升。數字普惠金融覆蓋率的提高,使金融機構能夠通過更多的信息來評估借貸人的信用度,從而增加微弱經濟體的貸款機會,獲得貸款支持的比例也相應提高,有助于打破金融排斥,讓微弱經濟體有更多平等的機會進入金融市場。

2 存在的問題

2.1 數字服務平臺發展滯后

縣域數字服務平臺發展滯后主要是由于數字和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吨袊鞘袛底纸洕笖蛋灼?2019)》顯示,僅有不到20%的縣市建有公共云平臺和大數據中心。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僅在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還包括手機通信發展程度和互聯網普及程度等因素的差異。在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缺乏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農村地區的互聯網覆蓋率相較于城鎮地區存在明顯的不足。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我國互聯網用戶數量不斷攀升,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ヂ摼W在農村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相比于城鎮地區,我國農村居民在網絡使用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表1)。城鎮網民規模為7.59億,農村網民規模僅為3.08億,不及城鎮網民規模的一半,網民規模的普及程度不同也會導致數字普惠金融鴻溝的出現,影響縣域地區數字金融的應用。

表1 我國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

綜上,農村地區互聯網覆蓋不足和數字基礎設施落后限制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一些已建數據平臺在農村地區甚至無法維持運營,難以充分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在縣域的支持作用。

2.2 微弱經濟主體受教育水平和數字化素養偏低

微弱經濟主體受教育水平低主要表現在容易產生金融排斥心理和缺乏金融應用知識兩方面。隨著我國人口受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微弱經濟主體的受教育程度也同步提高,但是微弱經濟主體受教育水平仍然普遍較低。以微弱經濟主體中的外出務工人員為例,《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全國約70.5%的農民工僅受到過初中及以下的教育,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員不足20%,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居民。農村常住人口主要是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加之受教育程度不高,對金融詐騙的分辨能力不強,很容易導致操作錯誤或金融詐騙的出現,大大地打擊了農村居民使用數字金融的信心,并導致他們產生挫敗感,不利于數字普惠金融知識及金融應用在微弱經濟體間的傳播。

數字普惠金融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往往會將教育水平較低且缺乏數字化素養的人群排除在外,這會導致學習能力弱、文化水平低的微弱經濟體失去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這種“自身排斥”現象是由農村地區的微弱經濟主體缺乏金融素養和文化知識導致的,微弱經濟主體往往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敬而遠之,這降低了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開展效果[4]。多數農村居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外界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對金融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存款、貸款等傳統金融業務上,這很容易導致他們對數字金融產品產生恐懼心理,使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在農村開展變得尤為困難。

2.3 金融宣傳機制不完善

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廣泛的宣傳。但是目前在縣域地區的宣傳工作中,各方面的統籌安排和溝通協調還不夠充分,導致金融宣傳工作缺乏系統性,沒有形成合力??h域地區金融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存在形式和內容單一、針對性不強、持續性不足等問題,在縣域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金融宣傳活動形式缺乏創新,方式落后,大多仍以掛橫幅、刷標語、發傳單等傳統形式為主,這種宣傳手段不僅需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效率低下。此外,縣域地區的金融宣傳大多集中在宣傳日和宣傳月,沒有始終貫穿于日常生活中,且缺乏針對性,所宣傳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結合微弱經濟主體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因素,來制定有針對性的宣傳方式。

2.4 征信體系不健全

與金融體系更發達的城市相比,縣域微弱經濟的信貸體系尚不健全??h域人口往往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如單一的資產類別或沒有可信賴的擔保資產。金融機構在提供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時,尤其是針對小微企業和偏遠地區居民時,面臨著不良貸款和成本增加的問題??h域金融機構的信貸回收能力不足,相關程序不完善,數字化進程緩慢,征信業務也未達標,制約了征信系統的健全。大型金融機構在面對微弱經濟主體的不利信用環境時,為減少風險往往采取嚴格的信貸審核策略,這增加了微弱經濟主體獲得貸款的難度,降低了貸款效率。數字普惠金融盡管有改善這一情況的作用,但其在縣域地區的滲透率仍有限。

農民由于收入較低、缺乏有效抵押品和信用評級較低,易發生信用風險,這抑制了金融機構向微弱經濟主體提供信貸的積極性。政府雖重視農村金融的發展,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為高風險的農村客戶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但產品和服務相關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由于縣域地區缺乏有效的信貸約束機制,違約成本低,導致潛在風險加大。政府缺少相應市場激勵來收集風險信息,導致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實際收益常低于預期。

2.5 縣域微弱經濟監管困難

縣域微弱經濟的金融監管問題主要表現在金融監管立法滯后和監管的針對性不足兩個方面。當前,金融監管法規建設未能跟上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步伐,缺乏細致和具備較強震懾力的制度約束。隨著縣域金融環境的不斷變化,現行的法規未能適時調整,導致金融機構忽視普惠性公益責任,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從而抑制了數字普惠金融推動縣域微弱經濟發展的作用??h域微弱經濟相對較高的金融風險給監管部門帶來了新的挑戰,現行的監管規制主要針對傳統金融機構,對新興的數字金融及其相關風險管理的應對還存在不足之處。與此同時,雖然《個人信息保護法》加強了個人隱私保護,但微弱經濟主體對信息和隱私保護的忽視及數字普惠金融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不足,給縣域地區普惠金融健康發展帶來長期挑戰[5]。

此外,“一刀切”的監管舉措往往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應對復雜多變的縣域金融發展環境。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除了統一的金融法規約束外,金融機構的自由競爭需要得到更細致、更具針對性的監管保障。為維持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和合理監管之間的平衡,監管機構需采取更為靈活和更具針對性的手段,以應對縣域地區金融業務發展中出現的復雜挑戰。

2.6 現有信貸產品難以滿足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

數字普惠金融是傳統金融與數字技術相融合的結果,對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針對農村微弱經濟的專業化和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服務能力不強,難以有效解決農村微弱經濟融資難、貴、慢等問題。金融機構在設計普惠金融產品時,往往傾向于提供標準化的貸款產品,而忽視了縣域微弱經濟主體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同時,許多金融產品在期限、金額和利率方面缺乏靈活性,不符合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實際需求??h域微弱經濟主體在申請貸款時常常面臨繁瑣的審批流程和高額的擔保要求,這降低了它們獲取資金的可能性。

金融機構現有的信貸風險評估體系還不夠完善,缺乏專門針對縣域微弱經濟的風險管理體系,傳統信貸模式過于依賴抵押品和貸款歷史,不適用于許多初創或規模較小的縣域小微企業。金融機構過于標準化的風險評估體系往往忽視了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融資特點,導致廣大的縣域微弱經濟主體難以得到相應的信貸支持,限制了金融機構在微弱經濟信貸方面的靈活性和有效性??h域微弱經濟主體規模小、分散、流動性強,信息化程度低,使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準確地了解其經營狀況、風險情況等,從而影響融資可能性。

3 對策建議

3.1 加快建設服務微弱經濟發展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

首先,要改進硬件設施,增加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在城市5G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農村5G建設的加速也顯得尤為迫切。通過建設重點基站,提升無線網絡覆蓋率和通信量,以及農村地區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率。對于偏遠農村地區,提升光纖覆蓋率和網絡信號質量是關鍵,同時,在金融機構網點較少的地區增設ATM機和POS機,并更新陳舊設備。其次,地方金融機構應積極構建健全的數字化平臺,推動創新和多樣化,拓展多功能服務,從而優化整體用戶體驗。同時,需保持對平臺上不實廣告和虛假信息的警覺,致力于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國家應通過財政補助方式推動信息化互聯網平臺的建立和縣域數字金融的普及,為縣域普惠金融的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再次,要繼續完善服務縣域微弱經濟的組織機構和產品體系。過去的縣域金融主要集中于信貸和儲蓄等基本服務,然而,當前的金融服務需求已呈現出日益多樣化的趨勢,涵蓋保險、信托、期貨和擔保等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應對不同規模和生命周期的客戶時,建立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機構至關重要,以滿足大、中、小型銀行的需求。所構建的機構應綜合風險投資、股權投資、信托公司等多樣化類型,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3.2 加大面向微弱經濟體的數字普惠金融知識推廣

要對縣域地區不同年齡階段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金融知識普及。青少年處于學習能力較強的階段,應盡早引導,培養青少年群體金融意識,將金融知識普及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對于成年人應根據金融需求、職業特點和年齡階段等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數字普惠金融的實際應用。對于老年人應加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對金融欺詐的防范意識,增強對非正規金融產品的識別能力。同時,政府與金融機構應協同推進農村居民的金融教育,特別是對小額信貸和農業保險服務的普及,增強農戶的風險辨識能力。對于符合農村需求的金融產品,應合理安排時間,集中向村民進行宣傳,或選擇當地村民作為長期志愿者和宣傳員接受相應的金融知識培訓,這不僅幫助農民掌握金融知識,也促進金融機構與農民實現雙贏。

3.3 優化面向微弱經濟主體的普惠金融政策宣傳策略

在面向微弱經濟主體的政策宣傳機制的構建中,內容和傳遞方式的多樣化是關鍵。在內容上,需要加大向微弱經濟體傳達“三農”相關領域的優惠政策,如扶貧貼息貸款和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等,確保他們充分了解并利用這些政策。此外,金融法規和信貸征信知識的普及也不容忽視,以提升微弱經濟體對金融法律制度的認知和理解。傳遞方式上,傳統的線下宣傳方式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其影響范圍有限,采用“線下+線上”宣傳模式將更為高效。例如,利用縣域自媒體賬號推送金融知識相關的圖文新聞、長期開展線上金融知識教育課程、制作和發布在線宣傳海報,以及在戶外廣播自制的金融公益宣傳視頻等,確保金融教育和知識的廣泛傳播。

3.4 完善微弱經濟征信體系

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是征信體系,其目標是緩解信息不對稱,控制信貸風險。首要任務是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匯聚相關數據,并與高級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保證信息流暢。數字金融業務的推廣如網上申報和貸款申請,將增強農戶對金融業務的認識和信貸素質,促進其與金融機構的積極互動[1]。加速數字化征信系統的建設也至關重要,要構建信用協作機制,將微弱經濟群體的素質、企業運營狀態和社會聲譽納入信用評估體系,靈活調整貸款期限,以適應不同信用等級和微弱經濟主體的需求,提升征信服務水平。建立完善的征信數據庫,豐富金融服務并降低信貸風險。在農村金融支付體系方面,需要將農村中小銀行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的跨行支付系統,拓寬農民信貸覆蓋范圍,增進銀行間信用信息的交流,并建立包括司法、稅務在內的風險防控平臺。這將減緩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服務成本,為農民帶來更優質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政府需要提高對微弱經濟的信用和風險意識,提高微弱經濟主體使用數字信息技術的能力,利用各種渠道和手段加大信用宣傳力度,加大對失信人員的懲罰力度,為在縣域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

3.5 健全微弱經濟普惠金融監管體系

數字普惠金融在促進縣域微弱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逐步完善其監管體系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首先,要加強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與中央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的協調作用,利用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創新監管方式,建立數字風險預警和防控系統,以提升微弱經濟數字普惠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大打擊與數字普惠金融有關的網絡詐騙、金融欺詐和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的力度,并實施可行的制裁措施,再次,金融機構須加強信息保護和風險防控,確保數據安全[5]。職業道德培訓也應被納入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日常操作中,以防止安全事件的發生。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也包括數字化管理和有效的機構運營活動監督,確保資金流動的合規性[6]。監管部門與地方金融辦和金融監管局的合作也是強化監管體系的關鍵一環。在數字經濟較發達的縣域和農村地區,可引入沙盒監測機制,幫助評估具有不可預測風險的金融產品。

3.6 構建適合縣域微弱經濟主體信貸需求的融資支持體系

金融機構應針對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多樣化融資需求,不斷豐富信貸產品體系,提供靈活、多樣、適合其特點的金融產品。同時,加大信貸產品創新力度,根據不同行業、規模、經營階段的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特殊需求,開發專屬信貸產品,并靈活設置信貸產品的期限、金額和利率,提供短期、中期、長期等多種期限的信貸產品,滿足其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并且提供優惠利率、減免利息等措施,降低其融資成本。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統,收集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信用信息,對其進行信用評級,為信貸決策提供參考。

此外,應根據縣域微弱經濟主體的實際情況,開發適合其特點的抵押品評估體系,提高抵押品價值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了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微弱經濟的融資支持,政府可以為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提供財政補貼和風險補償,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和風險,提高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積極性。

猜你喜歡
普惠縣域金融機構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重要途徑
探索節能家電碳普惠機制 激發市民低碳生活新動力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日照銀行普惠金融的鄉村探索
農村普惠金融重在“為民所用”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解決小微金融機構的風控難題
一項縣域中招政策的回顧與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